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古诗画教学反思幼儿园【范例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215468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古诗画教学反思幼儿园【范例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古诗画教学反思幼儿园【第一篇】

《村居》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在学习《春晓》一诗的过程中,我们体验了诗人孟浩然对春天的喜爱、珍惜之情,今天我们再来看看诗人高鼎眼中的田园乡村中的春天。

在课前预习中我已经安排范读,安排学生对生字进行圈画、注音,这对课堂上对生字的认读打下了基础。在上课时,我首先进行范读,让学生再次体验对诗句韵律的把握,而后让学生自读。但在安排自读过程中,学生总是齐读,方法单一,在今后的教学中这方面要多加训练,让学生明白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读法,以便更好地进行朗读训练。

诗中“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前一句的意思学生可以理解。而后一句不好理解,这部分我直接进行讲授。但是整体来理解诗句的意思,学生的体会很泛泛,虽然通过想象进行启发,学生对春天的美丽有所感受,但不够强烈,说明平时的情感积累不够,也说明情感升华还不到位。

在生字讲解中,我对会认字和会写字用不同颜色的粉笔进行了区分,学生能够加深印象;在识字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组词及时增加同音不同字的区分、多音字的积累,这些有助于学生对生字的掌握。但在生字教学中存在练习不够的问题,我只是在诗文中让学生认字,而没有单独考察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在会写字的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多参与,让学生自己体验字的书写,建立写字的结构观念。

在整首诗文的讲解中,教师主导地位太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没有让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诗文体验中。而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设置的问题没有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在今后的课堂上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需要注意的。

在习惯养成方面,还需要不断强化,在课堂上学生的坐姿、举手、回答问题等课堂表现有所改善,而写字的正确姿势需要进一步加强训练。习惯养成不能单单看这一节课的表现,还要经过长时间的强化训练。另外需要关注个别学生在课堂上走神的现象。

古诗画教学反思幼儿园【第二篇】

1、自主识字,认识本课的“楚潋”等4个生字,会写“断楚”等9个生字。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体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4、默写《望天门山》。

1、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体意思。

2、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理解“出”的意思。

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习了《富饶的西沙群岛》,了解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今天我们将和唐宋两位大诗人一起到安徽的天门山、杭州西湖去游览一番。出示课题。

二、指名朗读,检查预习

1、自由放声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3、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提示七言诗的停顿规则。

4、再次朗读,读出节奏。

三、借助注释,理解《望天门山》

1、提问:天门山是几座山?楚江指的是哪条江?学生回答,表扬学生会看注释。出示古诗《望天门山》“开回出来”四个字红笔标示。

让学生根据注释讲一讲意思。

2、教师引导:默读古诗,看一看这几个动作分别是谁的动作?

3、指名交流。

5、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边说边在黑板上画:你是想说,青山并没有移动,只是因为李白乘坐的小船顺着江水向天门山漂过来,让李白感觉到两座青山像是迎宾一般,相对出来迎接自己。那么课题是《望天门山》,作者在哪里望见的天门山?(引导学生更加明确作者望的位置。)

6、指名配乐朗读。其他学生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7、用自己的话讲述刚才想象到的画面。

四、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1、把刚才想象到的画面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

2、全班齐诵。

五、理解并感情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1、根据注释,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解释,及时引导。

2、作者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

3、把“方、亦、总”去掉可以不可以?

4、想像下雨和晴天的西湖,有感情朗读诗句。师生接诵,全班齐诵。

六、拓展积累与运用

1、我们的祖国风光秀丽,引得无数诗人都歌颂它。你还知道哪些诗句?

2、学生交流,会背的可以一起背。

3、拓展古诗《望岳》

(1)屏幕出示,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

(2)学生根据注释,试着理解。

(3)提出不懂的地方,讨论后理解大体意思。

(4)师生对读、接读、齐读、熟读成诵。

4、创设情境加以运用。

5、默写《天门山》

(1)仔细观察生字“断、楚”老师提醒“楚”的中间部分。

(2)学生默写。

(3)全班展示。

古诗画教学反思幼儿园【第三篇】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回乡途中,看到柳树后突发感想所创作的.一首诗。当时正是初春时节,柳树吐出的嫩芽,呈现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授课前,我先让学生画一幅自己眼中的柳树,并写上一两句赞美柳树的话,好让学生提前从色彩方面感知一下碧玉妆成般的柳树,也从形态方面感知何为万条绿丝绦。这样一来,学生对古诗内容较容易理解一些。

导课时,学生展示的作品超出了我的想象,当他们双手举起自己的作品时,站在讲台上的我禁不住叫了起来:“哇!太美了,我仿佛置身于柳树林。”然后,依次点了三个孩子单独展示自己的作品,他们的描述令我惊叹,也令在场的老师们惊叹。看来,准备工作做得很好。授课时,我采用叙事的方式来贯穿整首诗,从一千年前的某一天开始,引出地点、人物,缘何出现了《咏柳》这首诗。

整节课来看,流程进行得很好,从对“咏”的理解,到对柳树从远到近的认识,以及作者从观察到想象体现出的对春的无限热爱之情,课堂中呈现得都很好。不足之处是,老师表现得多,学生发挥得少,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一次经历,一次收获,磨砺中总结经验,在教育这条大道上,和学生携手共进。

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觉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清人陶虞开称诗人笔法高妙,能“以诗为画”(《说杜》),此诗可为印证。但这首五言绝句之妙并不止于“以诗为画”,诗人着意传达的还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说春日迟迟、江山秀丽、清风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鸳鸯,都是诗人的视觉、触觉(风)、嗅觉所感,那么泥土之“融”、沙砾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觉了。只因为对春天的阳光明丽、惠风和畅、鸟语花香感受至深,诗人无须触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松湿和沙砾的温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体会又加深了对飞燕的轻盈、鸳鸯娇慵的视觉印象,从而使诗人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谐和春意之中。

古诗画教学反思幼儿园【第四篇】

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观看太阳西沉、大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应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真正理解字义和诗句内容,深刻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我在教学前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情况调查。通过调查,我了解到学生对古诗《登鹳雀楼》比较熟悉,有部分学生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发现学生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不但不认识诗中的一些字,而且,有的连字音也读不准,字形也不清楚,更不明白诗意及蕴含的道理。同时,我还发现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而且,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

教学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学生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

在检查自读情况时,我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但是个别字音仍发音不准确,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而且,我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努力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215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