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金融学毕业论文 电大金融学毕业论文实用5篇
【导言】此例“电大金融学毕业论文 电大金融学毕业论文实用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电大金融论文1
内容摘要:建立金融中心是西部经济、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需要。本文从区域金融中心的内涵出发,探讨西部建立金融中心的支撑条件,并对重庆、成都、西安的区位、经济能力、金融发展等基础条件比较分析,得出重庆是最适于建立西部金融中心的城市。
关键词:西部金融中心 支撑条件 对比分析
2009年继重庆率先提出打造“长江上游金融中心”之后,西安、成都也相继提出建设“西部区域金融中心”和“西南区域金融中心”,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之际,三城市逐鹿西部金融中心,反映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区域金融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东中西的协调发展同样需要建设金融中心。
区域金融中心的内涵
区域金融中心是指在某一区域内有直接的腹地,金融机构聚集、金融市场发达、金融交易活动频繁,且能对区域经济产生极化和扩散效应的中心城市。按照区域金融中心业务特点可将其分为行政总部集聚型的金融中心、要素市场集聚型金融中心、结算型的金融中心以及综合类型的金融中心。
区域金融中心是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性的结果,是各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资源等按市场原则在空间上自由转移和优化配置中形成的。构建集聚力和辐射力强、功能齐全的、带动能力显著的金融中心,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是区位优势;二是经济实力雄厚,金融中心的建立要靠强大的经济能力来支撑;三是完善的金融体系,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优化配置金融资源;四是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健全的法律制度;五是金融人才,人才是建立金融中心重要的战略资源。其中区位优势、经济实力、金融发展是金融中心形成的三大基础要素。
区域金融中心的支撑条件研究
西部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发展现状,建立金融中心的支撑条件除了区位优势、经济实力、完善的金融体系、人才以及政策的支撑外,还需要加大政府的推动力度,逐步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
(一)经济支撑
区域金融中心的建立,要靠雄厚的经济实力做支撑。经济对金融发展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繁荣的经济可以吸引大量的企业入驻,企业在交易的过程中既是资金的提供者,也是资金的需求者,资金的大量流动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二是发达繁荣的经济可以为区域金融中心的建立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与资金;三是经济越发达,要求与企业融资需求相匹配的金融服务机构越多,从而催生新的金融服务机构。
(二)完善的金融体系支撑
区域金融中心是金融机构的聚集高地,必须具备健全发达的金融市场和完善的金融体系。首先,完善金融市场。加强金融机构的聚集,借助西部开发、内陆开放的机遇,吸引国内外各类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加速金融控股集团的组建,做大做强本地金融企业。增加金融机构的种类,加快发展新兴金融机构。完善要素市场,争取早日建成西部电子数据票据交易中心与西部证券交易所。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完善农村服务体系。建立专门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专项资金为农村和农民提供金融服务;完善法律法规,使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有序进行;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多元化建设,设立多种资金有效利用的途径,为建立区域金融中心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和基础条件。
(三)金融人才的支撑
区域金融中心的建立,需要大量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做支撑。建立区域金融中心,加大金融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创新金融人才的激励机制。借助高校和科研机构优势,切实加强金融教学和科研,对金融人才的培养机制进行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金融人才。政府出台政策,搭建政府、高校和企业合作平台,探讨金融人才的培养机制,实现定向的人才培养,建立起金融“产学研”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
(四)电子信息技术的支撑
在信息化时代,区域金融中心的建立,必须强化电子信息技术的支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引领作用。建立区域金融中心要不断利用信息技术对银行的业务流程进行再造,降低运作成本,提高效率,合理的利用和配置资源;完善信用、支付体系,利用信息技术降低银行业的风险,完善银行业风险管理体系;依靠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传统的服务渠道,降低资金的交易成本。建立区域金融中心,必须完善信息技术对保险业的支撑。加强信息安全建设,进一步拓展网络销售渠道。加强系统安全的建设,增加网上交易的安全度,网络销售渠道进一步完善;借助信息技术,探索新型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吸引客户;依靠信息技术进行保险产品的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适应市场快速变化的需要。
(五)政府推动的支撑
政府引导理论认为,金融中心形成并非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地方政府的公共政策很关键,因为政府的推动和取向有助于金融体系的超前产生和发展,由此刺激经济的发展,政府供给政策和金融制度的变化往往处于先导地位。建立区域金融中心,必须依靠政府的推动作用。政府应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发挥积极的作用。首先,降低对金融业的直接干预力度,减少不必要的行政管制,加强对金融市场的风险监管;其次,与时俱进,出台支持金融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与相配套的金融政策,制定鼓励金融创新,吸引高级金融人才及创新型人才的政策;第三,制定法律法规,完善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法制环境。
(六)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的支撑
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是西部建立金融中心的助推器。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促进与区外的交流与合作,扩展区域发展的视野,为建立区域金融中心提供支撑。信息化推进内陆经济的全面开放。以信息化克服区位劣势、突破地理空间的阻隔和时滞的差异,为内陆开放创造良好的环境。“引进来”与“走出去”是内陆对外开放工作的重要方面。“引进来”是利用外资促进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的结构升级;“走出去”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进行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
重庆、成都、西安建立区域金融中心的条件对比分析
(一)区位优势比较分析
由表1可知,重庆的综合区位优势是显著的。重庆是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地处长江上游经济带核心地区,我国东西结合部,坐拥长江黄金水道,是长江上游乃至整个西部地区唯一拥有“水陆空”整体优势的大城市,区位优势明显。
(二)金融竞争力对比分析
由表2可知,重庆的贷款余额总量较大,说明重庆的资金实力、金融规模要大于成都与西安。存款余额影响一个地区可以用于投资的资金量,从而影响一个地区未来经济发展的潜力,重庆与成都差距不明显。重庆的保险市场发展领先于成都和西安。贷款余额、存款余额以及保费收入可以体现一个地区金融发展的规模,因此重庆的金融规模具有竞争优势,成都、西安的金融规模竞争优势稍弱。
保险深度、金融贡献率、金融相关率用来反映一个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这三个指标都和GDP有关联,由于成都、西安的GDP总量小,因而相对GDP来说,各金融指标量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就偏高,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相对于该地区的经济来说,金融发展的水平高于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
(三)经济能力比较分析
由表3可知,重庆、成都、西安比较,重庆的经济聚集度与成都、西安差距较大,但考虑重庆、四川、陕西,重庆的经济能力优势明显。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于一体,人口基数大,一直处于“小马拉大车”的状态,是相对于成都、西安的劣势。但是重庆总体的经济发展能力不逊于成都、西安。2009年重庆、成都、西安GDP生产总值分别提高了%、%、%,重庆经济发展处于领先地位。2010年,重庆市GDP同比增长17%。2009年重庆地方财政收入亿元,增幅达21%。2010年重庆市财政收入突破亿元,增长%,财政收入增幅在西部不可小视。
综上分析,重庆在区位、金融竞争力、经济能力总体具有优势,西部建立金融中心,重庆是最好的选择。借助两江新区、保税区、保税港区的机遇,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及非金融机构入驻重庆,尤其是惠普等结算中心的落户,为将重庆打造成结算金融中心奠定基础。重庆入选国家五大中心城市,对西部的发展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重庆要不失时机地筹建金融中心,形成经济金融发展的增长极,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解决西部开发中资金短缺的问题,所以重庆首先要建立筹资型的金融中心,吸引更多的资源、资金流入重庆,促进重庆经济的发展及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的发展。
重庆建立金融中心要分三步走:首先要形成辐射重庆市的金融中心。促进重庆市经济的发展,解决城乡发展二元结构的问题,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借助机遇,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鼓励引进发展各类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及创新型金融机构,促使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带动库区、山区、农村的发展。其次形成辐射西部的金融中心。形成金融机构聚集的高地,加强与西部各省市的交流与合作。建立金融服务机制,开发辐射西部的数据处理软件。积极出台政策吸引国外大型金融机构,尤其是金融高级人才聚集西部。借鉴经验,完善要素市场。最后,形成与世界接轨的世界级金融中心。积极展开与国外企业的贸易合作,搭建跨国合作的平台,将重庆打造成一个与世界接轨的结算金融中心。
参考文献:
1.陈红霞等。我国西部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路径研究[J].学术交流,2010(2)
2.储峥。论陆家嘴金融城建设中的政府推动作用[J].改革与战略,2008(8)
3.丁丁。区域金融中心的研究[D].硕士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4
4.李忠民,邹明东。西部构建区域金融中心的比较研究[J].西部金融,2010(5)
5.尹丽。重庆建设西部和长江上游区域金融中心的优劣势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11)
6.张永鹏。建设西部多金融中心的可行性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09(1)
作者简介:
曾德高(1951-),男,重庆人,重庆邮电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信息经济、区域经济。
韩翠翠(1986-),女,山东人,重庆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经济管理。
金融学毕业论文2
国外学者对金融衍生品和衍生品市场研究现状综述
1.国外学界对于金融衍生品的概念界定
巴塞尔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认为金融衍生品是一种契约,其本身的价值取决于多项标的资产或指数的价值。也就是说,金融衍生品是从传统的基础金融衍生品中衍生出来的新兴的金融产品。
著名经济学家Frank认为合同的价值取决于金融资产的交易价格,合约如果可以给其持有者特殊权利和选择,那么这样的合约就是金融衍生品。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于金融衍生品的定义是这样描述的`“其价值随着金融市场的改变而变化,需要较少的净投资,并且将来可以进行结算的金融工具。”
国际衍生品互换协会对于金融衍生品界定如下“金融衍生品是互换现金流量和为交易者转移风险的双边契约。合约到期之后,交易双方的合约按照基础上品、证券以及指数指标的价格决定。
2.国外学界对于金融衍生品监管理论的界定
巴塞尔委员会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就陆续颁布了《衍生工具及其风险管理的指导方针》、《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估框架》等,为金融衍生品市场交易制定了比较完善的规则和内控条例,有利于改善全球衍生品金融市场秩序,有利于监管的进行。2004年巴塞尔委员会又公布了《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本》,从国际化的角度出发对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种类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的针对性改革意见。
纽约国际互换协会也是致力于研究场外衍生工具的标准定义以及一些协议,对于消除衍生交易中法律的条文不明确,确保了衍生合约的合法性,降低了金融衍生品法律风险。并且对于金融衍生品的交易的监管提出了必要性的改革措施。
3.国外学者对于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理论界定
巴塞尔委员会和国际证券协会组织在1994年信息监督管理协定上发布一份联合报告“关于银行和证券公司衍生产品业务的监督管理信息框架”,包括一系列的有关于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资料分类目录和有关规模扩大和活跃的国际性衍生工具交易的细分资料。同年11月份,巴塞尔委员会和国际证券业协会联合发布了一份关于衍生产品业务公开信息披露的公告。这一份报告揭示了活跃的大型国际银行和证券公司交易,阐述了公开信息披露对于金融市场稳定和经营决策的意义,并对于今后进一步的加强金融衍生品信息披露提出了建议。
国内学者对金融衍生品和衍生品市场研究现状综述
1.国内学界对于金融衍生品的定义
我国是从上个世纪的80年代才开始应用金融衍生品,因此我国金融学界对金融衍生品的认识和探索基本是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一步步摸着石头过河的。二十一世纪初江秀平编著《金融衍生品基础知识》对于金融衍生工具的定义是“金融衍生品是金融资产的派生物,它是指一类特定的交易方式,也指这种交易方式形成的一系列的合约形式。”金融衍生品是从这些基础资产当中衍生出来的,这种金融的合约基本种类主要包括金融期货、金融期权等等。
2.国内学者对于金融衍生品的理论研究
近十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学界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所侧重的方面是不一样的。
第一阶段重点就是介绍和推广金融衍生品的基本理论和内涵,系统介绍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市场上金融衍生品的运用和操作为主,这一时期出版了大量介绍金融衍生工具的书籍,以及相当数量的学术期刊
第二阶段我们金融学界更加侧重点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相关问题研究开始深化和细化,因为在这一阶段如何更好地运用和管理金融衍生品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一时期主要是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理论。
此外,在这一阶段还有很多同样具有学术价值的期刊论文,如南京农业大学《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方法研究》等等。
3.国内学界对于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研究
中国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在中国银行间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主协议(2007)中建议,中国需要把优先发展利率衍生品和信用衍生品作为战略选择。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主任何小峰(2008)亦认为应大力发展银行信用衍生产品,以便优化银行资产组合管理,风险化被动吸收为主动管理;解决银行-信用悖论。维护客户关系:缓解银行资本充足率压力;针对资产证券化,腾出贷款规模;灵活管理贷款资产的期限错配,为流动性管理带来便利。有效配置信用风险,降低银行的系统风险。
电大金融论文3
论文提要:如何进行金融电子化风险控制就成为当前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随着电子化程度的提高、网络化程度的扩大,金融电子化风险逐渐成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一项重要内容。
金融电子化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在银行及其电子金融机构业务和管理领域的应用。在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金融领域各个环节的今天,金融电子化的风险防范,不仅直接关系到金融机构的生存发展和经营竞争的成败,也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
一、金融电子化风险分析
1、制度风险。制度风险是指在金融电子化业务中,由于制度制定有漏洞或执行不到位所造成的潜在风险。一是密钥口令管理混乱,定期更换口令没有规范的文字记录;二是由于目前在金融系统还没有一个绝对权威的电算化制度,使得各金融机构执行起来无章可循;三是内控制度不健全也是金融电子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有的银行虽然有相应的内控制度,但内容陈旧,已不适应当前电子化应用需要。
2、系统风险。随着技术的发展,金融电子化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一个大型的金融电子化系统往往由多个子系统构成,它的设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所涉及到的技术领域很多。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难免由诸多因素造成所研制开发出来的系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安全漏洞和隐患。在金融电子化的系统运行过程中,由于计算机软件、硬件、通信等各个环节和外部环境引起的风险问题。目前,金融电子化系统的网络化程度很高,所涉及到的环节很多,如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通信、供电、机房环境与众多技术环节,还会遇到外部的雷电、电磁干扰等不确定因素,都可能造成金融电子化的风险问题。
3、管理风险。一是由于银行领导及部门负责人的认识有偏差,只注重计算机在金融电子化业务中的应用,而忽略了计算机安全管理工作,对计算机安全防范认识不足,容易给工作留下隐患;二是业务操作培训不规范,对金融电子风险防范意识教育不够;三是计算机应用与管理需要科技部门和业务部门的相互配合和相互支持,但由于一些银行业务部门和科技部门互相扯皮,致使个别银行计算机管理无人问津;四是稽核部门监督手段落后,传统的检查方法已不适应当今电子化发展的形势,致使稽核检查层次不高、深度不够,起不到真正的监督效果。
二、金融电子化风险防范对策
金融电子化风险问题普遍存在,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发展会不断出现新问题和新形式。需要不断研究新变化,要与时俱进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针对目前金融电子化风险问题,应主动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1、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狠抓安全制度的贯彻落实。加强对系统使用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树立安全意识;加强计算机、通讯和网络理论知识的培训,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自觉遵守各种操作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增强安全防范意识,防止工作中出现不必要的失误。在金融电子化进程中,应当使大家建立金融电子化风险防范意识,在系统设计、开发、验收、运行阶段将应用与安全同时考虑,做到安全促进应用,应用立足于安全。在设计中,尽量采用先进的加密技术,设置层层防线,尽可能地提高防范能力。针对不同的安全威胁应采用不同的技术措施。软件系统应具有容错,尤其当用户在对重要数据进行删除修改操作时,应有提示,以免误删误改。容错性是一个预防措施,容错性的设计应贯穿系统的始终,体现软件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2、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结合计算机处理业务的特点,对于实时发送电子数据的业务宜采用事后监督,监督人员与业务操作人员必须分离,监督人员对所监督的情况要有详细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报告业务主管,业务主管对监督情况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重点抽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
3、保证运行环境的安全是整个金融电子化安全的基本前提。机房建设必须符合国家制定的机房建设标准,做到防盗、防火、防水、防鼠、防尘、防雷电、防电磁辐射和干扰,接地电阻必须达到安全值。配置符合标准的电源设备,配置防雷设备,配置必要的后备机器,保证在工作机发生故障时不会影响银行正常业务的开展。加强设备的管理、维护、检验、更新工作,确保相关设备能正常运转。软件运行环境的关键是采用反病毒技术防止病毒侵害,保证系统的安全。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病毒也在不断升级,变得越来越复杂,破坏性也越来越强,对计算机信息系统造成了极大的安全威胁,极大地影响了系统的安全。反病毒技术应针对病毒传播的途径和破坏的方式建立全方位、完善的防护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陈静。21世纪中国金融信息化发展展望[J].中国金融电脑,
金融学毕业论文4
(一)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 引言
选题背景
研究意义
文献综述
第二章 金融衍生品市场概述
金融衍生品概述
金融衍生品市场概述
第三章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现状
金融衍生品市场现状和问题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特点
第四章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对策研究
减少行政干预 提升市场效率
建立完善的金融法律体系
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
鼓励使用中央对手方服务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二)研究方法
(1)归纳法:总结由学者们早已研究出来的成果,从各个方面提取相关有用信息,补全片面的方面使其完整。
(2)实例分析法:运用实际发生的有关例子来分析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3)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中的对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研究分析中不同观点总结归纳出主要的观点。
电大金融论文5
论文摘要:电子银行的 发展 已经是各个国家不可回避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在我国发展电子银行的原因和制约条件,并指出我国要克服各种障碍,促进电子银行的发展。
电子银行的发展已经是各个国家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发展电子银行的原因
1. 经济 社会的发展要求一种新的支付体系与其相适应
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要求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理论告诉我们,经济领域一旦出现资源的不合理运用就会出现帕累托改进的空间。调剂资金余缺是银行的基本职能,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必将会出现规模更大的资金流,运用传统的货币支付体系将会产生各种资源的浪费,所以经济金融市场的顺利运行要求电子银行这一新的支付体系来满足更大的资金支付和转移。
2. 科学 技术的进步为电子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进入21世纪,在全球范围内,以电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有了飞速发展。这就带动了网络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金融也提供了新的服务领域和服务方式。无论是国际金融发展的趋势还是国内的金融市场开放方向,其趋势都将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更加全面、高效的金融服务平台,科学技术的进步正是为这一新的发展趋势提供了可能,各种基础金融服务结合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将会使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服务迅速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3. 国际金融发展的趋势是金融服务网络化,这一趋势促使
2. 城市 网络 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这里说的基础设施是指 发展 电子 银行必须的网络软件和硬件设施。
3. 网络安全是个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