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2024年水资源调研报告字 水资源调研报告【精选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676836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2024年水资源调研报告字 水资源调研报告【精选5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水资源调研报告字 水资源调研报告【第一篇】

建设生态潘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利用已成为困扰潘集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虽然潘集区境内有淮河、茨淮新河、泥河、黑河等主要河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能够延缓潘集区水资源供给的压力。但是,水资源并非可无限制地使用下去,如何在已有的基础上科学地开发利用好现有的水资源不失为一条重要途径,应把它提高到战略高度上来。潘集区水资源应走“以水定粮,以水定产,以水定草,以水定林,以水定发展”之路,这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开发面向生态水资源”、“建设节水型社会”、创造良好生存空间的长远之计,任务紧迫,势在必行。

1、水资源概况。潘集区是一个旱涝灾害频繁的农业大区。全区降水特征是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差异大。一年之内,夏季降水最多,平均占年降水量的49。8%,春秋雨季次多,分别占年降水量的22。7%和19。8%,冬季降水最少,平均只占年降水的7。7%。全区多年平均降水量926。0mm,年最大降水量1428。0mm,年最小降水量471。9mm。这种降水特征,导致潘集区旱涝灾害频繁,最近几年旱灾较为突出。特别是20xx年6-7月份,连续干旱无雨,淮河水位低,泥河、黑河引不进水而干涸。

目前,潘集区境内地表水资源有淮河、茨淮新河、泥河、黑河等主要河流。平均年径流总量1。44亿立方米,由于年内降雨量不均,其径流量、年内分配大多集中在汛期(6-9月),占年经流量的70%以上,据估算仅占年总径流量的10%左右,大部分径流量在汛期被排泄掉。潘集区地下水资源量,现状上的多年平均为1。25亿立方米,可采量为0。95亿立方米。

2、水资源利用现状。潘集区属于平原地带,提水型灌区。其境内的拦蓄工程少,地面水的利用率低。仅有的四条河流,其中泥河、黑河这两条淮河的支流,由于淤积严重,河底较浅,蓄水、引水的能力较差,干旱季节经常干涸,而且污染严重,水质较差。

潘集区辖有11个乡镇(街道),共有166个行政村,境内有淮南矿业集团的潘一、潘三、潘东三座大型煤矿和平圩发电公司,平电二期工程、潘北矿和田集发电厂正在建设之中,一批招商引资项目也已驻进或将陆续驻进潘集区,潘集区不仅是农业大区,同时成为能源新区。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企业的迅速发展,潘集区的水资源将面临水量短缺和水质污染日趋严重的问题。淮河上游企业污染及沿境内河流的生活污水直接威胁着潘集区提灌水质,威胁着潘集区城区用水的水质。

目前,潘集区私营企业不断发展,城镇化建设不断加速,城区面积和人口不断扩大和增加,更加重了潘集区水资源的压力,水资源将会阻碍潘集区实现崛起的进程。

1、外来水资源丰富

潘集区区域狭长,全境毗邻淮河,外来水资源丰富,有便利的开发利用条件。可在淮河畔建一水处理中心,将淮河年过境流量纳入饮用水体系,做城区饮用水源,若加以适当深度处理,将成为很好的市政水源。

2、基础条件好

潘集区属于农业大区,现有人工开挖灌溉水渠多,并建有一大批机电排灌站等水利设施。随着村与村、村与乡镇和乡镇与乡镇之间不断发展的渠网建设,将会进一步调节水资源在空间上的合理配置。

3、水资源目标用户多

一是城区不断发展,其道路、环境绿化带、城区居民、城镇等需要大量用水。二是在旱季,用于44。8万亩耕地中干旱地的浇灌,挽回因干旱而带来的农业损失。三是城区基建工程不断扩大,建筑施工单位用水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四是可用于回灌,减少因采煤形成地下漏斗区造成地表下沉的威胁,具有一定的生态价值意义。

4、有良好的经济发展前景

一是表现在潘集区境内有四个国有大型煤矿企业和两大发电公司,随着市、区利税分成比例的调整,这两项税收将为潘集区各项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是表现在潘集区的招商引资项目、商品零售业和乡镇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万泰电子、龙强公司、袁庄百货和豆制品制作等企业日益发展壮大,成为潘集区又一支经济支柱。

三是表现在近年来潘集区劳务输出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外出务工者,不仅带回来了资金,也带回来了技术。现在,农村的经济结构开始有所变化,水产养殖业、大蓬蔬菜业、家禽饲养业产品已经迈向省内外市场。

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服务行业也异军突起。经济的发展为潘集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极为有力的经济条件。

1、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潘集区属于暖温带半湿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具有典型的南北海陆过度性特征,降水的季节变化明显,导致年内水资源分配不均。其境内河流因拦蓄工程少,调蓄困难,水储量季节性变化大,使城区和广大农村、农业供水量得不到保证。

2、面积大,人口多,城镇分散

潘集区总面积为660平方公里,42。75万人,面积大,人口多,所辖乡镇多分散,且目前城区人口不到7万。潘集区的地理特征,造成了引资企业、乡镇和私营企业相对分散,加上国有大型企业的分散规划性建设,虽然区域需水量极大,但集中供水困难,提高了供水成本。同时,潘集区的地理特征也造成了管理上的分散。如此种种使得利益冲突难以协调和解决,这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不利因素。

3、现有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

潘集区灌区大部分提水排灌站建成年久,输水沟渠主体损坏居多,淤塞不畅。

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将在较长的时期内制约我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满足我区的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要求,实现潘集奋力崛起,必须全方位、多措施、大力度地解决水资源供求矛盾问题。重点应构筑四大制度体系,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一,应树立资源水利的`观点。未来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不能单纯修建水利工程、调节水量,而要从经济、环境和社会等多方面考虑,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是治水经验的科学总结,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目前,潘集区建设了一批电灌站以适应提灌区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力地促进了工农业生产和地区经济发展,但是,水的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水多、水少、水质”三大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成为潘集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这些问题单靠工程措施无法根本解决,必须树立资源水利观念,对水资源进行综合开发,科学管理,统筹考虑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问题。

第二,要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一方面在水资源开发上要统筹考虑天上水、地下水和地表水,另一方面利用上,要对工业、农业、生活和生态用水区别对待。具体讲就是开源和节流要并重。

一是完善水资源的供给网络从空间上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如果能够加快现有水渠的深挖和配套(渠网)建设,不断提高水资源的拦蓄能力,就能够解决因漫灌或田间建筑物不配套而造成的跑水、漏水等浪费水的现象。

二是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新技术,并促进农业节水灌溉的普及。要把现有的条件充分利用起来,并逐步完善,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三是地下水和地表水统一开发、联合调度,一方面要加强地下水水源地开采和储备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要利用价格杠杆,合理利用水资源。

第三,积极推广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体系。建立节水型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从提高节水意识,加强水资源管理,建设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城市,生态用水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综合考虑,统筹安排,需要全社会和全体公民的支持和积极参与。潘集区要重点节约地下水,由于城区无自来水厂,造成工业和生活用水大量开采地下水。开采成本低,必然造成浪费严重,破坏地层结构,影响饮水安全。当务之急必须建立地下水开采使用的高成本管理体制,通过提高开采成本,推进节约使用地下水的机制形成。

一是根据《水法》建立节水制度,增强可操作性,便于执法,避免水资源的不必要的浪费。

二是根据《全国节水规划纲要》、《全国节水农业发展规划》和《工业节水规划》制定区域性节水规划,明确节水目标和任务,使建设节水型社会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

三是利用价格杠杆,引导人们自觉调整用水数量和用水结构,提高用水效率,减少浪费。

四是建立节水的投入机制,采取“国家、地方和用户”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确定节水投资主体,并采取多种形式鼓励节水单位和个人。

五是加强水资源管理和开发的宣传教育。水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不断增强节水意识,建立节水型社会。

第四,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建设生态性水资源。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主线,也是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潘集区独特的地理结构,更需要加强经济结构调整,要“以水定发展格局”,根据水资源条件确定发展重点,以提高用水效率,保障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是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调整经济空间结构。在水资源短缺和丰富地区合理部署高耗水和低耗水经济项目。

二是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调整城镇体系。建立起“以水定城市发展合理规模,以水定城镇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机制。严格实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和行业用水定额取水管理,真正做到以供定需,以水定发展。

三是重视水资源条件,调整农业种植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促进种植业由传统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向多元结构转变,发展雨热同期或积极培育耐旱的优质高效农业品种。

同时,建立和完善水污染的监督、控制和治理制度,加大治污力度,建立生态型水资源

第五,建立水市场体系,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对稀缺资源实行统一管理是国际社会的普遍作法,水资源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必须实行有效管理。建国几十年来的治水经验证明,将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统一属性人为地分割、支解,不仅违背了自然规律,而且违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是盲目、无效或者说低效的管理模式。因此,我们应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保障潘集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强宏观调控。对水资源使用权和用水指标进行分配;对流域和区域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引导利用市场机制对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制订水资源总量控制和用水定额的指标体系;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等。

二是重视用水户参与。通过提高用水户的参与程度,由用水户代表来协商决定水资源分配、水市场价格等,实行民主决策管理,接受用水户的监督,提高透明度。调动用水户参与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促进高效用水。

水资源调研报告字 水资源调研报告【第二篇】

十多年来,广东省每年都要公布《广东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自20xx年起发布的《公报》显示,珠江流域及珠江口海域已经连续7年被列为“严重污染区域”;20xx年5月,广东省发布的最新《公报》指出,广东省珠江流域以及珠江口海域污染面积比20xx年增加%。

珠江是广东的母亲河,哺育着千万南粤儿女。珠江河在老人们的回忆中是多么的清澈,是什么造成了这种情况。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珠江象我国许多大江大河一样,难逃被高速污染的命运,江面垃圾漂游,江水黑臭油腻,20xx年度珠江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182亿多吨,其中入河废污水量139亿多吨,珠江三角洲废污水排放量占总量的52%。

如今担负珠江主要供水功能的部分江河水质下降,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偏低。在流域综合规划调查的79个水源地中,合格率只有%。

最新监测表明,珠江口近6000平方公里水域水体中的重金属、无机氮、石油类几乎100%超标,伶仃洋绝大部分海域水质综合污染指数达到重污染水平,近岸海域无机氮超过四类海水水质标准,营养盐比例严重失衡。

广东省对工业污染的治理开展得比较早,但由于经济发展迅速,环保措施没跟不上,加上一些企业偷排超排污水,珠江污染几乎失控。1985年以来,富于水脉、航运便利的珠三角地区,随着大量外资的'涌入,以及迅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崛起成为外向型出口加工业密集的“世界工厂”。这个面积仅1万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创造了中国30%的对外贸易额。地处珠江流域的东莞是最具典型意义的城市。这座拥有32个镇区逶迤相连组成的城市,20年前还是一片盛产水稻、香蕉和荔枝的农村田园,而如今已靠外向型经济爆发式增长所带动,成为国际加工制造业名城。20xx年以来,东莞全市主要水污染物cod(化学需氧量)排放年均总量达到万吨,为全省最高。现在,东莞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量为4820万吨左右,只占该市污水总量的%左右,比预期目标整整落后了10个百分点。这就是说,东莞有很大一部分污水未经处理就排放入珠江了。水是生命之源,但是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几何增长、现代工业废水的乱排乱放、城市垃圾、农村农药喷洒等等,造成河流污染严重,本来已是极少的淡水资源加剧短缺,无法为人所用。

a、 工业废水。工业水污染主要来自造纸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以及采矿业等等。

b、 城市生活污水。尽管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在过去的十年期间逐年下降,而生活污水的总量却在增加。

据统计,目前水中污染物已达2千多种(2221)主要为有机化学物、碳化物、金属物,其中自来水里有765种(190种对人体有害,20种致癌,23种疑癌,18种促癌,56种致突变:肿瘤)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随着饮水和食物,把水中的各种元素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的各个部分。当水中缺乏某些或某种人体生命过程所必需的元素时,都会影响人体健康。例如,有些地区水中缺碘,长期饮用这种水,就会导致“大脖子病”,就是医学上所称的“地方性甲状腺肿 ”。

当水中含有有害物质时,对人体的危害更大。致癌物质可以通过食用受污染的食物(粮食、蔬菜、鱼肉等),带入人体,人体成了有害元素的“聚居点”,最后使人体患病而死亡。

a、 实施完善广州市污水处理系统。

b、 调整产业结构,限制污染项目上马,推行清洁生产和节约用水,减少废水产生量。

c、 加强市区河涌整治。改变现有的雨污合流排水系统,逐步改为分流制。

近年来,广州市政府狠下决心投巨资整治珠江,广州投入47亿元治水,其中32亿多元建污水处理厂,15亿元整治河涌。20xx年,珠江广州河段水质达到4类水质。 广州河段是治理重点使珠江水质日渐好转,基本消除了黑臭现象,最黑最臭的石井河都治理好了,就是很好的例子。最近三年开展的横渡珠江活动,使很多人增强了环保意识,珠江也越来越美丽。这一成绩有目共睹。

在社会生活高速发展的今天,保护水源并提倡宣传保护珠江,倡导绿色低碳、环境保护应该是首要任务。除了政府加大治理河涌力度,严格整治污水排放量大的企业,更需广大的市民参与并治理,在学生乃至市民中间掀起环保理念的高潮,如学校板报,街头环保宣传等。

广州的水环境治理现正取得越来越显著的成效,广州亦将越来越宜居,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遵循“控制源头、以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分担”的原则,实现广州市水环境的根本好转。

水资源调研报告字 水资源调研报告【第三篇】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我省水资源保护与管理,20xx年5月,省政协人资环委组织部分委员和专家,赴赣州、萍乡、新余三市就“加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我省降雨相对丰沛,水资源比较丰富,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565亿m3,居全国第七位,人均水资源量3700m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00m3),但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目前,我省水质总体较好,据20xx年对全省446个主要水功能区的监测评价结果,达标率达到85%以上,主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ⅲ类以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省水资源问题开始显现,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压力进一步增大。一是由于缺少大型水资源配置工程,水资源调节能力差,开发利用率仅为17%左右,工程性缺水问题较为突出。二是虽然水质状况总体较好,但呈恶化趋势。以鄱阳湖为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鄱阳湖水质全部为ⅲ类以上,其中ⅰ、ⅱ类水平均占70%以上;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xx年以后,ⅰ、ⅱ类水只占50%,ⅲ类水占32%,劣ⅲ类水占18%;20xx年(丰水年),ⅲ类水以上占%,劣于ⅲ类水占%。

(一)完成水量分配,基本划定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

20xx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完成主要江河水量分配,在此基础上设区市水量分配细化工作也基本完成。20xx年经省政府印发了《江西省(鄱阳湖)水资源保护工程实施纲要》,基本划定20xx年全省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

(二)严格水资源论证制度,水资源管理逐步规范。随着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水资源论证作为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已得到大多数政府部门的认可。通过水资源论证进一步规范了取水许可,推进了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落实,取用水管理逐步规范。

(三)水环境监测水平逐步提高,水资源保护基础进一步夯实。从20xx年开始,我省累计自筹资金4000余万元,完成了1个省中心和8个分中心水质分析化验室的建设和改造。组织完成了江西省21世纪前10年地表水资源质量变化情况调查评价。在此基础上,对全省446个省级水功能区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水质状况监测评价,初步掌握了我省水环境质量状况。

(四)节水型社会建设顺利推进,节水意识不断提高。为了规范用水,我省在全国率先完成了全省工业、城市生活及农业灌溉用水定额的制订和修编工作。同时,重点加强了对萍乡、南昌、景德镇等3个国家级和湘东区等10个省级节水型社会试点的督促指导。经过努力,我省用水效率大幅度提高,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20xx年的168m3降低到20xx年的108m3。

(五)水务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水资源管理能力逐步加强。目前,全省已有4个设区市水务(水利)局单设了水资源科,有4个设区市设立了单独的节水办或水资源管理中心,有20余个县(市、区)设立了单独的水资源管理办公室(节水办),有39个市、县(区)设立了水务局或明确了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水务管理职能,占全省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市县级水资源管理机构、队伍和能力建设得到一定加强。

(六)水资源保护力度加大,水环境得到综合治理。城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和监督管理不断加强,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全省公布了27个供水人口在10万人以上的省级重要饮用水源地名录,并全面启动重要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省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突出表现为公众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意识薄弱,水资源管理能力不强,基础工作不扎实等。

(一)对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节水意识不强。我省经济欠发达,水资源相对丰沛,尽管经过多年的宣传和推动,节水意识和用水效率有所提高,但是水的忧患意识仍然不强,各级政府没有把水作为一种重要资源来管理和保护,工作缺乏主动性。全省用水浪费严重现象普遍存在,农业灌溉大水漫灌十分普遍;工业用水浪费较为严重,工业用水设备陈旧、工艺落后,重复利用率偏低;由于价格不合理等因素,城镇生活用水浪费严重,供水管网老化,漏损率较高,公共用水设施跑、冒、滴、漏严重。

(二)水资源管理能力依然薄弱。我省水资源管理能力整体薄弱。一是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畅,大部市县仍然是“多龙管水”,无法形成治水合力。由于水资源管理机构涉及部门众多,部门间职能交叉,各自为政,缺乏统一协调。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是水利改革的重点。截止20xx年底,全国%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实现了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而我省仅为%,且职能仍未理顺,水务一体化管理的优势还未完全显现。二是管理队伍不强。仅有4个设区市水利(水务)局设立了单独的水资源管理机构,大部分市、县水资源管理部门既缺乏技术支撑单位,也缺乏专业的水资源管理人员,有的县甚至没有固定的水资源管理人员,混岗现象较为普遍。三是管理法规制度不健全,如水资源论证制度和入河排污口审批尽管已被列为到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但其监督管理的相关法规制度尚不健全,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管理需要。四是管理手段落后,基础设施建设远不能适应水资源信动态化、定量化和智能化的管理需要。

(三)局部存在工程型和水质型缺水。工程型缺水的问题已初显端倪。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用水总量增加,生活和工业等高保证率用水需求的迅速增长,由于缺乏控制性工程,调控能力不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不高,局部地区工程型缺水开始显现。近年来水质状况整体有所好转,但仍呈恶化趋势。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大量城镇污水、农业面源污染和矿山开采废水排入河湖,导致水体污染加剧,局部地区出现水质型缺水。

(四)用水结构不合理,用水效率低。农业用水比重偏大,占总用水量的65%以上,且农业用水效率低下,据调研,有相当一部分灌区的灌溉设施修建于上世纪50、60年代,老化损坏严重,灌溉渠系渗漏损失较大,灌溉水利用系数偏低,用水效率低。工业和三产用水浪费严重,重复利用率不高,20xx年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08m3,与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五)水资源费征收标准过低,水资源保护经费投入不足。我省水资源费征收标准为全国最低,难以发挥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节约、保护的作用。水资源费标准较低,部分地区征收和管理积极性不高,存在征收不到位、水资源费截留挪用的现象,部分地区挤占挪用比例达70%。同时,由于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投入机制尚未建立,保护经费得不到保障,严重制约了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的开展。

(六)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补偿力度不大。为保障鄱阳湖等下游区域水生态环境安全,“五河”及东江源区社会经济发展受到限制。目前对于源头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全面启动,降低了源头地区保护水资源的积极性。尽管已启动了袁河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试点,省政府专门列支1500万元,但补偿机制尚仍不完善,源头区水资源保护积极性仍然不高。

我省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最高目标是永保鄱阳湖“一湖清水”。在新形势下,必须坚持水质、水量、水生态一起抓,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措施和手段,全面系统地做好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各项工作,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

(一)加大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宣传教育,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结合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水情教育,使群众深入了解当地水资源条件、开发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等,鼓励公众参与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重大决策,提高群众自觉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的意识,形成良好的水资源保护氛围。

切实落实水资源管理政府首长负责制,尽快出台我省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把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主要指标纳入省政府对市县政府的年度考核,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负总责。

(二)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保障制度建设。一是尽快出台《江西省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意见》,加快“三条红线”的划定和分解工作,实行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纳污总量控制;实行水资源区域限批制度,对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区域,暂停审批建设项目的新增取水;对取用水总量接近控制指标的区域,限制审批新增用水。二是各用水区制定年度用水计划,及时分解到大用水户,并按照年计划、月分解,季考核和年总结的要求,对各区域和部门进行用水考评。三是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就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对新增取用水户,要严把论证和审核关,发放新的取水许可证要与“红线”挂钩,凡突破“红线”的取水许可一律不得审批;实行严格的备案和公示制度;加强水资源的监督执法,严查无证取水、乱设排污口、不安装计量设施、不缴纳水资源费等违法行为,保障“红线”指标落到实处。

(三)进一步深化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加快建设全省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一是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加强队伍管理、资金安排三方面深化水务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宣传教育,营造水务一体化改革的良好氛围;指导已实现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地区进一步理顺职责,落实人员,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夯实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基础,建设一支有知识、懂管理、善经营的水务管理队伍;在水资源节约、管理、保护的项目和资金安排上,在同等条件下向完成水务体制改革的地区倾斜,通过项目、资金引导推动水务体制改革工作。二是通过完善法规制度建设、增加投入、健全机构等手段,提高水资源管理能力。加强领导,明确考核责任,实行严格水资源管理与保护问责制;完善法规,强化执法监督,尽快制定相关地方配套法规,依法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保证投入,拓宽融资渠道,各级政府单列水资源保护财政专项资金,加强水资源费征收和管理,吸引市场和社会资金,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生态补偿资金;健全机构,加强队伍建设,重点推动有条件的市、县成立水资源科、股,成立独立的节水机构或将归属城建部门的节水办建制划归水利部门,加强对现有水资源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确保市、县有专业、专职的水资源管理人员从事水资源工作;加大宣传,增强全社会水忧患意识和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引导公众参与管理和监督。三是加快建设全省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加快建设与水资源“红线”管理相匹配的省级水资源管理系统,实现对“五河”干流、主要支流设区市界断面的水量水质,取水大户的在线监测,实现对重要水功能区的水质监测,并完成省水资源监控中心的软、硬件环境建设;完成省、市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通过对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实现江西省水资源的动态化和信息化管理。

(四)推进水资源保护基础工作。一要强化水功能区的监督管理,全面开展全省446个地表水功能区水量水质监测,按月向社会发布全省水资源质量公报,并作为年底考核的依据,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二要加强重要饮用水源地的保护,确保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编制《江西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实施方案》。全面开展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凡已列入国家和省级重要饮用水源地的,要抓紧编制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三要加强对如何排污口的管理,严格排污口论证制度,对排污口进行登记和复核,严格纳污总量控制制度,严禁在五河源头及鄱阳湖、饮用水源保护区设置排污口;对在其它河段设置排污口的,要严格排污口设置许可论证,凡超过水域纳污能力的,一律不得批准。四要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提高应对水污染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五)逐步推进农村水环境整治,保障饮水安全。以农村水环境整治为契机,统筹安排、有序推进全省农村水环境整治工作。一是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完成水务改革的市县及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为重点,以农村水库山塘的整治、农村沟渠门塘水系的沟通和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为重点任务,实现农村沟渠门塘水系基本连通,水活水清水美,防洪、灌溉及排涝能力明显增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取得突破。二是健全饮用水源地保障应急体系。建议加快供水人口20万以上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切实提高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处置能力,提高特殊干旱条件下城市供水保证率。

(六)完善“五河”及跨省河流源头区生态补偿机制。目前,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尚不健全,环境产权和责任不清、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了流域上下游之间的均衡发展和水资源保护,生态补偿已经成为重要的环境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之一。袁河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已启动,初步建立了生态补偿政策,但东江和其他五河源头区,尚未开展生态补偿工作。建议尽快完善流域源头区生态补偿机制,通过生态补偿促进下游区域的节约用水,通过跨省或省内财政转移、调整产业结构、绿色产业合作和带动等措施,促进上游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保护水源的积极性,进而保障流域下游饮水安全、生态安全。

(七)提高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实施用水累计加价制度。水资源费是水资源开发、节约、保护的重要经费来源,江西省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全国最低,建议尽快修订《江西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依法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提高征收标准。实行用水累计加价制度,提高公众节水意识,促进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工作。

水资源调研报告字 水资源调研报告【第四篇】

1、通过开展“关注家乡水资源”的综合实践活动,了解水在动植物的生长和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重大作用,了解地球上水资源情况,增强节约用水的自觉性,培养同学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保护水资源意识。

2、教育同学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宣传节约用水,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研究设计节水方案,激发学生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兴趣。

3、通过搜集资料、观察讨论、小组合作等多种活动方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运用信息、资料统计等能力。

(一)动员、准备阶段

1、请老师讲清本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介绍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和水资源的受污染情况。

2、发出一份倡议书,号召全体同学行动起来,积极投入到这项活动中来。

3、收集报刊、杂志或互联网上有关水资源匮乏和水污染的相关资料。

4、召开一个有关水资源的信息交流会,将自己分享的“2024年水资源调研报告字 水资源调研报告【精选5篇】”,以获得更多的相关信息。

(二)实施、交流阶段

第一阶段参观

活动流程:

1.参观污水处理厂,写出参观感受。

2.搜集有关污水的来源,污水处理的办法及流程,在班上进行交流。

3.参观自来水厂,了解我们地区每天的总用水量,总产水量,使同学们了解我们的生活用水状况。

第二阶段调查

活动流程:

1、调查自己家中、学校、公共场所浪费水的现象,了解浪费的原因并对浪

活动流程:

1、就下列问题采访当地水污染治理监管部门:

①本地区是否存在严重的水资源污染,污染状况如何,污染源是什么; ②近几年,本地区治理水污染的.举措,本地区的水污染程度是否上升趋势。

2、拍摄、剪辑有关照片、录相带,记录观察的结果,写1篇参观访问记。

第四阶段宣传

活动流程:

1、将我们自己分享的“2024年水资源调研报告字 水资源调研报告【精选5篇】”,发放宣传资料,让人们懂得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了解节水的方法和措施;

3、向有关单位写建议书,提出制止水浪费、治理水污染的合理化建议;

4、设计一个公益广告,呼吁人们节约用水,拒绝水污染,保护水资源;

(三)成果展示

活动流程:

1.上一节“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的综合实践活动汇报课。

2.围绕主题,每月出一次墙报,举行手抄报比赛,摄影作品比赛,进行图片资料展览等,以各种形式展示我们的调查研究成果。写好这次综合实施活动的总结。

水资源调研报告字 水资源调研报告【第五篇】

近年来,我市经济转型的步伐越来越快,许多大项目纷纷落地,我市水资源紧张的问题进一步凸显,针对目前我市水资源供需关系紧张,开采过量,水资源环境日趋恶化的问题,对全市水资源情况进行了调查。

邹城市多年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可开采量为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45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五分之一,属于水危机区。同时还存在着水资源地域分布不均的状况。地下水资源主要分布在中心店—北宿—平阳寺—太平一带的邹西水源地和以唐村为中心的唐村水源地以及最近探明的九龙山水源地;而邹东山丘区虽然地表径流丰富,由于拦蓄工程少,现有工程又年久失修,可利用水资源十分匮乏。

邹西水源地为第四系水,埋深一般在20~30米,年可开采量在亿立方米,现年开采量为亿立方米,目前已形成70多平方公里的超采漏斗区。地下水位呈逐年下降趋势,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该地区有近8万亩的采煤塌陷地,分成许多小块互不相连,由于每块仅蓄积塌陷地单个流域降雨,年际变化大,保证率低,基本上为无源之水,无法满足工业用水需要。虽然我市最大的两条河流泗河、白马河穿越邹西地区,但由于两条河道污染严重,又因缺少拦截导流蓄积工程,大多数径流直接汇入南四湖。

唐村水源地以奥灰水为主,埋深一般超过80米,储量大,水质好,经省水文三队勘探,每日可开采量为万立方米。在上世纪已被确定为邹县电厂水源地,由于城区公共供水水源地锐减和用水量迅速增长等原因,市自来水公司、兖矿集团邹西社区、南屯煤矿等单位也纷纷到唐村水源地凿井取水,再加上当地农业灌溉用水,现日取水量近30万立方米,也处于超采状态。

九龙山水源地地下水储量丰富,为山东省三大地下富水区之一,总储量达17亿立方米,相当于半个微山湖的蓄水量,该区没有明显和潜在污染源,地下水处于原始存量状态,但可开采量仍未探明。

邹东山丘区总面积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雨量730多毫米,年均降水总量亿立方米,形成地表径流亿立方米。截止到目前,邹东共建成小(二)型以上规模水库84座,控制流域面积平方公里,总库容亿立方米,兴利库容亿立方米,占地表径流量的 %。由于东部山丘区地貌地形特点为中间高,四周低,呈“鏊子面”状,极易造成水土流失,水源变幅均较大,很难用作工业项目的水源地。据测算,每年约有亿立方米的径流挟持着300万吨的土壤流向周边市县区,仅城前镇由戈河出境的径流就有5000万立方米。

受地形地貌及水地文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虽然本市降水资源量在地域分布上,具有从东向西逐渐递减的趋势(邹东年径流20~25万立方米/年,邹西年径流5~10万立方米/年),但由于东部储水条件劣于西部,地下水资源条件西部较东部有更大的利用优势,而邹东地表径流开发潜力相对较大。

我市降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6~9月,且多系几场大暴雨形成。汛期6~9月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占年降水量的%。地表水资源也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88%,从而形成春旱、夏涝、晚秋又旱的水情特点,所以本市抗旱防汛任务比较重。从另一个方面又说明邹东拦蓄地表径流的必要性。

现已完建的邹县发电厂三期、里彦电厂扩建工程因在我市没有合适的水源,而不得不跨区域到微山县、兖州市取水,两企业日取水量在8万立方米。国宏化工一期50万吨甲醇项目、邹城市热电厂项目及邹县电厂四期项目日需水量在16万立方米。按西苇水库除险加固并与莫亭水库实现联合调度后日供水万立方米,污水处理厂日提供中水4万立方米计算,仅城区工业及居民生活用水每日尚缺万立方米。

随着近年来我市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鲁南经济带战略的实施,以及中华文化标志城立项建设,用水量将进一步加大,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邹城市目前水资源可利用量为亿立方米,根据《邹城市水资源综合规划》对我市社会经济各部门需水量预测,20xx年、20xx年分别为立方米、亿立方米,以现状可利用量为基数,分别缺水亿立方米、亿立方米。由此可见,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并将长期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

水利工程,在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基础作用,水利作为保障发展的基础物质,有力地支撑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我市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急需加以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一)水利工程老化、失修、配套率低,亟待维修

我市水利工程大部分建设于上世纪六十年代,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工程老化和配套不全以及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影响了工程作用的.发挥和安全。尤其是蓄水和提水工程,受上述因素影响和水源质量影响,得不到充分利用。

(二)地表水拦蓄能力低,供水水源结构不合理

在我市东部山丘区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修建地表水拦蓄工程的地形条件也较有利,开发潜力较大,而在西部地区也具有较好的引水提水的河流条件和蓄水条件(利用采煤塌陷地作为调蓄库容),但都没能充分利用。目前全市地表拦蓄能力提供的可供水量只有地表水资源量的%,地表水供水量只占年供水量%,地下水供水量占了%左右,在目前地下水开采量中深层地下水已占到%,在局部地区已造成地面沉降、开裂、地下水降落漏斗等水文地质环境恶化等后果。

(三)供水水源地配置不合理,供用水源空间分布矛盾突出

目前工矿用水水源基本上全是地下水,即使具有大量开发潜力的西苇水库,目前向国宏和热电厂日供水仅2万立方米。建国以来,我市曾在白马河流域建排灌站、提水站16处,设计总取水量7500万立方米,现在正常运行的仅剩1处(果庄排灌站),取水指标白白浪费,更谈不上引湖水向城镇和工矿区供水了。除自然因素原因外,在管理机制上存在的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水源质量堪忧,严重影响水资源环境安全

我市东部山丘区和西南低山区水资源质量较好。西部地区河流水体多属超ⅴ类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水,地下水也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是大沙河城区外以下断面的沿河地下水,受地表水体渗漏污染作用较大。

由于个别企业用水排水管理不当,使得当地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如邹城市英克莱动力厂地下水已呈黄褐色,六价铬超标最高达50多倍。

(五)农业用水量大,用水效率较低

目前,农业用水(农田灌溉、农牧渔业)占全市各类用水总量的%,该比例虽在全国用水结构中较为合理,但相对于我市社会经济结构来讲,还应尽一步优化。同时,在农业灌溉渠道方面,存在年久失修、工程老化、跑水、渗漏等问题。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676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