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选修课结课论文(优推21篇)

网友发表时间 3618627

选修课通过多元化的知识传授,拓展了视野,提升了思维能力,为个人发展奠定了基础。以下是阿拉网友为您整理的选修课结课论文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选修课结课论文

选修课结课论文 篇1

色彩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应用的范围非常的广,在设计领域也时常能够看到它的身影。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不断的提升,对色彩的需求越来越高,室内设计、平面设计、服装设计等甚至已经完全不能脱离色彩心理学。虽然国内外已经有学者开始研究色彩心理学,但平面设计角度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色彩心理学的发展,更影响了色彩心理学的应用。基于此,研究色彩心理学并科学的运用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色彩的介绍。

色彩的最初来源是自然界中的光,是物体表面光反射所形成的产物。自然光是由可见光以及不可见光组成的。实验室里可以利用三棱镜反射不同波长的光,进而形成色谱,使光变成人眼能够看到的7种颜色,即红橙黄绿蓝靛紫。日常生活中所指的色彩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色彩的亮度以及色彩的色相。其中前者通过日光强度以及物体的反射能力确定,物体表面光强与色彩明度呈正相关。光的色相由光的种类决定,也就是物体所能够反射出的波长光。正是因为世界有了色相,才脱离了单调的黑白,变得丰富多样化。虽然色彩本身是不具备温度的,但是色彩在进入人眼后,人会获得一定的主观感受,继而产生冷与暖的感觉。冷暖的主观感受是人在接触色彩以后,凭借自身生活经验所引发的联想。比如蓝色总是会让人联想到大海,进而产生清爽的感觉,所以蓝色就属于冷色调;再比如红色总是会让人想到太阳和火焰,进而产生温暖的感觉,所以红色就属于暖色调。当然色彩的明暗度也会影响色彩的冷暖,高明度让人觉得寒冷,低明度让人觉得温暖。一般情况下,人们会将气候的变化与冷暖色原理相结合,并以此来调整室内装潢以及穿衣颜色,进而来调整自身的舒适度,也因此,受地域、文化内涵、生活环境以及穿着习惯等的影响,人们对冷暖度的认知也有较大的差别。当然,色彩包含的内容不仅仅只有色彩的冷暖感,还有色彩的软硬感以及色彩的轻重。色彩的软硬感通过色彩的强度以及彩度的不同来实现。明度高、彩度低的色彩会让人感觉到柔软;明度低、彩度高的色彩往往让人感觉坚硬。

二、色彩心理学的相关内容。

色彩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分析不同颜色所能带给人在心理上的影响程度。进而有效避免颜色使用不当冲击人心理的产生不良情况。当然,现阶段的色彩心理学研究已经充分说明人对颜色的喜好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人的性格,也更能够帮助人们了解彼此的内心活动。21世纪,社会发展速度飞快,色彩心理学的应用已经深入到了各个领域的各行各业。例如室内装潢就运用了色彩心理学的知识,合理的色彩搭配更能够吸引消费者注意力,刺激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进而有效的提升商家的经济利益。再比如,平面设计也运用了色彩心理学的知识,人们的注意力更能被吸引,平面设计所想要实现的推广产品、传递信息的目标也更容易实现。现阶段,各个国家都对色彩心理学有了一定的认识,也都已经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分析,大多数发达国家甚至还已经拥有了自身独特的色彩理论体系。例如,荷兰某大学利用平台化建立实现了色彩的研究,并已经可以细致的描述色彩对人情绪的影响以及对人感知的影响。再比如,日本通过研究调查,得出了人们喜爱颜色的排行榜应该是蓝、绿、白、红、粉。颜色的改变会在人的心理上产生一定的刺激。例如,红色能够加大脑垂体激素的分泌,加快血液循环的速度,提升人的兴奋度,升高人的血压。当然,红色还能帮助人们消除负面情绪,对改善抑郁症状也能够产生非常好的效果;橙色有助于调节人的情绪,不仅能改善人的思维,更有利于消化;黄色能够活跃神经系统,改善人的思维能力;少量的蓝色能够帮助人们放松紧张的大脑,在降压方面也能产生好的效果,但如果出现大量的蓝色调总会让人感到压抑。众所周知,平面设计的构成要素是色彩、图形和文字,因为色彩本身具备表情,因而配色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平面设计的效果,稍有不慎,产品所传递出的信息就无法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进而影响消费效果。在平面设计过程中引入色彩心理学可以对设计师产生一定的科学引导,进而使产品包装、海报宣传等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加大产品本身的附加值,提高产品的特征性以及品牌形象,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色彩对顾客的心理影响。

在古代社会里,封建社会有着非常强的等级制度,服装的色彩是穿着者的社会地位以及身份的象征,社会里最低层的平民百姓是没有资格穿着亮丽色彩的。由此可见,色彩除了具备物理上的涂料所能代表的简单含义外,还拥有更深层次的含义,与历史时间、社会形态、思想意识等密切相关。随着时代的发展,严谨的社会等级被模糊化,人们的思想意识不断的提升,然而受到空间、民族、思想、传统等客观条件的影响,人们的色彩审美仍有着较大的区别。正因为此,即便是同样的一个色彩,在不同人看来,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以及不同的心理感受。对于某些民族而言,色彩的不恰当使用,可能会引发他们强烈的抵触情绪,以紫色为例说明,受传统思想影响,在日本人眼中,紫色是高贵、典雅的代表;然而罗马天主教认为紫色是苦恼与忧愁的代表;荷兰人甚至将紫色认为是毒药和不幸。由此可见,色彩会对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因而在对产品使用色彩时,应该充分的考虑产品投放地的实际情况、当地的风俗文化、色彩审美、色彩好恶心理等。利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作出详细的前期调研,以确保产品设计能够使用有效的颜色搭配,进而在投放之后能够产生良好的市场反应,最大程度的刺激消费行为。

四、在平面设计中应用。

色彩心理学的实例分析。

(一)产品包装类。

色彩具备表情,可以像文字语言一样传递信息,进而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如果能够科学、合理的把握色彩语言,那么即使是毫无生机的产品,也有可能在转瞬间焕发出迷人的光彩。人具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人在看到某件物品色彩之后,往往会受到固有色的影响,产生一定的感性认知。例如,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咖啡豆应该是棕褐色的,因此,如果把产品包装换成棕褐色以外的其他颜色(蓝色、绿色或者是紫色),那么顾客就很难接受这种产品,甚至还会产生厌恶的感觉。当然,这种感性认识的产生也并不具备绝对性,还以咖啡为例,传统的咖啡豆不宜使用棕褐色以外的颜色包装,但是某些具备特色的咖啡品牌反其道而行却也能够产生非常好的销售结果。蓝山咖啡产自于中美洲牙买加蓝山,因为蓝山咖啡的名字中含有“蓝”,因此在包装上经常采用一系列的海蓝色,加之蓝山咖啡具备一种独特的酸味,就仿佛是从一片棕褐色海洋中脱颖而出的蓝色水滴,让人不禁联想到充满异域风光、闪耀着大海光芒的美丽的蓝山。当然,谈及色彩心理学在平面设计中的成功应用,m&m巧克力不得不提。早在1954年,m&m巧克力公司就已经凭借一句经典的广告语“只溶在口,不溶在手”获得了巨大的市场成功。而之后,该公司为了追求更大的市场占有率,更是在产品色彩上大费周章。该公司革新了自身的思维方式,打破了棕色巧克力的传统思维观念,逐步向市场上推广了包括红、黄、绿在内的多色巧克力,组成了七色彩虹巧克力。斑斓的色彩就像是舞蹈一般,用世界性的“肢体语言”赢得了全球人民的共鸣。对m&m巧克力公司的成功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该公司的巧妙之处在于将产品包装与人们追求快乐、开心、美好生活的一致的心理诉求巧妙地联系了起来,传统的棕色巧克力包装被给予了美丽、多彩的外衣,向人们传递出的信息也变得有所不同,艳丽的色彩让人们感知到青春、活泼、热情、调皮,不同的心理感受让产品与人们的生活以一种更为紧密的方式联系了起来。

(二)cis类。

标志是业的形象设计系统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视觉元素,因为具备独特、别致的形式,因而更能彰显企业的个性与魅力。如果用龙来描述企业的形象设计系统,那么色彩无疑是龙的眼睛。因此,企业在选择标志色彩时,一定要充分地考虑自身的属性,自身所代表的企业文化,自身所推崇的宗旨理念等,只有充分的考虑了上述因素,企业的标志色彩才能够合理科学。如我们所见,餐饮行业都会将暖色调作为自身的代表色,如中式餐厅的红色、麦当劳的金黄色、咖啡屋的.棕色、蛋糕店的黄色等,合理的颜色搭配能够使人在心理上产生愉悦的感觉,也更容易在就餐的过程中感知温馨舒适的氛围。与餐饮行业不同,具备高科技含量的行业更热衷于蓝色,因为蓝色能够带给人理智冷静的心理感受,因此在电信、网通等信息行业公司应用广泛。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色彩与社会的联系越发紧密,色彩甚至已经成为某些特殊含义的象征,人们在遭遇某种色彩的同时,就会自发地在思想情感上产生抽象的共鸣,例如,绿色是生命与活力,红色是奔放,看到了黄金色就能想到麦当劳。色彩联想可以被认为是人类具备的一种生理本能,能够被所处的自然环境以及外来文化所影响,进而显示出一定的差异性。基于此,企业在推广自身,宣传自身的时候,应该有意识地利用色彩的联想心理,打造具备代表性的标志配色,争取在民众的心目中能够形成具备鲜明特色的企业视觉形象。

(三)海报招贴类。

生活中,色彩是人们最直观的感受,色彩合理的搭配能够让人心旷神怡,不合理的搭配可能造成心理上的损伤,对于人的发展极为不利。对于平面设计中的海报招贴来说,色彩是当人第一眼看到海报之后,眼球所捕捉到的第一大构成语言。色彩对人眼球的刺激要明显优于文字以及图形两大要素。我们甚至可以说,海报之上可以没有图形,也可以没有文字,但是一定要具备色彩。色彩是设计师传达自身情绪、思想意图最有效的方式,是一种跨越了文字、语言、地域、民族的更广泛的交流途径。如果设计师在设计海报招贴的时候能够科学有效地利用色彩心理学,那么必然能够更好地表达自身,也将会给观看者带来更大的视觉冲击,使它们产生一目了然、耳目一新的感觉。以公益海报《树与生命》为例,作者并没有给予说明性的文字,但是人们仍然可以从僵直挺立的黑色、凋零下落的绿色中感知作者的意图:生命正在凋落,死亡正在逼近——开展环保工作已经迫在眉睫。

五、结束语。

在艺术设计中体现的色彩,不仅仅是物质的一种表达方式,更多的是设计师们所表达的内在情感和寓意的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元素。综上所述,人们日常生活中包含了缤纷的色彩,对于任何一个物品来说,可以没有图形或者文字,但绝对离不开色彩。色彩与人的心理感受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能够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合理的运用色彩心理学原理,那么将会产生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宋钢.论色彩心理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与设计(理论),(07).

[2]张鹤,杨梅.艺术设计色彩中对情绪心理的运用[j].现代装饰(理论),(12).

[3]王楠.色彩心理学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重要作用研究[j].品牌,2014(07).

[4]赵雪莲.色彩注意心理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03).

[5]马博,朱函兵.色彩心理学与艺术设计[j].中国包装工业,2015(16).

选修课结课论文 篇2

有一次上网络课,由于忘了带u盘,就向同学借一个,同学递来一串钥匙说,“给,最漂亮的那条就是了!”我开始有点摸不着头脑,但仔细一看,果然这串钥匙中有一条是扁平的,尾部就是插头。我大吃一惊,那u盘外形跟钥匙一样,串在钥匙扣上,不仔细看还真以为是钥匙。我一下子被这精致而有趣的u盘吸引住了,原来生活中还有这么有趣的设计!

我们无时无处不在“设计”中生活,大到建筑、汽车,小到桌椅、电话,甚至水杯、插座、刀具。我们也许并不了解设计的思潮和流派,但我们是随着这些设计思潮和流派的影响走过来的。能够细致地感受设计的变化,就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情趣和魅力。

设计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体,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具有高附加值的文化与艺术含量。设计艺术的作品首先必须实现使用功能,即满足消费者的第一层面的需要,然后再提升到第二层面的需求,即具有一定的享受功能,到了第三层面,则是鉴赏功能,它会因鉴赏者的文化差异而有所区别。所以设计是连接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桥梁,人类寄希望于通过设计来改造世界,改善环境,提高人类生存的生活质量。设计艺术创作离不开社会生活。

生活中的设计要实现产品的使用功能,这是基本,是设计的前提。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化在设计领域也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发展,这种发展趋势在生活中的设计中有明显的表现,各个领域的代表性设计师的作品都表现出极为强烈的个性化、人性化的'色彩。人机工程学的不断完善和人性化设计、绿色设计意识的不断加强,都为现代设计艺术化提供了保障。在手工艺术复兴,设计与手工艺术性的结合和机器产品人性化、诗化的发展趋势下,由设计艺术化引导的艺术化生活与普通民众也越来越近了。

生活中设计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形式,设计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设计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的本质是艺术设计主社会生活精神表现的关系。就是说,社会经济是基础,设计要为发展设计的发展社会经济生活服务。

设计可以改变生活方式、生活观念和生活行为。人们因为不同的设计而不断改变着各自的生活方式。交通灯、警示标语、安全标志设计让一些原本强制性的规范,变得人性化了,也就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跟着它的感觉走了。有时候真让我们感觉,设计就是那只看不见而又无处不在的上帝之手,它缔造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绿色设计是一个内涵相当宽泛的概念,它是当今世界的“绿色环境”命题,是关于自然、社会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思考在产品设计、生产、流通领域的表现。在漫长的人类设计史中,工业设计为人类创造了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加速了资源,能源的消耗,并对地球的生态平衡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特别是工业设计的过度商业化,使设计成了鼓励人们无节制的消费的重要介质,“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就是这种现象的极端表现。无怪乎人们称“广告设计”和“工业设计”是鼓吹人们消费的罪魁祸首,招致了许多的批评和责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设计师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工业设计师的职责和作用,绿色设计也就应运而生。

从人类开始造物以来,人们孜孜以求的就是产品外环境的扩张和深化。时至今日,人类仍然不断地开拓新的设计领域,设计的外环境已经膨胀带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但是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物质世界,人类突然惊醒,自己所创造的世界是如此的陌生和冷漠、如此的奢侈和浪费、如此的和人类造物的初衷南辕北辙。实际上,设计之路在越过荆棘和沼泽之后,人们方才找到了一条通向未来世界的金光大道。在这条大道的入口处树立着一块路标,上面写着“人性化设计”。人性化的产品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以人文本,为人而设计,人是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人性化产品是人与物完美结合的设计。也就是说人性化设计是更高一个层次的设计,不仅仅是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还反映了人文关怀,民族传统,宗教文化等层面。人性化设计表现为:追求产品的趣味性、娱乐性,满足人们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追求更适合人体结构的造型形式,同时强化对残疾人用品的关怀。对未来的向往,一直是人类的追求,由此产生了一批探索未来设计风格的设计者。但是,“未来”是不可能百分之百“确定”的,未来设计并不是“断定未来之设计”,它只是根据过去的经验,衡量当前的“走向”,放眼时代潮流的趋势,对未来进行思索与探测。因此,面对未来的设计探索,在很长时间里存在于设计的长河之中,严格来讲它不是一个设计流派,它是个时代、各个设计流派都有的思索。由于是对未来的探索与创新,因此其形式上的超现代性,有一种“未来”的风格。

时间的河流不会停止,设计的历史也正在不断的上演奇迹,而生活是一本最完整、最精美的设计大全,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设计资料库。艺术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处处留意生活中的事物,就能挖掘也艺术的美,并从艺术中得到生活的启示。

选修课结课论文 篇3

心理健康课其实就是一门关于心理健康的课程,它不仅是针对大学生,而是针对所有在不人。在面向素质教育的时代,拥有健康的心理应是现代社会每个人所具备的条件和基础,是每个人能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处理事情的思维方式的变化,以及社会阅历的逐步扩展〃,人的心里不免产生各种健康的问题。对于大学,我们熟悉又陌生。之前是对大学的美好憧憬,对大学生活想象的多么美好,接触大学生一段时间后才发现,现实与想象中的理想总会有差距,由此心中产生了极大的落差,不满,厌烦的情绪也随之而来。在大学,心理健康课不是为一剂良药,似是为刚踏入大学的新生准备的。当然,这只是个人的只言片语罢了。不过对于大学生而言,却极为重要,对此时期的我们,接触的事情多了,不良的情绪也难免产生。对于我们,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也许这是以后对我们解决问题,立足社会的关键所在,毕竟有好的人际关系,就犹如我们多了一队左膀右臂,就多了一顶可以遮风避雨的帐篷。对于心里正在趋于成熟的我们,对恋爱的欲望也在也在不断增强,在对恋爱中的问题或失恋时,心理健康或许是解决和处理问题必不可少的。而对自己,也应该理性的认识和判断,这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一大因素。心理健康课我得情绪自控能力得到了增强。虽然有时在外界的刺激下难免会有些波动。之前,遇事冲动,不能客观冷静地分析问题。容易感情用事。在很多场合,很多方面,经常地苦笑,去文饰、隐常自己的真实情感。在面对对一些问题总是存在偏执,不肯自己去“弯腰”去理性地分析和处理问题,或许这就是所谓的死要面子。刚接触心理健康教育课,当时是一脸的忙然,当老师提及情绪的内容时,以一些举证和理性的话去展示。渐渐地发现,对于处在这个年龄的我们,应有成人的深思熟虑,善于克制忍让,心胸宽广,敢于卑躬屈膝,这才是一个大学生所具备的心理健康标准。有时,理想与现实是不能匹配的,就犹如理想中的自我及现实中的自我。当然我就是一个理想远大于现实的人了。更确切地说,想的远大于现实的,不是很实际。一直的我是个比较喜欢幻想的人,不能够认识真实的自我。上课时,老师的一个活动,即要求写下自我及理想的自我,对于我,我发现这两者差距确实很大。心理课让我认识了以前一直没有完全了解的自己的,没有这存在的差距。渐渐地,我认识到自己应该客观评价和接纳自己,认识自己能拓宽我们的人生道路,帮助我们更好地、更实际德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能正确地评估个人的价值。为什么要认识自我呢?因为有“拿别人当镜子,白痴或许也可以把自己照成天才”。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即不以自己在某些方面高于别人而自傲,亦不以某些方面低于别人而自惭,做到自知,正视现实,积极进取。

选修课结课论文 篇4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解还不到位,教材的编排体系也有很大的变化,教学中难免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因此,在实施中,如何落实新课标,怎样根据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反思与调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任务。下面结合自己一年多来的教学实践和对新课程的理解,谈谈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点体会。

一、正确对待高中数学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高中新课程数学教材设置的问题。与我国历次数学课程改革相比,本次改革无疑力度最大。新课标,与现行高中数学教学大纲比较,无论在基本理念,知识结构、内容安排,还是在实施操作上都有较大的变化。

人教版新教材比原有教材有较大改变,知识体系上,如三视图、二分法,算法等内容的加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解三角形,数列等内容的后置等;引入与阐释知识也有很大不同,体现了新课程改的思想,有些知识的编排体系还有一些不妥当的地方,前后知识衔接不上等。事实上,无论是新的高中课程方案,还是高中数学课程标准,都还只是专家们的一种设计。虽然它经过数百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一线的教师和教研员的研讨,由于地域原因、学生原因但它离实用仍有距离。因此在实践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教学时就是希望由此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2.教师对新教材的认识存在问题。

从学科能力方面来说,课标是最低标准,考纲是最高标准。对“课时不够”,固然课程标准和教材有值得商榷之处,但反思我们的教学,恐怕有些原因还是出于自身。不少教师习惯参照高考命题,对某些知识点延拓加深。

教学内容相对较少、课时较多,可以这样做。但新课程对内容的处理和教学要求与原有教学大纲有较大不同,如果仍延缓原有习惯,课时量就可能不够。又如,过去习惯要求学生完成教材全部习题(包括练习和复习题),但新教材却有些习题很多学生不会做,于是有人认为教材习题太难。

事实上,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课程要适应人性选择,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为适应这一要求,教材将习题编成三种层次,供学生选做。因此有些习题有学生不会做也不奇怪。这说明过去的某些观念要改。另外教材的编写意图教师是不是真正领会了,哪些该是让学生了解的,哪些是该让学生掌握的,是不是把握好了教学要求,这都是课时不够的原因。

3.对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及具体内容的界定认识不清。举例说,高中几何分“立体几何”和“解析几何”两部分。“立体几何”分“立体几何初步”和“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分“平面解析几何初步”和“圆锥曲线与方程”。必修课程仅要求学生掌握“立体几何初步”和“平面解析几何初步”,其定位是清楚的。“立体几何初步”以三个载体(三视图、直观图、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帮助学生认识空间图形及其位置关系,建立空间想象能力,并在几何直观的基础上,初步形成对空间图形的逻辑推理能力。这对于只希望在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学生来说,已经达到基本要求。

而对于希望在理工(包括部分经济类)等方面发展的学生,还需要学习“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这部分内容借助向量定量地处理空间图形的位置关系与度量问题。向量既是几何对象,又是代数对象,还有很好的物理背景,自然成为搭建几何和代数联系的一座桥梁。

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不同内容定位差异,按照《标准》对不同的内容提出不同的要求,避免在必修课程要学生达到选修课要求,加重负担的情况出现。

二、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解决。

1.认真学习和领会高中数学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和理念,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新教材的特点是:突出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双基,删除了过时的内容并且补充了适合学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内容,注重对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强调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较好的把握了新的课程标准对高中数学内容的要求。在教学中,要求教师以课标为纲,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建议对新课程教学内容的处理,大体按以下三点来把握:(1)对已删内容,如所有版本教材都未出现,一般不要再捡回,如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的解法,指数不等式和对数不等式的解法,线段的定比分点,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三角方程和反三角函数,极限等。(2)对有不同处理方式的内容,一般应按所教版本教学。如有不同处理方式在另外版本出现,对解题可能产生影响,则应适当告诉学生。(3)对新增内容,如必修3中的算法,不同版本表达方式和选用例、习题有差异。备课时,如能多参考一些版本,必能帮助加深理解,提高水平和效率。

2.要转变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是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处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不要大包大揽,把结论或推理直接展现给学生,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让师生、生生进行充分的合作与交流,努力实现多边互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同时由于学生认知方式、水平、思维策略和学习能力的不同,一定会有个体差异,所以教师要实施“差异教学”使人人参与,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这样也体现了教学中的民主、平等关系。在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时间与空间,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构建知识,训练技能,领会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课程功能,结构的改变,使学生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拓宽,必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如高中数学新课程设置了“数学建模”、“数学探究”、“数学文化”等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时机,帮助学生体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新课程实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探索、研究和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独立思考、交流探讨、学习研究,在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前进。发现问题、反思教学、总结经验教训,是我们的根本任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将由肤浅的、稚嫩的学习,逐步走向深刻的、成熟的学习,教师也会在使用新教材的同时,逐步走向成熟。

选修课结课论文 篇5

第一段:介绍选修课的背景和重要性(词数:200字)。

选修课是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它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丰富了个人知识结构,培养了个人综合素质。通过选修课,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学科视野,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增强自己的跨学科能力。选修课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促使我们全面发展。因此,在大学生选修课结课时,总结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帮助我们总结和反思自己的学习经验,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提供宝贵的参考。

第二段:个人学习心得与体会(词数:250字)。

在选修课的学习过程中,我深感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才能真正激发我的学习动力。在选修课中,我选择了一门关于心理学的课程,这门课程正是我一直所感兴趣的领域。通过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我深入了解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同时,我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提高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选修课的学习,我不仅增加了自己的专业知识,还培养了自己的学术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三段:课程对个人成长的影响(词数:250字)。

选修课的学习不仅通过学术知识的传授来提高我们的学术能力,还有助于我们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在选修课中,我结识了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都与我不同,我们相互交流和学习,开拓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同时,选修课还为我们提供了与教师和行业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我通过与教师的深入交流,了解了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趋势,增强了自己的专业素养。我还通过选修课参与了相关实践活动,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四段:对课程改进的建议(词数:200字)。

在选修课结课心得中,我们可以对课程进行改进提出自己的建议。在我的选修课中,我认为课程内容的安排需要更贴近实际,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实践案例的引入和分析。同时,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此外,课程的评估方式也需要更加科学和多样化,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这些改进,可以提高选修课的教学质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第五段:总结选修课的意义和展望未来(词数:300字)。

通过选修课的学习,我真正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意义。选修课不仅帮助我们纠正学习方法上的不足,培养我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还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选修课,我也发现了自己的潜力和兴趣所在,更加明确了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也希望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继续选修一些感兴趣的课程,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选修课结课论文 篇6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有机会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选修课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丰富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还能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曾选修过多门选修课程,这些课程不仅开拓了我的视野,提高了我的专业能力,同时也给我带来了很多收获和体会。下面是我在选修课结课后的心得体会。

首先,选修课程为我们提供了拓宽知识面的机会。大学专业课程通常涵盖了某一个领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而选修课程则更多地关注专业外的知识领域或特殊技能的培养。比如,我选修了一门关于世界历史的课程,通过学习历史的演变和国际关系的发展,我对国际政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知道了世界各国的文化和传统。这些新鲜的知识和观点让我受益匪浅,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结构,还为我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选修课程锻炼了我们的综合素质。在大学的专业课程中,我们通常只需要关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很少有机会锻炼其他技能,比如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和创新思维等。而选修课程则提供了这样的机会。我曾选修了一门关于团队协作和领导力培训的课程,通过小组合作和领导技能训练,我学会了如何与人合作、如何管理团队,在实践中培养了自己的领导潜质。这些在选修课中获得的宝贵经验对我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再次,选修课程提升了我们的职业竞争力。随着社会的发展,职场对于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之外,对于综合素质和个性特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选修课程,我们可以补充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自己在就业市场中更具竞争力。例如,我曾选修过一门关于项目管理的课程,通过实践性的项目案例分析和团队合作,我掌握了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获得了一份与项目管理相关的实习机会。这不仅丰富了我的简历,还给我在职场上的发展带来了更多机会。

最后,选修课程提高了我们的终身学习能力。大学阶段是我们学习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把握好这个机会,培养自己的终身学习能力。选修课程能够培养我们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方法,通过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技能,我们可以保持脑力的活跃,并在不同领域拥有更广泛的学习能力。我曾选修过一门关于学习方法的课程,通过分析和实践,我了解了自己最适合的学习方法,并形成了自己的学习计划和习惯。这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都非常重要。

总之,大学生选修课程的结课心得体会是多方面的。我通过选修课程不仅拓宽了知识面,还锻炼了综合素质,提升了职业竞争力,培养了终身学习能力。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汲取选修课程带给我的经验和收获,不断完善自己,成为一名具有全面素质的大学生。

选修课结课论文 篇7

我国煤矿企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就是提倡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深化煤矿企业管理创新方面的改革,不断提高煤矿企业的创新能力。煤矿企业管理创新的关键在于管理者知识和技能的高低,因为管理者是煤矿企业中的重要的人才资源,是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直接推动者。

促进企业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协调发展。

着重培养煤矿企业管理者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进行煤矿管理创新的核心。如果创新管理工作存在过多的缺点,就使得其与社会主义建设相违背,更加不利于煤矿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是企业发展的思想支柱。

导向、激励、调节等是创新管理模式的功能,而创新管理模式是企业的思想理念。尊重个人自由以及个人的自身发展与潜力,是企业指导思想在员工培养方面的主要要求。对于煤矿企业来讲,创新能力是关键,思想政治工作是根基,只有创新和企业理念形成一个成体,才能更好的提高员工的能力,继而推动我国煤矿企业的不断发展。

企业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煤炭产业链短。

我国地方、乡镇等煤矿企业的规模与国有企业相较比较小,年平均产量也比较低。现今,我国煤的生产总量虽然在不断地增加,但是,由于我国的煤矿的生产效率低下,导致我国煤产量的排名依然居于世界倒数。我国的大多数的煤炭企业的产品结构比较的单一,初级产品所占的比重较大而煤炭被加工利用的程度比较低,所以煤炭产业链比较短,不利于企业收益。

污染控制力弱,企业包袱沉重。

我国煤炭在开采、加工、使用的过程中都会带来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尤为严重;运输煤炭又要耗费大量的资金来维修铁路;同时,煤矿企业又会面临着煤矿资源枯竭的问题,因此,煤矿企业给企业本身以及社会都带来了压力和负担。

经营理念和管理决策的创新。

现今,煤矿企业的部分经营者的管理经营的理念与当代企业管理的理念不相适应和协调。不仅存在着思想滞后的现象,还忽视了市场的作用,对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解也不够全面,更不善于利用现代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因此,我们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倡导积极转变管理理念,可通过培训、宣传等方式引进新的管理理念,如: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管理理念,为创新管理模式的发展奠定基础。其次,要从多角度入手,例如要改变之前单一的生产观念,要转变成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再次,不能只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要对环境和社会负责。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就是决策管理,企业科学决策的依据则是信息。因此进行煤炭企业决策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就是建立灵活准确的信息系统。

经营战略和管理组织结构的创新。

正确的战略可以使得企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我们要确定符合企业发展趋势的战略,如要转变之前偏重生产管理的状态,要更加重视市场营销和技术开发。除此之外,实施经营战略的重要保证就是高效的组织结构。我们要根据专业化社会协作的方向进行经营决策、技术开发,并且要精于主体部门,要使企业的组织结构能够高度适应市场经济,提高工作效率。企业还要削减中间管理层次,使扁平型结构逐渐成为企业的管理层次结构,这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工作效率,能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创新与发展。

管理技术与管理者选拔的创新。

随着市场需求与竞争形势的不断变化,煤矿企业也要积极的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要学会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除此之外,现代的任命和选拔管理者的方式违背了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利于更好的推动企业的发展。随着煤炭的市场化,在管理者的选择上我们应当慎重,要选择那些整整具有经营管理能力和经验的人进行管理,促进煤矿企业的科学发展。

重组整合、快速推进、细化落地的发展趋势。

大集团的重组时该发展趋势的主要表现,可以进行同行业的重组,也可以进行相关行业的联合重组整合,如统一品牌、统一研发技术、统一市场营销、统一资源配置等,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企业的生产效率。还要贯彻落实企业的发展计划,建立执行高效、决策科学、管控有力的运行机制,使得战略目标的实现得到充分的保证。

自主创新、结构优化、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

响应国家号召,建立创新型企业,要从观念创新、思路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自主创新,还要不断推动企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扬长避短,突出煤矿企业发展的重点,根据市场的需求和产品机构的优化调整,确定不同的主导产品的市场定位。除此之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提高责任意识和环保意识,注意保护环境、节能减排,要促进煤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发展。

管理创新对技术创新的推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管理也是生产力。因此,管理与科技之间就是一种互相推动的关系。科技创新对管理创新有巨大推动作用,反过来,管理创新又能够为科技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企业管理理论与思想的不断发展,也恰好证实了这一点。从泰罗科学管理制、福特生产方式到系统工程管理,均是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组织管理当中的一些实践管理模式,同样地企业管理理论从经验主义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现代管理也给企业科技创新打下了坚实基础。从长期发展来看,世界很多国家的也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的作用。当然,这对于煤炭企业来说也同样重要,其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也极其重要。

建立与时俱进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意义。

建立能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这是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市场经济进行有机结合的主要方式。它的关键在于企业法人制度与公司治理结构为重要内容的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技术创新创造了前提与基础。煤炭企业从资本收益最大化与风险最小化的层面来讲,努力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佳化,最终形成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强大力量。通过这样就可以使得煤炭企业有机会进入资本市场,使其筹资方式更加广泛。当前,大部分煤炭企业将技术创新体系与机制的建设作为主要内容。

煤矿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就是创新,而依靠科技的发展来进行创新,是发展好煤矿企业创新管理的必要条件。当然,还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国家的要求来创新观念、管理体制、管理模式等,提高我国煤矿企业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不断促进我国煤矿企业可持续发展。

选修课结课论文 篇8

如今,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高等教育为适应现代社会,将教育分为“training”和“education”两个层次,强调教育应该重视学科间的沟通与交流,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让受教育者达到均衡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重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职业变化的能力。作为选修课,顾明思义是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及就业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课程进行学习,选修制现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课程体系设置和人才培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选修课出现后,由于其所具备的教育功用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因此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选修课的教育功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拓宽思路,整合视域,优化知识结构。

选修课具有学习目标的多元性和全面性,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因此学生通过学习专业课以外的人文、社科、艺术、自然科学等不同类型和领域的课程,可以促进多领域知识的沟通、协调与融合,拓宽思路,整合视域,优化知识结构。同时,通过纵向与横向选修课程,可以使学生提前做好知识储备,轻松地从一个专业转到另一个专业,从一个行业换到另一个行业。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传统行业遭到淘汰、新兴行业不断崛起的状况下,正需要大家具备这样的素质和能力,而选修课恰巧可以培养学生的这种快速适应的能力。

2、拓展方法,训练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选修课具有学习方法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通过学习和运用多种学习方法,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选修课程使得学生要能够协调好专业课和选修课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有效的时间分配,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提高独立思考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3、面向个人,精编内容,深化专业知识。

由于专业课一般面向全体学生,主要传授该专业的基本理论及基础知识,无法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而通过开设选修课程,对于有意向在该领域某方面继续深造的个人来说,可以进一步深化专业知识,学习更专、更精、更深的内容,有利于个人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

4、满足需求,张扬个性,培养多样人才。

学生的个体差异具有客观性,不同学生的成长背景、人生经历、兴趣爱好、知识结构、职业规划等都不尽相同,这便决定了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个性化的需求。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选修课恰恰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需求,能够提倡和尊重学生的自由和权利,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因此选修课的实施不仅能从教学内容上真正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而且能从根本上实现教育公平,从而为社会培养多样化人才。同时,选修课由学生自己进行选择,可以照顾到个体差异,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选修课结课论文 篇9

美国著名政治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对创新进行定义,提出企业家的本质就是创新,而创新就是通过建立一种新型的生产函数,将企业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重新组合,再把这种新的组合纳入企业的生产体系中。企业管理创新是指管理者根据商业环境和社会环境变化,采用新的管理思维、运用新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制定新的企业管理机制,并以此创造出一种更为高效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组合,这种组合可以是有效整合企业资源以适应企业战略目标的规划,也可以是对企业具体某一阶段的资源整合和目标调整的细节控制。企业通过这种创新组合方式,适应环境并开拓市场,促进企业综合管理绩效的不断提高。

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互联网进一步缩短了世界各国的距离。在互联网时代,我国经济实现转型发展,电子商务发展十分迅速,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互联网企业迅速崛起,互联网对传统产业不断渗透,各互联网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对实体经济造成不小冲击,挤占传统企业的市场份额,削减传统企业的利润空间,甚至导致部分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传统企业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根据市场环境变化来适时调整自身的经营策略,大胆创新并勇敢尝试新的企业运营模式,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战略,形成新的发展思路。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不断发展进步的源源动力,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维持企业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

(一)管理理念落后。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企业缺乏成熟的管理理念进行借鉴。互联网时代强调的是“以用户为中心”,即“以需求为中心”,客户在互联网表达自己的需求,企业如果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就赢得了客户,占有了市场份额。但就目前来看,还有很多企业以自身为中心,其研发的产品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这种背离客户需求的产品研发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这说明企业没有充分了解客户消费习惯、消费倾向和消费心理变化,究其根本,是企业的管理理念落后,没有很好地契合市场需求变化。比如曾经辉煌一时的诺基亚,因为没有及时掌握客户对手机智能化的需求变化,导致其行业领导地位最终被苹果公司所取代。

(二)组织形式落后。

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组织形式仍是金字塔结构,这种多层级架构会降低组织运行效率和信息传递速度。随着互联网革命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金字塔结构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互联网时代强调的是时间优势,如果按照传统组织形式需要层层向上级汇报情况,很可能错过商机,导致决策滞后,进而丧失企业原有的战略优势。

(三)管理模式落后。

传统的管理模式是通过组织大生产来提升效率并降低单位成本。在互联网时代下,这种管理模式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在传统管理模式下,管理者进行市场预测的偏差往往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导致企业内部存货周转速度降低,生产周期延长。同时,过去企业通过广告等方式把产品信息传递给消费者,仅仅是信息的单向传递,消费者无法对产品的消费情况进行反馈,换言之,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可以及时进行双向沟通,极大方便了企业和消费者对信息的获取。

(四)人才管理方式落后。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多的是把人看成企业的成本,强调对员工的管理与监督,不注重调动人力资源作为生产要素的能动性,削弱了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不注重企业文化的营造,企业文化没有发挥应有的凝聚、导向和鼓舞作用,企业管理者不注重和员工的沟通,上下级之间的情感交流较少,员工的企业认同感、归属感不强。互联网时代下,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员工都可以获得大量信息,员工可以通过互联网充分表达对企业的诉求,并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和反馈来决定自己是否继续为企业工作,同时管理者在了解员工的真实想法后可优化人才管理方式,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

(一)创新管理理念。

传统的企业管理理念以企业为中心,而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企业生存与发展不仅仅取决于企业自身,更多的取决于顾客,顾客的消费偏好及市场需求决定了企业产品的生产。顾客的消费倾向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特征,为此,企业要突破传统的商业模式,重新审视所处的商业环境,创新管理理念,构建高品位的人性化服务新理念、高效率的科技创新新理念、高利润的资本运作新理念、高品质的产品研发新理念以及高效益的竞争协作新理念。

(二)创新组织结构传统的组织架构是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结构,金字塔型组织架构管理层次多,容易导致机构臃肿、人员冗余、管理成本上升;同时由于管理层级较多,信息传递不流畅,甚至有可能导致信息传递失真,管理效率下降;管理层和基层员工沟通和交流较少。而在互联网时代,“网状扁平化管理”逐渐成为组织结构发展的新趋势,建立“网状扁平化管理”结构有利于提高企业信息传递速度、精简管理层、拉近上下级之间的距离,更有利于提高管理层决策效率。

(三)创新管理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运用,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将信息技术与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等深度融合,进一步深化与顾客的沟通交流,通过建立线上沟通渠道,收集顾客的反馈信息,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类细化处理,了解顾客的消费倾向,由此建立以顾客为导向、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的管理模式,提高产品的研发效益,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提升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

(四)创新人才管理方式。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应该是一种柔性化的管理,“柔性管理”实质上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企业应更尊重员工的尊严和人格,激发每个员工的内在潜力、能动性和创新精神,使员工从内心深处加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和谐的工作氛围中不遗余力地提高工作绩效,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竞争优势。

选修课结课论文 篇10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使得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了其作用。消费者在市场上对于同一件物品的购买,可以货比三家,为消费者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对于企业来说,强烈的市场竞争机制带来了诸多挑战。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企业必须不断进行创新,扩大市场份额,以此来巩固自身的竞争力。另外,随着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大,企业的经营环境也变得难以控制,这对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国外的管理发展史上,以福特的流水线生产和泰罗的科学管理最具有代表性,在20世纪中前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二战以后,经过科技革命的推动,各个国家的发展都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就拿我国来说,解放后长期采取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企业没有独立的经营权,仅作为政府的生产机关,而在改革开放后,很多国企进行了改革,迈上了新台阶。由此可见,企业的管理改革、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一)从全球范围看。

从全球整体形势来看,企业的生存环境在不断变化,这要求企业必须具备强大的应变能力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来自市场残酷的竞争使得众多企业习惯运用取长补短的方式来改进发展模式,使自身能够具备较强的变革能力。创新、变革、竞争等这些特征是项目的本质特征,因此,必须紧跟时代潮流,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来对企业进行管理。我们都知道,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要拥有适应市场、开发市场、占领市场的能力,企业竞争力不纯粹是指企业单方面的营销能力,而是要体现出企业在管理经营方面的综合水平。企业作为一个宏观经济体制下的微观基础,承担了实施项目管理的载体,要想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就必须积极推进企业项目管理工作,使其管理水平能得到有效提高。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在鲁布革水电站工程当中试行了项目管理,获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为了将项目管理在全国进行推广普及,进一步提高我国的项目管理水平,全国人大在1998年8月20日颁布了《招标投标法》等法律,为我国实行项目管理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依据。与此同时,政府为了加强项目管理的制度建设还推行了一系列制度,包括:项目法人责任制、资金制度、投标制度、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等。在法律和制度的约束和规范下,众多企业项目管理力度有所加强。

(二)从实践角度看。

目前,虽然我国众多企业项目管理制度取得了一定成功,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根据调查发现,中国企业的项目管理工作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企业缺乏专门人员来进行管理活动;虽然已实行了项目管理,但是一种被动式的管理方式,缺乏科学、系统的整体发展战略,因此,我国企业的项目管理制度还很不成熟,尚处于起步阶段。而西方许多大企业在具体实践中有专门人员对企业进行项目管理,还成立了项目管理部门,就连中小企业也通过采取多种形式与项目管理咨询公司或专业人员来进行合作,以加强对本公司的项目管理。因此,在具体实践中,中国各企业应学习借鉴西方的工作方式,来加强对自身公司项目的管理。这样才会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三)从理论角度看。

“项目管理”一词诞生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对其研究已有很多理论成果,但由于动荡的外部市场环境,国外对其的真正研究也不过二十多年。通过对国内外各大企业项目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细致分析研究,就能充分看出各企业对“项目管理”的重视程度。至于如何定位企业的项目管理,理论界至今还在讨论当中。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经验将企业项目管理界定为:要注重企业的整体发展角度,在识别、分析、评价所有项目的基础上,实施对应的管理策略。换种话来说,正因为企业是一个开放、复杂的系统,就必须要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要求来制定有效的项目管理措施,从企业整体的发展角度来整合所有项目管理活动。

企业项目管理的主要观点是根据项目来进行管理。要站在企业管理者的角度对企业中大大小小的任务实行项目管理,它的核心在于项目管理的组织管理。企业的项目管理具有多方面的特点,具体如下:

根据项目来进行企业管理,就是把企业的管理责任分为一些具体的项目,各项目选出一个经理来负责相对应的项目,确保每个项目都能顺利执行,直至完成。另外还要将每个项目的管理责任进行具体细分,这样有利于对整个项目的执行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对实现企业整体目标十分有利。

(二)组织的灵活性。

企业项目管理习惯将项目作为一个整体单元,然后根据项目来进行组织,它打破了传统形式上以固定建制为基础的组织形式,围绕项目的具体需要来合理分配各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另外,还可以根据各项目人员的需要合理分配人才,甚至有的成员还可以同时参加两到三个项目,使得整个项目组织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三)个人及组织发展的机会。

在以往的管理模式下,众多企业员工都身处独立部门,经验交流也仅局限于各自部门内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因为没人经历过企业整个管理过程,所以找不到人来独立处理整个管理过程的问题,致使企业员工不能成为全方位的高级管理人才。而企业的项目管理经常涉及范围宽广的各专业领域,能够聚拢项目团队中不同专业领域的人才,当各团队人才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可以相互进行交流,探讨不同专业、不同方向的各种专业知识,如此,有利于团队个人获得综合性方面的知识。另外,项目管理中的成员一旦经历过整个项目管理的过程,就会积累独立处理整个项目的经验,有利于将自身发展成为综合性的管理人才。由此可见,企业项目管理能够给个人及组织带来良好的发展机会。

(四)对复杂问题的集中攻击。

项目团队集中了各部门的不同人才,他们都具有极强的专业知识、经验,聚在一起能够实现企业项目的整体目标。除此之外,还能定期进行开放式、坦诚式的沟通、交流,传达彼此信息和想法。在与别人进行交流的时候,既要借鉴别人的长处,又要善于发现别人理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性建议,使其能够及时纠正。通过合作,使团队当中的成员能够集中讨论问题,集中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复杂问题得到快速解决,能够有效保证项目质量以及项目完成的进度。

(五)提高解决问题的质量。

企业项目管理致力于实现项目的整体目标,注重客户对项目管理的实施是否满意。在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当中,企业团队人员要做到以客户的满意度、项目目标的实现为前进动力,加强相互间的合作、交流,科学做出每个决定,力保按时高质量地完成每个项目的内容。如此,就可提高解决问题的质量。

(六)以目标为导向解决问题。

企业项目管理属于一种多方位、多层次的管理方式。企业相关负责人会通过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况来检验、考核项目经理。而项目经理只要做到使项目成员在规定的条件下实现项目目标就行。而项目成员只需根据规定的目标、时间、经费来独自处理各自的工作,可以适当灵活的选取能快速实现目标的方法。这样,在确立目标的情况下,以目标为具体导向,然后一一解决问题,这样可以确保企业的管理战略能够得到实现。

要想企业管理获得成功,首先就要确定具体的发展目标,而项目管理就是围绕企业发展的具体目标来进行的。项目的论证是通过实施项目的风险性、经济、技术等几个方面得来的,只有在管理前,事先对项目管理进行严格分析、调研,明确它是否合理,然后再进行各项项目活动的具体安排,因为在企业具体生产中,如果决策缺乏科学,就会导致重复建设以及引起其他相关问题。因此,企业为了发展,应做长远打算。项目管理的重要特点在于它的全局性,在实施过程中会需要大量的资金来维持整个管理团队的运行,而作为企业应考虑到长期发展利益,提供相关管理所需要的资金,这样才能使企业持续不断向前发展。

实践证明,项目管理模式的运用,在国内外都取得了较大成绩,因为它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生命力极强,得到了众多企业的一致肯定,已快速成了企业在发展中的有力保障,从而在市场上引发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但企业项目管理在我国还并未发挥其全部作用,这就需要我国众多企业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让项目管理的真正作用在我国得到充分发挥。

选修课结课论文 篇11

1.企业内部实际需求,推动企业管理朝着创新方向发展。

推动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根本原因有两点。首先,员工自身的心理活动。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实际需求分为十个层次,想要适应第一层次,就必须有大量的物质来对其进行满足。因此,生理上的需求、社会交往关系的需求、对于安全的需求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所产生对物质上的欲望、精神上的满足是没有期限的,这也就成为人们追求创新的原因,用来满足无穷无尽的欲望推动力。其次,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人作为创新的主体,对于成功的追求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渴望、对社会责任的承担,都增强了创新主体对创新的意识和冲动。

首先,企业想要提升自身企业实力,就要使用全新的战略管理方针。企业战略管理作为一种管理形式的创新,是以市场主导和有利于企业发展方向上的管理作为基础,同时,这也是一种面向企业未来发展的管理手段。企业应该针对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人才战略、管理创新战略、企业文化战略等一系列职能战略。其次,企业要实施知识管理战略,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秉承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精髓,又很好的结合了知识经济,根据知识经济的形态特点进行创新。

3.社会经济文化进展,推动企业创新管理建设。

跟着社会文化环境发展的脚步,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喜好、行为模式、社会群体,都在随着文化发展而变化,所以,根据这些行为的实际要求,社会组织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来适应这些变化。与此同时,经济发展对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对新鲜事物接受程度都有着直接影响,面对这些变化和要求企业就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其也可以作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1.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就是创新。

现代企业想要有更好的企业收益,就一定要完善企业管理措施,在管理措施上进行创新。因此,企业效益不仅要在管理体制上得到保证,而且必须要保持创新状态,确保企业管理可以不断地创新。只有勇于创新,真正把管理创新落到实处的企业,才能保证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增长,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现如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竞争力不再由企业生产物品数量的多少而决定,而是要通过实现科技手段、管理手段、经营理念等方面的创新。只有在创新的道路上,企业才能真正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从而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确保企业能够可持续发展。因为,企业规模或者是市场规模增长到一定高度后,都会受到增长有限性的影响,企业发展不能只注重量的变化,而忽略了质的变化,所以,企业良好的发展不光是指企业规模的扩大,也是指企业能够进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寻求更多的发展和生存空间。

2.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管理创新的基础。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上看,资源矛盾问题越发明显。现如今,不仅要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还要把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到实际中去,充分利用相对短缺的资源,满足企业管理需求,从而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企业管理创新就是使用科学手段,合理利用企业资源,使企业得到创新和发展。然而,企业管理不是单一、独立的,它始终贯穿于企业发展进程中,运用有效的管理手段、详细的计划、组织、领导的创新,能够促进企业资源合理化配置,推动企业良性发展。企业管理创新是以企业使用的技术手段和相关方面创新作为基础,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是要通过企业创新管理而实现的。

1.企业文化作用。

首先,企业创新管理能够提升企业队伍的凝聚力,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企业必须要具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种向心力,可以让员工紧密的结合到一起,同时,它也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所有企业都会把自身企业信奉的价值理念作为企业的指引,企业文化形成的环境氛围以及实际价值导向,能够充分激发员工对于工作的热情、主动和创新能力。同时,企业文化也具备了一定的约束力,员工在规章制度不足的情况下,可以秉承企业文化来作为服务企业的依据。企业文化还有效推动员工对于自我的认识,帮助企业提升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其次,企业员工作为企业创新管理的主体,所经营的项目也是为了给社会提供服务,并且还要让企业员工树立起为企业未来发展谋求创新的意识,让员工思想和企业思想统一,使员工自身价值得到认可,激发员工潜能,更好的服务企业。所以,企业只有真正的尊重员工,真正为员工着想,才能获得员工的信任。因此,企业就要通过企业文化的推行和实施,实现内部竞争公平以及人力资源合理化配置等方面的创新管理,真正做到员工对企业的贡献、责任和技能与薪资报酬相协调。

企业管理的职能不仅是组织企业按照社会需求进行生产经营,更重要的是对企业经营管理进行有效维护,并且其中还囊括了对生态生产力合理的组织,以及维护好相应的生产关系。企业管理理论发展历史已经有上百年的时间,在维护生产关系和组织生产力方面,已经做的相当完善,但是,怎样对企业生产力进行配置,保证经济生产正常运行,以及与可持续性发展之间关系的理论非常少。想要进一步维护好企业生产经营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企业必须学会处理企业自身和员工的关系,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协调好生态环境与企业生产之间的关系,企业与政府部门的关系,从而有效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在生产力组织方面,企业要使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技术策略,合理使用资源进行生产经营,并且还要确保生产力和环境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所以,企业管理创新要始终贯穿在企业的运营管理中。

总而言之,管理是人有意识的借助管理手段,来完成组织目标的过程,而管理收到的效果就是管理创新的体现。面对新环境、新背景给企业带来的新挑战,企业只有通过管理上的创新,创造出企业新的社会价值,才能够在市场经济中站稳脚步,保证企业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在竞争中谋求发展。

选修课结课论文 篇12

学号:3100301210课程:体育运动项目鉴赏。

时间:11—18周周一。

任课老师:王霖。

摘要:

国家体育制度职业化。

2011年法网李娜夺冠对中国女子网球运功的影响。

6月4日中国“一姐”李娜在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单决赛中,以2:0战胜意大利卫冕冠军斯基亚沃内,成功捧得苏珊•格朗格杯,在中国网球史上划下石破天惊的一笔。李娜在法网的成功为中国网球的发展树立起新的里程碑,更在这个被欧美人所主宰的项目上为亚洲争得荣誉,也为中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做出了贡献。“李娜在国际大赛上表现出精湛的球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职业风范,在世界面前展现出新一代中国运动员的独特魅力,这是中国女子网球运动员的荣耀。”

李娜在大满贯赛事中取得的巨大成功,以及中国女子网球近年来在国际大赛上屡创佳绩,首先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飞速发展,同时也得益于新时期中国体育的创新与改革,更是几代网球人不懈努力、追求和探索的结果。

李娜举起法网冠军奖杯的这一刻,也标志中国的网球热潮即将到来,特别是女性的热情将空前高涨。理论上,网球本不是爱美女性所钟爱的运动,因为同羽毛球、乒乓球、台球等小球运动项目相比,网球对于力量的要求及锻炼非常突出。从爱美的角度出发,看着女子网球运动员们大多腿粗胳膊粗的,这与女性运动减肥的目的并不符。但是,随着李娜年初澳网亚军的冲击以及现在法网登顶的震撼后,网球在女性眼中也从冷僻小众项目变成了潮流时尚运动。

近几年,体育在中国也慢慢走向职业化,但传统的举国体制依然占主导地位,这与网球运动职业化的环境有所不同。网球运动在国际体坛不仅地位高,也是所有竞技体育中职业化最彻底的项目。网球运动员大都是“个体户”,不管是训练、旅行、比赛还是奖金制度都很个性化,这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体育运动有所不同。然而中国女网还是成功找到了职业化和举国体制的平衡点,李娜能在这种前提下拿到“大满贯”冠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为中国、甚至亚洲的网球发展安上了“加速器”。

李娜的这个冠军不仅仅是创造历史,还有更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对中国职业体育,对中国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的战略转型有着巨大的冲击作用。一个真正的“体育强国”,不应单纯追求大型赛事的金牌数,而要着重发展国际影响力大的项目,发达的职业体育正是“体育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

姚明、刘翔之所以轰动,都因为他们都在职业化、国际化方面取得巨大成功,现在,李娜的轰动再一次印证了这一事实,相信中国体育很快就将感受到又一波国际化、职业化改革的冲击。

对于李娜的成功,对于中国体育,乃至于当今社会而言,都具有一种特殊的意义。中国体育太需要这样一种职业素养,太需要这样一种敬业精神,太需要这样一种真正意义上胜利的荣誉。

对于李娜的成功,一些人认为是她后来单飞的结果,一些人认为李娜的成功也要归功于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其实,历史的发展往往是一种合力的作用。中国体育培养运动员的方式除了沿用固有的举国体制外,还可以与时俱进地融合进世界共享的元素,不但与世界接轨,与普世价值接轨,也与人性接轨。中国体育也在不断地尝试和创新中,既保持举国体制的优越性,又不断地进行改革,充分调动体制内外的各种积极性。李娜的成功也正是得益于这样的思路转变。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转变思路,开启绿灯,允许国家队员“单飞”,自主训练、自主参赛、自负盈亏,4名成绩突出的女球员郑洁、李娜、晏紫和彭帅变为真正的职业球员。但即便是单飞后,网管中心的团队也并未远离李娜她们。李娜的大器晚成是国家与个人利益形成共振的结果。如果没有早期国家的培养,李娜很难有放单飞后的辉煌成绩;但如果李娜一直被“圈养”在体制内,必须听从“先国家,后个人”的教诲,不能把个人和国家的目标锁定在一起,肯定不会有今天这个精通英语、个性鲜明、敢作敢为的世界级明星。

选修课结课论文 篇13

在语文新课程的若干模块中,选修模块的教学格外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选修教学涉及到教材选用、教学计划、教学组织、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等诸多方面的问题。20xx年秋季,我校开始苏教版语文新教材的实验教学,2005年进人选修教学阶段。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在选修教材的教学方面有了一定的经验和体会。本文就选修教材的教学实施问题谈一点看法。

关于教学模块的选择。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选修教材的教学应该具有这样一些特点:课程开发权属于学校,即学校根据课程标准、学生的需求和自身的资源优势开发选修模块;学校制订选课指导手册,指导学生选修;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系列和学习模块,制订学习计划,按计划选修:教学班级与行政班级并行其中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教材的可选择性。

由于教育理念上的问题、社会接受心理上的问题,更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没有办法实施理想状态下的课程选修。首先,“选修”制度没有在我们的课堂中站稳脚跟;其次,实施选修教学的师资力量准备不足;第三,选修教材的编写存在困难,大部分学校不具备编写教材的能力,不得不依托高校编一套地域性的统一选修教材;第四,选修教学给教学管理带来新的困难,对教学设施提出更高要求;第五,选修与高考如何接轨,给教学评价带来困难。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切实搞好选修教学,首先就要解决选修哪些教学模块的问题。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选择教学模块应该遵循下列三条原则。

一是抓住核心、满足个性的原则。语文选修教材共有五个系列,每个系列又有若干个模块。我们要首先保证把那些在语文基本素养中居较为核心地位的课程开足开好,如《唐诗宋词选读》、《写作》、《现代散文选读》(或《实用阅读》)、《(史记)选读》(或《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论语)(孟子)选读》)等;然后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学校师资的可能,设法多开设其他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个性发展需要。

二是注意引导、适当平衡的原则。选修课固然以学生的选择为主,但在选择中应注意适当平衡。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注意体类的平衡,避免某一体类过多重复。比如《(史记)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论语)(孟子)选读》都是以文言文学习为基础的。根据需要选择其中1-2个模块就可以了;又如《现代诗歌选读》《现代散文选读》《短篇小说选读》和《中外戏剧名著选读》都有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对于想进一步学习提高的学生,可以考虑选择其中1—2个模块即可。二是注意文学文化演变发展的平衡,注意中外、古今,语言、文学以及文化的兼顾。如选修了《唐诗宋词选读》后,建议选修《现代诗歌选读》,以构成较为完整的诗歌发展的脉络;如在选修了“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的模块后,可以考虑在“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选读”中再选择新的模块,使文学与语言或文化相协调。从而使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

三是互为读本、有机补充的原则。所有的选修模块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模块与模块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可以“互为读本”,有机补充。这有两种方式。一是扩张式补充,即随视野的开阔,学习的深入,所选的选修模块不断增加扩张。比如由诗歌扩张为小说,进而扩张为戏剧,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弥补式补充,即为了弥补学生个人知识的不足而增加的辅助性选修。考虑到课改过渡时期的特殊情况,选修课一时开不齐,可以给有兴趣的.同学配发相应的选修教材,以学生自读为主,辅以教师的讲座、报告等,或作为校本选修课安排,对选修课进行弥补。同时选修课教科书也可以成为教师今后开设校本选修课的素材,保证校本选修的水平和质量,从而使教师在较高的平台上获得专业化发展。

基于这三条原则,我们在选课的实施策略上注意了四个方面。

自由选择与统一安排相结合。在选修教材的选用上,我们首先广泛征求、整合学生的意见,然后结合学校师资力量的配备和资源情况统一安排,确定选修模块。统一确定的选修模块仍保持一定的选择性,一般一个学期开设的选修模块不少于3个,这样学生就有了一定的选择空间。同时,开设了近10门校本语文的选修课,供学生自由选择。

根据实际情况,瞄准语文素养的提高。在选择选修模块时,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高度重视选择那些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精神,教会学生思想方法有较大帮助的模块。针对2007届学生的实际,我们选择了《唐诗宋词选读》《(史记)选读》《写作》《语言规范与创新》《(红楼梦)选读》《散文选读》《实用阅读》《短篇小说选读》等选修模块。

适当照顾高考可能出现的要求。考虑到社会接受心理等因素,我们在选择选修模块时,注意到尽可能与高考要求接近。如《(史记)选读》的教学,可以联系现行高考的“文言文阅读”,使学生在感受《史记》文学与史学成就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可以联系现行高考的“古代诗歌鉴赏”,使学生在感受古代诗歌持久永恒的魅力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古诗鉴赏能力。《语言规范与创新》的教学,可以和高考的“语言知识和运用”中的若干考点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积累有关知识,培养他们规范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提高他们语言的创新能力。

兼顾学校自身资源优势和特长。我校语文教师中,有对《红楼梦》有一定研究的教师,有参加全国艺术课程课程标准课题组工作的教师。有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博士生、硕士生。加上扬州大学有一批教授参加了苏教版教材的编写工作,我们在选修模块的选择上,充分考虑了这些资源因素。

选修课结课论文 篇14

人生问题是个哲学问题。任何一门具体科学,无论是物理学、化学、数学、生物学、地质学等等,都不能回答人生问题,不能解决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问题。人们常说人生是个谜,是个猜不透的谜。其实对具体科学来说是个谜,可对哲学来说它不是谜而是着力研究的对象,是千百年来无数哲学家们力求解开的人生方程式。很多哲学家和思想家们从各个不同角度提供过很多有启发的思想。所以人要真正懂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树立准确的人生观,就必须进入哲学领域。只有哲学才能找到人在宇宙和社会中的恰当位置,从宽广的视野、从最深的层次来理解和把握人生。

(一)。

人生观和世界观不可分。在世界观之外,不与任何世界观相联系的绝对独立的人生观是不存有的。世界观也叫宇宙观,是对作为整体的世界的总的看法。而人生观则是对于人生问题,对人生的意义、价值、目的,以及人生态度的看法。它们各有特点但又不可分离。因为自从有了人与人类社会以后,单一的物质世界变为包括人和社会在内的世界。宇宙、社会、人处于一种辩证的联系之中。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社会又不能离开自然。这样,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处于三种关系之中:一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种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一种是人与自我的关系。这三种关系在客观上是相互渗透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可能离开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是以社会为中介而不是作为孤立的个人与自然发生关系的。人与社会的关系也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关系。没有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不可能存有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样,人与自我的关系,也离不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孤立就自我研究自我,不可能真正理解人自身。所以探讨人与自我的关系,离不开研究人在自然界的位置、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以及人如何准确对待自然、对待社会的态度。这就决定了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必然受到世界观、历史观的制约。

人面对的宇宙广阔无垠,无始无终。如果仅仅着眼于人的形体,就会把人看成置身其中转瞬即逝的一粒芥子,微不足道。既然如此,人只能顺其自然,安时处顺。即使从这种宇宙观得出的结论,对人处世处事尤其养生有某种积极作用,它教人不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而应顺从人的内在的和外在的自然,不过从这种宇宙观中引出的人生结论,会使人摒弃社会责任,摒弃人生理想,其消极方面多于积极方面。中国古代哲学中如儒家学说从人与自然关系中得出的是积极结论。他们重视人,重视人的人格力量和道德作用,把人与天地放在同等地位。孔子贵人轻马的故事广为人知。荀子明确提出人最为天下贵的思想。儒家强调人“与天地同参”,“为天地立心”。这种高度重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重视人对自然的互动作用的思想是合理的积极的。特别是他们不贵天小人,而是从天地之性中引出对人有教化意义的结论,如“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儒家以入世的态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把修、齐、治、平作为人生的追求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当然,儒家从天道中引出人性,从人性中引出道德规范的理论属于糟粕,表明在天人关系看法中存有的唯心主义世界观的缺陷。

世界观影响人生观在西方哲学中也是如此。例如,叔本华、尼采的悲观主义的人生观与他们唯意志主义的世界观是不可分的。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万物的本源,是宇宙的本质,宇宙中的一切现象都是意志的表现。人生而具有求生意志,因而有_。这个_是无止境的,永不满足的。人永远在失望中挣扎,在痛苦中煎熬。所以人生是毫无意义的、痛苦的。存有主义关于人是焦虑、死亡、苦闷、孤独的存有物的悲观主义人生观,与他们对存有的本体论理解是不可分的。存有主义哲学中的存有最根本的是人的存有。而人的存有的基本状态就是恐惧、厌烦、忧郁、绝望。这就是说,人从本性来说就是空虚的、痛苦的。至于宗教关于人生如苦海的人生观与它的四大皆空的宇宙观是不可分的。能够说,每种人生观都有它的宇宙观基础。这正是我们强调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基础上才能建立共产主义人生观的原因。

人生观的性质还在很大水准上依赖社会历史观。人生意义与价值问题取决于对历史的准确理解。历史与个人相比也具有无尽性。历史是长河而任何个人仅仅其中的浪花。很多哲学家们感叹时间的永恒,历史的变幻和人生的短促。如果所以而认为历史无是非、无胜负、无功过,这是从对历史的错误理解中引出的错误的人生结论。

历史是复杂的。历史既有喜剧,又有悲剧。历史的主体是人,人的命运沉浮受到很多偶然因素的作用,动机与效果之间、高尚与卑鄙之间、伟大与渺小之间的颠倒在历并不罕见。如果没有准确的历史观,往往会从复杂多变的历史中引出错误的、消极的人生结论。

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人们都重视历史经验对人的教化作用。历代统治者都懂得以史为鉴,改朝换代后均为前朝修史,论前朝之是非得失,图本朝之长治久安。司马光著《资治通鉴》,充分表现了总结历史经验的政治意义。不过每个王朝的兴亡仍然不可避免。每朝都有末代皇帝,都有痛史,都有盛衰兴亡。面对这种历史事实,一些哲学家引出命定论的消极人生结论。

历史规律是不可改变的。但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完全能够从历史中得出有益于处世处事的教训。一个思想家能够从历史中体会人生。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能够说是1篇纵读历史与人生的文章。他从前人经历中得出身处厄境应如何对待的积极结论。那段关于历史人物身处厄境而卓有建树流传千古的总结,永远是激励人们准确对待困境的金玉良言。

(二)。

人生观问题离不开世界观和历史观。对待人生一些根本问题的回答都是与世界观、历史观相联系的。共产主义人生观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关于人生意义、价值、目的的基本观点,完全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依据的。

首先,人生观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对人的本质、人与自然关系的准确理解。正是在这个基础点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共产主义人生观奠定牢固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的观点,使得马克思主义在思考人的生命的意义时突破了历来着眼于人的生物性和人寿长短的局限。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同于其它动物与自然的关系。人在自然界中处于一种特殊地位,原因在于人是能实行自觉劳动的创造性动物。人的创造水平使得人超越其它动物之上。世界上只有人为自己创造了一个人化的世界,创造了自然界本来不存有的东西。

人作为自然存有物正如其它生命一样不是永恒的。人的生命的意义在于它的创造性。人的一生很短,如果尽干坏事,又会被世人感到太长。如果在有限的生命中充分发挥它的创造作用为社会作出贡献,这种生命光辉而充实。人的生命的创造意义并不但仅限于生时。很多人生时寂寞、穷困、潦倒,甚至为人误解,频遭摧残,可死后被重新发现,再现辉煌。很多学术著作亦复如此。生时无法出版,死后成为不朽之作。这说明生命的长短并不是人的生命意义的关键所在。

人不但是创造性的动物,而且是社会性的动物。这两者是不可分离的。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新版第1卷第56页)这就是说,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人与人的相互关系,是无法说清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如果仅仅把人看成孤立的个体,必然把人的生命看成一支短短的暂时点燃的蜡烛,很快化为灰烬。从人的社会本性出发,把人作为社会成员来考察,就会看到,人的一生虽然短暂,但由个人组成的社会却是久远的。人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由人类组成的火炬。每一代人都应该把它烧得更旺。这同时也就是把个体的生命由暂时变为永恒、有限变为无限。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没有对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人的社会本质的准确理解是不可能的。

其次,生与死的问题,是人生观中最重要、最难解决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两方面对生与死的问题作了回答。

人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个体是自然存有物,它与宇宙中的一切生命现象一样,必然是有生有死、有始有终。人的自然寿命有限,而且只有一次。追求长生久视、成仙成佛,都是宗教唯心主义的幻想。辩证法的规律是理解生与死的钥匙。_把死称为辩证法的胜利。

对生与死的理解不能仅仅以自然规律为依据,而必须求之于社会规律。同样是生,有的生得伟大,有的苟且偷生;同样是死,有的死得伟大,有的死得窝囊。所谓重于泰山、轻于鸿毛讲的就是死的意义问题。这个死的意义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能够说,英雄与懦夫、留名千古与遗臭万年的分界线往往决定于对死亡的态度。中国古训临难毋苟免,讲的就是气节,也是对待死亡的态度。死亡中最壮烈最感人的是为事业、为正义而献身,死在刑场和战场上。我们不但要以哲学家的通达服从自然规律来对待自然的死亡,而且要以革命家的气概以视死如归的勇气对待为正义和真理而献身的死亡。前者是智者,后者是勇者。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夏明翰烈士的名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是对死的理解的境界,是对死的意义理解的通达至极,是勇者与智者的结合,是以对自然规律与历史价值理解为依据的人生态度。

再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还为人对理想的追求提供了科学论证。人生有境界问题。人生的境界就是人生的追求,是人生理想问题。境界的高低优劣以理想的性质为转移。

理想是人生哲学中最重要的内容。它是人的自身价值、人生的意义和目的的集中体现。因为人是在确立和实现自己理想的过程中表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的。理想的状况和性质对于人的成长是极端重要的。一个崇高的理想就是人生的航标和灯塔,它在人的一生中始终照耀着人的前进的道路。

在人的各种理想中最重要的是社会理想。我们要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邓小平非常重视理想教育。他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4页)他还强调一定不能放松共产主义理想的教育和宣传,“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个点,我希望宣传方面任何时候都不要忽略。”(同上,第110页)。

无庸讳言,在一些人当中,尤其是有些年轻人,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没有兴趣,发生所谓信仰危机。原因很复杂,但有两点很值得注意。一是社会主义事业遭受的挫折所引起的思想震荡,另一个是对我们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缺乏准确的理解。这两条归结起来还是历史观的问题。人类社会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是社会发展规律。但这条规律的实现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过反复曲折的途程。在这个过程中暂时的挫折甚至逆转是完全可能的。历史规律是大尺度的,它的实现不是以日以年计算的,而是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在历任何一个新的生产方式代替旧的生产方式没有不经历反复的,社会主义这种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根本转变更是如此。邓小平说过一段非常深刻的话:“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同上,第382—383页)“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观察社会必须具有历史眼光。至于我们实行市场经济,目的在于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尽快实现消灭剥削、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发达阶段并为过渡到共产主义实行物质和思想准备。我们的长远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我们的近期理想是全力实现党制定的战略目标,为实现长远的社会理想奠定基础。在经济上我们的理想是通过市场经济运行的体制来实现的。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但不妨碍我们的理想,而是为我们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指明了道路。

充分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导我们,任何个人的理想都不能与社会规律相违背。社会是决定个人理想能否实现的大环境。在旧中国很多知识分子抱有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理想但不可能实现,只有社会主义才为他们的理想的实现提供可能。任何个人只能在推动社会发展中求得个人的发展。每一次大的社会变革总要使一大批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变为大人物。例如法国大革命时期很多被贵族视为下贱人的演员、小贩、理发师变为将军、元帅。在中国革命中有多少放牛娃、矿工、普通农民变为政治家、军事家,变为各级领导。不过,如果站在历史规律的反面,就可能断送个人的前途和理想。要沿着历史发展的进步方向前进而不能逆向而行,这是我们确定人生理想和目标的根本原则。

选修课结课论文 篇15

“选项教学”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选项教学”指的是:以促进青少年学生既全面又有个性发展为目的,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等改革而形成的一种班级教学活动形式。

在高中阶段的学生,动机的产生也不一样,有些动机是心理活动自然形成的,有的动机所萌发出来的是为了获取利益的一种利己主义思想,从而决定中中学生正形成的道德观念和个性特征.因此,强身的同时要注重育心,寓思想品质教育与体育教学之中,能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的,就是在高中阶段积极开展体育选修项目的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是由于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会自觉地约束和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因为他们凭借兴趣和爱好来选择自己喜爱的项目,这本身就是一种主导作用的动机,他们会在行为上自觉的从严要求自己,听从教师和教练的正确引导,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投入体育锻炼之中,对自己选修的锻炼项目有信心和责任感,所以开展体育选修课项目的教学,既利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个性的健康发展,又利于学生的运动能力的提高和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

参选体育类选修课的学生,大多都具有一定的运动技能和运动技术基础,对某一类体育活动充满兴趣.他们希望通过体育选修课的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运动特长,获得更多的体育知识.所以,我们应在各方面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强调体育专项知识的丰富,专项能力的培养,提高在运动中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全校开展体育选修性项目的参与式教学,为学生创造宜人的教育环境,在体育锻炼中他们会有意识和无意识地表现自我个性发展的能力,满足学生的精神发展,对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和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校推行选项教学已经两年了,在选项体育教学的实验中,我们发现:选项教学能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体育课上学生的兴趣浓了,练习密度也有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抗挫折能力、拼搏精神却欠佳,同学间的合作意识都有所提高。

虽然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我校的上课的教师有限与场地的限制,选修的项目太单一,所以有很多学生选不到自己喜欢的项目,并且男、女同学一起上课,差异性很大,这样给老师教学上带来很多困难。所以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我将采取以下教学手段。

一、重视差异,平等参与。

根据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基本技能的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让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课堂教学要体现“两全――主动”。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分组练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重视心理,幸福成长。

在选项教学实践中,要重视每一位学生心理健康,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幸福成长,我们要真正地做到:

1、尊重每位学生,把他看成大人。

2、平等对待学生,让他学会如何做人。

3、加强师生沟通,师生关系和谐发展。

三、重视需求,情感体验。

重视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养成健全的人格。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好乐之者。体育活动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体育课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生对学体育锻炼,其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消极?其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

四、注重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效果好,教学效益高。通常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体育教学要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

2、学生受益面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由基础上湖的进步。

3、学习气氛轻松愉快,学生积极性高。

4、学生特长得以发挥,创新能力得以开发。

5、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差异,安排合理的运动负荷。

所以说在学生开展体育课选修性项目的教学中,更能充分表现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熟练地把特长发挥出来;更好地把握教材结构和特点,娴熟地传授技术和技能;有利于体育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探索、提高和对思想观念的更新,在教学中产生的教学效果才会更好;也有利于学生从体育教师(特别是老体育教师)身上看到终身体育锻炼给生命带来心理上、生理上的最大快乐,是积极引导学生个性健康成长的最好榜样,用体育教师无声的言行影响学生的行为发展。对调动体育教师教学主导性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对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和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选修课结课论文 篇16

通过这几节课数学建模选修的学习,我了解到数学建模的以下基本要素(数模的一般过程)。

1.形成问题了解实际背景明确建模目的搜集有关信息掌握对象特征。

5.模型的改进。

6.模型的求解各种数学方法、软件和计算机技术。

简而言之,数学建模的全过程:表述、求解、解释、验证。

数学建模常用软件的特点:。

功能全面,系统地集成了多种成熟的统计分析方法;有完善的数据定义、操作和管理功能;方便地生成各种统计图形和统计表格;使用方式简单,有完备的联机帮助功能;软件开放性好,能方便地和其他软件进行数据交换(优点:统计软件中的贵族;操作界面极为友好;所有统计软件中最友好的;精心设计的图形操作界面;美观的结果输出便于非统计专业人员掌握使用。缺点:菜单所列的统计方法有限;中间结果不能单独输出;不利于重复操作;帮助系统没有统计学知识;各种模块彼此独立.)。

(statisticalanalysissystem)真正的巨无霸。被誉为国际上的标准统计软件和最权威的组合式优秀统计软件。人机对话界面太不友好;学习起来较困难(编程);说明书非常难懂。

既能求解线性规划问题,也有较强的求解非线性规划问题的能力;输入模型简练直观;运行速度快,计算能力强;内置建模语言,提供几十个内部函数,从而能以较少将集合的概念引入编程语言,很容易将实际问题转换为lingo模型;语句较直观的方式描述较大规模的优化模型;能方便地与e_cel、文本文件等其他软件交换数据。

对数学建模课的看法和建议:首先,感谢郭老师抽出宝贵的周末休息时间来为我们做讲座。在本期的数模课中,我获益匪浅。既了解了数学建模的基本知识——数学建模的含义与意义、数模的基本要素。数学建模的基本过程、建模过程中软件的使用及数模竞赛论文的写作。

并且有幸在建模选修课期间参加了数学建模竞赛,体验了一次真正的对于问题的提出、模型的假设、模型的建立、模型的检验与评价、模型的改进的数学建模竞赛。其间,遇到了“问题的出现—问题的解决—新问题的出现—再次解决……”的挑战,与队友不断地思考、讨论、查阅资料,与时间赛跑,甚至通宵“作战”。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完成了论文的写作,提交了答卷。

虽然只是第一次参加数模竞赛,但是,此次比赛的经历和经验却让我终生受益——我不仅在短短的今天内收获了以前不知道的建模知识,而且知道了该怎样与队友合作共同完成工作,收获了一段珍贵的友情;竞赛期间,分秒必争,与时间赛跑,知道了什么叫“珍惜时间”,什么叫“时间可贵”,它让我在以后的生活中学会怎样去珍惜时间、怎样去延长生命;竞赛时,对于遇到的重重困难,我们秉着“不抛弃,不放弃”的态度,不断接受挑战,个个击破困难,最后终于解决问题,它让我知道在以后的生活中,要“迎难而上”、“越挫越勇”,不惧一切困难。

最后,我想说,对于对数模感兴趣的学子来说,10个课时的选修课讲座时间实在太短,对于,软件知识的学习实在太少,希望学校能专门开设一门长课时的建模选修课以满足更多数模爱好者的对数学知识的研究、探索热情。

选修课结课论文 篇17

大学生的特点是:独立思考,接受课本知识差。如果教学中忽视这些特点,填鸭式地问学生并灌输在他们眼中枯燥无味、冷冰冰的方法、特点,他们便不感兴趣,因而也就谈不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学习社会调查课有很大的地域性,这就要求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兴趣去安排课程,而不是一味的照本宣科,课本上该删的活动删,该增加的增加。

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对于良好的教学非常重要。学生只有对自己、对地域其文化等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课堂学习的动力并取得好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课堂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选修课教学中我们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此我们应该努力做到: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让他们多说多做,培养兴趣,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把课堂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尽量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技巧,完成学习任务。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与他人交流,发展课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老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把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选修课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老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以及学习习惯的培养,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课本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我们应做到: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制订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或询问等方法进行学习;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

综上所述,选修课的学习,我个人觉得应以兴趣为先,要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主动的学,并且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才可以学的更好,老师才可以教的更轻松。作为学生,一方面要积极地适应课堂氛围,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到课率,坚持不逃课。这样才能真正把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落到实处,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在此感谢王老师的细心、认真的教育和无微不至的照顾。微风细雨,润物无声。老师,您辛苦了!

选修课结课论文 篇18

古典文学中常见论文这个词,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为论文。以下就是由编为您提供的。

1.论文题目,按常规学术论文标题作出。

2.论文摘要,要求摘出(或者说“提取出”)文章的主要观点,或者选摘出文中最重要、最具有新意的某一个或两个观点,不必追求全面反映文章的概貌;客观地把文中的观点摆出来,不以介绍的口气叙述自己的文章讲了哪些内容。摘要篇幅100-300字。

3.关键词:3至5个,反映文章最主要内容的术语、概念等。

以上三项置于论文之首。

选修课结课论文 篇19

摘要:高中语文选修课颠覆了上百年来对语文教材、语文教法以及语文学法的观念,也是高中新课改的一个亮点。但在选修课程的具体实践中,尤其是选修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方面还普遍存在问题,本文分别从教材的选用、编写、使用等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材问题。

基金项目:本文为辽宁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08cb062。

随着2003年《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出台,普通高中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结构及课程管理的改革也已走过了8个年头。高中语文选修课不仅带来了课程形态的变革,更引发了人们对语文教育理念、语文教育实践的深层思考。可以说,高中语文选修课颠覆了我们上百年来对语文教材、语文教法以及语文学法的观念,也是高中新课改的一个亮点。但在选修课程的具体实践中,尤其是选修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方面还普遍存在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一、选修课教材“垄断”化,缺乏自主开发。

“选修课程指那些为了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劳动就业需要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自由选择的修习的课程。”[1]选修课程要适应学生的兴趣爱好,给学生选课的自由,同时由于教师水平不同、学生层次不同以及教学传统不同,使得选修课程的开设存有差异。在第一学年开设语文选修课的学校又面临过没有现成教材直接使用的困境,一些学校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本校教师自主编选了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切合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有利于推进语文课程的改革,但由于教师自身专业知识方面的局限性,对一些模块内容的把握出现了一定偏差。后来,随着课改的推进,由各大出版社组织专家编写的各领域的选修教材,经教育部教材审批通过,如雨后春笋般占据了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材领域。针对“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五个系列,五家出版社分别发行了各自的选修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16种,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了16种,语文出版社出版了14种,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了15种,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11种。应该说,参编机构如此之多,数量如此之大、种类如此之繁,在我国教育史上还是首次。

面对学校、教师自主开发选修教材还是全盘选用“权威”性的统一教材,许多学校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所以,目前作为选修课程的核心要素——教材,已被各大出版社垄断了。诚然,出版社开发的选修教材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是由于编者大多不太了解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编选出来的教材多少带有大学选修课程的味道,教材的适应性和操作性都存在很多不足。原本应由地方、学校、教师自主开发编写的选修教材,如今却普遍成为“国家化的选修教材”,这似乎违背了课程改革的初衷。如何积极引导教师发挥自身优势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自主开发教材的质量,是当今选修教材研究的重点。

二、选修课教材种类繁多,但仍缺少精品在现有的72种语文选修教材中,其中的35种已经于2005年在各实验区投入使用,其余37种也已在2006年投入使用。应该说,如此繁多的选修教材种类,乍一看来,让人眼花缭乱,但是细细品味,却发现了诸多问题,不容乐观。例如,在72中选修教材中,单单“唐诗宋词”一项就有四本之多,虽然编写体例上有些差别,但内容也是大同小异,教材虽多,但是多部、多套的重复,无形中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相当多的优秀资源无法实现共享。

从现行的选修教材中我们不难发现,在编者中极少有真正的一线语文教师,大多数是教授、专家、学者,其教材的知识性、学术性、权威性毋庸置疑。当然,专家学者参与到教材编写中来对于语文教材建设是一件好事。但是当今的语文教育面临着新的形势和问题,特别是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专家学者们对这些并不了解,所以我们看到有的选修教材其实是某些专家学者的学术论文或是研究成果,像《语言规范与创新》、《汉语的经济性和艺术性》等专业性极强的文章,作为高中生的语文选修教材来是不合适的。另外,学校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时也存在一定误区,因为从知识的权威性角度不及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于是从“新”、“奇”的角度着手,像“书法欣赏”、“邮票中的语文”、“时文阅读”等选修课程的设立,不仅没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也没有多大的作用。

三、“教教材”与“用教材教”

“教教材”是指教师把传授知识、学生把把握知识作为目标的教学过程。知识是教材的核心,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用教材教”是指教师、学生以教材为学习资源、共同开发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过程。教材成了学习资源,教师与学生成了学习资源的开发者。“教教材”是传统教材观的代名词,而“用教材教”成了新课改教材观的亮点。但是在使用教材的时候,“用教材教”往往有名无实,或者更多的还是传统的“教教材”。

另外,在选择选修教材的时候,升学率是学校的首要考虑因素。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依然是“高考考什么,我就教什么”。现在的必修、选修课虽然形式上进行了蜕变,但是无论必修还是选修,仍然是选择高考会考的内容教,这时的选修教材已成为了“考本”。例如,在众多的选修内容中,和中国古典诗词、小说、散文、语言文字应用等相关的内容,是学校及学生的“必选”选修内容,而现代诗歌、戏剧等高考很少“问津”的内容,基本一带而过或直接忽略。所以,教师如何才能担当起“教”的重任,没有深厚的文化知识底蕴,没有对新的教材观的正确认识,没有对教材体系的深入了解,无法驾驭教材,当然也不可能实现“用教材教”。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49.

选修课结课论文 篇20

儒家教育思想对教育所起到的影响与作用是历史的又是永久的。音乐教育在高校教学中也在完善人格、群体和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简要回顾了儒家教育与音乐教育所倡导的教育精神,并以此为基准,对当前高校音乐选修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儒家教育思想;音乐教育;高校音乐选修课。

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既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也重视其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礼记》中《大学》篇关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著名论述既说明了儒家关于大学教育的过程和步骤,也清楚地表明了儒家对教育作用的看法:通过格物、致知做到诚意、正心(即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做到不为各种私心邪念所动摇)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即形成完善的人格),这是教育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每个人都积极为促进各自家庭的和谐美满(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国家的繁荣、稳定而努力做出自己的贡献(齐家、治国),这是教育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儒家教育思想很重视个人的发展,“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就是儒家促进个人发展的理论基础。但儒家的个人发展不是只强调“自我”而不管他人的极端个人主义的发展,而是“己欲利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以完善人格为目标、和群体和谐一致的个人发展。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与西方教育思想很不相同的地方,也正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伟大之处。

在我国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中,音乐教育历史同样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鼻祖孔子及后继者就提出了一系列音乐教育的理论与思想。孔子在前人所形成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等六门课程)”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集古代教育思想之大成创立了儒家学派,重视礼乐教化并积极躬行,其谈仁、谈礼、谈信等都深深地影响了后人。孔子不但学识渊博,他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音乐家,他熟悉声乐韵律,能弹古琴、会吹笛、吹箫。《史记》:“《诗》三百篇,父子皆弦歌之”,“乐”在孔子的社会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他大兴私学、“三千弟子”的学校教育中就把“乐”作为“六艺”的主要课程亲自教导。在教学中还善于以“乐”来教育弟子,在日常生活中以“乐”来交流思想,在音乐教育中重视对人的审美情感的培养,“师挚之始,关雕之乱,洋洋乎,盈耳哉!”他把礼乐的教育思想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认为对人的教育应当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以上可以看出,儒家的音乐教育不存在应试压力而更加表现出对人的素质教育的培养,从孔子开始就很注重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对音乐的感性体验和想象创造能力的培养,这正是我们当前音乐教育所倡导的教育精神。

随着高校课程建设改革不断深入,选修课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而音乐选修课由于其独特的专业领域与丰富的教学内容,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无疑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像李岚清同志所说的那样:音乐给人以直击心灵的力量,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情趣、思维更有创意、工作更有效率、领导更有艺术、人生更加丰厚。他还说,香港汇丰银行的总经理经常招聘学音乐的人才,总经理的经验是学音乐的人几年之后更富有创意;4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是学音乐出身的;爱尔兰利默里克理工大学建有爱尔兰音乐中心,其目的之一是增加学校的音乐氛围,培育学生的创造性。

著名教授周荫昌先生也说:音乐的作用在于教育人,在于告诉人什么是真善美。音乐是高于生活的,它提升了人的鉴别能力。它让每个独立的个体去分析判断,作出自己的选择。周荫昌教授还指出,只有经过艺术体验才能得到精神升华。艺术不会直接的带给人思想,但它会带人进入一种状态,一种情绪的状态,精神的状态,生命的状态。

综上所述,从儒家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仁言不如仁声之人人深也”,到当代的“直击心灵的力量”,“得到精神升华”,都从不同的方面积极肯定了音乐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极大作用。而高校音乐选修课对于经过了激烈的高考压力的大学生来讲,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思维范围、提高辨别真善美的能力、在音乐艺术的体验中使精神境界得到升华,使之在今后的工作中“工作更有效率、领导更有艺术、人生更加丰厚”。因此,努力促使高校音乐选修课规范化、高要求是很必要的。

首先,教师要以精妙的教学设计带学生进入新奇的探究天地。给学生自由探究的空间和时间,使他们敢问、敢说、敢动、敢干,这是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关键。多数大学生在小学、中学阶段由于高考的压力没有时间欣赏精妙的音乐,更没有欣赏音乐的能力,而高校音乐选修课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就不能机械地套用专业音乐课的教学模式,而要采用更为灵活的方法,如:交际教学法、提问法、任务型教学法、游戏法,小组讨论法等,最有效地打开学生相对封闭的'心灵,真正地使音乐课能够起到“直击心灵的力量”的作用。如在视唱课上为了让学生正确分辨出音符的高低、就可以采取小组讨论法与游戏法,让学生在讨论中理清思绪,在游戏中较快地掌握基础乐理知识,为欣赏音乐打下良好基础。而在音乐欣赏课上就可以采用交际教学法、提问法与任务型教学法,使学生在与教师、同学的互相交流中、在完成一个个有趣的任务中理解音乐的实质,欣赏音乐的精妙,身心得到愉悦,知识得到巩固。

再则,由于音乐选修课大都属于全校性选修课,学生构成成分非常复杂,他们来自不同的年级不同的专业甚至不同的院系,学生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个性差异,这些都是直接影响选修课教学环境优劣的因素,在教学管理上,尤其是课堂教学管理上如:如何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如何保证教学质量,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等,都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目前许多高校的选修课大都采取大班上课,人数偏多,因此教学物质环境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如:教室是否宽敞明亮,光线是否适度,教学设施是否先进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应该专门设有选修课教室,根据不同的选修课特点来配备教学设施,最大限度地保证选修课教学环境的优化,以适应其教学需要。

第四,由于学分制在高校的试行,选修课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生选修的积极性提高,选修课的人数也不断增多,因此传统的教学媒体对承担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已感到不堪重负。必须借助科技力量来解决这个问题。加快教学媒体的建设步伐,提早实现教学媒体现代化,是提高选修课教学效率的唯一途径。

总之,不论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还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儒家教育家都为教育者提出了纲领性的教育方针与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高校音乐选修课与其他专业课一样,都承载着人才教育的重担,应在遵循儒家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在如火如荼的高校教育改革所搭建的平台上,发挥音乐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潜质,在高校教育这个大舞台上唱出符合主题的优美的旋律来。

选修课结课论文 篇21

“选项”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选项教学”指的是:以促进青少年学生既全面又有个性发展为目的,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等改革而形成的一种班级教学活动形式。

在高中阶段的学生,动机的产生也不一样,有些动机是心理活动自然形成的,有的动机所萌发出来的是为了获取利益的一种利己主义思想,从而决定中中学生正形成的道德观念和个性特征.因此,强身的同时要注重育心,寓思想品质教育与体育教学之中,能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的,就是在高中阶段积极开展体育选修项目的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是由于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会自觉地约束和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因为他们凭借兴趣和爱好来选择自己喜爱的项目,这本身就是一种主导作用的动机,他们会在行为上自觉的从严要求自己,听从教师和教练的正确引导,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投入体育锻炼之中,对自己选修的锻炼项目有信心和责任感,所以开展体育选修课项目的教学,既利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个性的健康发展,又利于学生的运动能力的提高和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

参选体育类选修课的学生,大多都具有一定的运动技能和运动技术基础,对某一类体育活动充满兴趣.他们希望通过体育选修课的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运动特长,获得更多的体育知识.所以,我们应在各方面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强调体育专项知识的丰富,专项能力的培养,提高在运动中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全校开展体育选修性项目的参与式教学,为学生创造宜人的教育环境,在体育锻炼中他们会有意识和无意识地表现自我个性发展的能力,满足学生的精神发展,对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和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校推行选项教学已经两年了,在选项体育教学的实验中,我们发现:选项教学能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体育课上学生的兴趣浓了,练习密度也有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抗挫折能力、拼搏精神却欠佳,同学间的合作意识都有所提高。

虽然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我校的上课的教师有限与场地的限制,选修的项目太单一,所以有很多学生选不到自己喜欢的项目,并且男、女同学一起上课,差异性很大,这样给老师教学上带来很多困难。所以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我将采取以下教学手段。

一、重视差异,平等参与。

根据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基本技能的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让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课堂教学要体现“两全――主动”。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分组练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重视心理,幸福成长。

在选项教学实践中,要重视每一位学生心理健康,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幸福成长,我们要真正地做到:

1、尊重每位学生,把他看成大人。

2、平等对待学生,让他学会如何做人。

3、加强师生沟通,师生关系和谐发展。

重视需求,情感体验。

重视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养成健全的人格。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好乐之者。体育活动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体育课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生对学体育锻炼,其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消极?其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

四、注重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效果好,教学效益高。通常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体育教学要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

2、学生受益面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由基础上湖的进步。

3、学习气氛轻松愉快,学生积极性高。

4、学生特长得以发挥,创新能力得以开发。

5、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差异,安排合理的运动负荷。

所以说在学生开展体育课选修性项目的教学中,更能充分表现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熟练地把特长发挥出来;更好地把握教材结构和特点,娴熟地传授技术和技能;有利于体育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探索、提高和对思想观念的更新,在教学中产生的教学效果才会更好;也有利于学生从体育教师(特别是老体育教师)身上看到终身体育锻炼给生命带来心理上、生理上的最大快乐,是积极引导学生个性健康成长的最好榜样,用体育教师无声的言行影响学生的行为发展。对调动体育教师教学主导性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对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和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3618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