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2024年过程与方法 知识与能力学生心得体会范文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115486

过程与方法【第一篇】

“作为店长而言,首先是商品,如何把商品全面化,这是店长的第一职责。”这位日本著名店务销售专家说。

门店的灵魂

谈到那位店长,一位店员诚恳地说,只要有她在,我们心里就特别踏实。

店长出现的那一刻,让人不禁想到了这样一个词——“门店的灵魂”。

一个优秀的店长就是“门店的灵魂”。

店员也需要从店长那里了解公司的相关政策,而店长则是最好的解答者。

或许有人会认为,政策的说明最好由制定的部门来做,如由人力资源部门来说明考勤的相关规定;但事实上,同样的解释是从自己的店长口中说出,会让店员有不一样的感觉,因为那代表了店长对下属的了解和关爱。

柳田信之建议店长把一些小事情——哪怕是一个模特的衣服搭配这样的小事情——放权交给店员去做,夸奖和鼓励他们。他说,这样一来,店员觉得受到了重视,就会自然有回报之心。这样做,既培养了店员的眼光和能力,也激起了店员的工作热情。

品牌的财富和发展的关键

刘慧枝说,在顾客面前,店长就代表了企业和品牌的形象。

事实的确如此。

周宏刚离开杭州店不到一个星期,就有一位老顾客给他打来电话,问他为什么离开了。

周宏刚说,那一刻是他店长生涯中最满足的时候,什么苦恼、挫折统统抛在了脑后。

只有诚心诚意去为顾客服务,才能让顾客为你的企业和品牌而感动。

在网络不发达的时代,无法及时掌握卖场一线的情况,是很多管理者的一大苦恼。

在网络系统非常发达的今天,苗鸿冰仍然保持着这个习惯。

苗鸿冰说,企业离不开店长,店长是品牌的财富。一个品牌要想发展,店长的工作一定要做得足够好;否则,品牌就没有办法发展。没有足够的优秀店长,支撑不了品牌的发展。店长是品牌极其重要的财富。

经营者的雏形

那份感动终生难忘。店长的初志深深铭刻在我心中。

经营者的雏形就是店长。

店长的未来就是奔向经营者。

题记:赵源,天津市场部友谊商厦应大女装专卖店店长。在应大工作整整7年,7年来她做过导购员、店长,在每一个岗位上,她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特别是担任店长的四年来,她整个心思都放在了工作上,在她的带领下,专卖店取得了良好的销售业绩,2003年,友谊商厦专卖店获得友谊商厦2003年度最佳销售奖,并获得商厦和公司的嘉奖;2004年,又突破了销售580万的历史纪录。赵源本人也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员工。本期《人物志》栏目我们就一同来了解一下赵源在应大的工作历程。

记者:赵店长,您好。请您介绍一下您在应大的工作历程和感受。

赵店长:我是1998年来到应大工作的。刚到应大时候,我在专三做一名售货员,后来又调到劝业场做售货员。2000年,天津金街开业,我被提升为店长,主管新开业的十一店。2003年,公司树立了两个500万店,友谊商厦就是其中之一,我被调到友谊商厦当店长。我在应大工作的这几年,亲眼目睹了应大公司的巨大变化和应大品牌的快速发展,感受到了顾客对应大品牌的信赖,我为在这样一个公司工作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记者:您如何完成从一名普通店员到店长这样一个角色的转变?

者:我们一直在提倡服务,强调服务,友谊专卖店又是如何做好服务工作的?

记者:店长是一个店铺的核心和灵魂,您觉得一名好的店长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记者:在应大工作七年了,这七年来,您觉得自己最大是收获是什么?

记者:新的一年里,您和您的团队有什么新的目标和计划?

凭着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赵源带领她的姐妹们向一个又一个销售巅峰攀登着。在成绩和荣誉面前,赵源说,这些荣誉属于我的同事和我们整个团队,我只不过做了我应该做的。大家的肯定让我看到了自身更多的不足,我一定会继续努力,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得更好!这就是她—赵源,一名应大普通店长的心声和情怀。

分析中层管理者的能力素质首先需要对他们的工作内容有较深了解。根据本人对许多公司中层管理者的工作特点和工作职能进行分析,总结后发现公司中层管理者的关键职责主要有两个:

关键职责一:在公司的战略目标下,带领本部门的团队执行或完成公司高层领导班子下达的任务、工作方案,也就是说团队管理是其重要的工作内容。

关键职责二:根据公司战略要求,保证本部门所管辖的业务工作能正常运行、取得好的业绩,这就要求公司中层管理者随时跟踪监控业务工作的开展情况,现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而且,公司中层管理者不仅要在本部门内部开展沟通协调工作,还要在部门之间进行相应的沟通协调,由于各个部门之间相互依赖、共同完成公司的目标和任务,要求该岗位的任职人员要以大局为重,有大局观念。

另一方面,作为公司中层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扮演着直接实现公司战略目标中流砥柱的角色,他们是各个员工的直接领导着者、管理者。但由于我国历史原因和现实国情导致了基层员工素质普遍偏低、素质高低参差不齐,因此,公司中层管理岗位对任职者的自我管理与控制能力、基础素质要求较高。

鉴于以上情况,本人认为公司中层管理者的素质模型应分为团队管理、业务发展、自我管理和基础素质四大素质模块:

一、业务发展素质模块:包含统率、执行、指导与监控、排除疑难、制度优化等素质要素。

1、统率:在团队中扮演“主心骨”的角色,以干练、果断和坚强的形象赢得团队成员的信任,使之愿意在其组织和指挥下完成工作的能力。他需要中层能够赢得员工信任、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能够面对危机迅速作出决策、同时要具有震慑力。

2、 执行:为确保战略计划的达成,通过采用创新性的、严格规范的管理行为,高效率地实施计划、取得成果的能力。他要求领导具有组织理解力、 重视可操作性,善于预见障碍并坚定推进,同时有较高的工作成效。

3、指导与监控:对下属的工作提供指导与支持,促使其能力提升;对布置给下属的工作进行跟踪,要求其及时反馈,并根据情况做出相应对策的能力。

4 排除疑难:对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能够抓住其本质,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并付诸实施。

5、 制度优化:能够分析和洞察组织内部管理制度中的缺口和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地通过制度的建设、补充,不断优化企业管理制度体系,提升和强化行政管理效力。

二、团队管理素质模块:主要包括沟通协调、激励、绩效导向、培养他人和识人用人等素质要素。

1、 沟通协调:妥善处理与上级、平级以及下级之间的关系,促成相互理解,获得支持与配合的能力。

2、 激励:激发、引导和维持他人的工作热情,保证预定目标的实现。

3、绩效导向:以结果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主要依据;重点关注提高绩效、实现目标和产出结果。

4、培养他人:有培养他人的意愿与倾向,关注他们的潜能与可塑性,并在实际工作中帮助其成长。

5、识人用人:识别和发掘下属的优势与潜能,用人之长,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实现团队与成员共同成长。

三、自我管理素质模块:主要包括全局观念、学习发展、专业化、自我控制和激励等素质要素。

1、全局观念:从组织整体和长期的角度,进行考虑决策、开展工作,保证企业健康发展。

2、学习发展:通过吸取自己或他人经验教训、科研成果等方式,增加学识、提高技能,从而获得有利于未来发展的能力。

3、专业化:对本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非常敏感,有较强的领悟力和驾驭力,能做本专业的“专家”。他需要领导能够技能娴熟、对专业敏感、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有充分的信心、保持对其他岗位专业技能的开放心态,在转换工作任务时,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和快速的学习能力。

4、自我控制:有较强的自我认知能力,能够按计划去完成自己该完成的工作。这就要求领导能够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能够控制情绪,能够区分出核心与非核心工作目标,排除干扰,将绝大部分时间用在最重要的工作任务上。

5. 自我激励:善于寻找工作中的乐趣和良好情绪的支点,在工作时尤其是在面临挫折和逆境时,仍然能够保持高昂的斗志和工作热情。

四、基础素质素质素质:主要包括同理心、责任心、自信等素质要素。

1、同理心: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和位置上,客观地理解当事人的内心感受,且把这种理解传达给当事人的一种沟通交流方式。这要求领导者能够将心比心、具备较高的体察自我和他人的情绪、感受的能力、能够用同理心沟通、处事。

2、责任心: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在组织中的重要性,把实现组织的目标当成是自己的目标。它要求领导者能够对工作内容、工作权利和职责有清晰而深刻的认识,可以从工作中寻求自身的价值和满足;同时乐于奉献、热爱工作:把工作当成是自己的事业来做,愿意把这里作为发展自己的舞台。

3、自信:一种有能力或采用某种有效手段完成某项任务、解决某个问题的信念。它要求对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有正确的认识,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既定目标,敢于挑战,即使在受到阻挠、诽谤等困难境地,也不改变目标,直到实现预期的目的。

当然以上能力素质要求只是企业中层管理者常规应具备的,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还应根据各个企业的特色和各中层管理者的工作性质、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和对待,这样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对企业中层领导管理有较大帮助的能力素质要求。

过程与方法【第二篇】

有一个关于哲学家与船夫的阿拉伯寓言。当哲学家知道船夫既不懂得历史,又没有研究过数学的时候,哲学家认为船夫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而当风把小船掀翻,不会游泳的哲学家落入水中后,船夫告诉他,他将失去整个生命。从这则故事中,我体会到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知识和能力同等重要,它们之间密不可分。

但有了知识并不一定就具备了能力。诚然,故事中的哲学家是知识非常渊博的,但就因为他没有游泳这个简单的能力,才在落水后无法自救而一命呜呼!所以,光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懂得怎样应用知识,也就是掌握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知识的作用,才能在实践中胜人一筹。

三国时的赵括遍读兵书,各种用兵之道烂熟于胸。谈起兵事,连他父亲赵奢都很难驳倒他。可就是这样一位军事“奇才”,在与秦将白起的战斗中,全军溃败,血染长平。可见,知识不等于能力。与爱迪生同一年龄的接受过教育的人有那么多,为什么偏偏只有没念过几天书的爱迪生成了世界上拥有发明最多的人。难道说别人都没有知识吗?不,是他们没有具备应用知识的能力。因此,我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应重视培养自己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能力,应用知识才会得心应手。

一位预言家说: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而是没有能力的人。现在,在许多学校中普遍存在着“高分低能”的现象。前不久,我还曾听说,一位女大学生以极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但还没几天的功夫,就因为生活不能自理而坐车返乡了。在我身上也体现了这方面的问题。从启蒙至今、家长、老师近十年的教育,让我拥有了较为丰富的知识,并初步具备了分析事物的基本能力,和同学们一起谈古论今也是滔滔不绝。但即使这样,妈妈不在的时候,一顿简单的午餐也让我手忙脚乱。由此可见,提高我国青少年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大事。

21世纪是一个各方面都发展迅猛的多元化时代,知识不断更新,知识量不断增大,这就需要作为下个世纪主人的我们应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锻炼自己,做一个既有知识,又有能力的人。

过程与方法【第三篇】

2、小学教师的特点。

3、学校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4、教育的属性和功能。

5、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

与生产力: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水平决定教育规模和速度,制约教育结构变化,制约。

教育内容和手段;教育对生产力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识。

7、素质教育。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

点,造就四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8、课程的作用。

10、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

11、教育三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相互独立,相互联系,教育者是影响和受之间的纽带,受是教选择和施加影响的对象,影响是教对受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与受相互作用的中介。

12、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3、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4、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2情绪情感:情绪情感丰富性不断扩展;稳定性增强;深刻性不断增加。

15、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启示。

16、学习方法的指导类型和原则。

17、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与方法。

18、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20、小学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21、小学德育的原则。

22、小学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指导实践法;品德评价法;品德修养指导法。

23、儿童意外事故的预防与处理。

溺水:立即清除口鼻内的异物,确保呼吸道通畅,松开裤带衣服,进行倒水。口腔密闭可捏面颊用力开启牙关,溺水者俯卧,腰部垫高,头部下垂,手压背部,抱住双腿,腹部放在急救者肩部,快步走动使水倒出,再进行人工呼吸。措施:避免心脏病高血压等病人进行游泳活动,下水前做好准备活动,水中不宜长时间停留或不动。

用火炉应用铁网围住,使用电器取暖应有成人在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避免好奇玩明火。

骨折:救命在前,防止休克,及时固定,避免随意移动,先止血再包扎固定,然后送院中毒:口服催吐洗胃;皮肤接触,清水反复冲洗;化学药品,干布擦干药品,然后冲洗;吸入中毒,撤离现场,保持呼吸畅通;腐蚀性,饮用蛋清牛奶保护胃黏膜,延缓毒物吸收。措施:保证儿童食物清洁新鲜,过期腐败食物不能食用,培养良好饮食习惯,喂药前认真核对,冬季使用火炉注意通风,日常使用药品妥善保管,避免儿童接触。

25、常见的心理辅导方法。

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暂时隔离法;自我控制法;惩罚法。

26、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27、班级管理的原则。

方向性原则;全面管理;自主参与;教管结合;全员激励;平行管理。

28、班级管理的方法。

调查研究法;目标管理;情境感染;规范制约;舆论影响;心理疏导;行为训练。

29、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及应对。

30、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

类型:成员间的分歧;打架斗殴;顶撞;恶作剧。

方法:1沉着冷静面对2机智果断应对3公平民主处理4善于总结引导。

31、班主任的角色定位和基本素养。

32、班主任的工作内容。

个别教育工作。

33、班级活动的功能和类型。

功能:满足交往;学习发展;个性发展;班集体建设;班主任专业提升。

34、班队活动的原则和类型。

原则:1教育性2针对性3自主性4多样性5计划性6生活化类型:1主题教育2班队例会3文艺活动4体育活动5科技活动6班队劳动7游戏活动8少先队活动(教育性,自主性,组织性,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

35、课外活动的含义,特点及形式。

形式:个人活动;小组活动;群众性活动(报告与讲座,集会,比赛,参观访问,公益)。

36、课外活动的管理过程。

37、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教学过程)。

38教学的意义。

39、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40、我过小学教育的原则。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2直观性3启发性4巩固性5循序渐进6因材施教7理论联系实际8量力性(可接受性)。

41、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42、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模式。

1传递-接受2自学-指导3引导-发现4情境-陶冶5示范-模仿6目标-导控。

43、创设教学情境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方法:1借助语言2借助问题3借助多媒体4运用游戏5运用故事。

44、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45、学习策略的分类。

46、教学评价的功能,类型,原则。

原则:客观性;发展性;整体性;指导性。

47、小学教学评价的步骤和方法。

48、教学评价的常见问题及对策,新教学评价的理念。

问题:1重知识轻能力2片面追求分数3影响学生心理健康4制约教学改革。

低年龄段。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读准生字字音,会读有关词语,结合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情感目标:体会xx的生动,产生去xx的愿望和情感,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生:想!

师:演示设计好的几幅画面,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在乐曲中欣赏,领略。而后进一步要求:选择其中一景,发挥想象,写出景色特点,看谁的最好。

生:看图画,听音乐,独立思考,动笔写话。

中年龄段。

1写作特点:本文是1篇说明文,通过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的写作方法,描写了xxx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查字典理解注音字的含义,会用xxxx造句,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设计题目用xxxx造句。

高年龄段。

一学生自读课文,交待学习方法、任务。

快速默读全文,思考:课文集中写了xxx哪两个方面。

总结学习方法,指导自学交流第二段。

先读文,再勾划重点词句,用一个词概括,最后朗读,进一步体会。

运用学习第一段方法,学习部分内容,学习时先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解决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仔细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古诗。

2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意图:播放视频的手段让学生对xx有直观感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诗词积累,通过以旧引新的导入不仅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有效回顾,还在朗诵诗歌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古文。

2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积累文言文词语,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成语、格言、警局,能对照反省自己3激起兴趣,导入学习。

3教学过程。

二品读课文,感悟知音。师:读了那么多遍,想信同学们已经理解这篇文言文的意思,谁能用一两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理解“知音”一词。看图感悟;抓住重点句子感悟;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启发学生感悟;诱发学生想象,深刻理解xxx句话的内涵;全班诵读xx体会感情。

三诵读全文,回味知音。

四拓展延伸,积累运用。课下收集赞颂友情的名言佳句,体会人们对友情的珍视。

过程与方法【第四篇】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具有继承性、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增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自觉性。

2.有助于掌握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3.有助于了解教育历史,传承思想遗产。4.有助于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

《学记》是中国古代、世界上最早1篇专门著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苏格拉底“产婆术”/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亚里士多德“教育遵循自然”昆体良西方最早教育理论著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培养),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

培根首次把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

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称教师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遵循人的自然发展,“泛智教育”,教学原则: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卢梭《爱弥儿》倡导儿童本位和自然教育。康德教育学作为课程在大学教授。裴斯泰洛齐“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教育心理学化”自然主义教育,情感教育,爱的教育,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洛克“白板说”和绅士教育。赫尔巴特“现代教育之父”《普通教育学》出版标志规范教育学建立。提出“四阶段教学”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他的学生齐勒五段教学预备-提示-比较-总括-应用。

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知情意统一。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教育学,新三中心论“儿童(学生)、活动、经验”,主张在做中学,教育即生活,成长,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提出五步教学法。

布鲁纳《教学过程》提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教学法。

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原理》/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智力。

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人口功能)。

1.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教育目的,课程设置,规模和速度,学校结构,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再生产科学知识。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2.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决定受教育的权利4.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作用。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1.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2.内容的选择3.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文化功能)。

1.遗传2.环境3.人的主观能动性4.学校教育(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处于国民教育的核心和主体地位,体现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建立国家学制的依据)。

1922“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学制年限划分采取多种形式并存。

我国义务教育包括小学和初中的教育,而基础教育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义务性)、普及性(统一性)、免费性(公益性)。

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1.强调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2.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3.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实现的根本途径。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指课业和进程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课程的作用。

1.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保证。2.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师生联系和交往的纽带。3.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的确定的根据4国家检查和监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综合课程-怀特海活动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杜威-“连带学习(喜恶)”

克伯屈-“附属学习(态度兴趣情感熏陶)”

学科中心课理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布鲁纳。

基本观点:主张教学内容以学科为中心,与不同学科对应设置课程,通过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科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

活动中心课程即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代表杜威和克伯屈。

基本特征:1.主张一切学习来自经验。2.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关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3.主张打破严格的科学界限,教师发挥协助作用。

课程目标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具有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递进性、时间性。

课程内容(课程的文本)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教科书)。

课程计划包括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课程标准是国家依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包括前言,课程目标(核心内容),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

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3.在保证科学的前提下,注意其实用性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5.兼顾同一年级各科之间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间的衔接。

课程评价是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

主要模式:目标评价模式(泰勒)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实际效应,cipp: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过程模式,斯腾豪斯《课程研究与开发理论》。

生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绪体验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提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生活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校)。

综合实践活动: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课程标准的制订:1.义务教育阶段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2.高中课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

教材的编写1.教材管理由“国编制”转变为“国审制”,教材呈现方式多样性。2.适当降低知识难度,大量引进现代信息。3.密切联系生活4.重视活动设计,鼓励学生探究创造5.尊重师生个性,给师生广阔发展空间。

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有独立意义的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教师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督促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社区型的开放老师。教学行为强调尊重赞赏,帮助引导,反思与合作。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特点: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意义: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最有效的形式2.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3.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教学任务:形式教育,洛克,裴斯泰洛齐,重在发展学生智力,不注重实用意义,官能心理学。实质教育,赫尔巴特,斯宾塞,强调知识传授忽视智力能力的培养,联想主义心理学。我国现阶段教学任务: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引导性,简捷性。

教学规律是指教学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普遍性的联系,对教学活动具有制约,指导作用。

包括1.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即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二者关系: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二者关系:相辅相成,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习知识奠定基础,二者有机结合,不可脱离。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中心环节)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教师教学工作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备课的要求:1.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法2.写好三个计划,学期教学的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即教案)。

上课(中心环节)基本标准: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板书有序,态度从容。

课的类型: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等,课的结构:组织明确,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包括实物直观,模相直观和言语直观。要求1.要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相结合3.要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启发性原则: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民主教学。循序渐进原则要求: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因材施教原则:要求:1.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2.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求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科学性与教学性相结合的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知识与德育相统一。要求:1.要确保教学的科学性2.要发掘教材和教学情境中蕴含的教育性因素,自觉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3.要把这些教育性因素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4.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

量力性原则:又叫可接受原则,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要求1.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征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非指导教学法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只重视态度。我国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选用依据:1.考虑教学方法本身特点和功能,灵活选择,综合运用。2.依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选择3.依据教学目标4.依据学生特点5.依据现有多媒体特点。

影响遗忘的因素。1.学习材料的性质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3.识记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4.识记的方法5.时间因素6.情绪和动机也影响着遗忘的过程。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复习方法: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做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5.复习方法多样化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知识经验丰富想象力。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的特征,迁移,定势,功能固着,原型启发,动机的强度。p140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p146.奥苏伯尔成就动机的分类p149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p150学习动机理论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巴甫洛夫和斯金纳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成就动机理论麦克里兰和阿特金森,成败归因理论维纳。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

学习动机的培养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感。

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正确引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学习迁移p156.促进措施:1.关注知识经验,完善认知结构2.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3.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学习理论p166.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桑代克尝试错误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苛勒的完型-顿悟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马斯洛和罗杰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1.成熟2.练习和经验3.社会性经验4.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认知发展的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

詹姆士-兰格理论: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产物,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坎农-巴德理论情绪产生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情绪的产生来源于大脑皮层对情境的评估1.刺激情境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情绪产生的过程是刺激情境-评估-情绪。2.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组织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3.情绪产生的理论模式是,作为引起情绪的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经丘脑传到大脑皮层,刺激情境在此得到评估,形成一种特殊的态度。

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1.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如心率加快2.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唤醒。

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初评价,次评价和再评价。

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伊扎德。

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动荡性。

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压力产生的来源:1.躯体性压力源2.心理性压力源3.社会性压力源4.文化性压力源。

网络成瘾的原因:1.网络自身的诱惑2.网络的相关法规不健全3.家庭环境影响4.上网者自身因素治疗方法:心理干预1.强化干预(奖励惩罚)2.厌恶干预法3.转移注意力法4.替代,延迟满足法5.团体辅导法。

心理辅导的目标: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途径:1.开设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主的有关课程2.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的内容4.结合班级活动开展心理辅导教育5.开展面向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或咨询6.开展小组辅导7.进行对学生家庭的心理辅导教育。

心理辅导内容: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生涯辅导。主要方法:强化法。

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1.个人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2.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3.道德和品德的直接根源不同,但它们的最终根源是相同的,它们都收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外部条件1.家庭教养方式2.社会风气3.同伴群体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2.态度定势3.道德认识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一个观念成为个人道德价值观经历三个阶段:1.选择阶段2.赞赏阶段3.行动阶段。

道德发展理论。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由政治教育(方向)、思想教育(基础)、法制教育(保障)和道德品质教育(核心)四个部分组成。

意义1.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2.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的迫切要求3.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4.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5.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生存教育。

意义:1.适应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2.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存观念3.有助于学生提高生存能力。途径: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主干,社会教育为保障。专题式教育和渗透式教育。

途径1.切实提高对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2.充分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3.突出重点、注意教育实效4.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5.争取相关部门协作,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优化育人环境。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要求: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疏导原则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要求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要求: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正确合理,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3.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进行教育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结合,协调一致。要求: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3.处理好链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

因材施教原则要求: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2.根据学生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知行统一原则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认识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原则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依靠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要求: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有点和不足。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要求:1.坚持正面教育原则2.坚持摆事实,讲。

道理,以理服人3.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说服教育法要求1.有针对性2.有感染性3.讲究艺术性和科学性榜样示范法要求:1.选好学习的榜样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陶冶教育法,老师利用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影响要求:1.创设良好环境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实践锻炼法要求:1.坚持严格要求2.调动学生主动性3.注意检查和坚持。

班级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是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埃拉斯莫斯。

作用1.有利于促进学生相互学习与共同成长2,有利于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化发展3,有利于提升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群体功能:归属,认同,支持,塑造。班集体不是学生的简单集合,不会自发形成。是班级群体的高级形式,班集体的形成需要全班学生和班主任以及各科教师的共同努力。

基本特征;1.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2.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健强的领导核心3.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4.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1,准确鉴定,分析课堂气氛是营造„的前提和基础2.时刻保持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3.树立典型,利用榜样示范积极引导学生4.妥善处理矛盾冲突,建立良好师生,生生关系。

1.影响教师工作中的努力程度2.影响教师经验总结和进一步学习3.影响教师情绪。

罗森塔尔效应-期待效应。福勒和布朗提出教师成长三阶段:关注生存,情境,学生阶段。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方法:一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一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素养包括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布鲁巴奇反思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和行动研究。

教师心理健康标准1.能积极悦纳自我2.有良好教育水平认知3.热爱职业热爱学生4.具有积极而稳定的教育心境5.能控制各种情绪和情感6.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7.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因素: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1.个体积极的自我调适2.组织有效的干预3.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过程与方法【第五篇】

本章复习重点:班集体的发展阶段、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内容与方式、教师心理健康。

第一节。

班集体。

一、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班集体:按照班级授课制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班集体被视为班级发展的最高阶段。

班集体四个基本特征:第一,明确的共同目标;第二,一定的组织结构和强有力的领导核心;第三,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第四,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二、发展阶段。

优秀班集体形成经过四个阶段:组建阶段、形核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

(一)组建阶段。靠教师指挥,靠行政手段组织。

(二)形核阶段。

班集体已成为教育主体。形成强有力舆论与良好班风。

(四)成熟阶段。

(四)成熟阶段。

班集体趋向成熟时期,学生有了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己解决集体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第二节课堂管理。

一、课堂管理及其基本原则。

课堂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外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原因: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等因素能否相互协调。

二、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一)教师的领导风格。

直接影响。参与式领导和监督式领导对课堂管理影响不同。

(二)班级规模。

(二)班级规模。

影响的重要因素。情感联系强弱、个别差异大小,影响交往模式、形成非正式小群体多少。

(三)班级的性质班级本身是影响管理的情境因素。

(四)对教师的期望。

班内的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行为同样会形成定型的期望。他们期望教师以某种方式进行教学和课堂管理。当期望与现实发生冲突时,这种定型期望会影响课堂管理。

三、课堂气氛。

概念: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

(一)课堂气氛的类型。

课堂气氛分三种类型:积极、消极、对抗。

(二)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

主要因素:教师的教学、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以及教师的情绪状态便成为影响课堂气氛的。

1.教师的教学。

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教学能力与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课堂气氛的好坏。

2.教师的领导方式。

勒温将教师领导方式分: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类型。这三种不同的领导方式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行为反应,从而形成不同的课堂气氛,其中,民主型的课堂气氛最佳。

3.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教师期望通过四种途径影响课堂气氛。—接受、反馈、输入、输出。

4.教师的情绪状态。

教师积极情绪状态会投射到学生身上。只有当教师焦虑适中时,才会激起教师努力改变课堂现状。

(三)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

1.教师具备一定的课堂学习管理能力。

(2)兼顾能力。兼顾能力是注意或处理两个以上事件的能力。(3)分段教学活动顺利过渡的能力。(4)维持全班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5)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的能力。

移情又叫感情移入,感知对方情绪体验。移情可将教师和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连结起来,创造良好课堂气氛。

3教师的期望。

有效地维持适度的焦虑水平,创造出和谐课堂气氛。

第三节课堂纪律管理。

一、课堂纪律。

(一)课堂纪律的概念。

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以求课堂目标的最终实现,必然要求学生共同遵守课堂行为规范,从而形成课堂纪律。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二)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2.集体促成的纪律。

3.任务促成的纪律。

学生执行任务的过程,就是接受纪律约束的过程。3.自我促成的纪律。

自我促成的纪律即在个体自觉努力下由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

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的。

二、课堂结构。

这三大要素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

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

(一)课堂情境结构1.班级规模的控制。

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日常课堂行为准则。3.学生座位的分配。

一方面有效控制课堂行为,预防纪律问题发生;另方面形成和谐师生关系,有助于形成良好人格特征。

(二)课堂教学结构1.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

编制课程表原则:核心课程在上午,非核心在下午;学科交叉安排。教学过程的合理规划也是课堂教学结构重要内容。

四、课堂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这样的行为不仅影响学生学习,而且引起课堂纪律问题,影响教学质量。

(一)问题行为的性质。

二者有区别:差生、后进生:对学生总体评价,有较多问题行为。问题行为:一个教育性概念,主要是针对学生某一种行为,优秀学生有时也会发生问题行为。

(二)问题行为的类型:两种不同角度一种分:扰乱性的问题行为、心理问题行为。

另一种分:品行性问题行为、性格性问题行为和情绪上、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三种类型。

(三)产生问题行为的原因。

第二,因学习过于紧张、困难较多、害怕失败等原因而产生挫折与焦虑情绪,为寻求发泄途径。

第三,成绩较差,希望老师与同学注意自己、获得地位。

(四)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1.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

课堂行为有积极的、中性的和消极的三种。

对于积极的课堂行为: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对于消极的课堂行为:适当惩罚。明确惩罚目的,惩罚的方式不伤害学生自尊心,惩罚程度要适当,惩罚与说理结合。消极—中性行为—积极行为。

3.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

在对待课堂问题行为的问题上,除采用说服教育、行为训练的方法外,还可以采用一些课堂管理技巧,解决暂时性的课堂纪律问题。

(1)使用信号制止。凝视、摇头、小声咳嗽等信号示意。(2)邻近控制。走近问题学生,站身旁,轻拍其背、轻敲桌面等。(3)提高学习兴趣。教师提问,让学生思考和回答,及时鼓励。

(4)使用幽默。使用幽默纠正不良行为。(5)安排余暇。(6)移除诱因。(7)提出要求。必要时可公开提出要求来统一行动,但不要训斥、谴责、讽刺及侮辱性的批评。有一些课堂问题行为需要通过心理辅导来处理和矫正。

第四节。

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概念: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是沟通家长和社区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是学校教育中极其重要的育人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一、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第二,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加强班级日常管理、班风管理、评价管理、安全管理、个别学生管理、文化管理。

第三,组织好班集体活动。团队活动、实践活动、课外活动第四,关注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树立正确学生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第五,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任课老师;学校、家庭、社会支持团队活动。

二、班集体的培养方法。

班集体形成,经历组建、形成、发展过程,也是教育培养与类化过程。

(一)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意义:目标是集体发展方向和动力。

条件:班级目标应符合教育目的、学校工作任务和班级学生实际班集体发展目标分为:近期的、中期的、远期的三种。

要求:提出的目标由易到难、由近到远、逐步提高。

目标一经确立,就应该着重抓落实。

实施目标过程中,发挥班级成员积极性,使实现目标过程成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

(二)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建立核心队伍:积极分子。

首先,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在了解基础上发现其次,把对积极分子使用与培养结合起来。

使用培养方法:既要鼓励独立开展工作,又要耐心帮助提高工作能力;既要维护威信,又要严格要求;既要肯定工作成绩,又要指出工作中不足。

(三)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

班集体正常秩序包括: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准则、一定的活动节律。

建立正常秩序方法:班集体组建开始建立;依靠班干部的力量带动全班同学;一旦初步形成班级秩序,不要轻易改变;让学生体验到正常秩序的便利与成效(学习和生活)。

设计并开展班级教育活动是班主任的经常性工作之一。

班级教育活动组成:日常性教育活动、阶段性教育活动。

班级教育活动内容:主题教育、文艺体育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

班会特别是主题班会是集体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对集体和个人的发展都有重大作用。

组织教育活动要求:

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明确活动的步骤和程序;

精心设计活动内容;注意形式的适龄化;

把活动开展过程变成教育学生过程。

(五)培养正确的舆论和形成良好的班风。

集体舆论:是指在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大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正确健康的舆论是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

正确班集体舆论作用:巨大的教育力量;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的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教师如何建立正确集体舆论:

注意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善于引导学生对班集体一些现象与行为进行评议,把舆论中心引导至正确的方向。

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

作用:无形地支配着集体成员行为,潜移默化教育力量。如何引导就形成良好班风:

首先,树立学生正确是非观,通过讲清道理,提高认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其次,教育者随时注意班级舆论倾向和性质。

正确健康舆论:给予表扬肯定,发挥其长效性。

对不健康舆论:要及时制止、批评和纠正。

(六)引导非正式群体成为班集体的积极力量。

非正式群体:以个人感情为基础自发形成的小群体。对于非正式群体,积极引导善于利用积极因素。

第五节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

一、课外活动的意义。

课外活动意义和作用:

丰富课余生活,培养优良思想道德品质。

全面发展与特长发展结合,培养、发现和选拔专门人才。

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

手脑并用,培养独立性、创造性。

发展艺术兴趣,陶冶高尚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二、课外活动的内容。

中学生课外活动的内容,按性质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学科活动。

(二)科技活动。

(三)社会活动。

(四)文学艺术活动。

(五)文娱、体育活动。

(六)劳动技术活动。

三、课外活动的特点。

(一)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

课外活动是学生自愿选择、自愿参加的活动。不具有强制性。

(二)课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灵活多样性。

课外活动的内容不受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的限制,不受班级教学这种组织形式的限制。

(三)学生在课外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

课外活动是学生自己的活动,学生是课外活动的主体。

三、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按活动人数和规模分: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

(一)群众性活动。

活动方式包括:报告和讲座、集会、比赛、参观、访问、调查、旅行、社会公益活动等。

(二)小组活动。

是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外活动小组是在教师或辅导员的指导下,以自愿结合原则为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校的具体条件而组成的小组,以某一课题为内容,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经常性活动。

小组活动开展状况已成为衡量学校课外活动的开展状况及其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活动方式:学科小组、技术小组、艺术小组、体育小组等。

(三)个人活动。

是学生在课外进行单独活动的形式。它与小组或群众性活动相结合,由小组或班级分配任务,根据个人兴趣、才能,单独地进行。

个人活动主要内容:

阅读,写作、某种观察或小实验,采集制作标本,唱歌,体育锻炼,小发明、小制作、小改革活动等。

作用:

发挥每个人积极性和创造性;丰富个人生活;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

扩大和加深知识,养成读书的兴趣和习惯;

提高独立从事艺术创作和体育锻炼的习惯。

课外活动形式和方法的分类除了根据人数和规模划分以外,还可有其他多种分类法。

五、课外活动组织管理的要求。

(一)活动应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四)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都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技能和思想理论,发展了智力和体力。

通过课外活动:加深课堂知识理解和运用,扩大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认识,提高实践能力。

(五)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照顾学生兴趣和特长。

在高年级和低年级的要求应有所不同。

中学低年级以学习和模仿为主;

高年级可以增加设计实验、比较复杂的技术操作、文学创作等。

(六)因地、因校制宜。

因校制宜: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

在经济文化背景、学校物质条件和师资水平等方面相差很大。因此,开展课外活动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

第六节各教育因素的协调。

一、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式。

(一)互访:包括教师访问家长和家长访问教师。第一,了解在学校、班级和家庭基本情况。

第二,互相通报在学校、家庭近期发生的重要情况,主要活动、表现和进步状况。

第三,共同协商教育步骤和方法,互相协调和配合,防止不一致现象的发生。

(二)书面联系。

学校或班主任用书面形式与学生家长进行联系的常用方式。书面联系有定期和不定期联系两种。

(三)召开家长会。

是学校领导、班主任及各科教师与家长沟通,对学生教育工作的有效方式。

优点:短时间与家长取得联系;联系面广;效率高。

召开家长会是目前学校与家长保持联系的主要方式之一。

(四)成立家长委员会。

是近十年出现的社会、家庭和学校配合的重要形式。是指学生家长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参与学校教育工作。

学校家长委员会、班级家长委员会两种形式。

(五)举办家长学校。

近十年来出现的社会家庭和学校配合的重要形式。办好家长学校是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和搞好家庭教育的形势而提出来的。

(六)举办学校开放日。

三、学校与社会教育力量的合作。

学校利用社会教育力量渠道:

第一,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

践基地的作用;

第三,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学校与社会教育力量应当“共同建设”、“共同享有”。

(一)协调社会教育力量协调的办法:

一是协助学校建立联系会议制度,形成长效机制;

二是及时通报教育信息,使各方面“知情明政”;

三是征求活动意见,争取各方全力支持;

四是针对教育问题,商讨应对策略;

五是消除误解,协调分歧,统一行动。

(二)合理使用社会资源。

教师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发挥这些资源的知识性、教育性。组织活动时,教师应明确目的、精心策划、安全实施。

(三)发挥社区人才优势。

班主任要发掘人才,充分发挥社区人才优势,为班级建设服务。请英雄人物、模范代表、教育科技专家进班级,或聘请为校外辅导员,或为学生举办讲座,或承办各种兴趣班、辅导班。

(四)服务文明社区活动。

服务社区文明创建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区义务劳动。

(五)排除社会不利影响。

学校应力排不利影响,坚决捍卫学生利益,维护学生健康成长。

第七节。

教师心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角色是指由教师的社会地位决定,并为社会所期望的行为模式。

二、现代社会对教师的角色要求。

(一)引导促进者角色新课程理念:

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教师是引导者、促进者。

引导者:

引导树立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探究学习过程和方法、社会适应性等。

促进者:

教师是学生知识建构和个性发展的促进者。

关键: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思考,会学、乐学;

(二)参与者角色。

打破教师中心的传统,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文化环境,创设融洽的、和谐的学习氛围。交流者和合作者。

(三)开发利用者角色。

教师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突破传统教科书、传统课堂的狭隘限制。

(四)评价者角色。

教师对学生评价原则:

发展性原则:要具有发展眼光,既要看到不足,也要看到提升、发展空间。

多样化原则:使用弹性化评价尺度,模糊量化成绩,重视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和基础差异。

情感性原则:多用鼓励性的话语,表达教师期待,鼓舞激发探索求知的激情。

(五)研究者角色。

研究者:一是教师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困惑,采取行动研究的方法,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二是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教师心理特征。

第一,热爱学生,期望学生健康成长;第二,意志坚定,善于支配感情;

第三,学习兴趣浓厚,提高自己的愿望强烈;第四,思维灵活,注意客观分析;

第五,观察敏锐,善于了解学生。

三、教师成长心理。

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一)关注生存阶段。

成长第一阶段。表现:非常需要领导和同事的关注和认可,说明新教师的成就欲望很强。

(二)关注情境阶段。

成长第二阶段。表现:关注焦点提高学生成绩。关注上好每一堂课问题及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传统教学评价也集中关注这一阶段。老教师比新教师更关注此阶段。

(三)关注学生阶段。

关注个别差异,注意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段学生有不同的社会性需要。

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教师是否成长、成熟重要标志之一。

五、教师心理健康。

(一)教师心理健康概述。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指教师的思维方式、处世态度要与社会的要求相协调,为社会所容纳,并具有创造的思想,即教师必须有广泛的生活兴趣、融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情绪体验、积极的进取精神、稳定的工作热情。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对教师角色的认同;

具有健全的人格,具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能正确的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悦纳自我;

具有教育独创性;

在工作和生活中,能真实地感受、控制情绪。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第一,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发展的基础。

第二,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生活质量。

(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方法。

1.教师个人。

(1)调整认知方式,增强耐压性。调整、修正模糊认识或不切实际观念,变压力为动力,变逆境困境为机遇。

(2)掌握科学方法,提高自我调节情绪能力。如合理宣泄法、理智法、转移法、适度让步法等。

(3)乐于交往,取得社会支持。

(4)采取合理有效的工作方式,学会休闲。

首先,积极乐观生活和工作态度,心理健康最基本、最重要条件。

其次,掌握时间管理技巧,避免陷入“瞎忙”状态。

(1)学校推行以人为本管理模式,创设良好学校人际环境,减少教师的压力。

(2)学校树立教师心理教育观念,健全教师心理教育机制。

首先,要建立教师心理状况定期检查和心理素质测查制度。

其次,采取听讲座、观看录像等形式,学会自我调适。

最后,应建立教师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机构。3.社会。

(1)把心理健康作为教师任职资格的重要条件。

(2)切实提高教师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社会要全面正确地理解教师,不能只强调奉献和责任,也要重视教师作为一个平凡人的需要。

(3)健全评估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教师教育教学成绩的评价体系。

(4)积极有效地推进教育改革。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115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