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会计核算问题的论文优秀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养老金会计核算问题的论文优秀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养老金会计核算问题的论文【第一篇】
现行《医院会计制度》是财政部、卫生部在颁布的,在实施过程中发挥了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对医院经济管理的影响深远。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以及一系列经济思想方法的创新,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已显示出了很多局限性。目前,医院自主盈利的意愿越来越强,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幸福指数。另外,公办医院所面临的市场竞争也逐步增强,现行的医院补偿机制、会计成本核算的方法、会计报表和医院会计披露制度已经严格制约了医院内部科目的设置,不得不进行新的探讨和实践。
一、现行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行制度的滞后性和不适应性。
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存在固定资产不提折旧、资产不实,会计信息不完整,基建账单独核算,人为地将医疗和药品分开核算,管理费用分摊不合理,成本核算问题不明确,对象、方法、流程不明确,成本信息缺少可比性,科研教育收支核算不规范等问题。
(二)会计核算内容操作性不强。
1.成本核算不规范。
现行《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医疗费用和药品费用分开核算。虽然医院财务管理办法第十九条规定“医院成本核算,包括医疗成本,药品成本核算。成本核算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但目前的系统只遵从成本会计原则的一般规定,医院会计制度的实际操作并不是如此,导致不同成本项目的开支范围无章,成本会计信息不真实,使医疗服务成本无法准确核算。
2.计提坏账准备不合理。
当前的制度规定,医院应以收账款和应收账款的3%?5%作为坏账准备。这是解决医疗债务问题的一项重大改革,是平衡医院会计的重要措施。但是,这个比例太高,将使医院的经济负担过重。因此,坏账准备应每月进行预提,按实际医疗费调整,降以确保医院管理效益的准确性。
二、改革举措。
改革的过程历时两年,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月至208月),2009年年初立项,2009年8月印发首次征求意见稿。第二阶段(2009年8月至2009年12月),征求意见、重点攻关、形成模拟测试稿。第三阶段(1月至207月),年第一季度模拟测试,2010年7月第二次征求意见稿。第四阶段(2010年7月至2010年12月)定稿,2010年12月31日正式发布。
借鉴国际惯例及企业会计改革经验,企业会计的原则、理念和方法应采用权责发生制,财政部门、卫生主管部门、债权人、社会公众共同参与解决医院实务问题。会计人员应掌握医院的各项经济活动和财务状况。
(一)要建立岗位制约机制。
在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设计过程中,通常在横向关系上,企业至少要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相互隶属,使每一部门接受另一个部门的检查和控制,通过检查发现错误。
(二)创新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模式。
要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核算固定资产损耗,避免虚增资产,实现配比原则。财政拨款形成的固定资产参考企业政府补助会计处理。医改文件规定,财政补助的设备、定价要扣除补助。区分不同资金来源区别处理:自有资金形成的折旧分期计入医疗成本;财政补助、科教项目资金形成的折旧分期冲减待冲基金。
使用财政补助形成固定资产,“借”是财政项目补助支出,“贷”是财政补助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借”是固定资产/在建工程,“贷”是待冲基金,“借”是待冲基金,“贷”是累计折旧。
(三)调整制度适用范围。
采用权责发生制,个别引入公允价值;增加财政预算改革相关核算内容(补丁);基建会计信息并入“大账”;取消修购基金和固定基金,计提折旧。合并医疗药品收支核算(售价一进价);完善医疗成本归集核算体系;明确原制度“缺失”的重要规范要求;明确了科教收支的会计处理;明确了计提医疗风险基金的会计处理;明确了医疗结算差额的会计处理;明确了应用软件的会计处理。改进完善会计科目体系,资产、负债、净资产、收人、费用五大类共52个科目(旧制度共43个科目),改进完善财务报告体系改进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总表的项目及其排列方式,新增现金流量表、财政补助收支情况表及报表附注,要求作为财务情况说明书附表报送成本报表。合并医疗药品收支核算(售价一进价);完善医疗成本归集核算体系;明确原制度“缺失”的重要规范要求,明确了科教收支的会计处理,明确了计提医疗风险基金的会计处理,明确了医疗结算差额的会计处理,明确了应用软件的会计处理。
(四)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完善外部监督机制。
内部审计是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手段,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主要是为了防止内部管理错误的发生,防止欺诈行为。要保证内部会计控制系统能够切实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必须进行监督,对实施的.效果进行测试和评价,主要监测与评价是内部审计。确保在监督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会计控制的检査实现由事后监督向事先监管转变。会计监督是审计和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延伸,要充分发挥和加强医院内部审计监督的作用。医院应确保内部审计机构在监督和评价内部会计控制的绝对权威,对发现的问题,有关部门和人员必须在规定期限内纠正,不能推倭扯皮。
(五)医院的收入管理。
收入是指医院开展医疗服务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导致本期净资产增加的经济利益或服务潜力的流入。财政直接支付:按照《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中的直接支付入账金额;财政授权支付:按照《授权支付到账通知书》中的授权支付额度;其他方式:实际取得补助时确认财政补助收入。科教项目收入: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其他收入:固定资产出租收入和投资收益等按照权责发生制基础予以确认;其他收入一般在实际收到时予以确认。核算范围:合并原“药品收入”,不再单设一级科目;增设二级明细科目;明确医疗收入确认计量标准;明确同医保结算差额的会计处理。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即提供医疗服务(包括发出药品)并收讫价款或取得收款权利确认。按照国家规定的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计算确定入账金额;医院给予的折扣不计入医疗收入。医疗保险机构实际支付金额与医院确认的应收医疗款金额之间存在差额的,除了拒付所产生的差额,应当调整医疗收入。因违规治疗等管理不善原因被医疗保险机构拒付的,应按规定确认为坏账。
此外,医院还聘请中介机构、注册会计师等外部监督力量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和声音评价制度,配合内部审计,形成有效的监督,促进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而且要不断完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养老金会计核算问题的论文【第二篇】
近年来,我国严格区分政府投资项目和非政府投资项目,两类项目实施不同的管理。针对政府投资项目,严格遵守《政府采购法》和《招标投标法》,实施严格的管理程序。针对非政府投资项目,则强调市场调控,政府只管秩序、安全。此外,将政府投资工程进一步区分为经营性政府投资工程和非经营性政府投资工程,实施不同的管理。对经营性政府投资工程采用项目法人责任制,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工程实施集中的专业化管理。
(一)经营性政府投资工程。
对经营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政府可以采取一定的投融资手段参与建设;对于社会效益大的项目,政府可以通过资本金参股的方式提供资助和支持;对于市场可以自行解决的项目,财政不再安排资金。目前我国针对经营性真股份投资工程,主要采用项目法人责任制,由政府相关专业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国有独资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货股份有限公司,对多数项目采用投资公司的形式,由项目法人充当项目业主,自己担负项目法人的功能。采用项目法人责任制,采取政府特许权管理公共设施建设项目,或者政府购买服务等支出方式,具有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的好处。在采用这些管理方式过程中,必须建立严格的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等机制,增强企业履行合同的法律意识。
(二)非经营性政府投资工程。
对于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我国依然采取的是传统的建设管理模式,由建设单位提出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报经政府计划部门审批,确定投资额度和年度投资计划,财政部门下拨建设资金,再由建设单位组织基建单位进行建设。在这种投资管理模式下,投资方与建设方分离,作为投资主体的政府并没有直接参与项目的建设过程。通常这种模式下的建设单位大部分是非营利的社会公共管理或服务部门,技术和管理都有不足。最后,建设单位自然而然成为项目建成后的使用单位,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存在追逐自身利益的倾向。
二、水利工程投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项目决策阶段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项目投资决策阶段,主要进行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论证和投资估算工作,这些工作队建设工程的造价以及项目建成投产后的经济效益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是项目投资控制的重要阶段。在项目的决策阶段,我国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问题主要存在于可行性研究工作上。一方面,现有的经济管理体制下,投资者不承担投资风险,因而搞好可行性研究的主动性差,又由于咨询单位隶属于行政管理部门,受到本位主义的影响,容易高估效益低估投资,使得可行性研究工作难以达到预定的目的;另一方面,由于可行性研究工作时间短,缺乏备选方案,容易出现决策失误,而一旦出现决策失误,后期再完善的控制与管理也无法弥补损失。
(二)项目设计阶段存在的问题分析。
项目决策阶段之后,就进入项目的设计阶段,设计阶段也是投资控制的关键阶段。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管理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首先,设计人员风险意识很高,相比项目的'投资额,更加注重项目的安全,从而保守设计,缺乏应有的创新,有些设计单位为了多拿设计项目,往往照搬以前类似工程的设计经验,不能贴近实际工程,后期设计方案的变更必然造成投资偏离情况的出现;其次,大量的水利工程项目缺乏对设计方案的优选,没有大力推行限额设计,建设单位只重视技术上的可行性,忽视经济上的合理性。最后,由于新材料、新设备的不断涌现,工程造价的约束力降低,造成预算和结算的差距不断增大。
(三)工程造价测算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现行的工程造价测算类型主要有投资估算、设计概算、项目管理预算、完工结算以及竣工决算等。
1.在投资估算和设计概算过程中,有的投资方为了项目尽快上马,缺乏应有的严肃性,人为降低投资额。另外,投资估算所选用的数据有时误差较大,致使投资估算缺乏相应的准确性,进而让施工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2.目前,在项目管理预算中存在高估的情况。项目管理预算的编制往往根据工程建设情况、分标项目,遵循总量控制、合理调整的原则,对初步设计概算各单项的量和价进行合理的调整,从而有利于在建设过程中对工程造价进行管理和控制。
3.完工结算和竣工结算。完工结算时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对承建工程项目的最终结算,竣工结算是建设单位向国家或项目法人汇报建设成果和财务状况的总结性文件。从成本角度看,完工结算只是承包合同范围内的成本,而竣工决算是完整的成本。
(四)工程招投标阶段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在我国工程招投标过程中存在投标串标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其目的是为了挤掉其他竞争对手,但结果往往使得招投标双方利益受损。另外,在项目管理上也不尽完善。从投标方投标文件来看,项目管理团队强大,但是中标之后,实际到岗人员很少,多报少出的管理状况往往会造成项目管理上的混乱,导致承诺的目标难以达到。
(五)工程实施阶段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工程实施阶段的问题主要存在于工程变更中。首先,工程变更通知的内容只描述变更项目的内容、范围和数量,不确定变更工作的具体费用。其次,目前在施工过程中变更比较随意,通常由于业主要求加速或工程师的现场指令而变更施工,变更缺乏制约程序。此类变更如果不加强控制,对控制工程造价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六)工程竣工结算阶段存在的问题分析。
施工单位在编制结算书时有意加大工程量或巧立名目,提高取费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违反工程量的计算规则,重算、多算或少算工程量。例如,违反规定,混淆各分项工程的界限,重算工程量,应扣除的工程量不扣除,应该合并计算的工程量分开计算,定额中已经包含的内容另计工程量等等,名目繁多。
2.违反定额规定,多计工程直接费用。例如,不同规格的分项工程,工程量混合计算造成高套定额,自行提高定额单价,任意提高材料的消耗量,多算钢筋调整量,加大钢筋砼的含钢量,结构相似而定额分别定价,就高不就低。
3.违反取费规定和标准,乱计取费。例如,材料差价计算不准确,同一个工程不同专业按其中一个专业同时取费,随意套用取费基数多取费用等。
三、结语。
尽管我国水利工程投资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随着对项目投资控制的加强与对投资控制管理措施的强化,可以看出,我国水利工程投资管理体系正在日趋完善。
养老金会计核算问题的论文【第三篇】
要想提高石油化工水质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尽可能避免误差产生与减小误差对水质检验结果的影响,就需要根据在总结与利用以往检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实践与探索,并继续积累经验与方法,对现有检测方法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弥补与改进,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水质检验方法与仪器设备,在对自身检验方法进行改进的'同时,发挥自主创造能力,努力研制出属于自己的高效实用、精确的水质检验方法。实践表明,数字化处理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水质检验的准确性。所以,水质检验人员应在借鉴其他检验数据误差处理方法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化数字技术对石油化工生产的污水进行水质检验,并根据石油化工污水的特征确定最佳水质检验数据误差处理方法[4]。在实际检验过程中,安排三名以上工作人员对相关数据进行准确读取与记录,聘请相关专家对检验所得数据及其之间关系进行处理与分析。在读取滴定管数据时,应严格按照有关注意事项规定进行,具体包括所读取的数据应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以提高所测数据的准确性与有效性;读取时,工作人员的视线应与滴定管中的水样凹面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此外,由于在实际读数过程中,数据小数点后两位往往会存在一定偏差,因而为保证所读取数据的准确可靠,检验人员还可以采取多次读取策略。通过多次读取数据以及对这些数据进行对比,取这些数据的中位数,可以大大提高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处理结果分析。
在石油化工水质检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符合预期结果的异常数据,对这些异常数据出现的原因、过程等进行分析,有利于检验人员发现所用检验方法中存在的弊端与不足,或意识到自身出现的错误操作,从而通过不断吸取经验教训来降低异常数据出现的概率,降低数据误差对检测结果产生的影响。对于数据读取与记录环节,为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检验人员应尽可能进行5次以上的检验,最少不能低于5次,并且还要保证读取与记录数据的有效性应大于80%。目前,对于石油化工水质检验数据误差的处理采用的主要是数值比较法,即在排除检验过程中的异常数据后,求出剩下数据的平均值与平均偏差,然后计算出检验数据与平均值之间的绝对值和两组数据之间的比值,最后将该比值与4进行比较[5]。如果比值小于4,则对相关检验数据予以保留;反之,则排除相应的异常数据。
4结语。
由上文分析可知,石油化工水质检验会产生多种数据误差,有些误差可以通过规范操作来进行规避,而有些误差则需要借助相关技术进行一定的处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误差不可能完全消除,所以只能通过不断提高数据误差处理技术等措施来提高水质检验的准确性,提高检验人员对水质检验的重要性认识。
参考文献:
[2]卞勋胜.石油化工污水中的bod与cod相关性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
[3]常超瑞.关于水质检验数据误差及处理的相关探索[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61:165+167.
[4]高生军.靖二联油田污水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d].西安石油大学,2009.
[5]伊帆.石油化工污水循环利用过程的缓蚀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
养老金会计核算问题的论文【第四篇】
现阶段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涉及关联方多、影响范围广。慈善机构作为慈善组织的分支,在我国发展缓慢,正处于不成熟不完善的时期。慈善机构公信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会计信息失真不仅是一般企业,还包括一些上市公司;不仅存在国内企业,还存在于众多的国外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会计行业的普遍性问题,彻底根治会计信息失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众多合力的共同作用来实现: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完善会计监督体系;改进完善会计管理体制;加强法制建设,加大违法惩处力度;建立完善适应经济发展的会计理论体系。我国的慈善事业目前正处于发展不成熟各方面有待完善的阶段。慈善机构不断爆出各种负面新闻,公信力普遍呈现下降趋势,这一现象集中表现在关于慈善机构信息披露的问题上。
研究意义。
目前我国慈善组织呈现管理模式社会化、出资主体多元化的特点,形成了国家、集体、社会团体、个人(国内外)多渠道、多形式兴办和管理的格局,一些慈善组织经常出现善款使用效率低下、会计信息披露不完整等现象。而且目前我国各种慈善机构执行不同的会计规范,向外提供的会计信息差别很大,并且慈善机构的财务报告没有统一的格式。这将造成慈善组织之间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时有发生。本文基于我国慈善组织会计信息披露现状、信息披露的要求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提高慈善组织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提出改进的对策建议,针对我国慈善组织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比如慈善组织会计理论不完善、会计信息披露成本的制约、政府管制力度不够、匮乏竞争和生存意识、对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忽视等方面的缺陷,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我国慈善组织会计信息披露改进的对策建议,包括建立健全相关会计理论、慈善组织完善相关的制度要求、强化政府监管职能、强化第三方审计、改进会计信息发布渠道等。我国慈善组织与企业和政府不同,它不拥有企业的商业秘密,也不涉及国家的安全机密,完全可以充分地披露会计信息,体现透明度,并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宣传其使命、基本道德标准及操作规程,而不必担心其他非营利组织的竞争。因为竞争的实质就是看谁能为公众服务得更好,谁能更多地得到公众的信任和支持,而会计信息的披露恰恰是获得公众理解和支持的一个必备条件。
研究现状。
陈鲁林认为,会计信息披露是联系经营者、投资者和债权人关系的纽带,合理有效的对会计信息进行披露对于改善经营者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实现资源配置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会计信息披露成本逐渐成为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披露程度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因此从成本效益的角度对会计信息披露的成本和效益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成本效益的评价体系应该能够服务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能够帮助企业对会计信息披露数量、程度等进行合理的定位,以便在进行会计信息披露阶段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并能综合权衡财务上实施的可能性,应用方面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通过持续的评价进行有效反馈。
龚汝富认为,对慈善团体的规范管理,显得尤为迫切。本着扶持与监督相结合的原则,民国时期南京政府先后制定了监督慈善团体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对监督慈善团体以保障慈善事业健康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其中许多历史经验和教训在当代的慈善立法中也是值得参考和借鉴的。
田雪莹、吴文波、孙建军认为,在当前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尚缺乏有效定量方法的背景下,通过对浙江宁波红十字会评价模型的建立和检验,本研究体现出以下优势:从政府、公众、第三方机构、组织内部四部门搜集信息较为全面客观;依据指标间内在联系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更具适用性和科学性;运用多元回归方法,求出系数作为各级指标权重,根据系数大小和指标权重,能够让非营利组织了解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
李晗、张立民认为,探索我国非营利组织公共危机救助活动审计制度安排及创新,对于保证利益相关者的权益,维护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引导政府管理向“小政府、大社会”的公共治理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审计免疫系统论和需求供给理论对非营利组织审计进行论证,基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抗震救灾审计的案例研究,提出非营利组织公共危机救助活动的审计理念及制度安排与创新。
与国内在非营利性组织财务管理和会计审计的内控研究有所不同的是,国外在公立非营利组织的内控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并形成了一整套相对完善的制度和规则。
dye,ronalda,在文中研究管理者在信息获取和信息披露要求方面的偏好,当他们的公司进行“实时”或“连续”财务报告政策。文中预测,对于大部分人,但不是全部,过程描述了他们公司的现金流量,当受到这种报告要求,管理人员将进行披露“捆绑”,也就是说,他们将一堆的信息酌情组件他们获得并披露到一个时间点,而不是获取和传播随着时间的信息披露。
dorotheagrelling,katharinaspraul:信息是问责安排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问责过程的各个阶段,需要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为了获取更深入的理论见解,本文从多个理论视角探讨两个可能会妨碍问责过程中的信息交流的现象:不愿意进行信息披露和故意的信息过多。
bryanmiller,近年来,世界各地的个人募捐开始了一个戏剧性的转变,消费者响应大规模的募捐方式,导致许多直接营销方式的中断,个别捐助者的筹款计划只能提供传统的依赖。
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一下这三方面:
第一,我国慈善组织会计信息披露现状:(1)慈善组织会计信息披露需求;(2)我国慈善组织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第二,我国慈善组织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分析;(1)慈善组织会计理论不完善;(2)会计信息披露成本的制约;(3)政府管制力度不够;(4)匮乏竞争和生存意识;(5)对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忽视。
第三,我国慈善组织会计信息披露改进的对策建议:(1)建立健全相关会计理论;(2)慈善组织完善相关的制度要求;(3)强化政府监管职能;(4)强化第三方审计;(5)改进会计信息发布渠道。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理论分析法,规范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等。
慈善组织与企业、政府分别代表社会领域、经济领域与政治领域的主要组织形式,在满足多元的社会需求方面,慈善组织具有政府、企业难以替代的优势。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慈善组织迅速得到发展,并且在全球范围内都展示自身独到的作用和影响力。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慈善组织也得到了规模化的发展空间,不仅表现在数目比例的变化上,而且结构、性质等都实现了质的飞跃。尽管有较大的发展,但是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存在许多不同,我国受到历史的影响十分深远,这些因素也成为了慈善组织前进的阻滞。第一,我国慈善机构发展存在严重的资金不足难题;第二,我国公众的志愿者意识不够强烈,组织人员较难;第三,慈善组织机构还没有形成十分完善的结构模式,管理多方面都存在缺陷。诸如此类的问题限制了我国慈善机制的发展,在此基础上,需要引入新的机制,尤其是要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据京报网报道,在搜狐财经频道、搜狐公益频道主办的论坛上,就“中国慈善事业的未来去向”问题,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秘书长王海京指出:“慈善机构如果想要受到公众的尊重,得到社会的积极认可,必须向社会公开每一笔善款。在以往的经验过程中,在这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虽然会形成一定的报表,但并没有完全的向社会公开,自主的接受公众的监督。以后在这方面我们要做的更好。”当前,关于善款的透明度问题已经不断的受到社会的重视,财政会计信息内容等的公开化成为急迫的问题。
目前情况下我国慈善组织管理呈现不断社会化、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国家、集体、社会团体、个人(国内外)多渠道、多形式共同管理的局面,主要是以下几种类型:(1)公办公营,由政府投资和管理的模式。它是一种社会事业单位,而且这和我国社会主义国情分不开,是我国所特有的。(2)公办民营,由政府投资,社会组织负责经营。这是一种将管理权和经营权相隔离的方式,借助公开向社会招标的方式,确定有能力较好的、服务较高的社会服务组织实施经营。(3)民办公营,社会组织投资,受政府行政监控。(4)民办民营,社会组织既投资又实施管理经营。(5)混合模式,由国家的政府和社会组织共同承担经费和经营问题。
我国慈善组织的财政会计不存在商业性质,当前慈善机构根据自身的性质已经形成了不同的会计制度。所有制度为公有制的慈善机构,进行社会事业单位的登记处理,遵循年1月1日制定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准则内容有:全国级别标准的会计制度实现统一化,必须按照此原则进行制定。具有民办性质的慈善机构,可以允许社会组织以及社会事业单位进行登记,遵循年8月18日制定出台的自年1月1日起施行的《民间慈善组织会计制度》。各类慈善组织按照不同的注册方式注册,因此形成不同的社会属性,他们管理不同的慈善范围,监控不同的信息,并且进行社会公开化的结果也就不同。这就容易造成慈善机构之间的信息的可比程度不高。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十一条规定:财政会计信息首先应该遵循宏观方向的引导,必须适应财政的预算以及了解慈善事业的整体集资状况,同时善于对社会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经营管理。《民间慈善组织会计制度》第八条规定: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信息应当能够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捐赠人、会员、监管者等)的需要。
会计信息的生产与披露无疑会受到会计理论的影响和限制。会计理论的发展一方面对会计主体本身的信息产生以及它的结果状况产生作用,另一方面还会对相关的规则和遵循的秩序产生影响。慈善企业是和所有企业同时起步的企业类型,但是发展的过程却远远慢于商业企业的发展过程,甚至关于它的基础理论知识也是最近才被提起的,并且慈善组织自身在法律要求以及发展状况等多方面都具有缺陷,必须进行不断的实践总结才能够求得进步。财政会计信息的不完整直接作用于慈善组织会计信息的披露状况。
对慈善组织来说,相对而言,不会引起由于信息披露而导致的法律追究以及市场竞争等的成本问题,但在进行信息的管理和处理过程中依然还是需要投入成本。具体包括了搜集资料、处理、审核以及传输过程等的成本类型,以及公众对披露信息产生怀疑作出答复的成本类型。目前慈善组织所面对着的是一个较为普及的状况是“慈善不足”(philanthropicinsufficiency),世界各国的慈善组织都在不断的实施最有效地减少开支的方式的同时,不断地开拓出新的资金来源渠道,这样才能维持慈善事业向前的过程不被中断。因此慈善组织往往将会计信息披露当做不必要的开支进行处理,并且不断地对其实施压缩,这样一来就极其容易造成信息披露的不全面不完整。
政府监控力度。
由于市场竞争机制的不断形成,并不断的扩大影响,慈善组织表现出向社会提供资金和社会服务的独特性,慈善事业是近几年才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行业,所能形成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效益远远比不上其他商业企业,而政府所设计的事项较多,在事项的选择上也存在偏差,因此会造成不被关注的现象存在。实践证明,政府对于信息披露的管理存在相当的局限,并且对其存在不全面的认识。由政府进行法律硬性规定实施信息披露的可能性较小,而且实践性也较弱,但始终处于调整过程。另一方面,政府对信息管制约束也受到自身成本的制约,包括组织成本和研究成本,对慈善组织的监督成本,以及由于措施不当而造成的整个非营利事业运营成本的上升.至今我国还没有相关法律对慈善组织的概念进行明确限定,面对为数众多的慈善组织信息使用者的迫切需要,我们有必要讨论慈善机构的信息披露,并从中找到合理的解救方案和政策。此文本针对信息的市场供求关系分析慈善事业信息披露的实质性问题,没有对披露形式、披露强度、披露时间、舆论监控等做出深层次的说明,而这些问题在信息披露层面上显得十分重要,这类问题还需要我们今后更多的努力进行解决。
匮乏竞争和生存意识。
在我国的法律法规中,政府不仅承担慈善组织的`登记和监督功能,而且直接插手组建、管理和控制慈善组织。政府的强势使我国慈善组织的会计信息需求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政府机关几乎成为唯一关键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且过于侧重从国家宏观管理的角度来监督和控制慈善组织。另一方面,为数众多且处于快速发展趋势的民间慈善组织却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范。即使是1月1日开始施行的《民间慈善组织会计制度》,也把民间慈善组织定义为需依照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登记的团体。这就把那些没有法人地位的单位下属组织、社区公益性组织、农村慈善组织等排除在外,使其没有相关的会计制度得以依赖,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更加缺乏法律的保障。我国当前实际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慈善组织有许多是名不符实的,只具备非营利的特征而没有体现非政府的特点。由于它们都是依附一定的行政部门,因此通常都不会过多的注意信息接收者的特征,它们受上级领导,表现出明显的行政性质,领导者既是部门的又是非政府组织的,慈善机构在运转的过程中往往都没有创新意识,并且在实际操作中有政府的资金补助,无需担心资金不足和资金来源,无法形成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这样的慈善组织自然缺乏主动披露会计信息的动机。
对信息接收者的忽视。
市场供应关系存在一定的规律,需求地位的不公平容易造成供应关系的混乱。前面说到慈善机构并不是产权完整的社会机构,捐赠善款的人除了进行捐赠,没有其他的参与权,慈善机构也仅仅允许捐赠者一定的监控权,虽然受益人得到了资金的分配权力,但实际过程是受慈善机构的操控的,产权问题的不明确直接影响信息的需求的具体状况。信息接收者存在不同的文化水平,他们对财政会计问题的处理存在专业的不足,形成不同的需求划分,容易造成需求动力的严重分散,减弱了信息使用者的群体影响力。这种状况下,慈善组织很容易忽视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简化组织的会计信息披露。
建立健全相关会计理论。
只有构建科学、完善的绩效评估体系,才能使我国的慈善组织的组织能力、人员素质、资金运作、社会公信力等获得全方位的提升,从而促进其更好达成组织使命,充分发挥社会职能,进而推动慈善组织的健康、稳定发展。为了将我国现在的慈善组织会计适合使用的混乱状况进行改革,应当从根本上建立健全现行的相关会计理论,实现将所有制、管理形式、经营方式等多方面进行联系,建立慈善机构内部的完整意义上的会计规范,这种规范既是针对公共所有制,也适合私立模式的。让会计信息完整规范,有助于提高不同会计信息之间的比较,提升服务档次,还能够增强我国慈善组织的国际影响力,实现跨国际的链接和协调。
慈善组织完善相关的制度要求。
慈善组织资金来源主要是捐赠人的捐赠,从这一点来看慈善机构就有绝对的必要将资金的去处公开化,接受捐赠人的监控,让捐赠者对投资资金的使用状况有全面的详尽的了解,同时也清楚了捐赠资金是否得到合理的运用,可能引起社会更多爱心人士的后期捐赠活动。而当前我国的实际状况是,慈善机构还没有形成十分明确的数据报表向社会公开,接触会计报表的工作人员也仅仅只是通过报表的各类费用进行简单的了解,并不能够从报表中看出慈善机构的相关活动,以及慈善机构在各项服务职能上的具体开支状况,例如:工作人员的工资以及福利政策,员工的分红和保障资金,公共活动所造成的费用支出等。由此看来,在原有的报表基础上增加职能相关费用表就显得十分有必要。该报表的主要功能是对业务进行一个补充,并且将业务划分为项目主导业务和辅助业务两种,项目主导业务主要有:基础医疗服务、社团服务、特殊灾害服务、身心健康服务、国际灾难救济等活动;辅助业务主要有:员工在慈善机构所享受的工资、福利、分红、退休基金、出差的公共活动费用、机构内部基础设施的水电费等等。通过职能表,捐赠资金的人可以进行直接的监控,机构内部员工之间也可以对机构活动有明确的把握。
强化政府监管职能。
首先,为了接受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状况以及合法化,不论慈善机构规模状况,都应该建立起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会计师事务所是十分专业的法律机构组织,能够对慈善机构的财政报表作出判断。在英、美等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早已经形成,美国甚至发展起责任赔偿。其次,慈善机构的上级领导以及负责部门应该定期的对财务部会计信息报表的规范化等问题实施检查和监控管理,对于不符合规定的财政报表,要制定出相应的处罚政策。在美国地区,为了确保财政报表的合格,专门设立慈善信息局,执行管理财政信息报表的检查监督职能。
强化第三方审计。
慈善组织和企业以及政府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它既没有涉及企业机密,也不威胁国家的政府情报,应该强化第三方审计,制定财政会计信息的具体信息报表,并且向社会公开化的披露所有的信息,允许社会公众进行监督和建议,公开化的方针和政策有利于表现民主,得到公众更多的支持和认可。慈善组织财政报表主要披露信息附加如下:物质资源投入所创造的相关结果;捐赠者资金投入的运用程度和去向问题;慈善组织享受的国家政策;资金的具体数额;慈善机构所作的有利于社会和生活的所有公益活动;以及对特殊灾害年间的状况的披露,例:在年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形成的灾区内重新建设的资金补助的状况。经由慈善组织财务报告既能够全面又能够及时地对附加注释披露的信息进行披露。一旦信息被披露之后,那么将会对信息使用者在做出决策时进行影响,譬如说:捐赠者能够依照其所披露的信息做出相应的决策,以对慈善组织的融资能力造成影响。
当前,网络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使得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主要是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年11月中旬,依靠中华慈善总会主持举办的,由中华慈善网以及浙江省慈善总会承接举办的“中华慈善互联网”大会于杭州召开,由中华慈善总会主办和浙江省慈善总会以及中华慈善网共同承办的“中华慈善互联网”大会在杭州地区举行,并且有将近102家的慈善机构参与了本次大会。在会议过程中针对慈善事业的网络化发展提出建议,并一致通过了加盟中华慈善互联网救助中心的宣言。虽然当前部分的慈善机构已经建立起网络化管理,但是在关于网络的应用化问题上还存在一些局限性。本文针对这一点,提出由社会相关部门参与建立和网络化的管理,并且各个慈善机构通过借助注册方式成为会员。慈善机构的工作人员借助这个平台直接进行信息的公布,同时直接对信息的可靠性和合法性负责。在这类的网络信息平台上,同时针对信息做整理、分析、研究等相关的功能处理。同时让信息的接受者直接通过这一网络信息交流平台了解财政会计信息状况,能够考核慈善组织资金的利用状况,并且对资金的使用成效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此同时,还能够将各个慈善组织进行比较。
5结束语。
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成本效益的评价体系可以对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提供服务,能够帮助慈善组织对信息披露的内容、数量、效果产生正确的认识,在高级领导者进行决策决定的时候信息披露直接提供有效数据,一目了然的对财政的问题作出回应和权衡,应用方面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通过持续的评价进行有效反馈。当前我国慈善组织的会计信息披露比较繁杂,不同类型的组织会计核算的依据不同,核算基础不同,信息披露的基础也不同,这就导致其所披露的会计信息不具有可比性。而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不划分国有慈善组织与民间慈善组织,并且按照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也没有必要划分属于国有的慈善组织(事业单位)与民间慈善组织,为两种性质相近、形式或行业特性稍有不同的慈善组织各自制定会计制度既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也不便于信息使用者进行对比分析和决策。探索我国慈善组织公共危机救助活动审计制度安排及创新,对于保证利益相关者的权益,维护慈善组织公信力,引导政府管理向“小政府、大社会”的公共治理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
参考文献:
[2]王敬勇,薛丽达.会计信息披露与监管--基于演化博弈论视角分析[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7(5):8-12.
[3]黄捷.刍议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和对策[j].价值工程,2010,(13):55.
养老金会计核算问题的论文【第五篇】
目前我国已经由有关机构发布实施了一系列股票交易法律、规则,并规定了公司信息披露的原则要求和内容体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还存在不少不规范的现象,损害了我国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也使广大投资者蒙受了许多不应有的损失和风险,因此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呼声越来越高。本文试就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规范化问题作些研究探讨。
上市公司及时、真实、充分、公平地向广大投资者披露可能影响投资者决策的信息是上市公司必须履行的义务。从宏观而言,它有助于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的运转,有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助于维护证券市场秩序,促进证券市场的发展;从微观而言,从企业外部信息需要者角度来看,它有助于保障投资者和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的利益,从企业角度看它有助于公司的筹资和降低筹资成本,有助于促进公司自身的发展,从企业经营管理者角度看,有助于落实和考核其经营管理责任。总之,公平、真实、充分、及时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于国家、于企业、于民众都是大有好处的。
我国证券市场起步于90年代初期,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1.取得的成绩。
(1)会计信息披露规范逐步完善。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公司法》、《证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暂行条例》为主体,以《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试行)》和证监安会发布的关于信息披露内容和格式准则为具体规范的信息披露的.基本框架,和首次披露(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定期报告(中期报告、年度报告)和临时报告(重大事项报告)三部分组成的信息披露内容,初步规范了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问题。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的框架体系如图1:。
图1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的框架体系。
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往往不是单独进行的,而是与其他非会计信息一起,在公司入市(一级、二级市场)、入市以后的适当时机公开披露。综观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文件,虽然在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定期报告、临时报告中,会计信息都是其主要内容,但是出于用户和市场管理的需要,同时披露非会计信息也是必要的。因此,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就不可能象我们习惯上所理解的行业会计制度那样独立存在、自成一体,而是渗透在有关法规和信息披露规范性文件之中。在这些公开披露信息中,还应包含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披露信息所作的各种审查、鉴定、评估、验资、查帐、审计的报告和意见。
[1][2][3][4][5]。
养老金会计核算问题的论文【第六篇】
6月8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印发了《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试行)》(下文简称《办法》)。《办法》中规定了成本核算对象、核算期,明确了高校教育培养成本核算的具体原则、高校教育培养成本的范围、成本归集的项目及标准等问题,由于《办法》是国家发改委颁发,而不是与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发布,它还未纳入财政部与教育部联合发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核算体系,因此,在高等教育成本计算环节无法执行,而且,《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与《办法》在成本项目规定上不十分吻合,在实际执行中也有一定的难度。
一、人员费用支出。
参照《办法》的规定,在职教职工总数不足定编的按实际数,突破单位定编人数的则按定编人数列支出。在具体操作时,笔者认为,应在总成本费用中按超编数、教职工人均人员费用支出水平相应地核减总成本,即按在职人员工资除以现有的在职教职工总数,得到现有在职教职工工资人均水平,再用超编或超比例的教职工人数乘以人均工资水平,得到应核减的人员工资。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原则上控制在事业编制教职工人数的12%~15%,高于15%则按超比例行政管理人员数、教职工人均人员费用水平核减支出,低于12%不核增支出。福利费、工会经费按工资总额的3%、2%计提。
二、招待费。
参照《办法》规定的招待费审核标准,地方管理高校为“当年公用支出总额(扣除招待费和维修费)的2%,中央(部门)管理的高校为“当年公用支出总额(扣除招待费和维修费)的1%”。超出的要进行核减,未突破的不核增。
三、科研支出如何计入教育成本问题。
科研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社会职能之一,它和教学一起构成高校的两个重要支撑。科研活动不仅直接服务于社会,而且可以整体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科研支出是否计入高等教育成本,要视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
第一,高校为教育教学改革而设立的校内教育教改科研项目所发生的支出,由于和人才培养直接相关,应当全部计入高等教育成本。
第二,高校为鼓励和支持科研,对有关科研项目进行的配套资助与奖励所发生的支出,可视为学校为社会的一种直接贡献,也应计入高等教育成本。
第三,高校承接的纵向、横向课题所发生的支出,因为每个课题都有相应的课题经费来源,并且能做到单项课题收支平衡,关键是这种课题研究与教育的'人才培养不是直接关系而是间接关系。因此,不能计入教育成本。
第四,对高校承接的某些横向课题,在研究过程中要消耗学校的教学材料及人工,挤占了教育支出,学校不仅不能将其开支计入高等教育成本,而且应从课题经费中计提一部分上交给学校,用于补偿高等教育成本。
四、固定资产折旧费如何计入教育成本问题。
(一)折旧方法的确定。
按现行高校财务制度,高等教育财务支出中不包含固定资产折旧因素。为了真实计算高等教育成本,必须采用一定的方法计提折旧。根据我国实际,高等教育成本计量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即按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平均计算各年折旧;折旧年限的确定,可参照《办法》的规定:房屋建筑物50年、专用设备8年、一般设备5年,其他设备。将《高校会计制度》单列的图书、交通工具列入其他设备。
(二)后勤资产折旧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高校投资了相当一部分后勤设施,如学生公寓、食堂等。这些设施本应由社会投资实行市场化经营,不挤占教育投资。这部分资产的折旧是否计入高教成本,也要区别不同情况分别对待:第一种情况,高校后勤没有社会化或没有彻底社会化,后勤资产由学校自身经营管理的,则对后勤资产按全部原值计提折旧后计入高等教育成本;第二种情况,高校后勤虽已经社会化,但后勤资产只是委托给后勤服务公司进行物业管理,资产产权没有发生变化,则高等教育成本中也应包括这部分资产的折旧因素;第三种情况,高校后勤资产已经整体租赁或承包给校内后勤公司或校外单位与个人,在计算高等教育成本的折旧费时,应扣除那部分租金收入,即:年折旧费用=后勤资产原值×折旧率一年租赁收入;第四种情况,由社会投资兴建的后勤资产,资产产权不由学校拥有,完全按市场开发的原则,学校也不计算经营收入(住宿费、饮食服务收入等)。因此,其资产折旧不能计入高等教育成本。
五、后勤服务成本如何计入教育成本问题。
高校后勤服务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后勤自成体系。近年来,通过后勤社会化改革,引进社会资金扩建后勤设施,使高校后勤服务成本是否计入高等教育成本和如何计入高等教育成本变得复杂起来。
第一种情况:后勤没有实行社会化,由学校自办后勤,后勤的收入(包括住宿费、餐饮收入等)作为学校收入的组成部分。按照配比原则,后勤成本是高等教育成本的一部分,以其实际发生的成本作为高等教育成本。第二种情况:对某些后勤单位如绿化、车队、物业管理等实行了内部承包,则计入高等教育成本的只是学校按内部合同应支付给承包单位的承包款,其服务成本不能计入高教成本。第三种情况:由社会投资兴建的高校后勤设施(主要是学生宿舍、食堂、超市等)完全按市场化运作,与学校没有直接的财务关系,其收入(住宿费、餐饮收入等)和成本也不能计入学校收入和办学成本。
主要参考文献。
[1]赵红英.高等教育成本的界定和控制[j].财会月刊,,(7)。
养老金会计核算问题的论文【第七篇】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成立于1993年,由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控股,总部和注册地均位于新加坡。公司成立之初经营十分困难,一度濒临破产,后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一举扭亏为盈,从单一的进口航油采购业务逐步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业务,并于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公司经营的成功为其赢来了声誉,公司被新交所评为“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奖,并且是唯一入选的中资公司。
底,由于中航油错误地判断了油价走势,调整了交易策略,卖出了买权并买入了卖权,导致期权盘位到期时面临亏损。为了避免亏损,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年1月、6月和9月先后进行了三次挪盘,即买回期权以关闭原先盘位,同时出售期限更长、交易量更大的新期权。每次挪盘均成倍扩大了风险,该风险在油价上升时呈指数级数的扩大,直至公司不再有能力支付不断高涨的保证金,最终导致了破产的财务困境。应该说中航油能够在7年间实现净资产增幅800倍,到巨亏亿美元,都是缘于“创新”及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诞生本来是为了规避风险的保值作用,但中航油却是毁于过度的投机。
衍生金融工具是具有衍生特征的金融工具。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定义:“衍生金融工具是期货、远期合约、互换和期权合约以及类似性质的金融工具,如利率上限与固定利率借款承诺等”。而我国一些学者认为,衍生金融工具是指价值派生于某些标的物的价格金融工具;其中,标的项目包括债券、商品、利率、汇率和某种指数等。也就是说,衍生金融工具就是在传统的金融工具基础上衍生出来的,通过预测股价、利率、汇率等未来行情走势,采用支付少量保证金或权利金签订远期合同或互换不同金融商品等交易形式的新兴金融工具。
衍生金融工具是以风险存在为前提,并为适应风险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其交易有别于一般的金融现货交易,是以标准合约交易和保证金交易为基本特征的,其主要功能并不是交易,而是保值或投机。主要特征有六个:杠杆性,它能以极少的资金(合约保证金)控制较多的投资资金(出货或平仓时合约持有者应付的资金),来获取理财的收益;虚拟性,它在合约到期时可以履行也可以不履行;依存性,它依赖于传统的金融工具而存在,传统金融工具的价格变动最终会影响衍生金融工具;灵活性,它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要设计出不同类型的衍生金融工具,以适应使用者的需求;表外交易,它通常不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定价比较复杂,因对其风险的度量非常困难。
近几年以来,衍生工具交易**不断,1994年1月,德国mgrm集团在美国高息筹资,投资石油期货损失13亿美元,相当于集团一半资产;1994年12月,美国加州橘郡财务长雪铁龙以政府名义筹资,进行票据投资,最后亏损18亿美元,地方政府宣布破产;同年12月,美国最富庶的奥兰冶县由于从事金融衍生交易失败而亏损15亿美元,不得不宣布破产;1995年2月23日,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出现“327国债期货**”,直接导致了国债期货市场在我国的暂停。
我国十分注意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风险意识。对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我国不断发布各项规章制度:国务院8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期货市场的通知》中规定:“取得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的企业,在境外期货市场只允许进行套期保值,不得进行投机交易。”6月,以国务院令发布的《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四条规定:“期货交易必须在期货交易所内进行。禁止不通过期货交易所的场外期货交易。”第四十八条规定:“国有企业从事期货交易,限于从事套期保值业务,期货交易总量应当与其同期现货交易量总量相适应。”月,证监会发布的《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制度指导意见》第二条规定:“获得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的企业在境外期货市场只能从事套期保值交易,不得进行投机交易。”
我国自2004年3月起施行了《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实施的范围为在我国境内依法设立的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法人,以及外国银行在中国境内的分行。目前,我国证监会共计批准中石油、中石化、中航油等27家企业可以进行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
养老金会计核算问题的论文【第八篇】
摘要:企业会计成本核算问题,是企业在日常经营中指定生产计划、进行项目决策所必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所有经营投资活动中首当其冲的。随着企业经营过程中,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具体表现为企业内部各种经营管理问题频发,企业外部,竞争日益白热化,都将对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成本核算管理时,可以操作的方面有很多,但是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企业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分配。随着成本核算理论的发展,企业在进行会计成本核算的过程中,也日趋全面专业。因为企业成本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企业在竞争中所处得地位,因而,对于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管理问题的研究,与企业的生死存亡息息相关。所以,企业会计成本核算问题的研究,是一个需要进行升入研究的课题。
一、引言。
宏观经济的变化,对于企业的日常经营和生存有直接而致命的影响,因此,企业如何根据市场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在波诡云谲的市场之中生存下去,需要依靠科学的会计成本核算方法。企业在进行一系列诸如节约开支,制定战略方针等关乎企业生存的重大决策时,需要从整体上对于企业各项费用的支出情况有一个概览,这一概览主要通过会计成本核算来实现,最终,会为以上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企业可以通过会计成本管理,对于各项资源进行整合优化,这一切活动都将作为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铺垫,从而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会计成本管理,这一会计行为就如同体检一样,可以定期对企业的各项活动所需的成本支出进行汇总梳理。成本会计管理可以为企业的生产结构优化提出建议,正如同医生根据各种检查结果对病人做出诊断一样,企业的经营者也可以通过成本会计管理,对企业的经营进行合理的规划,从而为企业谋求更多的发展。纵观现代企业所使用的各种成本会计核算方法所面临的问题,其中最严重的就是成本预算与企业发展投资之间存在的博弈。稍有不慎,企业就会做出错误的决策,从而将企业推入万丈深渊,导致企业经营失败。因而,企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对成本核算管理给予充分而重要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让成本核算管理真正发挥其指示作用,协助经营者做出对于企业经营发展有利的决策。
(一)成本核算内容不合理、不完整。
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管理,从内容这一层面上来考量,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内容不合理。
成本核算管理问题的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没有科学计量相关的资产项目,在处理上具有很大程度的随意性,没有符合成本的计量原则。例如,在对一些土地和自然资源等类似的无法直接准确计量的特殊的资产进行处理的时候,财务人员通常将这些项目进行忽略掉,没有计入资产负债表中。这种会计处理行为直接导致了企业可以获得的经济效益的减少,和实际情况相比,资产负债表上体现的资产总数是低于实际总量的。除此之外,对于那些如只是资源和信息资源等对于生产经营有重要驱动作用的生产要素来说,财务人员对于这些资源的计量,也不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因为国家是要求将这些内容列为成本构成项目,而企业为了一些其他的目的,通常将这类资源的消耗计入管理费用。以上种种成本核算问题都存在严重的不合理性。
2.内容不完整。
不完整性主要体现在对人工成本的归集核算上。在对人工成本进行核算是,大多数企业的处理都过于粗放。只核算了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直接劳动的工人所需要的成本,而对于其他的一些人工费用,则没有计入。例如对于设计人员、工程人员的工资,没有计入。对于前期进行市场开拓的人,也没有计入人工成本。这些都表现为成本核算内容管理的不完整性。
(二)成本核算方法缺乏合理性。
核算方法缺乏合理性的原因,主要因为财务人员对于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不够了解,因而在使用时,没有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选取合适的方法,因而缺乏合理性。而且,在核算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在进行成本归集时,处理的十分随意,并不具有准确性和完整性。
(三)成本核算的指导思想缺乏科学性。
会计核算的指导思想缺乏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企业成本核算方式与生产经营过程的脱节。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至今仍有很多拥护者,传统的核算方式与生产经营过程紧密相连,在过去的历史环境下,这种核算方式可以对产前、产中、产后进行充分的反应。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对自主研发与市场开拓的重视,传统的生产过程在企业的成本构成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这种错位的指导思想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已经越来越明显的显示出其缺乏科学性的特点。
如果要解决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管理问题的不完整性和不合理性,界定核算范围是首先要做的。因为只有在界定了成本核算的范围之后,才能将那些原本不合理的成本核算内容剔除出去,例如对那些特殊资源的核算,通过将原本那些没有纳入成本核算范围的可以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特殊资源纳入成本核算范围,可以将原本不合理的成本核算管理内容进行补充。而对于不完整的部分,可以根据不完整的地方进行增补。就人力资本成本核算来说,对于原有传统的核算方法所缺失的对于研发人员的成本计入和市场开拓人员的工资支配,要将其纳入核算范围,就可以弥补原有的不完整。同时,在进行核算的时候,也需要考虑到范围制定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因为范围制定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是保证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合理性的基础。界定成本核算范围的基础是各种资产和消耗依据的标准。在进行界定的时候,应该对过去忽略的一些科目如无形资产等,增加给予关注的力度。通过采取成本会计的系统改革,可以增加成本核算内容的完整性和合理性。在对无形资产进行成本核算的时候,可以按照以下几步进行。第一步是分类。按照入账方式不同,将各种无形资产进行重新分配。例如知识资源,因为具有更新较快、且多次使用的特性,因而在进行核算时,需要根据摊销的次数,进行弹性摊销。而对于环境成本核算,则更具中国特色。因为我国的环境现状,具有特殊性,国家可以出台相关成本核算管理的制度规章,督促企业在核算中对于绿色成本项目进行并入核算,以增加企业采取绿色项目的概率,提高环保意识。这样既有利于我国的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也对社会和谐发展有促进作用。同时还可以帮助企业将各种原本不可货币计量的成本,如环境成本、无形资产等,进行重点监控。
(二)采用合理的成本核算方法。
企业进行成本核算管理可以使用的工具有很多,只有充分了解各种方法使用时需要注意的地方以及需要考虑的背景,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管理科学合理。在选用方法时,需要充分对各种方法进行了解考察。因为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适用背景,而企业也是各具特色的。因此,要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特点才能筛选出最合适的成本核算方法。成本核算方法种类很多,在业界较为常用的主要有四种。如品种法,定额法,经常被许多企业所采用。除了以上两种方法,分批法,分步法,也备受青睐。各个企业过去因为对于各种方法的了解程度不够深入,所以选择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企业通过结合自身特色,对各种方法进行选择,增加每种方法是用的针对性程度,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很好的指引。在选择方法时,除了考虑以上内容,还需要注意,当选择一种核算方法之后,为了符合会计要求的一致性,轻易不要更换核算法则,以保持成本核算的稳定、统一。
(三)培养科学的成本核算的指导思想。
1.成本核算的可持续性。
企业成本核算,是在企业诞生之日起就需要做的事情,这一过程将一直持续到企业的灭亡。因为现在公司制得企业多为无限存续,因而,在进行成本核算的时候需要考虑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而且这应该作为成本核算的指导思想,始终贯彻在成本核算的始终。因为只有企业可以持续经营,考虑成本的变化,才是有意义的。如果企业寿命将近,那么此时即使是进行成本核算,也是回天乏术了。成本核算体系是企业今后发展的指路牌,管理者是企业经营的核心决策者,他们的地位超然,一个成熟的公司应该形成以管理者为核心的一个综合的管理系统。在这个管理系统之中,核心中枢就是成本核算系统。该系统的正常运行,与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市场变化情况、企业所有员工的素质等息息相关。任何环节的缺憾都将影响整个成本系统输出合理的结果。因而,企业的管理人员需要不断完善该系统,并适时维护,要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来维护。
2.成本核算体系的完善性。
对于成本核算体系来说,作为一个单独的系统,其完善程度是需要进行严格考量的。一个成本核算系统只有在各方面都是完善的,才能称得上是足够科学的成本核算体系。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与成本核算体系是密切相连的。某些层面上来说,如果要简单的考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高低,完全可以仅仅对两个企业的成本核算体系的完善性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结论。那么如何评价一个成本核算体系是否完善呢,通过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是考察完善性的第一步。不过,再次之外,还需要根据一些外部条件,如对制度、法规的遵守程度,财务人员处理各项业务的专业能力,企业根据财务成本进行生产计划的灵活性安排等,都是需要考量的项目。只有在各方面条件都达标之后,一个完善的成本核算管理体系再会构建成功。
3.培养公司员工的成本意识。
成本意识,是一个成功的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应该深入内心的理念。因为员工的成本观念会直接影响生产经营中的每一个细节。他们作为亲临基层之人,对于每一个环节都了如指掌。哪个细节可以节省成本,员工也是最具有发言权的人。企业如果培养员工的成本意识,将会从根本上为成本核算人员提供降低资本的不竭资源。管理人员方面,强化成本意识可以让他们在选择项目投资,在进行生产计划方面,更加明智,更加科学的做出决策。因为他们的一言一行,将会决定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如果他们可以有成本意识,那么企业在选择项目时会更加谨慎,降低损失概率,在制定生产计划时,也会降低盲目性,增加科学性。无论是从投资角度,还是生产经营角度,培养管理人员的成本意识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四、结语。
通过对企业会计成本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解读,可以发现,不合理、不科学的成本核算对一个企业来说如同附骨之蛆,损害着企业的健康发展。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千千万万个企业的健康发展,企业业绩的增长,汇聚起来就是国家gdp的增长。而会计成本核算,正是如同护卫舰一样,保卫着企业的健康运转。正确理解和界定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范围可以使企业的会计核算管理内容合理、完整;采用合理的成本核算方法,可以保证成本核算结果更具科学指导意义;培养科学的成本核算的指导思想,则是从思想层面上保证了成本核算的正确性。企业使用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体系,将会对企业和社会都有积极正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3]曾小琦.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体系建设浅谈[j].现代经济信息,2015,22: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