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二年级语文教案(汇总5篇)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部编版二年级语文教案(汇总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教案【第一篇】
古诗二首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课安排的是两首古诗,分别是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和唐朝诗人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都用凝炼精妙的语言描写了祖国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两首古诗意境深远,极具画面感。《望庐山瀑布》更是富有神奇的想象力。基于教材特点,在教学中,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发挥想象充实美,联系生活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
两首古诗文字优美,充满韵味。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理解作者的心情,同时又使学生的朗读能力、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识字活动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重点)
3、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难点)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能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谈话导入,引出古诗(用时:5分钟)
1、引导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古诗。
2、教师板书《登鹳雀楼》,教学生识记“楼”字。
3、结合学生质疑介绍“鹳雀楼”。出示图片。
4、介绍诗人王之涣。
5、范读全诗,指导朗读。
1、学生背诵自己学过的古诗。
2、学生认读“楼”,再想一想怎样记住这个字。
(1)学生跟着老师范写进行书空“楼”。
(2)说说注意点,并临写一个。
3、学生读题质疑。欣赏图片,了解“鹳雀楼”。
4、了解诗人王之涣。
5、跟着老师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1、学生交流自己学过的古诗不多,它的作用是创设一个诗歌的氛围。
2、鹳雀楼、诗人的资料只需老师简单介绍即可,而了解鹳雀楼的雄伟壮丽是为学习诗歌做准备的,所以应该用图片介绍。
二、图文结合,细读品味(用时:25分钟)
1、教师朗读古诗,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想象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交流过程中相机地说出一些词语帮助学生积累。如:山穷水尽、层林叠翠、烟消云散、名山大川等。
2、指导学生读诗句,师生合作画简笔画,理解“白日”“依山尽”。
3、指导学生说说第一、二两句诗中描绘的画面。
5、指导朗读,读出诗中描绘的意境。
6、指导想象:如果再往上走,还能看到哪些景象呢?
7、教师小结:是呀,要想看到更多的美景,还得继续向上攀登。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8、指导学生找到诗中描写这个意思的诗句。
9、指导朗读,理解“欲穷”“千里目”“一层”。
1、学生听读,思考: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哪几句诗写出了这些景物?(1)用笔在诗句中圈画出来。(2)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并用“看到了()的____”的句式说说这些景物。(3)认真读词语。
2、自由读第一、二两句诗,和老师一起画简笔画,理解“白日”就是指太阳。“依山尽”就是指太阳靠着青山,慢慢往下落,直到最后消失在天边。在理解词义中识记“依”“尽”。
3、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第一、二两句诗中描绘的画面。
4、想象:假如自己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会说些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两句诗。
6、想象:再往上登,还会看到哪些景物?(如:船只、飞鸟……)
7、听老师小结,再从诗句中找到后两句,理解诗歌蕴含的道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8、理解“欲穷千里目”的意思,了解“千里”不是真的指一千里,而是指很远。
9、有感情地朗读诗句。理解“一层”指很多层。
1、这首诗是五言绝句,学生要想领会这二十个字中描绘的意境以及蕴含的道理是不易的,需要老师渲染气氛,让学生通过图文对照、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进行想象画面。
2、古诗很凝炼,在指导学生理解字词的时候,要避免简单告知,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如根据诗句合作绘画等。
3、古诗的意境深远,无需学生多讲,要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出示生字,指导书写(用时:8分钟)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依、尽、层”,再次认读,并练习组词。
2、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书写注意点,并指导临写。
3、教师范写生字,重点讲解“尽”的书写要领。
4、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同学的书写成果,组织交流反馈。
1、学生认读生字并组词,比一比谁组得多。
2、学生观察并交流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书写注意点。
3、观察老师范写,一边观察一边做书空练习。
4、同桌、全班互相交流,指出书写的优点和不足,并改进。
1、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观察生字的特点。
2、重点指导“尽”,引导学生抓住汉字书写规律。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用时:2分钟)
1、教师对课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字。
2、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将诗句中描绘的画面讲给家长听。
1、学生从老师的总结中知道:要多动脑筋想多种方法学习生字。
2、学生完成作业,并请家长对自己的作业做出评价。
教师可以建议家长从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是否能读出不同句子的不同语气等方面进行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2、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1、学生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教师必须要求学生说出完整的句子,鼓励学生采用不同形式说诗中描绘的画面,进而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形式。
二、理解诗题,知晓诗人(用时:5分钟)
1、介绍诗人李白。出示ppt资料。
2、板书诗题,指导学生读题,读准“瀑”“布”。识记这两个生字。
3、指导学生用“补白”的方法,说说题目的意思。
4、出示图片,欣赏庐山瀑布,感受瀑布的形态。
1、听老师介绍诗人李白,了解他的诗歌特色。
2、朗读题目,读准字音。交流识记方法。
3、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4、看图说说瀑布的样子,了解庐山。
教师要教学生用补白的方法说题目的意思,从而为下面理解诗句打下基础。
三、初读疏通,初知诗意(用时:15分钟)
1、出示带拼音的诗句,指导学生朗读古诗,相机正音:读准“紫烟”。
2、认识生字:相机区别“炉、烟”,学写生字“照、炉、烟、挂、川”。
3、指名读整首诗,纠正、齐读。
4、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律。
读古诗特别要读出诗的韵律美,韵脚一定要读准,读到位。(如“烟”“川”“天”)
5、出示诗的停顿及重音,范读并指导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1、学生自主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认识生字,交流识记方法,区别“炉、烟”。
3、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书写生字“照、烟、川、挂”。把难写的字多写几遍。
4、朗读全诗,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准韵脚。
5、学着老师的样子读出诗歌的节奏。
1、教师要不遗余力地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2、在指导生字书写的时候,要发挥示范的作用,要能及时反馈。
四、再读课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用时:15分钟)
1、指导学生图文结合,想象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
2、播放庐山风光片,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教师解说。
3、指导朗读第一、二两句诗。理解诗意。
(1)指导学生体会“生”“挂”的精妙。是谁把瀑布挂在了山上?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4、指导学生细读第三、四两句诗,理解字词,感受诗歌意境。
(1) “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2)感受“三千尺”的夸张用法。
(3)补充“银河”“九天”各指什么。
(4)“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5)指导学生朗读诗句。
5、小结: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露无余。
6、指导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7、指导背诵。
1、图文结合,想象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
2、欣赏庐山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3、读第一、二两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1)思考、交流:一个“生”字就把香炉峰描绘成一个仙境,把云雾写活了;是大自然把瀑布挂在了山上。体会“生”“挂”用法的精妙。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两句诗。
4、默读第三、四两句诗,图文对照思考交流:
(1)“飞”“直”写出了瀑布的高、笔直的特点。
(2)感受“三千尺”的夸张用法,突出瀑布长的特点。
(3)通过资料了解——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九天:天的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4)理解“疑”,了解作者的想象。
(5)感受瀑布从极高的地方倾泻而下,体会壮丽的景象。
5、听老师总结。
6、听音乐,有感情地朗读。
7、背诵古诗。
1、理解诗句,教师要指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对于诗中涉及的夸张的修辞方法,教师不多强调术语,让学生在想象里、在朗读中自然体会。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用时:2分钟)
布置作业:搜集其他描写瀑布的诗歌读一读。
在家长的帮助下,搜集有关瀑布的其他诗歌,并且读一读。
如果孩子能力强,也可以写一写,还可以为自己的小诗配插图。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9个,读音难点主要有“遮、触”(翘舌音,“遮”读一声)、“嫩”(韵母是en不是un)。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感知课文的内容。
2、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描写春天景物的语句,懂得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童谣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唱得真好听!歌词中描写的春天是在哪里的呢?(指名同学回答)
(板书课题《找春天》)
二、带着问题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课文,在读课文之前老师有几个问题,你们带着这些问题边读边思考。
1、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寻找春天的呢?
2、小朋友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呢?
3、小朋友在哪些事物身上找到了春天?
三、细读课文,深刻理解
1、小组合作解决第一小题
(先分小组朗读第二自然段,在朗读前提示学生从动词“脱”、“冲”、“奔”入手去思考第一小题)
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与同组的小伙伴一起根据老师刚才提示的那三个动词去讨论解决第一小题,然后各小组派一个代表汇报讨论的结果。
(根据各小组讨论的结果总结答案:急切、激动的心情)
现在有哪位同学尝试一下把课文中的小朋友寻找春天的那种急切、激动的心情读出来?
(先指名个别同学读,再分小组读,与没解决问题之前的那一次小组朗读进行比较,目的是要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体会课文中小孩子欣喜的心情)
2、师生共同解决第二小题
(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至第七自然段)
(指名同学回答第二个问题,根据他们的回答板书)
同学们真聪明,找到了春天的眉毛、眼睛和音符,听到了春天的琴声,那你们说春天她美不美呀?(此问题的提出目的使学生开始对春天产生热爱的感情)
既然大家都认为春天美丽,那现在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四个自然段,透过我们优美的朗读去展示春天的美。
(老师和学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至第七自然段)
3、解决第三个问题
现在同学们自由朗读最后一段,仔细看看小朋友在哪些事物身上找到了春天,用笔把那些事物标出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课文中的小朋友找到春天了吗?他们在哪里找到了春天?(指名回答)
除了柳枝、风筝、鸟儿和花儿,想想我们还可以在哪里找到春天的影子呢?(此问题在于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拓展他们的思维)
(指名同学回答)
(指名同学回答)
(先指名读,然后分男女读,最后全班齐读)
四、通读全文,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进发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现在,全班同学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小朋友那种先是急切激动后来高兴开心的心情读出来。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以问题引导学生懂得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要懂得保护环境
五、作业园地
1、把这篇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给爸爸妈妈听。
2、同学们,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如果你去寻找你最喜欢的那个季节,你会去哪里寻找呢?你寻找到什么了呢?请把你寻找到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看到了小草、野花、树木
听到了小溪的水声、杜鹃和喜鹊的叫声
闻到了花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认读生字并口头组词。
(小黑板出示生字)
二、写字指导。
本课要求写的9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除“野、解”二字外,其余的又都是左窄右宽的字。可以把书写指导的重点放在“左窄右宽”的字上。指导时重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规律,如可以把左窄右宽的字集中一起,引导学生先观察其结构特点,让学生自己发现左窄右宽的规律后,再指导他们临写。
“探、躲”二字是本课新认读的生字,建议重点指导。
指导写“躲”字,要注意提醒第七笔撇不出头,“朵”字写得瘦长一些。“探”字比较难写,除提手旁外,右半部分可以一笔一画地细致分析、指导:秃宝盖不宜太宽,“小八”的右边是点,“木”字横要短,撇捺要舒展。此外,“溪”字右边比较复杂,也要作细致的指导。
三、朗读感悟
朗读本文,要注意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营造一种童话般的情境,把朗读、理解、感悟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春光的美好,体验大自然的情趣,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整体朗读感悟。
1.读着课文,你感受到“我们几个孩子”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找春天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读“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一定会体会到作者急切、向往、激动的心情,一定能感悟出“冲出、奔向”等词语蕴含的意思。
2.你从“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这个句子中能体会到什么?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说说初春的特点,从而体会课题中的“找”字,体会课文表达的发现的乐趣。也可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或多媒体课件,说说自己找到的春天。
3.作者找到的春天是怎样的?带着这个问题反复读课文,从找春天的过程中感悟春天,体会找春天的乐趣,体验发现的快乐。可让学生用富有童真童趣的声音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的美感和蕴含其中的感情。
4.带着欣喜的心情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找到春天的欣喜与激动。从课文结尾的省略号出发,以“我的发现”的形式,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在课前找到的春天。然后老师可用课件显示不断找到春天的情景,最后形成山花烂漫、百鸟争鸣的画面。
四、巩固练习
1.词语积累。
寻找柳枝嫩芽遮遮掩掩躲躲藏藏丁丁冬冬
2.找找说说,看谁组词多。
(1)做课后“找找说说”的练习。
(2)照样子,填一填。
遮掩 遮遮掩掩 认真
躲藏 躲躲藏藏
3.读读记记。
(1)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2)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4.写一两句赞美春天的句子。
五、实践活动
选择适当的时机,让学生到野外实地观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下自己发现的春天,准备在“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课上交流。可从气候、植物、动物、人们的活动等方面的变化着眼进行观察。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教案【第三篇】
《咏柳》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咏柳,就是歌咏柳树的意思。这首诗通过写柳树的美好姿态和蓬勃生机来赞美春风,以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把看不见的春风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抒发了诗人在春回大地时的欢喜、愉快的心情,反映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咏柳》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春满人间,婀娜多姿”的画面。
这首诗旨在赞颂大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其实,关于大自然的美,不仅仅在于春天,这种美好、蓬勃何尝不体现在夏天,秋天,冬天。《咏柳》重点在“咏”,用“咏”的形式赞颂其他的季节,既承接了课堂中的知识,有感受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精炼的语言组织能力。
1、感受古诗中所描绘的春天的优美的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吟诗作画等方式来赞颂生活。
3、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检测学生的文化底蕴。
学习古诗文,其目的在于全面提高语文素质;而语文素质的核心是语文能力的培养。它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情趣、学习能力以及习惯、方法的融合。古诗文蕴涵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教学不同层次的古诗,能使学生从多角度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新教学大纲提倡:古诗教学应以吟诵为主。历史时隔久远,如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添之以情趣化,以诗引画,以画诠诗不失为古诗教学的一大契机。拓宽思维外溢美感,触类旁通,继而举一反三,倡导学生吟诗作画。这也是一种诗文、诗情、诗理与学生的品味、感悟的无声对话交流。
培养学生美的情操,从思想上、情感上渗透古诗文沉淀千年的精华之美。学习民族文化,展现的是历史长河的一幅隽永的画卷,过去的学者赋诗必画,远如苏轼、唐寅,近如徐悲鸿、齐白石,诗画交融,堪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而古诗教学中,美术素养不可忽略。融意象于寥寥几笔中,让学生品足味,悟足情,达到诗与景,情与文的交融。
……
师:春,是苏醒,是温暖,是成长,是绿色,是生命。《咏柳》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沐浴在春风中的柳树想象成经过巧手裁剪的艺术品”这么一幅生机蓬勃的画面,学了古诗,让我们由衷地发出了赞叹“多美的春天,多美的大自然。”同学们,让我们耳听着古曲,手持画笔画画着美景。
放琵琶曲《春江花月夜》,学生画《咏柳》春景图。
投影示学生的作品。
理念: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诵诗成画,渗透美术素养于古诗课堂,并非简单刺激视觉美感而已。
生:在夏天里,我们赞荷。
生:在夏风里,我们咏荷。
生:在夏天的池塘里,我们颂睡莲。
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生: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在秋风里,我们赏菊。
生:在秋天里,我们颂丰收。
生:在落叶中,我们用落叶。
生:霜叶红于二月花。
……
生:在白雪皑皑的世界里,我们咏梅。
生:在银装素裹的日子里,我们赞雪。
生:犹有傲霜枝。
……
理念:培养学生美的情操,从思想上、情感上渗透古诗文沉淀千年的精华之美,学习民族文化,展现的是历史长河的一幅隽永的画卷。
师:在不同的季节里,有不同的风貌。我们欣赏,我们歌咏,我们赞美。我们是否可以学习《咏柳》这首古诗,发挥一下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也来吟诗作画,体会诗人的风范。
学生交头接耳,觉得很新鲜。
师: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自主选取一个季节,既配诗又作画。希望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能开动自己智慧的头脑,搜索佳句美词,谱写出一首首优美的诗,一幅幅动人的画。
学生合作学习。
学生交流。
理念: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能力。 围绕“吟”“画”展开教学,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除了借助自身的语言优势创设学习情境外,没有加给学生一个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人地位。自主选材,合作吟诗作画,效果甚是理想。
……
古诗在小学语文教材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是小学生接触了解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好教材。但由于古诗的形式体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因此,古诗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往往教师在教学古诗时,介绍讲解,强调字词,逐句解释。学生埋头笔记,学会的标准就以会背、会解释来衡量。学生究竟从诗中领会了多少美的意境,无从谈起;究竟得到多少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也无从落实。我以为古诗的教学也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得到情感的体验,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发展他们的思维,锻炼他们的能力。
教学古诗《咏柳》,我拓宽了学生的视眼,激起学生心中原有的古诗底蕴,重组教学,跨越美术学科,通过吟诗作画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让学生见前人之所见,闻前人之所闻,想前人之所想。让学生在古诗学习中掌握一些学习方法,不断向课外拓展。所谓诗,诗情画意;若单单诗文无画又何来情、意?诗歌是以悟诗情为主,学生品读为重;立足读出韵味,悟出品味,达到出神入化的描绘。古诗意境多半渗透于字里行间,并非斟字酌句所能领会。把诗韵、诗情、诗景统一起来,让情感得以回归。使学生、文本、作者、环境实现对话,完成诗歌教学特有的多因素交融的目的。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教案【第四篇】
1.认识“滩、艘”等12个生字。会写“园、孔”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背诵课文,初步感知数量词的用法。
3.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仿照课文,尝试用数量词表达熟悉的事物。
识字、写字和学习数量词的运用;
能在日常生活当中恰当地运用数量词。
情景教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那就让我们高举队旗,吹响铜号,高高兴兴地出发吧!(课件播放,少先队员举旗吹号去旅游的活动场面)
1.交流场景,出示词语。
一面队旗一把铜号一队“红领巾”一片欢笑
2.理解词语,识记生字。
(1)辨析比较“队”和“对”。对、队。
()号入座()员()不起排()
(引导学生先认真)
(2)铜号:丰富语境识记“号”。
看图认识“铜号”,出示长号、短号、小号、圆号的图片;结合一年级课文《青蛙写诗》,引出“逗号、句号、省略号”,复习不同的标点符号。在认读中巩固生字“号”的识记。
二、初读课文,了解场景。
1.配乐听读,感知课文。
教师:“红领巾”们,我们的旅游马上开始了!先来听导游的介绍,了解我们这次旅游的安排(配乐播放课文录音)。
2.初读课文,交流场景。
教师:借助拼音,读读儿歌,读完后想想这次旅游要去哪些地方?
3.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一只海鸥一片沙滩一艘军舰一条帆船沙滩:读读词语,说说这两个字的.相同点。
艘、舰:比较发现这两个字的相同点,引导学生明白,带“舟”的字都和船有关。
帆:看图认识帆船上的“白帆”,引导学生了解“帆”字左边的巾表示的意义。
4.学习课文第二小节。
一方鱼塘一块稻田一行垂柳一座花园
垂柳:看图感受柳条的“垂感”,理解“垂柳”。春天,柳树长出了碧绿碧绿的枝条,像无数绿色的丝带挂在枝头,微风吹来左右摆动,唐朝诗人贺知章是这样描写这些垂柳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背诵儿歌,积累运用。
1.拍手游戏,背诵积累。
教师:小朋友,让我们在田间休息一下,做做课间操,玩玩拍手歌游戏。
你拍一,我拍一,一只海鸥展翅飞。
你拍二,我拍二,一片沙滩在眼前。
你拍三,我拍三,一艘军舰真好看。
你拍四,我拍四,一条帆船向前驶。
你拍五,我拍五,一方鱼塘许多鱼。你拍六,我拍六,一块稻田庆丰收。
你拍七,我拍七,一行垂柳燕子戏。
你拍八,我拍八,一座花园开满花。
你拍九,我拍九,海滩边上走一走。
你拍十,我拍十,乡村风光真美丽!
三、比较发现,指导书写。
观察“巾、队”,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生字巩固复习,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2.教师指名朗读课文,检查学生课文朗读情况。
二、情境教学解读课文。
1.看图说话,合作探究。
(2)小组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3)学生看课文,对照自己的答案思考,为什么答案是这样的。
2.解读课文
(1)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
(2)教师逐一展示课文中的各个场景,分别进行讲解。
如:一只海鸥,海鸥是一种鸟,用于描述鸟的量词是只,如一只小鸟。
一片沙滩,沙滩远远看去是一片一片套,所以是一片沙滩。
一艘军舰,军舰是大型的船,如一艘船。
一条帆船,帆船的个头比较小,量词用条。
(3)教师引导学生对最后一节的量词进行理解。学生从事物的特征入手理解“面、把、队、片”。
3.知识延伸
(1)学生说一说“一群海鸥”和“一只海鸥”的区别。
(2)学生讨论、回答。(“群”指很多,一只就是数量是一)
(3)师:通过课本课,你学到了什么?为什么课文标题是场景歌?
(4)学生思考交流,教师指名回答,(不同的场景下,不同的事物所用的量词不同)
园、孔、桥、群、旗、铜、领、号。
四、课堂小结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指名认读。
2.学生“开火车”读课文。
五、拓展活动
学生查一查《场景歌》中哪些量词可以用其他的量词代替。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教案【第五篇】
1.初步认识反义词,学会写“女”和“开”字,学习新笔画“”。
2.了解四季,说一说自己心中的四季,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3.分小组展示识字成果,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4. 积累谚语,朗读故事,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朗读能力。
认识反义词,学会写字。
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多媒体课件、卡片
两课时
(一)教师领读一遍书上的音节,学生跟读。
(二)指导书写“女”字和“开”字。
1.教师一边板书一边讲解:第一笔撇点的撇不要弯,点与撇大约呈九十度;第二笔撇比第一笔再往上倾斜一点,与点交叉之后的部分稍短一些。撇结束与第一笔撇点结束处连线向下倾斜。第三笔横微向上倾斜。
2.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和生活中的例子分别展示“男--女” “南--北”
“上--下”等反义词,并分析它们的区别。
3.两人为一组,一人说一个字,另一个人马上说出它的反义词。
在语境中运用
(一)学生齐读书上的词语,教师指名读。
(二)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四季的特征物,并让学生说出它们是哪个季节的。
(三)让学生以“我最喜欢的季节”为题说几句话,指名让学生回答。
根据所给字写出它的反义词,不会的可以问问家长、老师。
上--下 大--小 长--短 左--右
前--后 无--有 黑--白 内--外
(一)教师把卡片发给学生,学生把自己的名字、年级,以及其他任何能想到的字写在卡片上,并注音。
(二)四人一组交换卡片,互相说说哪些字不认识、哪些字认识。
(三)教师指名让学生随机说出一张卡片上的字。
二、日积月累
(二)学生猜猜这些谚语的含义,并小组讨论。
(三)教师解释这些谚语的正确意思。
(一)学生根据课文标注的拼音,轻声读,标出自己认识的字词以及不理解的句子。
(二)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朗读,指名朗读。
(三)小组讨论:是谁把花生摘走了呢?
(四)拓展实践,续编故事。
1.讨论:小松鼠后来有没有找到花生?它是怎样找到的?小松鼠找到花生后会怎样呢?
2.小组内讲故事。指名让学生上台讲给大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