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登快阁》赏析【精选4篇】
【导言】此例“黄庭坚《登快阁》赏析【精选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登快阁黄庭坚范文【第一篇】
各位老师、各位来宾、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xx年来,作为武汉大学文学院曾经的学生,现在的老师,我和大家一样在诗意盎然的珞珈山下,度过了多少无憾的清晨,多少美丽的黄昏!记得在草长莺飞的四月里,我常沉浸在漫山遍野的芬芳之中;满树的鸽子花、枝枝嫩黄的迎春花、“灼灼其华”的桃花争相吐艳,那弥漫在校园每个角落的清香,温柔得让人心疼。夏日清晨常被林间喜鹊、黄鹂的鸣唱唤醒,从东湖拂过的水汽,淡淡地在山边汇成自然的清凉;午后爬一百多级石阶登上樱顶,老图书馆静穆地立在山头,在大把大把夏日的气息里仰头看天,让人刹那间感动满怀。在每一个可以踩着柔软落叶窸窸前行的秋凉里,枫园的枫树或是簇簇朱红、或是片片金黄,有人因枫之燃烧而热情奔放,有人在半山半水的微雨旖旎中,凭窗吟咏:“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隆冬季节,有时下课晚了,大家就凑份子去小食店吃火锅,喝加了话梅煮的黄酒,黄酒暖身子,但有点儿后劲,吃饭归来,多半是走山路回宿舍,大家在微醉中东倒西歪地叫嚷着:“落木千山天远大” (黄庭坚《登快阁》),幽林深处惊起数只寒鸦,暗夜中珞珈山深沉的轮廓,在茫茫的尘世中拥有一份自由的高远与旷达。时光就这么流逝着,所有的“春红秋绿”可以作证,许多一起走过的日子都成为永恒。
今天毕业典礼之后,多数同学就要告别学校走入社会,生活会因此增加很多大家情愿与不情愿的东西:有忧,有喜,有痛,有求。所有的生活都在路上,既包括前程似锦也包括历尽沧桑,还包括一切即将到来的悲欢离合。人的角色是沉重的,常会遭遇困境,但也就在对困境的直面与挣脱中能找到自己新的起点,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不要让眼前的困境束缚住自己,不要习惯了在现实和精神的冲突中徘徊和逃避,要勇于突破,努力地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人被抛入这个世界,就那么短暂的几十年,没有任何理由不充实而热烈地活, “为一事而来,成一事而去”。
我们在一起的相聚,真实得像是虚拟。比之相聚时的欢悦,分别当是一种宁静的慰藉。 不管多么好的聚合,也难免有说再见的时候,这也是一种保留完美的方式吧。“永远不会再重来”,只是在某个宁静的夜晚,在某些方向不明的月色的梦境中,我们会想起那些曾在珞珈山上爱读的诗篇,那些熟悉的句子一一浮现,仿佛时光并没有流逝,血的温度又渐渐上升,一切都还在那里——在烟波浩渺的东湖之滨,在云淡风轻的珞珈山下。
谢谢!
登快阁黄庭坚范文【第二篇】
(一)
四大名楼,在记忆中排序,岳阳楼当数第一。这源于范仲淹老先生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以我的行程前后排序,可巧,岳阳楼也数第一。
挎着行囊,风尘仆仆,按图索楼,终于伫立在慕名已久的古代名楼面前。当我终于投入她的怀抱时,心弦嘈嘈切切。
古仁人曾经登临的岳阳楼,在“波撼岳阳”,浩瀚的八百里洞庭之滨。红墙,黄瓦,苍柏,处处笼罩着、渲染着浓重的古朴氛围。古木衬托着三重檐的“南极潇湘”牌楼,一楹联:南极潇湘千里月,北通巫峡万重山。融会范老气势非凡的文句,好不亲切!
岳阳楼高20余米,三层,金黄飞檐。在饱览了四大名楼之后,我觉得,论外观,论气势,岳阳楼并不算显赫。然而,它的文化内涵好丰蕴!登临岳阳楼,我好像回到了风流叱咤的三国时期,亲见东吴大将鲁肃点将阅兵。我又偕同唐三大诗人,以及孟浩然,李商隐,唐宋散文家之首的韩愈,到此一游!我啧啧称道他们登临岳阳楼,吟诗属文,深深沉醉在浓厚的古代文化氛围中。使我意想不到的是,据岳阳楼工作人员说,撰出赫赫有名《岳阳楼记》的范老先生,并没有亲临岳阳,没有登过岳阳楼!归来后,我翻检一下老先生“履历”,江南人,在江南、江北为官,确实没有关于到过岳阳的记载。我不能不惊叹于老先生丰富的想象力,精深的文史地理知识。
登上岳阳楼,那平平常常的、风剥雨蚀的木质条凳,一纹一理,弥漫远古的气息。我深情地触摸着,那里似乎还残留着古仁人的体温。让我的指纹也留在那里吧,让我的第六感官和他们交相呼应。我扶槛凝望,天地浩淼。“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先生笔下洞庭湖气势非凡。既然先生未曾一见,那么此佳句描绘,应该是根据完备的“前人之述”了。岳阳楼临洞庭,于是先生又酝酿出“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的佳句。至于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或是依据当时的地理资料,或是依据前人诗文了。多会于此的迁客骚人,范老先生也定有耳闻。我再次吟咏文章的后两段,内容完全是对洞庭湖的浪漫想象和作者的抒情之笔了。作者宦海沉浮,感慨万千,便留下:“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和“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脍炙人口的佳句。作者豁达,境界高远,便借题抒写人生之忧之乐的理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浩然博大的情怀,后人不得不拜服啊!
到岳阳还满足了我临洞庭的愿望。暑期,差不多是“八月湖水平,含虚混太清”的时节。登上快艇,穿过洞庭,真是: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啊!不由得想起苏轼的《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又想起老杜的诗句:昔闻洞庭水,今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快艇在洞庭间飞驰,我心随湖水荡漾!遥想孟浩然诗句中,古代著名的云梦泽,不知在何年何代干涸了。有些怅然,然而,刘禹锡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闻名遐迩的君山秀姿,倒映湖中,映入眼帘!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我来到湘妃庙前,我抚摸枝枝斑竹,那点染千滴泪的斑竹,又不能不让我的思绪飘飞,湘妃啊,湘妃,屈原吟咏你,千古流传你,真是可歌可叹啊!
范老先生笔下的“衔远山”,莫非就是秀美的君山了?
啊,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洞庭湖,酿造了岳阳楼;巧夺天工,文化浓郁的岳阳楼,点缀了洞庭湖,真是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二)
岳阳楼面洞庭,黄鹤楼面长江(或者说是长江,汉水合流之处),我沉醉于岳阳楼的古朴,我惊诧于黄鹤楼的壮观!
步入黄鹤楼景区,天下佳处,别有洞天!迎宾赞礼的是胜象宝塔。传说诸葛孔明,为指挥东吴水军夜战而设,俗称孔明灯。接着映入眼帘的是“三楚一楼”牌坊,背面赫然入目的是苍劲的“江山入画”。
重檐欲飞,金瓦殷柱,金碧辉煌的黄鹤楼,巍峨矗立,楼高五层!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给黄鹤楼蒙上神奇浪漫色彩。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黄鹤楼明丽旖旎、开阔雄壮的背景。进入景区,参天的古木,合抱的树干,蓊郁的枝叶,无声地承载着历史。或许宋人树之,或许元人栽下?哦,坡《古柏》诗云“谁种殿前柏,僧言大禹栽。不知几千载,柯干长青苔”,可信,抑或不可信?
谁说黄鹤已去,它们赫然屹立呢!窃窃私语,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那负荷着黄鹤的神龟,还在讲述着源远流长、绵亘千古的故事!我徜徉在古代名楼之下,蓝天白云,丽日朗照,那檐牙高啄,层层凌空的黄鹤楼,似乎飘飘欲飞。洞天石扉,轰然中开,天上人间,景致如此绮丽!
触摸着白玉栏杆,进入楼内,“气吞云梦”匾额气势非凡。其他三面匾额分别是“势连衡岳”“云横九派”“浪下三吴”。黄鹤楼真是欲囊括吴楚,包举江泽,并吞天地!
今人把现代设施――电梯,装进楼内,方便了游客,但不知老祖宗是否诧异。不论如何,我先乘梯飞至楼巅,体会仙人的缥缈吧。登楼俯瞰,不尽长江,浩浩汉水,在此交织。龟蛇静,风樯动, 其势磅礴浩淼。江汉交流波滔滔,晋唐遗迹烟渺渺,环顾三楚风云水,无限诗情涌心潮!
东西南北,风光各异。最爱那穿越武汉三镇的长江,天堑变通途的大桥,那是湖北人的骄傲!望江城,楼宇林立,一片盎然生机;望碧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诗仙佳句妙,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千秋黄鹤楼,万古长江水,城下沧浪水,江边黄鹤楼!黄鹤楼为江之骄子,江系黄鹤楼之摇篮!江楼相依,风光无限!
五层四方檐下,各悬笔力遒劲的匾额:“黄鹤楼”“南维高拱”“北斗平临”“楚天极目”,与底层匾额遥遥相应。阶阶步下,细细品味,层层楼内,装饰各异,均典雅华丽。楹联、书法、绘画、雕塑,令人目不暇给。
我再次惊叹不已的,是黄鹤楼的夜景,真如天宫仙境,璀璨夺目!与武汉三镇变幻的霓虹灯,流动的汽车灯,闪烁的万家灯,交相辉映。万点星光,朗朗明月黯然失色。真是千秋携手,古今合璧!
(三)
若说黄鹤楼临长江参天而立,滕王阁面赣江气势也不凡!若说《岳阳楼记》千古名篇,《滕王阁序》更是惊世杰作啊!“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滕王阁是唐高祖之子滕王所建,唐高宗时,洪州都督重修此阁,并于675年重阳,宴饮宾客。唐初四杰王勃即席赋诗,并写序文,使我们身临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觥筹交错的盛宴。两个月后,王勃溺水身亡,英年早逝,呜呼哀哉。
临滕王阁,似乎不是暑天,天高云淡,气爽神怡,高阁突兀,格外亮丽。若论布局,四大名楼中,我看滕王阁当属第一。正如王勃的文句描绘,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岗峦之体势,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进入东门,是三重檐的牌坊,它像一个特写镜头,收入了碧瓦重檐,雕梁画栋,白槛丹柱的滕王阁全景。东西蓊蓊郁郁,浓密树阴簇拥下的滕王阁,屹立在蓝天白云之下,格外端庄,肃穆。滕王阁主殿,巍峨挺拔,左右各有南北两园,经压江亭,进入南园。穿挹翠亭,便到北园。北园中,王勃汉白玉雕塑,神采飞扬,目光炯炯,潇洒飘逸,伫立清澈碧池之中。池水涟漪,弹拨着诗人无尽的才情;垂柳轻抚,传递着后人不尽的爱慕。北园北的思贤楼有仿古演出。我们欣赏了“唐宋风韵起歌舞”,屏幕中编钟奏起,歌女灵动的舞姿,柔美的笑靥,使观众在盛唐帝国漫游。北园东是《滕王阁序》印谱碑廊,历代印鉴,金草隶篆,神韵洋溢,一展风采。
登上主楼的台阶在正面,不同于黄鹤楼。那台阶开阔,级级拾上,有一层楼高吧。进入阁内,我尽享古代璀璨文化。一楼王勃塑像,隽秀翩然;二楼壁画《人杰图》,巧夺天工;三楼壁画,临川四梦,提醒人们,明代著名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是江西人,他的著名传奇《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合称四梦,对后代戏曲家,文学家,影响深远。在那里,我还看到著名的唐《霓裳羽衣舞》壁画,那舞曲曾引起后人多少浪漫想象,我急忙拍摄下难得的文学资料。提起临安,又想起临安人,唐宋家之一,著名改革家王安石,正如王勃所云,人杰地灵啊!五楼有壁画《百花百蝶图》,六楼是滕王殿。花10元钱,便可逍遥于滕王坐榻之上,过把风流倜傥的王爷瘾。
下临无地,滕王阁西临赣江,滕王号,正驶出码头。我第一次注目赣江,那宽广,那气势,不减长江。凭栏远望,一览江山,赣江横空,汇百川脉。楼镇江中,歌舞升平,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韩愈云:“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度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四)
论壮观,滕王阁、黄鹤楼难分伯仲。论神奇,非蓬莱阁莫数。论地利,岳阳楼临洞庭,黄鹤楼濒长江、汉水,滕王阁面赣江,蓬莱阁傍黄海、渤海,均不同凡响!
进入蓬莱景区,翘首企盼江北名楼,我的四大名楼最后一站――蓬莱阁。我渴望着,脚不点地,一步登顶,一览天下小。当我拾级而上,一睹蓬莱阁真面目时,有些失落。两层,木质结构,除了立柱四根,“蓬莱阁”三字,几乎没有璀璨夺目的色彩。蓬莱阁内大概只存放一些诗文字画,且不对一般游人开放。与其他三幢名楼显赫、伟岸相比,真是迥然逊色了!既不宽阔,又不高耸,犹抱琵琶半遮面,以致拍摄全景竟不可能。站在阶下,不见顶部;站在级上,不见侧边。左右两株柏树,遮蔽半阁。使穷浑身解数,尽可能地选取最佳角度。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江北名楼么?我凝望,深思。
啊,蓬莱阁可瞻观,而不可登临;可顶礼膜拜,而不可亵玩焉!柏后一副楹联隐约可见:万顷青天登梯得路,三千碧海破浪乘风。蓬莱阁,它是清高的,神秘的。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是一张黑白老照片,是陈年佳酿,又是古典歌曲。它没有粉饰,没有迎合,她的风采,她的神韵,只待慢慢咀嚼品味。
我终于豁然开朗。原来蓬莱阁的妩媚,在于它的整体。蓬莱阁景区,融庙宇、园林一体。由弥陀寺,吕祖殿,三清殿,天后宫,龙王宫,蓬莱阁,八仙过海,田横栈道,戚继光故里,水城等组成。有的古迹在丹崖山巅,有的景点在山下四围。真如颗颗瑰丽明珠,点缀在黄渤海之滨。
蓬莱阁对于我,是神话传说的扑朔迷离,田横栈道的惊心动魄,黄海、渤海汇合的磅礴气势。
八仙过海的故事,渤海三座仙山的传说,始自2000多年前始皇年代,世代流传,令人心驰神往。史迁记载,始皇“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而去,终莫能到”。不知太史公如何考证,笔下如此虚无诡谲。
蓬莱有“人间仙境”美誉,不知招摇多少文人前来,撩拨多少骚客心弦。《长恨歌》云: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钟情的玄宗,苦思冥想,回眸一笑百媚生的贵妃,莫非隐居仙山?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在濒海广场,八仙雕塑栩栩如生。相传八仙曾在蓬莱阁聚会饮酒,酒致酣畅淋漓。汉钟离向大海抛却手中扇,霎时蒲苇编就成席,漂浮海面,他跃身卧于其上,向远方飘去。何仙姑不示弱,便抛出荷花,花愈张愈大,璀璨夺目,馥郁飘香,仙姑亭亭于花间,随波漂荡。其余六位仙人,岂能善罢甘休,纷纷使出解数,各显神通,遨游万顷碧波之上。这八仙的传说,又使多少文人雅士,挥毫泼墨。
古话古韵风味犹存,今人诗文又如朵朵海浪花,吐露芬芳。我想到杨朔的《蓬莱仙境》、《海市》。大概是游人如织,那虚无缥缈的梦幻,被惊醒了,如今蜃楼已不多见。
田横山是黄渤海天然分界。在黄渤海分界处,块块礁石,海水漫过、石经嶙峋崎岖。时而一股海浪喷涌,三分险峻,七分惊诧。前来的游人,忘却了年龄,忘记了性别,待风浪过去,磕磕绊绊,穿过曲径,登上礁石极顶。人们感慨不已,向黄海,向渤海,挥手致意,似乎此生再无憾事!是啊,有渤海、黄海两龙王护驾,人生的航船会平稳一些吧。
总理著名绝句“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曾激励多少韶华学子。末句“难酬蹈海亦英雄”,用了壮士田横的典故。关于田横,《史记》中早有记载。 秦末田横起兵,与刘邦争雄,兵败于蓬莱丹崖山,傍山依海,安营扎寨。田横重伯夷之义,绝不食汉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拔剑自刎,舍生取义。所率部下500壮士,遇难不苟,跳海身亡,惊天地兮泣鬼神!太史公不禁感叹:横之志节,宾客慕义,犹不能自立,岂非天意。
峭崖嶙峋,“田横栈道”红色标志赫然 。走在漫漫栈道之上,当年铁骑蹄痕,似乎清晰可见;铮铮铁索,铿锵着金戈呐喊。粗犷坚毅大汉,直视远方,神采俊逸,手持刀戟斑斑血迹,向后人昭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任海涛翻卷,撩湿我的衣衫,任思绪飘飞,凝神屏息,深味历史积淀的分量。百感扼腕,说不清的感慨,诉不尽的震撼。
心怀怆然,又步入戚继光故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山苍苍兮海茫茫,备倭终生保国疆”。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戚家军雄风犹在;戚家父子兵器陈列室,擂鼓声声,猎旗飘飘。
大学生行为规范心得【第三篇】
这学期我校非常重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积极开展行为规范月活动,下面就我班同学在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方面的情况作一总结。
具体教育措施:
1、养成教育,始于细节。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著名***陶行知关于德育教育根本任务的基本阐述。从教以来,我始终遵行陶先生这一朴素教育思想,立志让每个学生,通过天天求知,日日求真,成为大写的人、高尚的人、“四会”的人,成为真人。
求真的核心是习惯养成,求真的起点是求细做小。面对多属独生子女,思想尚不成熟,志向远大模糊,良好习惯尚未养成的现代中学生(我们的养成对象),班**德育
工作最原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入手,实抓细节教育。让每个学生,心如明镜,勤扫小屋;不好高骛远,不求大弃小;关注生活中的每一细节,做好身边的任何一件能够做好的小事;追求细心、细行和细德。
2、教人求真,自己先做真人。
“重细”是理念和态度,“善细”是教师的诗外工夫。善细的结果未必能事事如愿,善细的过程一定真实而感人。
陶行知说:“教人求真,先做真人”。真的班**,敢于直面微薄的待遇,敢于正视“非优”的考验,我行我素教人求真,兢兢业业常抓细节,这是怎样的殉道者和幸福者。
我虽不是一个优秀的班**,但我愿放弃冲天的志向,以恬淡心态和求实的作风,引导学生做好细节!
3、养成教育,成于细节。
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惯的重要时期。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学**惯对小学生来说能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人终身受益。我围绕求真目标,实抓细节养成。现将一月中细节教育的点滴,汇报如后。
首先,确定指导思想:
1、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关键是养成教育,须遵循“从他律到自律”这一规则。
2、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应落到实处,细微处入手,可以通过训练养成,加强训练,指导与主体意识相结合。
3、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实践中体验,在活动中感受。
第二,如何做好养成教育的具体做法:
1、明确意义,激发动机。
①学生——激发自我教育的动机。
自我教育能力是学生在自我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让学生保持自我教育非常必要。我班充分班队课、板报开展知识竞赛等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现实、体验生活、不断提高自我教育活动。
同时,也使老师们认识到,养成教育不是校长、德育处、少先队或某个老师的事,应是全校师生共同的事情。同时,明确要抓学生成绩,抓教学质量,必须从抓学生的行为习惯入手。树立“行为规范教育我有一份”的观念,形成“人人关心养成教育,从抓养成教育”的氛围。
2、制定计划,明确目标。
根据学生年龄结构,心理特点,我班确定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目标和训练的内容与重点主要训练有三大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卫生习惯养成目标,行为习惯养成目标和学**惯养成目标。
3、建章立制,规范言行。
良好的行为规范养不是靠几次教育,几个活动就能完成的,它需要老师和学生持之以恒来完成。
(1)值日**:由本班小**负责每天的“五项”竞赛检查,主要是学生的行为表现,及时作好记录,并且作好教育,一周作好总结工作,真正从细小处入手,把行为规范落到实处。
(2) 学生文明行为考评**:每月都要对学生行为进行考核,作好记录,评出文明小标兵并且进行存档,与“文明班级”和“优秀中队”相结合,使学生的行为表现处于集体的****下,使学生能较自觉地遵守规范。
收到的成果
(一)卫生方面
卫生打扫及保持。值日学生能够坚持早到校,彻底打扫干净室内外卫生。教室、卫生区不留任何卫生死角,不存任何垃圾物。门窗玻璃要全天保持清洁无任何尘土,室内外地面无废纸、饮料盒、塑料袋、卫生纸等垃圾物。值日生要将将室内桌凳摆放整齐,凳子一律放在课桌下。
(二)行为习惯方面
1、养成了良好的饮食习惯。杜绝零食、塑料袋等白色垃圾物进校园。学生不在校外小摊上买饮料、面包、鲜奶、糖块、辣椒条、菜饼等不卫生食品,也不从家里往学校带零食。
2、切实做好安全工作。全体同学认真遵守《班级**》,做安全有益的游戏,创建“**校园”。严禁攀爬篮球架、杆子、柱子、树枝、窗台、楼栏杆等,严禁在楼梯、走廊、教室、操场、厕所等地追逐打闹。
3、严格到校、休息时间。
(三)学**惯
课前预习、自学,课后认真复习,不懂就问;按时、**完成作业,书写工整,卷面整洁;认真做广播操、眼保健操;认真上好朝读和自习,老师不在时自觉遵守纪律。
(四)文明习惯
尊敬老师,对老师有礼貌;体贴父母;礼貌待客;爱护课桌凳,不乱刻乱画。
4、严格训练,及时反馈。
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强化训练,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做法:
(1) 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体验。
(2) 在学校生活中训练。要求学生在校生活中规范化、科学化、有序化。
及时反馈,矫正强化。良好行为养成,我班及时表扬、鼓励,使其产生强化作用,对不良行为我班及时指出,要求及时整改、矫正。
第三、取得的成效与努力方向。
在各个学生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下,每人都能根据训练目标完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通过“规范月”的强化训练,都能够在思想上形成共识,清楚在知道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自身发展非常重要。
虽然“规范月”活动只有短短的一个月,取得的成绩也是可圈可点的。,但并不表示没有问题。今后,在这方面的工作更需要注意积累,不断提高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学习,吸收别人的经验,把我班的养成教育做得更好。
另外,对行为规范训练不够到位,落实不是非常到位,没有从细小处入手,还有我班是农村子弟班,家长素质差次不齐,普遍不高。很多活动都在尝试、探索当中,还有很多缺陷与不足,有待不断完善。
根据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行为规范训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贵在坚持,持之以恒。今后如何将活动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更好结合,这将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登快阁黄庭坚范文【第四篇】
通过这样一次探索便让我发现,在中国古代的古典诗词中包含了不少与民俗文化有关的内容。它们在民族历史的长河中,世世代代,年年岁岁,为人们的生活增添意义和乐趣,振奋或抚慰人们的心灵。由此而引发的思绪和灵感,又往往成为诗词创作抒情咏怀的缘由和契机。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与民俗文化有关的作品数量可观,佳作迭现,这确实是诗词发展史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民俗是约定俗成、世代积累、长久稳定的,往往超越历史阶段而存在。我们现在的生活往往不失留有一些旧时民俗的痕迹。古老的民俗很多都能延续至今,并与现代生活相融合而不失其历史光泽。民俗总是与人民生活形影相随,结伴而行。而后代的人们对于前代的民俗,也总是怀有兴趣,并会感到亲切和易于理解。我们如果要对延续至今的这些古代民俗给予现代诠释,除了追本溯源,还要证明其历久不衰、与时变易的内在原因。
下面我们来看看当代一些学者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
俞平伯先生的《唐宋词选释》③,对所选词的民俗背景就有专门的诠释。从戴复古词只选了一首,十分的别具见地:
“卖花担上,菊蕊金初破。说着重阳怎虚过。看画城簇簇,酒肆歌楼,奈没个巧处安排着我。家乡煞远哩,抵死思量,枉把眉头万千锁。一笑且开怀,小阁团栾,旋簇着几般蔬果。把三杯两盏记时光,问有甚曲儿,好唱一个?”(《洞仙歌》) 这首词纯用当时口语,写的是九月九日的重阳节时,在酒楼的小阁上大家围桌而坐的场景。三杯两盏淡酒之余,请来歌妓唱曲,唱的就是重阳应景的时令曲子,以此来酬佳节。十分生动真实的描绘了一幅与宋词相关的节日民俗场景。
黄杰先生也写过一本《宋词与民俗》④,这本书则是从民俗学的观点和角度,系统性地重新审视宋词的价值,并剖析了古典诗词与民俗文化的联系。
以茶汤为例。按宋时的习俗,客来时进茶,客去则进汤。进茶时要唱“茶词”,进汤时则唱“汤词”,其作用与当时酒筵上歌妓劝酒常用的“酒词”相仿。“茶词”与“汤词”同为宋时“茶道”的内容之一。两宋饮茶之风极盛,有不少著名的茶品,喝茶时讲究饮茶的方法、器具和场合。因而在两宋词中,“茶词”、“汤词”亦独为一类,为数甚多。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既是师友,又是茶侣,又多擅长以诗词咏茶。黄庭坚是江西分宁人,分宁就是宋时茗茶产地之一。富弼为相,会见黄庭坚,所得的印象,就是“原来只是分宁一茶客” ⑤。北宋文豪欧阳修在《归田录》⑥中也写过这样的文字说:“腊茶出于福建,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注(亦作“日铸”,绍兴山名,其地产茶)为第一。自景已后,洪州双井白芽渐盛,近岁制作尤精,囊以红纱,不过一二两,以常茶数十斤养之,用辟暑湿之气,其品远出日注上,遂为草茶第一。”这里所说的这种双井白芽,就是黄庭坚家乡特产的名茶。
接下来我们再一起看看民俗文化中的节日民俗部分。
唐代诗人王维曾写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⑦诗中说得明白:正是重九佳节,正是那阖家登山、遍插茱萸以示亲人间共避邪恶、相互祝福的节日习俗,牵动了这位离乡背井的游子的思亲之情,使他不吐不快。这种“情”不是单方的,作者想象远在华山以东的家人们,在秋高气爽之中相拥登上山巅,每个成员都佩带上芳香的茱萸,也正在为“少一人”而深感遗憾。两情远隔重山,发于一旦,是由重阳节日所激发,通过重阳的节日活动连结起来的。对于离别的亲人们来说,思念之情时时都会袭上心头;然而面对节日的有关情景,思念总是更加强烈。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节日在人们心中掀起的情感波澜是带有普遍性的;诗人的感觉更加敏锐,说出了别人欲言而未能言的话,因此,“每逢佳节倍思亲”,便成为中外古今广为传诵的名句。可见,节日习俗不仅对诗人的创作心理,也对读者的欣赏心理起着积极的作用。
寄意于民俗风情的诗作还有《寒食即事》⑧。《荆楚岁时记》云:“冬至后一百五日,谓之寒食。”即在清明节前两日,寒食节人们要灭除旧火,禁火三天,没有热饭吃,故曰“寒食”。而只有得到皇帝特许者,才能燃烛。唐时,朝廷在此日以宫苑中榆柳点火以赐贵近宠臣,《寒食即事》诗所描述的就是个中景象。诗云:“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在全民灭火寒食之中,作者有意推出了从皇宫中传递火种的镜头,画面所体现的特权自然是引人注目的。特权阶层中是些什么人呢?作者又借东汉的“五侯”来指当时那些弄权、炙手可热的权臣宦官。全诗并无一句议及政事,却又借助寒食节的习俗,写了皇帝对宠臣权贵的特殊待遇,深有讽喻意味。
节日习俗是民俗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独呈异彩的一部分;各个节日又各具时令特色及文化内涵。由于节日活动特别能引动人们的思绪,触发创作的灵感,所以诗人词家总是借景抒怀,驰骋想象,施展才华,写出情景交融并深刻体现民族文化传统的佳作。其中个人的感受与群体的文化成果既融汇一体,又生发升华,具有突出的深厚度。这些诗词所写的也无非是人间世态、风花雪月、悲欢离合和愿望理想,却因与特有的节日风情相结合,因此民俗风格深刻鲜明,尤富生活气息,读来如醇酒醉人。节日习俗是人人享有、年年重现的,人们对之十分熟悉,这就使创作与欣赏在心理上得到沟通,因而与节日习俗有关的佳作往往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从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反映节日习俗的诗词也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值得注意与研究。
若再上升到民俗文化,其本身内涵也是非常庞大且丰富的。有关妇女生活、婚丧喜庆、饮食服饰、百工伎艺、音乐歌舞、各地物产、市井游乐、宫廷庆典、神怪灵异、社会交际、佛道宗教,乃至草木虫鱼、行话俗语、医卜星象等内容,在古典诗词中都有生动如实的记录。这些蕴藏丰富的民俗迹象,现在已很少被运用,所以我们对诗词的研读和考索,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民俗文化的复兴。
①李商隐《无题》
②解释来源自“百度百科”
③俞平伯 《唐宋词选释》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5月版
④黄杰 《宋词与民俗》 商务印书馆 2007年7月版
⑤ 据清朝潘永因所著《宋稗类钞》卷六记载,富弼曾讥黄庭坚,原话为:“将谓黄某如何,原来只是分宁一茶客。 ”
⑥此段文字选自欧阳修《归田录》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