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二年级语文教案模板【汇集5篇】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部编版二年级语文教案模板【汇集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教案【第一篇】
重点
1.学会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夜宿山寺》。
难点
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人夜宿山寺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一、新课导入
2.这座楼就是山西悬空寺的藏经楼,相传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在这儿游玩,写下了一首诗:《夜宿山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指导读“宿、寺”两个字。
4.(再读课题)你从课题中明白了什么?(作者晚上住在山上的寺庙里)
想象一下,白天,人们到庙里参拜、进香,很热闹,那么,晚上的寺庙呢?(安静)我们应该怎么读?(轻柔、缓慢)(再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
1.师:听老师读一遍古诗,注意古诗的节奏、停顿。(师范读)
2.自己读一遍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读古诗,学生圈出生字,同桌互相读一读。
4.(出示生字:宿、寺、危、辰、恐、惊)这些生字宝宝相信你们已经认识了,谁能说说你是通过什么方法认识的?(和同学们一起交流)
5.师:老师和大家一起读读这首诗,好吗?老师读前两个字,同学们读后三个字。(师生共读)
6.我们交换角色,你们读前两个字,老师读后三个字。
7.自己练读,然后齐读,最后请个别学生读。
三、品读古诗
1.自己读,看看能读懂多少。不懂的地方可以结合书上的插图认真思考,还可以求助其他同学,实在不懂的一会儿我们一起交流。
(楼周围云雾缭绕;楼上的人很渺小。)
(平地而起的大楼看起来已经很高了,何况这是一座建在山上的楼,就更高了。)
3.齐读“危楼高百尺”,体会这一句诗还有哪儿表现了楼很高。(高百尺)真的有一百尺吗?这是夸张的写法。李白是一个想象力非常丰富的人。比如他在赞美庐山瀑布时,曾留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佳句。在他的眼中,庐山瀑布有三千尺高,可以想见他性格中的大气和豪爽。
4.学生练读、指读这一句诗。
师:我听出来了,你重读了“危”字,为什么这么读?
这首诗第一个字就是“危”字,和后面的“高”字巧妙结合,看来这座楼真是高耸入云,气势雄伟。
5.还有哪句诗让你感觉到这座楼很高?(手可摘星辰)
6.“摘”这个字我们认识吗?谁能给它组个词?(摘抄、采摘、摘葡萄……)
读一读,说说你是用什么样的感情读的。(轻松、高兴)为什么感觉轻松?
(因为一伸手好像就可以把星星摘下来,说明楼太高了,离天很近。)
7.(播放视频)现在我们和李白一起登上了这座山上的一座高楼上,抬头看,你看到了什么?(繁星点点,一轮明月……)星星离我们那么近,似乎我们一伸手就可以摘到星星。多美的夜空呀!多么高耸入云的高楼呀!读出李白此时的心情吧!
8.再读“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这句诗。(齐读、指读)
(前面我们说过了寺庙的夜很宁静,万籁俱寂,楼很高,距离天空很近,所以怕大声说话会打破这夜的宁静,惊动天上的仙人。)
那我们应该怎么读?(声音小一点)
10.山中宁静的夜色,让人的心也如此沉静,让我们齐读“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11.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时一边想象画面,一边加上动作。
四、背诵古诗
1.(看课文插图)背诵这首古诗。
2.回家我们可以把这首诗背给爸爸妈妈听。谁想背给爸爸听,老师来当爸爸。(师生表演)
3.如果我是妈妈,让你说说这幅图,你会说吗?(指名说,以鼓励为主)
五、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危、敢、惊)引导学生说出每个字的间架结构。
2.提醒学生应该注意的笔画。如:“危”的第四笔是竖撇;“敢”的第七笔是提。
3.学生在书中的田字格里描红、临写,教师指导,及时评价。
六、拓展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夜宿山寺》这首诗,谁能说一说,我们是怎么学会这首诗的?(反复朗读、背诵,结合插图想象,求助老师和同学,预习时查字典了解字词意思……)
同学们,希望大家课后搜集一两首李白写的其他古诗抄在本子上,并用今天学到的这些方法来学习。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教案【第二篇】
《咏柳》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咏柳,就是歌咏柳树的意思。这首诗通过写柳树的美好姿态和蓬勃生机来赞美春风,以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把看不见的春风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抒发了诗人在春回大地时的欢喜、愉快的心情,反映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咏柳》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春满人间,婀娜多姿”的画面。
这首诗旨在赞颂大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其实,关于大自然的美,不仅仅在于春天,这种美好、蓬勃何尝不体现在夏天,秋天,冬天。《咏柳》重点在“咏”,用“咏”的形式赞颂其他的季节,既承接了课堂中的知识,有感受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精炼的语言组织能力。
1、感受古诗中所描绘的春天的优美的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吟诗作画等方式来赞颂生活。
3、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检测学生的文化底蕴。
学习古诗文,其目的在于全面提高语文素质;而语文素质的核心是语文能力的培养。它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情趣、学习能力以及习惯、方法的融合。古诗文蕴涵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教学不同层次的古诗,能使学生从多角度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新教学大纲提倡:古诗教学应以吟诵为主。历史时隔久远,如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添之以情趣化,以诗引画,以画诠诗不失为古诗教学的一大契机。拓宽思维外溢美感,触类旁通,继而举一反三,倡导学生吟诗作画。这也是一种诗文、诗情、诗理与学生的品味、感悟的无声对话交流。
培养学生美的情操,从思想上、情感上渗透古诗文沉淀千年的精华之美。学习民族文化,展现的是历史长河的一幅隽永的画卷,过去的学者赋诗必画,远如苏轼、唐寅,近如徐悲鸿、齐白石,诗画交融,堪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而古诗教学中,美术素养不可忽略。融意象于寥寥几笔中,让学生品足味,悟足情,达到诗与景,情与文的交融。
……
师:春,是苏醒,是温暖,是成长,是绿色,是生命。《咏柳》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沐浴在春风中的柳树想象成经过巧手裁剪的艺术品”这么一幅生机蓬勃的画面,学了古诗,让我们由衷地发出了赞叹“多美的春天,多美的大自然。”同学们,让我们耳听着古曲,手持画笔画画着美景。
放琵琶曲《春江花月夜》,学生画《咏柳》春景图。
投影示学生的作品。
理念: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诵诗成画,渗透美术素养于古诗课堂,并非简单刺激视觉美感而已。
生:在夏天里,我们赞荷。
生:在夏风里,我们咏荷。
生:在夏天的池塘里,我们颂睡莲。
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生: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在秋风里,我们赏菊。
生:在秋天里,我们颂丰收。
生:在落叶中,我们用落叶。
生:霜叶红于二月花。
……
生:在白雪皑皑的世界里,我们咏梅。
生:在银装素裹的日子里,我们赞雪。
生:犹有傲霜枝。
……
理念:培养学生美的情操,从思想上、情感上渗透古诗文沉淀千年的精华之美,学习民族文化,展现的是历史长河的一幅隽永的画卷。
师:在不同的季节里,有不同的风貌。我们欣赏,我们歌咏,我们赞美。我们是否可以学习《咏柳》这首古诗,发挥一下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也来吟诗作画,体会诗人的风范。
学生交头接耳,觉得很新鲜。
师: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自主选取一个季节,既配诗又作画。希望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能开动自己智慧的头脑,搜索佳句美词,谱写出一首首优美的诗,一幅幅动人的画。
学生合作学习。
学生交流。
理念: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能力。 围绕“吟”“画”展开教学,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除了借助自身的语言优势创设学习情境外,没有加给学生一个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人地位。自主选材,合作吟诗作画,效果甚是理想。
……
古诗在小学语文教材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是小学生接触了解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好教材。但由于古诗的形式体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因此,古诗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往往教师在教学古诗时,介绍讲解,强调字词,逐句解释。学生埋头笔记,学会的标准就以会背、会解释来衡量。学生究竟从诗中领会了多少美的意境,无从谈起;究竟得到多少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也无从落实。我以为古诗的教学也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得到情感的体验,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发展他们的思维,锻炼他们的能力。
教学古诗《咏柳》,我拓宽了学生的视眼,激起学生心中原有的古诗底蕴,重组教学,跨越美术学科,通过吟诗作画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让学生见前人之所见,闻前人之所闻,想前人之所想。让学生在古诗学习中掌握一些学习方法,不断向课外拓展。所谓诗,诗情画意;若单单诗文无画又何来情、意?诗歌是以悟诗情为主,学生品读为重;立足读出韵味,悟出品味,达到出神入化的描绘。古诗意境多半渗透于字里行间,并非斟字酌句所能领会。把诗韵、诗情、诗景统一起来,让情感得以回归。使学生、文本、作者、环境实现对话,完成诗歌教学特有的多因素交融的目的。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1.能读准字音,学会12个生字,会认9个生字。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2.从理解内容入手,理解内容,并通过朗读、讲解、描述等手段,指导学生体会集体的力量大。教学时要加强朗读,把朗读和理解结合起来进行,逐渐由有感情地朗读达到背诵。
3.知道集体的力量大,大家齐心合力才能使生活更美好。
教学重点:
1.学会等12个生字,会认等9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集体力量大。
教学难点:
知道集体的力量大,大家齐心合力才能使生活更美好。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一.导入
1.你们知道桥是什么样的?那”友谊桥”又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篇新课文.
2.板书课题,学生读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要想解开小问号,我们就来学习第2课,请翻开书第4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抽读生字卡。重点指导。
开火车读。
指名读词。
3.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4.自己读,和同桌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5.汇报。
三.朗读感悟。
1.自由读一读第1自然段,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指名回答)
2.小蜡笔们为了什么争吵?他们各自都说了什么?
请你们读一读2、3、4、5自然段.然后告诉你的四人小伙伴.
3.汇报,指导朗读.
知道每一种蜡笔的用途,抓住”最、那算什么、可美了、那点本领算啥”指多名朗读,体会小蜡笔的自以为是.
四.识记生字。
1.抽读生字卡(去掉拼音)
2.(将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认得哪些生字,你是怎样认识的。
3.指导。
五.指导书写。
1.读一读今天要写的生字。
2.看看今天要写的生字,和同桌说一说,你觉得最难写的是那几个字?哪些地方应该注意。
3.汇报。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复习生字读音。
2.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各种颜色的蜡笔有他们各自的用途,他们到底谁的本领大呢?
3.他们画了一幅怎样的画,美吗?请大家读一读第8自然段.自由度,同桌互相说从哪些地方感到这幅图很美。
(抓住“格外、像飘带、花红柳绿、一望无际、翻滚”和蜡笔们自己说的话)借机指导朗读。
4.读到这里,想一想谁的用途大?(指名)集体的力量不仅让蜡笔们团结在一起画出美丽的图画还能使蜡笔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不信,你看!自由读10-13节。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三.总结课文
1.我很喜欢课文中小蜡笔们画的友谊桥,谁能告诉老师怎样才能画出美丽的友谊桥呢?
2.这座桥不是用彩笔画出来的,而是用心用团结一致的精神画出来的,让我们在读一遍课文,体会小蜡笔们齐心合力,在集体的力量下创造出美好的画卷。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四.指导书写
1、指导观察。
2、示范指导
1)认真看每一笔在田字格的位置。
2)提示要点。
3)学生描红临写。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教案【第四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祖国山河的美好。
感受美、激情创作。
感受美、激情创作。
课件、挂图、生字卡片。
水乡歌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板书水乡歌齐读课题
师:通过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水乡在哪。
我想知道水乡什么样。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听配乐诗朗诵配乐录音。你觉得这篇课文里的水乡怎么样?(很美)
2、自由读课文
(1)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认读生字。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2)指名朗读,指导学生读准鼻音、边音、轻声等。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略)
(4)齐读生字词。
三、精读训练,感悟诗歌意境。
1、轻声读诗歌。
思考:水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水多桥多船多歌多
师追问: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找出相应的句子谈感受。
2、水乡怎么样?如果你生活在这里会有什么感觉?
学生自己去体会诗歌的美,同时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让学生观察家乡并谈感受,培养他们组织语言的能力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在问题意识中自然进入本课的学习。
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充分体现自主,相信学生自己能够学会。
师:水乡是这样的美,生活在这里那么幸福快乐,你打算用什么样的情感去读这篇课文?
(1)小组合作有感情读课文
(2)让学生把自己认为读得的句子、小节读给大家听
(3)学生评价
(4)结合学生朗读情况,教师给予适当指导。
四、展延伸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家乡。
师:我们的家乡什么多,多到哪种程度?
生交流。(楼多车多人多路多公园多灯多……)
师:你们也来当当小诗人,学着课文的句式来介绍我们的家乡。
生:先小组内激情创作,然后班内汇报。
五、书写、识记生字
1、观察每个字的间架结构,师生共同交流怎样写好看。
2、生提出自己不好记、不好写的'字生生交流后,师适时指导。(重点指导:绿、就、桥、片)
3、师生共同仿写,然后交流展评。
学生个性化识字,让学生在兴趣中写字,充分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朗读方式不要求千篇1律,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
培养他们组织语言的能力,激发爱家乡的情感。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教案【第五篇】
古诗二首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课安排的是两首古诗,分别是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和唐朝诗人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都用凝炼精妙的语言描写了祖国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两首古诗意境深远,极具画面感。《望庐山瀑布》更是富有神奇的想象力。基于教材特点,在教学中,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发挥想象充实美,联系生活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
两首古诗文字优美,充满韵味。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理解作者的心情,同时又使学生的朗读能力、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识字活动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重点)
3、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难点)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能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谈话导入,引出古诗(用时:5分钟)
1、引导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古诗。
2、教师板书《登鹳雀楼》,教学生识记“楼”字。
3、结合学生质疑介绍“鹳雀楼”。出示图片。
4、介绍诗人王之涣。
5、范读全诗,指导朗读。
1、学生背诵自己学过的古诗。
2、学生认读“楼”,再想一想怎样记住这个字。
(1)学生跟着老师范写进行书空“楼”。
(2)说说注意点,并临写一个。
3、学生读题质疑。欣赏图片,了解“鹳雀楼”。
4、了解诗人王之涣。
5、跟着老师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1、学生交流自己学过的古诗不多,它的作用是创设一个诗歌的氛围。
2、鹳雀楼、诗人的资料只需老师简单介绍即可,而了解鹳雀楼的雄伟壮丽是为学习诗歌做准备的,所以应该用图片介绍。
二、图文结合,细读品味(用时:25分钟)
1、教师朗读古诗,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想象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交流过程中相机地说出一些词语帮助学生积累。如:山穷水尽、层林叠翠、烟消云散、名山大川等。
2、指导学生读诗句,师生合作画简笔画,理解“白日”“依山尽”。
3、指导学生说说第一、二两句诗中描绘的画面。
5、指导朗读,读出诗中描绘的意境。
6、指导想象:如果再往上走,还能看到哪些景象呢?
7、教师小结:是呀,要想看到更多的美景,还得继续向上攀登。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8、指导学生找到诗中描写这个意思的诗句。
9、指导朗读,理解“欲穷”“千里目”“一层”。
1、学生听读,思考: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哪几句诗写出了这些景物?(1)用笔在诗句中圈画出来。(2)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并用“看到了()的____”的句式说说这些景物。(3)认真读词语。
2、自由读第一、二两句诗,和老师一起画简笔画,理解“白日”就是指太阳。“依山尽”就是指太阳靠着青山,慢慢往下落,直到最后消失在天边。在理解词义中识记“依”“尽”。
3、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第一、二两句诗中描绘的画面。
4、想象:假如自己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会说些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两句诗。
6、想象:再往上登,还会看到哪些景物?(如:船只、飞鸟……)
7、听老师小结,再从诗句中找到后两句,理解诗歌蕴含的道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8、理解“欲穷千里目”的意思,了解“千里”不是真的指一千里,而是指很远。
9、有感情地朗读诗句。理解“一层”指很多层。
1、这首诗是五言绝句,学生要想领会这二十个字中描绘的意境以及蕴含的道理是不易的,需要老师渲染气氛,让学生通过图文对照、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进行想象画面。
2、古诗很凝炼,在指导学生理解字词的时候,要避免简单告知,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如根据诗句合作绘画等。
3、古诗的意境深远,无需学生多讲,要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出示生字,指导书写(用时:8分钟)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依、尽、层”,再次认读,并练习组词。
2、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书写注意点,并指导临写。
3、教师范写生字,重点讲解“尽”的书写要领。
4、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同学的书写成果,组织交流反馈。
1、学生认读生字并组词,比一比谁组得多。
2、学生观察并交流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书写注意点。
3、观察老师范写,一边观察一边做书空练习。
4、同桌、全班互相交流,指出书写的优点和不足,并改进。
1、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观察生字的特点。
2、重点指导“尽”,引导学生抓住汉字书写规律。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用时:2分钟)
1、教师对课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字。
2、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将诗句中描绘的画面讲给家长听。
1、学生从老师的总结中知道:要多动脑筋想多种方法学习生字。
2、学生完成作业,并请家长对自己的作业做出评价。
教师可以建议家长从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是否能读出不同句子的不同语气等方面进行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2、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1、学生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教师必须要求学生说出完整的句子,鼓励学生采用不同形式说诗中描绘的画面,进而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形式。
二、理解诗题,知晓诗人(用时:5分钟)
1、介绍诗人李白。出示ppt资料。
2、板书诗题,指导学生读题,读准“瀑”“布”。识记这两个生字。
3、指导学生用“补白”的方法,说说题目的意思。
4、出示图片,欣赏庐山瀑布,感受瀑布的形态。
1、听老师介绍诗人李白,了解他的诗歌特色。
2、朗读题目,读准字音。交流识记方法。
3、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4、看图说说瀑布的样子,了解庐山。
教师要教学生用补白的方法说题目的意思,从而为下面理解诗句打下基础。
三、初读疏通,初知诗意(用时:15分钟)
1、出示带拼音的诗句,指导学生朗读古诗,相机正音:读准“紫烟”。
2、认识生字:相机区别“炉、烟”,学写生字“照、炉、烟、挂、川”。
3、指名读整首诗,纠正、齐读。
4、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律。
读古诗特别要读出诗的韵律美,韵脚一定要读准,读到位。(如“烟”“川”“天”)
5、出示诗的停顿及重音,范读并指导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1、学生自主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认识生字,交流识记方法,区别“炉、烟”。
3、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书写生字“照、烟、川、挂”。把难写的字多写几遍。
4、朗读全诗,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准韵脚。
5、学着老师的样子读出诗歌的节奏。
1、教师要不遗余力地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2、在指导生字书写的时候,要发挥示范的作用,要能及时反馈。
四、再读课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用时:15分钟)
1、指导学生图文结合,想象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
2、播放庐山风光片,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教师解说。
3、指导朗读第一、二两句诗。理解诗意。
(1)指导学生体会“生”“挂”的精妙。是谁把瀑布挂在了山上?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4、指导学生细读第三、四两句诗,理解字词,感受诗歌意境。
(1) “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2)感受“三千尺”的夸张用法。
(3)补充“银河”“九天”各指什么。
(4)“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5)指导学生朗读诗句。
5、小结: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露无余。
6、指导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7、指导背诵。
1、图文结合,想象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
2、欣赏庐山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3、读第一、二两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1)思考、交流:一个“生”字就把香炉峰描绘成一个仙境,把云雾写活了;是大自然把瀑布挂在了山上。体会“生”“挂”用法的精妙。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两句诗。
4、默读第三、四两句诗,图文对照思考交流:
(1)“飞”“直”写出了瀑布的高、笔直的特点。
(2)感受“三千尺”的夸张用法,突出瀑布长的特点。
(3)通过资料了解——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九天:天的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4)理解“疑”,了解作者的想象。
(5)感受瀑布从极高的地方倾泻而下,体会壮丽的景象。
5、听老师总结。
6、听音乐,有感情地朗读。
7、背诵古诗。
1、理解诗句,教师要指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对于诗中涉及的夸张的修辞方法,教师不多强调术语,让学生在想象里、在朗读中自然体会。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用时:2分钟)
布置作业:搜集其他描写瀑布的诗歌读一读。
在家长的帮助下,搜集有关瀑布的其他诗歌,并且读一读。
如果孩子能力强,也可以写一写,还可以为自己的小诗配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