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最新5篇】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最新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第一篇】
写教学后已经多年了,坚持写教学日志也已经有两年多了,但是系统的、理性的思考教育日志的问题的时候不多,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这篇文章给了我许多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那种连续记了20xx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如果有高超技巧的、有创造性的教师,在结束他的一生时,把自己在长年劳动和探索中所体会到的一切都带进了坟墓,那会损失多少珍贵的财富啊!我但愿把许多本教师日记搜集起来,保存在教育博物馆和科研机构里,当做无价之宝。
在日记里,关于后进儿童的记载占有重要的地位。我认为,善于觉察这些儿童在课堂内外的行为上的极其细微的变化,是十分重要的。把所观察到和记录下来的情况加以深入思考,对教师的工作有很大帮助。例如,考虑到有些孩子的智力过程的能动性有所降低,他们的智力眼界相对地受到局限,我就作出一些结论,譬如应当让这些孩子读哪些科普读物,等。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一名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也不可能成为名师,但是如果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应名师。所以,我们在阅读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写读书笔记和教研日志,随笔,这是身为一名教师的必修之课。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第二篇】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全书四个部分:“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慧语连连,充分体现此书的精神底色,它像一声断喝,唤醒了教师对自身精神性方面的关注与追求;“教师作为一名称职的员工”重在阐释教师发展与学校建设方面的话题;“教师作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从人性关怀的角度论述教师应如何进行艺术性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作为一种自由职业者”则是从职业化的崭新视角深入剖析教师当如何对待自己的职业,做一名成功的教师这一话题,颇具新意。四大部分一百条建议,融汇在一起,让我感受颇深。以下几点印象尤其深刻:
有的人一身匠气,只知机械地干同样的事,干得毫无生气。他们眼中的工作,仅仅是要完成的任务,为了完成任务,只习惯于从过去的经验中去搜取营养,在这种消极态度下,人们形成了一种定势:凡事都可应付,只需照老规矩办就是了。有的人沾满俗气,或者叫市侩气,又叫小市民。他们遇事总先考虑自己的得与失,不斤斤计较一番,他绝不罢休。有的人躁气,这种毛病许多人都有,躁气就是浮躁之气,千起事来冒冒失失,想急于求成,没有多少事情能干到彻底,却急于表功,事情没有干完,就要评这许那。
教育是长期投资的事业,教师干的工作需要扎扎实实,点点滴滴,任何包装、宣传、炒作,都不能替代一天天熏陶,一本本作业,一句句话语。所以,教师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最好地超越自己;静气就是要静得下来细细地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乐趣自然在其中,生活的意义也在其中。静气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会是另外一番景致,工作也会是另外一番景致。
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你自己。是呀,作为年轻教师,有的是满腔的热情和把事情做好的信念,但是要把工作做好,做精,的确需要静。需要静下心来备好每一堂课,批改每一本作业,读几本好书,总结一下自己的不足,细细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每分每秒,品尝作为老师的乐趣。何乐而不为呢?来,一起放飞心情吧!
如何把减法做得更好呢?
首先,减掉那些不合目的的劳动。教育目的是什么?这是做教师的首先应理清的。教师的目的在于促进孩子发展,这是教师目的的全部。一旦将其他目的掺杂其中,尤其将个人目的混入其间,则会带来无尽的苦痛。
其二,减掉那些无效用的劳动。教师的劳动严格地说是脑力劳动,教育的智慧首先在于运用智慧减轻体力的劳作。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反思一下自己的一天,我们会恍然发现我们有许多事情白做了,有一些事情做下来却起了反作用,我们为无效劳动付出了青春与心力的代价。
宽容很不易,才成为一种美德。如果我们在教书时,只认了教科书和大纲,却容不得半点质疑;如果我们只守着自己习惯的教法,借助于习惯的手段和方式,拒绝一切新的想法和创意;如果我们听了某些宣传或说教,认为某种教育理论或政策就是惟一正确或惟一必须信守的,那么我们还是不宽容。
当面对每一个有个体差异的孩子们时,如果我们只以个人的眼光去取舍,唯独偏爱那些乖孩子,排斥那些笨孩子、脏孩子、调皮的孩子、被父母遗弃的孩子,那么我们尚不具备宽容精神。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迈入了一个多元化的世界,进入这个世界的资格就是具备宽容精神。宽容不易,才使宽容成为美德。宽容不仅在面对异己时有用,对自己的冲突着的人性而言,宽容意味着造福于自己。宽容会使我们挣脱身心的一切束缚,使我们每一天都很自由。
一百条建议,一百个法宝,似阳光,如雨露,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田。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而读出的更多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此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但愿在其新锐思想的指引下,做一名幸福的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第三篇】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别人的教育经验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是一种创造。”即,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不是简单地照搬挪用,而是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教育对象的现状,采用“拿来主义”,在吸收别人经验的基础上,渗透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做到移植别人的思想精华而非形体。
那么如何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呢?
在一个教师集体里,值得你学习的教师的经验可能是很多的,但是你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一个挨一个地普遍地学习。为了避免盲目性,提高学习的效果,就要选择好学习的对象。譬如,你要学习别人的教学经验,你就可以先看看同年级同学科教师的学生的练习本。如果你发现某班绝大多数学生的练习本(作业本)里字迹端正清秀、错误很少,那么,这就是在告诉你:在这个班里可以学到许多东西。因为学生的练习本(作业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镜子。这样,你就可以去听这个班的教师的课,去观察,思考这个班的教师是如何教、学生是如何学的。
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往往是多种积极因素造成的。然而,你开始去听课时,可能只是把着眼点放在教师是如何教的这个方法问题上。可是,到时候你却会发现这个班的学生之所以学得好是由于许多因素所决定的。这时,你要去仔细地思索;这良好的教学效果到底取决于哪些良好的教学条件。然后把这些条件一一跟自己已具备的条件(包括自己的学生已具备的条件)加以对比,看看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如何创造这些条件,这样就能找到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
在教育工作中,没有一种结果是单靠某一项措施就能取得的,也没有某一种个别的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任何一种方法的实施都是有条件的。优秀的教师都很重视学习别人的经验,但是他们从来也不照搬别人的个别的方法。他们总是对别人的经验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同时进行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挖掘自己的优势,逐步形成自己独特风格。没有个人的独立思考,没有对别人和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钻研精神,既不可能深刻理解也不可能真正学到别人的经验。即使是最好的经验,也只有在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变成了符合自己和自己班级个性特点的东西以后,它才能是有效的。
由此看来,学习别人的优秀经验,是一个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的过程。它要求我们始终以长远的眼光,去进行不懈的努力。有的教师企图在一夜之间就将别人的好经验学到手,这就象是今天才把种子播到土壤里,希望它明天一早就会长出幼芽一样,是不现实的。
总之,要想学习别的教师的长处及优点,就是一个字:勤。勤于动眼,勤于动心,勤于动脑。那么就没有不成功的道理。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第四篇】
“我越来越不知道该如何做老师了。”“现在的老师,越来越难当了。”……很多教了几十年书的老教师如是说。的确,纵观我们的教育,短短几十年时间,其变化的确可以用“天翻地覆”来形容。学生是越来越聪明,也越来越难管教了;教材换了一套又一套,一套比一套难;教学理念也三年两头在改变,你还没来得及适应老的,新的又已经悄然盛行了;教师的事情也多起来了,除了上课、批改作业,还要搞科研,做课题,写论文、反思、案例分析;参加各级活动或比赛,还得写体会、收获、总结……这一切,把教师们压得透不过气来。可是,我们绝不可以叫苦叫累,教师嘛,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应当无私付出,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才对。于是,就算有满肚子的委屈,也只能打掉了牙往肚子里咽。如今的教师的确有点像老黄牛,躬着身驼着背,拉着沉重的教育之犁,步履艰难。
读着安奈特·l·布鲁肖的《给教师的101条建议》,就像跟着一个智者在迷雾中摸索,越往前,越明亮。慢慢地你会发现,其实教育有时,完全可以轻松前行。
想要轻松快乐地做教师,首先就要撕下“教师”这一神圣的面纱,从“神”回归到“人”。 安奈特·l·布鲁肖在书中就明确提出了“为自已而教”的观点。是的,教师,只是无数职业中的一种。而我们从事这个职业,不是为国家,不是为民族,也不是为了党的教育事业,更不是为孩子,很简单,就是为了自已——为养家糊口,为着自已的幸福而从事这项职业,如此而已。所以,不必伪装神圣,不用故作高尚。脱下面具,教师,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职业,只是一些平平常常的人。是平常人,就会有缺点,就会犯错误。而学校,本来就是个犯错误的地方。教师和学生,都会在犯错误的过程中渐渐地提高和完善。因此,不必在学生面前刻意掩饰,当你把真我展示出来,你会发现,无论是学生还是你自已,都会感到无比轻松。
因此,心态的调整是很重要的。如果把教育工作当成是一件神圣而艰巨的任务来对待,把自已当成是教学工具,把学生作为灌输对象,自已工作的唯一目标是就提高班级的分数,喜怒哀乐全系在那点分数上面,心里时时牵挂着的,就是班级里几个成绩差表现差的学生,那么,工作对教师而言就真的是要多呆板有多呆板,要多没趣有多没趣了。所以安奈特·l·布鲁肖奉劝大家:放松些,再放松些。要学着发现学生的长处,要学会赞美,要学会从每一件事中寻找点滴的快乐。
可能大部分教师都会把上课当成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课堂上,学生要坐得毕工毕正,不能有半句废话,一点小动作。平时呢,也会要求学生个个都要遵规守纪,老老实实做人,规规矩矩做事,个个都是听话的“乖孩子”。这样的心情固然可以理解,但是,这些教师也往往会发现,总会有学生不听你的话,会犯下各种各样的错误。今天你找这个人谈过了话,明天那个学生又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在日复一日的批评与纠正中,苦了学生,累了自已。这样的工作,自然是沉重而烦琐的。
当然,适当的宽容不等同于放任自流,该出手时还是要迅速出手的。可是,对于管教学生,一直以来也是很让人困惑的。古时候教师教学生还可以用把戒尺。现在呢,打自然是万万不能的。那是高压线,碰不得。否则,人家一个电话打给局长或记者,你这个老师就吃不了兜着走了。谁也不会来追问到底是谁的错,老师打学生,就是错!那么,骂总可以吧?也要小心,万一一个不留神把人家孩子的自尊心伤了,孩子想不开跳楼了,上吊了,到时,还得来追究你老师的责任。那么罚行不行呢?比如写个检讨,抄个课文什么的,多少也是个手段嘛!那也不成!现在不是还有个叫“变相体罚”的词吗?这些,都可以归入到里边去。万一被上面检查出来,你想要考核及格都是个问题。因此,唯一的办法,就是表扬加说服。苦口婆心地说,掏心挖肺地说,绞尽脑汁地说,有本事,把学生说动,没本事,也就只有望生兴叹了。
其实,这样的教育现状已经有点“走极端”之嫌了。如果“唐僧式”的说服教育力量这么大,我们国家还要法院和监狱来干什么?安奈特·l·布鲁肖就在书中对这种现象提出了较为中肯的意见:那就是要合理合法地惩戒学生。其实,每一个在第一线工作的老师都清楚,对于一小部分极不自觉的学生来说,隔靴搔痒式的说教是起不了多大作用的。当学生终于看清老师只有这么一点小手段后,自然会更加张狂跋扈,不可一世。“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搞得不好,整个班级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安奈特·l·布鲁肖一句“教师完全拥有对学生进行惩戒的权力”,让身为教师的读者看了信心倍增。至少,教师手里,还握着这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当然,其中的度,还得靠大家谨慎把握。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第五篇】
老师们!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大队部的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科研;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着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