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做法四新推动红色美丽村庄提质增效
经验做法:“四新”推动红色美丽村庄提质增效
近年来,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中央、省、市关于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巩固提升目标要求,持续抓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运营管护,助力乡村振兴。
一、楔准红色定位,铸就新堡垒。一是党建联盟强统筹。创新探索红色美丽村庄运营管护新模式,成立土地湾红色黔东党建联盟,将长征村、白石溪村、村级集体经济公司、红色文化人才示范区4个党支部纳入统一管理,实现组织共建、决策共商、人才共用、发展共享、乡村共治,不断提升党员教育管理精细化水平。二是完善功能惠群众。结合长征村实际,优化布局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围绕办公议事、便民服务、群团活动、文体娱乐等,整合设置民政、社保、医保、村规等行政便民服务功能,构建开放式、集约化、共享型的党群服务中心,着力解决群众“难得跑”“办事难”等问题。三是强化力量抓管理。以“部镇联动”改革为契机,从县直部门、县属国企选派党员干部5人,配强土地湾红色黔东党委班子,从画廊公司选派2名专业人员到村集体经济公司长期蹲点办公,由驻村工作队、“五个一批”到村任职等11人组成“红村小分队”,全过程参与和指导红色美丽村庄后续管理。
二、找准发力方向,绘好新蓝图。一是红色文化赋能。统筹文旅、党校、党史办等部门专业人员,建立专兼结合的红色文化人才库,深入研究、系统梳理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发展历程,挖掘《一位苏维埃代表的遗嘱》等红色故事49篇,并顺利通过省委宣传部、省委党史研究室、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审核。先后编写《黔东苏区永放光芒》《红军在x》等著述8部。二是完善设施提质。将长征村、白石溪村纳入x长征国家红色文化建设项目村,获银行贷款授信批复7600万元,完成12栋居民楼外立面改造、七栋民房修缮,启动培训中心大楼、人行桥、车行桥、护堤、瞭望塔建设。用好用活第一批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200万元激励奖补资金,持续抓好核心区周边房屋风貌改造、标识标牌及村庄亮化、绿化等基础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红色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红色教育聚力。建成烈士陵园和红军烈士纪念碑,将分散在谯家、夹石、中寨等8个乡镇15座零散烈士墓集中迁移至新建的谯家镇土地湾县级烈士陵园集中管理保护。充分利用红军干训所、党员教育培训中心等,将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打造成全省“重走长征路·奋进新时代”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和省直属机关党员教育基地。
三、汇聚多方资源,撬动新引擎。一是规范管护模式。以“部镇联动”改革为契机,成立土地湾集体经济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引入县属国企乌江画廊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人才和管理经营模式,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合股联营、抱团发展,打造红色民宿2家,开办长征为民超市1个、红色餐馆1家。设立集市,组织周边客商、村民集中赶集,切实发挥红色效应,促进群众增收。二是挖掘特色产业。紧扣绿色发展主题,统筹整合红色村庄资源资金项目,积极探索“党建+文化+生态+产业”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养鱼、稻田养鱼、油菜产业、红薯种植和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吸引能人回乡创业,发展特色农特产业,引领带动村民集体致富,带动革命老区群众就业增收,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三是拓展创收渠道。依托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围绕黔东革命委员会旧址,配齐培训中心投影仪、音响设备、课桌椅、空调等硬件设施,配套住宿、餐饮等服务,借助全省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和省直属机关党员教育基地,分批组织全县党员干部开展集中培训和现场教学,承接各类党员干部群众现场教学服务和承办培训班12期600余人次,创收180余万元。
四、突出建管并重,树立新形象。一是以精品文旅塑型。坚持以建设长征红色文化园为契机,依托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的修复投用,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拟将谯家镇x村、x村与周边x镇、x镇的红色旅游线路串联起来,形成多点支撑、协同发展的红色旅游大格局,建成吃、住、游、乐一条龙服务的红色旅游路线,做大做精做优红色旅游业,打造成具有影响力、竞争力的体验式、实训式红色教育基地。二是以红色文旅铸魂。探索开发主题鲜明、内容生动有趣的“红色+”新项目,谋划编制素质锻炼和野外生存体验等旅游拓展项目,规划实施培训中心大楼、军事体验基地、打卡长征路上好民宿、红军干部培训所旧址复原展示、会址陈列布展等项目建设。开展“重走长征路”红色教育系列体验活动,组织县内党员干部群众开展“瞻仰革命先烈”“追思革命先烈”等活动。2021年以来开展党性教育和现场教学1200余次,培训党员群众6万余人次。三是为乡村振兴筑基。打造白石溪村、长征村特色文化,将村庄的空间改造与文化旅游有机结合,对村庄的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进行相应改造和升级,实施微花园、微菜园、微田园“三微园”改造。探索创新红色旅游与人文旅游相融合的新发展模式,成功举办“x·土地湾踏青赏花活动周”系列活动,并获中央媒体宣传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