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秘诀10篇

网友发表时间 2954884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秘诀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秘诀【第一篇】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性的教育。创新型的教育,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是有富于开拓的创新型的教师,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就应转变观念,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不是说让学生学到多少知识,而是说让学生获得了多少获取知识的方法,是让学生会发现问题,愿意解决问题,也有能力去解决问题。我总结了自己教学经历无数次失败的教训,无数次成功的喜悦后,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谈一定自己的看法,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 创新到底是什么。

创新不一定就是发明创造,不一定是什么惊人地发现,学生对物理现象对独特认识,从中发现新颖的问题,提出独到的见解,能对所学物理知识的应用提出新颖的,哪怕是不成熟的想法,只要合乎情理那也都算是创新。 从物理的角度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 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校不是流水线,学生不是标准件,教师当然也不是流水线上的工人,教师和学生都是有血有肉的,富于情感的生命个体,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消失,才能建立平等的对话平台,平等才能使师生关系和谐,才能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好伙伴。

课堂首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其次才是获取知识的场所, 学生是这个场所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最亲密的朋友、客人、参谋。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就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 落后的教学理念。 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做学生的好朋友,每一次探究实验都应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从根据自己的观察提出问题---做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试验----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并得出结论----物理实验结论的拓展全由学生来完成,充分相信学生。万万不能探究实验由老师代替完成,也不能先讲了物理知识,在做探究实验,那样就会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逐渐消失,久而久之学生就不知道何为探究,这样的“探究实验”也就起不到探究的作用,只能教给学生一些死的知识,根本没有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不会发现问题,不会分析问题、不会解决问题,何谈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自主的探究活动,可以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进行多向交流,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逐渐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在物理探究教学中,分组探究,组内讨论,组际讨论,师生讨论,这样就是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在探究活动中要营造宽松、民主的学生 学习环境 ,让每个学生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对新颖的,富于创新的意见和建议应 虚心听取,每一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不能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要让每一位学生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决不能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枯燥的、痛苦的。

(三)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物理探究活动就是要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猜想,进行探究,通过讨论、最终解决问题,就是要培养学生 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老师应培养学生打破思维定势,鼓励学生对老师、同学的观点提出质疑,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想法,要让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学生的质疑过程,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不管错对,都是一次创新的过程,是学生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后才提出来的,对的一定要表扬,错的绝对不能批评,可以和学生进行平等的辩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如果没有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质疑,也就不会有牛顿第一定律。物理学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质疑,不断前进的过程。许多科学家的观点被推翻了,被修正了,物理知识也就更新了,这正是科学家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体现。

(四)理论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认识论认为:认识于实践,发展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在在物理教学中不能只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基础知识,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探究物理知识,主动挖掘自己的学习潜能,造就创新精神。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学到应有的物理知识,还应适时的将物理知识迁移到生产生活中、迁移到大自然中,引导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索,使学生所学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开拓了视野,也以此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培养学生富于创新的自学能力

对于自学能力许多老师认为就是让学生自己回家看看书,做做题,这是错误的,自学能力应有一定的创新性,例如上物理课的前一天,我先给学生发放导学案,提出一系列与学习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查阅资料,形成每个学生各自的、不太完整的认识,再经过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讨论,这样不仅开拓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让学生学会了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交际水平及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引导学生参与与物理知识有关的社会热点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社会热点问题,对学生来讲同样是热点话题,现在的学生可以说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再讲解能量的开发与利用时,提了一下陕西省禁止焚烧农作物秸秆的通告,一下就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可以说是见解五花八门,但却都有可用之处,甚至有些观点非常独特,有谈焚烧秸秆的危害,有谈秸秆的再利用,仅秸秆的合理利用,学生就提出了很多方法,比有些大人都专业,让我感到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潜力巨大。适当的让学生分析一些与物理有关的社会热点、自然灾害的成因以及避险方法等可以极大的刺激学生的创新欲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创新型的教师,每个教师就要不断参加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的革新教育教学的理念,提高自己的各种业务素质。要明确教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不是培养墨守成规的庸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的途径很多,方法很多,这是教育的永恒话题,这个话题值得我们探讨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秘诀【第二篇】

舟(小学教学)素描是美术学习中的基础技能,它在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绘画技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素描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已有造型能力、素描知识的基础上,要结合要点讲述、实践创作等形式,让学生在素描学习中产生新的设想、新的观念,培养学生的美术创新能力。

绘画者要发展出深刻的美术思维,在创作时首先要能够在二维空间上表现出立体的三维空间的效果,这种表现能力需要学生们思考的深度、广度和严谨的造型手段。在素描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绘画中的透视现象,让学生在掌握视平线和消失点的基础上,理解“视点”“心点”“余点”和“灭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在六年级《美术》上册第一课《远近的奥秘》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从单一的平面绘画向有深度和透视效果的绘画发展,笔者首先让学生观察了投影中路的宽窄、栏杆的疏密、树的大小变化,要求学生用简单的图形在纸上表现出来,并让他们从自己画的图形中找出问题。学生们通过绘画发现,他们所看的物体都存在共同的特点,即“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长远短,近处的物体形象清晰,远处的模糊,近处的对比鲜明,远处的灰暗模糊”。随后,笔者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了“视平线”“消失点”“视点”和“余点”的知识,最后让学生利用所学的这些知识,用山、树、路三种景色元素表现一幅有空间感的画面。学生们结合空间透视,发展了深刻的美术思维,画出了具有创新意识的素描作品。在素描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结合他们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对所要表现的物体进行全面、深入、准确地思考分析,能够发展学生的美术思维,让他们学会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取舍,从而更好地体现画面中各元素的空间关系、层次,表现出作品的美感。

灵活性思维具有开拓性、独创性的特点。在素描中,思维灵活的学生在绘画表现时,往往不拘泥于表现对象的位置关系,而是根据画面的需要,合理安排构图、表现物体结构,赋予画面更强的节奏感。在素描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正逆、反逆的思维模式,加强学生的灵活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美术创新能力。在五年级《美术》下册第五课《静物写生》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在素描写生中体现物体的位置关系,表现画面的空间感,笔者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写生的步骤和注意事项。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在写生时用线较死板,画面缺乏变化,于是引导他们从正向与逆向、横向与纵向等不同角度观察静物的组成和线的位置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自己总结了写生的原则:“物体本身也有纵深感,看不到的面不代表它不存在,看不到的面也要用线的形式表现出来,只是在表现的过程中,看不到的面,用线要虚,整个画面,近处的线要粗重,远处的线逐渐变轻,这样画面就会有变化,也能体现空间感。”学生通过正逆、反逆思考,锻炼了思维的灵活性,画出了更有创意的作品。在素描教学中,教师还通过改变物体的方向、位置、角度等方法,让学生在观察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再利用自己掌握的素描知识和技能去表现物体的形象,无形中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素描学习中找到了自信,提高了画面表现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创造性思维来源于生活的启发。在素描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美,发现美,强化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掌握绘画造型的方法,在素描写生中激发创新的意识。在六年级《美术》下册第一课《明与暗》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物体在光的照射下产生的明暗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绘画表现力,笔者让学生观察纸张在平铺、卷曲和被揉皱的情况下被光照时发生的明暗变化。学生通过观察得出:“平铺的纸几乎没有明显的明暗变化;卷曲的纸在光的照射下,有了亮面和暗面之分;被揉皱的纸在光的照射下明暗层次丰富,不同方向的体面与光源形成不同的角度,受光量也不同。”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在球体、立方体上投影,引导学生掌握了“三大面、五大调子”变化规律,强化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对几何体素描写生过程中,学生们认真观察几何体的体面变化和明暗变化,形成自己的思考,大胆表现出了画面的明暗变化。在素描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美术创新能力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长期坚持。教师在素描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多种体验情境,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形成扎实的素描技法基础上挖掘自己的发散思维,不断创新绘画技巧和表现方法,让自己的美术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秘诀【第三篇】

现代化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而小学计算机教学已经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主要内容。如何增强现阶段我国小学生计算机教学的创新能力能力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本文笔者将会针对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等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和阐述。

小学阶段是能够塑造学生自身发展潜力的最主要阶段,因为小学时期的学生可塑性非常强。有关小学教师应该对小学生加以关注,让这些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感受到现代化的气息。例如计算机教学中,有关教师应该学会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这一点对其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的时候,感受到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性。很多时候小学计算机教学需要根据信息化的教学体系来完善,只有不断的实现从创新式的教学,才会更好的凸显出小学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

建立精彩有吸引力的课堂引导方式和内容

小学时期的学生对于新鲜事物会非常感兴趣,为了提升学生对于计算机学习的兴趣,教师就应该建立精彩有吸引力的课堂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一个良好的课堂开端,能在开始时就能有效的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其兴趣。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能够充分的激发小学生对于计算机学习的积极性。精彩的课堂引导方式至关重要,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段轻快的音乐,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放松自己,为后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选择好教学载体和内容

对于小学计算机教学而言,选择合适的载体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时候教学载体是承载教学及内容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据有关研究结果表示,绝大多数的小学生喜欢上计算课,但是并不是为了学习计算机知识,而是为了在计算机课上玩电脑中的小游戏。如果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学载体与游戏进行良好的结合,就可以更好的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实现计算机教学的高效性发展给予更多的帮助。例如在教学生练习打字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金山打字通来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边玩边学中练习打字。

采用极具特色的教学表达方式

极具特色的教学方式能够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小学时期的学生而言,具有特色的教学方式能够吸引小学的注意力。好的教师往往会使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来吸引学生进入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实际上小学时期的计算机课程是空洞乏味的,如果引入一些风趣的教学语言,能够调动学生的胃口,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计算机课程。

提倡学生质疑精神,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小学生的好奇心非常强,小学计算机教师为了提升教学效率,非常有必要激发起小学生的质疑心理。因为在传统的教学中,小学生往往是属于被动的,在接受教师讲授课程的时候,还需要学会举一反三,只有这样才会在信息化的社会中掌握更多更有效的内容。因此,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突破已有的思维定势,大胆提问,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为实现小学计算机教学的长期发展给予更有利的保障。

立足教材内容

立足教学内容是小学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应该认识到的主要问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小学计算机教学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有很多现代化的小学计算机教学对于教材并不是非常重视,甚至有很多小学教师在计算机课堂上摆脱原有的教材,运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形式是错误的,因为小学教材所涉及的内容虽然枯燥,但是却是经过科学有效的总结后编辑出来的,所以有关小学计算机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一定要运用科学的形式进行教学,这样才会提升现有小学计算机教学的效率。

主动探索研究

对于小学生而言,培养其具有创新性的学习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创新性较强的学生才能够在计算机教学中充分的掌握好信息化技术,小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核心力量,加强对小学生的计算机教学至关重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小学计算机教师应该学会主动探索和发现小学生自身的优势,并且采用创新式的方法对其进行考核。因为计算机课程与其他的课程有着很大的区别,为了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出计算机操作水平,就应该对学生加强基础教育,只有这样才会更好的实现计算机教学的创新式发展。

实行实验考核制

对计算机实行上机考核,它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和检查教学效果,也可以评价学生创新能力,根据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理,形成再创新能力。实行实验考核制度是非常重要的。科学有效的考核制度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创新式的发展,我国的小学生大多数都缺乏自我动手能力,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不仅缺乏创新性的思维,更缺乏竞争意识,所以笔者建议有关计算机教师可以为小学生提供一个平台,让小学生在考核中充分的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

组织竞赛,强化学生兴趣

对于小学时期的学生而言,大多数的小学生竞争意识较强,争强好胜是小学生的最大特点,所以小学计算机教师可以为学生组织一些竞赛,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激发自身的潜力。很多时候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成人有很大的不同,小学生能够用自己独具特色的视角来看待外界的事物,也能够用创新式的思维来理解和消化所学习的内容,为取得最终的良好教学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笔者简单的论述了小学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现如今我国小学计算机教学已经深受人们的重视和欢迎,越来越的教师已经认识到了计算机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在教学活动中也逐渐的以学生为主体,积极的引导学生探索创新,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给予更有利的保障。

[1]李岩峰,王伟华,李东杨.小学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xx(09)

[2]王建华.小学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xx(06)

[3]郭少辉,李明浩,王浩越.浅谈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才智,20xx(04)

[4]李想,张家富,李明耀,李月梅.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信息与电脑,20xx(04)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秘诀【第四篇】

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必须重视计算机的基础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小学信息技术中的操作系统知识、打字基本功的操作、画图工具箱的应用、图块的操作等,都是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生有了这些基础,就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信息技术,同时也是学生创造力的源泉。

自我评价:

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竞赛,进行自由讨论,互相交流方法,互相启发思路,以实现解决问题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求新出异,提高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认真实践,及时总结,才会有创新,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也才能为培养21世纪实用人才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完成由学生的被动学习到自觉学习的飞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发挥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秘诀【第五篇】

教师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师要首先敢于冲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以往死板的教学模式。以研究性教学代替传授式教学为,以反思性教学代替经验教学,以开放性教学代替封闭性教学,创新教育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强调学的主体意识,突出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将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来,培养创新能力,必须抛弃传统教学中压抑挫伤人的创造潜能和个性的发挥、窒息人的创造意识形成的种种因素,并使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实处。

优秀的数学气质是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力求现象数学化。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之间的数学现象,探索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的过程,逐步形成学生的数学气质,从而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浓厚的好奇心,对问题的敏锐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持之以恒的品质,这正是具有创新意识的人特有的典型的个性心理特征。

学生的质疑来自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的反馈,高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得主要表现在记忆和解题上,缺乏对知识间的联系和分析,被动接受的多、主动反思的少。

数学学科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决定了数学学习的难度,尤其是对刚刚接触到高中数学的高一新生。没有好的开头可能会挫伤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树立不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而数学兴趣的培养是学生学习这一学科的自觉性与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它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努力地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成为创新思维的动力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选取通俗生动的事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通过解题教学,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等思维素质。在解题中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质疑问难、积极争辩、寻求变异、放开思路、充分想象、巧用直观、探究多种解决方案或途径,快速、简捷、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体现。综上所述,在数学科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抛弃“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优良的思维品质,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秘诀【第六篇】

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学有用的数学,人人掌握数学”,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数学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使数学真正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在教学中如何联系数学,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自主探索,培养数学创新能力,是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的。

数学是生活中的一分子,它是在生活这个集体中生存的,离开了生活这个集体,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同样,人类也离不开数学,离开了数学人类将无法生存。有人和学生做了这样一个实验,约定星期天一天不使用数学中的数字及方向和位置,看是否能度过这一天。我也采用了同样的实验,果然实验后,我让学生交流体会,他们大部分都是实验的失败者,因为他们在生活中随时都在用数学,如有的学生说,打电话、看电视、玩游戏时要用到数字,到商场买东西付钱时也要用到数字;还有的说,放学回家要知道准确的方向和位置……。为了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我提倡学生写数学日记,记录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日记中体现着他们对数学的应用与理解。

数学是思维与线条的文化。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由于实际的需要,数学在古代就产生了,现在已发展成一个分支众多的庞大系统。数学与其他科学一样,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规律,并成为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有力武器。

作为21世纪的数学教师,不能只让学生会做各种各样的“习题”,而是要让学生去体会到数学的一种社会价值,并且从生活中去体会一种数学思想。数学里包含着丰富的哲学道理和人文精神,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发掘数学中蕴涵的宝贵的东西。我们说,无论是哪一种学科,都要考虑到人的全面发展,数学学科尤其重要,应结合一定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及优良的学习习惯,老师不仅要做经师,更重的`是要做人师,教书的同时一定要育人,把育人放在首位。

一般来说,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践功能,即它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教学的内容来自于人类日益丰富、不断提高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并通过对一代代新人的培养,而越来越明显和能动地促进各个时代,尤其是现代社会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进步。

二是精神功能,即它联系于人们的思维与方法。通过对儿童的数学教学,在早期就尽可能充分地开启儿童的智慧,发展儿童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能为他们日后乃至终身的良好发展,创造高质量的生活,奠定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基石。

我个人认为,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是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的。而以往的数学学习,常常使学生们感到离开自己的生活实践太远,枯燥乏味。其实,数学学习完全可以将学生学习范围延伸到他们力所能及的社会生活和各项活动之中,将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感受体验。教给学生思维方式与思维的习惯。让学生去体会感悟数学的智慧与美。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组织大量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关于活动课国家有统一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生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受到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扩大视野,动手动脑,增长才干,发挥志趣和特长,丰富精神生活,增进身心健康。

生动的素材能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永恒的记忆,而活泼的语言又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良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教师要针对他们的特征,选择适当的素材,采用贴切的语言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比如讲“一个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我想,用一个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最好,就是为什么人人都想走近道儿。可以画几种走法儿让学生们选,然后问他们为什么都选那个最直接的路呢?他们会说那条路最近。为什么它最近呢?怎么证明呢?联系到学生生活中最常见到的、应用到的东西,他们才容易理解,也容易思考,甚至能很快地举一反三。有学生举这样的例子,一条狗见到前面的骨头总是沿直线向骨头跑去,而不会绕几个圈,或走曲线去吃骨头,除非它是一条疯狗。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例子,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的奥妙。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只靠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是无法完成达到要求的。有许多图片、图象需要多媒体展示,许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需要电脑演示。在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用较多的语言说明一些概念、算理、公式等现象,而且它往往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活化这些现象,而且特别直观、形象,从中不需要教师多言语学生就可以自己感悟到数学知识。教师必须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素材。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学生接近生活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实践来锻炼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秘诀【第七篇】

教材一经审定,它就是固定的。但是,针对不同地方的学生这本教材又未必一定适用,但依据现有教材使用的规定,又不得不用。怎么办呢?教材是固定的,人是灵活的。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尽信书不如无书。”在课改教学目标规定的前提下,教师应当可以根据学校、学生实际,灵活多样的用活教材,在规定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

创新需要有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一份强烈的责任、一个猎奇的好奇心。求知欲是创新的动力源泉。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方法和途径是多方面的:

1、建立一种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学生在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中,才能自由玩耍、学习,才能产生一种心理安全感,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发挥和展示。这样的课堂才有生命的激情和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能力才可能施展出来。

2、积极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一堂课通过教师的精心设问,引导学生质疑、思辨,让学生不断的去发现与探索,在发现与探索中自然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只要他们想干了,他们就知道想方设法去完成,从而激活起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智商培养与情商培养相结合。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爱国主义教育,以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使命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让创新成为学生自学的需要。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得给学生一个创新型的知识结构。结合学科特点,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准确把握教材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向内挖潜、向外发散,将学科知识与其他相关知识和信息加以综合,广泛吸收引进与现代生活、生产、科技等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使传统的教学内容呈现新的活力。如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有关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环境污染、能源枯竭等方面的问题,引导利用所学知识去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怀疑是思维的起点,也是创新的起点。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习惯由教师来提问、教师带着学生一同来解答。其实,教师不仅只要帮助学生解答,更要引导学生生疑、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

1、引导学生主动提问。

学生产生问题的途径很多,如通过讨论、观察、猜测,新旧知识的联系对比、知识的运用等产生疑问。教师就要善于利用各种途径引导学生主动提问,指导学生学会把握思考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会问、善问、能问。 2、培养学生善于设计问题。问题在不于多,在于精、巧、当,教师要善于用充满新奇性和矛盾性的问题,挑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活思维,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坚持练习,学生不仅会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体会到探究的快乐,而且强化了自己设计的问题意识。

3、创设一个“生惑”的情境。教师要精心为学生营造一个敢问、善问的宽松氛围,对学生的各种提问,给予及时、恰当的鼓励。

4、给学生留出提问的空间。就是在教师设置问题时,也要给学生留有余地,要留出一些内容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才能让他们去解决自己产生的问题。

新课程设置的课程都是一些很基础的知识,基础更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发现。探索是创新之本。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现存知识,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发问,同时也要在引导过程中注意引发学生的多种思维,做到动手与动脑的有机结合。其次,要大胆改革教材的一些实例,结合生活、学习实际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例子,努力增加探索、创造性成分。积极创造条件,对教材中的部分事例进行扩展和深化,这样学生不仅能从这一系列的探索过程中学到新知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大胆创新的胆略,这种胆略来自教师无意识的大胆改革创新中。再次,充分利用设计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方法,形成于学科知识结构的建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应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示知识隐含的思维方法因素,举行一些专门的思维方法训练等方法,让学生学习和掌握课本知识中所包含的类比推理、归纳、演绎等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

联想与想象、直觉与灵感是重要的创新思维方法,许多重要的成果都来自于动脑与灵感,想象力与灵感对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注重采用多种方式,增加学生的表象储备,给学生想象提供丰富生动的素材,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联想。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甚至幻想,让学生敢想、敢做,敢于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探索不拘常规的方法,如在学习某一内容时,在得出结论前,可让学生依据自己学过的知识对欲学习的内容进行猜测、联想和求证,独立地去探索结论。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讲究思维的发散性与聚合性的相互结合。在教学中要时时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的思考问题,多给学生讨论的机会,如在习题练习中可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求异,敢于对那些早成定论的问题从其他角度和侧面去重新审视。

教学中可以利用电脑和其他各种现代化媒体辅助教、演示或虚拟一些现实情景,创设教学情境,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给创新教育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潜力。

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靠对他们学习探索过程的准确评价,在中肯的评价中,学生会增强信心,激发创新热情。所以,教师要建立多样化、多层次的评价标准,多鼓励,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得到成功的快乐、创造的快乐,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才会得到不断提高。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秘诀【第八篇】

前些天,听到一位老师在苦笑着大发感慨:“这次的作文真好批啊!”我不禁奇怪,都说:“写作文是学生一大难,批作文是老师一大烦”怎么又……?原来,这位老师给学生布置了1篇作文《20xx年的我》,交上来的54篇作文中,竟有30多篇都套用了同一个模式:“我睡着了,梦见……醒来,原来是个梦。”

我不禁想起当前作文教学“为学生铺好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状况。这样的作文教学无视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使学生不能把自己与众不同的思路或创新的想法表现出来,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扼制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所以往往没有“新颖之作”产生,也谈不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指导方法。

作文课上,教师应多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学生为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时,应尽可能地利用周围事物让学生亲身体验,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开启想象的大门。比如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图书馆、公园、田野、溪边去完成作文;也可在实物描写时让学生带来喜欢的玩具、相片等;还可在作文前开展一些“体育游戏”、“智力游戏”等;为唤起学生创新的灵感,还可采用听音启发想象法:听音乐声、车声、鸟声等,启发学生由声音想象到有关的事物;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情趣与现实生活等因素将命题作文改成半命题作文,甚至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师出题学生做的做法,向学生征集命题,教师点拨等等。写作时,可以采取学生自己想,老师帮着想的方法,也可以集体组成智囊团,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既可以“强强联手”也可以“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让学生先想后说,说好了再写。这样,真正把学生摆在主体地位上,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写,尽情的展现学生的个性。

其次,要巧用范文,激发学生的独创精神。

有人认为范文只会让学生重复他人的思路,束缚学生的个性发挥,还易使学生产生懒惰心理。我觉得让“白纸一张”的小学生去自探写作之路何其难也,运用范文可以让学生学一点写作技巧,利大于弊。但范文的选择一定要讲究,范文的主题可以与学生作文的要求类似,也可以尽量把学生的作文当作范文,还可以从身边的报纸杂志上挖掘出具有鲜明时代性,反映当代小学生写作水平的作品展示出来。这样不仅能教会学生欣赏作品,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新设想、新题材、新构思、新手法。

第三,作文评改方法要灵活,给足学生自信心。

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反复思考,反复修改,完成了1篇作文,实属不易,作为老师,不可随意否定其成绩,要以人为本,面对每一个学生,从他们的实际水平出发,给学生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成功的等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个修改作文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所以,我建议,作文评改采用“典型评析——互评互改——展示交流——评语激励”的步骤进行。

1、典型评析。教师从学生的作文中选择出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作品,指出其优缺点以及修改的方向。当然,评析时要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前提,引导学生自己也去读一读,划一划,批一批,再说一说,议一议,鼓励学生自主修改,进行创造性发挥,为互评互改打下基础。

2、互评互改。这一环节教师要给足学生时间,让他们认真地读自己或好友的作文,然后依据“典型评价”的思路、方法进行修改。也可以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小组的其他组员听,征集组员的意见进行修改。

3、展示交流。学生拿出修改好的作文读给班里的同学听,教师鼓励全班学生对这篇文章进行点评,发掘优点,指出不足。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要过多限制学生,使学生可以从自己的认知水平、审美角度去评价作文。这样不但帮助学生修改了作文,还为他们提供了表现、研究、创造的机会,一举多得。

4、评语鼓励。就是请对方在自己的文尾写上一段鼓励性的评语,学生看过评改和评语后,也在文末写出自己从这次作文评改交流中得到的感受。这样,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差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别人的欣赏,自己也从中得到创作的动力。

以上整个评价活动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尽情的表现,做到了“有话就说”,使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均得到了发挥。

最后,共同体验创作乐趣。学生成功了,应该让他们品尝乐趣,可以让他们把自己的作品读给其他的小朋友听或念给父母听,同学互相评赏后还可以把精彩的篇目排练成小话剧演出,有创意的作品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投稿。这样通过读稿,评稿,演稿,投稿,能够强烈地激发起学生写作文的热情。这样坚持下去,相信学生的作文质量会有质的飞跃。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必须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打破常规,大胆创新,想办法为学生设计出更多科学的、新颖的、具有灵活性和启发性的教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用自己独到的见解,描述眼中的世界。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在乐思善写中提高创新能力。这才是素质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当然,要做到这几点,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师观、学生观,不但要多给学生大胆写、自由练的机会,还应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学习,跟上时代步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兴趣习作的引路人。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秘诀【第九篇】

本文针对数学建模对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参与数学建模的师生进行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利用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影响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结合院校教育教学实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数学建模;创新能力;主成分分析法

数学建模是通过对实际问题进行合理假设,用数学语言、数学方法抽象出与实际问题近似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数学模型求解,解决实际生产、生活问题。数学建模对使用的方法、利用的工具都不加以限制,由于其创造性、趣味性、可参与性吸引了很多大学生参加,从建立模型到得出结果,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数学的思维也在无形中加深。院校对数学教育非常重视,数理与统计学院践行了“数学建模为载体的数学应用能力‘六点一线’培养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高等数学》等课程的教学平台为起步,利用第二课堂进行普及,通过校级数学建模竞赛选拔人才,以集中培训为平台提高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参加国内外数学建模竞赛展示学生数学建模水平。以大学生创新实验和科研作为拓展平台,培养学生数学应用与创新能力。通过对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在创新意识的基础上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各个角度去看问题,全面地看问题抓住其关键,能够用自己的观点对问题进行解释,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从中选取最优解决方法。对于创新能力测评的方法有很多,如: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变异系数加权法、因子分子法等。层次分析法是根据各因素间的关系,通过各层特征向量构造上层与下层的权重矩阵;变异系数加权法是计算各因素的变异系数且根据其相对大小确定指标权重;主成分分析法是将多个相关变量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将这些综合指标作为主成分,每个主成分都能反映问题的部分信息。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创新能力指标进行量化分析。

通过对参加数学建模的师生进行深度访谈以及查阅资料分析后得出,影响创新能力的因素主要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其中以智力因素为主。智力因素指认知活动的操作系统,智力因素中对创新能力产生的主要影响是注意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非智力因素主要是个性心理因素和思想因素。在此基础上选定原因变量为:观察能力、注意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灵感、直觉、顿悟思维能力、个性心理因素和思想因素,以变量的提升程度作为指标,结果变量则选择为创新能力的提升程度。数学建模的实际问题中往往存在一些小细节,观察能力决定了这些小细节是否能被找到;注意力集中才能专心于数学建模,不被外界打扰,这在数学建模竞赛中尤为重要;合理的想象才能创造有价值的新思想;记忆能力指数学建模时在理解中提高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指利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通过一定的方式得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无论在分析题目还是建模、编程中都非常重要;利用形象思维能力能把理论的题目结合自己的感观通过语言、图像等形式进行描述;灵感、直觉、顿悟思维能力代表了创造性的突发思维和突如其来的领悟;而个性心理因素指人的求知欲、好奇心、兴趣爱好等;思想道德能力则是指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为了得到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情况,对参加过数学建模的学生进行调查问卷,问卷题目为参加数学建模活动和竞赛后各个能力的提升程度,选项为提升很大、略有提升、没什么变化和退步,将选项转化为数据,分别为1、、、0。回收有效调查问卷共285份,对调查问卷利用进行分析,利用主成分法,得到主成分的系数矩阵,系数代表了原因变量的线性方程中不同成分的权重,数值越大,对这个指标的影响越大。通过表1可以看出,第一个主成分反映的是思想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个主成分的方差占总方差的比例最大,所以在数学建模影响创新能力的因素中思想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是影响最大的,严谨的逻辑思维、良好的形象思维以及正面向上的观念对于创新能力是不可或缺的。第二个主成分反映的是个性心理能力,分析其方差占总方差的比例得出,个性心理能力对创新能力影响较大,兴趣爱好、好奇心等心理因素的培养对创新能力的提高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第三个主成分体现了想象力,由于第三个主成分所占比例较小,所以得出想象力对创新能力有一定影响,但是影响较小,合情合理的天马行空能带来不一样的创新。通过分析问卷中创新能力提升程度的数据,%的学生觉得通过数学建模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而%的学生觉得通过数学建模创新能力略有提升,%的学生则认为数学建模后创新能力没有变化甚至略有退步。可见,只有少数学生认为通过数学建模能够大幅度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而大部分的学生都是认为略有提高。数学建模对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调查问卷中发现,大学数学主干课程和第二课堂对于数学建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不够深入,而校级选拔平台要求较低以及创新实验和科研未能普及都导致了数学建模对创新能力的促进较小。集中培训和建模竞赛的参与人数较多及其应用能力更强导致了更能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可以提出一些改进措施,大学数学主干课程和第二课堂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更深入一些,这样可以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而校级选拔平台则可以增添一定的趣味性或挑战性以此吸引学生进行挑战。创新实验和科研平台则可以增加其普及率来吸引学生,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2]刘冬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与教学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xx

[4]彭健伯,欧美强.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与创新能力测评方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xx,1:102~104.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秘诀【第十篇】

论文摘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直接面对并且已经直接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讲就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从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征、创新思维的社会需求、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训练等方面进行了粗浅的阐述。

认识创新思维,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创新。创新这个词是我们国家乃至当今世界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词汇之一,同时,“创新”又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汇,在英文中,创新(innovation)来源于拉丁语。“innovation”的拉丁词根“nova”表示“新的”的意思,加上前缀“in”导致动词化,具有更新的含义,意味着对原来已有的东西加以更新和创造。

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没有创新的思维,便想不出创新的方法,没有创新的方法,就不能有创新的活动,也就没有创新的成果。

创新思维是相对于传统思想而言的,没有受到现成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全新的独特的解决方法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的过程是开发大脑的一种发散思维的过程。创新思维是指在探索未知时,积极地以独特新颖的方式和多向的角度,促使思维转化去寻获成果的一种思维。就本质而言,创新思维就是综合运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并在过程或成果上突破常规有所创新的思维。创新思维的精髓是非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是需要经过有意识地培养和专门训练并能在培养和训练中优化的思维。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灵魂和核心。

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数量上讲,各校的招生规模都在不断扩大,但是同时也出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难道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已经饱和了吗?造成这种现象,其中的缘由固然是复杂的,从表面上看,这主要是因为大学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变迁和满足社会长远的需要,造成人才的相对过剩和就业困难。但是如果我们深究其根,从大学教育的角度分析,不难得出,这主要是由于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和过强的共性制约所造成的,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缺乏恰恰是它的突出表现。随着社会知识化进程的加快,职业变更频繁,单纯满足于学校的书本知识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已很难适应社会的变革。因此,人才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而这正是我们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我们常讲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大学生来说,创新思维是最基本的创新能力,只有具备创新思维,才能运用它去解决创新性的问题。

思维力是创新型人才的智力结构的核心部分,它在创新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和决定作用。而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又具有创新的潜质,因此,有志于创新的创造者都应该自觉地、努力地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从思维学观点来看,思维的主要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思维的主要方法有: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系统化与具体化。这些都是人们进行有效思维所必须依据的方法,掌握创新思维,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维能力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此外,人们还应该科学地研究思维过程,这有三种途径可循:一是可以通过学习科学史,来研究他们的思维过程,从中吸取营养,掌握思维学;二是可以通过观察周围人们的工作来研究他们的思维过程,探索他们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转化为指导自己思维的原则;三是可以通过回忆以往的思维过程,寻找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作为今后思维的借鉴。

培养独立思维的习惯创新是从产生问题开始的,思维也是从产生问题开始的。对于创新型人才来说,应该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思考的习惯,这才有助于人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走上创新之路。爱因斯坦曾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培养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积累深入思维的经验知识与能力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丰富的经验、广博的知识可以推动思维能力的发展。实际上,在思维的过程中,人们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提出假设与验证假设都与其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息息相关。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帮助医生有效地诊断病情;可以帮助工人有效地运用技能;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教书育人。在思维实践中,通过深入思考、积累经验,就可以为以后的思维打下基础。

建立合理思维的结构思维能力的结构体系中,包含着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能力、概括能力,这五种能力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经过整合完成思维过程。创新型人才要培养突出的思维能力,就必须是这五种能力有机协调、均衡发展,使之成为合理的思维结构。

发展全面思维的品质思维的基本品质是由思维广度、思维深度、思维的灵活性和思维独立性所组成。这四种品质在思维能力中都占据一定地位、都具有一定作用,对创新型人才而言,最具重要性的是思维的全面性,即要在前面四种基本品质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型人才的全面思维品质,这样才能在创新过程中,全面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一般意义上来审视,学校培养的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人才。创新人才不仅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还是充分发展的人才,更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较大的贡献的人才。因此,必须从高校的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实施创新思维的培育,有力、有效地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

强化创新意识的教育创新意识就是根据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于现状,执意于创新创造要求的动力。有了意识才能启动创新思维,才能抓住创新机会,才能获得创新成果。对于大学生首先必须强化创新动力观教育;其次,强化创新主体观教育,冲破求稳循规的思想羁绊,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

增强创新思维的训练思维具有时空的超越特性,这种超越性正是所有创意的来源。我们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启发,必须从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结合中,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必须从形象联想和表象想象的结合中,训练学生形象思维;必须从直觉顿悟和灵感激发的结合中,训练学生的灵感思维。

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应该体现在吸取知识的能力上,不仅看他学习过多少知识,还要看他在多大程度上将人类文化的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素养,成为他自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创新能力还应体现在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和对未来知识的驾驭能力上。

着力创新人格的塑造所谓创新人格就是创新人才的情感、意志、理想和信仰等综合内化而形成的全面发展现代人格或者叫创业者人格。在创新人格的培养和塑造过程中,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在自学进取中培养自信,还要引导学生在战胜挫折中培养意志和在对待利益关系调整中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对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素质是创造性地应对多元的、不断变化着的环境的能力。社会的发展,人才的成长,客观现实要求学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设创新思维课程,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去最大限度地开启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和创新精神,以实现培养和造就人才的目的。

[1]夏克祥.实用创新思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06.

[2]关于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http:// 20xx年05月04日06:00光明网.

[3]孙冬青.当代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河南教育(高校版),20xx,(06).

[2]胡鹤玖.高职学生创新力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xx,(06).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954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