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科技创新奋斗有我主题征文优推4篇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2024年科技创新奋斗有我主题征文优推4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2024年科技创新奋斗有我主题征文【第一篇】
技术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可技术创新这四个字听起来似乎距离我们普通员工那么的遥不可及,似乎技术创新都是技术研发部门的事,其实创新和研发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研发注重技术发明和突破,创新则是创造商业价值和竞争优势,金融危机8年来,皖维正是依赖于科技创新才有今日傲立行业之巅的业绩,正是有我们普普通通的一群技术人员不懈的努力和摸索开发出多样化差别化的产品,才化解了业界同质化的竞争,正如吴董事长科技创新大会上所说,科技创新无大小,创新并非高不可攀,其实,创新就在我们身边。
作为一名检验人员,一个创新的思维或许就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工作质量。就拿我们每天分析的PVA醇解度来说,常规的检测方法一个样品的完成需要四小时,这对于转品种工艺调整的初期,数据提供的不及时有可能造成了大量不合格品的产生,我根据醇解度分析的原理……(此处因涉及技术问题被省略),可以将原有的4小时分析时间缩短为40分钟,目前这一分析方法应用在转换品种调整工艺时十分可行。
我们的PVA行业产品生产目前仍然是模仿阶段,由于西部地区私有企业产能的扩张和能源地域优势,使我们的产品竞争力难以快速增长,而促成这一转变的有力杠杆就是技术创新,为了应对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蒙维二期醋酸乙烯合成工艺由沸腾床改为固定床生产,固定床不仅可以大大增加醋酸乙烯产量,而且能延长催化剂寿命,减少气体冷凝和反应液精制系统堵塞,为了蒙维二期开车一次成功,天津大学项目组在本部进行为期6个月的固定床实验工作。实验工作的重要依据是实验数据的收集,实验数据依赖于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但是,这是个完全陌生的分析项目,操作条件和操作方法完全靠自己去摸索。分厂的常规合成反应液是液相样品分析,天大项目组却提出了要求进行气相中的各种成分分析,这将是完全创新的分析思路,为了满足实验要求,我们将仪器进行改造,可如何进行气体中的成分准确标定却成了头疼的问题,我们查资料,请专业指导,一次,两次,三次……在分析过程中针对出现的问题我们不断摸索不断修改,直到项目组较为认可我们的分析方法。记得单管开车的第二天忙碌一天的分析人员20点才下班,22:00点在分析一组数据的时候,姜教授提出新的思路,我当即电话将刚刚到家才吃好饭的赵斌叫回工段,四月初的天气还有点冷,外面又下着大雨,但是为了实验的成功我们没有怨言,在完成实验后夜已经深了,教授满意之余又十分的感动,说皖维职工有这样的责任心想不发展都难。
单管实验数据将对蒙维二期开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一个新型的分析项目一改过去分析的老观念,由此可见创新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的工作中,就看你愿不愿去思考?愿不愿去着手实现?我们的企业要赢得市场竞争,要在PVA领域占有绝对优势,科技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每个职工都有创新思维,都有创新意识,创新并非高不可攀,它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
2024年科技创新奋斗有我主题征文【第二篇】
科学创新管理自1912年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在其“创新”中首次提出了这一概念,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科技创新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创新成为一个永恒主题,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成为一个企业的灵魂。企业要想发展,只有通过发展科技创新不断的提高生产效率,推陈出新,提高在同行业竞争力。所以科技创新对于企业来说,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提高企业盈利的最佳手段。
而科技创新并不只是存在技术中心,研究所等研究机构,或者是需要多么高的学历,多么高的专业技能,而是每一名有想法的员工都可以科技创新,工作中的一个想法,一个需求都可以引发一场科技革命。科技创新需要全体皖维人共同参与,同心协力,群策群力,这样才能实现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就污水处理场的工作而言,平时工作总能听见污水处理场员工有这样的愿望和想法:污水处理场难闻的气味都被收集起来处理掉那该多好;MBBR风机耗能那么大,曝气效果越来越达不到工艺要求,平时运行要经常巡视,风机高温季节不稳定运行等诸如此类,污水处理场员工的每一个愿望和诉求其实都可以成为一个科技创新的项目,都有可能成为一个经济运行的项目。我们希望在平时的工作中每个人都有想法,有点子,愿意动脑筋,愿意提高自身的劳动效率,虽然提出了问题自身没有能力解决,但是却提供了思路,就有实现的可能。
有了想法,就有了需求,再主动的通过科学技术去实现这样的想法,达成效果,其实这就是科技创新。MBBR风机耗能大,运行又不稳定的问题,通过与相关专业风机厂家沟通了解,提出更换磁悬浮风机来代替现有的离心风机。磁悬浮风机的运行原理为风机运转时,磁悬浮轴承产生电磁力,支撑转子稳定悬浮,与周围没有机械摩擦,进行高速运转。由于转动时没有机械摩擦,所以具有低振动、低噪音、维护简单等特点,保证了风机稳定运行。由于转动时没有摩擦,减少了无用功的消耗,所以节约能源方面也有明显的优势。这项科技创新不仅降低了污水运行工、维修工的劳动强度,也降低了污水处理场的运行费用,是一项真真切切员工与企业获利的好项目。污水处理场气味难闻的课题,一直是污水处理场头痛的问题之一,也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与多个处理臭气厂家沟通,从各种处理臭气的方法中需要选出一种最节能,最高效,最适合我们的方法。目前这项工作正在进行中,我想不久的将来一定有一项适合我们的新技术能彻底的解决这一难题,让科技创新的成效为我们服务。
皖维是一个老国企,要不断的做大做强,要在同行业发展中处领先地位,就离不开科学创新,这也是皖维“十三五”企业发展战略。要做好这项工作就需要每一位皖维人在工作中开动脑筋,让科技创新成为我们的需要,为我们生产、生活服务,再用它来改善我们的生活,方便我们的工作,用科技创新让愿望变成现实,让每一位皖维人切实的得到实惠。
2024年科技创新奋斗有我主题征文【第三篇】
科技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时代日新月异,科技层出不穷。科技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了国家的科技实力,共筑人类美好未来。
科技的强大在国家。“不拒众流,方为江海。”科技唯有交流才能促发展、唯有碰撞才能共促进、唯有共享才能赢新生。近年来,中国全方位加强科技创新,成为科技全球化的参与者、受益者,也是推动合作的贡献者、引领者。从“共享单车”到“扫码支付”、“无人超市”等,都在生活中普及,带给人们极大便利。在这个新冠疫情的抗击中,中国依然用科技托起强国梦。还记得那个2020年,1月8日我国“天琴一号”卫星成功完成无拖曳控制飞行验证,向空间引力波探测迈出了坚实一步。2月26日“玉兔二号”月球车揭开月背面纱。6月8日“海斗一号”成功完成首次万米海试。7月23日“天问一号”升空奔火,迈出我国自主行星探测的第一步。9月28日三代核电成果“国和一号”正式发布,核电技术整体升级换代。这,是中国的力量,是无数的国人共同努力创造的科技。
科技的未来在青年。“红日初升,其道大光。”建设科技强国不是一朝一夕,必须靠一代代人艰辛探索,共同奋斗。青年人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是科技的主力军。我们是新一代的青年,肩负着国家的使命,我们要开创科技成果,共筑未来先进生活。我相信在当代青年的努力下,未来必定会更加美好,科技也会引领我们进入更加先进的世界。青年们,建设科技强国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应义不容辞,开展科技,不断创新,向国家献出青年的力量。科技在不断的将无序变为有序,将不能变为可能,将未知变为已知,它背后的推力是勤于思考,善于开拓创新,不断修整改进。国家发动政策,人民全力以赴,共建科技强国。
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青年们,行动起来,为建设科技强国而共同奋斗,未来的中国必定是拥有先进科技的强国。
2024年科技创新奋斗有我主题征文【第四篇】
一部厚重的企业历史,一段难忘的改革岁月,一曲震撼的创新之歌,历经138年发展史的世界锡行业龙头——云锡控股公司始终走改革、创新、开放之路,矢志不渝,赓续奋斗。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云锡抢抓时代赋予的发展机遇,把科技创新作为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有力武器,多个领域和维度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跨越,在做大的基础上加快做强做优。
迈进“十四五”新征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锡行业再次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科技创新作为一个关键变量,云锡牢牢攥在手中,坚持把创新放在企业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支撑,向科技创新要答案,推动锡行业在高质量发展中赢得主动、赢得先机、赢得未来。
涤旧生新顺势而为
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实践”的快速有效转化是体现一个企业创新实力的重点所在,云锡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全力构建协同创新平台、打造创新生态,提升科技创新的系统能力。
立好创新指南
一路走来,云锡通过不断完善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等各个层级的功能定位,探索推进“揭榜制”“组阁制”等项目管理方式,实现科技管理职能全覆盖,形成分层管理、优势互补的管理模式。制定实施《科技工作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建立成果转化技术要素效益分享机制,充分发挥一院、两中心、三基地(即:云锡研究院;锡新材料研发中心、铟新材料研发中心;锡材产业基地、锡化工产业基地、铟材产业基地)的核心载体作用,以技术为纽带,以项目为载体,打造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新产品孵化、人才培养以及开放合作五位一体的创新体系。“十三五”期间,累计制修订国家标准24项、行业标准11项,获授权专利272件,其中发明专利116件。
育好创新人才
人才工作是科技创新最核心的工作之一,云锡通过构建领军人才、高端科技人才、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专业技术委员会等多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体系,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稀缺人才蕴藏的巨大潜能。健全完善专业、行政“双通道”的晋升序列,举办专业技术交流会和科技论坛,多方位、多渠道全面培养骨干技术队伍,选拔高素质专业化的优秀年轻干部,与员工实行“超利润分享”,形成“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引才聚才、育才用才良性循环。截止“十三五”末,云锡拥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17人,高级职称433人,高级技师121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173人。通过认定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1个、省级博士后工作站1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6个,省级创新团队1个。
搭好创新平台
企业是创新主体,云锡坚持将科技活动经费纳入年度经费预算指标,依托国际锡业论坛、亚洲锡业周、中国(伦敦)有色金属报告会等行业峰会,加强与行业内企业的交流联动,持续同奥图泰公司、奥美公司、康索夫公司等开展项目技术合作,与美国铟泰公司、意大利E+R资源公司、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等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国际化创新合作网络逐步建立。加强与昆明理工大学、中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上海大学,以及中国恩菲公司、中国瑞林公司等院校和企业的交流与合作,突破技术研发创新瓶颈,截止目前,新增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及创新主体35个,其中国家级10个。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创新型(试点)单位等多个平台形成联动。
多元赋能乘势而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云锡加速提升科技创新的核心能力、基础能力和系统能力,从根本上构筑起全面、核心、持久的竞争优势。
“对标管理”重引领
聚焦细分领域冠军,对标华为、万华等先进企业,走出去找差距,引进来绘制企业管理创新“蓝图”,从全球性、卓越性、系统性等角度,坚持全产业链联动经营并举,推动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重塑科研管理体系,敏锐捕捉市场变化、挖掘用户需求、作出灵敏反映,把握创新和市场的主动权。成功开发和应用赤铁矿除铁工艺技术,填补了中国锌冶炼技术空白。“复杂采空区条件下二次开采集成技术”提出了适合不同赋存条件的二次开采采矿方法,总体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多个研究团队在地测、采矿、选矿、冶炼、深加工等多个领域实现了重大科技成果“多点开花”。
“数字云锡”强支撑
云锡通过ERP、数字矿山、锡冶炼和深加工数字工厂、数字研发平台等项目的建设,对产业、生产线、装备进行广泛的数字化改造,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采矿、选矿、冶炼、深加工各个环节的应用,破解“产、购、销、研、服”一体化联动不畅难题,加速推动全产业链绿色、安全、高效的数字化转型升级。2020年投产的锡搬迁项目成功入选“数字云南展馆”工业板块。多个矿区采用低空摄影测量和三维扫描雷达技术,及GPS静态卫星定位技术,建立了矿区数字化测量基础平台。“云南个旧锡铜多金属矿床找矿预测”项目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数据库处理技术、数学地质找矿模型、三维矿业软件的应用,大幅提高了地质信息的可视性和计算速度。
“创新链主”聚动能
在经济化背景下,云锡紧紧围绕云南省委、省政府明确的“一平台、一集团”功能定位进行全产业链布局,牵头发起组建集行业协会、高校院所、下游应用企业、友商在内的锡产业科技联盟,形成集“产学研用”各单元为一体的“科技创新共同体”,加快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和“卡脖子”的难点堵点,夯实供应链基础,提升价值链层次,培育产业链生态,推动锡行业持续健康发展。“锡冶炼异地搬迁升级改造”项目,通过自主创新与集成创新相结合,开发和融合了世界锡冶炼顶尖技术为一体,创造了产能规模、工艺设施、冶炼技术、装备水平、安全、环保、节能、自动控制等8项世界之最,有力保障了国内锡供应链,更为加强产能合作、推动世界锡冶炼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进程提供了新模式、新借鉴。
精准发力应势而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的重大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云锡主动求变识变应变、因时因势而动,在关键出发力,于经络处入针。
共促创新要素向产业链集聚
坚持系统观念、全球视野和长远眼光,聚焦锡行业关键领域、卡脖子的薄弱环节,开展了以锡为主的有色金属多领域、跨学科、大协同的科技攻关,发挥“乘数效应”。坚持“四个面向”,瞄准国内外科技创新优势领域,与全行业共同健全企业标准体系,以更高更严的企业标准推动锡行业标准提档升级,在开放合作中提高云锡产业技术水平和科技实力。
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链条
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对创新或成果进行识别、评估,推进知识要素参与分配的激励政策落地,积极探索健全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和引才路径,打破创新的“天花板”和“隔离墙”,在深加工领域打造行业单品冠军,在传统产业领域实施突破性重大技术改进,加快了自主创新由“跟跑并跑”向“超越领跑”转变。
系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水平
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在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上下功夫,在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用力,围绕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积极培育绿色发展新业态,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厚植绿色发展优势,增强绿色发展动力。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将科学精神更深地植入企业文化,引导年轻科技工作者开展“从0到1”的科研工作,让科学精神这只“看不见的手”充分发挥作用,不断释放员工创新活力,催生领军人才孵化。
站在锡行业发展的新起点,云锡聚焦以锡为主的有色金属产业,抓住“大循环、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重要契机,见之于未萌、识之于未发,乘风破浪,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