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音乐教学反思:营造良好心境的途径和方法【热选5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实用音乐教学反思:营造良好心境的途径和方法【热选5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音乐教学反思:营造良好心境的途径和方法【第一篇】
音乐课堂中营造创新的环境其他教学反思
我们会发现: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常常处于被动状态。课堂音乐教学的主要模式仍然属于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对于音乐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工作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帮助学生发现美感。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音乐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表现在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等效应上。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誉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我们应该给学生营造好“创新”教育的环境。
一、“四个开放”,全面营造创新的课堂气氛
1、放开视野,提供观察的机会
观察能力是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是构成学生创造能力的基本因素,创造能力的起点在于观察能力,观察是“源”,创造是“流”,善于观察才善于创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为学生提供观察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社会生活,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做观察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联系实际活动,从生活中汲取――模仿――表演,丰富学生的想象,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积累。如让学生回家寻找观察母鸡下蛋的叫声,然后在课堂上开展关于母鸡下蛋时叫声的讨论模仿,在学生情趣盎然之际切入学习切分节奏|咯哒|咯哒|,这样,学生既明白了音乐来源于生活的道理,又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了xx的切分节奏。
观察插图,小学音乐教材中编配了一幅幅精美的插图。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把这些插图利用起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插图帮助理解歌曲内容,通过观察插图了解各类乐器的形状及演奏姿势,通过观察插图帮助掌握集体舞动作要领,通过观察插图放飞想象等等。
观察荧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个特殊的窗口,把聆听与观察密切联系起来,给学生身临其境真挚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去发现、去思考、去探索音乐的美。
2、放开说话,提供表达的机会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摒弃那种教师滔滔不绝讲个不休,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应积极为学生创设语言交流的氛围,给学生“讨论”“说话”“争吵”的机会,让人人都说起来,发展形象思维,激活灵感。
说感受,感受是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一个回味和小结。在课堂教学中我把要学生说的感受分成两种:一种是初听后的感受。如欣赏某歌曲时,不告诉乐曲的题目要学生初听,结束后把感受说给大家听,学生会说:“这首歌好像在哪里听到过。”有的马上接下去说“在电视里听过”等,都急着把自己的直觉说给大家听,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另一种是再听后的感受。对同一个曲子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同一个人对同一首乐曲每次欣赏都会有新的发现,听得越多它们对音乐的理解也会更透彻。如教师介绍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内容后进行再听,这时学生说的比初听后的感受要更进一层了,将两部分进行了鲜明的对比。这里不需要老师生硬的说教,因为这些就是学生心灵深处创造性审美的体验,结合了生活创造性的理解乐曲,我觉得学生的这种感受就是创造力。
说标题,标题是作品的中心思想所在,结合欣赏教学,让学生就所欣赏的作品标题展开丰富的联想说说想法,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内容领悟思想感情。学生只有在思想上深刻起来,才能受到感情的熏陶。如欣赏中,在告诉学生标题后,让学生就展开想象说自己的理解。教师趁机启发学生“能想象一下是怎样的场面?”大家尽情表达着想说的话,没想到题目上简简单单的几个字竟能引起学生这么一大堆的话语,学生越说思维越活跃,对乐曲的理解也越深刻,像这样有目的、有选择的说标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还为下一步的“听”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说见解,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听,通过讨论的方法然后表达自己对音乐的不同见解,激发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如老师提供给学生一段音乐片段,在学生不知道的前提下,运用提问的方式来创设问题情境:“你认为这段音乐描绘了什么?”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个性,从不同的角度对音乐进行多方面的描述。从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中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多端性。
3、放开思考,提供探究的机会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能力,而是包括着用自己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对事物进行分析和整理,从而解决问题。实践证明:由学生自己发现、弄懂的东西比老师直观教的印象要深刻的多。
在模糊点思考探究,音乐语言所描述的音乐形象通常带有模糊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模糊点”,让学生充分思考、各抒己见。为乐曲添标题就是抓住了音乐的这一特性。如欣赏乐曲时,引导发现问题:这首乐曲我不知道题目是什么,我可以自己给它起个名字吗?在老师给予肯定之后,于是就有了一些富有创意的名字。
在动情点上思考探究,“动情点”通常是指晚会中,导演们精心设计、巧妙安排的让观众动心、动情、心理深处产生共鸣之处。而歌曲中的动情点则是指歌曲中的关键乐句和高潮处。在教学中教师也要善于抓“动情点”,使学生的情感与歌曲的情感产生共鸣,迸发出情感的火花。如让学生正确分析、把握、理解歌曲的节拍、节奏、音高、力度、速度等在关键乐句和音乐高潮处起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在演唱中感受和碰撞,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在疑难点上思考研究,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会进一步去思考,才能有所发现创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为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发问,勇于解疑,有所创造。
4、放开实践,提供创作的机会
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作”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在音乐教学中,有好多内容适宜于学生开展模拟性实践,进行发散性创编,教师必须善于捕捉这种时机,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创作尝试,通过创作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求知。
结合表演创作,教学中教师应抓住中小学生好动的特点,为他们提供表演的机会,让他们尝试自己创编表演,以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能力。如可通过歌表演、用动作表现节奏,根据音乐自编动作表演等形式,使学生以积极主动地状态投入情感体验,展开丰富的想象,创造性地表现音乐。
结合歌曲创作,有计划、有意识地安排学生结合歌曲内容中的可换之处进行创编活动,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学会变通、大胆尝试。一项富有创意的活动给学生带来了莫大的喜悦和自信。
结合节奏创作。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节奏意识,从游戏入手,让他们喜欢节奏,学生有了基础后,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节奏的创作。如采用师击生答的方法进行节奏创作练习,可按重复句作答,稍作变化作答,自由式作答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除此之外,学生的节奏创作还可以采用为歌词编配节奏,根据节奏编配旋律等方式来进行。
结合绘画创作,音乐和绘画有较多的共性,音乐中的节奏和音高的变化都可以用线条的变化来表现。音乐是抽象的,而具象的线条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乐曲的节奏和音高变化。如在欣赏轻缓的乐曲和活泼的乐曲后,让学生分别用不同的线条变现出来,这样,学生就很直观的感受到了乐曲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速度等特点对表达音乐的形象和情绪的作用。
二、“三个尊重”,积极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
1、尊重学生的“怪异”
求异、偏激、怪才都是与众不同,都是突破常规,这可能就是创新的基础和兆头。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特殊性,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解除学生的恐惧心理,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敢于提出问题,使每个学生的能力和创造性得到最充分的开发。如在高年级的欣赏教学中经常让学生根据音乐自由的想象,为乐曲加题目。一次听课,欣赏乐曲《刀马舞》后有一位学生竟为其取名叫《锯木舞》,这大大出乎大家的意料,学生们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哈哈大笑起来,表示不赞成。这时,老师却及时表扬了他:“你的想象力真独特,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并同时对大家说:“欣赏任何一首乐曲,你的思维都是自由的,只要说得有理由。”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在无任何心理负担、思维完全开放的条件下,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创造潜能。尊重学生的“奇”思“异”想、“胡”言“乱”语,就是注重对学生求异思维能力训练的表现。相反,教师如果再发现学生的观点、行为与自己的想法不一致,就马上将其当作怪异者的话,那么,学生的创造热情将受到挫伤,最后只能扼杀了学生的创新。
2、尊重学生的选择
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就又多为的延伸性,它既可以顺应老师的意志,按教师的思路前行,也可以逆教师的思路,另辟途径,思考问题和创造结果的角度一定是多元的、多角度的,教师应“导而勿牵”让学生发挥,允许学生说不,允许学生挑战权威,允许学生出错。例如提问:假如用某种色彩来形容小号的音色特点,最恰当的是那一种?为什么?有部分学生认为用红色来形容小号比较合适,因为红色象征着热情奔放,而有一部分学生却认为用黄色形容小号的辉煌嘹亮是最恰当不过了。两种说法,孰是孰非,碰到这种情况,教师就应尊重学生思维方式的自主选择。
3、尊重学生的创新成果
只要与众不同,只要是原发于本体的独到思想,就是创新成果,教师一定要及时捕捉,热情鼓励,“小火花做大文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肯定。是学生获得满足感,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教师要善于用夸奖的言辞,特别是当学生产生求异思维和创新活动时,更应用“你真有创造力”“你回答得真独特”等言语随时表扬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创造学习的欲望,不轻易否定学生的回答,不论学生的天赋和潜质如何,都要给予适当的,必要的肯定。
三、“一明确、四吸引”,教师自身做好创新
1、要明确开放学习的任务
教师营造愉快且充满感情的学习气氛。在传统教学中,常因教学资源不能充分运用,尤其是教学过程严肃化及老师单项信息的传递,因而使学生学习成效大打折扣。所以教师宜以尊重鼓励以及多元化信息传递的方式,来营造愉快而又有感情的学习气氛。教师布置丰富的学习环境。提供学生自发性的探究与自我调整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操作、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在活动过程中与环境中的物体、事件和人之间的互动,并慢慢掌握自己的知识。
2、音乐教师要善于运用吸引教育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形成“信任”的吸引;在授业解惑的过程中要形成“知识”的吸引;在展示新型教师形象的过程中要形成“气质”的吸引;在创设教学活动情境的过程中要形成“语言”的吸引。
四、好的音乐评价方式在营造创新教育环节中不容忽视
任何评价都不是随意的,音乐教学的评价也不例外。我们以前更多关注的是学生们能唱出怎样的音,能打怎样的节奏,却忽略了音乐作为一门感性的艺术,其真正的美感和魅力以及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音乐课上,我们常把音乐当作机械的技能去训练,我们却削弱了学生对音乐的敏感和乐趣。因此我们必须去探索新的评价方式。
第一,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评价。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以间接动机为主,他们更多地是为了获得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认可,因此,在教学中不妨采用多种物质刺激的手段。给表现好的同学给予及时的评价,如奖励或走到他们身边给她一个微笑或全班学生用节奏表扬等评价手段。而中高年级学生则更倾向于主动学习,他们则需要精神评价,特别是语言的评价以及教师态度的评价。或时给予他们赞赏的点头,信任的目光。
第二,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音乐评价不仅形式和内容上要改革,评价方法也要大胆革新,要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性。教师在实践中让学生自己选择最拿手的项目进行表演,先有学生自我评分,再让大家评审,最后老师评审。学生都希望自己是个好的评委,因此,采用这种考评方式可使学生能全神贯注的欣赏别人的表演,注意吸取别人的经验,并给每位同学一个公正的评价。这种评价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也常为了给一个同学正确的评价而进行激烈的争辩,这样不仅引导学生去观察去聆听,而且在欢乐气氛中,每位学生都认识了自己的优缺点,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创新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它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一种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音乐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对学生能力提高的束缚,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提供机会,发挥音乐学科教学在听觉、感受、联想、表现、创造等方面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音乐教学反思:营造良好心境的途径和方法【第二篇】
在数学教学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公共情绪状态,它是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数学课堂气氛,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优化教学效果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创造良好的数学课堂气氛呢?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研究表明,制约课堂气氛的要素很多,有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但是其中最关键的还是教师。构建良好课堂气氛的各种要素,只有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才有可能整合为良好的课堂气氛,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教师在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过程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课堂气氛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
1、把握最佳的教学心态
教师教学的心态,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情绪,它是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的反映,也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体现,要保持教学是最佳的心理状态,首先,课前准备要充分。课前应认真仔细地做好准备工作,特别是对教案要胸有成竹,教学各主要环节能历历在目,做到教学过程清新、结构合理、方法恰当、内容适度,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知特点。课前准备充分,是教师形成教学最佳心态的重要条件,这也是教师获得课堂教学自信心的基础。其次,进行教学要投入。教师一旦走上讲台,就要纯净杂念,快速进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用教学激情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教学艺术去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得体地运用手势、动作、表情、神态等体态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学生的情绪,与学生一道分享数学知识高尚的情趣。只有教师教得投入,学生才能学得专心,良好课堂气氛才能顺利形成。此外,还要善于发挥教学机智,妥善处理课堂中的偶发事件。同时,教师要提高对不愉快心理的控制能力,才能始终保持最佳的教学心态。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加籍华裔江绍伦教授指出:“在课堂情境中,重要的.事就是以相互信任为基础的师生关系……与教师的态度和师生关系相比,学校里的一切材料、设备和场地的重要性便居于第二位了。”师生关系好,彼此心理相容,教与学双方都会沉浸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之中。教师讲解激情满怀,生动传神,学生学习全神贯注,兴趣盎然。反之,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必然会感到一种心理压力,教师教学也不能得心应手,课堂气氛势必沉闷、呆板。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创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的基础。平日,教师要注意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交知心朋友,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感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缩短师生心灵的差距,真诚地关怀和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尊重他们,信任他们。要允许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允许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质疑问难,对他们充满爱心、关心、热心、耐心和信心,巧妙拨动学生的情绪之弦,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
3、发挥教学的艺术魅力
数学内容比较抽象,因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正确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数学教学艺术的独特魅力,将数学知识的科学性、教育性和趣味性,用艺术的形式诉诸于学生的感官,激起学生的学习需求。力求使陌生的材料熟悉化,乏味的材料趣味话,抽象的材料具体化,灵活调控课堂教学节奏与进程,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时而出现疑问,时而得到启迪,时而产生顿悟,时而获得成功,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有困惑、有惊讶、有焦虑、有激情、有欢乐的起伏跌宕的情感变化过程,成为一个认知与情感和谐发展的过程。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教学中,我们见到许多教师都善于利用数学游戏、启发谈话、学具操作、童话故事等方法,在课始就抓住学生的心,诱发学生求知的渴望心理,使学生在感奋的情景下,跃跃欲试地进入新课学习,从而创造出“愤”和“悱”的良好课堂教学氛围。
二、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要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1、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心态
任何学习过程都存在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学生学习的表现与效果截然不同。当学生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时,学习情绪高涨,专心致志,课堂气氛热烈而愉悦。为此,教师应注意:(1)把微笑带进课堂--以情感情。微笑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爱的微笑可以征服学生的心灵。当学生思想走神、思绪信马由缰时,充满理智和期待的微笑,能使学生“迷途知返”;当学生答问受挫时,满怀鼓励和依赖的微笑,能使学生心安智生、“柳暗花明”;当学生板演成功时,饱含肯定和赞赏的微笑,能使学生自信心大增,激起更强的求知欲。教师亲切的教态、爱抚的目光和鼓励的言语,能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融洽的合作气氛,使学生形成和保持积极主动的良好学习心态。(2)把成功带给学生--因材施教。教育心理学认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有种种诱因或手段,成就动机则是普遍的、有效的一种,它应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动机。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和不同的收获,既提出共同要求,也提出个别要求。如在课堂作业的配置与处理上,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并通过当堂批改或讲评,及时满足学生急于知道作业正确与否的迫切心理需求,开阔学生解题思路,使那些解题中“别出心裁”的学生得到赞誉。这样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一种乐于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
2、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新知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论,更要理解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探究情境,诱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从中得到探索者的收获,发现者的欢乐,胜利者的喜悦。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教师应以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为己任,使学生更加充分地、热情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新知,可采用:(1)展示知识魅力,激发探究兴趣。数学知识本身蕴藏着一些有趣的规律和美的因素,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加以挖掘,充分展示其固有的内在魅力,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强烈的探究欲望。(2)激发需要的火花,不断激起认知内驱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不仅要在课的开始创设情境,揭示矛盾,引发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究兴趣,而且还应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精心设计“跳一跳,摘得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常地处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矛盾之中,不断从内心迸发出需要的火花,始终保持一种紧张的、富有创造性的精神状态,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3)设计多种活动空间,吸引学生参与。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多种活动空间,引导学生利用以优质使,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活动之中,使他们在操作中建立其丰富表象,在讨论中思维互相碰撞,在练习中获得知识的内化,经历感性→理性、已知→未知的学习过程,从中体验到探究知识的乐趣。
3、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学习
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高,这也是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处理好“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知识起点,提出不同的要求,、施以不同的帮助,让他们都有自我表现、自我成功的机会,都能获得知识、能力和自信心。这既是小学数学教学十分艰巨的任务,也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方面。我们要对暂时后进的学生充满爱心和信心,用满腔挚爱和热忱,营造出祥和的心理环境,消除他们学习的心理障碍,使他们置身于教师的期望之中,在无卑无怯、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中抬起头来学习。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说明,师爱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它不仅能激起后进生学习的良好兴趣,而且能转化为他们学习的内部动机,从而提高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音乐教学反思:营造良好心境的途径和方法【第三篇】
政治课教学实践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政治课教学实践中,自己对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政治课教学实效有一些肤浅的体会,下面就结合自己在教学中是如何让同学们做到:在“动”中感受、在“情”中领悟、在“思”中进步,对政治课有较大的兴趣,对教材内容能很好理解的情况谈几点。
一. 教师情绪的饱满性
记得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洁诺特说过: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教师是决定性的因素。教师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景的主因。身为老师,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过得愉快,也能让他们过得悲惨。教师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教师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也能伤人,更能救人。无任在任何情况下,一场危机是恶化或解除,儿童是否受到感化,全决定于教师。也记得法国作家雨果说过:“微笑,就是阳光,能消除人们脸上的冬色。” 教师的微笑是一种自信,一种教养,更是一种良好的风度,一种独特的成熟的心态,一种教师特有的气定神闲,宽容忍让精神的体现。有老师微笑的课堂,一节课就能轻松度过。教师用微笑来肯定学生们的表现。学生们情绪就稳定,心情就舒畅,对知识技能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便能更主动,更高效地学习,从而使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如上课时教师情绪低落或一脸严肃甚至严厉,就会让学生们产生胆怯,惶恐,不安紧张的情绪,上课如临大敌,心绪不宁,这样的课堂氛围,师生双方都会疲惫不堪。教学效果就自然大打折扣。为了更好营造良好的政治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政治课教学实效,在工作实践中可以不断提醒自己要试着忘记教师自己的不快,做个乐观的人;试着忘记学生的过去,做个宽容,讲民主的人;试着忘记自己的权威,做个与学生平等相处的人;试着忘记学生的种种意外,做个公正无私的人;并能学会理解学生,学会听学生说,学会同学生说,学会替学生想,学会欣赏学生。实行开放式多渠道教育导向,强化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同时更要强调教师必须首先要激活自己课堂情绪:自觉进行知识更新,我知道一点:在未来,你拥有的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尝试新的教学手段(如:录音,录象,多媒体等)使上课空间更大;经常变换教学方法。如用一种模式到不同班级上课,会失去激情,失去机智;而缺乏激情,缺乏机智,对老师而言,是一种教学资源的浪费;对学生而言,更是一种负面的影响,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在教学中,老师应遵守“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的原则,灵活地选择乃至创新教法,这样,首先自己处于兴奋状态中。记得关于成功的公式:成功=(才智+激情+环境)*远景;对于我们广大教师而言,才智,环境,远景都不缺,缺少的或许是我们不注意的上课时的激情,而这种课堂的激情就离不开教师自身的激活。记得孔子说: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有激情的政治课教学也就会是快乐教学。这样自然营造的良好政治课教学氛围必定受学生的喜欢,政治课的教学实效就必定会大大提高。
二. 教学语言的感召力
政治教育,本就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仅仅是依靠理论的教育很难达到教书育人的真正目的。而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端正其学习态度、激发其学习兴趣,说到底就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吸引力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也是检验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技能的重要方面,更是检验政治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在平时的教学中,许多教师课前查阅许多资料,课上滔滔不绝教得十分卖力,总以为所有的知识全部讲了,才得到安慰,才“对得起学生”。但结果往往是: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对此,我们有的老师“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能感叹:现在的学生不爱学习,真难教!其实问题不在学生,而在教师,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采取学生乐意接受的教学方法,所以学生不“领情”。 政治教学承担着两种使命,教书的同时还要育人,不仅是教会学习教材理论知识,还要学会理论联系实践,学会如何做人。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注重对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另一重要的层面,没有将理论融合到实际中,运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各种政治现象。比如在初三政治课上,讲到“三个代表”思想的时候,整个班级都无所适从,可以肯定的是,学生平时显然从不关心新闻关心政治。他们回答的问题令人苦笑不得,竟然冒出三代领导人的名字,当然被我一一否定了,于是我问了第二个问题:“三个代表”究竟是谁代表?在这样两个问题下,学生开始自习教材内容,弄懂科学的定义,寓教于乐,真正使思想政治课成为最具吸引力的课程。另外,如运用幽默笑话、漫画等形式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取得极大成功的例子也很多。
政治课能否受学生欢迎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对教学的投入与教学效果是成正比的。
一、备课的投入。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真正体会到了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的道理。而要备好课,则需要教师做全身心的投入。为了备好每一节课,我一般都是在通览全书的基础上,从每一节内容的前后联系去把握它在全书中的地位,找出本节内容的重点、难点,再围绕重点难点的解决去选择例证,组织材料,设计课型,确定教学步骤,最后斟酌语言。这一过程一般是教师备课普遍遵循的过程,但认真地做起来,却总是有做不完的工作。从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表情反馈回来的信息证明,这一过程工作做得好,学生就满意,教学就成功。而要把这一过程的工作做好,只有全身心的投入,只有备好课,讲课才能胸有成竹。
二、教学内容的投入。根据政治课的特点,我摸索着在教学内容上突出三个字,即新、深、实。所谓新,就是政治课教学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时代、面向未来,要跟上时代的脉搏。用现代科学的新成果、新材料,最新的事实去说明老问题,证明老原理。为此,我特别注意时事政治方面的学习。坚持看报、收听广播、收集国内外重要新闻。遇到与讲课有关的材料,就把它摘抄下来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去。例如:看了文献电视片《邓小平》就将其中与课堂教学有关的内容结合到教学中,充实到课堂上,这样不仅能增强说服力,还会使学生听了有新鲜感。
新课程改革在我市已进入了第三年,虽然在实施新课程前都有参加课改通识培训及具体学科培训,许多老师对此次课改的目的、意义和要求有了较全面的认识,但还有部分老师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次课改对国家的发展,对学生教师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行动上出现等待、观望、被动的做法。初中《思想品德》课于今年秋季已在全市七年级启用,为避免出现上述现象,我认为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才能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肩负起时代赋予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历史使命。
一、改变对新课程的怀疑态度,从思想上充分认识课改的必要性。
首先,新的课程改革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全面和实质性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深,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美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民基本的道德、法律、人生态度、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基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个人的未来和发展。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发展,势必要求教师更新观念,整合新的教学资源,改变僵硬的教学方式、方法和单一的评价体系,使政治课的内容与形式、过程与方法,在继承的前提下不断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二、把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改为“思想品德”是适应初中生发展的需要。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青春期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剧烈变化的时期。是初中生基本行为习惯、性格、意志和品质形成的最关键阶段。以往的课程内容过于关注学习内容的思想性、方向性和系统性,而忽视学习内容的适应性和阶段性需要。难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为此要提高思想政治课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就必须进行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课堂。研究和优化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工程。如果所有的教师真正地将这个工作搞好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有了保证。
一、政治课课堂教学结构优化的基本涵义:
思想政治课教学结构,是指思想政治课教学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或部分在空间或时间方面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和顺序。 构成课堂教学结构的诸要素可以归纳为教师、学生、教材、目标、手段、时间及空间等七个方面,其核心要素为教师、学生、教材和方法。课堂教学就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过程,它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传授和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的主要途径。我们研究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宗旨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媒介,以目标分层为导向,在一定而有限的时间、空间里采取必要的方法和手段,使结构的诸要素优化组合,从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结构是否得到优化,可以用以下四条标准加以衡量: (1)在形成知识、技能、技巧和形成某种个性特点方面,在提高学生教育水平方面,取得可能达到的最好效果。 (2)师生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取得各项预定效果。 (3)以可允许的精力花费在限定时间内取得预定结果。 (4)以比通常消耗少的经费,在有限时间内取得预定结果。简言之,即在课堂45分钟内,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二、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结构优化的关键――教学方法的最优化
科教兴国,人才为本。当今中国要发展,最缺乏的不是土地、资源、资金,而是人才,尤其是具有科技创新、知识创新的人才。我国教育改革的根本问题,从历史发的角度看,发展规模与速度已经摆在次要地位,最关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从知识型人才的培养长度扭转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来,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使我们的教育成为创新教育而不是过 去和现在这种单一灌输式的知识型教育。
现在中学政治思想课主要弊端在于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其带来的后果是政治思想课严重滞后于社会实际,严重滞后于学生实际。进入新的时期以来,教学改革跨入了一个崭新阶段。但由于我们对现代教育思想及方法的研究尚处于探索之中,目前政治课教学现状与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远不相称,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政治课教学必须转变思想观念。
我们现在大力提倡教育现代化,而教育现代化具有多方面内涵,其中既包括教学设备,管理设备等物质条件的现代化,也包括教学思想和管理方法的现代化。对于政治课教学来讲,最迫切的,最具根本性意义的还在于实现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现行《思想政治》课本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材料丰富、图文并茂。但不少教师对课本上的材料,存在着两种不好的做法:一是避而不用;二是照本宣科。课本中的材料是教材的编写者从浩如烟海的材料中精编出来的,具有很强的典型性。笔者认为课本中的材料要用,而且要用好,关键在于对材料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现结合高二哲学常识教学实例,就课本材料的处理艺术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以抛砖引玉。
一、改头换面,注重呈现形式的新颖性
实例1:教材在“群众是实践的主体”这框内容中用了《国际歌》歌词这一材料:“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和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下册第115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把它制成了多媒体课件,一边播放这一歌曲,一边在屏幕上逐句出现歌词,最后定格在“劳动群众”四个大字上,自然而然导出课题:――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教师对课本中的材料往往存在着两难选择:一方面,课本材料在内容上具有很强的典型性,不用可惜;另一方面,课本材料在呈现形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照本宣科,会使学生产生“老师讲的内容课本上都有”的错觉,从而影响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对课本中的材料进行改头换面的处理,注重材料呈现形式的新颖性,是走出这种两难境地的最佳方法。实例1中通过媒体变换,把课本上的材料由纸质媒体呈现变为多媒体呈现,充分利用了课本材料,有效地避免了“人云亦云”的嫌疑,而且还很好地调动了课堂气氛。课堂材料呈现形式的变换,除了实例1中的媒体变
[1] [2] 下一页
换外,常用的还有:①文图变换,即把课本上的文字材料变换成更为直观的图示、图表,如教材在“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这框内容中,有一则辽沈战役首攻锦州的文字材料,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配以辽沈战役战略形势图,将会事半功倍;②实物(或模型)展示,即把课本上的文字材料所描述的对象用实物(或模型)展示展示出来,如教材在“量变与质变”这框内容中用了化学中的同素异形体金刚石和石墨这一材料,在课堂教学中就可借用有关化学模型。
摘要:在初一思想政治课上开展一种注意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质疑、求异、解疑的“群言”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实际能力,产生良好效果:1)、信息来源丰富,有多层性;2)、学生学习具有主动性;3)、调节课堂气氛,增进情感交流;4)、活动形式灵活多变;5)、便于“因材施教”;6)、需要注意“群言不起”、“群言不休”。通过学生的发言,调动他们思维和记忆的积极性,挖掘学生潜力,唤起课堂上的激情,扫除认知障碍,减轻疲劳感,锻炼学生说话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活跃思路,这不仅符合新课标、新教材对课堂活动的要求,也符合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
关键词:“群言”、良好效果、多层性、自主性、调节气氛、增进感情、形式灵活、“因材施教”。
正文:
10月,教育部颁发了初中思想政治课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初中教材也作了相应修改。新课标与新教材的突出特点是对课程结构和难度作了较大调整,突出对学生能力和民主意识的培养,增强了教学中对学生活动的要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不只是一种思想意识,更是一种认识水平,不只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能力。所谓创新,一定是充满个性色彩的,对所看到的事物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而这种想法是非常规推理的,有跳跃性的,有灵气的,乃至有灵感的。青年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希望,及早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思想政治课教师更应首当其冲,肩负起这个重任,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思想政治课作为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也必须把创新作为目标,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主旨。在思想政治“活动课”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呢?作为一名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就此问题做了一些浅显的探讨。
一、对活动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
首先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激励学生创新意识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即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情境教学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维为核心,因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有着独特的作用。教学也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它是一种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通过教师创设与教材内容相符合的教学情境,制造一种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条件和氛围,使学生在客观情境中获得具体的感受,从而激发其相应情感,由此引导学生关注教学内容,产生积极的态度倾向,把激起的强烈情感投入教学活动,进而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需要,发展其创造思维。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思想政治课在中学教育中的作用日益明显。面对开卷考试和开放性题型的增多,提高教育质量改进教学方法已经势在必行。教师若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显然不适应形势需要,不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而积极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是完成政治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而且是提高政治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那么怎样做才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呢?
首先要培养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也是学习需要的体现和具体表现。需要是引发动机的原始动因,对学习内容和实践活动及兴趣转移都可以引发动机。初三思想政治学习是通过了解社会发展常识,认清中国的基本国情,了解当今时代潮流,从而激发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担负民族振兴的使命,立志成为高素质人才,从而产生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学习的高尚、正确动机,从而获得强大而持久的学习动力。
其次指导学生认清需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需要是指对一定客观事物需求的反映,是人们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得到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初中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深刻性有了较为显著的发展,开始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不再满足于教师、家长对于某些事物和现象所作的解释,喜欢索隐猎奇寻根刨底提出不同的看法。例如:奴隶制度是最野蛮的剥削和压迫制度为什么却是文明时代的开端?社会主义具有无比优越性为什么出现经济困难、下岗失业、违法犯罪现象的增多? 中国是公有制度社会为什么要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难道是剥削制度的延续?一序列的困惑都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学好思想政治才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确理解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学好各门功课做好各项工作处理各种矛盾提供理论基础,从而明白学好思想政治不仅仅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上一页 [1] [2]
音乐教学反思:营造良好心境的途径和方法【第四篇】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营造良好课堂气氛论文
让学生在课堂上对要讲的一些关于语文之类的内容,去思考,还有揣测深一层的意思,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都需要老师带起整个氛围,学生们才能充满积极性,尤其是像语文这种需要耐心的,去感受每一个文字。良好的教学,离不开每一个老师在课堂上所做的努力,语文只要用一点点心,绝对会让每一个孩子喜欢上这个富有魅力的文化。
一、开始上课,带动情绪
小学生阶段年龄还是较小,太过繁琐的文字没有语言,会让他感到无趣,或者听着就没有耐心,心理上的原因就会开始走神不认真听,觉得上语文课非常无趣。老师可以课上开始之前挪用一点课余时间时间。让大家放松,让他们背背诗,或者唱一些诗歌,随后上课,再让他们兴奋起来,渐渐进入状态。适当的开头,留下点悬念,或者文章,先让学生们遐想一下例如“你们觉得怎么样的景物美丽呢?”“如果可以,你希望去哪个地方?”“你的看法是什么?”带动学生的想法与思维,让大家轻松欢乐的融入进去。小学生的思想都是单纯的,但是他们也有探究和好奇的心理,促使着他们一步步往前走,让他们积极的说出心中的想法,这样也能提高课堂效率,一个和谐的氛围就不知不觉的引入了进去。
二、如何在学生心目中塑造一个好老师
当老师从踏进教室的那一刻开始,他的表情,外貌,性格,座位下的学生每一双眼睛都会看着他们。这个老师看着好温柔?这老师看着好和蔼可亲?这个老师性格会不会不好啊?突然有点紧张。这些都可能会是学生看到老师的那一刻可能会产生的某种反应。同学们可能会担心,导致上课的氛围都变得特别紧张,拘谨,甚至有点压抑,不利于教学的展开,生怕哪一句话说错了,就会被骂,被罚不敢放松。所以可以试着这么做1.老师可以用一种平常心,仿佛来教他们是一件挺开心的事情,面带微笑,和蔼可亲的看着她们,让他们觉得眼前的这个人不只是来教他们的,也可以把她当做朋友,开玩笑,玩游戏,用行动融入其中。2.语言交流老师也可以多给他们一些肯定的眼神,多多夸奖“这个小朋友真厉害!”“不错呀,挺聪明的。”这样还能使孩子们的信心倍增,认真的听自己上课,心理得到了肯定,越发的想表现。先用微笑,还有自身的自信征服大家,然后再展现自己的能力和教学方法。让同学慢慢的接纳。
三、新颖的教学方式,生动的形象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有不少学校,用多媒体上课,上课之前,老师们私底下准备课件,例如今天我们要讲的是黄山这篇课文,老师就搜索一下黄山的一些资料,具体位置,增加一些风景图片,也可以添加一点动画人物生动形象的指引大家往下滑,多媒体屏幕大观看资料,或者播放一些有关黄山的介绍之类,也可以让学生们更加深入了解,身临其境。渲染还有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种新颖又生动的科技更容易让天马行空的学生印象深刻。一些有趣的课文也可以让大家上来互相对话,分组来争相举手发言,那组最积极奖励贴纸,铅笔,橡皮,作业本等等奖品,让大家更好的投入其中。
四、创设悬念,一起思考作者写作的意义和情感
许多老师因为长期受教育,死板的教学方法,又不懂得该怎么让课堂上活跃起来,就变成了一种愚昧的灌通方法,往他们大脑里输送,这样就像一潭死水,师生们缺少了互动交流,一起探讨的乐趣,只是非常被动的在听。一昧讲下去知识点,要点都说出来,但是完全没有意义因为他们没有听进去,只是浮在表面上的懂,过多久就会忘记,密密麻麻的文字,听着听着,就导致他们失去了兴趣,小学生就是喜欢能让他们自己欢乐学习气氛。老师可以设计疑惑难题,还有情景,让同学们一起去思考,去疑惑,老师略带悬念的说:“为什么作者要把父亲侧重写呢?”随后,同学们肯定会争相回答:“因为这篇文章应该是对父亲寄托的感情”“肯定是因为父亲很重要!”“对呀,就像我也很爱我爸爸。”上课之前让他们先自主思考老师说的话与疑问,回答对了,再给予他们一定的鼓励,满足他们的自豪的心情,带动整个课堂的氛围,让学生上语文课,不再死气沉沉,疑惑性的问题,老师说了出来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天马行空的看法,纷纷都开口整个气氛就被带了起来,纷纷发言。每位老师其实都是好老师,都会希望自己的学生好认真开心的上自己每一堂课,学好自己的每堂课,内容还有讲解的方式是特别重要的,用创新新颖的方式让他们接受,感觉激发了自己的好奇心与思想,恒心和毅力也是特别重要的。
音乐教学反思:营造良好心境的途径和方法【第五篇】
在数学教学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公共情绪状态,它是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数学课堂气氛,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优化教学效果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创造良好的数学课堂气氛呢?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研究表明,制约课堂气氛的要素很多,有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但是其中最关键的还是教师。构建良好课堂气氛的各种要素,只有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才有可能整合为良好的课堂气氛,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教师在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过程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课堂气氛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
1、把握最佳的教学心态
教师教学的心态,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情绪,它是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的反映,也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体现,要保持教学是最佳的心理状态,首先,课前准备要充分。课前应认真仔细地做好准备工作,特别是对教案要胸有成竹,教学各主要环节能历历在目,做到教学过程清新、结构合理、方法恰当、内容适度,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知特点。课前准备充分,是教师形成教学最佳心态的重要条件,这也是教师获得课堂教学自信心的基础。其次,进行教学要投入。教师一旦走上讲台,就要纯净杂念,快速进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用教学激情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教学艺术去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得体地运用手势、动作、表情、神态等体态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学生的情绪,与学生一道分享数学知识高尚的情趣。只有教师教得投入,学生才能学得专心,良好课堂气氛才能顺利形成。此外,还要善于发挥教学机智,妥善处理课堂中的偶发事件。同时,教师要提高对不愉快心理的控制能力,才能始终保持最佳的教学心态。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加籍华裔江绍伦教授指出:“在课堂情境中,重要的事就是以相互信任为基础的师生关系……与教师的态度和师生关系相比,学校里的一切材料、设备和场地的重要性便居于第二位了。”师生关系好,彼此心理相容,教与学双方都会沉浸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之中。教师讲解激情满怀,生动传神,学生学习全神贯注,兴趣盎然。反之,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必然会感到一种心理压力,教师教学也不能得心应手,课堂气氛势必沉闷、呆板。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创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的基础。平日,教师要注意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交知心朋友,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感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缩短师生心灵的差距,真诚地关怀和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尊重他们,信任他们。要允许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允许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质疑问难,对他们充满爱心、关心、热心、耐心和信心,巧妙拨动学生的情绪之弦,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
3、发挥教学的艺术魅力
数学内容比较抽象,因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正确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数学教学艺术的独特魅力,将数学知识的科学性、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性和趣味性,用艺术的形式诉诸于学生的感官,激起学生的学习需求。力求使陌生的材料熟悉化,乏味的材料趣味话,抽象的材料具体化,灵活调控课堂教学节奏与进程,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时而出现疑问,时而得到启迪,时而产生顿悟,时而获得成功,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有困惑、有惊讶、有焦虑、有激情、有欢乐的起伏跌宕的情感变化过程,成为一个认知与情感和谐发展的过程。德国著名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教学中,我们见到许多教师都善于利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