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优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474308

【导言】此例“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优推5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第一篇】

今天这个主题我想更适合教师朋友们仔细研究,因为这里提到了更多对学生的了解。我想这些都要基于教师们多年的教学经验了:上课的时候,看看学生们的眼神和表情便能知道他们是不是都懂,在哪里不懂。

但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提到了一个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办法,即抽取已有的知识来解决疑问的办法。这一方法经常发生在讲课过程中。说起来,这个方法好像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但从作者的角度看,他觉得能很好地实践确实需要有高度的技巧和艺术的。

有很多时候,教师喜欢用提问的方式来验证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推导出或者总结出新的知识,但就像作者说的,这样做有时只能造成表面的积极性,而不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真正的思维积极性,因为有些学生在思考,而有些学生在旁听。

为什么是这样的?因为有些学生已经在第一时间从自己的知识库里找到了宝贝,而有的学生还在寻找打开宝库的钥匙。在这种情况下,后者面对教师的提问就会手足无措,而这样的手足无措就成了教师捕捉的重点对象,同时学生的思想却只集中在“我不想被提问”这件事上,而非跟随指引一步步探索。

从教师的角度,我对课堂上发生的这些没有更多体会,但我想我还是可以从孩子如何在生活中获取知识这个角度进行仔细的思考。就像有时候我和女儿在读一本书时,她经常会跑去拿来另一本书,并告诉我我们刚刚讲到的内容也出现在这本书上一样。知识的积累不就是这样不断重复、积累而最终产生了关联吗?

我想我对她所掌握的知识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知道什么样的内容对她来说就像故事一样,而什么样的内容却需要费些脑筋。对于那些从她脸上看起来困惑的东西,我会再多讲一些,于是就让她小脑袋里的东西彼此间有了关联,因为困惑的东西并不是完全陌生的,而是需要有些线索。就像在课堂上的孩子们一样,当他们困惑时并不一定是不懂,而是不知道那个知识的交汇点在哪里,而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找到那个交汇点,并引发思考的兴趣。

这里,还希望更多的教师朋友给我一些你们的经验和体会,教育的艺术也需要更多的父母们了解学习。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第二篇】

从教二十多年以来,奔波于家庭和工作之间,总借口没有时间静心读书学习。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原本的工作与生活的节奏,于是得以静下心来,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

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在书中,他那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就像与教师面对面交流一样,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读来令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占用了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备课、上课、改作业、处理学生之间的种种问题……还要照顾家庭和孩子。我是真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到这里,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老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精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原来,这是因为用一辈子来备课和用课前的几小时来备课,效果肯定不同。要知道作为教师,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之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么可能教出好学生来?

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习教育同行们的优秀经验,取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

读到这些建议,我不断反思自己,提醒自己,虽是一名老教师,仍然应当主动地去学习。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不妨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验,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日记。只有不断汲取源头的活水,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这是作为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沈学红)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第三篇】

暑假期间,我再次阅读了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书中的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也给处于教育前线上的我们指引了方向。

首先要心存博爱,永不言弃其中“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这条建议对我帮助很大。对于后进生,我过去一直认为这是属于智力问题,还有就是家庭教育所造成的,是先天因素,要改变现状很难。但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观念开始动摇了,我开始相信“后进生是可以转变的”这个道理,只是认为操作起来还是会相当困难。书中的“费加”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她和我班上的学困生非常相似,对这样的学生,我往往采取补课的方式,用带有强迫性的手段反复地给他讲解、背诵直到他“懂了、会背”为止。但是,苏霍姆林斯基却不这样做,他给她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苏霍姆林斯基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后来,费加的学业成绩赶上来了,并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苏霍姆林斯基对她的教育,为她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我从这个故事中得到启发,对于费加这样的孩子,我们要注重训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提供动力。

其次,调动情绪、控制注意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能把握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学生在学习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备感头疼的问题,特别是学困生的思想特别爱开小差。其实很多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内心是很想学好的,但他们由于基础差,不懂的知识越积累越多,上课时就越不知从何学起.如果我们放任自流,他们的学习成绩会更差;但如果采用强制手段,效果肯定不好,即使看着他坐得端端正正,说不定这时候正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因为他们并没有从心底里认同!看来怎样才能使学困生的注意力集中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要想把握儿童的注意力,就应该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并使他们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一种自豪感。

这样的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有一定的困难。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做一些猜谜小游戏、动手动脑的活动等,让他们的思维处于紧张状态,进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应选择良好的教学方法,尽量做到讲解生动活泼,深入浅出,从而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感兴趣,进而集中注意力。还要采用适当降低要求,低起点,小步子,多鼓励和少批评等方法为学困生创设成功的机遇,从而使学困生逐渐进步。教师可有意识的出一些较简单的题目,然后叫他们上台板演或回答,若“学困生”答对,则予以表扬,让他们得到老师和学生的认可,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滋味,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是可以学好的;若没答对,教师也应予以鼓励,相信他们下次能够会做,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

这本书令我深深地感到:品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第四篇】

幼儿美术教育是一种没有直接功利目的的,以满足幼儿身心发展需要、提高其审美修养和艺术素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美术活动是幼儿最本真的生命活动、是幼儿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他们进行情感表达与交流的工具……轻轻的翻开《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这本书,书中丰富的内容深深的吸引了我。该书分为“基本理念篇”、“活动设计篇”、“实施操作篇”、“材料运用篇”、“领域渗透篇”、“家庭教育篇”、“发展评价篇”等七个篇目,在每一个篇目中详尽地记录着我们在活动设计、美术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与解决策略,是一本真正实用的“小宝典”。

作为剪纸课题组的一员,在通看全书之后,其中几条有关剪纸欣赏的建议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给我带来了许多的思考。

一、剪纸欣赏的策略。

剪纸是中国民间艺术中一个比较单纯的门类,因其材料廉价、制作简单、题材广泛、功能多样而十分流行,而幼儿在剪纸欣赏活动中能真切地感受到剪纸中蕴含的“美”。那么在剪纸欣赏时我们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1、欣赏内容应尽量丰富而具有审美趣味。

剪纸作品的内容可以是经典的民间故事,也可以是流传久远的神话传说;可以是花草树木,也可以是虫鱼鸟兽。总之,取材要丰富多彩,又要来源于生活,适合幼儿欣赏。

我想,如我们剪纸课题组在教研时提及过的“老鼠嫁女”的剪纸作品,就可以选取适合的内容供幼儿欣赏,通过欣赏细致的剪纸作品、倾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把幼儿带入一个富有民间色彩的剪纸世界中。另外,过年时的一些门饰、春联等,有一些也融入了剪纸,很精致,可以收集一些实物供孩子欣赏,一方面加深对新年气氛的感受,另一方面也在潜移默化地感受着剪纸在我们生活中留下的美丽印记。

2、要结合剪纸的民族、地域特色来进行欣赏。

因为剪纸有着丰富的内涵,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有着各自的特色,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底蕴。很多的剪纸都有一定的寓意,或者潜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或历史典故,具有深刻的意义。因此,在引导幼儿欣赏时,一方面应引导幼儿重在观察,关注剪纸作品中的传神之处,另一方面,应多欣赏一些有名的剪纸,并有详细的背景介绍,以此来增长幼儿的见识,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如山东剪纸、北京剪纸等都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及文化背景,对于不同地域剪纸的不同欣赏,为幼儿进行剪纸创作积累了更多相关的认知经验。

二、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

美术欣赏不像实际的操作活动那样容易拿捏,教师首先要对作品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和了解,在活动过程不仅仅是单纯的展示作品,还在于幼儿在活动中所获得的美的体验。

首先,教师应营造与作品相适应的艺术氛围,让每个幼儿身临其境,在多通道感受中得到美的熏陶。如之前提到过的“老鼠嫁女”,教师在引导幼儿欣赏时,可拉上窗帘,在大屏幕上播放一系列的短片,或是播放一段诙谐幽默的音乐,边放映剪纸作品的图片,边配上生动的解说。

其次,在欣赏时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幼儿在成长中获得、积累美的熏陶。在欣赏剪纸作品时,教师适宜的提问可以有效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获得美的感受。如教师可以直接问:“你看了这幅画有什么感觉?”“你想到了什么?”等,通过对能力不同的幼儿的引导,满足不同审美能力和审美经验幼儿的需要。

最后,集体和小组交流相结合的形式,让每个幼儿在轻松表达中获得美的熏陶。集体、小组、个别等多种交流形式,让孩子在彼此经验的互换中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丰富自己的审美感受,充分调动欣赏作品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幼儿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第五篇】

苏霍姆林斯基个性指出了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他说:“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潜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如果教师的语言素养好,那么他上起课来会十分简单,学生听的也十分明白,课堂效率怎能不高呢相反,语言潜力差,不仅仅会影响课堂效率,而且也会让学生不喜欢这个老师和这门学科。所以,我们要精心设计课堂语言,争取用准确、简单、易懂、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把学生当成朋友。

如何才能让学生喜欢你的这门学科我认为,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要爱学生,用真诚平等的态度,赢得所有学生的爱戴,也就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爱学生,就务必把自我当作学生的'朋友,走进学生的内情绪感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苏霍姆林斯基说:“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我经常在课后和学生一齐相互交流,和学生交朋友,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和学生一齐打篮球,慢慢拉近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透过我的真诚,让学生喜欢我,进而喜欢我的课。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班级都会有学习不用功、成绩比较落后的差生,如何对付这些学生往往是很多老师头疼的难题。我们就应尝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慢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让所谓的“差生”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努力去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优点,我都会去赞扬、鼓励他,试着让他能看到自我的进步。结果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一些一开始上课不认真听课的学生此刻慢慢也能坚持认真听课,甚至还记起了笔记,当天的作业没能及时完成。第二天会把做

好的作业亲自送到办公室向我道歉,这时,我会毫不吝啬我赞扬的语言。因为我记住了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我们的话:“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给我们带给了百条“推荐”,我不能一一列举,这些推荐都是我们在平时所接触的一个个话题。这些推荐的背后所展示的或是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或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这些推荐也是我们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去实践和思考的。透过阅读这本书,我体会和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教育思想,从中得到许多启迪和教育,透过指导自我的教学实践,使自我的教学得以有效地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给教师的推荐》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又仿佛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我;又象慈祥师长,不断地给我们以指引。站得越高,才能看得更远。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学习这100条推荐,用它来指导自我的工作。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2474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