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阅读答案【最新5篇】
《战国策》通过生动的历史故事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智谋与斗争,揭示了权力、外交和人性的复杂关系,值得深入思考吗?以下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的《战国策》阅读答案相关文章,便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战国策》阅读答案 篇1:
战国策阅读附答案
医扁鹊见秦武王①,武王示之病②,扁鹊请除③。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④:“君与知之者谋之⑤,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⑥,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注释 ①扁鹊:战国时名医,姓秦名越人,勃海郡(在今河北任丘县)人。②示:告诉。③除:去掉,此可引申为医治。④石:石针,即砭,古人用以扎皮肉治病。⑤知之者:指懂得医道的人。⑥此:如此。知:掌管。
1.辨析下列划线词的含义。
(1)武王示之病 之:________________
(2)目之下 之:________________
(3)君与知之者谋之 之:________________
(4)使此知秦国之政 之:________________
(5)与不知者败之 之:________________
2.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故事告诉了人们广泛听取意见是对的,但要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他的'。
(2)的。
(3)指医道。
(4)的。
(5)指治病这件事。
2.(1)君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未必能治好,弄不好反而会使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见。
(2)君王同懂得医道的人商量,又同不懂医道的人来败坏,假使像这样去管理秦国的政事,那么君王随时都有亡国的危险。
3.示例:分辨哪些是最合理的(或科学决策等)。(答案不唯一)
战国策阅读附答案 篇2:
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则将退兵;不亲,则且遂攻之。”
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苏秦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燕之计过矣。且赵之于燕、齐,隐蔽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则明日及齐、楚矣。且夫救赵之务,宜若奉漏壅,沃焦釜。夫救赵,高义也;却秦兵,显名也。义救亡赵,威却强秦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则为国计者过矣。”
天下合从。赵使魏加见楚春申君曰:“君有将乎?”曰:“有矣,仆欲将临武君。”魏加曰:“臣少之时好射,臣愿以射譬之,可乎?”春申君曰:“可。”加曰:“异日者,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裂而陨也。’今临武君尝为秦孽,不可为拒秦之将也。”
(选自《战国策齐二、楚四》)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如听之,以却秦兵 听:探听
B.且赵之于燕、齐,隐蔽也 蔽:屏障
C.更羸曰:‘此孽也……’ 孽:经受过灾难
D.故疮裂而陨也 陨:坠落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请粟于齐,而齐不听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①不如听之,以却秦兵
②古之人观于天地……,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①且赵之于燕、齐,隐蔽也,齿之有唇也
②不知东方之既白
D.①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
B.苏秦认为赵国像只漏瓦罐一样,救赵宜快不宜慢。
C.楚春申君在天下合从的形势下准备派临武君拒秦。
D.魏王开始对更羸“引弓而下鸟”是抱怀疑态度的。
11.翻译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5分)
义救亡赵,威却强秦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则为国计者过矣。
[参考答案]
6.A(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听:听从、接受,即“借给(赵)”。]
7.C(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理解)。[C项两个“之”字都属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第①句中的“而”,表转折连词,“但是”;第②句中的“而”,表并列连词,“并且”。B项第①句中的“以”,连词,“来”“以便”;第②句中的“以”,介词,“因为”。D项第①句中“为”(wèi),介词,“替、给”;第②句中的“为”(wéi),动词,“做”。
8.C(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常见文言句式的理解)。[然则(汝,更羸)射可至此乎?]
9.D(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①②皆苏秦劝谏齐王援赵的句子;③是楚春申君回答魏加的话;④⑤皆魏加给春申君打比方所说的话,不属直接劝谏;⑥为魏加直接劝谏春申君不要用临武君拒秦。]
10.B(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苏秦认为齐救赵应该像手捧一只漏瓦罐,去浇烧焦了的锅一样,宜快不宜慢。]
11.(我们)救助将要灭亡的赵国显示我们的高义(或:秉持道义救助将要灭亡的赵国),使强秦退兵,显示我们的威名(或:发挥威力,使强秦退兵);(现在)不专心做这些事,却专心做吝惜粮食的事,那么为齐国考虑,(这)是错误的。[(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评分标准:本题5分。“义”“威”“务”“爱”“为国计”5个采分点,各1分。]
古文阅读参考译文
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齐、楚救援赵国。秦国的计划指出:“齐、楚两国去救赵国,如果他们之间的关系亲密,那么(我们)就退兵;如果他们的关系不亲密,那么我们就继续攻打赵国。”
赵国没有粮食吃了,向齐国借粮食,但是齐国不借。苏秦对齐王说:“不如借给它以便打退秦兵,不借给赵国粮食,秦兵就不能被打退,这就证明秦国的计谋是正确的,而齐、燕的计谋错了。况且赵国对于燕、齐来说,如同一条屏障,又如同牙齿有嘴唇那样,嘴唇如果失掉了,那么牙齿也就寒冷了。(秦国)今天把赵国灭亡,那么明天它就要灭掉齐、楚了。现在救赵之事,应该像手捧一只漏水的瓦瓮去浇烧焦了的锅一样,宜快不宜慢。(齐国)救赵国,是一件高尚的正义行为,退却秦兵,是扬显名声的事情。(我们)救助将要灭亡的赵国显示我们的高义,使强秦退兵,显示我们的威名;(现在)不专心做这些事,却专心做吝惜粮食的事,那么为齐国考虑,(这)是错误的。
诸侯各国合纵抗秦,赵国派遣魏加去见楚国的春申君说:“您有大将吗?”春申君说:“有,我想让临武君为大将。” 魏加说:“我年轻时喜欢射箭,我想用射箭比喻这件事,可以吗?”春申君说:“可以。”魏加说:“过去,更羸与魏王站在一个高台的下边,抬头看见天上飞着的鸟。更羸对魏王说:‘我替大王空拉弓弦,就可以给大王射下一只鸟来。’魏王说:‘这样说来,您射箭的技术能够达到这样的地步了?’更羸说:‘能够达到这样的地步了。’时候不大,有一只雁从东方飞过来,更羸用拉了一下空弦,就让雁从高空中掉了下来。魏王说:‘这么说来您射箭的技术已经达到这样高的地步了?’更羸说:‘这是一只经受过灾难的鸟。’魏王说:‘先生怎么知道的?’更羸回答说:‘这只鸟飞得慢鸣声又悲。飞得慢,是因为往日的疮口还在疼痛;鸣声悲凄,是因为长久失群无依无靠。旧疮口未好,加上惊恐之心也没有去掉,这时它听到弓弦之声就要抽身高飞,旧疮口就要裂开,因而落了下来。’临武君曾经被秦国打败,所以他不可
《战国策》阅读答案 篇3:
管燕得罪齐王,谓其左右曰:“子孰而与我赴诸侯乎?”左右嘿然莫对。管燕连然流涕曰:“悲夫,士何其易得而难用也!”田需对曰:“士三食不得餍①,而君鹅鹜有余食;下宫糅罗纨,曳绮縠②,而士不得以为缘③。且财者,君之所轻;死者,士之所重。君不肯以所轻与士,而责士以所重事君,非士易得而难用也!”
(选自《战国策·齐策》)
注:①餍(yàn):本义指吃饱。②绮縠(qǐ hú):绫绸绉纱之类。丝织品的总称。③缘:边缘。
19.解释下列加点词。(3分)
(1)子孰而与我赴诸侯乎? (2)连然流涕
(3)谓其左右曰
20. 下列句子中的“以”与“士不得以为缘”的“以”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而责士以所重事君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将以攻宋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且财者,君之所轻;死者,士之所重。
22.阅读全文,用自己的话回答为什么管燕的左右没有人愿意与他“赴诸侯”?(2分)
19. (1)谁,哪一个(2)眼泪 (3)告诉(对……说)
20.而且(何况)财货是您所看轻的,死是士人所看重的。
22.因为管燕未能善待别人,只注重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了他人的利益。(不肯把他所看轻的财货送给士人,却要求士人以他们所看重的死为他效劳。)
《战国策》阅读答案 篇4: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2—15题。(16分)
甲(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刘向《战国策》)
乙齐宣王为大室,大盖百亩,堂上三百户①。以齐国之大②具③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者。香居④问宣王曰:“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为淫乐,敢问荆邦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敢问荆邦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居曰:“今王为大室,三年而不能成,而群臣莫敢谏者,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香居曰:“臣请避矣!”趋而出。王曰:“香子留!何谏寡人之晚也?”遽召尚书⑤曰:“书之寡人不肖好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 (刘向《新序》)
注释①堂上三百户:厅堂很大,能容下三百个房间。②大:强大。③具:备办。④香居:齐国大夫。⑤尚书:官名。汉以前是小官,负责掌管殿内文书。
9.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臣之妻私臣 ( )(2)面刺寡人之过( )
(3)遽召尚书( ) (4)寡人不肖 ( )
10.请分别写出下列两句中加点的“以”的用法或意义。(2分)
(1)皆以美于徐公 (2)以齐国之大具之()
11.用斜线为下面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2分)
书之寡人不肖好为大室。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上文中画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有关句子。(6分)
(1) 王之蔽甚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 何谏寡人之晚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书之寡人不肖好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齐威王、宣王执政时是齐国的鼎盛期,根据甲乙两段文字分析其原因。(2分)
参考答案:
9、12.(4分)(1)偏爱(2)指责 (3)立刻(4)贤德
10.(2分)(1)比(2)凭
11书之/寡人不肖/好为大室。
12.(6分)(1)大王受蒙蔽很久了。(2)为什么这么晚才向寡人进谏呢?
(3)记下,寡人不遵从先王教诲,盖大宫殿,香子让寡人停止了这种做法。
13.(2分)齐威王、齐宣王执政开明,知错能改;臣子贤德,能忠言劝谏。
《战国策》阅读答案 篇5: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关?”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①朝服衣冠: ②孰视之:
③皆以美于徐公: ④期年之后: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文: 。
②能谤讥于市朝。
译文: 。
小题3邹忌见了徐公后,又“窥镜而1刍视”“暮寝而思之”的行为反映了邹忌怎样的性格特点?(4分)
答: 。
小题4阅读全文,说说齐国为什么能在朝廷上战胜别国?(4分)
答: 。
答案
小题1①朝服衣冠:穿戴 ②孰视之:通“熟”。缜密,仔细,周详
③皆以美于徐公:认为 ④期年之后:一年
小题1①译文:从这件事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太厉害了
②译文:能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
小题1(4分)头脑清醒、善于思考、精明能干、深谋远虑。
小题1(4分)是因为邹忌以自己的实际例子,来告诫威王要虚心纳谏,对臣下友好,要赏罚分明,要亲近向自己提建议的人,远离光奉承自己的人,所以数月来提建议的人,宫中像集市一样。一年之后想提也提不出了。威王的虚心纳谏,是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