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思修结课论文 大一思修结课论文实用4篇
【导言】此例“大一思修结课论文 大一思修结课论文实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大一思修结课论文1
《浅析音乐课堂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论文关键词:音乐陶冶学生 爱国主义情操 爱国主义 教育
论文摘要: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的结晶,音乐最能体现的是民族自身最宝贵的财富。一个民族的音乐所涵盖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和思想,是这个民族智慧的发源地。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的主要阵地,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的基本任务之一。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教学目标之一,贯穿于音乐教育之中,以音乐来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不仅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而且是鼓舞人们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为祖国贡献一切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应该责无旁贷地把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中,使他们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1用音乐来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音乐是历史的产物,跳动着时代的脉搏,记录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欣赏音乐,可以准确地让我们去理解作品,在音乐课的教学中,注入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是新课改的要求。
中华民族素来就有热爱祖国的优良传统。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表现爱国主义的音乐作品真象满天的繁星一样,数不胜数。如何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瑰宝,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是摆在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一方面选择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同时又有很强的思想性,能培养学生美感的优秀作品。另一方面教师要精心挖掘教材的内涵,并充分揭示作品中丰富的内容及艺术形象,才能使以音乐之美来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的目的得以实现。
适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是很多的。《游击队歌》、《满江红》、《在太行山上》等都是典型的抗敌御侮的爱国歌曲,《歌唱祖国》、《长江之歌》都是歌颂新中国,激励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歌曲。这些歌曲的内容深刻,艺术性强,感情真挚,易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游击队歌》歌词为两段,它以第一人称自述的形式,描绘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背景下栩栩如生的游击队生活,在自豪的乐观主义精神中表达了必胜的信心:“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通过歌曲的学唱,激发学生对中国解放军战士的乐观主义革命精神的了解、对祖国的热爱。《歌唱祖国》由王莘作词作曲,作于1950年9月。歌曲表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新面貌,记录了刚刚解放的中国人民雄壮前进的步伐。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性,又具有高度艺术性的祖国颂歌,很适合爱国主义的教育。几十年来,这首歌传遍了祖国大地,已成为独立自由的新中国的象征。
2在欣赏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音乐教学与学生的德、智、体诸方面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丰富学生精神生活,培养学生感受自然美、生活美的能力以及提高想象力、创造力,都有着积极的作用。音乐教育最大的特点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这是其他学科所不及的。社会主义的音乐教育就是要以动人心魄的音响美及旋律美,多姿多彩的抒情美及结构美,来净化新一代的心灵。用音乐的“灵魂”,“流动的诗”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培养起最深厚的爱国主义热情。
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它是我国古典音乐作品中的名曲之一,是民族传统乐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瑰宝,在国内外乐坛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就象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
《春江花月夜》,以江月起笔,以江月落笔,在仰观孤月、俯察江海的诗化巨大时空中使宇宙意识和人间真爱展示出美好的境界,在感悟人生有限和追寻人生归宿无限的心灵叩问中冥思永恒的千古之谜。在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欣赏这首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使学生很自然地联想到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的文化历史,民族音乐的伟大。在同学们的心灵深处,播下爱我中华的种子,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又如:欣赏《黄河大合唱》这部我们引以自豪的大型声乐套曲,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品的基本主题是抗日救国的。它以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品格,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为我们描述了抗日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人民遭受的沉重灾难,揭露了敌人的残暴,勾画出人民群众抗击敌人、保卫祖国的豪壮情景。整个作品自始至终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情感及坚定的革命信念,强调最后胜利是属于中国人民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运用多媒体屏幕上出现激动人心的画面,打动每个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受到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音乐欣赏是通过音乐认识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在欣赏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结合思想教育的侧重点在理解音乐作品的题材、风格、形式的基础上,使学生在美的享受、陶冶中潜移默化的受到全面的思想教育和艺术熏陶。
3用典型的艺术形象激发学生情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以声传情、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音乐可以表达语言不能表达的感情和美。
音乐教育通过声乐演唱、器乐演奏、音乐欣赏等教育手段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将音乐教育与思想教育溶为一体,来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得到艺术教育的同时,思想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思想道德变得更高尚。这对于把学生培养成新时代的人才,提高民族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教唱爱国主义题材的歌曲时,通过教师的分析、讲解,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歌曲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给学生讲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的爱国故事,使学生明白人民音乐家的爱国精神和他们的作品一样永世长存,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例如:在教唱《国歌》时,首先对国歌的时代背景作详细的介绍,着重向学生介绍在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我国,占据了我国大片大好河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我国著名诗人田汉和音乐家聂耳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敌人的无比愤恨之情,在极其危险的时刻写下了这首《义勇军进行曲》,也就是后来的国歌,这首歌曲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的热情。当这首歌曲流传开以后,更是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使学生对这首歌曲的深刻的爱国主义内涵和巨大的鼓舞作用,有了深刻的了解。
每一首歌曲,它的产生都有着一定的社会背景和地域差别,例如《长江之歌》中,人们不仅要了解到歌曲产生的时代,还要了解以长江为背景的长江文化。“唯见长江天际流”,“不尽长江滚滚来”,则充分地展示了长江的人文特征,长江水养育了华夏人民,是中国人民的文化发祥地之一,让歌者感受到一种自豪感,使人不仅学习到了新歌,而且了解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培养了学生爱国主义激情,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研究自然的兴趣,突出了德育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为学习今后的成长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4利用流行歌曲灌输爱国思想
流行歌曲是学生比较喜欢一种音乐形式,而如果老师能很好的利用流行歌曲来灌输爱国主义思想的话,那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例如孙楠演唱的《五星红旗》,歌词中“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为你欢呼,我为你祝福,你的名字,比我生命更重要。”不仅歌词能完美的表达爱国主义思想,而且节奏欢快,振奋人心!
又如屠洪刚演唱的《精忠报国》,“何惜百死报家国,忍叹惜更无语血泪满眶”,“我愿守土复开疆,堂堂中国要让四方来贺”不仅唱出了岳飞重整军备,报仇雪耻,收复失地,赢得了抗金的胜利,而且岳飞一生坚贞不屈和忠勇为国的精神,人们将永世不忘。
这种题材的流行歌曲还有王力宏的《龙的传人》、高枫的《大中国》、林依轮的《我们在太阳升起的地方》、刘德华的《中国人》、谢霆锋的《黄种人》等,此类歌曲不仅振奋人心,而且朗朗上口,学生很容易接受,又能达到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不难看出,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不仅是培养人才的需要,也是音乐艺术本身的需要。我们要积极开发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精心设计每次音乐教学的实践,培养出无愧于时代的跨世纪人才,使中国立于世界强国之列,这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我们音乐教育的责任,使学生在音乐教育中受到美育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利用音乐教学的素材,奏响爱国主义主旋律,这是赋予音乐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参考 文献
1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2005
2中国音乐教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3音乐教育教学经验。人民音乐出版社,
大一思修结课论文2
《浅谈爱国主义教育的几个新》
摘 要:党的之后,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国梦的引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下有了更为丰富的内容,中国梦宏伟蓝图的新目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倡导,95后大学生新主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新内容,数据课堂新途径,创新人才新视野。
关键词:爱国主义;中国梦;大学生
一、新目标:中国梦宏伟蓝图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当前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题。引导大学生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青春正能量,需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2013年5月4日,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在广大青少年中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为青年大学生播种梦想、点燃梦想,让更多的青年大学生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的青春能量。
二、新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强调,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修订版教材已增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修订版已将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为独立的一节,既是该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核心内容同时也是贯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主线。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才能更好地肩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做忠诚的爱国者。
三、新主体:95后大学生
自2013年起,大学的校园们开始迎来了1995年后出生的大学生。他们积极、健康、向上,胸怀远大理想,自立自强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在欣喜地看到他们这一代主流的同时,同时也看到他们身上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受互联网和外来文化影响,有些学生价值观迷惘、对社会问题敏感、张扬个性不计后果、甩也甩不掉的网络情结,甚至有些学生陷入网瘾和手机依赖症。针对95后大学生的特点,对于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更为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感受到爱国主义就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让他们清晰地认识到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国家发展和个人发展、国家安全和个人安全的关联,并努力让他们承担起属于他们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2015年4月1日美国《纽约时报》网站称,“近日,中国用战舰从冲突不断的也门撤离了近600名公民,这显示出北京从危险地区撤侨的能力日渐增强“。中国网友表达了对该行动的支持。一名微博用户写道:“祖国实力的强大不在于免签多少国家,而在于危险的时候能把你带回家。”另一则评论写道:“如果国家实力不雄厚,这种事情想都不敢想。”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形势和大学生喜欢互联网的特点,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把爱国主义教育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将爱国主义教育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学业测评相结合,在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的同时积极调动95后群体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情理交融、理性爱国,引导他们做到爱国情感、思想、行为相统一,成为忠诚的爱国者。
四、新内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只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才能造就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文化力量。以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指导,开展各种方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基于互联网的微课堂、微信课堂、动画课堂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开发特色校园文化(家乡文化、大学精神、校史文化、景观文化、网络新语、微言集锦),夯实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五、新途径:数据课堂
2013年被称为世界“大数据元年”,翻转课堂、“慕课”(MOOC)和微课程这些数据课堂就是大数据变革教育的第一波浪潮。数据课堂借助于网络平台,可将传统的爱国课变得“活”起来。学生也能根据自身情况反复播放学习,教师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对学生的解疑释惑上,同时与传统课堂、实践课堂形成联动、互动,促进知识、能力、素质、智慧的培养,增强是非善恶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在社会实践中成长为坚定的爱国者。
六、新视野:创新人才
随着信息化时代和学习型社会的到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
首先,爱国是巨大的求学动力。经济全球化扩大了国家间竞争的空间,加剧了竞争的烈度,从而也为爱国主义提供了动力源泉。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被誉为“万能科学家”的钱伟长曾经说过:“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其次,爱国行和成才行是同步的。报告提出“五位一体”的国家建设总体布局,对于任何一个大学生来说,这五个领域每一个都大有可为,“个人梦”也可以很丰富多彩。为了自己独特的“个人梦”而奋斗,整体意义上的“中国梦”终会实现。
最后,爱国就要弘扬中国精神,要成为创新人才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我国组织实施了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着重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也就是弘扬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即中国精神。这将激励个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以各种方式、各种途径为国家争得荣誉,为国家争气,争气要赢得尊严,赢得尊严要靠具体行动,自觉维护国家安全、利益,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传承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在德才兼备的成长历程中唱响中国梦主旋律。(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参考文献:
[1] :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EB/OL].
[2] 百度文库。90后爱国主义教育可行性调研报告[EB/OL].
大学思修结课论文3600字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作用》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运用与证明,而且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反思、科学坚持、创新发展的过程。其中面对中国现实的深刻的理论反思既是科学合理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前提和基础,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与现实国情寻找“结合点”与“平衡点”的关键环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特点的“中国化”反思应是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大课题,这既是将马克思主义全面具体化的要求也是推进中国化的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的基础性环节。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阶级性等基本特点,进行“中国化”反思的具体分析。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和作用方式当前世界正处在信息时代。继续发展自然科学和热衷于技术创新是非常重要的,但这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并不排斥,而是互为犄角。就重要性而言,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亳不逊色。社会同人一样,也会有“病”。有“社会焦虑症”,这就是整个社会飘散着不安定的浮躁;有“社会抑郁症”,这就是社会弥漫着的悲观主义,自杀者数量增加和有神论者的人数膨胀;社会也会有“溃疡”,这就是腐败、失业、犯罪;有“伤口”,这就是社会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对抗和仇恨。分析和治理这些“毛病”不能依靠自然科学,而必须有赖于社会科学的研究。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为我们指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疾病所在和根治的方法,而且他们首先是革命者,以其毕生精力直接领导和参加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肌体健康朝气蓬勃的社会,但同样会有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自然科学面对的是自然,它的任务是单一的——发现自然规律;而社会科学不仅要研究社会,而且要研究由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应用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要研究社会和自然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所引发的问题超出了自然科学范围,绝大部分属于社会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何谓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传统的理论解释主要定义为三点:一是马克思主义有一个科学的研究对象,实现了研究对象的革命;二是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彻底的唯物主义与彻底的辩证法;三是有一个完整严密的逻辑体系。由此马克思主义被视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根据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化的实践,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仅仅由其理论的内在逻辑特性决定是抽象的不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必须在实践中获得历史性的具体化的证明、充实与完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不是被给予的,而是在人类的文明长河中和永恒的实践中被历史性建构的,不是相对于我们的经验而先验存在的,而是本身向根源于这种理论指导的实践经验无限开放的包括我们的经验以及后来者的经验在内的与时俱进。不仅直接观照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实践经验,而且涵融整个人类的包括一切非马克思主义的文明与经验。除了以上所述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解释模式外,以“中国化”的实践审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其科学性的内涵在当代具体化至少蕴含着以下几点:自觉吸取和改造人类每一个时代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实现文化的历史性融合,化为自身的文化生命力。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原则的直接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作为文化的开放与包容的气势,使马克思主义在每一个时代具有文化的优势与亲近感,能与受众的文化心理与情感交融和谐,也就是通常所讲的掌握群众,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文化规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过程中吸收和改铸了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构成了现代中国先进文化的主体。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吸取和创造性转化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中国化真正掌握了群众,化为自觉的革命实践,极大地促进了革命的成功,这本身就是被建构和实现了的科学性。中国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海纳百川的气概和文化特性。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现实和全局出发,借鉴世界法治经验,对近现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和法治发展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它既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划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执政党对中国法治经验的理论追求和升华。
在中国的历史上,居于指导思想的往往是一种实用主义、经验主义、功利主义的思想,很少在精神层面上思考问题。由于欠缺高远的理念指导,在制度建构和改革过程中,往往显得理念准备不足、甚至完全没有经过理念上的论证。纵观中国的法律,历代法律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局限于立法技巧、编纂体例、实施方法等经验实用性领域,而无法朝着法的价值的高层次发展。任何法律都包含着理念和制度两个层面,只有制度层面的法律,而没有精神理念层面上的法律,这样的法律必然是残缺的。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立起了各种各样的法律制度。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制度建设在量上有了惊人积累后,法律权威的缺失却构成了目前制约法治进展与水平的关键性问题。制度的构建必须要有理念支撑。推进现代法治,既要重视制度构建与制度创新,更要注意发掘、培植与发展法治理念。理念是推动法治进步的一种内在的、隐性的但非常巨大的动力。法治的实现与否,关键不在于法律制度表层的建构,而是依赖于人们的自然习性和逐步养成的法治理念。如今我国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改革在某种意义上讲实质上就是对司法理念进行变革。理念似乎是看不见的,但它却决定了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以及以后将要进行的司法工作的效果和成败,没有正确的理念指导或支配,司法改革就难以深化或推进。树立法治理念必将对我国法治建设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中国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法治理念?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在认真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作出了一项重大决策: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内容。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检察干警作为国家专门法律监督机关中的司法力量,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自觉运用这一理念指导执法行为。如何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和深刻内涵,并自觉坚持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检察实践呢?笔者认为:
第一,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理念,准确把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严格依法办事的基本内涵。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市场经济利益法则也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这种情况下,司法队伍难免受到影响。司法干警思想上的任何偏差和动摇,都可能使执法目标和方向发生错误,手中的执法权力都可能被错用和扭曲,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损失。检察干警应该努力提高法律素养,坚持严格执法,模范遵守法律,自觉接受监督,把监督制约作为推动和改进工作的动力,保证和促进严格公正文明执法。
第二,树立执法为民理念,工作中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执法公正、一心为民。检察干警要立足实际,扎实勤奋地工作,实实在在地为人民谋利益,对人民群众最具体、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要求,要给予最及时、最方便、最大程度的实现和满足。作为人民的公仆,在工作中要树立和强化服务意识,妥善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清正廉洁,确保权为民所用,做到文明执法。
第三,树立公平正义理念,做到平等对待、及时高效、程序公正合法。检察干警在工作中要出于公心,态度公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把证据关、法律关,排除私利,坚持秉公执法,同时在执法中应努力追求公平与效率的最佳结合,实现公正与效率并重。
第四,树立服务大局理念,保障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是司法工作的重大政治责任,检察干警要把本职工作干好,把各自的职责履行好,把职能作用发挥好,自觉主动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大局,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
第五,牢固树立坚持党的领导的理念,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检察干警要切实增强党性观念,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始终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高度一致,真正做到永远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忠于法律。
作者简介吕永建: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
大学思修结课论文2700字4
《英语课堂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初探》
摘 要:语言作为沟通交流的工具,也承载着情感态度的传达。英语语言目前是我国应用人数最广的第一外语。学英语,使用英语,和爱国并不冲突。英语教师在日常的英语课堂中,实事求是不失时机地实施爱国主义教育,也是《新课程标准》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教师的要求。
关键词:英语课堂 爱国主义教育 情感价值观
语言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社会进步的必要工具。语言在日常生活中传达着人们的情感态度。可见,语言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性。英语目前仍然是我国使用最广泛的第一外语。青少年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希望。初中教师如何在日常的英语课堂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既关系到我国与世界接轨互相学习科技互通信息,也关系到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初步探索。
1背景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进一步明确了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人文性,要求英语课堂能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开阔视野,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教育要“坚持德育为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2内容
课堂传授知识与情感并重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因知识变得强大。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青少年才会成长为拥有丰富知识的国之栋梁。
但是,处于升学压力,家长期待,社会舆论的包围中,很多教师只能是重讲解,多练习,抓分数。情感教育,只能是蜻蜓点水,一言带过。
更有部分英语教师认为,情感教育,应该是班主任、政治老师,或者是语文老师的责任。这些观点都有失偏颇。
传授知识,答疑解惑固然是教师的天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牢固建立爱国主义思想,是每位教师的神圣职责之一。
英语科目学习与爱国互为促进
经常有学生会质疑英语学习是“不爱国”“崇洋媚外”的行为。尤其是英语学习遇到困难,学生的负面情绪更会滋长“学英语就是不爱国”的谬论。
在英语课本里,人教版七上,UNIT 8,“When is your birthday ”给我们介绍了鲁迅、李四光、聂耳,他们和富兰克林、居里夫人夫人一起都是值得尊重的。
学到运动时,我国的姚明、邓亚萍都出现在课本中。提及景点,the Great Wall, Summer Palace, the Forbidden City 名列其中。说到可爱的,animals,pandas 位居第一。至于文艺,the Beiijng opera 首当其冲。介绍气候,我国的Sanya, Harbin, Beijing 都有专门的介绍。
这些课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课堂中,进行课本知识讲解的同事,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意识的拓展。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特色和传统,建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各种课型与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合
英语课本分为多个单元,每个单元的学习,教师会分为多种课型。
(1)根据教学内容和任务,分为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
(2)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技能培养,分为新授课、巩固课、阅读课和复习课;
(3)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分为讲练课、巩固课、复习课、阅读课和语法课;
(4)根据语言知识目标,分为语音课、语法课、词汇课;
(5)根据技能培养目标,分为听力课、说话课、阅读课、写作课、翻译课;
(6)根据教学过程,分为讲练课、巩固课、复习课、测验课、测验分析课。
众多的课型,都能融入爱国主义的情感教育。以技能培养目标分类的五种课型为例。
听说课,一般是指单元的1a到Grammar Focus。以七年级上册,Unit 7 ,“How much are these pants ”为例,听说课询问价格,购物为话题。在引入商品、问价的句型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社会热点的信息:我国圆明园的生肖铜首在英国被高价拍卖。How much提问后,学生可以有多种回答:It’s priceless. We don’t need to buy. It belongs to our Chinese.
说话课,也就是speaking class, spoken class.通常是学习本单元的主要话题和语法后,根据课本的TOPIC,学生们进行Oral practice. 笔者认为途径有二:教师提供素材,学生组织对话;学生课下准备,分组练习。以Go for it ,八上,Unit 11为例,本单元的话题是:make chores.(做家务)。课本中出现了一些基本的家务:do the dishes, take out the trash, fold your clothes, sweep the floor, make your bed, clean the living room etc. 说话课前,思路还可以进一步打开,尊老爱幼,上学路上让座位给更需要的人,帮帮老师,为班集体做卫生,照顾生病的同学等等,都可以应用到我们的课堂。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阅读课,由于其长篇的英语,让很多同学望而生畏。经过教师的讲解,大部分同学都能明白文章的main idea. 阅读课,应该是最接近语文课的课型,完整的故事,深情(下转第73页)(上接第67页)的叙说,细致的描写,是渗透情感教育的最佳时机。八下开始,课本加入了reading 部分。第一个单元就提到了日本的robots(机器人)。中国,这个文明古国,曾经无比辉煌,统领世界。当下,我们青少年要如何才能实现我们的中国梦?让东方雄狮威震地球?来自日本的机器人,提醒我们要放眼世界,科技强国,少年强则国强。
第二单元的国外少年课外学习,响亮的提醒学生,青少年是学习的黄金时间,国外的同龄人也埋头苦学,奔波于各种课外提高项目里。我们觉不能放松警惕。Most children take part in after-school clubs. 第四单元励志的北大支教志愿者,YangLei, set a good example. 爱国奉献,哪里困难哪里就有我,不仅仅是解放初期的口号,也是新一代国家建设者的志愿。
写作课,既是训练学生语言知识的掌握,也是学生心声的表达。正所谓言为心声,我笔写我心。旅游在学生的生活中极为普遍。安全出行、文明旅行是我们经常叮嘱学生的。今年,香港和内陆游客经常有分歧。幼童便溺,更是掀起我国两地的争议。埃及金字塔的“XXX到此一游”,世界哗然。写作课上,笔者给学生布置了旅游话题的作文。注意安全,做文明人。学生们参与热情很高,积极调用自己学习过英语知识,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发现,英语学好了,自己也就拥有了另外一种声音,可以向世界更多人呐喊出自己的声音。英语是一门功课,更是一种工具。
3总结
情感教育是青少年时期重要内容。教育更应倾情于德育。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立足课本,放眼未来,建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培养青少年成长为热爱祖国,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有志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