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生物营养健康论文大全【通用8篇】

网友发表时间 3288851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生物营养健康论文大全【通用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生物营养健康论文【第一篇】

摘要:生物化学是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主要课程,它对于医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医学生物化学课程中的知识具有庞大的系统化的网络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教教师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索,以将生物化学教学中的重难点及解决方法更好的传授给学生,比如将深奥难懂的新陈代谢机理和复杂的代谢反应等知识转化为浅显易懂且形象具体知识,提高课堂效率及教学效果。生物化学的教与学是每一位专业教师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的事情,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必须将两者平衡。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医学生物化学的教学进行分析,提出一些有用的建议,提高教学质量。

当前高等医学教育中所使用的生物化学教材的特点就是理论抽象、关系复杂、内容丰富、知识更新快,对于学生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生物化学知识的抽象化。所以为了让学生跨越这个心理障碍,要对抽象化的概念进行感性材料方面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所以在基本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如实验、模型、图表、幻灯、录像、多媒体等,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帮助形成或理解概念,进而对整体的理论系统进行认识和掌握。生物化学中的基本概念中有许多的概念可以直接凭直接观察和形象思维就可形成的具体概念,比如结晶和分解反应等比较简单的概念。其次,在生物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不仅保证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同时结合利用直观教学手段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不会对感念产生混淆。

1存在的问题。

概念模糊,反应复杂。

在教学过程中所应用到的生化教材,以由卫生部规划的本科第六版教材为例,教材中知识内容分为四大板块,分别是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物质代谢及调节、基因信息的传递和联创生化。对于医学生来说,就是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所需要接触的新的理论、新的化学反应丰富多样,有的物质在生成过程中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反应,这些反应之间相互联系,且在同一种物质内进行分解代谢。比如脂肪酸的分解代谢的实现就需要经过很多步骤,代谢反应完成后又继续进行多步反应,在反应过程中还会出现很多副反应,使得反应变得更加复杂,对反应的可调节性造成阻碍。在这一系列的反应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物质及新的生化概念,基数庞大,内容丰富,对学生的学习和记忆带来许多困难。通常,医学生物化学教材对概念的描述没有太多的文字,造成概念的抽象和模糊,相关知识点穿插在不同的章节之中,比较分散,只能在教师讲解之后进行归纳分析,这种教学方式是很难让学生可以系统的,完整的认识到生物化学知识解释结构的。

酶种类多,名称相似,易混淆。

在人体内存在和很多酶,他们之间构成了不同酶体系。在生物化学的学习过程,由于酶的数量及种类众多,有的名称也比较接近,学生很难以进行准确的记忆,在应用过程中容易搞混。这种情况是医学的大忌,不同酶的功能不同,存在的部位也不一样,催化的底物也不一样,所参与的反应过程也不一样,如果在实践中进行错误的操作,是会造成严重后果的,大大增加了学习的难度。机体的生化过程包含了大量的化学反应和复杂的代谢过程,其中代谢机制复杂,在反应过程中,经常出现代谢机制的循环使用,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长期下来,受反应机制和反应循环的影响,学生在心理上受到打击,逐渐会产生出厌学的情绪,影响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变,在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反应。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理解所学到的知识,生物化学的学习是了解并掌握一定的`概念理论及解决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反应,看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相关知识点。

2优化课堂教学措施。

善于质疑问难。

无论是何种课堂,只要是课堂都离不开教师和学生,所以构建高效课堂也是需要这两大主体共同努力,教师上课无外乎是为了让学生参与进来,从而学到知识。在生物化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最直接互动就是进行提问,提高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教师在问的时候要找准切入点,提问质量的高低对教学效果具有直接影响,同时,还应该考虑到提问的时机,在比较合适的地方进行提问,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质疑问难对教师的要求水平较高,从提问的质量可以反应出教师的知识水平以及对教材的掌握程度和对学生的了解,当教师真正做到这些时,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欲望。对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衔接点、相近知识和易混淆的点,在设计提问时应该对问题的关键点进行研究,提问难度适中,具有良好的顺序性和逻辑性,还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让问题更加新颖,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培养学习兴趣。

生物化学本身就是一门枯燥无比的课程,如何在保证教学质量的情况下把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有趣也是一门学问。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保证教学质量,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生物化学这种理论和实践向结合的课程,可以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讲述实践可能发生的事情,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增强对求知的欲望。

注重问题的梳理和归纳。

学生在学习生物化学的过程中,所学习的物质结构、代谢机理等知识都是比较复杂的,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总结,对知识点进行简化,让学生可以真正掌握知识点。其实,生物化学相关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的,在经过梳理、归纳之后,整个结构就会显得完整、立体,根据这个知识结构,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讲解,学生可以加强理解。当然,光靠老师的努力是不够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3结语。

无论是教室还是学生都在摸索学习的道路上,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双方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杨艳萍,周鑫,刘福,牛利,郭建红,刘清华,王锋,张杨,李夏青.病理生理学考核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xx(08).

[2]尚明霞.形成性评价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xx(12).

[3]章有章,查锡良,李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xx.

生物营养健康论文【第二篇】

摘要:牙齿是许多脊椎动物上都存在的结构,牙齿的萌发需要许多细胞与组织的参与和调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现在牙齿保护与牙齿再生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这几方面做简单的阐述和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牙齿;萌出;调控;再生。

牙齿的萌出是指牙齿从颌骨内向口腔方向运动,穿破颌骨与口腔黏膜,进而与对颌牙相接处而到达功能位置的复杂过程。此过程有多种细胞参与,是一个复杂且被严密调控的生理现象。

1牙齿的萌发机制。

牙囊的作用。

牙囊是发育中牙齿周围一薄层致密的结缔组织,后来会发育成牙齿的支撑组织。牙囊在牙根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能引导牙根向正常方向生长,牙根开始形成后不久,牙囊会形成牙齿萌发的通道,发育中的牙齿通过这条通道向口腔黏膜移动,有人做了实验,将犬牙冠形成后门牙前四周去除牙囊,牙齿便不能萌出;将剥离的牙囊重新放回,牙齿即能萌出,由此看出牙囊在牙齿萌出过程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牙槽骨吸收的发生。

牙齿萌出的通道是由骨腔内的牙胚发育引起骨吸收而形成的。在换牙齿的期间,骨吸收使该通道加宽,允许牙冠通过从牙槽骨中萌出。cahill等通过越过牙的金属线隔离此通道,发现狗牙萌出手足,去除金属线牙齿便可以萌出,故可以看出,对于埋藏在牙槽骨中未萌出的牙齿,萌出的关键是骨吸收形成萌出通道。

细胞的作用。

在牙齿萌出之前,单核细胞大量涌入牙囊,牙槽骨的破骨细胞数量迅速增加,然后,单核细胞和破骨细胞的数量又迅速的下降。破骨细胞可以吸收钙化组织,而单核细胞具有破骨细胞前提的特征,这些细胞通常在破骨细胞周围,单核细胞大量涌入有助于破骨细胞形成,破骨细胞又促进骨吸收形成牙齿萌出通道。

分子的作用。

在牙齿萌出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单核细胞进入牙囊形成破骨细胞,然后形成牙齿萌出通道。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参与单核细胞进入牙囊并聚集的过程。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以一定程度生替代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从而促进破骨细胞的形成和分化。当小鼠缺乏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时,牙齿不能萌出,若给其体内注射该因子,可以增加牙囊内单核细胞的数目,引发破骨细胞的骨吸收,使小鼠的牙萌出。

2牙齿萌发的调控。

牙囊在牙齿萌出开始是形成牙周膜,其中活跃的成纤维细胞合成分泌纤维,成纤维细胞收缩带动牙周膜纤维收缩,牵引牙齿向萌出方向移动,这也形成了牙齿萌出的主要力量。还有上述说破骨细胞的形成,进一步形成萌出通道的过程都是牙囊的调控。

护骨素与破骨细胞核因子受体活化因子配基的调控。

opg是simonen通过分子克隆得到的一种新的肿瘤细胞坏死因子受体(tnrf),破骨细胞核因子受体配基(rankl)是ynf配体的一种,对破骨细胞的发育功能有重要的作用。rank是一种肿瘤坏死受体蛋白,可以被rankl识别,opg可与rankl之间竞争性结合。各种刺激骨吸收的因子诱导膜上表达的rankl,rank与rankl结合,将信号导入细胞,是破骨细胞分化成熟,且rankl与破骨细胞受体结合后,可以增加骨吸收和血钙。opg会竞争性的抑制两者之间的信号传递,opg与rankl在骨吸收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们是破骨细胞终末分化期及发挥功能的调节因子。opg异常表达会抑制破骨细胞的的形成,增加局部骨质密度,导致牙齿萌出困难或错位萌出。

钙,磷与牙齿发育的影响。

若牙釉质被损坏,牙本质会暴露,其中有本质小管,管内有神经纤维,当牙本质暴露后,能感受外界冷、热、酸、甜等刺激,而引起疼痛。

3保护和牙齿再生的展望。

龋齿的预防。

唾液中的钙磷盐相对牙齿是过饱和状态,可以防止牙釉质脱矿,并且促进新萌出牙齿的矿化,奶酪作为一餐的最后一道食物有助于减少龋齿,因为奶酪中有高钙和高磷酸盐含量。

含氟牙膏的使用可减少龋齿,氟是牙齿不可缺少的部分,少量的氟可以促进牙釉质对细菌酸性腐蚀的抵抗能力,促进矿化,高浓度的氟离子海鸥抑制酶的作用,从而抑制细菌摄入葡萄糖产生酸性物质。但是氟摄入过多会引起氟中毒,出现掉牙,氟骨症等。

牙齿再生的展望。

我们都知道6岁左右的小孩可以换牙齿,但是成年人若牙齿脱落后就不会再重新长出。那么能不能找到一种方法让成年人也能长出新牙齿呢?直到现在,已经有通过干细胞技术让牙齿再生的技术,但是仅在老鼠等动物上实验成功,这种方法是利用成年鼠的牙齿干细胞在体外培养,然后把它移至口腔,使之得以再生。牙齿干细胞就是种子植入牙床,但对于人体是否能成功,目前还在研究阶段。

如何把干细胞与周围的牙组织逐渐融合,并且是新生的牙齿牢固的固定仍是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更多的,或者我们可以从牙囊的破骨细胞的形成入手,寻找牙齿再生的新方法。能否通过某种因子在此使破骨细胞进入到牙囊中,形成萌发通道再生牙齿。

也许随着各种技术的发展,我们如果从基因水平上认识了牙齿的脱落与再生,我们就可以通过基因的方法来使牙齿再生,也可以避免干细胞的培养和植入等复杂的过程,但是对于牙齿萌发脱落的基因水平的研究仍需要很大的努力。

4总结。

通过本次的作业,我对自己一直不太清楚的牙齿的生长有了一定的了解,牙齿的萌发至少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很多物质的参与,也有很多因素调控,本文只是阐述的了其中的一部分。如果把这些过程都研究清楚,那么对于与牙齿有关的疾病治疗也会也很大的帮助,也可以让人们更好的保护好牙齿,更重要的是让牙齿再生能真正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于晓红,宋代辉,刘少华,牙齿萌出过程及机制的研究进展.口腔医学3月。

2苏吉梅,国家医学医学地理分册,199月。

3刘光峰,张庆元,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5月256603。

4李锐,李振钢,牙体牙髓牙周病力学杂志3月710032。

5华西医学院口腔医学课件。

生物营养健康论文【第三篇】

例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职高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该方法既与职高生的认知心理相契合,也与职高生物学科特点十分贴近。通过教学实例,阐述职高生物教学中合理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具体过程和实际效果。

关键词:职高生物;任务驱动教学法;实践应用。

职高生学习生物的动力来自于两方面,一是希望学有所用,为将来就业打下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是被生物学科本身的魅力所吸引。在职高生物教学中承担主要教学任务的教师,要把握职高生这种学习心理,积极采取多种方法实施教育活动。目前,职高生物教学中较为常见的教学方法有“问题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这两种方法既有关联又有不同,其中任务驱动法虽然也经常以问题来作为任务的主要构建框架,但它更注重任务中教学内容的隐性内涵,更强调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主动探究能力以及互动合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任务驱动教学法”与职高生物重于应用与实践的学科特点十分契合,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锻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归纳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例,对如何在职高生物教学中合理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了阐述。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构建。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将知识以单个或者多个任务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明确任务中隐含的知识,并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去巩固旧知,发现新知。在任务驱动教学法模式中,教师始终起到的是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如何进行互动合作,引导学生如何最快地完成任务,最终让学生通过任务完成实现对知识的重组和构建。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职高生物教学中的构建应首先让学生明确完成任务的目的和动机,然后让学生再对任务进行分析,尝试找到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手段,制订可行的任务计划,最后通过运用自己选择的方法、制订的计划获取各种任务中所需的信息,从而能够使任务顺利完成。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发现问题,并会主动地去探寻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建立起真正的属于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职高生物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一般来说,任务驱动教学法大致分为四个步骤:()任务提出、自主探究、互动合作、总结评价。本文以“遗传与变异”一课为例,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职高生物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进行详细介绍。学习“遗传与变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去解决现实中的生物问题,学会如何培育新品种作物。因此,教师要将比较分散的与生物性状有关的内容进行梳理,让学生学会怎样运用基因突变、基因工程等生物原理,来进行优良品种的培育。

1.情境创设,提出任务。

对于大部分职高生来说,他们对育种方面的内容都不太了解,为了让学生对任务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主动探究意识,可以通过情境创设将任务引出。利用多媒体呈现两种不同性状的小麦图片,然后问题引出任务“在具体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哪种小表更能够符合农业生产需求?怎样运用现有小麦品种培育出与农业生产需求相适应的品种优良的小麦?”

2.分析任务,自主探究。

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任务目标,这时需要学生运用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对任务进行分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进行适当引导,让学生的分析更有方向性和针对性:新品种培育,首先是生物变异,而可遗传变异来源包括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可遗传变异应用于生物实际中,可以进行诱变育种、杂交育种等等,那么如果想完成这些任务,该选择哪种育种手段?学生可以根据下表从几方面进行思考:

3.互动合作,完成任务。

学生可以按照教师的建议进行结组,也可以根据座位关系自由结组,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进行互动讨论,合作学习。每个小组应选取一名组长,负责本小组任务完成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组织协调。

4.作品展示,总结评价。

任务完成后,如何对每个小组的任务成果进行合理的总结与评价,是保证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效性的关键环节。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将每个小组的作品进行展示,并由每组的组长对小组任务设计、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详细讲解,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并给出客观评价。例如,a组运用生物知识培育出了“ddtt(矮秆抗病小麦)”的新品种,采取的是“杂交育种”的育种方法,运用“基因重组”的原理,选择“杂交―自交―选优―自交”的方法与途径,其优势在于新品种中集各个个体优良性状于一体,而其缺陷在于育种时间较长,优良性状必须做到及时发现,并用“矮秆抗锈病的小麦”作为例子进行分析。很多学生对a小组任务完成情况给出了好评,认为他们计划合理,组织严密,结论科学。同时对照a组任务,很快找到了自己的不足,并进行了及时的自我反思与自我修正。

总之,“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当前职高生物教学中最具教育意义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帮助学生夯实生物知识基础、强化生物学习意识的一种重要策略。教师在广泛应用此方法的同时,也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要因人而异、因教材具体内容而异,构建由教材、教师与学生组成的三位一体的牢固框架,为职高生建立完整而全面的生物知识体系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解玉嘉。任务驱动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中的运用[j]。中学生物学,2012,28(11):6-7.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云中等专业学校)。

生物营养健康论文【第四篇】

(一)居民膳食质量明显提高。我国城乡居民能量及蛋白质摄入得到基本满足,肉、禽、蛋等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明显增加,优化蛋白比例上升。城乡居民动物性食物分别由1992年的人均每日消费210g和69g上升到248g和126g。与1992年相比,农村居民膳食结构趋向合理,优质蛋白占蛋白质总量的比例从17%增加到31%、脂肪功能比由19%增加到28%,碳水化合物功能比由70%下降到61%。

(二)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稳步提高。婴儿平均出生体重达3309g,低出生体重率为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全国城乡3-18岁儿童青少年各年龄组身高比1992年平均增加。但与城市相比,农村男性平均低,女性平均低。

(三)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显著下降。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未,比1992年下降55%,其中城市下降70%,农村下降53%。

(四)居民贫血患病率有所下降。城市男性由1992年的下降到;城市女性由下降到;农村男性由下降至;农村女性由下降至。

二、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结果之二——居民营养与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一)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尽合理。畜肉类及油脂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

20xx年城市居民每人每日优质消费量由1992年的37g增加到44g,脂肪功能比达到35%,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30%的上限。城市居民谷类食物供能比仅为47%,明显低于55%-65%的合理范围。此外,奶类、豆类制品摄入过低仍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一些营养缺乏病仍然存在。儿童营养不良在农村地区仍然比较严重,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和低体重率分别为和,贫困农村分别高达和。生长迟缓以1岁组最高,农村平均为,贫困农村则高达,说明农村地区婴儿辅食添加不合理的问题十分突出。铁、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缺乏是我国城乡居民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居民贫血患病率平均为;2岁以内婴幼儿、60岁以上老人、育龄妇女贫血患病率为和。3-12岁儿童维生素a缺乏率为9,3%,其中城市为,农村为;维生素a边缘缺乏率为,其中城市为,农村为。全国城乡钙摄入量仅为391mg,相当于推荐摄入量的41%。

(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迅速。

(1)高血压患病率有较大幅度升高。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未,估计全国患病人数亿多。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数增加约7000多万人。农村患病率上升迅速,城乡差距已不明显。大城市,中小城市,一至四类农村高血压患病率依次为,,,,和。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为。治疗率未,控制率为;与1991年的,和相比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差水平。

(2)糖尿病患病增加。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率由上升到、中小城市由上升到。

(3)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我国成人超重率为,肥胖率为,估计人数分别为亿和6000多万。大城市成人超重率与肥胖率现患率分别高达和,儿童肥胖率已达,应引起高度重视。与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资料相比,成人超重率上升39%,肥胖率上升97%,预计今后肥胖患病率将会有较大幅度增长。

(4)血脂异常值得关注。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估计全国血脂异常现患人数为亿。不同类型的血脂异常现患率分布为:高胆固醇症,高甘油脂三酯血症,低密度脂蛋白血症。另有的人血胆固醇边缘升高。值得注意的是,血脂异常患病率中、老年人相近,城乡差别不大。

(5)膳食营养和体力活动与相关慢性病关系密切。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膳食高能量、高脂肪和少体力活动与超重、肥胖、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发生密切相关;高盐饮食与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密切相关;饮酒与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患病危险密切相关。特别应该指出的是脂肪摄入最多体力果冻最少的人,患上述各种慢性病的机会最多。

生物营养健康论文【第五篇】

生物化学是一门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生化实验课是整体生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培养、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深入实验教学改革,适应培养现代医学人才的需要,我们将生物化学的各大基础实验技术结合在一起,通过首先在医学八年制学生中开设生物化学综合性实验,使学生系统地应用和掌握生物化学技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了教学效果和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并为进一步全面实施生化实验改革打下了基础。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以其显著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成为生命科学尤其医学研究中最基本的工具和手段,已广泛渗透到基础和临床医学各学科领域[1]。传统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完全依附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强调对理论知识的补充、验证和说明,以加强对理论知识理解;其内容多验证,少创新,实验结果早成定式。学生对做实验的兴趣仅在最初的动手操作上,由于每次按照实验指导“照方抓药”,实验过程中很少主动思考,不仅兴趣逐渐淡化,甚至学完了也不知道如何结合实践进行应用,产生学无致用,只为考试的想法,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生物化学课程改革的“瓶颈”和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2]。因此,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我们认为生化实验教学改革不仅是内容、方法上的改革,更应重视教学理念的改革,要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科学实验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诸方面的培养,可以通过加强整体设计性实验,进行综合性实验教学达到目的。

医学生化综合实验就是以某一生物医学相关的物质为研究对象,为阐明该物质的各种性质,将多个相对独立的实验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个连续性、整体化的实验课题。与传统的实验教学理念和模式有根本区别,这是为研究目的而选择、设计实验技术内容,而不是为讲解技术而组合实验,目的性明确,促使学生动手之前主动思考,学习相关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并开发创造性思维,团结协作能力等[3]。在实验过程中能让学生循序渐进地、系统地掌握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让学生不是在被动地学习某个技术,而是为了达到某个研究目的,主动地设计实验内容,学会如何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来解决问题。

目前,八年制医学生的培养目标十分明确,即要培养具有对科学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其中科研创新能力是其基本素质和发展潜力培养的一个关键环节,但现有的培养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建立全面的、系统的科研创新培养方案。同时八年制学生进入后期的临床课程学习后,面临繁重的见习、实习,很难再深入接触科研环境[4]。因此,八年制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前期基础学习阶段来培养。生物化学实验作为一门实践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对于全面系统地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

以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为指导思想,我校现将医学生物化学实验单独开设为一门必修课程,而八年制学生在该课程上的课时数更是达到54节,为生化综合实验的开设提供了充足的课时量。另外八年制学生人数每届均在40人左右,我院的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平台能为他们的综合实验设置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

我们在全面尝试综合性实验前,先开展了课前调查,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向学生介绍了医学领域常用的生化技术和研究目的、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以基础性实验让学生预先了解生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特点,学会分光光度计、微量移液器、电泳装置、高速离心机、摇床、超净工作台等常规仪器的使用;接着,针对主要研究对象--蛋白质提出两个研究课题:人血清球蛋白的分离和鉴定和工程菌诱导表达的外源gst蛋白的纯化及鉴定。我们将实验的课题内容和时间安排课提前发给学生,要求学生以4人为一个小组,提前查找相关实验资料,根据目标自行初步设计实验路线。

正式开始综合实验时,老师先用理论概述生化实验技术中生物大分子的研究技术(以蛋白质为主要对象介绍光谱、电泳、层析三大技术在蛋白质分离纯化、鉴定分析中的应用),介绍蛋白质的.分离、纯化的原则及方法,这样使学生在学习和动手操作实验时对各大技术的应用有系统的认识。接着,学生可以根据实验目的,在已有的实验条件下自由选择实验方法,完善设计的实验路线,然后在每次实验课时分别进行实验。这些都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了解所研究的蛋白质各种性质,促使学生主动去查资料找参考书,对整个实验过程有了整体构思,然后才能制定详尽的实验方案。

人血清igg分离纯化鉴定实验的设计宗旨是以一系列实验对血清中的蛋白质进行比较完整的研究,包括对蛋白质的定性定量分析,蛋白质分离纯化粗分级分离和细分级分离法以及纯度鉴定。我们选用了盐析法首先分离血清中的白蛋白和球蛋白,之后用凝胶过滤法对igg脱盐,deae蚕宋素离子交换层析法纯化igg,同时免疫扩散鉴定igg活性或sds睵age电泳鉴定蛋白质纯度等实验内容。实验贯穿分光光度法、离心、盐析、凝胶过滤和离子交换层析、sds睵age技术,这样有利于初步建立学生连贯、系统的科学研究、综合分析能力和思维。工程菌表达的外源gst蛋白的纯化及鉴定综合实验则以目前研究前沿的基因工程技术为背景,从含重组pgex载体的细菌培养开始,诱导外源gst蛋白的表达及westernblotting实验鉴定,以免疫沉淀法/亲和层析法高效特异地分离gst蛋白,sds睵age分离鉴定纯化的蛋白质,该实验综合应用了一些细胞生物学与免疫学技术,包括细菌培养、免疫沉淀、免疫印迹等技术,这些技术和生化基础技术交叉结合在一起使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实验应用能力。

改变教学理念,优化实验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围绕学有所用,学将如何用,开展生化综合实验教学改革,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前他们能积极根据实验对象查找相关资料。课堂上老师先对实验思路进行综合讲解和指导,然后学生几人为一组独立自主的合作完成实验的全过程。这样就要求他们合理安排时间和协调好每个人的分工,解决好实验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提高了他们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使他们能更好地掌握实验原理、操作方法、步骤,全面了解仪器设备的性质并正确地使用仪器,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另一方面,老师上课时会针对每个实验环节所涉及到的技术应用进行展开讨论,利用实验间隙讲解实验技巧,与学生探讨实验设计,为学生今后自己设计某些实验路线选择提供有利参考,提高他们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

改革实验内容,更新教学方式,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大胆改革教学计划内的实验教学内容,综合实验中包含基础性实验,使实验内容更加具有连贯性和全面系统性。综合实验的实验内容前后衔接,彼此相关,前一个实验的结果是后一项实验的起始材料,整个实验构成了一个连续的有机整体。生化实验的基本操作、常规仪器的原理和使用、基础验证性实验都包含在综合实验中,学生通过实践建立了如何对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进行提取、分离、纯化、鉴定和测定的系统性连贯的科学思维,有利于学生建立科学研究的完整体系的概念。通过增加一些具有应用性、综合性强的、体现现代先进实验技术的实验项目如westernblotting技术,免疫层析技术等有利于提高学生在今后科研方面的实验技术水平。学生课后普遍反映通过综合实验的学习,自己对生化技术的了解和应用更加熟练,不会出现学完了就不用了甚至印象全无的现象,能更好对知识进行系统性全面性应用。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的需求设计和改进实验内容和教学方式,能大大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重视课后实验总结,加强师生交流,促进综合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完成后学生系统总结了实验思路,分析实验结果及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按照论文格式撰写实验报告,并对该课程进行评价和建议。学生的实验报告不再是照抄实验指导书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而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与结果,并且对之进行分析和讨论。课后学生更愿意与老师进行交流,增进了师生间的关系,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特长为学生自由选择研究课题进行创新实验设计提供有利指导。学生还能针对综合实验的内容和安排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我们提高综合实验教学的质量,为进一步改革生化实验打下良好基础。

经过连续3年在八年制学生中进行生化实验的教学探索,通过教学反馈调查,学生们的评价良好,认为综合实验的开设的确有利于他们充分掌握生化实验技术,培养他们系统性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及加强对所学技术的实际运用能力。当然,由于综合实验组成环节较多,耗时较长,耗费较大,因此对老师指导实验的能力要求较高,需要较好完善实验条件和设施。这些都要求我们积极努力创造实验教学条件,争取更多教学经费支持,引进和培养更多教学和科研能力较强的老师。在八年制医学生中开设生化综合性实验所积累的经验,也为进一步能在五年制医学生中开展综合实验打下了基础。实验教学改革是高校培养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将不断加强探索,为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医学创新人才而不断努力。

1张健,苏金,刘新平,药立波.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xx,8(5):531~532.

2肖维威,马文丽,朱利娜,肖应庆.生物化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探讨.中国现代医生,20xx,45(17):114~115.

3吕静竹,钱中清.开设医学本科生综合性生物化学实验初探.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xx,8(5):529~531.

4郝静文,张大伟,金龙玉,肖献忠.医学八年制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外医疗,20xx,7:94~95.

生物营养健康论文【第六篇】

学生调动性不足,课堂缺乏探究性新时期新的教学目标提倡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追求“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即把学生放在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设置积极的教学环节,合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在传授给学生新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创新的能力。根据近一个月的跟班听课我们发现,在目前的教学课堂中,教师一般都还是采用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讲课方式,学生多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上课效果不佳。再如在苏教版的生物必修一教材中,有2课的课题探析课,9次开放式的教学活动。但在实践教学中,任课教师常常为了追赶教学的进度往往把这些开放式的课堂取消了,改变成传统的教学模式。如2次课程的探析课教师都取消了学生的讨论环节。

忽略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度依赖多媒体随着学校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也不断更新换代。多媒体软件因其具有的新颖性、便捷性、开放性而受到广大年轻教师的青睐。为了节省时间、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也为了追赶教学的进度广大年轻的教师在课堂上多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学。虽然利用多媒体使得教师的板书更加简洁、课件更加清晰,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逐渐滋长了教师的惰性。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教师采用的课件多是经过粘贴、复制而得来的。这样就造成了课堂创新难,课堂内容陈旧、教学活动因循守旧。如在人教版生物必修一教材中,第一章《走进细胞》,在研究“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这一节中,多数教师一般是采用用ppt演示了细胞的演变过程,把论证“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这一复杂的问题简化为“单细胞(最早生命形式)个体、种群、生物群落生物系统、生物圈几个步骤。以1篇ppt演示了整个问题的讨论,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全程都是教师在教授,学生只是被动的在接受。可见过度的依赖多媒体忽略了学生,使课堂缺乏了灵活性。

只注重课内教学,放弃了至关重要的课外教学例如在讲述《生物链》这节课时,如果可以代领学生到野外去参与野外观察,让学生观看生物界中不同生物是如何生存下去的,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课的教学内容。

2.解决策略。

“取之有度”,合理使用多媒体软件应用到教学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要向学生传授固定的知识,还要注重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会学习的能力。所以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限度的使用多媒体软件,:生物学科是一门充满趣味性的学科,涉及的内容也非常广阔,从动植物的生物密码到细胞机理,从世界上的生物到人本身,生物学的知识无处不在。生物学的复杂性使得传统的教学活动比较无聊,如何丰富课堂的教学活动,不能可以仅仅依赖于多媒体,如不能总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演示生活进化过程,还要结合传统教学方式,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到学校环节中。例如:在讲《生物链》这节课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明白生物系统中有机物中的化学机能如何在生物循环系统中完成的层层传导过程。一般来讲,就是让学生明白生物链中是怎样完成一个动物吃掉另一个动物的。在讲授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合理的适度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利用视频播放软件,为学生播放几段视频。如在非洲的大草原上,有羚羊吃草,猎豹追赶野生鹿,老虎捕食野生兔子,鳄鱼追杀在河边喝水的斑马……一系列捕食图片构成了一个生物圈,选择不同的例子,让学生明白整个生物循环的过程。接下来,在教学课堂上,老师要开始演示ppt,ppt上有着本科教学的重点、教学目标等。伴随着ppt的演示老师要把抽象的语言形象清楚的向学生阐述清楚,如解释清楚,在老虎吃兔子,兔子吃草的过程中,哪种动物处于生物链较高的环节,在草被兔子吃掉后,兔子又被老虎吃掉后,有机物是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完成转化的,并有效回答学生的疑问。

开放教学环节,追求探析式的教学模式新课标要求在新时期的教学环节中要以学生为主导,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一《细胞》这一节中,把学生带到实验室,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分裂过程,让学生参与到讨论中,如根据观察的图片思考该细胞处于分裂的哪一阶段。再如《种子萌发的条件》这节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培养种子,不仅传授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这种探究式学校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综而述之,新课标对传统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结合实践我们也提出了新的解决策略。但创新改革的道路还很长,我们的责任任重而道远,还需要继续努力。

生物营养健康论文【第七篇】

3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特别重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各科课程标准中的落实,并将制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纳入新课程标准中。生物学核心素养作为高中生物课程体系的核心和灵魂,在新课程标准中发出璀璨的光芒。所以身为中学生物教师应深人研究生物学核心素养与中学生物课程及教学的关系,关注其内涵及其维度,理解理论的精髓,落实教学改革与实践,回归教育本源,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统一的需求应具有的必备能力和品格。

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在生物课程中的体现。

“素养”是指能够适应复杂要求的能力,能够成功开展工作的能力。素养的内涵比知识和技能更为广泛,集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和情绪与一体;素养是立足于行动和情境导向的概念,而“核心素养”则是素养的核心内容,对每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并能够发展和维持;它帮助个人满足各个生活领域的重要需求,可带来益处的素养;核心素养是有益于实现预期结果的素养。生物学课程修订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和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就生物学科的体系和特点来看,生物学核心素养是以生物学科特征为基本立足点,从众多的生物学科素养中筛选和提炼出核心的部分,可以很好地体现生物学科的特征,同时还会从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等角度提出明确要求。

具体地说,生物学核心素养涵盖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生命观念是以生命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结论为基础描述生命现象,从获得生物学概念知识形成生命观念,以达到认识生命世界、解释生命现象。这也是核心素养的最基本内容。理性思维崇尚科学思维精神,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科学探究是观察发现生物学现象,科学提出生物学问题,设计实验、实施方案和结果的交流与讨论,以适应未来的职业倾向需求和自身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强调社会责任,生物学科的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认识和能力,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能够关爱自己、关注社会、关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和建立人与人和谐相处等,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服务与回报社会,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统一,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

为了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离不开生物课程,生物课程是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载体,因此研究生物课程体系与生物核心素养的关系尤为重要。课程标准要以能力为导向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要与现行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实践相互促进,促使课程体系从传统的以学科内容为中心向以学生能力为中心的转变。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生物学核心素养将成为生物学课程体系的主,凸显生物学的核心概念教学,将跨学科通用概念融入生物学课程,加强科学探究和科学实践,将能力的培养贯穿于生物学课程始末。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

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教学,生物教育教学是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紧紧围绕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主线展开。

设计导向于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起点,而教学目标的设计则直接关系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深刻领会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研读生物课程标准,关注具体的教学内容,把握好生物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目标设计要循序渐进、不断深化。同时充分评估教学目标的有效性,目标是否准确,与实际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是否契合;评估目标阐述是否细化、多层,具有可操作性;评估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否适合学生已有的思维结构与能力层次;检测目标是否落到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例如,“生物体的基本结构”的教学目标(1)通过“细胞发现的历程”学习,思考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了解细胞学说。目标确定的理论依据是体现理性思维方式,促使学生学习科学发展史理解科学思维。(2)在观察多种细胞的内部结构中理解细胞学说,阐明细胞的基本结构,能运用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确立生物学基本研究规律。这里体现科学探究,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提问、实验设计和方案实施,在开展不同的工作中乐于并善于团队合作。(3)在自主梳理与展示评价的过程中,能够举例说明动植物细胞间的统一性和差异性,描述细胞各结构在其说明活动中的作用,逐步养成自主学习和交流思想的能力。这一目标的确定体现了理解了生物学概念性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结构与功能观的生命观念,能够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总之,确立教学目标必须以教学活动为依托,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指导思想,才能做到举目纲张。

2.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理性思维。

“问题情境”是指在具体目标指引下,能够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策略达成目标的空间学习环境,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互动性。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真正促进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学会”向“会学”的学习方式转变,是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准“问题情境”这个切入点,根据真实的生活经历,创设形式多样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发掘学生的潜能,以提高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内动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

例如,学习“免疫调节”后,教师可以拿感冒说事,谈感冒的感受,追问:感冒时为什么嗓子不舒服或疼痛?发烧时体温升高,为什么不想吃东西,为什么还感觉到冷?()发热为什么是生物体一种保护性反应?学生从学到的核心概念中外延,可以知其然道得明,也就培养了学生必备的学科素养。在本节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了解艾滋病病毒感染,攻击t淋巴细胞,破坏免疫系统。关注艾滋病的预防,关爱艾滋病携带者和患病者,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动承担向社会宣传健康生活,关爱生命的社会责任。关注涉及生物学的社会议题,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

3.整合生物实践教学资源,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

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是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为了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要利用好各种教学资源,有计划的引导学生实验探究、参观调查、采集制作模型、栽培养殖、与生物学科相联系的生产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要利用好实验室资源,做好课本中探究实验,还要亲自然接地气走进自然、走近社会,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让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资源成为生物实践教学强有力的支持。例如,对校园植物的识别,观察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去农田调查群落的演替,调查街区的环境污染,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节假日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4.构建多元的评价机制,撑起培养核心素养的支点。

生,还应该有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甚至家长参评等;评价的手段也要灵活多样,除了纸笔测试外,还可以采用成果展示、科普小论文撰写、调查活动报告等方式;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优劣势与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尤其是对于缺乏自信心学生的评价更要鼓励和支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发展性作用。

素养是人们基本生活之需,而核心素养则是优质生活之需。核心素养的发展是学生通过学校教育形成的解决问题,学会生活,参加社会实践的素养和能力。养成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生物学核心思想,是学生在生物课程中获得的终身收益的学习成果。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需要有效的教学实践。

生物营养健康论文【第八篇】

中医是中国特有的医学形式,本文以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从认知角度分析中医概念隐喻的表述形式和其文化特征,关注文化因素对于人的思维模式和语言表述形式的影响。分析表明,中医概念隐喻具有典型的汉语言文化特征,概念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受到社会文化和人们认知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

一、概念隐喻。

以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认为隐喻是一种普通修辞格为代表,传统的隐喻理论是从修辞的角度来关注隐喻现象的。而二十世纪中期理查兹提出的相互作用论,开始关注隐喻的认知特征。莱考夫和约翰逊在1980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隐喻现象做出了全新的阐述:隐喻无处不在,它不仅出现在语言中,也出在人类的思维和行动中,人们用以思考与行动的普遍概念体系在本质上是隐喻的。他们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形式,更重要的是人类的一种普遍认知方式,是人们思维、行动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性方式。

因此从本质上来说,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认知活动。隐喻结构一般有两个域:一个是结构相对清晰的源域,另一个则是结构相对模糊的目标域。从结构上看,隐喻的形成是两个域之间的结构映射的产物,即用具体的`源领域向抽象的目标领域的映射。人们直觉地,本能地运用生活中具体的简单的事物来理解认知陌生的,未知的抽象的事物和概念。隐喻的哲学基础是建立在人类对自身和周围事物的认知经验之上。而隐喻的认知过程是建立在相似联想的心理机制上,必然会跨越不同范畴的鸿沟。隐喻是建立在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似关系之上的,而对这种相似关系的确认是一种创造的过程,新的认知将在隐喻的过程中产生。

莱考夫把概念隐喻分为三类:方位隐喻,结构隐喻和本体隐喻。方位隐喻是参照空间方位而建立的一系列隐喻概念。空问方位来自人们与大自然的相互作用,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如,上下、前后、内外、开关、深浅、中心和外围。结构隐喻是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建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叠加,用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词语来讨论另一个概念,这两个概念的认知域不同,但是它们各自的构成成分之间存在着有规律的对应关系。本体隐喻是人类将物体的经验作为我们表达抽象概念表达的基础。人们把抽象模糊的思想看作有形的实体,从而能对其进行量化辨别其特征。本体隐喻中最常见的是容器隐喻,将常见的无形的抽象的事件、活动、状态看作具体的有形的容器。

二、中医概念隐喻的表述形式。

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医学,中医一直备受关注,但是以前的研究多侧重于医学方面,很少有从认知角度对中医概念进行探究。中医中存在着一种类似于隐喻的认知方式。《素问-示从容论》日:“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其中的“援物比类”是从两个或两类对象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推出一个对象可能具有另一或另一类对象所具有的属性,属于一种从个别到个别或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形式有“我”而及“彼”。中医在认识疾病现象,探索人体生理病理规律,建立理论体系的过程中都运用这一方法。这种比类的方式更多的是停留在表面的相似性的类比,只是一种中医的诊断方法。我们运用概念隐喻理论,从认知学的角度,对中医概念隐喻背后隐藏的人类思维和文化活动进行关注。

在中医中,概念隐喻是普遍的,是无处不在。它不是作为一种语言的修饰方式而存在,而是充分体现了中医对于人体,病因,病症,和治疗的认知。在解释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时,运用了人类社会结构和自然现象的概念,如日:“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水为阴,火为阳,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在解释人的生理结构时,则通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现象来认知人体结构,如说:“天远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而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以官位职能来认知人体以及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在辨析病因变化时,运用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的特征作来说明病因病理;在确定治则时,将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运用其中。如说“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而具体的疾病治法如:“增水行舟”法、“釜底抽薪”法、“提壶揭盖”法、“导龙人海”法、“引火归原”法等都是运用了隐喻的认知方法。

中医学概念隐喻根据不同的源域,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方位隐喻、实体隐喻和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是人们认知世界最基本的概念,在中医中存在着“上热下寒”、“表寒里热”等概念。本体隐喻是中医概念隐喻中最常见的一种隐喻类型。中提到:“黄帝日:一时遇风,同时得病,其病各异,愿闻其故。少俞日:善乎能问!请论以比匠人。匠人磨斧斤砺刀削,斫材木。木之阴阳,尚有坚脆,坚者不入,脆者皮弛,至其交节,而缺斤斧焉。夫一木之中,坚脆不同,坚者则刚,脆者易伤,况其材木之不同,皮之厚薄,汁之多少,而各异耶。……各有所伤,况于人乎。”此正是以树木之差异的概念来说明人体体质之不同,并通过工人伐木者这一相对具体的、有形可睹的事件来隐喻阐述同一条件下不同的人可以罹患不同疾病的相对抽象现象。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是最为典型的结构隐喻:将“金木水火土”等五种物质的认知,象征化或形象化,并其相生、相克、相乘和相悔的关系结构化,并将这一结构运用到人体五脏六腑的结构认知中,从而产生了肝木、心火、脾土、肺金和肾水等结构概念,并用五行之间的结构关系解释五脏六腑间的传导关系。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3288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