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性【优推4篇】
【导言】此例“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性【优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乡村产业发展问题【第一篇】
关键词 :新农村;乡镇企业;问题;有效途径
一、前言
在我国经济快速向前发展的同时,我国也很注重新农村的建设问题,并采用了一切可能的途径帮助建设新农村。发展新农村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建设乡镇企业。乡镇企业,顾名思义,是在农民的投资下建立的企业,经过多年的不断摸索探求之后,乡镇企业已呈现出多元化的企业与投资形态,但无论是何种形态,乡镇企业的投资主权,管理主权都是掌握在农民的手中。但是即使乡镇企业经过多年的改革,在当今这个变化莫测的大的国际社会背景下,乡镇企业的发展仍然面对着很大的困难与重重压力。
二、乡镇企业的发展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下的新农村,要以促进农民的经济增长为主要目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要多渠道的转移农民就业,不断探索集体经济的有效发展形势,发展农村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挥亿万农民在建设新农村的主题作用。”从这一份国家报告中可看出,国家对于发展新农村建设是十分重视的。
1.发展乡镇企业对新农村建设提供经济支持
发展的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对经济的建设,而新农村的发展最离不开的也是经济建设。虽然,国家对建设新农村提供政策补助资金,但是倘若新农村建设中没有对经济发展有所裨益的项目与稳固并且向上发展的资金来源的话,那新农村的建设只能以失败而告终。新农村在发展乡镇企业的过程中,能在一步步的试水中找到适合新农村发展的最佳经济来源方式。良好向前发展的乡镇企业对建设新农村能提供有效地资金资助,能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为中国社会主义下的新农村建设添砖添瓦。
2.发展乡镇企业对新农村提供公共设施支持
发展乡镇企业能有效地推动新农村的各个公共事业的发展,完善基础公共设施,提高新农村村民的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推进小城镇的发展建设,有效地改善村容村貌。并且,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发展乡镇企业能够为农村富足的劳动力提供良好的就业岗位,真正实现旧农村向新农村的战略转型。乡镇企业的发展也能有效地带动当地教育设施的完善与发展,能够有效地提高当地教学质量,从而为当地培养新型的人才,这对于新农村的发展是一个良性循环。乡镇企业的发展也能有效地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运转,真正实现农村经济繁荣,教育繁荣,人们富足。
三、乡镇企业发展中外部环境问题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大的国际环境下的改变也对我国的乡镇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涌入国内市场,与所占市场份额并不大的乡镇企业争夺市场资源;国内的经济政策有所偏重。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对乡镇企业的补助与政策性扶助力度很大。但近几年来,国家的经济政策出现的明显的变动,对私营企业与中小型企业的重视度加大,而国有企业本身的背景优势也让乡镇企业的竞争优势明显减弱;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主要靠政府的资金技术资助而发展的。但是随着政府的扶持重心的偏移,乡镇企业不得不依靠自身的发展和向银行进行中小额贷款,而我国经济的发展让银行对中小型企业的贷款的渠道变小。因此,这对乡镇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小的影响;乡镇企业与国企、大中企业的优势对比十分的不明显,国企有着国家的支持与雄厚的资金来源,与大中型企业一样有着优良的地理环境优势,并且大中型企业有过硬的技术支撑。而乡镇企业与之相较而言就缺少地理优势、资金优势与技术指导。
四、解决乡镇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对新农村建设起到的作用
由于高技术人才的缺乏和地理位置的限制,乡镇企业大多走的是粗放型产业。并且新农村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淡薄使很多乡镇企业还在起步阶段就因为绿色贸易而夭折。因此要真正实现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就需要因地制宜,采取适合新农村发展的产业。对于环境条件好的新农村,要大力发展面向国际化的产业,大力引进国内外的新技术产业,真正实现由农村向新农村的转化。而对于没有地理环境优势的新农村,则要另辟蹊径,寻找适合本土新农村发展的特色产业。如,地理环境偏僻,但是风景独好的新农村,可以寻求国家、企业资助或者寻求银行投资,大力发展旅游业。
在发展乡镇企业时要运用新思维,采取多元化的实施方式,努力寻求最适合本土发展的产业,这样才能使乡镇企业真正发展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对新农村建设也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1.乡镇工业的发展创新化
乡镇企业源于农村,服务农村,致富农村。在建设中国特色的新农村工业化时,应遵循三农化,效益高效化,信息即时化,和谐绿色化。在发展工业的同时结构的创新、产业的合理配置、管理理念的先进性、服务意识等。在生产时,致力于技术的创新改造,技术的创新应用。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并消化吸收,创造具备当地特色的技术。在对企业员工的管理机制中,应注重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去留问题,制定人性化的薪酬福利制度,为乡镇培养各类新型人才。
2.乡镇企业的融资多向化
乡镇企业往往规模都不大,自身资金有限,因此发展的速度及规模也有限。如何解决资金不足成为首要问题。在行政方面,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努力改善融资环境,并及时取缔乱收费现象。在企业方面,应拓宽融资渠道,可以采用包括技术融资、设备融资、资金融资、劳动力融资的多样化融资模式,积极寻求融资。同时,努力发展龙头企业,应以点带面,积极引导各企业的发展。
特别注意的是,当今社会是信息化发展迅猛的社会,应从环境、人员等方面多鼓励、扶持高科技入乡的发展。
3.乡镇企业产业集群化
企业的发展,或多或少会影响到周围的环境。在努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同时,如何保护环境也是噬待解决的问题。在规划企业发展地区的时候,应该重点规划企业发展集群,通过合理利用环境及地理资源,集中治理、系统防治,同时集中处理环境污染问题,坚决施行先立法后工作,先预防的环境保护措施,使企业规模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五、结语
要发展新农村的前提条件是要发展经济,乡镇企业作为新农村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需要通过不断地实践、不断的探索去实现。这样有了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乡镇企业,才能与新农村的发展相辅相成、共同促进。
参考文献:
[1]马恩成,周森,陈文学。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与农村现代化[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2]戚学森,王文斌。中国农村公民社会的雏形及其发展走向[J].中国民政,2005(4).
[3]文龙光。当前乡镇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2(6).
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性【第二篇】
一、充分认识“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三农”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过去一年,我市紧紧围绕服务城市、富裕农民两大目标,积极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有力地巩固和扩大了全市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良好势头,为实现“十二五”的良好开局打下了坚实的农业基础。
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更是农业战线的干部群众不懈努力的结果。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奋战在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一线的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长期关心支持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特别向今天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虽然近年来我市“三农”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制约影响我市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仍然存在,统筹城乡一体化的任务任重道远。农业资源拥有量相对不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条件仍然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还未根本改变,农民持续增收的渠道还不稳定。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耕地、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加速从农村向城市流动,农村自身发展活力还没有显著增强,加上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减缓。尽管我市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在全省领先,但放眼中部和其他省会城市,无论是总值还是增幅都不靠前,还存在高收入掩盖下的个别贫穷问题。全市仍有万贫困人口,10万人集中在娄烦、阳曲,3万人分布在古交市、万柏林区和尖草坪区,其他县区还有万人,扶贫开发任务仍然艰巨。
农业是国之根本,这到什么时候在任何地方都不会改变。省委袁纯清书记曾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工业化、城镇化越是加快发展,农业的基础地位就越重要,越需要加大强农惠农支农力度。”我市实现率先转型跨越发展,建设一流省会城市,最繁重、最艰巨、最重要的任务在农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没有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就不可能有全市经济的整体繁荣和科学发展。所以,我们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三农”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重中之重的作用,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做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三农”问题,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不断提升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活力,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不断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辐射,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让农业、农村、农民在全市率先转型跨越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坚持以农民持续快速增收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必须围绕农民增收来进行。我们要紧盯农民持续快速增收这个目标不放松,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升现代农业的效益和竞争力,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要以推进县域经济为总抓手,发展农村新产业,提高工资性收入,增加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加快农民致富步伐。今年重点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在全面提高粮食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我市的区位优势、市场优势、技术优势,积极推动精品农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上规模、有特色、创品牌,使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渠道。一要以提升农副产品自给水平为切入点,借鉴以色列等发达国家经验,大力发展高效精品农业,着力建设一批高科技、高标准、高效益的规模化设施蔬菜和标准化健康养殖农业示范园区。二要以“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为切入点,建设一批特色农业大产业、大基地、大项目,实现农业特色产业区域化布局和板块式发展。三要从满足城市居民精神生活需求出发,突出发展休闲农业,做大规模,形成特色。
第二,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优做精醋业、畜产品、干鲜果、蔬菜、优质粮油等主导产业,构建园区引领、基地支撑、龙头带动、农户受益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实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发展,推动农业效益不断提升。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培育、争取、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就业容量大、带动增收能力强的产业项目、农产品加工项目和民生项目,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定位清晰、错位发展的新型农业产业集群和园区,激活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不断提升县城和中心镇集聚辐射能力,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
第三,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要把科技强农、科技兴农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大力推动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实施一批农产品及精深加工的科技攻关项目,培育高产高端高效农业。要以贯彻今年中央1号文件为重要原则,依托省城科教优势和工业优势,加快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要抓好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把优质种源和科技知识送到农村。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劳动技能。
第四,切实加快脱贫增收步伐。当前,扶贫开发工作已经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我们要全面把握新阶段扶贫工作的总体要求,在片区开发、整村推进、产业扶贫、科教扶贫、改善农村民生等方面下功夫,着重研究解决低收入农民的增收问题,重点通过在贫困地区布局一批重点工程和产业项目,确保有劳动力的低收入农户至少有1人实现就业或从事产业化经营的特色农业,力争低收入农户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农民人均收入增幅。无力脱贫的农户要全面纳入低保范围,加大补助力度。要加大异地扶贫搬迁力度,帮助贫困地区群众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相关部门和县(市、区)要加强底数摸排和政策的拟定实施计划,让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三、高度关注农村民生问题,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城乡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发展上的差距,更大的是科教文卫、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民生领域上的差距,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上的差距。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必须从全市发展大局考虑,从群众长远利益出发,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和基本民生建设。
第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新的“五个全覆盖”和新农村建设为抓手,集中资金和力量,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要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平台,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提高抗灾能力。要大力推广先进农机具,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要把让农民喝上放心水作为最基本的民生工程,切实解决好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要深入推进城乡清洁工程,保护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为农民营造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
第二,要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围绕解决好根本性和普遍性的民生问题,建立覆盖城乡的民生保障体系,坚持不懈地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着眼于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要从最困难的群众抓起,完善覆盖全体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提高补贴标准,巩固农村养老保险成果。要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孤儿救助等政策,确保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三,要切实解决好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要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更加注重农民在土地、财产、就业、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权益,切实解决好农村征地、环境污染、移民安置、集体资产管理等方面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大幅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让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要抓好农村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妥善处理各类涉诉、涉访问题,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四、加强组织领导,齐心协力做好农村和扶贫开发工作
实现率先转型跨越发展、建设一流省会城市,对我市农村和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切实做到加强“三农”的决心不动摇,扶持“三农”的力度不减弱,强化“三农”的工作不松懈,真正从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考核奖惩等各个方面体现“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抓好农业农村和扶贫开发工作,县乡两级是工作和责任主体。县(市、区)委书记和县(市、区)长作为第一责任人,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作为直接责任人,要亲自研究、亲自决策、亲自部署,分管领导要集中精力、精心谋划、靠前指挥。市县两级要按照省里要求,设置专门的扶贫机构或干部下乡机构。相关部门要强化大局意识,更好地整合资源和要素,安排好项目和加大投资,形成各种力量合力兴农的工作格局。要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增强基层组织引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要把农业农村工作,尤其是农民增收和扶贫开发的各项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具体化、项目化,纳入年度考核范围,根据考核结果奖优罚劣,营造做好“三农”工作的良好环境。
乡村产业发展问题【第三篇】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党的十六大着眼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提出的一个重大发展思路和战略举措。实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战略,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五个统筹”的关键,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我国在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经济的高速增长后,已经进入了需要通盘考虑调整城乡经济社会关系的新阶段。从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矛盾来看,中国社会向城乡交融的一体化方向发展的前提和条件都已经成熟。因此,正视中国经济社会中客观存在的二元结构,并通过统筹的方式协调和处理城乡关系,解决新时期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是新世纪发展中作为农业大国应有的、正确的战略选择。
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和现实意义
城乡统筹是个新的发展理念,说到底就是在新的发展时期,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其实质就是消除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城乡社会一体化发展。现在突出地提出城乡协调发展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发展进程中实际存在的城乡关系不够协调的问题。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对推进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从历史发展来看,统筹城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速工业化进程,我国实行的是排斥市场经济的重工轻农的工业化发展战略,通过计划经济的高度集中使资源配置到工业和城市,形成了“城乡差距发展战略”、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和“以农补工”、“以乡养城”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随着农业的积累不断向工业流入,工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农业部门的相对收入低于非农部门,工农收入差距扩大,农民成为相对贫困的社会阶层。这种发展模式推动了工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但也隐藏着城乡差距日益扩大和“三农”问题逐步恶化的危机,而且已经影响到中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三农”问题是我国最根本的问题,“三农”问题解决了,我国的全面繁荣和稳定就有了根本性的保障。所以,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依靠统筹城乡的协调发展来解决这个根本性的问题。
从当前社会来看,统筹城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的根本性指针,在科学发展观“五大统筹”中,统筹城乡位居其首。城乡关系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关系。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必须抓住城乡统筹这个重点,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综合起来研究。必须消除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些制度性,体制性和政策。应致力于逐步取消城乡间的种种不平等待遇,使城乡居民和各类经济主体都能享受公平的国民待遇;逐步打破城乡界限,提高城市化水平和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和效益;逐步改变城乡分割、各自发展的模式,走以城带乡、城乡互促的发展路子;逐步缩小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充分利用市场和政府的双重调控机制,按照比较优势和比较成本配置资源,促进城乡协调,实现共同繁荣和进步。
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制约因素
改革开发20多年来,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扎实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城乡面貌大为改观,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总体上看,城乡二元分割的局面并未根本转变,一些制约因素依然存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最根本的是要解决“三农”问题。从当前看,制约“三农”问题的两个基本矛盾,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国情矛盾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以我们富阳市高桥镇的实际情况为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基础条件和薄弱环节:
(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高桥是富阳市的经济强镇,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总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4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在全国2万多个乡镇中的排名也上升到223位。但从局部来看,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还相当突出,我镇经济主要集中于320国道沿线和集镇周边,位于老新义的杜墓片、千家片、双浒片、坑西片等西北山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集体经济比较薄弱。
(二)、产业结构调整有所突破,但成效不够明显。高桥镇通过建立工业功能区,促进了工业发展的新突破;通过扶持开发农业,效益农业格局初显;通过小城镇建设,第三产业有所发展。但是,总体来讲,三大产业调整的成效还不够明显。工业区整合步伐不快,产出效率不高,外向度低;效益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优势不突出;三产比重过低,商贸业尚处于起步阶段。
(三)社会事业发展较快,但资源分配不尽合理。近年来,高桥镇通过开展教育创强、东海明珠、全民健身、有线网三级改造等工程,促进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但与城镇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公共卫生设施不完善;教育资源力量比较单薄;农村卫生院普遍设备落后;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尚未建立长效机制。
(四)基础设施建设大步推进,但与经济社会发展尚有距离。近年来,高桥镇通过实施康庄大道工程,高桦线、高泰线向西、北纵深推进,村级主干道基本得到硬化;通过电网改造,使农村实现了同电同价;通过实施“百千工程”,使农村面貌不断改观。但同城镇相比,大部分农村“脏、乱、差”现象仍比较突出,村庄布局不够合理;部分山区农村公路等级低,公交网络不完善,“出行难”依然存在;水、气等基础设施的辐射力不够强,无法共享城市公共服务功能。
三、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思路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必须跳出传统的“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局限,反弹琵琶,跳出“三农”来解决“三农”,积极寻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新路径。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加大反哺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努力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依托城镇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只有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传统体制,逐步建立城乡统筹的公共财政、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城乡规划、基础设施等制度,才能顺利推进城镇化,农民增收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农村社会进步才会有可靠的依托。应当说,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解决城乡统筹发展的切入点,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运行的重大举措。要推进城镇化,首先就要以规划为龙头,树立“大规划”新理念,科学编制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要根据地方实际,体现地方特色,从更高的层面、更宽的视野以及城乡间的内在联系来考虑城乡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要素布局和人口布局,实现城乡资源的高效利用。就高桥而言,必须按照“东延、南联、西扩、北接”的战略布局,大力实施“一街二路八点”工程,加快集镇周边八个村的规划编制,全力打造“八星拱月”格局。其次,要以小城镇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城镇化步伐。要培植城镇产业,加快城镇建设步伐,以城镇的繁荣促进整个农村的繁荣。再次,要以文明生态村建设活动为抓手,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大力实施“百千工程”、“生态村”、“文明村”建设,开展村庄布局调整,推进农村村庄整治和空心村改造,通过试点引路,渐次推进,加速农村城市化进程。
(二)依托工业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农村是否发展、农民是否富裕,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工业化的发展水平,只有工业这个龙头发展起来了,才能有效带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工业化是产业集聚升级的主导力量,是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动力。首先,要用创新的理念推进工业升级裂变。要运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是高桥经济的重中之重,要根据高桥特色,促进工业功能区和特色块状经济的齐头并进。工业功能区块要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质量服务的思路,加快改造、提升、整合和创新步伐,全力打造橡胶、通讯、轻纺、化工、机械五大支柱产业。特色经济区块立足现有的产业和资源优势,倾力培育“五大基地”,即建立一个杭州蚕种基地、完善一个农业观光基地、扶持一个毛笔基地、发展一个弹簧基地、培植一个锅炉配件基地,以加快西北部农村的发展步伐。第二,要用工业的理念推进农业升级裂变。要用企业化的工业基本模式大幅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注重云森农业观光园、千禧园艺场等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延伸农村产业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推进农业区域化、专业化、社会化和高效化。第三,用“工贸结合”的理念推进第三产业升级裂变。逐步建立以集体服务组织为基础,农民自办服务为主体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加快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规模化、一体化和外向化,逐步形成连接城乡、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经营规范、服务优质的商品流通体系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乡村产业发展问题【第四篇】
一、农业大市实现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一体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1.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一体化发展区域不平衡,特别是村级集体没有稳定的收入。经济薄弱村和富裕村之间的差距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从衡阳村集体经济收入成分分析上看,集体业务收入相对稳定(指的是集体统一的营业收入,合同和工资收入和投资收入)并不多,很多村庄的收入来源都依靠供给非常不稳定的生活补贴,土地补贴等。
2.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一体化发展中土地经济的红利不断减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渠道萎缩、集体负担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本质就是“土地经济”,在城市化迅速推进的过程中,许多村庄获得了与土地资源相应的级差地租。然而,这一优势现在已经基本丧失。在收入萎缩的同事,村级集体的刚性支出确在不断增加,村级公用事业的负担日益增加。
3.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总的来说,村集体经济发展内在动机不足,乡村干部的热情不高。同时,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明显滞后,力量不够大,集体资产价值和规范的运行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与村级集体经济相关的权益纠纷时常出现。
4.公共财政资源相对分散,投资业绩需要改善。近年来,各级金融资本有效地支持新农村建设,但在实践中,公共财政覆盖面在农村仍然较小,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尚未建立,公共财政不平衡,政府支持基金绩效低等诸多问题仍然存在。
5.紧缩政策因素制约发展的空间发展困难。土地宏观调控的加强使得一些区位优势明显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更突出的问题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滞后,当前的集体建设用地政策极大的限制了村级集体经济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能力的发挥。与此同时,保护生态环境的压力,集体经济发展不得不为环境保护让步。
6.资本积累相对薄弱,发展力量削弱。由于收入渠道逐渐萎缩,村级刚性支出逐年增加,削弱了村级集体经济积累,也减缓了村集体经济发展速度,影响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力量。与此同时,随着国家金融宏观调控,一般没有银行信贷条件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得以个人或民间高息贷款的方式筹集资金,村集体经济发展不能进入正常发展的轨道。
7.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体系的缺陷。虽然我国《宪法》和《民法通则》中均有关于集体经济组织的规定,但是,对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人格、组织机构、权利义务及责任形式等重大问题均未有相应规定,这无疑将严重影响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作用的发挥。正如张红宇所说,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集体经济不但没有得到有效发展,相反,集体统一管理的功能正在进一步削弱,相关政策在与农民的关系处理上存在“越位”和“缺位”两种状态,当前国家,集体和农民的关系亟需重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二、农业大市实现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一体化发展的主要路径
1.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农村生产要素向县城、乡镇和农村社区集中,以此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
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生产要素集聚可以产生规模效应和溢出效应,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水平,从而带动城乡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改善。因此,应从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四个方面加快农村生产要素集聚。
第一,在劳动力要素集聚方面,应逐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农村社区集中,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城乡一体化关键是要实现城乡劳动者素质的一体化。高素质的人才是促进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要积极促进城乡之间在思想意识、文化交流、科技信息等方面的双向交流与融合。另一方面,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同时,积极设立各类科普教育培训班,加强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工作,使之掌握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产业化生产技能,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科学文化素质。
第二,在资本要素集聚方面,应盘活农村分散的富余资金,完善城乡金融机构布局,可以使城乡资金实现自由流动和合理集聚,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目前衡阳又出现了新的工农金融存贷“剪刀差”,在农村吸收资金的正规金融机构很少在农村地区发放贷款,农村资金大部分流向城市。因此需要加强农村金融制度建设,使农村金融真正成为为“三农”服务的金融体系。银行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切实为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等方面提供信贷支持,解决它们融资难的问题。还要发挥农村信用社的作用,使其真正成为直接面向农民和农业的金融服务组织,满足农户种养及加工等方面贷款需求。
第三,在土地要素集聚方面,应逐步实现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城市和乡村空间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城乡一体化的最重要特征,城乡间发达的基础设施和健全社会服务网络等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条件和标志。衡阳市实施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一是要实施中心城区的带动战略。在区域布局上,优先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区和城市群、城市郊区及辐射区;在规模体系上,县城要发展为50万人的中等城市,使之成为县域经济、文化中心,每个县、建制镇也应优先发展1-2个中心镇,使其规模达到10万人左右的小城市,成为区域产业集聚重要基地和专业市场的重要载体。二是大力推进城乡征地制度建设一体化。目前衡阳还存在严重的征地价格“剪刀差”。按照土地政策规定,建设开发区和房地产用地必须先由政府征用,然后才能进入一级市场。目前,征地价格低,出售开发价格高。为此要尽快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和土地征用补偿办法。一方面,引入市场机制,让农民直接参与土地交易的全过程,改变原有的行政征地方式。另一方面,防止和纠正在征地过程中对农民的土地侵权行为,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充分保障农民对土地的基本权利和收益。此外,国家还应尽快出台安置失地农民就业的优惠政策,推进土地换社保的办法,将失地农民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等。
第四,在技术要素集聚方面,应集中配置农村科技资源,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因素,人力资源是城乡一体化中最重要资源。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信息、交通和通讯等技术的革命性进步,加强了空间联系,使产业在空间上的“分散化”布局成为可能。科学技术扩散和传播具有成本较低,速度快,约束条件少等特点。科学技术扩散和传播能优化城市和乡村的产业结构,能较好地解决城乡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和环境问题。因此应深入实施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切实把科技、教育发展放在优先位置,促进科技创新,加快人力资源开发,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2.努力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农村工业和农村服务业来促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
发展农村现代产业既是农村生产要素集中的落脚点,又是农村城镇化的载体,对于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而言,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目标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是增加就业岗位,增加就业岗位的关键是发展现代产业,由此可见发展现代产业对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意义。衡阳市乡镇企业的发展,要围绕实施“建设小城镇-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培育龙头企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四位一体的战略,以小城镇为载体,以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街镇企业为核心,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发挥小城镇的人口集聚、资产集聚、产业集聚的作用,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和街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实现连片发展。在交通便捷的城镇,加快开发适合于本地区企业发展的工业小区,迅速扩大城镇规模,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通过制定政策,鼓励公司化的农业企业、大城市的工商企业到小城镇建立配套生产加工基地,对其从事的产品开发、商业连锁、物资配送、旧货调剂、农副产品批发等经营活动,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予以鼓励。瞄准全国500强企业和大公司、大财团,选择一批大项目,深入做好前期工作,组织高层次的招商活动,吸引更多的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投资公司落户衡阳市、落户到城镇和各类开发区。积极选择符合条件的企业向外商推介,力争并购重组取得实质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