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实用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170541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实用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5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篇1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供临床医学五年制使用)前 言

课程编码:071005 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

课程英文名称:medical microbiology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必修课

授课对象:临床医学本科生、成人教育本科生及专升本 学 时 数:总学时48 学时

课程教学目的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医学微生物学是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与医学相关的微生物(细菌、病毒为主)的基本生物学性状、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感染性疾病的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本大纲所规定的内容,都是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必须掌握和熟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这些内容,主要是通过课堂讲授或自学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课程考核方法为理论考核。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学性状,以及病原微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与人体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有关基础医学和临 床医学课程及从事由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奠定基础。教学内容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与机体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是基础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为学习临床各科的感染性疾病、传染病、超敏反应性疾病和肿瘤等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可运用所学的知识直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医学微生物学分为基本原理、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4篇。在基本原理中主要叙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生物学特征、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遗传变异的规律、微生物与人体的相互关系,以及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等内容。在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中主要介绍几种引起较为常见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性状、致病因子、抗感染免疫机理以及所致疾病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

本大纲所列内容为医学本科学生所应掌握、熟悉和了解的内容。为适应现代微生物学发 展的需要,本大纲在第6版大纲的基础上对讲授内容进行了精编与调整,力求重点突出,反 映进展,如总论中重点对正常菌群、基因结构、致病物质基础、微生物学检查方法新进展、疫苗的发展等增加了相应内容。各论中对以往重点讲解但目前已少见的疾病如白喉、脊髓灰 质炎等的内容做了必要的删减,并对性病的病原、军团苗、弯曲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增 加了要求,实验教学中增开了新实验内容,以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操作的训练。

教学内容的程序按三段分述,顺序是细菌学、病毒学及真菌学。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化教学,配合投影片、实物模型等;实验课可配合幻灯 片、录相教学。

教材及参考书选用:

教材:《医学微生物学》(第7版)李凡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参考书:

1.outline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山医大微生物室1998 2.《现代医学微生物学》闻玉梅主编,1998 3.medical microbiology, david greenwood,(15th edition), 北京科学出版社,

理论教学部分

绪 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定义。2.掌握微生物按细胞结构特点的分类。

3.了解医学微生物学的范畴、研究对象及发展简史, 现代医学微生物学新进展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意义。[教学内容]

微生物和的定义、分类(三大类微生物的分类依据及种类)。病原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医学微生物学的范畴、研究对象。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现代医学微生物学新进展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意义。[教学学时] 学时。

第1篇 细菌学 第1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菌细胞壁的功能、主要成分、g+菌与g-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其医学意义。掌握细菌l型的概念及其医学意义。了解细菌胞膜及胞质内与医学有关的重要结构与功能。2.掌握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熟悉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意义(实验课内容)。3.熟悉细菌的大小(测量单位)与形态。[教学内容]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细菌的基本形态,细菌的不规则形态(衰退型)

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的功能、主要成分,g+菌与g-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意义。细菌l型的生物学特性及临床意义。细胞膜与细胞质及其内含物的组成与功能。

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的定义、化学组成、抗原性及致病性。鞭毛的的定义、化学组成,抗原性及其功能。菌毛的定义、化学组成、种类及其与致病力的关系。芽胞的定义、形成、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及其与医学的关系。[教学学时] 3学时。

第2章 细菌的生理

[目的要求]

1.掌握影响细菌生长的环境因素。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掌握细菌生化反应的概念及其意义掌握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2.熟悉细菌的营养类型及细菌的营养物质,熟悉细菌的人工培养(实验课内容),熟悉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熟悉细菌生长繁殖速度及生长曲线。

3.了解细菌的理化性状。了解细菌的分类。了解细菌摄取营养物质的机制。

[教学内容] 细菌的理化性状:细菌的化学组成,细菌的物理性状。

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细菌的营养类型,细菌的营养物质,细菌摄取营养物质的机制,影响细菌生长的环境因素,细菌的生长繁殖。

细菌新陈代谢和能量转换:细菌的能量代谢,细菌的代谢产物

细菌的人工培养: 培养细菌的方法、培养基、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实验课内容)、人工培养细菌的用途。细菌的分类 [教学学时] 2学时

第3章 消毒与灭菌与病原微生物试验室生物安全

[目的要求]

1.掌握消毒、灭菌、防腐和无菌的基本概念。

2.熟悉热力灭菌的种类、原理及应用范围,掌握高压蒸气灭菌的用途与机理,掌握紫外线杀菌法、滤过除菌法的特点及机理。熟悉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熟悉病原微生物试验时生物安全。

3.了解常用化学消毒剂的杀菌机理及应用。

[教学内容] 消毒、灭菌、防腐和无菌的基本概念。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灭菌:机理、湿热法较干热法的优越性。干热灭菌法:焚烧和热空气。湿热灭菌法:巴氏消毒法,煮沸法,流通蒸气法,间歇灭菌法,高压蒸气灭菌法及其应用范围。日光与紫外光的杀菌原理及使用注意事项。滤过除菌法的原理及应用。化学消毒灭菌法: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杀菌机理及其应用。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教学学时] 学时。

第4章 噬菌体

[目的要求] 掌握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的概念。掌握噬菌体的复制特点。[教学内容] 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形态结构、化学组成、抗原性、抵抗力 毒性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 [教学学时] 1学时

第5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目的要求] 1.掌握转化、转导、接合、溶原性转换概念及机理。掌握f质粒、r质粒的功能。2.熟悉结构基因、非结构基因的概念。熟悉突变的概念,了解基因突变的规律。

3.了解细菌染色体的主要性质。掌握质粒的概念及其特征;熟悉转座子、插入序列的概念。了解dna的结构与功能。了解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实际意义。

[教学内容] 细菌的遗传物质基础:细菌的染色体,质粒。细菌基因的转移与重组:转化、转导、接合,溶原性转换的概念与实例。基因突变:突变的概念,规律及分子基础。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意义。[自学内容] 细菌基因表达的调节 [教学学时] 学时。

第6章 细菌的耐药性 [目的要求]

1.掌握耐药性、固有耐药性及获得耐药性的概念。

2.掌握r质粒的功能。熟悉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机制:遗传机制;生化机制。3.了解抗菌药物的种类,细菌耐药性的防治。[教学内容]

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

细菌耐药的机制:细菌耐药性的概念。固有耐药性,获得耐药性的概念及机制。r质粒。抗菌药物的种类: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甙类等。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机制:遗传机制;生化机制。

细菌耐药性的防治: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教学学时] 1学时。

第7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目的要求]

1.掌握正常菌群的概念,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微生态平衡、微生态失调的概念。熟悉微生态失调的原因及条件致病菌、菌群失调症的概念。

2.掌握病原菌、毒力的概念。掌握细菌侵袭力的构成因素(荚膜、细菌生物被膜、黏附素、侵袭性物质)。掌握细菌外毒素、内毒素的性质及其作用,外毒素的种类,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掌握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的概念。掌握以下概念: 隐性感染、显性感染, 毒血症、脓毒血症、败血症、菌血症、内毒素血症。掌握医院感染的概念。3.熟悉感染的传播途径。

4.了解医院感染的特点、分类、微生物的特征、流行病学特征、危险因素及预防和控制。了解感染的类型。了解宿主免疫防御机制: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教学内容] 正常菌群。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人体常见的正常菌群。

微生态平衡与失调的影响因素。微生态失调的主要原因。微生态失调的防治原则。微生物的毒力。

细菌的致病机制:侵袭力:荚膜、细菌生物被膜、黏附素、侵袭性物质。毒素:外毒素的性质、种类及其作用;内毒素的性质、作用;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细菌感染的发生发展:感染来源、传播途径。

细菌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 , 局部感染、全身感染。

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的特点、分类、微生物的特征、流行病学特征、危险因素及预防和控制。[自学内容] 宿主免疫防御机制: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教学学时] 3学时。

第8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目的要求]

1.熟悉细菌感染的诊断:病原菌检测与血清学诊断。2.了解细菌感染的特异性预防。了解细菌感染的治疗。

[教学内容] 细菌感染的诊断诊断:标本采集与运送、细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病原菌抗原的检测、病原菌核酸的检测。血清学诊断的方法。[自学内容] 人工主动免疫:概念、疫苗、类毒素、预防接种。人工被动免疫:概念、抗毒素、两种球蛋白等制剂。细菌感染的治疗。病毒感染的治疗。真菌的治疗。[教学学时] 学时。

第9章 球菌

[目的要求]

1.掌握各种化脓性球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掌握葡萄球菌、链球菌的抗原构造及分类。

2.熟悉化脓性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了解其防治原则。[教学内容] 概述

葡萄球菌:分布,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葡萄球菌a蛋白)、分类、抵抗力。致病性:致病物质(凝固酶、溶血素、杀白细胞素、表皮溶解毒素)、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脓、血等标本的分离鉴定,食物中毒检查,防治原则。链球菌属:链球菌分类与溶血现象。a族链球菌: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分类。致病性: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肺炎球菌:形态培养、抗原构造与分型、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柰瑟菌属:

脑膜炎球菌:形态染色、培养、抗原构造、抵抗力、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淋球菌:形态染色、培养、抗原构造、抵抗力、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授课学时] 3学时。

第10章 肠杆菌科

[目的要求]

1.掌握肠道杆菌的共同特性。

2.掌握埃希菌、志贺菌、沙门菌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3.熟悉肠杆菌科的生化反应特点、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教学内容] 概述

共性:形态染色、结构、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抵抗力、变异。

埃希菌:大肠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水及食品卫生学检查标准、防治原则。

志贺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沙门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伤寒的病程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沙门氏菌的分离与鉴定、肥达氏反应),防治原则,特异性预防。霍乱弧菌:形态染色、动力、培养、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型、抵抗力。致病性:肠毒素及其致病机理,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幽门螺杆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教学学时] 3学时。

第11章 弧菌属

[目的要求]

掌握霍乱弧菌的形态、培养特点、致病性(肠毒素及其致病机理)、微生物学检查及快速诊断方法。熟悉副溶血性弧菌 [教学内容] 霍乱弧菌:形态染色、动力、培养、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型、抵抗力。致病性:肠毒素及其致病机理,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副溶血性弧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诊断与防治 [教学学时] 1学时。

第12章 螺杆菌属

[目的要求] 熟悉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熟悉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和胃癌的关系。[教学内容] 幽门螺杆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教学学时] 学时。

第13章 厌氧性细菌

[目的要求] 1.掌握厌氧芽胞梭菌的致病性(致病条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防治原则。3.了解无芽胞厌氧菌感染的机体条件及所致疾病。[教学内容]

厌氧菌概述:种类与分布、感染、培养。厌氧芽胞梭菌菌:

破伤风梭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

产气荚膜梭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肉毒梭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无芽胞厌氧菌: 概述

革兰氏阴性无芽胞厌氧菌:脆弱类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教学学时] 2学时。

第14章 分枝杆菌属

[目的要求]

1.掌握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2.熟悉结核分枝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与特异性预防。

3了解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及意义。了解牛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 [教学内容]

结核分枝杆菌:形态、染色、培养、抵抗力、变异性、菌体成分及其作用。致病性、免疫性、结核菌素试验、微生物学检查、特异性预防。[自学内容] 牛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教学学时] 学时。

第15章 嗜血杆菌属

[目的要求]

了解流感嗜血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自学内容] 流感嗜血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教学学时]

第16章 动物源性细菌

[目的要求]

熟悉鼠疫耶氏菌、炭疽芽胞杆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了解布鲁菌属、柯克斯体属、巴通体属、弗朗西斯菌属、巴斯德菌属。[教学内容] 概述

炭疽芽胞杆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鼠疫耶氏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自学内容] 布鲁菌属、柯克斯体属、巴通体属、弗朗西斯菌属、巴斯德菌属。[教学学时] 学时

第17章 其他细菌

[目的要求]

1.熟悉白喉棒状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熟悉军团菌属的致病性。

2.了解白喉棒状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了解鲍特菌属、假单胞菌属、弯曲菌属、窄食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莫拉菌属、气单胞菌属、李斯特菌属。[教学内容]

熟悉白喉棒状杆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团菌属: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自学内容] 鲍特菌属、假单胞菌属、弯曲菌属、窄食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莫拉菌属、气单胞菌属、李斯特菌属。[教学学时] 学时

第18章 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

[目的要求]

熟悉放线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放线菌属和诺卡菌属的形态特点及致病性。[教学内容]

放线菌的主要特性、分布及对人致病的种类。

放线菌属和诺卡菌属的形态特点及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硫磺样颗粒。[教学学时] 学时。

第19章 支原体

[目的要求] 1.掌握支原体和脲原体的致病性。2.熟悉支原休主要种类及主要特性,[教学内容]

概述:主要种类及主要特性、形态、结构、培养特性、抗原结构、抵抗力、与细菌l型的区别。

支原体和脲原体:致病作用和微生物学检查。[教学学时] 学时。

第20章 立克次体

[目的要求]

熟悉立克次氏体的共同特性,普氏及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的传播方式与致病特点、血清学试验(外裴氏试验)。[教学内容]

概述:主要种类及主要特点: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抗原结构、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主要普氏及斑疹伤寒立克次体:传播方式与致病特点、微生物学检查。[教学学时] 学时。

第21章 衣原体

[目的要求]

1.掌握沙眼衣原体的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

2.熟悉衣原体的主要种类及主要特性,肺炎衣原体致病性。[教学内容]

概述:主要种类及主要特点:发育周期与形态染色、培养特征、抗原构造、抵抗力。

沙眼衣原体:生物学特征,亚种,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性病淋巴肉芽肿生物变种的致病性。

肺炎衣原体:生物学特征,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教学学时] 学时。

第22章 螺旋体

[目的要求]

1.掌握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的形态培养特点、抵抗力、致病性及微生物学检查方法。2.熟悉螺旋体的主要特点及分类。[教学内容] 主要特点及分类

钩端螺旋体:形态染色、培养、抗原构造与分类。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梅毒螺旋体: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抗原构造。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教学学时] 学时。

第23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目的要求]

1.掌握病毒的基本特点,掌握病毒体的概念和病毒的测量单位。掌握朊粒的概念。2.掌握病毒的结构、化学组成与功能。

3.掌握病毒复制周期各步骤的要点。缺损病毒、顿挫感染、干扰现象的概念。4.熟悉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5.了解病毒在医学的重要性。了解病毒的大小与形态。了解病毒的分类原则。了解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 [教学内容] 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核酸、衣壳、包膜的化学组成与生物学功能。病毒的非结构蛋白。病毒的增殖:病毒的复制周期: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dsdna病毒,单正链、单负链rna病毒,逆转录病毒的特点)、成熟与释放(包膜病毒与无包膜的不同)。病毒的异常增殖。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病毒灭活的概念,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病毒的分类原则。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粒。[教学学时] 2学时。

第24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目的要求]

1.掌握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与人类恶性肿瘤密切相关的病毒。掌握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水平传播、垂直传播),常见的先天性感染的病毒。掌握持续性感染的种类,潜伏感染和慢发病毒感染的特点和举例。2.熟悉病毒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干扰素定义、种类,抗病毒机制和特点,3.了解病毒感染的类型。了解抗病毒免疫的持续时间。了解干扰素的免疫调节活性和抗肿瘤活性。抗病毒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教学内容]

1.病毒的致病机制: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杀细胞效应, 稳定状态感染,包涵体形成,细胞凋亡、整合作用。病毒与肿瘤。免疫病理反应: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免疫抑制作用。

2.病毒的传播方式:传播方式:水平传播,垂直传播。传播途径。

3.病毒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急性感染、持续性感染(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发病毒感染)。

4.非特异性免疫:干扰素的定义、产生、种类与性质、抗病毒活性、免疫调节活性和抗肿瘤活性。nk细胞抗病毒感染的特点。

6.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即中和抗体、血凝抑制抗体和补体结合抗体的作用。细胞免疫在抗病毒感染中的重要性。7.抗病毒免疫的持续时间的特点 [教学学时] 学时。

第25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目的要求]

1.掌握标本的采集和送检要求,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方法。2.熟悉各种新型疫苗(基因工程疫苗,重组载体疫苗,合成疫苗,亚单位疫苗,dna疫苗)的概念。

3.了解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检查方法。了解抗病毒药物的类型及作用机制。

[教学内容] 病毒学诊断:标本采集,检验程序和方法,细胞培养。血清学诊断的常用方法、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人工主动免疫:疫苗;预防接种。人工被动免疫:丙种球蛋白等制剂。病毒感染的治疗。

[教学学时] 1学时。

第26章 呼吸道病毒

[目的要求] 1.掌握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形态结构、抗原变异与流行的关系。2.熟悉流行性感冒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疫苗的制备及使用现状;熟悉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的形态结构、sars冠状病毒致病性(传播规律)、sars冠状病毒微生物学检查原则及防治原则。

3.了解其它常见呼吸道病毒的种类、致病特点。[教学内容] 流行性感冒病毒:形态结构、抗原变异与流行的关系;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的形态结构;sars冠状病毒致病性(传播规律);sars冠状病毒微生物检查原则及防治原则。

其它常见呼吸道病毒:麻疹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腮腺炎病毒、腺病毒、风疹病毒一般特性。[教学学时] 2学时。

第27章 肠道病毒

[目的要求] 1.掌握肠道病毒的分类、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及各类肠道病毒的相关疾病。掌握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特异性防治。[教学内容] 概述:肠道病毒的分类及其共同特性。

脊髓灰质炎病毒:形态结构,致病性与预防措施(疫苗)。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及新型肠道病毒:致病性 [教学学时] 学时。

第28章 急性胃肠炎病毒

[目的要求] 熟悉轮状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点及致病性。[教学内容] 轮状病毒:主要生物学特点及致病性。[教学学时] 学时。

第29章 肝炎病毒

[目的要求] 1.掌握甲、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致病性及特异性预防。2.熟悉丙、丁、戊行肝炎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点及致病性。[教学内容] 概述:人类肝炎病毒的种类及其重要性。

甲型肝炎病毒: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免疫性,特异性预防。

乙型肝炎病毒:形态结构、基因结构与功能、复制特点、抵抗力、传染源、传播途径、致病机理、免疫性、hbv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基因工程疫苗)。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及戊型肝炎病毒: 致病性及流行病学特点。[教学学时] 3学时。

第30章 虫媒病毒

[目的要求] 1.掌握虫媒病毒的概念及共同特性。

2.熟悉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流行环节、致病性及防治原则。[教学内容] 概述:虫媒病毒的种类及共同特性。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流行环节、致病性及防治原则。[教学学时]学时。

第31章 出血热病毒

[目的要求] 掌握汉坦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点、传染源、流行环节、致病性、及防治原则。[教学内容] 汉坦病毒:主要生物学特点传染源、流行环节、致病性、及防治原则。[教学学时]学时。

第32章 人类疱疹病毒

[目的要求] 掌握人类疱疹病毒的分类、共同特点及常见人类疱疹病毒的致病性。[教学内容] 概述:人类疱疹病毒的分类及共同特点。

单纯疱疹病毒:致病性及hsv-ii与宫颈癌的关系。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致病性。

巨细胞病毒:致病性(与先天性畸形的关系)。eb病毒致病性。[教学学时] 学时。

第33章 反转录病毒

[目的要求] 1.掌握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2.熟悉人类嗜t细胞病毒的致病性。[教学内容] 命名与分类。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人类嗜t细胞病毒:主要特性及致病性。[教学学时] 2学时。

第34章 其它病毒

[目的要求] 1掌握狂犬病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传播环节、致病特点及防治原则。2.熟悉人乳头瘤病毒主要生物学特点、掌握其致病性。[教学内容] 狂犬病病毒:主要生物学特性、传播环节、致病特点及防治原则。人乳头瘤病毒:主要生物学特点及致病性。[教学学时] 1学时。

第35章 朊粒

[目的要求] 1.掌握朊粒、prp、prp的定义。

2.掌握朊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防治原则。[教学内容] 朊粒的定义、生物学性状、致病性(prion病的共同特点、主要的人和动物的prion病有哪些)及防治原则。[教学学时] 1学时。sc

c

第36章 真菌学总论

[目的要求]

1.熟悉真菌(单细胞、多细胞真菌)的形态结构特点。真菌的繁殖方式与培养特点。2.了解真菌的定义。真菌的变异性与抵抗力。[教学内容] 真菌的定义。真菌的形态结构:单细胞真菌、多细胞真菌(菌丝、孢子)。真菌的繁殖方式与培养:繁殖方式,培养特点。真菌的变异性与抵抗力: [教学学时] 1学时。

第37章 主要病原性真菌

[目的要求] 1.掌握浅、深部真菌的概念及种类,新型隐球菌、白色念珠菌的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2.熟悉浅、深部真菌的生物学性状、浅部真菌的致病性。3.了解其他真菌。

[教学内容] 浅、深部真菌的概念及种类,新型隐球菌、白色念珠菌的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浅、深部真菌的生物学性状、浅部真菌的致病性。[教学学时] 1学时。

本文地址:http:///zuowen/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篇2

绪论 [目的要求]

(一)了解微生物的概念。

(二)掌握微生物的分类。

(三)掌握医学微生物的学习目的。

(四)了解医学微生物的发展简史。[教学内容]

(一)微生物和的定义、分类(三大类微生物的分类依据及种类)。病原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二)医学微生物学的范畴、研究对象。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现代医学微生物学新进展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意义。

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 细菌 [目的要求]

(一)掌握细菌的大小与测量单位。

(二)掌握细菌的基本形态与排列方式。

(三)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

(四)掌握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在医学上的意义。

(五)了解细菌的理化性状、营养和营养类型。

(六)熟悉细菌的分类、命名、常见的生化反应、生长繁殖的规律和人工培养。[教学内容]

(一)细菌的基本形态与测量单位。

(二)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菌壁:主要组分-肽聚糖,g+菌和g-菌肽聚糖的差别;g+和g-菌细胞壁的比较。细胞壁的功能及细菌l型的形成;细胞膜:胞膜的结构及生物学功能;细胞膜形成特有的中介体,参与细胞分裂、拟线粒体功能;细胞质:核蛋白体、质粒与异染颗粒;核质。

(三)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概念与功能;鞭毛:鞭毛的概念、数量、部位、化学组成、功能及致病性;菌毛:菌毛的概念、分类及功能;芽胞:芽胞的概念、形成和发芽,芽胞与医学的关系。

(四)细菌的理化性状及化学组成。

(五)细菌的分解代谢及有关的生化反应。

(六)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营养、温度、ph和气体环境。

(七)细菌个体和群体生长繁殖的规律。

(八)细菌的分类原则:细菌种、属、型、株的概念;细菌的命名法。

病毒 [目的要求]

(一)了解病毒的生物学地位、分类、命名。

(二)掌握病毒的大小、形态、结构、组成及其功能。

(三)掌握病毒的增殖过程。了解病毒干扰现象。

(四)了解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教学内容]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二)病毒体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三)病毒的增殖: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和释放。

(四)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五)病毒的分类。

真菌 [目的要求]

(一)了解真菌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二)掌握真菌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和培养特性。[教学内容]

(一)真菌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二)形态结构:单细胞、多细胞、孢子、菌丝;培养特性;抵抗力。

(三)致病性:感染类型,致病机制。

(四)免疫性。

(五)防治原则。

细菌性感染 [目的要求]

(一)掌握细菌致病性的物质基础。

(二)掌握内毒素、外毒素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三)掌握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的概念。熟悉感染的传播途径。

(四)了解感染的类型。掌握以下概念: 隐性感染、显性感染, 毒血症、脓毒血症、败血症、菌血症、内毒素血症。

[教学内容]

(一)病原微生物、毒力的概念。

(二)细菌的致病机制;侵袭力(荚膜、粘附素、侵袭性物质);毒素(内毒素与外毒素)。

(三)细菌性感染的传播:感染的来源与传播途径。

(四)细菌性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全身感染:菌血症、毒血症、脓毒血症、败血症和内毒素血症的概念。

病毒性感染 [目的要求]

(一)熟悉病毒的传播方式,病毒感染的类型,病毒的致病机制。

(二)掌握病毒的垂直传播和持续性感染。[教学内容]

(一)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二)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及途径: 水平传播与垂直传播的概念。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急性病毒性感染;持续性病毒感染: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发病毒感染和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真菌性感染 [目的要求] 掌握真菌的致病性及感染特点。[教学内容] 致病性:感染类型,致病机制。

抗感染免疫 [目的要求]

(一)了解抗感染免疫中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机制。

(二)掌握吞噬作用中吞噬过程和杀伤机制。

(三)掌握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粘膜免疫的机制。

(四)掌握抗胞外菌感染免疫、抗胞内菌感染免疫和抗病毒免疫的特点。

(五)了解抗真菌感染免疫的特点。[教学内容]

(一)抗感染免疫机制: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二)非特异性免疫:屏障结构,吞噬细胞,体液因素。

(三)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四)抗菌免疫: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抗体和补体的作用,细胞免疫的作用。抗胞内菌感染的免疫,吞噬细胞的作用,细胞免疫。

(五)抗病毒免疫:抗病毒免疫机制。非特异性免疫,干扰素,nk细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抗病毒免疫时间。

(六)抗真菌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

遗传与变异 [目的要求]

(一)了解细菌的变异现象:形态结构、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毒力、抗原性及耐药性变异。

(二)掌握与细菌变异相关的物质:染色体、质粒、噬菌体、转座子。

(三)掌握细菌变异机制。

(四)了解细菌变异的实际用途。[教学内容]

(一)遗传与变异原理。

(二)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细菌的变异现象:形态结构变异,抗原性变异,菌落的变异,毒力的变异,耐药性变异;与细菌变异相关的物质:细菌染色体,质粒,噬菌体,转座子。

(三)细菌变异的机制:基因突变,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四)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五)微生物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

医学微生态学与医院内感染 [目的要求]

(一)了解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二)了解微生态失调的原因及防治。

(三)掌握机会性致病菌及其主要特点。

(四)掌握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控制。[教学内容]

(一)正常菌群的概念、分布与生理作用。

(二)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三)机会性感染。

(四)医院内感染。

消毒与灭菌 [目的要求]

(一)了解常用的物理灭菌器械种类和方法。

(二)了解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和使用方法。[教学内容]

(一)消毒、灭菌、抑菌、防腐、无菌的概念。

(二)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紫外线、辐射、滤过除菌、超声波、干燥和低温抑菌法等。

(三)高压蒸气灭菌法的原理和应用。紫外线,电离辐射和微波的杀菌原理及应用。

(四)化学消毒灭菌法:许多化学药物能影响细菌的化学组成、物理结构和生理活动。

(五)消毒剂的种类与作用。

(六)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消毒剂的性质、浓度与作用时间;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温度、酸碱度及环境中有机物的存在。

病原学诊断与防治 [目的要求]

(一)了解细菌学诊断的常用方法。

(二)了解病毒学诊断的常用方法。

(三)了解真菌学诊断的常用方法。

(四)了解常用疫苗及类毒素的种类与使用方法。

(五)了解人工被动免疫制剂的种类与使用方法。

(六)了解细菌、病毒及真菌感染的治疗方法。[教学内容]

(一)细菌学诊断;病原菌检测;常用于细菌学诊断的免疫学技术;血清学诊断。

(二)病毒学诊断;标本采集;病毒的分离鉴定:动物接种,鸡胚培养,细胞培养;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

(三)真菌学诊断。

(四)特异性预防与治疗;人工主动免疫:死疫苗,活疫苗,新型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重组载体疫苗,合成疫苗,亚单位疫苗,dna疫苗,转基因植物疫苗,治疗疫苗。类毒素;人工被动免疫:抗毒素,抗菌血清,胎盘丙种球蛋白,其他免疫制剂。

(五)感染的治疗:细菌感染的治疗,抗菌药物的种类,药物的主要作用。病毒感染的治疗,抗病毒化学制剂,干扰素和干扰素诱生剂的应用。

(六)真菌的治疗。

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 [目的要求]

(一)了解细菌耐药性的种类和产生机理。

(二)了解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教学内容]

(一)细菌的耐药性;细菌耐药性的分类:固有性耐药,获得性耐药,染色体突变、质粒介导的耐药性、转座子介导的耐药性;细菌耐药性的基因控制。

(二)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三)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化脓性细菌 [目的要求]

(一)掌握引起人类化脓性球菌的种类。

(二)掌握致病性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测及防治。

[教学内容]

(一)化脓性球菌概述,引起化脓性感染细菌的种类。

(二)葡萄球菌属:生物学特性;致病性:酶类和毒素(葡萄球菌溶血毒、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剥脱毒素、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所致疾病的类型(侵袭性与毒素性);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

(三)链球菌属:链球菌的分类;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致病物质有细胞壁成分(lta、m蛋白)、外毒素类(致热外毒素、链球菌溶素s和o)及侵袭性酶类(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所致疾病分化脓性、中毒性和超敏反应性三类;微生物学检查:直接涂片镜检初步诊断,分离培养鉴定,抗“o”试验。

(四)肺炎链球菌: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与培养,生化反应(与甲型链球菌的鉴别),抗原构造与分型;致病性: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五)奈瑟菌属:奈瑟菌属概述;脑膜炎奈瑟菌与淋病奈瑟菌的形态染色、培养、抵抗力、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标本(脑脊液/分泌物等)直接涂片镜检初步诊断,分离培养鉴定。防治原则:脑膜炎多糖疫苗。

肠道感染细菌 [目的要求](一)了解肠道感染细菌的分类。

(二)掌握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志贺菌、沙门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

(三)了解沙门菌属的分类。

(四)掌握霍乱弧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与防治。

(五)掌握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制。

(六)了解副溶血性弧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所致疾病。[教学内容]

(一)埃希菌属: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及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概念;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 胃肠炎的种类;微生物学检查:标本分离培养鉴定,肠毒素检查,卫生细菌学检查。

(二)志贺菌属:生物学特性:鉴别培养基的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类、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内毒素、外毒素的毒性作用及致病机制,所致疾病类型;微生物学检查:标本及时送检,分离培养鉴定;防治原则:耐药性问题,疫苗应用。

(三)沙门菌属:沙门菌属的分类,致病沙门菌血清型;生物学特性:鉴别培养基的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类;致病性与免疫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免疫性(细胞免疫);微生物学检查:根据不同病程采取标本、分离培养鉴定,肥达反应;防治原则。

(四)霍乱弧菌: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培养特点、抗原构造与分型,o-1群(包括古典生物型与el tor生物型)、o139群,抵抗力;致病性:霍乱肠毒素的毒性作用、致病机理与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标本直接镜检初步诊断,分离培养鉴定;防治原则。

(五)副溶血性弧菌: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嗜盐性、生长快)、抵抗力,所致疾病、防治。

厌氧性细菌 [目的要求]

(一)了解厌氧菌的种类。

(二)掌握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

(三)了解无芽胞厌氧菌种类、分布。

(四)掌握无芽胞厌氧菌感染的特点,微生物检查和防治。[教学内容]

(一)破伤风梭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致病条件、破伤风痉挛毒素特点及致病机制;防治原则:特异性预防(类毒素、抗毒素紧急预防)和治疗(伤口处理、特异性抗毒素、抗生素)。

(二)产气荚膜梭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致病物质及引起疾病;微生物学检查:直接涂片镜检确诊、分离培养鉴定及动物实验。防治原则:及时清创处理,抗生素、抗毒素。

(三)肉毒梭菌:生物学特性:形态与染色(芽胞特点),分型。致病性:致病物质(肉毒毒素及致病特点),所致疾病。

(四)无芽胞厌氧菌 无芽胞厌氧菌的种类和分布。致病性:致病条件、感染特征、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厌氧培养。防治原则:抗厌氧菌药物。

呼吸道感染细菌 [目的要求]

(一)了解分枝杆菌属和棒状杆菌属的通性和种类。

(二)了解麻风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

(三)熟悉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性和免疫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

(四)熟悉结核菌素试验原理、方法、结果及判定。

(五)熟悉嗜肺军团菌、百日咳鲍特菌、流感嗜血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

(六)掌握结核分枝杆菌的形态染色、致病物质、结核菌素试验和卡介苗预防。

(七)掌握白喉棒状杆菌的形态染色和培养;白喉棒状杆菌外毒素、类毒素和抗毒素在致病与防治中作用。

[教学内容]

(一)结核分枝杆菌: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培养及抵抗力、变异性(bcg及耐药性变异)。致病性:致病物质及其致病机制(菌体成份简介;koch现象;人原发感染和原发后感染;说明感染、免疫、变态反应三者关系。)免疫性:细胞免疫为主,属有菌免疫;ot试验(原理、方法、结果判断及应用)。微生物学检查:形态学检查有意义;浓缩集菌提高检出率;分离培养;动物试验。防治:bcg、抗痨药物。

(二)非结核分枝杆菌

(三)麻风分枝杆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四)白喉棒状杆菌 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菌体形态、albert染色、异染颗粒)、培养(吕氏培养基、亚碲酸钾培养基)。致病性:致病物质(白喉外毒素产生条件、作用机制)。所致疾病;免疫性:shick试验。微生物学检查:形态学检查、培养及毒力鉴定。防治原则:预防: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治疗:抗毒素、抗生素。

(五)嗜肺军团菌的形态;致病性;诊断与防治。

(六)百日咳鲍特菌的形态;所致疾病;免疫性;菌苗预防。

(七)流感嗜血杆菌的形态、培养;所致疾病;免疫性;卫星现象;特异性预防。

动物源性细菌 [目的要求]

(一)了解动物源性细菌的主要种类及代表菌。

(二)熟悉布氏菌属、炭疽芽胞杆菌和鼠疫耶氏菌的形态、致病性及防治原则。[教学内容]

(一)布氏菌属:种类;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免疫性;防治原则。

(二)芽胞杆菌属:炭疽芽胞杆菌的形态特征、抵抗力;致病物质、炭疽临床类型。

(三)耶尔森菌属:鼠疫耶氏菌的形态和染色特征、变异;致病物质,临床类型;免疫性;菌苗预防;小肠结肠炎耶氏杆菌与假结核耶氏杆菌的致病性。

放线菌与诺卡菌 [目的要求]

(一)了解放线菌的通性。

(二)熟悉衣氏放线菌对人的致病性。[教学内容]

(一)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的通性。

(二)放线菌:形态染色与培养特性;致病性;与龋齿和牙周炎关系;硫磺样颗粒。

(三)诺卡菌:致病性。

螺旋体 [目的要求]

(一)了解螺旋体的生物学地位;种类、生物学特性。

(二)掌握钩端螺旋体的形态染色、致病性、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

(三)熟悉梅毒螺旋体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四)了解伯氏疏螺旋体的致病性。[教学内容]

(一)概述:分布、种类。

(二)钩端螺旋体: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抗原构造与分类;致病物质与所致 疾病;免疫性;检查方法;防治原则。

(三)梅毒螺旋体: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和免疫性;检查方法;预防原则。支原体和脲原体 [目的要求]

(一)了解支原体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二)熟悉支原体的形态、培养和繁殖特点。

(三)掌握肺炎支原体、溶脲脲原体与人类疾病的关系。[教学内容]

(一)概述:概念、形态结构、培养特性、种类、与细菌l型的区别。

(二)肺炎支原体:形态结构、培养特性、抵抗力;感染途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和 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三)脲原体: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

立克次体 [目的要求]

(一)了解立克次体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二)熟悉立克次体的形态、培养和传播媒介等特点。

(三)掌握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立克次体的致病机制和检查方法。[教学内容]

(一)概述、共同特点与分类。

(二)普氏立克次体:形态染色、抗原构造、培养特性;感染途径、致病物质与致病机 制、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三)斑疹伤寒立克次体:传染源、感染途径和所致疾病。

(四)恙虫病立克次体:感染途径和所致疾病。

衣原体 [目的要求]

(一)了解衣原体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二)熟悉衣原体的形态、培养、繁殖特点和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三)掌握衣原体所致的人类疾病及其致病机制。[教学内容]

(一)概述:概念、分类和共同特征。

(二)沙眼衣原体:三个生物变种;形态染色、发育周期、培养特性、抗原构造与变异、抵抗力;致病物质、所致疾病、传播方式、血清型与所致疾病关系、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防治原则。

(三)肺炎衣原体:感染途径、所致疾病和免疫性。

呼吸道感染病毒 [目的要求]

(一)了解呼吸道病毒的种类:副粘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结构。

(二)熟悉流感病毒的防治原则:sars冠状病毒的致病性;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腮腺炎病毒、腺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风疹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致病性。

(三)掌握流感病毒的形态结构,分型和变异,致病性,病毒分离和鉴定。[教学内容]

(一)流感病毒:形态结构,表面抗原(ha,na)及其功能;分型、变异和意义;培养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二)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形态结构、抵抗力、致病性和免疫性、防治原则。(三)麻疹病毒:结构和h、f蛋白;致病性;与sspe关系;免疫性和特异性预防。(四)腮腺炎病毒:致病性;特异性疫苗预防。(五)呼吸道合胞病毒:结构和分型;致病性。(六)腺病毒:结构和分型、致病性和免疫性。(七)其他病毒:风疹病毒,鼻病毒。

肠道病毒 [目的要求]

(一)了解肠道病毒的种类,新型肠道病毒的致病性。

(二)熟悉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的致病性。

(三)掌握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原组成、致病性、免疫性和特异性预防。

(四)掌握轮状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五)熟悉肠道腺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的致病性。[教学内容]

(一)肠道病毒的种类。

(二)脊髓灰质炎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特异性预防。

(三)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与新型肠道病毒。

(四)轮状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五)肠道腺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的致病性.。

肝炎病毒 [目的要求]

(一)了解hav、hcv、hdv和hev核酸类型,掌握hbv的基因结构、复制方式。

(二)掌握hav、hbv的形态结构,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hcv、hdv和hev的致病性;熟悉五型肝炎病毒的防治原则。

(三)掌握hbv的抗原―抗体系统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

(四)掌握五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教学内容]

(一)肝炎病毒的种类。

(二)hav:形态结构与抵抗力,动物感染模型与细胞培养;主要传播途径,致病与免疫。

(三)hbv:形态结构,基因结构与复制方式;抗原组成;动物感染模型与细胞培养,抵抗力;传染源,传播途径,致病与免疫机制;病毒抗原-抗体系统及其临床意义,预防原则。

(四)hcv:形态结构;临床感染特点,致病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

(五)hdv:形态结构与感染方式。

(六)hev:形态结构;传染源,传播途径,致病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

(七)庚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

(八)tt型肝炎病毒致病性。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目的要求]

(一)掌握黄病毒属和甲病毒属的共同特点。

(二)了解黄病毒属和甲病毒属的基因结构。

(三)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防治原则。

(四)了解登革病毒的致病特点。

(五)了解汉坦病毒的型别。

(六)掌握汉坦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复制方式。

(七)掌握汉坦病毒的传播方式和致病特点。[教学内容]

(一)黄病毒属与甲病毒属的主要种类及共同特性。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形态结构,传播途径(传播媒介、储存宿主、传染源、传播方式);致病性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三)登革病毒传播途径;致病特性(免疫促进作用)。

(四)森林脑炎病毒传播媒介、储存宿主。

(五)人类主要出血热病毒的种类。

(六)汉坦病毒:形态结构,复制方式,培养特性,汉坦病毒分型;传播方式和致病特点;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

(七)新疆出血热病毒致病性。

(八)埃波拉病毒的形态结构;致病特点;预防原则。

疱疹病毒 [目的要求]

(一)了解人类疱疹病毒种类。

(二)掌握疱疹病毒的共同特点。

(三)掌握单纯疱疹病毒种类、主要包膜蛋白功能;传播途径;原发感染、潜伏感染、先天性感染及新生儿感染特性;了解疱疹病毒与肿瘤的关系。

(四)了解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潜伏感染特性。

(五)掌握巨细胞病毒复制的时相性、传播方式;了解巨细胞病毒的感染方式。了解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

(六)掌握eb病毒的特异性抗原;两种感染形式;了解eb病毒所致疾病。[教学内容]

(一)疱疹病毒的种类和共同特点(形态结构、复制、感染类型)。

(二)单纯疱疹病毒:dna结构、包膜蛋白功能、培养特性;原发感染、潜伏感染、先天性感染的特性;防治原则。

(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传染源、传播途径、潜伏感染特性。

(四)巨细胞病毒:核酸结构、局灶病变特点、复制时相性;传播途径、感染特点(先天性感染、围产期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病人的感染、输血感染、接触感染);cmv致癌潜能;预防原则。

(五)eb病毒:特异性抗原;感染细胞、感染方式、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六)简介人疱疹病毒6,7,8型。

反转录病毒 [目的要求]

(一)了解反转录病毒的种类及特性。

(二)掌握hiv的形态结构、复制方式、抵抗力;传播途径、致病机理、临床感染特点;微生物学检查方法、防治原则。了解hiv的结构基因、免疫性。

(三)了解htlv-

1、2型的基因结构、抗原组成;htlv-1的传播途径、所致疾病。[教学内容]

(一)反转录病毒的种类和特性。

(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形态结构,病毒复制,病毒的变异与受体,培养特性,抵抗力;传染源和传播途径,致病机理、临床感染特点、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抗体检测,病毒及其组分检测);防治原则。

(三)htlv-

1、2型的基因结构、抗原组成;htlv-1的传播途径、所致疾病。

其他病毒 [目的要求]

(一)了解狂犬病病毒,人乳头瘤病毒,人类微小病毒b19的形态与基因结构。

(二)掌握狂犬病病毒的感染途径、防治原则。了解微生物学检查原则。

(三)了解人乳头瘤病毒与宫颈癌的关系。[教学内容]

(一)狂犬病病毒:形态结构,培养;感染途径;微生物学检查法(内基小体,抗原检测);防治原则。

(二)乳头瘤病毒:形态结构;传播途径;与宫颈癌的关系。

(三)人类微小病毒b19简介。

朊粒 [目的要求]

(一)掌握prpc的功能,prpc与prpsc的区别。

(二)掌握prion病的特点。

(三)了解主要的人、动物prion病的种类。[教学内容]

(一)prion 的发现及简介。

(二)prpc的功能;prpc与prpsc的区别;prpsc的复制。

(三)prion病的特点。主要的人、动物prion病的种类。

(四)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

皮肤与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目的要求]

(一)熟悉常见的皮肤与皮下组织感染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特点。

(二)掌握皮肤癣真菌的形态结构和菌落特点。

[教学内容]

(一)皮肤癣真菌:种类、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二)皮下组织感染真菌:着色真菌;申克孢子丝菌。

深部感染真菌 [目的要求] 熟悉白假丝酵母菌和新生隐球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特点。[教学内容]

(一)白假丝酵母菌: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二)新生隐球菌: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篇3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

课程类别:必修课 编号: 50101164 学时:72(45+27)主编姓名:晏辉钧 单位:中山医学院 职称:讲师 主审姓名:江丽芳 单位:中山医学院 职称:教授 授课对象:本科学生 专业:医学类各专业 年级:二年级 编写日期:2005年9月

一、教学目标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它是一门与临床医学和感染性疾病密切联系的基础学科。根据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七年一贯,本硕融通,较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原则,紧紧围绕培养未来高级临床医师的目标,本课程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临床医学各科的感染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等奠定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有助于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与五年制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比较,应处理好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新一点、精一点、深一点”的特色。1.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1)了解病原微生物学分类、基本形态结构以及与功能、诊断的相互关系(2)掌握病原微生物致病作用和引起的免疫学反应(3)掌握预防和控制病原微生物流行和传播的原则 2.智能培养:

(1)自学能力的培养:课堂上讲授重点、难点,结合课本每个章节后列出的热点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有关资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现将主要的有关参考书籍、资料等列于其后:

期刊:如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病毒学分册、传染病和流行病学分册、免疫学分册等)

书籍:闻玉梅主编的《现代医学微生物学》等

(2)思维能力:突出讲课的层次和思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以及防治感染性疾病的原理,引导学生将基本理论与病原学诊断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病例引导的方式,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科学态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课的严格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典型病例引导学生参加实验设计,开发学生的思维,提倡创新,提高研究的兴趣,培养科研能力。

(5)专业英语能力的提高:掌握微生物学的常用英语词汇,可阅读英文原版书籍。教学中使用双语教学,考试中英语占有相当比例,要求通读以下英文书籍:

david greenwood et al medical microbiology 15th edition 3.基本技能的训练:掌握病原微生物的病原学诊断、血清学检查中的基本操作,了解诊断技术的新发展。

二、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目的: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它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为认识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基础及其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本课程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临床医学各科的感染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等奠定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有助于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在教学上要密切联系临床医学实际,根据病原微生物学的传播途径或致病特点分类介绍,重点介绍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以典型病例为引导,使学生能学以致用,为解决临床上与感染有关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防、治问题奠定扎实的临床前基础;坚持双语教学,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为满足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的高要求,跟踪医学微生物进展,论述对新现或再现病原微生物及其致病机制;为反映学科间交叉和微生物现代化内容,增加了细菌耐药性、微生态概论、肿瘤相关病毒和医院感染等章节;为培养七年制医学生自学能力,拓展思维空间,适当介绍一些展望或有争议问题。

2.教学基本要求(1)要求牢固掌握

微生物的概念及其种类。

第一章

细菌基本形态、基本结构(尤其是细胞壁结构)和特殊结构;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细菌代谢产物的种类及其医学意义;革兰染色法的原理和意义。

第二章

细菌遗传变异相关的物质,细菌间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及机制。第三章

细菌耐药性的分类(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生化机制)。

第四章

细菌致病的物质基础(侵袭力和毒素)及其作用机理。细菌全身感染的类型。

第五章 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增殖周期。

第六章

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病毒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机制(细胞水平病毒感染的类型),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病理损伤机制;持续性病毒感染的原因和类型。

第七章

真菌的形态、结构、培养条件及繁殖方式;真菌的致病方式及特点。第八章

衣原体的共同特点、独特的发育周期和形态染色。支原体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螺旋体的共性、形态结构和培养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立克次体的传染,致病及免疫特点,掌握外斐氏试验的原理及应用。

第九章

干扰素的概念、抗病毒作用机制及其特点。第十章

病毒感染的预防、疫苗的种类及其优缺点。

第十一章 消毒、灭菌、抑菌、防腐、无菌、无菌操作的概念,高压蒸汽灭菌法的用途及其机理,日光与紫外光的杀菌原理及使用注意事项,滤过除菌法。

第十二章 正常菌群的概念及其生理作用。微生态失调及微生态失调的主要原因。第十三章 结核分枝杆菌形态、染色、培养、抵抗力特点。流感病毒的结构、主要表面抗 原(ha、na)的功能、抗原变异与流感流行的关系。sars冠状病毒的致病性。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及其与sspe的关系。

第十四章 肠杆菌科细菌重要的生化反应(乳糖发酵试验)在初步鉴别肠道致病菌中的作用。大肠埃希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的致病作用和微生物学检查法。肥达反应的原理、结果解释。食物中毒发生机理。霍乱弧菌的形态和培养特征,致病机制和防治原则。甲型、丙型肝炎病毒的共性及特性。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特点和预防原则。

第十五章 葡萄球菌a蛋白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鉴定依据及耐药性在医学实践上的问题。链球菌分类及分型,主要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的致病性;抗0试验(原理及应用)。破伤风梭菌和产气荚膜梭菌致病特点和发病机理及其防治原则。无芽胞厌氧菌致病条件和感染特征。

第十六章 淋病奈瑟菌抵抗力、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梅毒螺旋体的致病特点、检查方法(特别是非螺旋体抗原试验)及防治。hiv的致病特点及防治原则。单纯疱疹病毒的致病性。

第十七章 各型肝炎病毒的的传播途径、基因组、与急慢性肝炎和肝癌的关系、预防措施,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组成、致病与免疫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

第十八章 脑膜炎奈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播特点、所致疾病及预防方法。朊粒的结构与致病特点。

第十九章 汉坦病毒的流行环节;钩端螺旋体的形态、染色、培养特征、基本结构、主要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钩体病的防治原则。伯氏疏螺旋体致病性。普氏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恙虫病立克次体所致疾病及传播特点。

第二十章 eb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与免疫性。

第二十一章 皮肤癣真菌的致病特点;深部感染真菌的种类、形态结构特征和致病特点。

第二十二章 医院感染的概念、特点;医院感染的微生物特点。

(2)要求一般掌握

绪 论 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郭霍法则。

第一章

l型细菌的形成与特性,细菌特殊结构的医学意义;细菌的营养类型,影响细菌生长繁殖的环境因素,细菌的群体生长规律,细菌培养基的类型与用途;菌落的概念。

第二章

质粒的分类,转位因子的种类,细菌突变的机制及规律。第三章

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第四章

细菌性感染的类型。

第五章

病毒的异常增殖和干扰现象;病毒的遗传和变异。第六章

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和感染的类型。第七章

真菌的菌落特征。

第八章

衣原体的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支原体与细菌l型的区别。螺旋体的致病性和抵抗力。立克次体的共性。

第九章

抗感染免疫的概念、种类(非特异性免疫及特异性免疫)和机制。抗菌免疫机制。nk细胞的抗病毒机制。

第十章

抗病毒化疗剂及其作用机制。

第十一章 干热灭菌法,辐射杀菌法,滤过除菌法,化学消毒剂的种类及作用机制。第十二章 机会感染的概念与特点。

第十三章 结核杆菌细胞壁成分的免疫原性及其致病作用;免疫与变态反应的关系;卡介苗接种、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及应用价值;结核病的微生物学检查及意义。流感病毒致病与免疫的特点、检查要点和预防原则。肺炎球菌、军团菌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致病性。

第十四章 消化道传播微生物共同特征与分类。大肠埃希菌在卫生细菌学检查中的意义。人肠道病毒的种类和共同特性及所致的主要疾病;人类轮状病毒结构、基因组、主要抗原、致病特点、检查方法。

第十五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形态、染色与培养,分类及分类依据,抵抗力。链球菌形态、染色与培养和抗原结构。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性。无芽胞厌氧菌一般特点和微生物学检查。

第十六章 淋病奈瑟菌形态、染色与培养。沙眼衣原体沙眼亚种和性病淋巴肉芽肿亚种的致病性;解脲脲原体的致病性;梅毒螺旋体的形态、染色、培养特点和防治。hiv的生物学性状。疱疹病毒的共性、分类及疾病特点。

第十七章 hcv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巨细胞病毒致病特点、感染类型和检查((elisa检测cmv igm)。

第十八章 脑膜炎奈瑟菌的形态染色、营养要求和培养条件、抗原结构与分类、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法中标本采集、检查方法及注意事项、防治原则。朊粒的概念和防治原则。

第十九章 汉坦病毒的致病特点,检查、防治原则。狂犬病毒的防治原则。钩端螺旋体主要储存宿主和流行环节、免疫特点。伯氏疏螺旋体的生物学特点。炭疽芽胞杆菌的生物学性状、流行环节、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第二十章 人类嗜t细胞病毒的基因结构,掌握其致病特点。

第二十一章 皮肤及皮下感染真菌的种类,皮下感染真菌的致病特点。第二十二章 医院内感染的分类及危险因素;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3)要求一般了解

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

第一章

细菌的大小,细胞壁的功能,细胞膜的组成与功能,中介体的组成与功能,细胞质的组成与功能,核质的组成与功能;细菌的化学组成与物理性状,细菌的能量代谢;细菌形态学检查法;细菌的分类。

第二章

遗传与变异原理。细菌的变异现象,微生物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第三章

抗菌药物的种类。第四章

细菌性感染的传播。

第五章

病毒的大小、形态、对称型、分类,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第七章

真菌的变异性与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

第八章

衣原体的抗原结构和分类、防治原则。支原体的生化反应、抗原结构、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螺旋体的抗原结构、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立克次体的微生物学检查。致病性放线菌和诺卡菌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特点。

第九章

病毒的特异性免疫。

第十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与防治的方法、原理及其应用意义;人工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的制剂及应用。病毒检查方法、原理和结果解释。

第十一章 消毒剂的应用;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第十二章 生态学及微生态学的概念;正常微生物群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人体各

部位的微生态系;机会性致病菌的种类和机会性感染的易感因素。

第十三章 呼吸道传播微生物的种类。肺炎球菌、军团菌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流感嗜血杆菌、肺炎衣原体、白喉棒状杆菌、百日咳鲍特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腺病毒、风疹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

第十四章 大肠埃希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的防治原则。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及检验诊断和防治原则。副溶血性弧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及检验诊断和防治原则。引起急性胃肠炎的病毒种类。其他消化道传播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及检验诊断和防治原则。

第十五章 创伤感染的微生物种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免疫性、检查及防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致病性、检查及防治。链球菌免疫性、检查及防治;b群链球菌和d群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生物学性状、免疫性、检查及防治。无芽胞厌氧菌的防治。

第十六章 淋病奈瑟菌的抗原结构和免疫性。沙眼衣原体沙眼亚种和性病淋巴肉芽肿亚种的生物学性状、免疫性、检查及防治。解脲脲原体的生物学性状和微生物学检查。其它密螺旋体。逆转录病毒的共同特性和分类。人乳头瘤病毒的致病性和免疫性。

第十七章 输血及血制品传播的微生的种类。hdv、hgv、ttv的生物学性状和微生物学检查。

第十八章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微生物的种类。乙型脑炎病毒的基因、抗原组成与分型、微生物学检查。朊粒的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其他微生物的致病性。

第十九章 人类出血热病毒的分类。狂犬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动物源性细菌(人兽共患病病原体)的常见种类。钩端螺旋体微生物学检查所用的方法。伯氏疏螺旋体免疫性及检查、防治原则。立克次体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法。布氏菌、炭疽芽胞杆菌、鼠疫耶氏菌等人兽共患病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其它人兽共患的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第二十章 人类肿瘤相关病毒的种类。人疱疹病毒8型的生物学性状、致病与免疫。第二十一章 真菌与肿瘤的关系。

第二十二章 医院内感染常见细菌的种类;医院内感染的监测。

二、教学内容(教学时数)绪

(学时)

第一章

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学时)第二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2学时)

第三章

细菌耐药性(2学时)

第四章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学时)第五章

病毒的生物学性状(3学时)

第六章

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机制(学时)第七章

真菌(1学时)

第八章

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防线菌(3学时)第九章

抗感染免疫(1学时)

第十章

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检查和防治原则(自学)第十一章

消毒与灭菌(学时)

第十二章

医学微生态学概论(学时)第十三章

呼吸道传播的微生物(5学时)第十四章

消化道途径传播的微生物(5学时)第十五章

创伤感染的微生物(4学时)

第十六章

性传播疾病的微生物(3学时)

第十七章

输血及血制品传播的微生物(4学时)第十八章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微生物(2学时)第十九章

人兽共患的微生物(2学时)第二十章

肿瘤相关病毒(1学时)第二十一章

病原性真菌感染(1学时)第二十二章

医院感染(1学时)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篇4

第1篇

细菌学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

目的要求: 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及群体生长的规律,培养基的种类和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状态,消毒、灭菌、防腐、清洁、无菌和无菌操作的基本概念;熟悉细菌的营养物质、常见生化反应、合成代谢产物、常用培养基类型,常见消毒灭菌方法及应用;了解细菌的理化性状,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作用及影响因素,细菌的分类与命名。教学内容:

1.细菌的营养类型与营养物质

2. 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营养、温度、ph、气体环境和渗透性

细菌个体和群体生长繁殖的规律:二分裂无性繁殖和细菌群体的生长曲线 3. 细菌的能量代谢方式:发酵、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 4.细菌的代谢产物

(1)细菌的分解代谢及有关的生化反应:糖发酵试验、vp试验、甲基红试验、枸橼酸盐利用试验、吲哚试验、硫化氢试验、尿素酶试验、大肠杆菌和产气杆菌的imvic试验(2)细菌的合成性代谢性产物:热原质、毒素和侵袭性酶、色素、抗生素、细菌素和维生素

5.细菌的培养方法:培养基的概念、种类与主要用途,细菌在液体和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菌落和纯培养的概念

6.消毒灭菌的常用术语: 消毒、灭菌、防腐、清洁、无菌、无菌操作、。7.消毒灭菌的方法:

(1)物理消毒灭菌法:干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的种类、应用范围;紫外线消毒灭菌的原理、应用;滤过除菌的原理、应用;干燥与低温。(2)化学消毒灭菌法原理及常见试剂。8.物理消毒灭菌方法的应用 9.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 10.细菌的分类原则

第三章

噬菌体

目的要求: 掌握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的定义;熟悉噬菌体引起的溶原性周期和溶菌周期;了解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教学内容: 1.噬菌体的定义

2.噬菌体的分布、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宿主特异性和抵抗力 3.毒性噬菌体的复制周期或溶菌过程,噬斑的定义

4.温和噬菌体的定义、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溶原性、温和噬菌体的存在形式及温和噬菌体的溶原性周期和溶菌性周期,其与细菌遗传物质转移的关系

第四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目的要求: 掌握质粒、转座因子、插入序列、转座子、整合子、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等概念;熟悉细菌的遗传物质,细菌基因转移与重组的过程,基因的突变,突变型细菌的种类,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了解细菌基因表达的调节。授课学时:理论学时

教学重点:质粒、转座因子、插入序列、转座子、整合子、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概念。

教学难点: 细菌基因表达的调节、质粒、转座子的特性和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教学内容:

1.细菌的遗传物质:染色体、质粒、转座因子、整合子、噬菌体 2.细菌基因表达的调控

3.基因转移和重组: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和原生质体融合4.基因突变

5.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实际意义

第五章

细菌的耐药性

目的要求: 掌握耐药性的概念;熟悉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细菌耐药的机制及控制策略;了解细菌耐药的现实状况。教学重点:耐药性的概念

教学难点: 细菌耐药的机制 教学内容: 1.抗菌药物的种类 2.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3.细菌耐药的机制:耐药性定义、耐药机制 4.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第六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目的要求: 掌握正常菌群的概念及生理作用,菌群失调和机会感染的概念及意义。细菌的致病机制及其物质基础。内毒素、外毒素和类毒素的概念、性质及其生物学作用,细菌的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要点。全身感染的五种不同的临床类型;熟悉微生态平衡、微生态失调、超抗原和感染的概念。抗毒素的概念及其作用,吞噬细胞种类及作用,抗胞外菌感染免疫机制及功能,抗胞内菌感染免疫的特点及作用。粘膜免疫系统的抗感染作用。感染的来源,医院感染的概念。了解正常菌群的分布,人体各部位的微生态,引起机会感染的常见细菌。屏障结构组成,吞噬细胞的杀菌机制。

教学重点:正常菌群、菌群失调和机会感染、内毒素、外毒素、抗毒素、医院感染的概念,内、外毒素的区别。

教学难点: 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及感染的类型。教学内容:

1.感染、致病菌、非致病菌、条件致病菌的定义

2.正常菌群、微生态学的含义:正常菌群的定义、分布和生理学意义;条件致病菌的致病条件;菌群失调、菌群失调症、二重感染的定义;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定义 3.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的毒力:侵袭力(荚膜、粘附素、侵袭性物质、细菌生物被膜)

毒素(外毒素和内毒素及其主要区别)细菌侵入的数量 细菌侵入的途径 4.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1)天然免疫:屏障结构(皮肤粘膜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吞噬细胞

体液因素(补体、防御素、溶菌酶等)

(1)获得性免疫机制: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黏膜免疫

(2)抗细菌免疫的特点:胞外菌感染的免疫、胞内菌感染的免疫、外毒素感染的免疫 5.感染的发生与发展(1)感染的来源(2)传播方式与途径

(3)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带菌状态的含义;毒血症、内毒素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的含义

6.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的特点、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与危险因素、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第七章

细菌感染的检测方法与防治原则

目的要求: 掌握细菌感染防治的主要原则、类毒素的定义;熟悉微生物感染的诊断方法。教学重点:人工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的方法。教学难点: 人工主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区别 教学内容: 1.细菌学诊断(1)标本的采集原则(2)检验程序

2.血清学诊断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

3.人工主动免疫:死菌苗、活菌苗、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疫苗、重组载体疫苗、dna疫苗、类毒素

4.人工被动免疫:抗毒素、抗菌血清、胎盘球蛋白、丙种球蛋白、细胞免疫制剂

第八章

球菌

目的要求: 掌握葡萄球菌a蛋白的定义及生物学功能;链球菌的分型,甲型链球菌与肺炎

链球菌的鉴别要点, 抗o试验的原理及用途;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的微生物学检查;熟悉常见化脓性球菌的种类、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及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了解常见化脓性球菌的防治原则。授课学时:理论3学时,实验3学时

教学重点:球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导致疾病的种类。

教学难点: 常见化脓性球菌的致病物质、葡萄球菌a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抗o试验。教学内容: 1.葡萄球菌

(1)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抗原构造(spa)、抵抗力及根据色素和生化反应不同的分类

(2)致病性:金色葡萄球菌毒力最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意义;致病物质有毒素(葡萄球菌溶血毒、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剥脱毒素、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等)、酶类(凝固酶及其他与侵袭力有关的酶类)及特殊结构(荚膜、胞壁肽聚糖等);所致疾病分侵袭性与毒素性两种类型(3)免疫性

(4)微生物学检查法:标本采集和初步诊断、分离培养、致病株的确认、肠毒素检查(5)防治原则:医学性感染、耐药问题、自身菌苗 2.链球菌

(1)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分类

(2)致病性:a群链球菌毒力最强;致病物质包括特殊结构(lta、m蛋白)、毒素(s与o溶血毒、致热外毒素)及侵袭酶类(透明质酸酶、链激毒、链道酶等);所致疾病以a群最多,分化脓性、中毒性和变态反应性三类(3)免疫性

(4)微生物学检查:标本采集与初步诊断,分离培养,抗“o”试验(5)防治原则 3.肺炎链球菌

(1)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与培养;抗原构造与分型(2)致病性:主要靠荚膜致病,引起大叶性肺炎(3)免疫性

(4)微生物学检查:注意与甲型链球菌相鉴别(5)防治原则:多价菌苗 4.奈瑟菌属

膜膜炎奈菌与淋病奈菌的形态染色、培养、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第九章

肠杆菌科

目的要求: 掌握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种类及致病机理;志贺氏菌的分群、致病性;沙门氏菌的致病性、免疫性、标本采集及分离鉴定、肥达试验定义及意义;熟悉肠道菌的生化反应特点;大肠杆菌的致病条件;志贺氏菌的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及耐药性;引起人类致病的主要沙门氏菌;了解大肠杆菌的防治;志贺氏菌的免疫性及防治;沙门氏菌的防治。授课学时:理论2学时,实验6学时

教学重点:肠道杆菌共性,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类,志贺氏菌的分群、致病性;沙门氏菌的致病性、免疫性、标本采集及分离鉴定、肥达试验定义及意义 教学难点:致病性肠道杆菌的种类、致病机制、肥达试验结果判断 教学内容: 1.肠道杆菌的共性 2.埃希菌属

(1)生物学性状(2)所致疾病(3)致病株主要有五种类型及其致病机理(4)微生物学检查及其防治(5)大肠埃希氏菌在卫生细菌学检查中的应用 3.志贺菌属

(1)抗原构造与分类(2)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3)病原体分离鉴定的步骤(4)耐药性问题(5)菌苗预防 4.沙门菌属

(1)抗原构造与分类、变异(2)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3)免疫性(4)病原体的分离鉴定(5)肥达反应

第十章

弧菌属

目的要求:掌握霍乱弧菌致病物质,病原学检查方法。掌握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性;熟悉霍乱弧菌两个生物型的形态、染色性、培养特性、抵抗力、抗原构造及分型、免疫性、防治原则。

授课学时:理论1学时

教学重点:霍乱弧菌致病物质与病原学检查方法,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性。教学难点:霍乱弧菌的生物学特征。教学内容:

1.霍乱弧菌形态结构、培养、抗原构造与分型;古典生物型与el tor生物型;抵抗力、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 2.副溶血性弧菌所致疾病

第十一章

螺杆菌属

目的要求:掌握幽门螺杆菌的形态染色、生化反应、、致病性 授课学时:理论学时

教学重点:幽门螺杆菌的形态染色、生化反应、、致病性 教学内容:幽门螺杆菌形态染色、生化反应、致病性

第十二章

厌氧性细菌

目的要求:掌握引起人类疾病的常见梭菌;破伤风梭菌的形态染色、致病性(条件破伤风外毒素作用机制及所致疾病特点)及特异性防治原则;产气荚膜梭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及所致疾病;肉毒梭菌的形态及致病性;熟悉产气荚膜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常见的厌氧菌培养方法;艰难梭菌所致疾病;无芽胞厌氧菌的致病条件、感染特征、所致疾病种类;临床最常见的无芽胞厌氧菌的种类;了解厌氧菌的种类及分布;梭状芽胞杆菌的通性;破伤风杆菌的培养特性;肉毒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无

芽胞厌氧菌的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授课学时:理论2学时,实验3学时

教学重点:破伤风梭菌的形态染色、致病性(条件破伤风外毒素作用机制及所致疾病特点)及特异性防治原则;产气荚膜梭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及所致疾病;肉毒梭菌的形态及致病性。

教学难点:厌氧性芽胞梭菌的致病性及防治原则。教学内容: 1.破伤风梭菌

(1)生物学特性:形态(突出典型特征)、染色及抵抗力

(2)致病性:致病条件、致病物质(神经痉挛毒素及其致病机制)、所致疾病

(3)防治原则:特异性预防(类毒素、抗毒素紧急预防)和治疗(伤口处理、特异性抗毒素、抗生素)2.产气荚膜梭菌

(1)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有荚膜的g+大杆菌)、培养(双层溶血环、nagler反应)和生化反应(汹涌发酵)

(2)致病性:致病物质(种类多、既是外毒素又具有侵袭性酶功能)、所致疾病(气体坏疽━产气荚膜梭菌与气性坏疽的关系及临床特点, 食物中毒, 坏死性肠炎)(3)微生物学检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及动物实验(4)防治原则 3.肉毒梭菌

(1)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芽胞与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比较)(2)致病性:致病物质(肉毒毒素)、所致疾病(食物中毒、婴儿肉毒病)4.艰难梭菌 5.无芽胞厌氧菌

(1)种类、性状及在感染中的作用(2)致病性:致病条件、细菌毒力、感染特征、所致疾病(3)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第十三章

分枝杆菌属

目的要求:掌握结核杆菌形态结构、染色性、培养特性、抵抗力、变异性、致病性及所致疾病。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及意义,病原生物学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熟悉麻风杆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了解非结核分枝杆菌。

教学重点:结核杆菌形态结构、染色性、培养特性、抵抗力、变异性、致病性及所致疾病。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及意义。

教学难点: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物质;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判断 教学内容: 1.结核分枝杆菌

(1)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培养及抵抗力(围绕菌体组成含有大量脂质展开)、变异性(bcg及耐药性变异)(2)致病性:致病物质及其致病机制(菌体成份简介;koch现象;人原发感染和原发后感染;感染、免疫、变态反应三者关系)(3)免疫性:细胞免疫为主、属有菌免疫、ot试验(原理、方法、结果判断及应用)(4)微生物学检查(5)防治原则 2.麻风分枝杆菌

麻风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

第十四章

嗜血杆菌属

目的要求:掌握卫星现象;流感嗜血杆菌的致病性。教学重点:卫星现象;流感嗜血杆菌的致病性 教学难点:卫星现象 教学内容:

1.流感嗜血杆菌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及所致疾病

第十五章

动物源性细菌

目的要求:掌握动物源性细菌的种类;布氏杆菌、鼠疫耶氏菌、炭疽芽胞杆菌的致病性及防治原则;熟悉布氏杆菌、鼠疫杆菌、炭疽芽胞杆菌的生物学特性;了解布氏杆菌、鼠疫杆菌、炭疽芽胞杆菌的免疫性及微生物学检查。

教学重点:动物源性细菌的种类;布氏杆菌、鼠疫耶氏菌、炭疽芽胞杆菌的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教学难点:布鲁菌、鼠疫杆菌、炭疽芽胞杆菌的致病性及防治原则。教学内容:

1.人畜共患病、动物源性疾病的概念

2.布鲁菌属种类、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免疫性、防治原则 3.炭疽芽胞杆菌形态特征、培养特性、抵抗力、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防治原则 4.鼠疫耶氏菌鼠疫杆菌的形态和染色特征、变异、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临床类型、免疫性与预防。

第十六章

其他细菌

目的要求:掌握白喉杆菌的形态染色、致病物质(白喉毒素)及特异性防治原则;熟悉白喉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原则及shick试验原理及应用;卫星现象;铜绿假单胞菌的培养特性;了解流感嗜血杆菌、百日咳杆菌、军团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性。教学重点:白喉杆菌的形态染色、致病物质(白喉毒素)及特异性防治原则。教学难点:白喉外毒素作用机制。教学内容: 1.白喉棒状杆菌

(1)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菌体形态、neisser染色、异染颗粒)、培养特性(吕氏培养基、亚碲酸钾培养基)、抵抗力及变异性。

(2)致病性:致病物质(白喉外毒素作用机制)、所致疾病。(3)免疫性:shick试验。

(4)微生物学检查:形态学检查、培养及毒力鉴定。

(5)防治原则:预防(人工主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治疗(抗毒素、抗生素)。2.百日咳鲍特菌形态、所致疾病、免疫性与预防 3.嗜肺军团菌形态、所致疾病、诊断与防治

4.铜绿假单胞菌培养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诊断与防治

5.空肠弯曲菌空肠亚种培养特性及致病性

6.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生化特征及致病性(院内感染源之一)

第十七章

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

目的要求:掌握放线菌和诺卡菌的概念;硫磺样颗粒的本质和临床意义;熟悉放线菌和诺卡菌的致病性;了解放线菌和诺卡菌的生物学性状、免疫性、诊断与防治。授课学时:理论1学时

教学重点:放线菌和诺卡菌的概念;硫磺样颗粒的本质和临床意义 教学难点:硫磺样颗粒 教学内容:

1.放线菌的定义、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的比较。

2.主要致病性放线菌及其致病性;硫磺颗粒的本质及检出意义。

第十八章

支原体

目的要求:掌握支原体的概念、主要生物学性状形态特点、培养特性;主要致病性支原体的种类与所致疾病;熟悉支原体与l型细菌的区别;解脲脲原体的生化反应;了解支原体的生化反应、抗原构造、抵抗力。授课学时:理论1学时

教学重点:支原体的概念、主要生物学性状形态特点、培养特性;主要致病性支原体的种类与所致疾病。

教学难点:支原体概念、与细菌l型的区别。教学内容:

1.概述:支原体定义、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培养特性、生化反应(分解葡萄糖、精氨酸、尿素)、抗原构造、抵抗力、对人致病支原体的种类、与细菌l型的区别 2.肺炎支原体:生物学性状;致病性(感染途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

3.解脲脲原体:生物学性状(t株、分解尿素)、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分离培

养、血清学试验、pcr技术), 及防治原则。

第十九章

立克次体

目的要求:掌握立克次体的概念与生物学特性;外斐氏反应原理及应用;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的传播媒介、所致疾病;熟悉常见立克次体的种类,共同特征;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了解立克次体的分类、抵抗力、微生物血检查及防治原则。教学重点:立克次体的概念与生物学特性;外斐氏反应原理及应用;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的传播媒介、所致疾病。

教学难点:外斐反应;主要病原性立克次体的传播媒介、所致疾病。教学内容:

1.概述: 立克次体定义、共同特点与分类(常见致病的立克次体种类), 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血清学诊断。

2.普氏立克次体:所致疾病及其传播方式,外斐反应; 3.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所致疾病及其传播方式;

4.恙虫病东方体:所致疾病及其传播方式;血清学诊断

5.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形态结构及致病性(所致疾病及传播方式);诊断与防治 6.查菲埃立克体:致病性(所致疾病及传播方式);诊断与防治

第二十章

衣原体

目的要求:掌握衣原体的概念、发育周期与形态染色;引起人类疾病的主要衣原体及所致疾病;熟悉衣原体的培养特性;主要致病性衣原体的种类: 沙眼衣原体的致病性;肺炎衣原体所致疾病特点;了解衣原体的共同特征、分类、抵抗力及免疫性;沙眼衣原体、肺炎衣原体的微生物学检查。授课学时:理论1学时

教学重点:衣原体的概念、发育周期与形态染色;引起人类疾病的主要衣原体及所致疾病。教学难点:衣原体的概念、独特发育周期 教学内容:

1.概述:衣原体定义、共同特征、致病性衣原体的种类 2.衣原体的发育周期、培养特性

3.沙眼衣原体:三个生物变种;生物学性状(发育周期、原体与始体的区别)沙眼衣原体所致疾病、传播方式、血清型与所致疾病关系、微生物学检查方法;性病淋巴肉芽肿亚种所致疾病

4.肺炎嗜衣原体:致病性及防治 5.鹦鹉热嗜衣原体:致病性及防治

第二十一章

螺旋体

目的要求:掌握螺旋体的概念;病原性螺旋体的种类;钩端螺旋体的形态结构与染色、培养特性、致病性;熟悉钩端螺旋体的抵抗力、免疫性、防治原则、微生物学检查;梅毒螺旋体的形态染色、防治原则及微生物学检查;伯氏疏螺旋体的形态染色及致病性;了解雅司螺旋体、伯氏疏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奋森螺旋体。

教学重点:螺旋体的概念;病原性螺旋体的种类;钩端螺旋体的形态结构与染色、培养特性、致病性,梅毒螺旋体的形态染色、防治原则及微生物学检查;伯氏疏螺旋体的形态染色及致病性。

教学难点:主要病原性螺旋体的形态染色特点、致病性及微生物学检查法。教学内容:

1.概述:螺旋体定义, 分布、种类(常见致病性螺旋体的种类)

2.钩端螺旋体: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抗原构造与分类;传播途径及中间宿主;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 免疫性;检查方法;疫苗预防

3.梅毒螺旋体:形态、培养特性、抵抗力;所致疾病;传播方式;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疫苗预防

4.伯道疏螺旋体:生物学性状、流行环节、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5.回归热螺旋体与奋森疏螺旋体所致疾病。

第2篇

病毒学

第二十二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目的要求: 掌握病毒的概念,病毒大小,病毒的结构,衣壳、核衣壳、壳粒、包膜和包膜子粒的概念。病毒的增殖方式,复制周期与主要步骤,缺陷病毒和顿挫感染的概念。温度敏感突变株、重组的概念。病毒灭活的概念;熟悉病毒的化学组成和功能。病毒复制过程,六类不同基因型病毒生物合成的机制,干扰现象的概念。基因产物间的相互作用方式;了解病毒的不同形态,其它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病毒核酸分类原则。教学内容:

1.病毒的大小(nm)与形态。

2.病毒的结构:裸露病毒(核衣壳:核酸+衣壳)或 包膜病毒(核衣壳+包膜)。3.病毒的核酸与蛋白质:(1)病毒的核酸(2)病毒的蛋白质

4.病毒的增殖:(1)病毒增殖周期(2)病毒的异常增殖(3)干扰现象(interference)5.病毒的遗传与变异:(1)传统遗传学(2)分子遗传学 6.病毒的分类: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粒的基本概念。

第二十三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目的要求: 掌握病毒的传播方式;病毒的感染类型;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熟悉机体抗病毒的主要机制;了解病毒转化细胞的特征和途径。教学内容:

1.病毒的传播方式:水平传播、垂直传播 2.病毒的致病机制 3.病毒性感染:(1)整体水平的病毒感染(2)细胞水平的病毒感染 4.病毒的感染类型: 隐性感染

显性感染:急性感染

持续感染(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病毒感染)

5.抗病毒免疫(1)干扰素与nk细胞(2)特异性免疫

第二十四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目的要求: 熟悉检测病毒抗原及抗体的方法、病毒感染的特异性预防;了解病毒感染的诊断方法与防治原则;病毒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感染的常见疫苗及用途。教学内容: 1.病毒的诊断:

(1)标本的采集与送检(2)检测病毒抗原与抗体的方法(3)检测病毒核酸的方法(4)病毒的分离培养及鉴定。2.抗病毒治疗:抗病毒药物或制剂。3.病毒感染的预防,病毒疫苗的种类。4.病毒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第二十五章

呼吸道病毒

目的要求: 掌握流感病毒基因组特征,病毒分型、分亚型的物质基础,抗原性漂移、抗原性转换的概念。sars病毒的致病性和风疹病毒的垂直感染;熟悉流感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流感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副粘病毒的共同特点,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副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致病性及各自所致疾病。腺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呼肠病毒所致疾病。了解流感病毒病原生物学检查原则, 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副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所致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原则。教学内容: 1.流行性感冒病毒

形态结构,表面抗原(ha,na)及其功能;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2.副粘病毒

(1)麻疹病毒: 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2)腮腺炎病毒: 致病性(3)呼吸道合胞病毒: 致病性 3.冠状病毒

sars-cov的传染源,传播途径,致病性与免疫性及防治原则 4.风疹病毒 5.腺病毒

第二十六章

肠道病毒

目的要求: 掌握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型别,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熟悉人类肠道病毒的种类及共同特性;了解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新肠道病毒的致病性。教学内容:

1.肠道病毒的共同特征

2.脊髓灰质炎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3.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致病性

4.新型肠道病毒:肠道病毒68、69、70、71型的致病性

第二十七章

急性胃肠炎病毒

目的要求: 掌握轮状病毒的型别,致病性;熟悉轮状病毒的免疫性及防治原则;了解肠道腺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教学内容:

轮状病毒: 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第二十八章

肝炎病毒

目的要求: 掌握hbv形态结构,基因结构,抵抗力及抗原抗体系统组成、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熟悉五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征及签别要点;hbv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了解hbv的免疫力及致病机制。教学内容:

1.甲型肝炎病毒: 生物学特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2.乙型肝炎病毒: 生物学特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3.丙型肝炎病毒: 生物学特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3.丙型肝炎病毒生物学特点和致病性 4.丁型肝炎病毒生物学特点和致病性

5.戊型肝炎病毒: 生物学特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c/hgv和ttv:传染源、传播途径 7.五型主要肝炎病毒的鉴别要点。

第二十九章

虫媒病毒

目的要求: 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流行病学特点、致病性与免疫性。掌握登革病毒的传播媒介及其所致疾病的特点。熟悉虫媒病毒的主要特征及临床类型。乙脑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了解登革病毒的致病性,森林脑炎病毒的流行特点,致病性。教学内容:

1.虫媒病毒的共同特征

2.乙脑病毒:生物学性状、传播途径、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3.登革病毒致病性

第三十章

出血热病毒

目的要求: 掌握汉坦病毒致病性,流行环节;熟悉汉坦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及微生物学检查;了解其他出血热病毒。教学内容:

汉坦病毒:生物学性状、传播途径、致病性与免疫性、防治原则

第三十一章

疱疹病毒

目的要求: 掌握疱疹病毒的致病性;熟悉疱疹病毒的种类,共同特征;了解疱疹病毒的防 教学内容:

1.疱疹病毒的种类及共同特点。

2.单纯疱疹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3.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4.人巨细胞病毒与eb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第三十二章

逆转录病毒

目的要求: 掌握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传染源、传播途径、致病过程;熟悉hiv的结构,复制过程、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了解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htlv)所致疾病。教学内容: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第三十三章

其它病毒

目的要求: 掌握内基小体的定义;熟悉狂犬病病毒的致病性和防治原则;人乳头瘤病毒(hpv)的致病性;了解其他病毒的生物学特点。

教学重点:内基小体的定义;狂犬病病毒的致病性和防治原则。教学难点: 狂犬病病毒的传播方式,临床表现及防治原则。教学内容:

1.狂犬病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2.人乳头瘤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第三十四章

朊粒

目的要求: 掌握朊粒的概念;熟悉朊粒的生物学特性及与之有关的疾病。

教学内容:

1.朊粒的概念2.生物学特性3.致病性与免疫性4.诊断与治疗

第3篇

真菌学

第三十五章

真菌学总论

目的要求: 掌握真菌的概念及结构,真菌繁殖方式,真菌培养要求,真菌的致病方式;熟悉

真菌检测。

教学内容:

1.真菌的概念及分类2.生物学性状:形态结构:单细胞、多细胞、孢子、菌丝; 培养特性(培养条件、菌落类型与特点);3.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4.微生物检测与防治原则

第三十六章

主要致病性真菌

目的要求: 掌握皮肤癣真菌常见的种类和致病性;白假丝酵母菌、新生隐球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熟悉表面感染真菌,皮下组织真菌感染;了解其他真菌特点。教学内容:

1.皮肤癣真菌:种类、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2.皮下组织感染真菌:着色真菌;申克孢子丝菌

3.机会致病性真菌:白假丝酵母菌的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法; 新型隐球菌的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篇5

(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检验医学、药学、护理医学专业本科)

一、性质和任务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诊断法和防治原则的一门学科。它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检验医学、药学、护理医学等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为实现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目标》,在教学措施上,我们采用讲授、实验、演示、自学、讨论、辅导及讲座等多种教学形式,并通过使用多媒体、投影、录象、cai等先进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教与学双方的作用;在教学评价上,我们采用授课评价和学生测评及学生成绩素质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其任务是通过对本学科的学习,为学生学好后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从事有关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奠定理论、实验和智能基础。二

课程目标

(一)基本理论知识

掌握《医学微生物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的与人类感染性有关的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放线菌和真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包括形态和结构,繁殖和代谢,遗传和变异,抗原构造和分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致病性(致病物质,致病机制及所致疾病)和消毒、灭菌、防腐、无菌及无菌技术的概念以及常见的消毒灭菌方法;熟悉常见的与人类感染性疾病有关微生物的抗感染免疫机制;了解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二)基本技能

通过《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使学生准确地掌握常用微生物形态学检查方法和机能学检查方法;严格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和实验室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熟悉常见的与人类感染性有关的细菌的分离培养、鉴定及常用的血清学检查方法;了解检验标本的采集、送检及注意事项。

(三)基本素质

1.态度

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立志献身医学事业;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荣辱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刻苦钻研和创新精神,严谨、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作风。

2.能力

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即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阅读能 力,分析综合能力,描述表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以及初步的科研能力等。

3.体质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加强自身防护和课间锻炼,增强体质。

三、参考性学时范围

总学时75~80学时,理论课54~59学时,实验课21~24学时。

海南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第7版)教学大纲

(供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检验医学、药学、护理专业本科用)

前 言

《医学微生物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之一。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机制、特异性诊断和防治措施,为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及与之有关的免疫损伤等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根据2006年8月卫生部教材办和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在北京召开的第7轮规划教材修订工作会议要求,《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一定要反映新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的成果,遵循本科教学的总目标,继续体现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特(特定的对象、特定要求、特定限制)和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实用性)的要求,适应国家职业医师考试和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需要。为此,我们依据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医学微生物学》(第七版)教科书内容和我们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体会,特制定了本教学大纲。大纲规定了《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要求。重点内容要求掌握,次重点内容要求熟悉,其余内容则要求了解。

根据我院五年制(本科)教学计划规定,《医学微生物学》总教学参考学时定为75~80学时,其中理论课54~59学时,实验课21~24学时,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为:1。

理论课部分

绪 论

目的要求

一、掌握微生物、病原微生物的基本概念。

二、熟悉微生物在自然界生物中的地位,三界八类的特点;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

三、了解微生物与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关系;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范畴、发展简史和现状。教学内容

第一节 微生物与病原微生物

一、微生物种类与分布

二、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第二节 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

一、微生物学

二、医学微生物学

第三节

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一、微生物学经验时期

二、实验微生物学时期

三、现代医学微生物学时期 教学方法

一、课堂教授(多媒体)

二、实验室教学 实习内容

微生物的分布:空气、水、手指、钞票等。

第1篇 细 菌 学

第1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细菌的基本形态结构和特殊结构。2.细菌细胞壁的结构、组成及功能。+菌与g-菌细胞壁的区别及其意义。

二、熟悉

1.细菌的大小与测量单位。2.细菌l型及其临床意义。

3.革兰染色的原理、步骤及意义。

三、了解

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 第三节 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 实习内容

1.细菌形态的观察。示教片观察: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霍乱弧菌、肺炎链球菌荚膜、伤寒沙门菌周身鞭毛。2.革兰染色法。教学方法

一、课堂教授(多媒体)

二、实验室教学

第2章

细菌的生理

目的要求

一、掌握

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与规律。

二、熟悉

细菌的代谢产物的种类及其意义。

三、了解

1细菌的理化性状及其意义

2.细菌的营养及人工培养方法。3.细菌分类与命名的原则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细菌的理化性状

一、细菌的化学组成

二、细菌的物理性状

第二节 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一、细菌的营养类型

二、细菌的营养物质

三、细菌摄取营养物质的机制

四、影响细菌生长的环境因素

五、细菌的生长繁殖

第二节 细菌的新陈代谢和能量转换 第三节 细菌的人工培养 第四节 细菌的分类

教学方法

一、课堂教授(多媒体)

二、实验室教学 实习内容 1. 细菌的分离培养 2. 细菌的生化反应

第3章 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目的要求

一、掌握

(一)消毒、灭菌、防腐、无菌及无菌操作的概念。

(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分级

二、熟悉

常用的高压蒸汽灭菌法、巴氏消毒法等热力杀菌法日光与紫外线杀菌机理及其应用;常用的化学消毒剂的种类及其应用。实验室感染的控制以及监督和法律责任

一、了解

热力灭菌法的种类和应用范围;了解常用化学消毒剂的作用机制及影响作用的因素。教学内容

第一节

消毒灭菌常用术语 第二节

消毒灭菌的方法

一、物理消毒与灭菌

(一)热力灭菌法

(二)辐射杀菌法

(三)滤过除菌法

(四)超声波消毒法

(五)干燥与低温抑菌法

二、化学消毒灭菌法

(一)化学消毒灭菌法的原理

(二)消毒剂的主要种类

第三节 消毒灭菌的运用

一、医疗器械物品的消毒灭菌

二、室内空气消毒灭菌

三、手和皮肤的消毒

四、黏膜消毒

五、病人排泄物与分泌物的消毒灭菌

六、病人污染物品的消毒

七、饮水的消毒

八、环境的消毒

第四节

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一、微生物的种类

二、微生物的物理状态

三、微生物的数量

四、消毒剂的性质、浓度与作用时间

五、温度

六、酸碱度

七、有机物

第五节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一、病原微生物的分类

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分级

三、实验室感染的控制以及监督和法律责任

实习内容

一、高压蒸气灭菌法的原理和应用(示教)。

二、紫外线灭菌法的原理和用途(示教,提供用紫外线照射的2个平板。其中之一,中间覆盖有三角纸片,另一个是照射时半盖平板。观察结果)

三、滤过除菌法(示教,观察滤过前后的液体培养基)。教学方法

一、课堂教授(多媒体)

二、实验室教学

第4章 噬菌体

目的要求

一、掌握

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的概念。

二、熟悉

噬菌体的形态与结构、抵抗力、噬斑和噬斑形成单位的含义。

二、了解

噬菌体的化学组成、抗原性、复制周期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二、化学组成

三、抗原性

四、抵抗力

第二节

毒性噬菌体

一、概念

二、复制周期

第三节

温和噬菌体

一、几个基本概念

二、溶原性细菌的溶原性周期和溶菌性周期 实习内容 教学方法

一、课堂教授(多媒体)

二、实验室教学

第5章 细菌的遗传和变异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细菌的变异现象和机制。

2.病毒的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与重配、基因整合和病毒基因产物的相互作用。

3.噬菌体的溶菌周期;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溶原性和溶原性转换的概念。

二、熟悉

1.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2.病毒的基因组。

三、了解

1.细菌遗传与变异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微生物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细菌的遗传物质

一、细菌的染色体

二、质粒

三、转座因子

四、整合子

五、噬菌体的基因组

第二节 细菌基因表达的调节

一、抑制基因转录

二、促进基因转录

三、细菌变异的机制

第三节

基因的转移和重组

一、转化

二、接合

三、转导

第四节 基因突变

一、基因突变规律

二、突变型细菌及其分离

第五节 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实际意义

一、影响细菌学诊断

二、预防耐药菌株的扩散

三、制备菌苗

教学方法

课堂教授(多媒体)

第6章 细菌的耐药性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细菌耐药性的概念;

2.固有耐药和获得性耐药的概念; 3.细菌耐药性产生的主要机制。

二、.熟悉

细菌耐药性的分类。

三、了解

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细菌耐药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

一、抗菌药物的种类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第二节 细菌的耐药性机制

一、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

二、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

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一、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二、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三、加强药政管理

四、研制新抗菌药物

五、破坏耐药基因 教学方法 课堂教授(多媒体)。

第7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正常菌群的概念及其生理作用;菌群失调及产生原因。2.感染、传染、ld50、id50的概念。

3.细菌致病性、毒力、微菌落、生物膜的概念;细菌致病性的各种因素及其特点。4.内毒素和外毒素的概念、作用特点及二者的主要区别。

5.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内毒素血症以及带菌者的概念。6.抗菌免疫机制。

7.医院内感染的概念。

二、熟悉

1.超抗原的概念、基本特征及所致疾病。2.感染的来源、方式与途径、类型。

3.抗菌感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机制。4..医院感染及医院感染的分类、预防、控制。

三、了解

1.细菌的数量、侵入门户及其与致病的关系。2.微生态平衡与微生态失调的防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

一、正常菌群

二、机会致病菌

三、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作用

一、细菌的毒力

(一)侵袭力 1.黏附素 2.荚膜

3.侵袭性物质

4.细菌的生物被膜

(二)毒素 1.外毒素 2.内毒素

(三)超抗原与疾病

二、细菌侵入的数量

三、细菌侵入的途径

第三节

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一、非特异性免疫机制

(一)屏障结构

1.皮肤与黏膜的屏障作用 2.血脑屏障 3.胎盘屏障

(二)吞噬细胞 1.吞噬和杀菌过程 2.吞噬作用的后果

(三)体液因素 1.补体 2.溶菌酶 3.防御素

二、特异性免疫

(一)体液免疫

1.抑制病原体黏附 2.调理吞噬作用 3.中和细菌外毒素

4.抗体和补体的联合溶菌作用

5.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二)细胞免疫 1

(三)黏膜免疫

三、抗细菌感染免疫的特点

(一)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 1.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2.抗体和补体的作用 3.细胞免疫的作用

(二)抗胞内菌感染的免疫 1.吞噬细胞 2.细胞免疫 3.局部黏膜免疫

第四节

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一、感染的来源与传播

(一)外源性感染

(二)内源性感染

二、感染的类型

(一)隐性感染

(二)显性感染 临床上按病情缓急 1.急性感染 2.慢性感染

临床上按感染部位的不同 1.局部感染

2.全身细菌性感染(1)毒血症(2)脓毒血症(3)内毒素血症(4)败血症(5)菌血症

(三)带菌状态

三、环境因素对感染的影响

第五节

医院感染

一、医院感染的基本特点

(一)基本特点

(二)医院感染的分类

二、医院感染的微生态特征

(一)微生物的特点

(二)常见的微生物

三、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者

四、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一)易感对象

(二)诊疗技术与侵入性检查与治疗

五、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一)消毒灭菌

(二)隔离预防

(三)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实习内容 细菌的致病性:(1)透明质酸酶的作用(2)破伤风外毒素的作用。动物实验。教学方法

一、课堂教授(多媒体)

二、实验室教学

第8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病原菌的常规分离与鉴定方法原则和常用的检测细菌抗原的方法。2.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3.常用生物制品的概念和特点。

4.细菌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的主要原则。

二、熟悉

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

三、了解

临床感染性疾病用药的基本原则及检测细菌对药物敏感性的常用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细菌感染的诊断

一、病原菌检测

(一)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二)细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三)病原菌抗原的检测

(四)病原菌核酸的检测

二、血清学诊断

第二节

细菌感染的特异性预防

一、人工主动免疫

(一)疫苗 1.死疫苗 2.活疫苗 3.新型活疫苗 4.基因工程疫苗 5.重组载体疫苗 6.合成疫苗 7.亚单位疫苗 疫苗

9.转基因植物疫苗

(二)类毒素

二、人工被动免疫

(一)抗毒素

(二)抗菌血清

(三)胎盘丙种球蛋白

(四)其他免疫制剂

第三节

细菌感染的治疗

教学方法

课堂教授(多媒体)。

第9章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葡萄球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分类、葡萄球菌的致病性。2.链球菌的分类及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aso试验。3.肺炎链球菌的生物学特性。

4.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的生物学特性;淋球菌的致病性;淋病奈瑟菌的防治原则。5.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

二、熟悉

1.葡萄球菌的分布、微生物学检查法、免疫性;葡萄球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2.肺炎链球菌的致病性。3.链球菌的免疫性。

三、了解

1.球菌的分类。

2.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致病性。

3.肺炎链球菌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4.其他链球菌的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5.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的免疫性。6.铜绿假单胞菌的微生物学诊断和防治原则。教学内容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一、金黄色葡萄球菌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2.培养特性 3.生化反应 4.抗原结构 5.分类 6.抵抗力

(二)致病性 1.致病物质(1)凝固酶

(2)葡萄球菌溶素(3)杀白细胞素(4)肠毒素

(5)表皮剥脱毒素(6)毒素休克综合症(7)其他酶类(8)超抗原 2.所致疾病

(三)免疫性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标本直接涂片镜检

(二)分离培养和鉴定

(三)药敏实验

(四)葡萄球菌肠毒素检查

(五)防治原则

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

第二节 链球菌属

一、链球菌分类

(一)根据溶血现象分类

(二)根据抗原结构的分类

(三)根据对氧的需要分类

二、a群链球菌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2.培养特性 3.生化反应 4.抗原结构

(二)致病性 1.致病物质 2.超抗原 3.所致疾病

(三)免疫性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五)防治原则

三、肺炎链球菌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2.培养特性 3.生化反应

4.抗原结构与分型(1)荚膜多糖抗原(2)菌体抗原

(二)致病性

(三)免疫性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五)防治原则

四、其他链球菌

(一)b群链球菌

(二)d群链球菌

(三)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第三节

一、生物学性状

(一)分类

(二)形态与染色

二、致病性

(一)致病物质

(二)肠球菌的耐药性

肠球菌

(三)所致疾病

三、防治原则

第四节 奈瑟菌属

一、脑膜炎奈瑟菌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2.培养特性 3.生化反应

4.抗原结构与分类

(二)致病性 1.致病物质 2.所致疾病

(三)免疫性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五)防治原则

二、淋病奈瑟菌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2.培养特性 3.生化反应

4.抗原结构与分类 5.抵抗力

(二)致病性

1.致病物质 2.所致疾病

(三)免疫性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五)防治原则

三、其他医学相关奈瑟菌 实习内容 化脓性球菌 教学方法

一、课堂教授(多媒体)

二、实验室教学

第10章 肠杆菌科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大肠埃希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

2.志贺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原则。

3.沙门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原则;血清学诊断和肥达试验。

二、熟悉

1.大肠埃希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2.志贺菌和沙门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三、了解

1.大肠埃希菌在卫生细菌学检查中的意义。2.志贺菌感染的免疫性;

3.沙门菌的分类及其感染的免疫性; 4.其他菌属的致病性。教学内容

一、种类

二、通性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二)培养特性

(三)生化反应

(四)抗原结构

(五)分类

(六)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物质 1.黏附素 2.外毒素

(二)所致疾病 1.肠道外感染

2.胃肠炎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临床标本的检查

(二)卫生细菌学检查

四、防治原则。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二)培养特性

(三)生化反应

(四)抗原结构及分群

(五)抵抗力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一)致病物质 1.侵袭力 2.内毒素 3.外毒素

(二)所致疾病 1.急性细菌性痢疾 2.慢性细菌性痢疾

(三)免疫性

第一节 埃 希 菌 属第二节

志 贺 菌 属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标本

(二)分离培养与鉴定

(三)毒力试验

(四)快速诊断法

四、防治原则

第三节

沙 门 菌 属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二)生化反应与培养特性

(三)抗原结构

(四)抵抗力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一)致病物质 1.侵袭力 2.内毒素 3.肠毒素

(二)所致疾病 1.肠热症

2.胃肠炎(食物中毒)3.败血症

4.无症状带菌者

(三)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标本

(二)分离培养与鉴定

(三)血清学诊断

(四)伤寒带菌者的检出

四、防治原则

一、克雷伯菌属

二、变形杆菌属

三、肠杆菌属

四、沙雷菌属

五、枸橼杆菌属

六、莫根菌属

实习内容

肠道杆菌的生物学性状 教学方法

一、课堂教授(多媒体)

二、实验室教学

第四节

其 他 菌 属

第11章

弧菌属16

目的要求

一、掌握

霍乱弧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

二、熟悉

1.霍乱弧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2.副熔血性弧菌的致病性

三、了解

副溶血性弧菌诊断与防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霍乱弧菌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二)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

(三)抗原构造与分型

(四)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物质 1霍乱肠毒素

2.鞭毛、菌毛及其他毒力因子

(二)所致疾病

霍乱为我国的甲类法定传染病。

(三)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标本

(二)直接镜检

(三)分离培养

(四)血清学诊断

四、防治原则

第二节

副溶血性弧菌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二)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

(三)抗原结构与分型

(四)抵抗力

二、致病性

(一)致病物质

(二)所致疾病

三、诊断与防治 实习内容 弧菌的形态 教学方法

一、课堂教授(多媒体)

二、实验室教学

第12章

螺杆菌属

目的要求

一、掌握

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

二、熟悉

幽门螺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

三、了解

幽门螺杆菌的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幽门螺杆菌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二)培养特性

(三)生化反应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标本

(二)直接镜检

(三)检测尿素酶活性

(四)分离培养

四、防治原则 教学方法

课堂教授(多媒体)

第13章 厌氧性细菌

目的要求

一、掌握

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及无芽胞厌氧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破伤风梭菌的防治原则。

二、熟悉

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和无芽胞厌氧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三、了解

1.破伤风梭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2.艰难梭菌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3.无芽孢厌氧菌的种类。教学内容

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属

一、破伤风梭菌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2.培养特性 3.生化反应 4.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物质及致病机理(1)破伤风痉挛毒素(2)破伤风溶血毒素 2.所致疾病 3.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四)防治原则

二、产气荚膜梭菌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2.培养特性 3.分型

(二)致病性 1.致病物质

(1)主要毒素(α、β、ε、ι,其中α毒素最强)(2)次要毒素(δ、θ、κ、λ、μ、ν)(3)肠毒素(a型菌株和少数c、d型菌株)2.所致疾病(1)气性坏疽(2)食物中毒(3)坏死性肠炎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直接涂片镜检 2.分离培养 3.动物试验

(四)防治原则

三、肉毒梭菌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染色 2.培养特性 3.生化反应 4.分型 5.抵抗力

(二)致病性 1.致病物质

肉毒毒素的功能、致病机制及与破伤风外毒素的区别

2.所致疾病(1)食物中毒(2)创伤感染中毒(3)婴儿肉毒中毒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重点检测肉毒毒素。

(四)防治原则

四、艰难梭菌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染色 2.培养特性

(二)致病性 1.致病物质

(1)毒素a(肠毒素)(2)毒素b(细胞毒素)2.所致疾病

(1)抗生素相关性腹泻(2)伪膜性肠炎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一、生物学性状

(一)革兰阴性厌氧杆菌

(二)革兰阴性厌氧球菌

(三)革兰阳性厌氧球菌

(四)革兰阳性厌氧杆菌 1.丙酸杆菌 2.双歧杆菌属 3.真杆菌属

二、致病性

(一)致病条件

(二)细菌毒力

(三)感染特征

(四)所致疾病 1.腹腔感染

2.女性生殖道和盆腔感染 3.口腔感染 4.呼吸道感染 5.败血症

6.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标本采取

(二)直接涂片镜检

(三)分离培养与鉴定

四、防治原则

实习内容

1.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性及芽胞观察。2.产气荚膜梭菌的致病性(示教)教学方法

一、课堂教授(多媒体)

二、实验室教学

第14章 分枝杆菌属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结核分枝杆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与变态反应关系,结核菌素试 验原理。

二、熟悉

1.结核分枝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2麻风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

三、了解

非结核分枝杆菌的分组和致病性。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二)培养特性与生化特性

(三)主要菌体成分及其作用

(四)抵抗力

(五)变异性

二、致病性

(一)肺部感染

(二)肺外感染

三、免疫性与超敏反应

(一)免疫性

(二)超敏反应

(三)免疫与超敏反应的关系

(四)结核菌素试验

四、微生物学检查

(一)直接涂片染色

(二)分离培养

(三)动物试验

(四)结核分枝杆菌核酸及抗体检测

(五)动物试验

(六)细菌核酸检测

五、防治原则

(一)预防接种

(二)治疗

第二节

牛型分枝杆菌

第三节 麻风分枝杆菌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

第四节

非结核分枝杆菌

实习内容 结核分枝杆菌 教学方法

课堂教授(多媒体)

第15章

嗜血杆菌属

目的要求

一、掌握

流感嗜血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卫星现象。

二、熟悉

免疫性和防治原则。三、了解

流感嗜血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和其他嗜血杆菌 教学内容 概述

流感嗜血杆菌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四、防治原则 教学方法

课堂教授(多媒体)

第16章 动物源性细菌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炭疽芽胞杆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2.布鲁菌属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3.鼠疫耶尔森菌主要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二、熟悉

1.布鲁菌属的免疫性和微生物学检查法。

2.炭疽芽胞杆菌的免疫性与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3.鼠疫耶尔森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三、了解

1.布鲁菌属的防治原则。

2.炭疽芽胞杆菌与其他需氧芽胞杆菌的区别。

3.放线菌属和诺卡菌属的生物学性状及致病性;放线菌属的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教学内容

第一节

布鲁菌属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二)培养特性

(三)生化反应

(四)抗原结构与分型

(五)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物质 1内毒素 2.荚膜 3.侵袭性酶

(二)所致疾病

(三)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标本

(二)分离培养与鉴定

(三)血清学试验 1.凝集试验 2.补体结合试验

(四)皮肤试验

四、防治原则

第二节

一、鼠疫耶尔森菌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2.培养特性 3.抗原结构

(1)f1(fraction 1)抗原(2)v/w抗原(3)外膜抗原

(4)鼠毒素(murine toxin,mt)(5)内毒素 4.抵抗力 5.变异性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物质

(1)f1(fraction 1)抗原(2)v/w抗原(3)外膜抗原(4)鼠毒素 2.所致疾病(1)腺鼠疫

耶尔森菌属23

(2)肺鼠疫

(3)败血症型鼠疫 3.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标本

2.直接涂片镜检 3.分离培养与鉴定 4.血清学试验 5.检测核酸

(四)防治原则

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小肠结肠炎亚种

三、假结核耶尔森菌假结核亚种

第三节 芽胞杆菌属

一、炭疽芽胞杆菌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2.培养特性 3.抗原结构(1)炭疽毒素(2)荚膜多肽抗原(3)芽胞抗原(4)菌体多糖抗原 4.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物质(1)荚膜(2)炭疽毒素 2.所致疾病(1)皮肤炭疽(2)肠炭疽(3)肺炭疽 3.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标本

2.直接涂片镜检 3.分离培养与鉴定

(四)防治原则

二、蜡样芽胞杆菌属

第四节 柯克斯体属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四、防治原则

第五节

巴通体属

一、汉塞巴通体 二、五日热巴通体

第六节

弗朗西斯菌属 第七节

巴斯德菌属

教学方法

课堂教授(多媒体)。

第17章 其他细菌

目的要求

一、掌握

(一)白喉棒状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二)嗜肺军团菌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二、熟悉

1.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2.空肠弯曲菌空肠亚种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3.百日咳鲍特菌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三、了解

1.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2.不动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3.莫拉菌属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4.气单胞菌属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5.李斯特菌属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教学内容

第一节

棒状杆菌

白喉棒状杆菌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四、防治原则

第二节

鲍特菌属

百日咳鲍特菌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四、防治原则

第三节

军团菌属

嗜肺军团菌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四、防治原则

第四节

假单胞菌属

铜绿假单胞菌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诊断与防治

第五节

弯曲菌属

空肠弯曲菌空肠亚种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诊断与防治

第六节

窄食单胞菌属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第七节

不动杆菌属

第八节

莫拉菌属 第九节

气单胞菌属 第十节

李斯特菌属

实习内容 白喉棒状杆菌 教学方法

课堂教授(多媒体)

第18章

放线菌与诺卡菌

目的要求

一、熟悉

放线菌属和诺卡菌属的生物学性状及致病性。

二、了解

1.放线菌属的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2.诺卡菌属的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教学内容

第一节 放线菌属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二)培养特性

(三)生化反应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条件

(二)所致疾病 1.放线菌病

2.放线菌与龋齿和牙周炎的关系

(三)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标本

(二)硫磺样颗粒直接压片染色、镜检

(三)分离培养与鉴定

四、防治原则

第二节

诺卡菌属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二)培养特性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星形诺卡菌

(二)巴西诺卡菌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四、防治原则

教学方法

课堂教授(多媒体)。

第19章 支原体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支原体的概念、形态结构和培养特性、支原体与细菌的l型的区别。2.肺炎支原体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3.脲原体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二、熟悉

1.肺炎支原体的微生物学检查法。

2.脲原体的生物学性状和微生物学检查法。

三、了解

1.肺炎支原体和脲原体的防治原则。2.穿透支原体。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二)培养特性

(三)生化反应

(四)抗原结构

(五)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因素 1.黏附因子p1蛋白 2.荚膜

3.毒性代谢产物(如神经毒素、核酸酶、过氧化氢和超氧阴离子等)

(二)所致疾病

(三)免疫性

第二节 主要致病性支原体

一、肺炎支原体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 2.培养特性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感染途径 2.致病因素

(1)黏附因子p1蛋白(2)荚膜

(3)毒性代谢产物(如神经毒素、核酸酶、过氧化氢和超氧阴离子等)3.所致疾病

(1)支原体肺炎(2)肺外感染 4.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分离培养 2.血清学诊断 3.快速诊断

(四)防治原则

二、解脲脲原体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2.培养特性 3.生化反应

4.多带抗原(mb-ag)及分型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感染途径 2.致病物质

(1)掠夺宿主细胞膜固醇等脂类营养物质

(2)合成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大量毒性代谢产物,损害细胞,并可促进局部形成结石。3.所致疾病

(1)非淋菌性尿道炎

(2)与自然流产、先天缺陷、死胎和不孕症有关。4.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病原体检测 2.核酸检测

(四)防治原则

三、人型支原体

四、生殖支原体

五、穿透支原体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性

(1)一端尖的结构具有黏附和穿入作用。

(2)诱导单核mф等产生tnf-α可能是造成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

(3)穿透支原体的感染可促进hiv的复制,加速hiv感染患者的病情进展。教学方法

课堂教授(多媒体)

第20章 立克次体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立克次体概念及共同特点。

2.普氏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恙虫病立克次体的传播媒介、.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及致病机制。

二、熟悉

普氏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恙虫病立克次体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 查法。

三、了解

1.立克次体的分类

2.立克次体病的防治原则。

3贝纳柯克斯体和汉塞巴通体的传染源、传播媒介和所致疾病。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二)结构

(三)培养特性

(四)抗原结构

(五)抵抗力

二、所致疾病

(一)流行环节

(二)所致疾病

(三)致病机制

(四)免疫力

第二节

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

一、立克次体属

(一)普氏立克次体 1.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染色(2)培养特性(3)抗原构造(4)基因组(5)抵抗力

2.致病性与免疫性(1)感染途径(2)致病物质

(3)所致疾病 流行性斑疹伤寒(4)免疫性

3.微生物学检查法(1)标本采集

(2)分离培养 — 接种雄性豚鼠腹腔

29(3)血清学检测

(4)分子生物学检测 4.防治原则

(二)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1.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染色(2)结构(3)抗原构造(4)培养特性(5)抵抗力

2.致病性与免疫性(1)感染途径

(2)所致疾病 地方性斑疹伤寒(3)免疫性

3.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标本采集

(二)分离培养 — 接种雄性豚鼠腹腔

(三)血清学检测

(四)分子生物学检测

四、防治原则

第三节 恙虫病立克次体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二)结构

(三)培养特性

(四)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感染途径

(二)所致疾病 恙虫病

(三)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标本采集

(二)分离培养

(三)外斐反应

(四)应用elisa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

四、防治原则

第四节 贝纳柯克斯体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二)基因结构

(三)抗原构造

(四)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感染途径

(二)所致疾病

(三)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标本采集——患者血液

(二)豚鼠腹腔接种

(三)外斐反应阴性

四、防治原则

二、东方体属 恙虫病东方体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2.结构 3.培养特性 4.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感染途径

(2)所致疾病 恙虫病(3)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1)标本采集(2)分离培养(3)外-斐反应

(四)防治原则

三、埃立克体属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四)防治原则 教学方法

课堂教授(多媒体)。

第21章 衣原体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衣原体的主要概念和共同特征;

2.沙眼衣原体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包括形态及发育周期、培养特性、抵抗力、抗原构造和分类)、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二、熟悉

衣原体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三、了解

1.衣原体的分类。2.衣原体的主要区别。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一、生物学性状

(一)发育周期与形态与染色

(二)培养特性

(三)抗原构造

(四)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性 1.内毒素样物质 2.主要外膜蛋白

(二)所致疾病

(三)免疫性

第二节 主要病原性衣原体

一、沙眼衣原体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2.型别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物质

(1)内毒素样物质(2)主要外膜蛋白 2.所致疾病

(1)沙眼生物亚种 ①沙眼

②包涵体结膜炎 ③泌尿生殖道感染 ④婴幼儿肺炎

(2)性病淋巴肉芽肿亚种——性病淋巴肉芽肿 3.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标本采集 2.直接涂片

3.分离培养与检查(1)鸡胚分离培养(2)细胞分离培养(3)分子生物学检查

(四)防治原则

二、肺炎嗜衣原体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特点 2.培养特点 3.抗原构造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感染途径

2.所致疾病 ——主要引起青少年急性呼吸道感染 3.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病原学检查 2.血清学方法

检测特异性核酸

三、鹦鹉热嗜衣原体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特征 2.培养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感染途径

2.所致疾病 ——肺炎(鹦鹉热)3.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四)防治原则 教学方法

课堂教授(多媒体)。

第22章 螺旋体

目的要求

一、掌握

钩端螺旋体和梅毒螺旋体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二、熟悉

1.螺旋体的特点和分类。

2.钩端螺旋体和梅毒螺旋体的微生物学检查法。3.伯氏疏螺旋体的传播媒介和所致疾病。

三、了解

奋森疏螺旋体和回归热疏螺旋体。教学内容

概述

第一节 钩端螺旋体属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二)培养特性

(三)抵抗力

(四)抗原与分类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物质 1.内毒素样物质 2.溶血素

3.细胞毒性因子 4.致细胞病变作用

(二)所致疾病

(三)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病原性诊断 1.显微镜检查 2.分离与鉴定 3.动物试验

(二)血清学诊断 1.显微镜凝集试验 2.间接凝集试验 3.分子生物学诊断

四、防治原则

第二节

密螺旋体属

梅毒螺旋体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结构与染色

(二)培养特性

(三)抵抗力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一)致病因素 1.荚膜样物质 2.透明质酸酶

(二)所致疾病 1.先天性梅毒 2.后天梅毒

(1)第一期梅毒(2)第二期梅毒(3)第三期梅毒

(三)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检查螺旋体 1.暗视野显微镜

2.直接免疫荧光或elisa法 3.组织切片镀银染色

(二)血清学诊断 1.非螺旋体抗原试验 2.螺旋体抗原试验

(1)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收(fluorescent treponemal antibody-absorption,fta-abs)试验(2)梅毒螺旋体制动(treponemal pallidum immobilizing,tpi)试验

(3)梅毒螺旋体血凝(treponemal pallidum hemagglutination,tpha)试验(4)扑获elisa法(capture enzymeimmunoassay)

四、防治原则

第三节 疏螺旋体

一、伯氏疏螺旋体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结构与染色 2.培养特性 3.分类

4.储存宿主及传播媒介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1.致病性(1)侵袭力(2)抗吞噬作用(3)内毒素样物质 2.所致疾病

莱姆病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血清学试验 2.分子生物学方法

(五)防治原则

二、回归热疏螺旋体

(一)种类

(二)致病性及机制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三、奋森螺旋体 教学方法

课堂教授(多媒体)。

第2篇 病 毒 学

第23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病毒、病毒体的概念;病毒的结构、化学组成及其功能。2.病毒的增殖过程;干扰现象的种类、机理及临床意义。

3.病毒的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与重配、基因整合和病毒基因产物的相互作用。

二、熟悉

1.病毒的大小与形态、抵抗力。2.病毒与其他微生物的区别。3.病毒的基因组。

三、了解

1.病毒的分类、命名。

2.朊粒、类病毒、卫星病毒的概念。

3.病毒的培养方法;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病毒的异常增殖。教学内容

第一节 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第二节 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一、病毒的结构

二、病毒的化学组成和功能 第三节

病毒的增殖

一、复制周期

二、异常增殖与干扰现象 第四节

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一、基因突变

二、基因重组与重配

三、基因整合

四、病毒基因产物的相互作用 第五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一、物理因素

二、化学因素

第六节

病毒的分类 教学方法

一、课堂教授(多媒体)

二、实验室教学:病毒的形态(电镜照片示教)标本片或录象片)

第24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包涵体的概念、本质、类型及意义; 2.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3.干扰素的概念、种类、性质及抗病毒活性机理。

二、熟悉

1.病毒感染的途径与类型。

2.抗病毒感染的非特异性免疫机制。3.抗病毒感染的特异性免疫机制。

三、了解

1.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2.病毒免疫持续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病毒的致病作用

一、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二、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

四、病毒与肿瘤

第二节

抗病毒免疫

一、非特异性免疫

(一)干扰素

(二)nk细胞

(二)传播途径

二、特异性免疫

(一)体液免疫

(二)细胞免疫

三、病毒免疫持续时间 教学方法

一、课堂教授(多媒体)

二、实验室教学:包涵体(标本片或录象片示教)

第25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目的要求

一、掌握

常用生物制品的概念和特点。

二、熟悉

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三、了解

病毒感染的微生物学诊断的一般原则(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和快速诊断)。教学内容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一、标本的采集与运送

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三、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

四、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特异性预防

一、人工主动免疫常用生物制品

二、人工被动免疫常用生物制品

第三节

病毒感染的治疗

一、抗病毒化学制剂

二、干扰素和干扰素诱生剂

三、中草药防治病毒感染

四、基因治疗

五、治疗性疫苗 教学方法

课堂教授(多媒体)。

第26章 呼吸道病毒

目的要求

一、掌握

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形态结构、抗原变异与流行的关系。

二、熟悉

1.流行性感冒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疫苗的制备及使用现状。

2.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的形态结构、sars冠状病毒致病性(传播规律)、sars

冠状病毒微生物学检查原则及防治原则。3.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

4.风疹病毒的传播特征、致病特点及与先天畸形的关系。5.腮腺炎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致病性;腺病毒的致病性。

三、了解

1.其它常见呼吸道病毒的种类、致病特点。2.副粘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3.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结构和分型。4.腺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教学内容

第一节

正粘病毒 流行性感冒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二)复制周期

(三)分型与变异

(四)培养特性

(五)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性

(二)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二)血清学诊断

(三)快速诊断

四、防治原则

第二节

副粘病毒

一、麻疹病毒

(一)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 2.培养特性 3.抗原性 4.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性(1)传染源(2)传播途径(3)临床表现 2.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病毒分离与鉴定 2.血清学诊断

3.快速诊断

(四)防治原则

二、腮腺炎病毒

(一)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 2.培养 3.抗原性 4.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传染源 1.致病性

(2)传播途径(3)临床表现 2.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病毒的分离 2.血清学检查 3.快速诊断

(四)防治原则

三、呼吸道合胞病毒

(一)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 2.培养 3.抗原性 4.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性(1)传染源(2)传播途径(3)临床表现 2.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病毒的分离 2.血清学检查 3.快速诊断

(四)防治原则

四、副流感病毒

(一)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 2.型别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性(1)传染源(2)传播途径

39(3)临床表现 2.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病毒的分离 2.免疫荧光抗体法

法检查鼻因部脱落细胞中的病毒抗原

(四)防治原则

五、尼派病毒

六、人偏肺病毒

第三节

一、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二)分型

(三)培养

(四)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性

(二)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2.血清学诊断 3.快速诊断

(四)防治原则

二、sars冠状病毒

(一)物学性状 1.形态结构 2.培养 3.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性(1)传染源(2)传播途径(3)临床表现 2.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2.核酸检测 3.血清学诊断

(四)防治原则

一、麻疹病毒

(一)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 2.培养

冠 状 病 毒

第三节 副粘病毒

3.抗原性 4.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性(1)传染源(2)传播途径(3)临床表现 2.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病毒的分离 2.血清学检查 3.快速诊断

(四)防治原则

第四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

一、风疹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结构

2.病毒的培养与复制 3.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

二、腺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结构

2.病毒的培养与复制 3.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性 2.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

三、鼻病毒

(一)主要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防治原则

四、呼肠病毒

(一)主要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实习内容

流感病毒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教学方法

一、课堂教授(多媒体)

二、实验室教学:流感病毒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第27章 肠道感染病毒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特异性防治。

2.轮状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点及致病性。

二、熟悉

1.肠道病毒的共同特征及分类

2.肠道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新肠道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及各类肠道病毒所致的相关疾病。

三、了解

其他肠道病毒的种类。教学内容 概述

第一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二)基因组与编码蛋白

(三)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二)致病性

(三)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二)血清学试验

(三)快速诊断

四、防治原则

第二节 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新肠道病毒

一、主要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性 1.无菌性脑炎 2.疱疹性咽峡炎 3.手足口病 4.流行性胸痛 5.心肌炎 6.眼病等

(二)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检测病毒或病毒抗原

(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三)细胞培养

四、防治原则 教学方法

课堂教授(多媒体)

第28章 急性胃肠炎病毒

目的要求

一、掌握

轮状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点及致病性。

二、熟悉

肠道腺病毒、杯状病毒所致的相关疾病。

三、了解 星状病毒。教学内容

第一节 轮状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

(二)基因组及其编码的蛋白质

(三)分型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性

(二)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检测病毒或病毒抗原

(二)病毒核酸检测

(三)细胞培养分离病毒

四、防治原则

第二节

肠道腺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

(二)基因组

(三)分型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性

(二)免疫性

第三节

杯状病毒 第四节

星状病毒

教学方法

课堂教授(多媒体)

第29章 肝炎病毒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五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

2.甲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与特异性预防。

3.乙型肝炎病毒的病毒学特性、致病性、抗原抗体系统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人工自动免疫。

二、熟悉

的形态结构及抵抗力。

、hdv和hev的主要生物学特点及致病性。3.五型肝炎病毒的防治原则。

三、了解

1.肝炎病毒的核酸类型与基因结构。2.肝炎相关病毒。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二)动物模型与细胞培养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二)致病与免疫机制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感染早期——ria或elisa检测病人血清中抗-hav igm。2.了解既往病史或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抗-hav igg检测。

3.接种疫苗者——注射前后和随访——检测中和型抗-hav(中和试验测定中和抗体效价)。4.其他方法:

核酸杂交

pcr法检测hav rna

免疫学方法检测hav抗原

四、防治原则

特异性预防——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1.大球型颗粒 2.小球型颗粒 3.管型颗粒

(二)基因结构与功能

(三)hbv的复制

(四)抗原组成

(五)动物模型与细胞培养

(六)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致病与免疫机制

1.细胞免疫及其介导的免疫病理反应

2..体液免疫及其介导的免疫病理反应 3.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病理损害 4.免疫耐受与慢性肝炎

(四)病毒变异与免疫逃逸

(五)hbv与原发性肝癌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bv抗原、抗体检测(ria或elisa检测病人血清中抗原抗体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检测方法)——俗称“两对半”。2.血清hbv dna检测 3.血清dna多聚酶检测

四、防治原则 1.主动免疫 2.被动免疫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二)基因型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特点——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或无症状携带者

(二)致病机制

的致病机制与病毒的直接致病作用和免疫病理损伤有关。感染的慢性化机制(1)hcv基因易发生变异

(2)hcv在体内呈低水平复制,病毒血症水平较低,不易诱导高水平的免疫应答。(3)hcv可存在于肝外组织(如外周血单核细胞中)使病毒感染不易清除。

(三)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查病毒rna 2.检查抗体

四、防治原则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二)动物模型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感染类型——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或无症状携带者

(二)感染方式 1.联合感染 2.重叠感染

(二)致病机制——ctl介导的免疫病理损伤有关

(三)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检测是诊断hdv感染的直接证据。

或elisa 法检测血清中hdv抗体是目前诊断hdv感染的常规方法。

3.斑点杂交或rt-pcr技术检测病人血清中或肝组织内的hdv rna 方法也可靠。

第五节

戊型肝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二)基因组及分型

二、致病性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临床表现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检查病毒rna 2.检查抗体

3..检查血清中的抗-hev igm或igg抗体是目前诊断hev感染的常用方法。

四、防治原则

第六节

肝炎相关病毒

一、庚型肝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 2.基因组及分型

(二)致病性 1.传染源 2.传播途径 3.临床表现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pcr技术检测hgv 感染常用和有效方法。2hgv感染的血清学检测方法目前尚不成熟。

(四)防治原则

二、tt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 2.基因组及分型

(二)致病性 1.传染源 2.传播途径 3.临床表现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主要采用pcr法检测血中ttv dna。

(四)防治原则 实习内容

乙型肝炎抗原抗体检测 教学方法

一、课堂教授(多媒体)

二、实验室教学

第30章

虫媒病毒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虫媒病毒的概念及共同特性。

2.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播途径、致病性与免疫性及防治原则。3.登革热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特点。

二、熟悉

1.登革热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免疫性和微生物学检查。2.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法。

三、了解

森林脑炎病毒和西尼罗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点、致病性及防治原则。教学内容

概述

第一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二)基因组

(三)易感动物

(四)培养

(五)抵抗力

二、流行病学特征

(一)传染源

(二)传播媒介

(三)流行特征

三、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过程 2.临床表现

3.免疫病理反应在致病机制中的作用 4.免疫性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病毒的分离——细胞培养法、小鼠脑内或蚊传代细胞(临床少用)。

(二)病毒抗原检测

(三)血清学诊断——常用(1)血凝抑制试验(2)elisa(3)胶乳凝集试验

(四)防治原则

第二节

登革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二)基因组及分型

(三)易感动物

(四)培养

二、流行病学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170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