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2024年神奇的手美术教案【实用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179364

神奇的手美术教案【第一篇】

学习目标:

1.了解生活中处处有色素。

2.让孩子从实验中发现色素只溶于水、不溶于牛奶的特点。

3.体验与同伴一起动手探究的乐趣。

学生情况:神奇的大自然,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植物,也隐藏了各种颜色的染料,当幼儿在草地上打滚,会发现衣服染上了小草的'绿色,吃火龙果时,小手会变成紫色……,这些都引来孩子的阵阵欢呼和探究的眼神。而一年级学生对自然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周围的事物总是想着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这些都是人类探究世界本能的观察行为。

探究任务:通过牛奶跳舞家和制作熔岩灯,让孩子从实验合作探究中发现色素只溶于水、不溶于牛奶的特点,体验与同伴一起动手探究的乐趣。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色素。

(出示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些食物会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吗?

小结:正是因为食用色素的存在,使得食物有了各种各样的颜色。

二、实验操作,感知色素的特点。

(一)牛奶跳舞家。

实验方法:将不同颜色的色素滴入装有牛奶的盘子里,再用棉签蘸一些洗洁精,将其接触到牛奶中央色素集中的地方。

小结:

1.牛奶可溶于水,不溶于牛奶。

2.牛奶中的脂肪和洗洁精中的活性因子会发生反应,从而破坏了牛奶的表面张力。

(二)制作熔岩灯。

实验方法:在瓶子里装好比例为3:1的水和油,再倒入色素,将瓶子放在手电筒上,最后放入泡腾片。

小结:

1.水油不相溶,密度大的液体沉在下面,密度小的物体飘在上面。

2.沸腾片和水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小气泡。

三、回顾总结,反思评价。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呢?

学习资源:科学实验室,教学一体机。

评价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难点突出,教学目标贯穿整个课堂,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具有较高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目标达成度,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提高。

神奇的手美术教案【第二篇】

在吸管变变变的活动之中,让幼儿们利用吸管自制出自己的作品,既动手,又动脑,体会自己作品的成功之处。

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培养幼儿初步的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幼儿动脑动手,自制吸管作品。

教学难点:在制作吸管时,能有创新意识。

活动准备:大量吸管。

一、组织幼儿安静入座。

二、导入:

2,引导孩子们说出吸管在平时生活中的作用。

3.引导孩子们用吸管做出自己喜欢的东西。

三、教师引导并巡视,及时鼓励。

四、展示幼儿作品。

五、表扬。

六、把幼儿作品进行展览。

幼儿们都喜欢吸管,乐于接受此次活动,并表现的很积极,在动手的过程中,有的幼儿思维没有敞开,就一味的模仿其他幼儿的制作,把吸管拉长,连在一起,有的幼儿,把吸管打成圈,连在一起,做成装饰,表现的都很棒,这样的动手动脑活动,对幼儿的思维训练有很大的帮助,促使幼儿感受到自己的成功。

神奇的手美术教案【第三篇】

《神奇的克隆》是1篇有关生命科学的知识短文。标题的中心词“克隆”,揭示了本文的介绍对象,标题的关键词是“神奇”,揭示了本文的介绍重点。全文共九个自然段,第一至四自然段介绍克隆是什么。第一自然段以《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为例,解释克隆的含义。第二自然段以动物的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为例,解释克隆的含义。第四自然段以一些单细胞生物为例,解释克隆的含义。第五自然段介绍1996年人类克隆出克隆羊“多利”及其重大意义。第六至八自然段介绍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第九自然段写克隆技术有着诱人的前景。文章内容浅显,脉络清楚,我们可以在学生在学习生字词之后,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理解说明性文章的一般特点和说明方法。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识与能力)。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知识与能力)。

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知识与能力),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学习生字词——反复阅读——感知内容——理解说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

通过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感。

1、板书课题,教学课题中的生字“隆”,提醒学生重视“生”上的“一”。问:什么是克隆?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后回答。

2、不用读全文,你们从课题能知道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讲什么?有什么疑问?(学生质疑)。

3、再板书“神奇”,神奇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克隆什么神奇?(自读课文,了解神奇在哪里?)。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板书课题时随文识字,指导学生读懂课题:标题的中心词“克隆”,揭示了本文的介绍对象,标题的关键词是“神奇”,揭示了本文的介绍重点。并质疑提高学生兴趣。)。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讨论课文内容及条理。

3、交流:

(1)分段指名读课文,适时正音和词义理解,说说每自然段写了什么?

(2)指名划分段落,理解说明顺序。

把关系比较密切的自然段合并成一段,想一想:本文重点讲了那就几个问题?

第一段(1-2)介绍了什么叫做克隆。

第二段(3-5)分类介绍自然界的克隆现象。

第三段(6-9)神奇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

4、归纳小结: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5、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思考:什么叫克隆?

2、学生边默读边画出写动物的“有性繁殖”“无性繁殖”的句子。问:它们有什么区别?你是怎样理解的?小组交流、汇报。

3、老师归纳说明方法:

(1)举例子:孙悟空拔一把毫毛能变成一群孙悟空,这就是克隆。

(2)下定义:克隆就是无性繁殖,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

4、这段内容告诉我们什么?(概括段意)。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要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紧扣说明方法,通过自读了解克隆的定义,理解“举例子”、“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

什么是克隆:无性繁殖。

分类介绍自然界的克隆现象:植物、低等生物、高等动物神奇。

神奇的手美术教案【第四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阿拉文库的网友为您带来的《神奇的克隆》教学设计3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这是苏教版第十册第二单元中的1篇介绍克隆的说明文。全文围绕“神奇”一词向读者介绍了克隆的含义、1996年人类克隆出克隆羊“多利”及其重大意义、克隆技术造福人类及克隆技术的庄诱人前景。文中举例丰富,采用巧妙、有趣的语言材料说明克隆的神奇,因此,在教学中,可抓住课文的介绍顺序、语言材料、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的特点及克隆的神奇、意义及发展。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随课文学习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准多音字“率”及理解字义,辨析形近字“薯、署、暑、著”。

3、了解克隆的含义,通过朗读初步体会克隆的神奇,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理解“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的区别。

朗读——感悟——拓展。

通过品读具体语言材料,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初步体会克隆的神奇,产生科学求知欲望。

解克隆的含义,通过朗读初步体会克隆的神奇,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理解“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的区别。

通过品读具体语言材料,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初步体会克隆的神奇,产生科学求知欲望。

1、出示课题,指导写好“隆”字,注意“生”字上面有一横。齐读课题。

2、学生质疑课题。

1、提出朗读要求。

2、学生读文。

3、检查:多音字“率”及理解字义,辨析形近字“薯、署、暑、著”。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克隆的?

5、解决问题,理清课文脉络,归纳段落大意。

1、问题导入:什么叫克隆?快速默读1-4自然段后说说。

2、学生回答。

3、过渡:课文又是怎样一层层的向我们介绍克隆的含义的呢?

4、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5、指读第二自然段,了解“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的区别。板书:有性与无性繁殖。

7、读第四自然段,了解什么是低等生物及其如何克隆。板书:单细胞。

8、小结。

朗读课文及查阅克隆技术相关资料。

以孙悟空为例。

有性与无性繁殖。

克隆的含义植物的压条、嫁接。

单细胞。

《神奇的克隆》是1篇有关生命科学的知识短文。标题的中心词“克隆”,揭示了本文的介绍对象,标题的关键词是“神奇”,揭示了本文的介绍重点。全文共九个自然段,第一至四自然段介绍克隆是什么。第一自然段以《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为例,解释克隆的含义。第二自然段以动物的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为例,解释克隆的含义。第四自然段以一些单细胞生物为例,解释克隆的含义。第五自然段介绍1996年人类克隆出克隆羊“多利”及其重大意义。第六至八自然段介绍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第九自然段写克隆技术有着诱人的前景。

文章内容浅显,脉络清楚,我们可以在学生在学习生字词之后,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理解说明性文章的一般特点和说明方法。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识与能力)。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知识与能力)。

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知识与能力),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学习生字词——反复阅读——感知内容——理解说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

通过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感。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板书课题,教学课题中的生字“隆”,提醒学生重视“生”上的“一”。问:什么是克隆?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后回答。

2、不用读全文,你们从课题能知道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讲什么?有什么疑问?(学生质疑)。

3、再板书“神奇”,神奇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克隆什么神奇?(自读课文,了解神奇在哪里?)。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板书课题时随文识字,指导学生读懂课题:标题的中心词“克隆”,揭示了本文的介绍对象,标题的关键词是“神奇”,揭示了本文的介绍重点。并质疑提高学生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讨论课文内容及条理。

3、交流:

(1)分段指名读课文,适时正音和词义理解,说说每自然段写了什么?

(2)指名划分段落,理解说明顺序。

把关系比较密切的自然段合并成一段,想一想:本文重点讲了那就几个问题?

第一段(1-2)介绍了什么叫做克隆。

第二段(3-5)分类介绍自然界的克隆现象。

第三段(6-9)神奇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

4、归纳小结: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5、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三、理解感悟第一段(1、2自然段)。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思考:什么叫克隆?

2、学生边默读边画出写动物的“有性繁殖”“无性繁殖”的句子。问:它们有什么区别?你是怎样理解的?小组交流、汇报。

3、老师归纳说明方法:

(1)举例子:孙悟空拔一把毫毛能变成一群孙悟空,这就是克隆。

(2)下定义:克隆就是无性繁殖,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

4、这段内容告诉我们什么?(概括段意)。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要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紧扣说明方法,通过自读了解克隆的定义,理解“举例子”、“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

什么是克隆:无性繁殖。

分类介绍自然界的克隆现象:植物、低等生物、高等动物神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操。

1、体会“克隆”的含义及其奇妙。

2、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的资料。

假如你是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罗纳尔多;假如你是音乐爱好者,你当然愿意再拥有一个帕瓦罗蒂;再有一个爱迪生、爱因斯坦也是许多人所梦想的。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换句话,以上的梦想都只能是空想,没有实现的可能。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克隆”板书克隆。

1、默读第2自然段:找出能回答什么是克隆的句子来。(克隆底下板书:无性繁殖。

2、交流,指导理解说明方法。

3、教师捣乱语序引读“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部分。

1、指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写“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的句子,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植物的克隆?奇妙在哪?(就……就……就……)(注意分号)引导找出重点(柳树枝条插进),(马铃薯。仙人掌切块)。

2、你读懂了省略号了吗?你能再举些例子吗?

3、植物克隆还有什么方式?根据分享的“2024年神奇的手美术教案【实用8篇】”,会用很多方式。出示课件资料。

6、出示练习要求:仿话练习。

1.请大家自由读着两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感受怎样?

2、交流。

3、指导感情朗读。

4、出示课件资料,了解更多动物克隆情况。

2、交流。

3、随机分段引导理解、感情朗读:

从“……可以……也可以……”体会克隆技术在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新品种,培育品质优良的家畜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还可以……,从而……”体会克隆在保护生态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能够……能够……,一旦……就能……”体会克隆技术在医学上的意义。

4、、教师引读。

5、出示减负练习说话。

克隆技术是一项造福人类的科技成果:它可以——可以——可以——。

可以——可以————。

五)学习第九自然段:

1、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那么,它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样诱人的前景呢?请你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像。(小组讨论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2、补充克隆新成果资料。

3、如果你是克隆专家,你最想克隆什么?

1、齐读全文:课文写了什么,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师: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这是科学家们的巨大贡献,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植物。

无性繁殖低等生物。

高等动物。

培育。

造福人类挽救。

培植。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神奇的手美术教案【第五篇】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二十三课,齐读课题“神奇的鸟岛”。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为什么称鸟岛是神奇的)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神奇是什么意思吗?(板书)

好,我想同学们学完课文后这个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1. 过渡:好,同学们就让我们一起登上鸟岛!(出示图片)

2. 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鸟多

3. 作者的感受和同学们的一样,默读第二自然段,从哪儿体会到鸟岛上的鸟很多,画下来。

(1) 第二三句出示投影片:边理解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板书:数量多种类多

(2) (省略号的理解)是只有这些鸟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从省略号)

(3) 出示投影片连线:文中描写的鸟的特点各不相同,注意这些特点再读读这句话,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记下来。

(4) 看屏幕,谁愿意向大家汇报一下。

(5) (指连线)让我们把湖水里的景象想象一下吧!(教师带背)

(6) 还有哪儿能体现出鸟很多。

(7) 鸟岛上生活着100多种,十万多只鸟,同学们想看看吗?(播放录象)

(8) 同学们鸟岛是多么欢乐啊,书上是怎样描述的?指导朗读,出示投影(真是天上飞的是鸟,地上跑的是鸟,湖里游的是鸟,一个多么欢乐的鸟的世界啊!”)

(9) 请当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欢乐的`鸟的世界后,你什么感觉?(神奇的)

板书:遇到敌害团结对敌

5. 这个故事描述的十分精彩,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播放影片

6. 同学们请你结合所看的影像资料,和老师给你的提示。选择你认为最精彩的一部分先给大家讲讲。(出示提示)

7. 同学们看屏幕,(指名读)自己准备准备吧。

学生汇报。

8. 其实整个战斗场面都很精彩,谁愿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讲讲这个故事。自己再练习练习。

9. 学生汇报。

10. 在我们即将告别鸟岛之前,你想说些什么?写在书上。(是鸟的世界;所有的鸟都能团结起来,共同对敌。)那这个问号能擦了吗?看来作者真是不虚所行,这真是神奇的鸟岛啊!

数量多

鸟多鸟的世界

神奇的鸟岛种类多

遇到敌害团结对敌

神奇的手美术教案【第六篇】

教时2课时日期09年3月一、教学目标:

1、能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文中生字新词的意思。

2、能结合文章内容,正确地说出克隆技术“神奇”在哪里。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克隆技术的神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畅想科学、探索科学的思想感情。

二、制定依据:

1、内容分析:说起“克隆”,这可是个近十多年来出现的新名词,指的是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也就是“无性繁殖”。课文《神奇的克隆》就是1篇介绍这方面知识的科普说明文。课文开头以《西游记》里的孙悟空能快速地“复制”自己为例,形象地告诉我们什么是克隆,接着科学地给克隆下定义,然后从植物的克隆、低等生物的克隆、高等生物的克隆三个方面来介绍,最后介绍克隆技术是怎样造福于人类的。

2、学生实际:本篇课文学生应该很感兴趣。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的一条主线应是“什么是克隆?克隆技术的神奇表现在哪里?”原先这课的课题还是《克隆之谜》,现在改成了《神奇的克隆》。我想这不会是一个随便的变动,以找出体现克隆技术“神奇”的句段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引领学生去读课文,将会很有效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带领学生品读他们找出来的重点句段,特别是要反复品味其中最能表现克隆技术“神奇”的字词。克隆技术到底“奇妙”在哪里呢?作为语文课文,当然不是从“纯技术”这一角度来探讨,而是用美妙的文字来诠释这个“奇妙”。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课文中生字新词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能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初步感知克隆技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你们喜欢看哪些动画片呀?(让学生自由发言,然后引出《西游记》),你们喜欢《西游记》中哪些人物?(自由发言),你们喜欢孙悟空吗?他有哪些本事?孙悟空可真神了,一根毫毛就变出了许多小孙悟空来。这是多么神奇有趣啊!这个神话引发了人类复制自身的幻想,孙悟空能复制自身的本领,就是现代科技领域研究的“克隆”(板书“克隆”)。

2、克隆技术到底是怎样的技术?真的像神话中描绘的那么“神奇”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教师板书课题:神奇的克隆)。

3、从课题看,“神奇”是什么意思呀?(非常奇妙)那么克隆技术到底奇妙在哪里?认真阅读课文之后,我们应该能够找到答案。

学生介绍学生理解课题初读课文。

通文解词 1、教师提出自觉要求:自由轻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

3、教师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新词:

例如:马铃薯嫁接细菌饲养效率诱人。

a、指读正音b、理解部分词语c、用其中的某一个(或几个词语)说一句或几名话。

按要求自读指名读学生评价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以奇妙的情节——孙大圣“拨毛变猴子”,由此引出了克隆技术的概念。(第1-2自然段)。

2、哪些动植物有先天克隆的本领呀?(第3-4自然段)。

3、大自然中许多植物和单细胞微生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而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世界上第一个通过克隆技术诞生的高等动物-多利(第5自然段)。

4、课文哪些地方向我们介绍克隆技术的诱人前景呢?(第6-9。

学生分段,理思路交流自然段大意。

自然段)。

5、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

教师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这篇课文,不但能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文中生字新词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而且还能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初步感知克隆技术。其实,古代劳动人民就已经能利用一些植物的先天克隆本领来扩大他们的种植面,如古人在诗中写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无心插入柳条,它能长成一个新生命,而如今,人类终于找到了后天克隆高等动物的路径,并由此开始了一次生命科学的革命。

作业1、练习册1、2、3。

2、继续收集有关克隆技术的有关资料。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

回忆交流精读课文学习第一至第四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什么是克隆?文中是怎样说明的?

2、怎样读第一自然段,谁来试试?

3、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写动物的“有性繁殖”“无性繁殖”的句子,它们有什么区别?你是怎么理解的?小组交流,汇报。

4、教师引读“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部分。

5、植物是如何克隆的呢?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写“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的句子,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植物的克隆?奇妙在哪?(就……就……就……)(注意“剪下、插进、一株株、活泼可爱”、“切成、种进、许多、新鲜”等一系列词语)。

6、你读懂了省略号了吗?你能再举些例子吗?

7、你还读懂了什么?根据分享的“2024年神奇的手美术教案【实用8篇】”,你读懂了什么?

2、第一只克隆羊叫什么?名字是怎样得来的?“多利”的诞生有什么意义?

学习第六至第八自然段:

1、克隆技术是怎样造福人类的?你读懂了什么?除书上的,你还了解哪些?(小组讨论交流)。

随机引导理解、感情朗读:

从“…可以…也可以…”体会克隆技术在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新品种,培育品质优良的家畜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还可以…,从而…”体会克隆在保护生态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能够…能够…一旦…就能…”体会克隆技术在医学上意义。

2、教师引读。

学习第九自然段:

想克隆———”为起句,发挥想象说一说。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师: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这是科学家们的巨大贡献,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小组交流大组交流课堂作业练习册4、5。

家庭作业小练笔:《假如我是克隆专家》。

板书设计。

什么是克隆——无性繁殖——植物、低等生物、高等动物神奇。

造福人类——培育、拯救、培植。

神奇的手美术教案【第七篇】

教学内容:

教材简析:

《神奇的克隆》是1篇有关生命科学的知识短文。标题的中心词“克隆”,揭示了本文的介绍对象,标题的关键词是“神奇”,揭示了本文的介绍重点。全文共九个自然段,第一至四自然段介绍克隆是什么。第一自然段以《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为例,解释克隆的含义。第二自然段以动物的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为例,解释克隆的含义。第四自然段以一些单细胞生物为例,解释克隆的含义。第五自然段介绍人类克隆出克隆羊“多利”及其重大意义。第六至八自然段介绍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第九自然段写克隆技术有着诱人的前景。文章内容浅显,脉络清楚,我们可以在学生在学习生字词之后,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理解说明性文章的一般特点和说明方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识与能力)。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知识与能力)。

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知识与能力),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学习生字词——反复阅读——感知内容——理解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感。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板书课题,教学课题中的生字“隆”,提醒学生重视“生”上的“一”。问:什么是克隆?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后回答。

2、不用读全文,你们从课题能知道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讲什么?有什么疑问?(学生质疑)。

3、再板书“神奇”,神奇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克隆什么神奇?(自读课文,了解神奇在哪里?)。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板书课题时随文识字,指导学生读懂课题:标题的中心词“克隆”,揭示了本文的介绍对象,标题的关键词是“神奇”,揭示了本文的介绍重点。并质疑提高学生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讨论课文内容及条理。

3、交流:

(1)分段指名读课文,适时正音和词义理解,说说每自然段写了什么?

(2)指名划分段落,理解说明顺序。

把关系比较密切的自然段合并成一段,想一想:本文重点讲了那就几个问题?

第一段(1-2)介绍了什么叫做克隆。

第二段(3-5)分类介绍自然界的`克隆现象。

第三段(6-9)神奇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

4、归纳小结: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5、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三、理解感悟第一段(1、2自然段)。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思考:什么叫克隆?

2、学生边默读边画出写动物的“有性繁殖”“无性繁殖”的句子。问:它们有什么区别?你是怎样理解的?小组交流、汇报。

3、老师归纳说明方法:

(1)举例子:孙悟空拔一把毫毛能变成一群孙悟空,这就是克隆。

(2)下定义:克隆就是无性繁殖,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

4、这段内容告诉我们什么?(概括段意)。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要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紧扣说明方法,通过自读了解克隆的定义,理解“举例子”、“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

板书:

什么是克隆:无性繁殖。

分类介绍自然界的克隆现象:植物、低等生物、高等动物神奇。

神奇的手美术教案【第八篇】

1、方形纸条制成一个神奇的莫比乌斯圈,在动手操作中了解莫比乌斯带的特征。

2、经历动手操作,主动思考,合作交流的“做数学”的过程,探索莫比乌斯带的神奇特征。

3、通过猜测到验证这种数学活动,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拓展数学视野,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经历动手操作,主动思考,合作交流的“做数学”的过程,探索莫比乌斯带的神奇特征。

一、创设情境

故事《聪明的执事官》:据说有一个小偷偷了一位很老实农民的东西,并被当场捕获,将小偷送到县衙,县官发现小偷正是自己的儿子。于是在一张纸条的正面写上:小偷应当放掉,而在纸的反面写了:农民应当关押。县官将纸条交给执事官由他去办理。执事官不想误判此案,又不敢得罪县官。聪明的执事官将纸条做了点手脚。然后向大家宣布:根据县太爷的命令放掉农民,关押小偷。县官听了大怒,责问执事官。执事官将纸条捏在手上给县官看,仔细观看字迹,也没有涂改,县官不知其中奥秘,只好自认倒霉。这位聪明的执事官是用什么方法让小偷得到惩罚呢?这张小小的纸条里到底隐藏着什么奥秘大家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研究这张小小的纸条,学完这节课大家就会明白了。

二、认识莫比乌斯带

1、蚂蚁吃面包屑

2、认识莫比乌斯带

(1)莫比乌斯带的由来

公元1858年,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发现:把一根纸条扭转180°后,两头再粘接起来做成的纸带圈,具有魔术般的性质.普通纸带具有两个面(即双侧曲面),一个正面,一个反面,两个面可以涂成不同的颜色;而这样的纸带只有一个面(即单侧曲面),一只小虫可以爬遍整个曲面而不必跨过它的边缘.这种纸带被称为“莫比乌斯带”

(2)学生动手做莫比乌斯带

这个纸带到底怎么做的呢?将长方形纸条的一端翻转180度,再把它用双面胶把两端粘起来。这样就成了一个怪怪的圈。师演示完后再带着学生一起做。

做好后在纸环上作个标记a表示面包屑,想一想,小蚂蚁从a点出发能吃到面包屑吗?

学生用色笔从a点开始画,直到又回到a点。这就是莫比乌斯带神奇的地方。

普通纸环上的颜色总是只涂了一面,“神奇的纸环”上正反两面都涂上了颜色,说明这个带子已经变成了只有一个面的带子。

三、剪“神奇的纸环”

1、导入语:刚才我们通过探究,发现了“神奇的纸环”由两个面变成了一个面,下面,我们一起继续探究“神奇的纸环”的奥秘。

2、请同学们再取两张长方形纸条,在每张长方形纸条的中间画一条线,再分别做一个普通纸环和一个“神奇的纸环”。

3、问:用剪刀沿纸条上的线剪开,你觉得会变成什么样子?引导学生大胆猜想。

4、请同学们动手剪一剪。

5、汇报结果。

(1)发现普通圆环剪开后变成了两个。

(2)“神奇的纸环”剪开后还是一个纸环,只是变大变细了,而且扭曲的不止180度了。

平均分成三份的“神奇的纸环”沿线剪开后变成一个大圈套着一个小圈;平均分成四份的“神奇的纸环”沿线剪开后变成一个大圈套着两个小圈。

四、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师小结:这莫比乌斯带不仅好玩、有趣,而且还被应用到生活中的许多地方,让我们跟随“莫比乌斯带”一起走进生活去看看。

五、揭示课前故事的谜底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那个执事官是用什么办法既救了农民又惩治了小偷吗?引导学生回答:聪明的.执事官将纸条扭了180度,做成“莫比乌斯带”,从“应当”读起,原话就变成了“应当放掉农民,应当关押小偷。”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179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