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门弄斧议论文 班门弄斧议论文精编5篇
【导言】此例“班门弄斧议论文 班门弄斧议论文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班门弄斧议论文1
关键词:作文教学 培养思维 方法
文章是思维的产物,整个文章的写作过程都需要思维来牵引。整个写作活动就是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没有思维,整个文章的构思活动、写作活动、修改活动,都无从谈起。正因为如此,思维能力的强弱、思维品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章的质量和水平。
一、巧妙引导,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思维的严谨性表现在作文上,主要是审题时周全缜密,立意时准确鲜明,表达时精确通畅。在整个写作过程中,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深入细致地加以分析,并能够不断地进行自我反馈与调控,防止偏题跑题。
首先,要引导学生抓住作文命题的提示语。作文题的提示语,是审题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命题者往往通过提示语,对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对象进行限制,或界定内涵,或指明方向,或规定范围。第二,要引导学生化面为点,化虚为实,大处着眼,小处着笔。善于选择那些最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最能触发自己感想的人、事、景、物来写,要以小见大,以微衬著。第三,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联想、发挥想象,去捕捉写作的相关的信息,寻找立意的支撑点。联想和想象是创造思维的重要品质,写作中运用联想和想象,可以开阔写作思路,拓展选材范围,丰富文章内容。但是,联想又不是天马行空,要有所侧重,突出重点。要放得开,收得拢,行文时注意点题和过渡。写作教学中,针对题目,巧妙引导,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生的思考也就逐层推进,思维的严谨性自然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变换角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要让学生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及时改变观察和理解问题的角度,不固执己见,不拘泥于陈旧的方法,机智地解决问题。在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能为学生设计体现思维转化的问题,这样可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拓宽思维的广度,培养思维品质,提高写作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就一定要使学生能够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
思维灵活能使学生想他人所未想,发他人所未发,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教学实践中,可从以下几点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灵活性:一是在以偏概全上发现问题,有些观点为了突出要强调的内容,往往把话说得比较绝对,难免以偏概全。在教学中可以抓住其片面性,提出求异观点;二是在武断上发现问题,有些观点虽揭示了一般规律,但往往会忽略问题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难免有些武断,求异型作文正可抓住其武断之处反弹琵琶。如“班门弄斧”,它的原意是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头,后来就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一个“弄”字由“舞弄”演变成“卖弄”,这个成语便有了贬义。但到班门去都是卖弄吗?敢于到班门弄斧,也是有勇气、有实力的体现,有的可能是去请教,能及时得到行家的指点,促使自己更快地进步。三是在观念的陈旧上发现问题,例如有些格言、俗语体现出的观念,在某一历史阶段可能是对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已明显暴露出它的陈旧与落后。如“酒香不怕巷子深”,它在古代确实能反映商品的生产者对自身商品质量的自信,但在当今工业化大生产时代,暴露出的问题是生产者对商品宣传的漠视,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企业家,不仅重视产品的质量,更重视产品的宣传。
三、辨析是非,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批判性地看待问题,不盲目跟随他人或现成的观点,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热烈讨论、细致辨析,所选择的材料要有一定的迷惑性,不能一眼就看破了,还要有一定的时代感,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在辨析的过程中逐步弄清事情和道理的是非对错、高低优劣。指导写作时,引导学生去分析具体问题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对批驳的对象要有所侧重,要挖出错误的根源,如果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更好了。
四、挖掘本质,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以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思维品质。在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对发展等级有“深刻透彻”这一项,共列举了三条:一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二是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三是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在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举出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提供一些富有情趣而又耐人寻味的生活现象,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进行延伸、拓展,从而对问题的本质属性及规律产生比较深刻的理解,挖掘出普通、常见的表象下潜在的本质属性,这样在写作过程中才有可能联系广阔的社会生活,思路变得豁然开朗,笔底也必然会文思泉涌。
五、拓展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主要表现为思路宽广、思维发散,能够用多方面的知识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善于选择典型的题目,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观察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
1.一题多练。就是改变以往一个作文题目只对应一个写作要求的方法,因为作文教学要训练的点较多,一题一练既耗时又限制学生的思维。
2.文体不限,给学生创造广阔的写作天地。这种不限并不是让学生将文章写成非驴非马的四不像,而是让各类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施展自己的才华。擅长写记叙文的,可以写成情节曲折的记叙文;擅长写议论文的,可以写成旁征博引的议论文;擅长写散文的,可以写成柔婉真挚的散文等等,充分展示学生的才情。
3.变换角度。同一个作文题目,因选择的视角不一,分析方法不一,写作的侧重点可能也就不一。因此应该引导学生变换审题的角度,从多方面考虑问题,经过辨别,最终选择一个好的视角来行文。
六、调动想象,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班门弄斧议论文2
一、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首先,要明确课文的学习任务。1篇文章阅读后不能把握学习任务,就说明课文还没有理解。因此教师要认真引导学生去训练,才能逐渐形成能力。从语文教学过程来分析,这一点可在课前预习时慢慢培养。
其次,学生阅读()不可“偏食”。小学生往往热衷于一些情节紧张、故事性强的作品。但学生在求知阶段,读书的目的在于提高语文素质,因此让他们努力拓展自己的阅读面而多方涉猎,全面吸收是更好的选择。要求学生阅读认真,特别是面对优秀作品时,不能走马观花,而应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和手到。对不同类型的书籍可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例如:一般的通俗小说、大众杂志一类主要进行现读;而一些朗朗上口的诗词作品,则应以诵读为主;对于一些难度较高的优秀的典范之作,需要用心体会、圈点批注、认真思索。总之,阅读是一种学习的行为,需要一种研究求索的精神。
再次,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平时花了很多时间,看了很多的东西,要牢牢记住:如,一些精彩的段落、典型的事例、名言警句等,可以记下来,或做笔记,或做卡片。这类动笔积累资料的做法可以避免遗忘,而到用时即可随手拈来。否则,看了很多,随看随忘,到头来只能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
二、全面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主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没有想象,便没有创新。阅读记叙文,要把文章中描写的情境、人物、情节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想象出来;阅读说明文,要把文章中说明的事物、现象、性质结构、过程等形式具体地想象出来;阅读议论文,要把想象与分析、归纳、推理等逻辑关系结合起来。学生能否合理想象、大胆创新,教师的引导起着关键的作用。
2.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
进行这种训练,关键是引导学生跳出通常的思考范围,改变通常的思维方式。如,“班门弄斧”可以批评缺乏自知之明的人,但反其道而行便有新天地:“弄斧要到班门前”——可以表示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暴露缺点、找差距,向高手学习。再如,“这山看见那山高”,可以批评那些见异思迁、不脚踏实地工作的人,若反其意“这山看见那山高难道不好吗?”人要永远有新的目标,不断地追求、不断地攀登,生命才有意义,这样理解就有了新意。当思维冲破了习惯范围,超越常规限度的时候,创造性的成果就随之而生了。
3.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短时间内产生多种正确思维的能力。进行此种训练,不能满足于已经找到的正确答案,应直到想尽为止,如,根据“0”的外表和本质特征去联想生活,类比人生中的种种问题,将他们描写出来。答案是多样的:“0”像转动的车轮,像漏水的筛子,像明日,像孩子脖子上的项圈,像妈妈手上的戒指。“0”是起点,也是终点。有志者失败了从“0”开始;无志者一事无成以“0”告终。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给予肯定。
4.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我国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对学生来说,应鼓励他们不盲从权威,不迷信书本,大胆探索,善于发现,勇于开拓。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问题、出现新知识的可能,要敢于树立“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
班门弄斧议论文3
一、单字激活,赋予动态美
古人作文、写诗最讲究炼字造句,炼字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精心挑选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很多的古诗词往往因为一个动词的妙用而意境顿出,这也就有了贾岛“推敲”的千古美谈,再看看“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稻花香里说丰年”这些诗句中“绿”、“闹”、“说”这三个动词的妙用,使得诗句的意境幽美而深远,诗意醇厚而浓香。
对于像“墙”、“桥”、“窗”、“路”……这样单个名词的话题作文,拟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紧扣话题,精心选择一两个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文章的标题就会眉目传情,双眸生辉。例如:
1.以“墙”为话题:掀掉心灵之墙;打造“穿透”心墙之术;高墙内外的期盼
2.以“窗”为话题:擦亮你的窗口;别关上你心灵之窗
3.以“桥”为话题:搭起生命之桥;守住你精神家园的大门;理解,串起你我他
4.以“路”为话题: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路在你脚下;人生短暂,紧要处就几步
5.以“树”为话题:头顶烈日,脚踏大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匍匐大地,根深才能叶茂
6.以“灯”为话题:黑暗中的使者;点亮心灵那盏灯;来自灯的温馨;人生航行需要航标灯
二、巧借诗词,翻出新意美
古典诗词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丰富的内涵成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瑰宝,借用人们耳熟能详的古诗词,不仅能唤起人们对古典诗词美好意境的回味,又能引发人们对当今现实的深刻认识。如:
1.教室里头夸先进,听取掌声一片
2.才气才露尖尖角
3.失败不是无情物
4.“减”学生苦,“增”学生苦
5.人生自古谁无搏?
6.我寄希望与明日
7.问君何能尔,努力能成功
8.师言抵万金
以上标题是以学生谈学习为话题的拟题,借诗的形象,翻出新意,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三、利用修辞,增强情趣美
修辞就像是一道大餐中的食盐,缺其不可。用好了修辞,就会使标题有新意,有情趣,从而熠熠生辉。如:
1.拟人:草原在哭泣;小鸟在呼唤;绿化,绣出一片新天地;归来吧,自信!;老鼠对猫的秘密挑战书
2.夸张:减负刮起“龙卷风”;千年等一回;师怒一声吼,地球抖三抖;千年月色,万年情
3.对偶:坐着读书,站着做人
4.比喻:诚信是金;尊重是张通行证;心灵是一棵会开花的树
5.对比:鲜花与荆棘;勤奋与懒惰
6.顶真:读书乐,乐读书
7.回文:“打假”岂能“假打”
8.反语:培养不孝儿女八招
这些标题运用了修辞,因而或生动形象,或含蓄深沉,或文采飞扬,就像一盘盘美味佳肴,脍炙人口。
四、巧卖“关子”,妙设悬念美
评书表演艺术家之所以能让观众、听众欲罢不能,除了故事精彩,情节生动,和其娓娓道来,妙语连珠的精湛技艺外,还在于他们对故事情节发展的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他们总是在情节的最关键之处打住,给听众留下一个悬念。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标题的拟定,也可以翻新俗语或成语,以形成鲜明的反差,给读者留下悬念。如:理直“气”壮;班门弄斧又何妨;做“贼”心不虚;临时抱佛脚也管用;旁观者未必“清”;成人之美非君子;弄虚作假升级版;“破罐子”不破摔。
也可以巧卖关子,留点悬念,以吊读者的胃口。如:欢笑中的叹息;追求生活中的那截树枝;十六岁,老朽了;考试魔鬼定律;两个女孩一台戏;一只老鼠的手记;谁的眼泪在飞;我与168,不得不说的故事。
以上作文标题,个个都吊足读者的胃口。其实,在拟定文章标题方面,除了议论文的标题可以直露一点,直接表明作者的观点外,记叙文的标题大多可以含蓄一点,诗意一点,不把话说实说尽,给读者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感,这样的题目才更有吸引力。
五、巧用歌词诗词,转换意境美
话题作文的拟题,也可以根据话题的需要,正面模仿或反面模仿名句名诗、俗语或成语,为我所用,从而展示出文章标题独特的艺术魅力。请看:
1.“诚信”话题:众里寻它千百度
2.“思念”话题: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3.“环保”话题:我想有个家――一只小鸟的心声
4.“宽容”话题: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5.“理解”话题:对面的老师看过来
6.“亲情”话题:世上只有妈妈好
7.“读书”话题:爱你没商量
8.“学习”话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再比如巧借俗语、成语等:
1.君子动口不动手
2.当局者清,旁观者迷
3.弄斧定要到班门
4.道是无情却有情
5.有心本可贵,诚信价更高
6.酒香也怕巷子深
7.每逢佳节倍思“清”
8.“忠言”也要“顺耳”
六、巧用标点,构筑形式美
有人说,标点是“无声的符号,有声的语言”,此话不假。不少优秀的文章,精美的段落,总是巧妙地借用标点,“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正如鲁迅先生的《论雷峰塔的倒掉》最后一句:“活该。”一个句号,力透纸背,对法海之流予以辛辣的讽刺。此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创造性地使用了一系列的标点符号,巧妙而准确地表情达意。
在近年来的中考中,不少考场作文的标题也成功地靠妙用标点,巧配文字,给阅卷老师以耳目一新之感,增添了文章标题的形式美。如:
1.成功的伴侣――诚信
2.诚信,难道也要“出口”转“内销”?
3.那人,那山,那狗
4.生活――网?网!
5.,?!……与他
〈2=0
7.?+。=!
8.爱?爱!
巧用标点,不仅增加了文章的形式美,也增加了标题的意蕴,使文章的标题更耐人寻味,引人入胜。如上面的《,?!……与他》,用文题中的四个标点写出了他“豆芽菜似的身材,爱发问的习惯,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以及广泛的兴趣爱好”,人物形象呼之欲出,产生了“领异标新二月花”的艺术效果。再比如《5〈2=0》,用文题中的数字和符号“〈”“=”组合,反映了当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脱节的情况:在学校五天的学习,比不上双休日里的放松,最终教学效果等于零。既形象、生动,又含有哲理,是一种有个性的创意。再如《?+。=!》,网瘾使“他”陷入困境,学业一落千丈,父母老师伤透了心,怎么办?最后经过家长、老师的一番开导,“他”终于结束了那场令人不堪回首的噩梦,句号用来表示悔过和醒悟。经过努力,“他”成功了,成了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
班门弄斧议论文4
写议论文,许多人常常犯同样的毛病,那就是观点陈旧,见解肤浅,老生常谈,人云亦云。文章所讲的道理、所阐述的观点跳不出常见的平庸的立意,对事物的分析停留在事物表面的层次,满足于浅尝辄止,不能深入地思考其根本原因,未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特点。这是受从众心理影响太深、缺少自主思考的缘故。因此,即使文章的内容和表达出众,也常因立意平庸、缺少深度而使表达效果大打折扣。
那议论文怎样做到见解新颖、观点深刻呢?
1.逆向思维,开拓新意。就是在写作过程中提炼观点的时候,从某一固定的要领(或意义)的相反方向去思索、分析,以求得新的判断与认识。运用逆向思维进行思考,发人未发、不落窠臼,能写出有一定见地的文章。如由“班门弄斧”想到应“弄斧必到班门”,由“忠言逆耳”想到应“让忠言顺耳”等等。逆向思维往往能引导作者步入新境,写出创新文章,给读者以出乎意料而又耐人寻味的启迪。如有1篇高考满分作文《为“从谏如流”上把锁》,它以逆向思维开拓来否定原有的固定观念,同时加以补充,使之更臻完善。“从谏如流”历来为人所称颂,而作者却对此说“不”,并且有理有据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使人感到见解新颖,极具启发性。运用逆向思维,在表述上要注意观点的正确和严密,不可全盘否定原来的意向,而是从新的角度或另设前提看问题。
2.纵向开掘,探究新意。就是在原来思想、观点的基础上,有所前进,有所发展,从而开掘出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比如“打假”,是从商品领域开始的,但若把眼光放开一些,就会发现众多领域都有“假”可打、有“假”该打,于是,《校园也要打假》《科技领域莫忘打假》等文章也就产生了。纵向开掘要求逐层深入思考,透过现象深入本质,使立意深刻透彻。
3.多向思维,悟出新意。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结果会有所不同;同一个问题,从不同侧面或不同环节去思考,结论也会有所不同。当我们学会“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时,新的想法常常会涌现出来。邯郸学步者,历来是反面的教员,这是从“学步不成反失其本”这个“结果”的角度去观察的。如果换个角度,从他的学习热情看,不是也可尊敬吗?效颦的东施是人们讥笑的对象,这是从“模仿不成反显更丑”的角度去观察的,如果换个角度,从东施的爱美之心和勇于学习的角度看,不是也很可爱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人偏要说这是一种“责任”的体现。做和尚的职责就在于撞钟,每一个人都应该撞好自己的“钟”,做好本职工作。选择新鲜的角度往往是见解新颖的关键。
班门弄斧议论文5
这天因为要弹棉花,做被子,街坊告诉我,潘家园东里有一家棉花弹得最好。于是我抱着一大包棉花找了去,顺3号楼往东走,没见着弹棉花的,却见着一座斑驳的老房,沿着老房往里走,发现里面还有一座大殿,东边残留着一段比较长的红墙。我二话没说,撂下棉花,直奔家取了相机――先留几张片子吧。晚上回家查了查,知道那是清朝顺治年间豪格王爷的长眠之处。
谦虚使人掉脑袋
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清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深夜,皇太极连接班人都没来得及定,就一命呜呼了。他白天还忙里忙外,晚上就不行啦。你说这人经得住什么?皇太极尸体刚凉,也就是第6天,争夺老大位子的激烈争斗就在一家人之间打响了。
老大位子谁坐,按照游戏规则,应当由当时7个最有地位的人商定。这7个人――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和颖郡王阿达礼,谁不想当老大?
其中最有资格的,就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和弟弟多尔衮,两个人各有一拨势力。老帮主的那拨马仔都拥护豪格当老大,多尔衮的那拨人都拥护自己多哥。在中国历史上,老大嗝儿屁了,要么长子接位,要么弟弟掌权,哪个都有效。
十四日一大清早,拥护豪格当老大的马仔们,就在大清门前成群结队地发誓,一定要咱们豪哥当老大,这样咱们一辈子都能吃香的喝辣的,谁反对就谁,并且调来了护卫营,把商定继位者的会议地点――崇政殿给围了个水泄不通,连大清门也增加了人手。那阵势,只要豪格不手软,一声令下,把不拥护自己的人全做了,然后对外宣称他们谋反,齐活。
可人这种动物,有时候,就败在一念之差。
崇政殿的东庑殿上,会议正式开始,由礼亲王代善主持。一上来就站出俩马仔,提议皇长子继承老大位子。多尔衮一听就急了,大声呵斥:你们俩人说这话不够斤两,“下去!”这俩马仔也不是好惹的,他们的手下已经把这里包围了。多尔衮见势头不妙,想退。这时候豫郡王多铎也急了,嚷着:“你要是不做老大,那这个老大就得是我!太祖遗诏里可有我的名字。”多尔衮见又出来一个竞争对手,就劝他说:“那个遗诏里面不光是你一个人的名字,还有豪格呐。”多铎小声嘟囔着:“不让我当,也行,那就让代老哥当。”代善心说了:就这架势,我敢当吗?于是说自己骨头老了,当不了老大,还是叫皇上的长子来担纲吧。
这时候,一切都变得对豪格有利。优势有时候变成劣势,就在于优势这个东西太麻痹人了。豪格琢磨大局已定,马上就要做老大了,玩儿个谦虚吧,就冲大家伙说:“我福少德薄,哪能担当得起?”豪格本想这样一来,自己的人再一忽悠,顺势坐上老大的位子,显得多有档次。
谁知郑亲王济尔哈朗说,既然豪格自己已经放弃了,那就让豪格的弟弟福临继位吧。多尔衮也顺水推舟,说:“皇子里面,长子豪格说不干,那就让弟弟来吧。只是他年龄偏小,这样吧,就让郑亲王济尔哈朗和我帮助他管管事。”于是顺治继位,多尔衮辅政。豪格从此不仅失去了帮主地位,最后还失去了性命。
一张臭嘴丢了命
豪格错失老大位子,心里堵得慌,仗着皇兄的地位,没事儿的时候就和马仔们说:“多尔衮有什么本事?我们都是一家人,谁不知道谁呀!就他那个身子骨,别的不成,就会得病。他不是个有福气的人啊,活不了多久……”这话背地里说说也就罢了,可他豪格浑不吝,到处嚷嚷。
顺治上台第一年(1644)刚7个月的时候,豪格的一个马仔,据说还是什么八旗的最高将领,可能是被人策反了,出来举报豪格“图谋不轨”,散布危害多尔衮的言论。“图谋不轨”是杀头的罪,何况多尔衮还是摄政王。多尔衮立马召集诸大臣开会,先把豪格的得力马仔们一个个给杀了,罪名是“附王为乱”。轮到处理豪格的时候,皇上急得没法,想出一主意,整天地哭,茶不思饭不想。多尔衮一看皇上都这样了,就暂时饶了豪格的项上人头。又过了仨月,顺治迁都北京,高兴,一个劲儿地给手下们加官进爵,借此机会,豪格又恢复肃亲王爵位。
顺治三年(1646)三月,多尔衮命豪格率兵去打张献忠。豪格不愿意去,心里一大堆意见,一去两年,还就真把张献忠灭了。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说张献忠在一座古塔中见着一块石碑,那上面刻写着这样的文字:“造者于化龙,拆者张献忠。吹箫不用竹,一箭贯当胸。”说的就是他早晚叫肃亲王给灭了。所谓“吹箫不用竹”,“箫”字去了竹字头,就是一个“肃”字,张献忠被肃亲王豪格射死。
在外面足足干了两年,顺治五年(1648)二月,豪格率人马胜利班师回京。顺治帝在太和殿请大家足撮了一顿。一个月之后,就有人举报郑亲王济尔哈朗,举报信中正好有两条罪名和豪格说得上话。一条是陈年旧事,说皇太极见上帝的时候,他们“谋立肃王(豪格)为君”,“擅谋大事”也就是私下里为江山做主;第二条是说郑亲王偏袒豪格,“向与肃王同谋,心生怜悯,显令僭越”。罪名成立,判决郑亲王济尔哈朗死刑,后来缓刑,改从轻发落,降为郡王,罚款了事。郑亲王济尔哈朗原是豪格的保护伞,弄他就是弄豪格,伞倒人歇菜。处理完济尔哈朗,两天后,多尔衮又召集诸大臣开会,这回就剩下豪格了,也弄出了一条死罪。多尔衮像模像样地说:“不管怎么说,豪格也是我侄子,不忍心啊。”多尔衮的马仔们知道主子就想弄死豪格,于是强烈要求处死豪格。最后皇上下令免豪格一死,撤销其一切职务,监禁。
最后,豪格一口气没上来,死于狱中,才 40来岁。
死因的传说与
豪格的死因,说法众多,有说是自杀的,就豪格那脾气,也有可能。还有说是多尔衮谋杀的。说豪格班师回京,皇上派摄政王多尔衮在永定门外列队迎接。按照礼节,豪格是多尔衮的侄子辈,应该先拜谒皇叔多尔衮。多尔衮已在帐中埋伏好了刀斧手。豪格只身一人,只有一名叫王忠的太监跟随,进了帐中,还没有回过味儿来,刀斧手们已冲出来。王忠见势不妙,一把按倒豪格,自己扑在豪格身上,不过那刀太猛太快太利,不一会儿功夫,两人血肉难分死于一处,最后装在一口棺材里。
豪格一死,多尔衮把他的漂亮老婆弄过来,留作二奶。不过豪格的儿子也因此捡了一条命。
没两年,多尔衮突然死了。顺治自己说了算,立马给长兄豪格,恢复名誉,立碑表彰。乾隆四十三年(1778),豪格配享太庙。
清初,肃亲王豪格的王府在玉带桥东岸,也就是现在正义路东侧,有10位老大住过,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毁了。后来变成使馆区,王府只好迁到北新桥船板胡同,规模小多了,不过包子有肉不在褶上,老北京不是有句顺口溜吗――“礼王府的墙,豫王府的房,肃王府的银子用斗量。”豪格进中原打仗不仅灭人,还聚敛银两。
像狗熊一样地死,像英雄一样地埋葬。《燕都杂咏》有首诗歌:“名王昭伟绩,马鬣认崇封。不见吹箫竹,惟余偃盖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