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的毕业论文范文(优推8篇)
本研究探讨了某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了相关因素的影响,提出了改进建议,以期为实践提供参考与启示。研究结果是否能有效推动该领域的进步?以下是阿拉网友分享的“完整的毕业论文范文(优推8篇)”,供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大家吧!
完整的毕业论文 篇1:
一、历史知识是人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
历史学科教育具有很很重要的德育作用。因为历史长河涵盖了很多不同的社会现象,这些都是极好的教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政治和阶级观点教育;还有仁人志士的英勇事迹都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关于思想教育,历史教育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全部历史课程中都渗透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历史学习,将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还有助于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的运用能力的锻炼和提升。
二、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
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历史教育所承担的作用是非常重要且独特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历史教育的本质。也就是说,相对于哲学提供的是具有价值理性的思维逻辑,而文学提供的是具有价值理性的情感体验。而作为人类以往实践的集体记忆的历史,它为人们提供价值理性累积经验就更加全面和综合。在历史上发生过由于价值理性缺失而造成的失衡,这里主要是指社会发展的失衡,人们由此产生了极为深刻的教训。学习这样的历史也让我们明白了“以史为鉴”所具有的价值和作用。历史教育也可以称之为一种人文素养教育,其具有综合性。学史有助于明智,历史是有生命的,其具有的.现代价值就是能够让人们站在更高的起点,继往开来,高瞻远瞩,更好地迎接新时代的到来。
三、历史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等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思想政治素质包括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和政治意识。”[2]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精神和传统。历史教育中关于本国史的教育,可以借助对本民族形成和发展历程的学习来促使学生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的形成和进一步强化,有助于促使其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增强,从而增强其对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责任心。历史学科到了十九世纪才开始在学校课程中被重视起来,而其中一大重要原因就在于响应那时兴起的民族主义号召。可见一国的历史也就体现了一国国民的意志。通过历史教学便能促使学生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的形成,使其成为“国民理想”的拥护者。就道德意识的培养而言,历史一直以来都被用作道德教育的手段。孔子的《春秋》体现了对历史的道德作用的最大限度地发挥。杜威认为历史学科作为促进人的道德品性形成的学科来说,无疑使最优良的。他始终相信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是有历史可以追溯的,很多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中都涵盖了类似的典范,同时得出了历史是永恒的道德遗产的结论,并且是具有建设性的。历史学科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其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丰富的内容。历史教科书中蕴含了丰富的材料,尤其是历史人物的道德形象,关于其品格高贵、情操高尚、意志坚强等方面的素材都是可以拿来借鉴,从而帮助学生获得美好、高尚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是较强的感染力。历史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来的道德形象是生动具体的,道德精神更富有感染力,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这样学生会更容易接受,同时也更容易引起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
四、结束语
就21世纪的新人培养要求而言,当前的历史教育状况还有不小的差距存在。其中的问题主要体现有,没有对历史课进行准确的定位;长期的应试教育造成教育目标的偏离;教育功能没能真正发挥出来。所以,现在我们要对历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予以高度重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将历史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发挥出来。
完整的毕业论文 篇2: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也造成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不断增加。家庭教育的缺失,已经严重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心理、道德、教育、和社会等多方面的问题。为了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留守儿童, 发展现状, 对策分析
1.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个特殊弱势群体。当前,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口也出现了大规模的流动,他们外出打工、经商,把子女留在原住地并委托其祖辈或其他亲戚照料。
留守儿童的出现,其实是社会发展时期的一个过渡性问题。这个现象的产生主要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一方面,家庭的贫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生存,这就使得很多家庭不得不舍弃孩子外出务工,从而出现留守儿童。[1]其次,由于地域经济水平的差别较大,高收入诱使农民背井离乡。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而以追求经济为目的农民工,经济水平和消费能力根本不可能承担的其大城市里孩子读书的诸多现实问题,如高昂的住房、教育、生活等费用问题,再加上农民工一般文化素质不高,从而导致工作不稳定,经常处于流转状态,孩子们需要的最起码的稳定都是问题。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由长辈或其他人照看,最终形成了父母双方或一方与孩子两地分隔的局面,孩子单独留在农村生活、接受教育,留守儿童由此产生。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养模式
在农村中占主流的教养方式还存在着很大的盲区。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因受各种因素的局限,这些老一辈人,无论教育思想还是方法都无法跟上形势要求。他们由于教育观念陈旧,往往都只在乎孩子是否吃饱穿暖,溺爱或偏护这些留守儿童,在对孩子进行监护和施教时,通常是追求物质生活全方位的满足,但却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无论是从体力甚至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养育的重任。而那些在亲友照管下的留守儿童,监护人更多是给予孩子学业成绩,起居生活和物质之类的浅层关怀,很难做到对孩子的心理和精神上的所需要的深层关心。无人照管的孩子的父母长期在外,除在金钱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外,对于孩子其他方面的需要和关注往往是鞭长莫及。
2 留守儿童的发展现状
心理方面
心理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心理健康、情感和社会交往等方面。
心理健康方面
儿童时期是心理成长发展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塑性大,但由于他们在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较低,自我意识还处在萌芽状态,很容易因为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特点。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亲关爱,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而留守儿童几乎都是由单亲或者是祖父母、外祖父母隔代抚养,由于监护人生活压力比较大,文化水平较低,只可以勉强保证儿童的平时生活,而没有精力、能力以及时间在学习上给予儿童有效的帮助、建议。而在教育方法上,监护人一般只会采用物质奖励或者是体罚方式,而对儿童在学校的教育和思想行为情况缺乏必须的了解,没有与学校和老师形成良好的互动,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
情感方面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归属、爱以及尊重是人的基本需要。父母的关爱和抚慰,是儿童“爱与归属的需要”的重要内容,是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翼下之风”。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个体早期发展中,父母的爱、支持和鼓励容易使其建立起对初始接触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而这种感觉的建立,保证了儿童成人后与人顺利交往。相反,早期安全感和信任感的缺乏,很容易会使儿童逐渐形成一种内向、自卑、孤僻、悲观、孤独、无助的性格。有专家曾经说过,没有亲情的教育是一种残缺的教育,而父母的关爱是其他任何亲情所无法替代的。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往往会出现可能引起或诱发儿童不良的人格因素,内在表现主要为情绪消极,心理承受力差,缺乏安全感;内心封闭,孤独,不合群;冲动任性,心烦气躁;自卑拘谨,抑郁忧虑、焦虑紧张、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等情况。据调查,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而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长期与父母两地分离缺少父母的情感和心理关怀,多项调查表明,50%的留守儿童遇到烦心事会闷在心里,直接造成了他们任性、自私、心理抑郁,回避正常交流途径性格内向孤僻等。此外,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沟通,无形中使留守儿童走向了自私任性、逆反心理、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2]
社会交往方面
心理学证明:小鸡在出生的4天内由于“印刻效应”会将第一个出现在视野内的活动物体当作母亲,不愿离开,孩子也会对幼年时经常照料自己的人产生特殊的依恋。如果孩子由祖辈抚养,父母就错过了与孩子建立深层依恋的关键期。
由于外出打工的父母与孩子接触时间短,对自己的孩子缺乏了解,对孩子提出要求时,往往根据的是自己的想象,或者是参照其他亲朋好友的孩子,经常脱离了孩子的实际情况。这往往让孩子感到茫然失措,对自己的父母越来越陌生,亲子关系日益淡薄。长大后的孩子即使回到父母身边,也无法再建立起这种依恋关系。[4]面对陌生的环境,生疏的亲子关系,孩子会觉得孤独,显得压抑、怯懦或者表现得特别逆反,不愿服从父母的管教。孩子与父母的不良关系也会影响今后孩子的人际交往。他会以此为根据,处理他将来遇到的人和事。这样的孩子成人后与周围人相处时也难免磕磕绊绊。
道德方面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本领愈大,就能为非做恶愈大”。然而,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价值观扭曲,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正之风,甚至攀比谁的零花钱多,谁更富有。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家庭教育缺位、留守儿童社会化程度不高。改善家中经济状况是大部分农民工外出打工的原因,父母不在孩子身边,孩子感情上缺位,为了弥补孩子,父母给孩子更多的零花钱,隔辈监护人对孩子也更多地是生活上照顾,疏于对孩子习惯养成的`引导,导致留守儿童之间奢侈享乐之风盛行。而且,农村的留守儿童亲子互动频率低下,亲子间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大多数留守儿童在校学习成绩差,得不到教师的关爱,留守儿童情感需求得不到重视和满足,导致留守儿童性格发展出现异常。他们缺乏对他人的信任,表现冷漠,只知接爱,不知施爱,道德情感淡漠。
教育方面
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的家庭,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子女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不少孩子认为“读书没用”,除了家庭经济压力得到缓解之外,父母出外打工还给留守儿童带来的另外一个影响,看到没上过学的父辈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留在农村的孩子们开始觉得“书读不读也没什么区别”,对于他们来说,“知识改变命运”就是一句空话。学习成绩的好坏对他们来说没有多大意义。[3]这种观念影响孩子产生了学习无用的情绪;有的代理监护人文化素质偏低,对学生不能提供学习帮助;如果只有父母一方在家,承担了所有家务和田间劳作,就无法顾及孩子的学习,使孩子学习成绩滑坡。
社会方面
社会方面表现比较突出的就是安全问题了,这是留守儿童面临的又一个最大的问题。因为思想上的不成熟,而又缺乏有效的监管,农村儿童的安全很难得到保证。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2008年全国妇联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有34%的人只是“有时会注意预防孩子发生意外”,还有8%明确表示“顾不过来”。这样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实际上不能起到有效的监管作用,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往往因为年幼无知,不能意识到自身行为的危险性,以至于酿成大祸。轻者,皮肉之苦;重者,伤残,甚至失去生命。近年来各大报纸经常报道留守儿童溺水、伤亡等事故。而由于缺少强有力的监护,留守儿童成了一个十分显眼的弱势群体,成为不少犯罪分子瞄准的对象,致使留守儿童成了被威胁、被抢劫、被殴打、被勒索、被拐卖的主要目标。 [5]
3 促进留守儿童发展的教育策略
监护人教育观念的转变
首先,父母要转换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有条件的父母可把孩子接到打工地照顾,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无法把孩子接到身边的,要从孩子成长需要的角度出发,确定孩子的监护人,细致落实孩子的监护权,要创造更多时间与孩子谈话沟通,要多与孩子交流沟通,了解子女的情感思想,及时对孩子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规范孩子言行,向子女传授人生经验,使孩子体验到亲情归属和父母关爱的幸福。改变因为愧疚而实施物质补偿的做法,多给予孩子心灵上的抚慰与思想上的引导。
其次,家庭中的长辈应有教育和管理留守儿童的责任意识,多注意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使孩子能够随时感受到家庭生活的幸福与温暖。监护人不但要注重智力因素的教育,还要关注孩子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在教育方法上要力戒打骂等简单粗野和娇纵放任的教育方式,尽量采用说服教育、谈心沟通、体贴谅解、鼓励表扬等易于孩子理解和接受的恰当的教育方式。[6]
学校管理
针对留守儿童不断增多的情况,学校应制定相应的措施,定期对学生进行座谈,加大对留守学生的健康教育,加强学校与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联系,使学校及监护人都能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状况。而且留守儿童家长要尽量为孩子提供健康成长的环境
其次,学校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大力宣传,多方协作,共同构建社会监护体系,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学校应该增添一些课程内容和生活能力训练内容,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学校还要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情况严重的问题,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学校还可以建立健全的留守儿童档案,与留守儿童、家长多沟通,实行学校、家庭共同教育。教师应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给予正面引导和关爱。使家庭起到教育监护的主要作用,监护人要积极配合学校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政府措施与社会协作
政府可以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引导并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在本地就业创业的机会,并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做到发展农村经济与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相互促进,使更多的孩了有机会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接受父母的照顾和教育,为孩子的成长创造健康的家庭环境。 [7]此外,政府还可以开展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资助和留守家庭的扶持。对因经济贫困上学有困难的留守儿童,要通过多种形式给予资助,确保他们有上学的机会。政府要加大财政支出,在每个村镇建立志愿者或社会工作服务站,便于对留守儿童进行长期的心理辅导,以引导其心理健康成长。
参 考 文 献
[1]姜强强,陈晨.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64-67.
[2]高慧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综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09(4):25-29.
[3]黄丽.打工族子女家庭教育问题不容忽视[J].广西教育,2001.(12):15-17.
[4]于慎鸿.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中州学报,2006.(3):3-4.
[5] 黄宝中.闭文彩.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3):2-3.
[6]王晓腾.没妈的孩子也是宝[N].贵州商报, :26.
完整的毕业论文 篇3: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赏识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所谓赏识,其本质就是爱,学会赏识,就是学会爱学生。多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体现。怎样赏识学生呢?我们要赏识学生什么呢?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经常思考的问题。我认为:赏识教育首先是建立在教师热爱工作热爱学生的前提下,有爱才会有赏识。其次是建立在正确的学生观基础上的,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相信学生人人能成才。下面就谈谈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赏识教育的具体做法。
一、多关注学生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多关注学生,像朋友一样与他们相处,建立起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就能唤醒和张扬学生的潜能和个人特长,使他们的潜能和特长得到发展。当然,要做到关注学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花精力多与学生接触,并把自己融入到学生群体中。课堂上要多用自己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称赞去拉近与学生心灵的距离。课余时间要多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行为举止,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并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赏识,以唤起学生的荣誉感,自尊心和上进心。要想搞好教育,就需要充分了解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厌学这一情况。原因是多样的:或感到自己基础差,或感到某学科没意思,或因教师不妥善的批评而赌气放弃……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几乎都是主观原因所致,不愿学、不想学,是他们的普遍心理。面对这种情况,若想实现教与学的双赢,该怎么办?让学生“想学”、“乐学”就必须善待他们,如何做到这一点?美国一位作家这样评价教育——“对孩子们来说,一句赞扬抵得上十句责骂。”我国清代教育家颜元也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虽然谈得是家庭教育,但对于学生又何尝不是要“奖”呢?因此,了解学生,善待学生,是实现教与学双赢的重要途径。
二、多赏识学生的成绩和进步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心理激励是一把挖潜启智,培养学生奋发努力的金钥匙。因此,赏识教育要注重鼓励的作用,对于学生的点滴成绩和进步,教师都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爱迪生在小学、中学读书时成绩都不理想,曾以为“智力有问题”不得不中途辍学。如果两位科学家当初在学校读书时,取得了点滴的成绩,有了任何微小的进步,都能得到老师的赏识,恐怕不至于中途辍学吧。我们在赏识学生的成绩和进步时,往往喜爱横向比较,这样不利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所以要赏识学生的闪光点,我们要更多地与他从前进行纵向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就容易找到他们的闪光点,更好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世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就看你会不会运用“赏识教育”这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金钥匙。因此,在平时,对后进生要注意肯定与鼓励,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优点,这对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很重要的。可评论一下他们优美的书法、生动的图画,多对他们说“你能行”,“你可以做到”,“你做得真棒”等鼓励性语言。学生作业中错误较多,也应注意教育方法,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就会有进步,让学生在正面的肯定与成功的快乐中逐渐进步。
三、多赏识学困生
赏识教育更加注重激励的作用,而且强调实行“正向激励”。正向激励,就是以表扬为主。教师善于表扬,就意味着会赢得教育上的主动权。每个学生,总是想把自己最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这种愿望会比社会上的其他人更强烈。而教师的每一次表扬不但鼓舞了学生,也巩固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优秀学生的赏识,几乎每个老师都能做到,但是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赏识,有的教师就难做到了。有的老师总认为,一般学习困难的学生都毛病多,在他们身上几乎找不到可以欣赏的东西。周弘,一个普通聋童的父亲,能够把一个三岁多还不会说一个字,震耳雷声都听不到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留美硕士。并把这种方法引入到健全孩子的教育实践,让许许多多所谓“差生、后进生”重新找到了自信。这个事例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赏识教育就是成功的教育”。所有我认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找回自信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老师的赏识。“赏识教育”肯定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把所有学生放在受鼓励受称扬的地位,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不断引导学生热爱学习、主动学习、努力学习,潜移默化地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成绩提高,学习积极性也随之提高,便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四、赏识要把握好尺度
虽然赏识教育主张对学生多肯定,多鼓励,少批评,但是赏识教育并不是无原则地一味包庇和纵容学生,有的老师特别是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即是使学生犯了错误也不批评,依然不断地赏识,这种过多的赏识就会导致学生自满自骄,任性,不能客观正确地评价自我,若稍遇坎坷便一蹶不振。所以我们要适当把握赏识的尺度,不同的学生赏识的程度也应不同。如胆小的学生可以多鼓励,少批评,顽皮好动的学生要善于捕捉闪光点,及时肯定扬长避短。对于任性的学生既要鼓励,还要指出不足帮组其克服任性的毛病。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既要适当的赏识,还要提出更高的要求。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教师,面对着年轻的生命和纯洁的心灵。我们就要学会欣赏那些值得赏识的东西。让学生在赏识教育下,体验到被老师尊重的那份尊严感;体验被老师欣赏的那种幸福感;体验被老师赞成的那种成就感。他们就能极大地增强自信心,调动积极性,从而走出一条成功的人生之路。
完整的毕业论文 篇4: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对各种媒体进行改革的力度逐渐增大,媒体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普遍。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的安全教育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本文对新媒体对高校安全教育带来的作用进行分析,并且提出如何结合新媒体加强高校安全教育。
[关键词]新媒体;安全教育;创新;问题;对策
一、新媒体的概念以及应用现状
当前对新媒体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从广义上讲,新媒体指的是与传统媒体相对应的新型媒体形式。常见的新媒体形式有网络交流平台、网站,微信、微博等自媒体,但新媒体也包括很多其他类型,需要注意的是,新媒体本身与传统媒体之间有很大不同,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新媒体当前在社会很多行业中都有应用,比如教育事业、卫生事业等。新媒体的出现,使得整个社会各种信息的传递更加快捷,信息产业的发展也更加迅速。在教育领域加强对新媒体的应用,是当前高校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加强新媒体的应用,对于高校的教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很多高校的教育管理者都意识到新媒体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意义,开始加强新媒体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这使得当前的高校教育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比如当前各个高校都开通了官方微信、微博等平台,增加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校领导之间的沟通,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可以得到及时反映,也便于教育管理者及时对问题进行处理。
二、新媒体对高校安全教育教学的作用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新媒体对高校安全教育教学的作用
安全教育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安全教育很多时候是一种比较枯燥的理论性教育,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厌烦的情绪,而新媒体的出现以及发展,拉近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让很多高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突破了传统的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界限,使得不同区域内的学生都可以积极进行交流和沟通。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其成本也低很多,快捷性和同步性较高。在高校安全教育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新媒体的应用,使得学生在安全教育学习过程中可以从多方面接受信息,从而不断提高高校安全教育水平。具体说来,新媒体对高校安全教育的作用有两个方面。
(1)新媒体的出现为安全教育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
安全教育是一种即时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安全知识应用能力,从而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可以对各种安全问题进行预防,防止自身受到人身伤害。新媒体的出现,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就是快,而且形式多样。当前出现较多的网络媒体本身具有一定的虚拟性,使得学生可以利用多种平台进行安全学习,高校学生可以选择的范围比较大,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新媒体的多种形式,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并且可以利用新媒体参加各种安全教育实践活动,换言之,新媒体的出现为高校的安全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丰富了安全教育的资源和内容。
(2)新媒体有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将安全教育落到实处
新媒体的出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对各种新媒体的应用,往往需要学生自己对各种学习资源进行查询、了解、学习等,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信息化时代和背景下,高校学生进行安全知识学习,不能完全依靠教师的讲解和引导,更多的时候需要学生自己学会如何进行各种信息的查询以及独立自主地学习,并且要学会如何将这些信息应用到实处,从而使得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避免出现安全问题。
2.高校安全教育过程中对新媒体应用存在的问题
(1)对新媒体应用的认识存在问题
在当前的安全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育管理者对教育过程中新媒体应用的认识存在偏差,这是导致高校安全教育质量受到影响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高校的安全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理念比较陈旧,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向学生传输一些理论性的知识,比如安全小常识、如何应对各种安全问题等,真正的实践性教学不够,对新媒体的应用也不够,没有意识到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新媒体教育的重要意义,因此导致学生对安全教育宗旨的理解不够,也不能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各种安全隐患进行规避。究其原因,是由于在高校安全教育过程中对安全教育与新媒体应用进行结合的认识不到位,因此导致高校安全教育过程中各种现代媒体的应用不够,甚至没有对各种新媒体进行应用,导致学生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习变得更加呆板。
(2)对新媒体应用技术掌握不够
在当前的安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新媒体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不够,使得安全教育过程中不能将新媒体融入到课堂中,比如安全教育可以利用网络教育平台进行网络教育,可以利用微信或者微博平台进行推送,每日推送一些与安全教育相关的小知识,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帮助,也能使得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过程中有效地识别各种安全威胁,并且进行积极的预防。但是在实际的安全教育教学过程中,高校对这些新的媒体形式的应用还不够,应用的技术也不够成熟,因此使得安全教育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兴趣度不高。
(3)缺乏双师型教师
教师是对学生进行引导的'重要力量,当前很多高校的安全教育教师队伍力量还比较薄弱,教师自身对新媒体的掌握能力也不够,比如有的教师的思想观念比较传统,认为新媒体教育带来的效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对新媒体进行应用与结合的掌握程度不够,还是习惯性地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而不能结合新媒体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缺乏双师型教师是当前高校教育过程中的一个显著问题。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安全教育体制创新
1.加强对新媒体在教育过程中应用的认识
安全教育的主旨是要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安全应对能力,能够在生活和工作学习中辨识各种安全隐患,并且采取正确的措施进行应对。长期以来,高校的教育教学模式都比较传统老旧,传统的教育模式一般都是教师单纯地讲解各种理论性的知识,尤其是对于安全教育而言,其本身的理论性就比较重,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会让学生觉得课堂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对学习失去兴趣。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数字化和信息化逐渐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因此在安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传统教育理念,加强教师对新媒体教学意义的掌握和了解,从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应用新媒体进行高效教学。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要定期对教育教学人员进行相应的宣传,宣传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知识和理念,对新媒体教学的优势以及特点进行宣传,从而在潜移默化过程中促进教职人员的思想逐渐转变,促进包括高校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在内的所有教职人员能够加强对新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从而为现代化、信息化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在高校未来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应该要组建专门的安全教育队伍,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语言应用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和针对性的解决,利用新媒体的特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安全教育的宗旨。
2.在高校安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新媒体的应用
安全教育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教育,对于学生的人身安全保护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安全教育过程中,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要加强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进。首先,要加强新媒体资源的整合,在高校安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新媒体资源的有效配置,可以有效地提高对各种新媒体资源的利用效率。比如对新媒体平台进行利用,加强高校安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各种新媒体的应用频率;比如在高校安全教育课堂上规定必须要使用多媒体教学,并且要对实施情况进行考核,以提高新媒体平台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再比如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加强对各种电子资源的利用,使得学生可以通过电子书、电子课件等形式,对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解和学习。这些方法都是高校安全教育过程中比较常用的方法,都与新媒体有紧密的联系。
3.加强高校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
在高校安全教育过程中融入新媒体教育,需要高校安全教育师资队伍提高自身对新媒体的了解程度、应用能力,从而使得高校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积极应用新媒体对传统的安全教育进行变通管理,与安全教育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加强高校安全教育教师对各种计算机技术、新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的掌握以及操作能力,是当前高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在教育过程中,要组织高校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参加相应的培训,比如加强教师对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各种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网络媒体技术等方面的了解,使得高校安全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积极地应用各种先进的媒体和技术。在对高校教师进行培训的过程中还应该要定期组织高校安全教育师资队伍进行讲课交流,可以开展同课异构的教学模式,让教师能够对彼此的思维方式、讲课方式中的优点进行有效的借鉴和学习,在相互交流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使得高校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的能力得到提升。
四、结语
高校安全教育是为了不断提高学生对安全威胁的掌握和预防的能力,便于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能够对自己进行保护。高校安全教育过程中,新媒体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对高校安全教育水平的提升有重要促进作用,在高校安全教育过程中,应该要积极促进新媒体资源的配置和整合,在整合的过程中应该要根据课程以及教师的个体差异,对其进行准确的定位,了解安全教育在高校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加强教师对各种新媒体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从而不断提高高校安全教育能力。
参考文献
[1]陆锦冲.关于高校安全教育新内容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04).
[2]张岳君,陈锦,刘志伟.新媒体环境下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路径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7).
[3]李峰.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做好学生安全教育工作[J].教育与职业,2009(12).
[4]王欢妮.高校网络舆情预警问题研究[J].中国报业,2013(06).
完整的毕业论文 篇5:
摘要:社会公平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育从一个侧面反映着社会的发展程度,因此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必经之路。网络教育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等特性,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化,实现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人与教育的战略目标。根据我国当前在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实现以政府引导为主体,发挥网络教育自身的优越性,让更多的人接受优质的网络教育资源,并从道德层面来保障教育公平性。
关键词:教育公平;网络教育;教育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延伸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领域,实现网络与教育的契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教育具有开放性、远程性、服务性和共享性等特点,对实现教育公平化有着积极的作用,而实现教育公平一直以来都是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既推动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网络教育发展的必要性
1.体现全民教育的教育思想
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泰国召开了世界全民教育大会,明确提出“全民教育”的概念。全民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满足全民的基本教育要求,要每位公民都能够通过教育学习满足自身需要并为国家和人类做出贡献,是现代社会民主化、教育民主化的必然要求。如今,互联网的发明改变了人类世界的空间轴、时间轴和思想维度。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现今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预计到2018年12岁到44岁人口的网络普及率达到90%,而中国由于人口多以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将会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1]。教育资源以互联网市场为依托,构建网络学习资源,任何人,无论年龄和性别,无论学历和职业,都可以随时随地踏进网络教育的大门,利用网络学习资源来发展自身。因此,利用网络覆盖下的教育来实现全民教育思想,将教育资源用更便捷的方式提供给更广大的用户,是不可阻挡的潮流。
2.实现终身教育的有效手段
20世纪60年代,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关于终身教育”的提案,他指出“人从出生到死亡为止的一生都必须接受教育”[2]。终身教育思想成为很多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校作为一个实体存在的场所,教育制度严格,规定着学生学习的年龄、统一学习时间和内容等。脱离学校之后,大多数人都不再接受系统教育,而是走向社会。在面对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我们不得不继续学习适应社会、发展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要实现终身教育就不得不转变我们的教育观念,提倡学习型社会,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而网络教育恰恰为这种学习提供了可能。现在网络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的任何地方”进行学习变成现实,这无疑为全民进行终身学习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使终身教育的发展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3]。
3.实现互联网连接人与教育的战略目标
互联网的发展是人们有目共睹的。曾经,人们以为是互联网“颠覆”了这个世界,现今都认识到是互联网“连接”了人与人、人与世界的距离。教育既是传统产业,也是现代产业,是与时俱进的衍生物,是潜力巨大、被世人所期待的产业,它的特殊性就在于所指示的对象是人,是具体的、有着个体差异的人。因此,通过互联网合理地连接人与教育是当下做好教育的一大战略目标。如今,通过互联网所呈现的教育越来越多样化。那么以网络技术的支撑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本着开放和连接的目的,实现互联网所支撑的教育资源、教育主体等各个方面的大融合,用互联网连接一切人和教育才是真正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
二、我国在教育公平上存在的问题
实现教育公平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教育政策,是党和国家一直致力于的教育公平建设事业。然而我国教育公平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却很难一概而论,具有其自身的矛盾和局限性。
1.宏观上,区域差异性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也体现在对教育公平的追求上。我国地区经济差异显著,尤其表现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发达与贫困地区的差距。在农村、贫困或边远地区,国家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加大,但由于这些地区本身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一些学校基本的办学条件还未得到保障,硬件设施存在着残缺不全的现象,不能满足教学与学习的需要,再加上教育系统职能的监管不力,学生高辍学率的现象犹存,学校里的骨干教师也会因为贫困或者重视程度不足等原因大量流失,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这就从硬件上和软件上直接制约了教育公平的实现程度。
2.微观上,传统教育自身的`局限性
首先,受“城市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主导。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之下,城市中的重点学校、“示范学校”、“实验学校”等占据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办学条件优越,师资力量强,生源条件好。而处于贫困或边远地区的学校则与之相反,教育起点不公平。其次,教学的工具性、利益性目的突出。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人们普遍认为升学才是主要目的。即使面对有着明显差异、不同需求的学生,还是以相同的教育方式来对待,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片面追求整齐划一,个性化缺失,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以及创造性思维等受到压制,以致于教育过程不公平。在面临社会选择时,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平等现象也体现在教育结果上。
三、网络教育如何弥合教育公平的鸿沟
教育公平应该是在保障所有人享受最基本的教育资源基础上,让更多的人接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促使他们达到自己最佳的发展水平[5]。在当今世界,互联网迅速壮大,通过互联网实现人与教育的连接成为现实,使得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成为可能,因此,互联网教育成为实现教育公平的一大重要途径。
1.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利,扩大网络教育的惠及面
受教育权是一项基本人权,是我国公民所享受的并由国家保障实现的接受教育的权利。公民受教育程度反映着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通过教育来提升国民文化素养,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是宏伟大计。我国人口众多、差异显著,就必须得坚持政府宏观调控,以政府为主导,合理调配教育资源,扩大网络教育的惠及面,缩小区域间差异,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提高公众受教育机会,让任何公民都有接受到网络教育的权利。在政策理念上,对处于社会不利条件、低收入群体给予积极的补偿和帮助,实行国家政策倾斜,弱势补偿,从观念上接受网络教育,政策上倾斜网络教育,形式上利用网络教育,真正实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当前网络使用率在城乡还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接受网络教育的起点上存在很大的差异,网络教育渗透率低下。研究表明,财政用于教育经费的投入与教育公平存在着一致的关系。因此,合理增加网络教育经费的投入有利于实现教育起点公平,况且,在网络的普及之下,惠及的不仅仅只是教育,更加彰显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文化修养等。
2.发挥网络教育本身所具有的优势
在传统教育里,各级各类学校有一套严格的课程纲要、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相关规定,受教育者只能在规定的场所、规定的时间里学习规定的内容,其次才是自行安排学习。而网络教育不仅能够突破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而且还可以扩大学习的对象、内容,转变学习方式。在网络教育的普及之下,每个人都拥有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机会,每个人都可以根据个体差异、需要等合理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规划学习进度,培养自我主动学习的能力。以往的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由于学科众多,学生不但感觉学习任务繁重,而且大多内容并不是自己所感兴趣的,在追求高升学率的导向下,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学生迟到、缺席、效率低下等问题也常常受到忽视。而网络教育作为一种个性化教育,要求学生积极学习、主动求知、主动探索,将教育转变为不再是以牺牲个性为代价,必须把培养和造就具有丰富个性和良好品格的人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6]。它不仅有利于实现教育起点上的公平,而且能够保障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受到公平的待遇,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兼顾学生的差异性,实现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发展。但并不是有了网上教学,现实中的传统学校就可以取消,我们须明确的是,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加强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工具,不可能代替人与人之间直接的交往与接触。我们应该在互联网技术之下,学会面对生活、面向社会,深入生活、走进社会。
3.整合教育资源,保障网络教育资源的优质性
因特网的开通使各种资源如泉水般涌来,而网络教育资源良莠不齐,它需要不断地充实、更新、创造。只有不断地提升网络资源的质量、实现资源共享,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网络教育以数字化的生态资源呈现在人类的生活中,需要以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人力资源的强弱是以人们上网参与交流、合作、服务的规模与深度来衡量的,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网络建设伊始,学校没有专职人员,我们根据需要,首先培训出一批既有丰富教育理论又懂得网络技术的教师。优质的网络教育资源有利于打破校际之间的不平衡,让更多的人接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化[7]。网络教育隶属于整个教育体系中,它是教育界的未来之趋势,构建“发挥基础资源以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为准,个性化资源以市场导向为主,企业之间的合理竞争为手段”的网络化学习,与学校教育形成双向交互式的方式来影响受教育者,这样既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而且有利于建立起丰富多样的优质教学资源,完善国家的网络教育服务平台。学大教育CEO金鑫在解放教育“互联网教育国际高峰论坛”上发表了《培训教育的未来发展》主题演讲,他表示平台化将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教学及管理平台的发展,即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建立多样化平台,为行业提供基础平台服务。开放和连接将会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关键词,最终将会实现用互联网连接一切人与教育[8]。
4.提升网络道德水平,实现网络教育内的公平
斯坦福第一任校长大卫乔丹曾说:“我们的目标是使学生不仅拥有做成事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拥有知道应该做什么的智慧”。有知识和技能的人可能对社会更有益,但也有可能做出更大的坏事。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享受网络所带来的信息开放、多元、接受便利性同时,还应当审视当前网络教育各方面是否规范,因此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也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一方面,面对丰富的信息资源,学习者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要提高自己学会识别、选择、分析信息的能力,提升自身的网络素质。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一部分孩子受到网络的侵蚀,道德认知不健全、道德情感缺乏以及道德行为失范,在网络中迷失自我,偏离了教育公平的理念。另一方面,我们要培养优秀的网络人才,实现优质的网络教育,既需要教学能力好的教师,同时也需要高素质的网络技术人员,进行二者合二为一的培养方式,优秀的教师更能利用网络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也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坚定的道德意识,提升全民道德感,文明使用网络,这样的网络教育才是满足所有人的教育。教育公平作为我国教育的一项基本国策,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我国教育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保障教育公平上还存在差距,我们要利用网络技术的发展,如4G、5G、互联网、智能手机、云课堂、慕课等,让互联网学习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
参考文献
[1]孙莹.2018年中国网络普及率将达90%[DB/OL].
[2]保罗郎格朗.终身教育引论[M].周南照,周树清,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5.
[3]刘懿,郑彩花.网络传播与终身教育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10(3).
[4]谢维和.中国的教育公平与教育发展(1990-2005)[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5]吴岩.教育公平视角下初中阶段教育补习现状研究[J].教育研究,2014(8).
[6]石中英.关于现阶段普通高中教育性质的再认识[J].教育研究,2014(10).
[7]江苏OEH开放实验室.21世纪数码校园与教育形态[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
完整的毕业论文 篇6:
摘要:加强早期儿童教育,为每一个儿童创造受到高质量的学前教育的机会,正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也必须放眼未来,从新世纪国际社会政治经济的新格局和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度来思考学前教育的发展问题,以使我国的学前教育真正从教育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
关键词:孩子;学前教育;探讨
幼儿教育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教育内容不完整,教育方法不当,教育主题不明确,是当前我国幼儿教育中存在的普遍的问题,加强和改进幼儿教育发展,对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具有重大的意义。幼儿学前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必须在社会,家庭,幼儿园等多方面的互相配合教育下才能达到的特殊工程。
一、学前教育中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家庭教育是幼儿的第一课程,每个儿童从出生到进入社会,约有百分之六十的时间是家庭度过的,家庭教育在儿童早期发展中影响极大,这是因为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思想品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具备着社会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优势,据专家分析,幼儿有如下方面的表现优势:
①天然的早期化:
②巨大的感染性:
③强烈的针对:
④间接的传递性,如果家庭教育的优势发挥很好,这对幼儿早期的成长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反之,就会阻碍儿童的发展和成长,由于幼儿在家里受到父母的第一教育,他们幼小,纯洁的心灵中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性,例如:受过家庭礼貌教育的幼儿来到幼儿园后,他会向老师问好,离开幼儿园时会向老师说谢谢,在智力上,这类幼儿也明显比没受过教育的幼儿强,他们反应敏锐,动作轻快,能完成教师安排下的作业,其质量很好,老师要经常配合幼儿家庭进行教育,帮助纠正其不良的习惯,例如:特别幼儿爱吃零食,老师要结合家庭教育,使家长做到在幼儿上学前,让其能吃好早餐,此外,不要给孩子零花钱,培养其从小注重节俭的习惯。
二、幼儿进行情商教育的必要性
幼儿到四、五岁时,脑会长至成人的2/3,其精密的演化是一生中最快的阶段,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尤其是情感学习能力,也在这个时期得到最大发展,6岁以后的情感经验对人的一生具有恒久的影响。一个儿童此时无法集中注意力,性格急燥,猜疑、易怒、悲观,具有破坏性,孤独、焦虑,有各种恐惧的幻想,对自己不满意等,以后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将很难把握机会,发挥潜力,可以说他这时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所以,在幼儿阶段进行正规系统的情商教育十分必要,这是奠定人生成败的基础。
三、学前教育的方法
(一)善于掌握幼儿的心理特征
幼儿与成人是两个不同范畴的群体,两者在心理上差异是很大的,只有真正认识这些事实,才能对幼儿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达到预期目标,幼儿的心理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活泼好动:
②好奇好问:
③认识具体形象:
④模仿性强:
⑤无意性大:针对幼儿以上的心理特征,就不能长时间地让幼儿单纯而枯燥地进行活动,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应该热情地,耐心地给予解答,在教育幼儿时,要注意将抽象的东西化为具体,生动的东西[比如概念和道理],便于幼儿理解和接受,要让幼儿多模仿文明的语言和优良的行为,因此,加强对幼儿文明语言和优良行为教育十分必要,要经常组织幼儿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这些活动应尽量考虑幼儿兴趣,要有必要地对其进行教育,才能收到良好成效。
(二)智力开发要科学进行
智力是在外界环境中锻炼的结果,专家认为,它是由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决定的,对于平常人来讲,后天因素的作用更具有决定性意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大脑发育与成长大部分是在幼儿阶段进行的,一般可以结合如下几个方面来开放幼儿的智力,
①训练幼儿的动作发展:
②促进幼儿观察力的提高:
③丰富幼儿的语言观念:
④提高幼儿记忆力:
⑤培养幼儿思维能力:
⑥鼓励幼儿的创造力,专家认为,要为幼儿提供广泛的生活经验和内容,让幼儿的智力在吸收了形式多样的生活经验后得到发展,例如:在语言传授中,可结合礼貌进行,可让幼儿学习“我爱祖国,又爱人民”,“我爱爸爸,有爱妈妈”这样既学会了语言,又培养了个性和思想感情,为了提高对幼儿的直观教学,可以配合用直观的教具进行,比如:用一个三层式的书架,上面放小玩具:中间放书本:下面文具盒等,让孩子先观察,接着让孩子们说,然后由老师来规范,只有运用形式多样的教法,才能提高其兴趣,激发起其情感,以达到既教书又教人的目的`。
(三)艺术启蒙要有新颖性
上面已经提到,由于幼儿个性好动,好问,好玩等,因此不能让其长时间地进行“读写”训练,要让孩子们多接受些艺术启蒙教育,比如:唱歌,跳舞,画画等,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他通过美妙的声音,生动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音乐的感染力是巨大而不可比拟的,马雅可夫斯基说过:“歌手的声音唤起勇气,”宛转动听的旋律可以使人兴奋,给人带来无比的喜悦,有可以使人黯然流泪,音乐能潜移默化地陶冶幼儿的性情,使他们保持良好的情绪,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应多些开辟音乐欣赏课,让孩子们多接触音乐,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老师在教学中要结合一些简单易懂的歌曲进行,比如:教唱《小猫你别吵》,《一分钱》,《蚂蚁搬豆》,《蝴蝶花》等,培养幼儿的原因素养,此外,让孩子们看看一些简单的画册,激发他们对画画的兴趣,让五彩缤纷的画画在孩子们的脑子中留下印象,要有目的地让孩子学会画一些简单事物,如:太阳,月亮,树木等,画成后,再让他们分别涂上颜色,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在教示跳舞时,先让孩子们观看幼儿们表演的各种节目,主要的朗诵,跳舞等,让他们在脑子里形成概念,上面已经提到,孩子们的模仿性很强,老师只要认真,耐心地教,孩子们肯定学得快,演得很棒,专家认为,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它结合音乐的感受,审美的眼光,感情的表达等,对幼儿来说,这不仅可以锻炼优美的体态,培养美好的情感和高尚的情趣,还能开发智力,增长知识,使幼儿变得更加聪明,自信,活泼和健康。
幼儿教育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教育内容不完整,教育方法不当,教育主题不明确,是当前我国幼儿教育中存在的普遍的问题,加强和改进幼儿教育发展,对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
完整的毕业论文 篇7:
社会教育需求逐渐提高,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要求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优秀人才。素质教育是此社会人才需求下提出的教育理念,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学效率提升,使教学更具有实用性。高职院校主要教学目的为实用技能人才的培养,通常为专业教学,而地理教学作为高职院校主要学科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增加学生常识,本身具有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作用,但在传统教学中,人们对其重视程度较低,导致高职院校地理教学不理想。随着人们教学意识提高,高职院校逐渐意识到素质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为了促使地理教学能力提升,提高教学效率,使地理教学的素质教育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需要对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地理教学中的意义进行探讨,提出有效融合方式,促使素质教育与地理教学有效结合,提高地理教学的素质培养能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促进其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1高职院校地理教学中实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中地理教学的地位
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地理知识的传授是提升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地理知识中不仅包含自然地理环境,还包括人文地理以及人与自然间关系教学。地理教学部是简单的认识地球环境,其涉及因素众多,进行地理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社会建设与自然环境保护中有着重要作用。是丰富人们科学文化知识、提升人格修养的主要手段。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与学习,还应注重学生地理相关行为思想的素质培养。将地理教育与爱国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教育相结合,使学生树立正确思想意识,培养正确地理观念,从而拥有可持续发展理念。而对社会人才培养需求来说,具有较高地理素质水平的人才更具有发展能力,就业竞争力更强。
素质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社会形势转变使高职院校的教学方式发生改变,从单纯的技能培养向技能、知识、素质综合培养方向变化。这种综合素质的培养方式有利于高水平综合型人才的应用,是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重要措施,因此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素质教育为课堂教学提供条件。在地理教学中应用素质教育,有利于促进地理教学素质培养效用的提升,能够有效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使学生在地理学习中不仅丰富了科学文化知识,还在学习的同时促进了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三观的培养,对改变学生学习态度,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理念有着极为明显的作用。对于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教学效率提升效果显著。将素质教育与地理教学融合,能够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促进其主观能动性提升,使学生改变地理学习态度,做到自主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探索中获得感悟,使地理学科实用性提升,真正发挥其综合素质培养作用。
2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现状
在我国高职院校教育中,无论是教学人员还是学生都更加注重知识学习以及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上,而忽视素质教育学生整体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导致学校素质教育缺失,学生素质水平无法得到提升。学生素质教育是提高其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当面对日益紧张的市场竞争压力以及社会人才需求的提高时,能够满足就业需要,使学生就业几率增加。
3在地理教学中融入素质教育的几点方法
提高地理素质教育
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受传统观念和传统体制的束缚,注重书本知识而忽视培养实践能力,要改变现状,就必须转变思想,树立素质教育新观念,要把学生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高职校来说,既没有高校的硬件条件好,也没有中学的软件条件硬,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使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尽快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化教学
以前的传统教学方法就是教师手拿一本书、一个地球仪、几幅地图就能完成课堂教学,学生得到的就是课本上的知识,过几天就会遗忘。而现在的学生已满足不了这样的需求,学生需要更全面更广阔的知识,那么就需要教师改变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需要。结合高职校的特点,我们采用的是项目化教学,选择、设计几个贯穿整个课程的大型综合项目,作为训练学生职业岗综合能力的主要载体。这就是以项目为课程能力训练载体的原则。将课程按照教学实施的时间划分为单元,不是按照专业内容划分单元,然后确定每个单元的课程目标。首先要准确叙述课程的能力目标,然后确定相应的知识目标、情感目标、素质目标等。以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为例。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无论在自然地理过程上,还是在自然地理特征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地域)差异。而空间差异有不同的尺度,正像教材中讲的那样,海陆差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陆地上的自然带是相对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还有更小尺度的区域差异。从哲学的角度看,差异是绝对的.,而统一是相对的。建立这个概念极为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分析地理问题。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建立对地域差异的感知,并通过景观图片和有目的的启发式提问、探究式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地域分异的规律及成因,最后通过课堂练习来达到强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举出实例使学生懂得在生态建设中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这样才能更科学地建设和保护环境。西北地区生态建设问题是一个真实的问题,因此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研讨过程中,要注意教材给出的限定条件:西北地区。因此要考虑西北地区的自然条件,并参考给出的小资料,然后再进行分析。我们要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把握其内在规律,特别是要从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联系上把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生产、造福人类,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保护地球环境,人人有责。
丰富课外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来满足学生的需求还不够,还要有丰富的课外活动来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如组织参观天文台、地质博物馆、举办地理知识竞赛、对自己的家乡进行区域调查等活动并指导学生对所参观、考察、调研的认识感受,理论联系实际加以升华,写成科技小论文和心得体会等,培养综合地理素质。所以课外实践活动也是地理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拓宽学生视野,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把必要的课外教学看作是课内教学的延续和补充。
优化教学组织,做好教师培训
教学组织是保证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基础。在教学组织优化的过程中院校首先要对教学结构进行调整,将素质教育纳入到院校教学中,选取优秀素质教育教师形成教学队伍,构建素质教育体系;其次,要加强素质教育队伍与其他教学队伍之间的交互,借助信息平台做好上述教学工作的交流,使素质教育教师能够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及思想状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从本质上提升素质教育质量。
4结论
地理素质上的培养,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属于较为重要的一点,因为无论掌握了怎样高质量的专业知识,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素质基础作为支撑,依然无法将知识中蕴含的精华进行良好的运用。素质在内容上包括很多方面,不仅仅在简单的学科任务学习上需要良好的基础素质,想要将地理学科上的知识内容学好,学生还要拥有更多方面的素质,无论是端正的心理素质,还是较强的身体素质,这些都是影响学习任务完成的基本要素,缺一不可。在实际教学任务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各项素质培育上的工作质量进行提升,让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重视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洪让.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创新的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16(1):161-164.
[2]王娅楠.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学生素质教育载体与专业融入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5):46-49.
[3]胡珍芬.浅谈高职院校中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人才资源开发,2014(18):163-164.
[4]严芸.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路径选择[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60-63.
[5]谢雯.基于专业文化的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模式的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9):33.
完整的毕业论文 篇8:
摘 要:在中职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巧妙运用合作小组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教师要组建中职生物合作小组,并强化小组合作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同时,教师要把握教材重、难点,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关键词:中职生物;合作小组;运用
在中职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巧妙根据中职生的特点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强化对学生在合作小组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还要精编适合合作小组学习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确保高效运用合作小组进行中职生物教学,让学生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提升中职生物学习能力以及生物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
一、组建中职生物合作小组,并强化小组合作指导
1.组建中职生物合作学习小组
毋庸置疑,中职生在进行生物学习的时候,对于生物学习的兴趣是不同的,学习生物的能力也是不同的。首先教师要考查本班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考查每一个学生喜欢生物知识的程度,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在这个基础上,教师根据同组异质的原则按照每组四到六人组建合作小组,同时教师选择合作学习能力强、组织能力强、对生物学习感兴趣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组织学生在教师布置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组织组内合作学习。
2.强化小组合作指导,让每一个学生真正进入到小组合作状态
目前的生物课堂中,尽管有些教师也运用合作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但是收效甚微,甚至有些合作小组成了学生的“自由市场”,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甚至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话。因此,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要强化指导,不能让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一盘散沙,而是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合作交流中来,能够在组内探究以及合作中真正提高自己。因为组内讨论人数比全班集体讨论人数精简,这就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小组中发言,都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因此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以最快的速度发现自己的问题。当然,也能够让学生在其他同学肯定的目光中寻找到自信,因此更加喜欢学习生物。教师要指导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运用合作学习方法,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学会倾听和交流。
二、在合作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1.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创新
中职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对中职生物的学习,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在中职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断强化自己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创新中发展,在合作中创新。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职《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涉及一些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生物学实验操作技能的生物实验,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就要告诉学生合作探究的目标。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熟记本组内的合作学习目标,还要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层次的学生不同的探究目标。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在探究中创新思维,乐于在生物实验的过程中,养成质疑、求实、创新以及用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2.教师要善于把握合作时机,使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在创新中发展
学生在进行生物学习的过程中,一些创新思维可以说是转瞬即逝的。作为中职生物教师,也要具备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能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要在熟悉掌握生物体结构和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科学观的基础上对任何创新的思维勇于把握。对于学生提出的创新观念,教师要组织学生深入合作探究,形成成型的创新思维,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把握教材重点难点,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1.中职生物教师要把握教材重点难点
教师在教学之前,要通过教研组的集体备课了解并掌握每一个教学单元以及每一堂生物课的教学重点以及教学难点。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适合本班的导学案。在导学案上,教师要明确哪一部分的教学内容以及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哪一部分的教学内容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就可以完成。教师要精编适合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而不是动辄就合作,徒然浪费了课堂的时间,却不能确保高效课堂的实现。
2.课上教师要组织学生恰当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精编适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教学内容进行合作学习,要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准确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如,在《细胞中的无机物》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精编适合合作学习的内容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辩论,在这个过程中澄清概念不清的地方,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教师在学生进行合作的时候,要运用平等的状态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恰当地调控。
总之,在中职生物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恰当地运用合作小组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生物合作学习能力,而且能够让班内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提升自身的生物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剑芳.提高讨论学习有效性的几种策略[J].成功:教育,2010(12).
[2]黄晓侠.浅谈“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下的小组合作活动[J].成才之路,2010(30).
[3]张玉华.在研讨中充盈在反思中升华[J].教育教学论坛,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