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论文【参考10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以信息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论文【参考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以信息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论文【第一篇】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之所以能够在市场上立足的关键,而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群体或团队中根深蒂固的、互相弥补的一系列技能和知识的组合,借助该能力,能够按世界一流水平实施—到多项核心梳程。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长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因此,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掌握并且强化企业核心能力,并由核心能力衍生出企业的优势就是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过程。企业要发展壮大,必然离不开对核心竞争力的追求和塑造,也需要企业投入成本,不断巩固,并且随着时间的变迁,逐步形成不同的核心竞争力。总而言之,企业核心竞争力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形成与企业所处的环境和资源能力息息相关,能够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很多,但是核心竞争力的形式需要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否则光靠一个因素是无法形成的。而这企业最为关键的要素并且得到业界认可的就是人才因素,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塑造需要抓住这一要点。
采矿工程企业的`所处行业属于资源行业,其核心能力的形成与企业的资源禀赋、企业运作、技术能力存在很大的关联性。而核心能力的形成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成果。
企业资源禀赋。
企业的资源禀赋是指企业在初始阶段拥有的资源数量和质量。之所以将资源禀赋摆在第一位乃是因为采矿企业是资源的主要生命线,没有资源就没有一切,因此资源数量的多寡决定着企业生存是否能够持续。企业资源的数量多,则企业未来发展基础就牢固,企业资源数量少,则发展会受到很大限制。而企业资源的质量则能够使得企业发展更加优越,甚至成为企业发展的推手。企业资源品位高,则企业未来资源价格就高,获得的回报就更好,也更加有利于企业从市场上延伸自己的业务。
企业经营运作。
企业经营运作能力则包括了企业营销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企业计划能力、企业管理能力等方面,这些能力促使企业能够真正有效运作,也是企业未来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事实上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就是来源于此,这也是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黑箱,是企业取得成果的关键。企业的营销能力是指企业能够针对市场需求结合自身的优势挖掘自身的卖点,从而有效占领市场,实现企业的经营利润。企业的市场营销必须考虑企业的产品特点,采矿企业不能一味在产品上光顾着采矿而忽略企业的营销。事实上,企业的营销能够为企业带来价值的提升远比资源本身来得重要。采矿企业不仅要提升自身产品的质量,还需要对企业自身进行包装,将自身打造成为符合社会责任、公众期许的企业,将自身的贡献如实展现出来,从而吸引企业的的市场。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则是采矿企业业务衍生的关键能力。资源整合的关键是要建立采矿企业上的资源生态链,要占据价值链的顶端,主导价值链的发展。企业生态链的建立就是企业资源整合能力。事实上,采矿企业如果能够建立从资源勘探到开采再到贸易等产业上的一条龙服务则有利于企业在长期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神华集团就是一个典型案例。神华集团建立了采矿、运输到港口贸易等一系列资源链条,在国际煤价下行的基础上,还能盈利主要就是依靠企业自身的资源运作能力。企业计划能力是指企业对计划生产的控制能力,即采矿企业要对未来的生产计划做出前瞻性安排,合理调度生产量,控制生产成本。企业计划能力能够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合理控制生产节奏,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对能力,因此企业计划生产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否则生产过多则会导致较大亏损,企业已无法消化多余产品。而生产过少则会导致企业无法按时交互产品,导致企业市场损失。
技术能力。
技术能力则是企业的另外一项核心能力,技术越先进,生产效率越高,企业支付成本越小,则企业的生产利润越大。而且技术越成熟,生产越稳定和安全,更加有利于企业的技术提升,有利于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的利润率,提高企业的安全系数。采矿工程企业的技术能力需要企业的大量投入,因此企业在保持稳定持续投入的前提下,还需要就企业的技术引进保持一定开支,从而获得企业技术更新。当然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关键还是在于企业人才的管理,企业创新是技术进步的关键,采矿工程企业技术创新需要采矿企业人才的投入和培养,需要高端工程机械人才的研发,从而方能够使得技术更加使用,企业技术牢固发展。
采矿工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主要依靠的是企业在人才梯度建设、企业管理能力和企业计划生产能力等方面。
建立和完善企业制度。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采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完善的企业制度紧密相连的,建立和完善企业制度建设,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器。因此,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把企业改造为结构完善、运行机制健全、经营目标明确、财务状况良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企业,使企业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尤其要加快对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步伐。
强化采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第一,培育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市场竞争的核心在人才,采矿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虽然核心能力并不存在于单个人中,但是核心能力的形成归根结底是知识、技能的学习和积累,而人才是这些智力资源的载体。为此,必须努力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第二,选拔和培养一批专业性、技术性和市场开发、管理方面的人才。拥有技术和管理创新知识并与企业其他资源相结合,可转化为具有平均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因此知识成为企业的利润源泉,人才成为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
提高企业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采矿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直接决定其市场竞争能力,企业有了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能够研制开发并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就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要提高企业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第一,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制。大型企业应建立技术开发中心,不断加强技术开发力量,加大技术开发资金的投入,加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主导产品。第二,积极探索新技术创新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产销研结合,吸引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科研力量进入企业,组织力量对一些主要领域的关键技术和难题进行联合攻关,实现技术上的突破和跨越,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换。目前,国外一些大的采矿企业或公司都成立了专门的技术开发机构,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得先机,使别人难以模仿和超越,从而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3.总结。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严峻形势下,采矿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在不断完善。采矿企业增强其核心竞争力的对策也在不断变化,如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进行管理创新、实施名牌战略、建立学习型企业等,这些都是我国采矿企业所要考虑的。总之,在当前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采矿企业想要求得生存空间,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2]李卫军.信息化与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xx.。
[3]曹敏杰.中小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xx.。
以信息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论文【第二篇】
当前,媒体竞争日趋激烈。赢在执行,进一步加强媒体的执行力,对于提升其竞争力和影响力至关重要。然而许多媒体尽管有好的战略,却无法实施和执行,完美的执行更是少之又少,这令媒体的管理者十分头疼和无奈。
一、什么是媒介执行力。
执行力是把目标和战略变为现实的能力。不管多好的想法和战略,如果不能执行,那也只能停留在纸上和嘴上。企业执行力是企业的各个管理层次、各个经营单位、各个岗位的员工贯彻经营者制定的战略决策、方针政策、制度措施、方案计划和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能力。决定一个企业成功的因素很多,其中战略、人员及运营流程是三个决定性要素。只有将战略、人员与运营有效地结合起来,企业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而结合的关键就在执行。
“企业执行力不等于企业成员个人执行力的累加,它可以小于或远远大于个人执行力的累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组织行为还包含了其他诸如信息传递、协调分工等特征。企业执行力主要由三个方面因素合成:流程、技能、意愿。”流程是指企业运作流程,包括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技能主要是企业成员的职业执行技能,即个人执行力的构成技能,意愿是指企业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热情。在此前提下,不同的人会对执行力的精髓有不同的理解。前任联想公司总裁柳传志认为执行力就是积极选拔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还要锻炼员工队伍的执行力;通用电器前ceo杰克・韦尔奇把执行力的理解为公司里面不要有太多会妨碍执行的官僚文化;戴尔ceo迈克尔・戴尔对执行力的理解是:执行力就是第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都要力求完美,都要一丝不苟地切实执行。
执行有时候比战略本身更重要。战略=想法。执行=方法,执行的过程中会细分出更多小的战术与相应小的执行,每个战略下都需要众多的执行来解决。当战略既定之后,执行就是首要的事。
执行力是媒体竞争力的保证,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调查表明,成功企业20%靠策略,60%靠内部各层管理者的执行力。“经营管理之父”法约尔对管理的定义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这五项基本职能都与提高执行力密切相关。在当战略的差异性很小的时候,执行就很重要,竞争双方间的差别就在于各自的执行能力。如果对手在执行方面比你做得更好,那么它就会在各个方面领先。在当今越来越同质化趋势下的媒体竞争最终只是执行力的竞争。因为大家的策略、内容基本相同,竞争优势的差异只在于执行力的不同。
任何战略的成功都离不开成功执行,媒体要想取得成功不仅要有清晰专注的战略,而且还要有相当的执行力。战略的失败通常由两种原因所致:一是目标制定错误;二是执行不力。不管媒体是事业型组织还是公司企业,它都可以理解为一个执行团队。从领导、中层干部到基层每位员工,他们每时每刻都处于一种“执行过程”之中,他们执行的绩效,显然决定媒体的命运。具体而言,他们在执行中体现出的态度、能力、速度、理念、品质、应变等因素,都是战略实现的决定性力量。
二、影响媒体执行力的原因。
目前,许多媒体明明有好的战略,却无法实施和执行,完美的执行更是少之又少。影响媒体执行力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媒体的领导者十分重视战略的制定和计划的设计,但是由于对战略的执行和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因而常常使战略目标难以实现。
二是中层管理者执行战略方案不坚决,以致“政令不通”,形成“中层梗阻”。中层管理者执行力不强的表现有:一是自身素质不高,不能正确理解高层的战略意图,不能制定有效的执行方案;二是乐于布置任务、作决定,却不擅长使布置下去的任务和作出的决定得以有效执行;三是不正确地影响决策层,导致决策执行的不完整;四是执行战略决策方案时缺乏对应变操控原则的认知和把握,执行的水平不高;五是虎头蛇尾,标准走样;六是经常延误,速度太慢。
三是组织结构不合理。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职能交叉,相互挚时;协调困难,效率低下,层次过多,反应较慢,由此降低了媒体的执行力。
四是媒体的管理制度可行性差,制度出台不严谨,朝令夕改,缺乏针对性、可行性和人性化,使员工无所适从甚至把执行视为负担而产生逆返心理。
五是业务流程不科学,存在不规范、繁琐而低效的现象,致使高层布置的工作很难推进下去,结果仍要花费额外精力和时间去协调。
六是员工的整体素质跟不上媒体发展的要求。许多媒体内部缺乏有效的学习和培训机制,缺乏对员工执行力的培育和提升,致使员工素质参差不齐,对任务的认识不统一,行为也不尽规范,结果在计划的实施中各行其是,很难形成合力,也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由于缺乏有效的执行力和产生执行力的机制,大到媒体战略和媒介管理、小到节目创意和营销方案都不能切实到位的实现;由于企业文化建设意识的淡薄,电视媒体内部普遍缺乏团队精神和内聚力、向心力,电视人在喧嚣浮躁的心态中缺乏职业精神和专业追求;旧有机关或科层组织结构已造成了电视台指挥失灵和资源内耗,成了阻滞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媒体市场应变能力低下。”因此,现代媒介需要大力提高执行力,塑造良好的执行力文化。
三、媒体如何打造执行力。
媒体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强大的竞争力,就在于拥有领先一步的战略、清晰的运营流程以及实施战略目标的专业人才,一句话,拥有强大的执行力。
1、战略为先。
战略是执行中的核心要素。没有清晰的战略定位,就等于失去了前进的路标。如果战略不明甚至错误,那就会影响执行效果;就算执行力很强,也只能带来严重后果。20世纪90年代后期上星的湖南、安徽等省级卫视对此有较早认识。于是,他们较早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市场调查和数据分析,最终确定了自己的特色和定位。而一些省级上星频道至今还没有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早在年末,湖南卫视召开战略研讨会,提出要把自己打造成娱乐资讯为主的频道;湖南卫视当时之所以以娱乐为突破口,是由多方面原因促成的:首先,他们发现观众对娱乐节日的需求很大;其次,该频道此前在这方面已经有多年的积累,拥有制作这类节目的团队、经验和教训;而从现实来看,娱乐相对于时政新闻来说也容易找到突破口,且娱乐没有地域限制,较容易形成全国效应;另外,娱乐节目资源的获取也相对容易,自主开发的可能性也更大。
近两年来,一些省级卫视频道纷纷反省原有的综合定位,结合实际强化特色。如重庆卫视结合中国观众的收视特点、主流媒介的社会责任以及自身的节目实际,提出了“故事中国,人文天下”的频道定位,要求重庆卫视的节目既要轻松可亲、引人入胜,又要保持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思想内涵,从而为重庆卫视的发展找到了明确的战略目标。
2、速度为重。
只有行动迅速才能抓住转瞬即逝的机遇,才能实现连续突破,保持市场冲力,击败对手反击。
目前国内许多媒体在市场反应、决策时间和执行周期上过于缓慢,远远不能适应多变的市场要求,因此媒体特别是有心参与全国市场竞争的卫视运作必须“提速”,缩短“信息――决策――行动”的循环周期。如果媒体不能缩减制定和执行决策的时间,就会形成战略惰性,就会随时被竞争对手攻击,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为了获得竞争速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强化收视表现好的成功节目,在成功的节目上投入更多的资源,迅速减少乃至抛弃收视不佳的节目,放大成功节目的效应;缩减决策时间,提高市场进攻的速度的节奏,以降低竞争对手做出有效反击的能力;建立竞争情报及预警系统,考察多种可能性,在行动之前做出可能规划;做好新节目、活动的前期研发工作,每一步都要比竞争对手早半拍。减少不必要的组织层级,尽量使“决策――执行”尽可能扁平化,领导层要对一线充分授权,明确责职;而且管理人员和经营人员在其岗位上任职时间要足够长,以保证他们对行业的熟悉,培养长远眼光。”
3、细节制胜。
前几年流行一本书:《细节决定成败》,说明细节在执行中的关键作用,所谓“一招不慎,全盘皆输”。在大的战略确定后,还要围绕大战略确定小战略,大胆设想,小心求证,把各种细节和风险以及应对措施都尽可能考虑到位。
湖南卫视的娱乐节目,从节目样式到营销推广,都有一个团队致力于精细化、专业化的操作。“湖南卫视自创的娱乐节目,形成品牌聚集效应。吸引了全国青年观众市场。尤其是后的《超级女声》,把娱乐节目产业链上的观众资源、企业资源、节目资源(由活动和常规比赛两大类组成)、衍生资源等有效统一起来,体现出了专业化运作、精细化营销的特色。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在20和的火爆,其实也是利用先发优势聚集了娱乐资源平台效应的结果。”据说,关于《超级女声》的很多关于选手、评委的“爆料”和炒作,都经过了周密的策划,与节目进度紧密关联,一浪未平,一波又起。为规避风险,节目还及时对评委和评委的评价进行了调整,减少了对选手的刻薄和嘲讽,增加了鼓励和人情化。《现代传播》主编胡智锋认为湖南卫视《超级女生》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执行力,其细节非常缜密一他说:“有很多媒体不服气超女,当然我并不是说对超女有特别高的评价,从媒介本身来说是值得肯定的,成功在细节,同类的节目其实全国各地电视媒体比比皆是,为什么超女一枝,独秀,我想关键在细节。有的媒体是广告团队很厉害但制作团队跟不上,有大量中间细节的工作者在从事这个工作。也许某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造成全盘皆输。”
4、制度保障。
对媒体而言,强有力的持续执行力从哪里来?依靠制度(系统)、人才和文化。“三流的企业靠老板、二流的企业靠团队、一流的企业靠系统。”做系统的目的在于打造好执行的平台,使组织结构扁平化,便于相互间的沟通。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倡导的目标管理是提高系统执行力的有效办法,明确目标,层层分解,让每个员工认同并接受目标,从而对目标专注,把目标变成具体措施;配套制定严格的业务流程和反馈机制,使执行过程程序化,如媒体信息采编、审、播以及评价考核的流程,广告客户反馈系统等,对执行效果进行追踪评估,以制度来保证执行效果,执行有效有奖,无效受罚。明确频道战略后,还需要机构有强大和系统的执行力才能实现战略目标。安徽卫视经营电视剧包括几个环节,首先是做到有效的'采购,即及时购买符合频道几大剧场特色的电视剧。购买之后就是编排、推广和营销等环节,把节目和客户价值统一起来,争取客户最大满意度。在电视剧经营方面,从节目购买、编排到宣传推广、覆盖,安徽卫视已经形成一个有效的系统,有一个组织构架在支撑它。总编室、广告中心、广告中心下属的广告公司、节目和频道推广部门等形成了合力,形成了良好的运作机制。
执行力需要领导力和员工素质相配套。执行力的提升最终要靠人来实现。电视媒体尤其需要强有力的领军人物和一支骁勇善战的员工团队。
一靠领导力,如湖南的魏文彬、重庆的李晓枫、贵州的李新民等,都是省级台中领军人物中的佼佼者。媒介的高层领导者既要抓战略决策,又要抓战略执行,注重实效,知人善任,重用执行力强的人,注重中层管理者及普通员工执行力的提升。执行力强的人。从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层面看,就是能分清主次,领导和指挥下级完成任务的人,能有效激励和培育下属的人,能对计划进行跟踪和控制的人;从员工的层面,就是敬业爱岗、有上进心、事业心、责任心且熟练掌握工作技能的人,从而把人力转化为执行力。
二靠团队的执行能力,人员是一切的基础,战略的制定及实施都必须依赖人员,执行的基石就是员工,员工素质的高低也是保证执行是否到位的重要因素。所以要塑造一流的员工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充分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将战略进行到底。要鼓励组织性学习,使员工精于岗位技能,推动组织间思想的分享。
执行力还需要文化氛围的支持。如海尔倡导的“快速反应,马上行动”就是良性的执行文化。央视新闻追求权威性、独家性,安徽电视台倡导的‘以观众和客户为中心’,重庆电视台倡导的“勇争一流”等,都是执行文化的体现。
湖南卫视做娱乐频道,一直在努力打造一个好的团队,娱乐节目主持人队伍、创作人员致力于娱乐节目的研发、生产和经营,保证创新和活力。湖南电视台总编室主任李浩认为:“超女”的成功,绝不仅仅是一个选秀概念的成功,更多的是一个频道执行力在起作用。“简单的照搬会产生很多问题,‘超女’的成功是系统执行力的反映,我们的节目制作、推广策划、广告营销,甚至财务部,都形成了一个团队围绕其进行运作,而目前相当多的电视台是没有这样的执行力的。”
以信息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论文【第三篇】
[论文摘要]企业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增强竞争能力。文章从当前电力信息化的现状与需求分析全面推进电力信息化进程的具体措施,强调电力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化提升核心竞争力。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我国企业在入世后更直接地面临国际与国内市场激烈竞争,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企业信息化不仅是使用信息技术装备的过程,同时还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过程。企业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增强竞争能力。电力企业信息化尤其如此。
一、当前电力信息化的现状与需求。
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尽管管理体制进行过多次调整,但计算机装备水平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据统计,到20xx年底,各类规模局域网超过2500个,各电力公司本部主要岗位工作人员使用计算机的比率接近100%,各网省电力公司本部局域网覆盖本部机关业务工作达90%以上。电力企业在不同时期不同部门为满足业务需要而进行了一系列信息系统建设,几乎每个大型发电企业都有大大小小十几甚至几十个信息系统。但这些系统多数是在未经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下建成的,各系统之间缺乏联系,信息不能共享,业务不能协同开,对企业管理决策的作用十分有限。此外,由于缺乏总体数据规划、数据整合,存在或多或少的“信息孤岛”,部分数据不能融合到整个管理信息平台上。特别是电厂的生产实时信息,如cs、scada、sis、水调水情监控等信息,不能充分地为mis所用,不能为决策和数据挖掘服务。
随着时代的变迁,信息化已成为最先进生产力的集中表现。电力信息化包括电力生产、调度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两部分。生产、调度自动化历来是电力信息化的重点,大部分水电厂、火力发电厂以及变电站配备了计算机监控系统;相当一部分水电厂在进行改造后还实现了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发电生产自动化监控系统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目前电力调度自动化的各种系统,如scada、agc以及ems等已建成,省电力调度机构全部建立了scada系统,电网的三级调度100%实现了自动化。相比之下,电力行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要滞后不少。即使在国家电网公司、华能公司这样的单位,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建设也处在初级阶段.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力企业对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正变得越来越强烈,主要表现在发电集团需要加强对下属发电企业的管理、省地县供电公司需要提高企业效益等。目前发电集团迫切需要知道各下属企业当天的运行情况,但又监测不到每台机组的运行情况,依靠人为上报数据又经常不可靠,比如停机是计划停机还是非计划停机,这都会迫使发电集团加快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步伐。以前,有表无卡、有卡无表、卡表不统一现象非常严重,有的用户用了10年电电力公司却从未收过电费,因为电力公司根本不知道那块电表的存在;迫切需要实施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将所有这些漏洞全部堵上。
随着电力行业内部的分工越来越细致和专业,生产、调度、营销网络的完善,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目的也越来越明确,网络建设以及计、收费和监控的软件越来越多地成为电力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把生产、调度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合并在一起,不仅可以共享技术资源,而且有利于把生产控制系统和管理系统的信息集成在一起,实现管控一体化。
二全面推进电力信息化进程的措施。
1把握信息技术前进方向电力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完善的系统工程,在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信息设备更新换代,信息产业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把握信息技术的前进方向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务必努力充实技术力量,不断开辟出生产力发展的新空间,加强交流,不断充电,完善知识结构,紧跟信息技术前进步伐。唯有如此,才能确保信息化建设的科技含量,才能确保信息建设始终与科技发展相适应,才能确保与电力事业发展相适应。
2增强信息工作的责任感。增强信息工作的责任感,以务实的作风致力于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推动电力事业发展。这是一个整体概念,不是买几台电脑,组建局域网,建几个网站而已,而是以“好用、实用、用好”为原则,不盲目追求技术的“新”、“奇”、“高”,从企业实际出发,考虑企业现有基础情况和现实承受能力,考虑企业的观念、人员、组织、基础管理等是否能够适应实施信息化工程的要求,尤其是涉及企业管理模式、生产方式变革的信息化过程,应充分估计到它的难度,规划好包括需求分析、可行性研究、总体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的全面系统如何建设,建设适时、适度。
3创建和健全信息化的组织机构和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人才是关键,企业信息化需要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知识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就要求企业通过加强人才培训,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方式来造就一大批精通专业知识,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专门人才,来推动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建立人才队伍的同时落实机构的建制,以技术带动管理,以管理促进技术的应用。
4在信息化的组织机构中将技术管理和具体的技术实践作有机结合。由于受到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影响,不能简单的把电力企业信息化的技术管理、建设和运行维护作简单的分离,如果长期不直接参与信息技术的实践而从事技术管理工作,就无法准确把握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多的时候会被外界的it公司或专家所左右,不能为我们企业信息化作“量体裁衣”式的配置、发展和管理。
5为老百姓提供周到的服务是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开通呼叫热线服务,老百姓可以通过热线服务,得到用电信息、电路报修、资费查询等服务,极大改变电话拥挤、服务不周到的局面。为了更加方便和主动及时为用户提供服务,电业局单位还可在谋划通过网络提供“一站式”的服务,改变过去“被动”服务的状况,直接告知被停电的企业或者单位,在网上接受用户的意见和建议,并做好整个互动过程的监督工作。在服务终端建立好crm体系,而在生产和调度环节实现自动化控制及erp管理,把信息化建设贯穿到整个用电过程中。以便各电力企业内部,行业主管部门,还是广大的`老百姓,都将依靠信息化这个新的平台来实现安全生产、安全用电。
三电力信息化有利于企业控制安全运行。
电力信息化可对电力系统运行信息进行实时收集和处理、在线安全监视和安全分析等,可以使系统处于最优的正常运行状态,同时,确定各项预防性控制措施,以便对可能出现的紧急状态提高处理能力,当电力系统一旦出现故障,进入紧急状态后,则依靠紧急控制来迅速处理.这时的安全运行控制措施包括:继电保护装置和各种稳定控制装置的正确、快速、准确动作;通过紧急控制将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和事故后状态。当系统处于事故后状态时,可反馈信息,通过控制手段,使其重新恢复正常运行状态。
核心竞争力是在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核心竞争力强调两个字:整合。核心竞争力不是技术、不是人才、不是市场、不是企业家,而是被整合的东西。它不是知识与技能,而是能够整合及时与技能的知识与技能。可以说,技术不是核心竞争力,但是被整合的技术就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不是体现在一个人或几个人身上,是被整合的核心技能。核心竞争力具有向最终产品附加巨大价值的能力,同时它提供了进入多样化市场的可能性。所以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发展之本,离开了核心竞争力,企业就难以生存。
扩大竞争领域信息技术可以极大地扩大竞争领域。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时空压缩”效应,使企业信息交流变得直接和简单,网上竞争日趋激烈。电子商务正在推动着企业竞争由有形向无形转化,竞争模式变得日趋隐蔽和变化多端。这两个相反的方向都具有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效果。一方面,减少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环节,缩短路径距离,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提高成本优势。另一方面,增加了企业和分销商改变供货方的交易成本,分销商改变供货方可能面临更换信息系统的成本。信息技术成为企业的壁垒,构成对新竞争者进入的壁垒。总之,电力企业改制以后,电力这一能源大户的内部竞争更加激烈,电力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化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电力信息化,是建设现代化电力企业的迫切要求。
以信息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论文【第四篇】
在今天高度复杂和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下,供应链管理(scm)是企业成功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它对于一些核心问题有直接的影响,比如产品的市价成本(costtomarket),产品的上市时间(timetomarket),以及响应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和市场动态---在事实上---供应链管理对整个企业业务都有直接影响。
不过,scm市场正在逐渐走向成熟和组织化。这一过程似乎已经开始了,不过它仍然有一个很长的路要走。
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庞大的企业资源要由scm来支配,因而大型企业已经学会利用供应链管理并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以扩大自己的企业优势。
市场上大部分的scm解决方案和服务都倾向于把着重点放在大型企业上面,这一点没有什么可奇怪的。由于与生俱来的资源匮乏,这使得中小企业一开始就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在加上供应链管理领域的“歧视”,中小型企业普及供应链管理并将它用于自己的业务流程这一过程进展得非常缓慢,有时它们甚至不愿这么做。
然而,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各种相关因素的影响下,部署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已经成为了中小企业的的一个势在必行的工作。市场分析公司rajathigrouprajesh特别强调了这种相关性。他说,“由于放松管制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因而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
确切地说,竞争现在已经跨越了原始边界,产品成本将在企业竞争力方面发挥关键作用。高效的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可以帮助中小型企业减轻他们的产品成本,并且提升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中小型企业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他们需要维持供应和需求这两者之间的平衡,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以尽可能最低的成本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很显然,中小型企业在供应链的每个阶段都没有足够的可用资源。因此,他们往往集中在优化供应链的个别部分从而达到优化企业内部运作的目的。
不过,这只是一个起点,从长远来看是远远不够的。他们需要优化供应链的各个方面,并从中获得尽可能高的价值。每一个供应链的目标都是最大化企业所产生的整体价值。它包括满足客户需求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直接或间接。
供应链管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到需求预测的精确性、库存优化、存库成本的下降、效率、以及买入和卖出库存的有成本效益地处理。
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可以降低企业的营运成本,减少成本泄漏,比如库存堆积和逆向物流,从而确保更好的计划环境,生产和供应两个方面都能得到更好的协调和优化。
“随着印度的中小型企业逐渐走向世界,他们需要把自己的供应链与全球合作伙伴和供应商联系在一起,这件工作现在已经变得更加紧迫。
高效率的供应链管理需要有一个综合的解决办法,中小型企业的需要开始确定和处理自己业务中的各种因素,这样他们才能够提高自己供应链的效率。在这一过程中,首要的一步是评估当前的供应链能力,然后将评估结果与该战略结合起来,通过供应量管理、竞争力、订单实现、库存管理等发布概要结果。
一个好的系统将不仅能够整合信息和过程,还可以整合人和技术。这一点对于中小企业提升自己的市场地位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综合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可以作为一个功能强大的推进器,能够显著改善中小企业的竞争力。
随着中小型企业正在逐渐认识到有效控制供应链的重大意义,印度的供应链管理市场也在不断向前发展以回应中小企业的转变。it领域也在努力适应这一趋势,第三方合作伙伴,不论是谘询级别的还是实施级别的,也都出现在这一场景中。
“中小型企业是现在越来越依赖于3pl(第三方物流)专家来管理他们的整个供应链,从原材料采购到国内市场以及出后产品的商品销售,这使得他们可以专注于自己的核心能力,”xps总裁兼首席执行官kprabhakar解释说。
依赖专家管理供应链,并且把它外包给专业的供应链服务供应商可能会更有意义。因为他们精通最新的技术和工艺,能够给中小企业带来规模经济的成本效益。
虽然与供应链管理相关的某些因素对于所有的行业都是一样的,不过每个垂直行业都有自己一些独特的问题。自然,供应链管理的需求和部署根据行业的不同而略有不同。royalclassicgroup执行总监sivaram从服装行业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于供应链管理的看法。
他说,“作为一个以时装为主的企业,我们的商品货架空间总是非常有限,因此,供应链管理需要非常有效才行。之间的协调,设计预测、产品构思、样品生产、批量生产、仓库管理与维护、有效的分销网络等因素的协调是参与供应链管理这一过程的关键活动……”同样,其它行业,比如汽车零件制造业、药品行业、珠宝行业、零售行业等都有其独特的供应链管理需求。
此外,上述各个行业正在经历一个不同的阶段,因此他们的需求也将随之改变。最重要的一点是,各个行业的中小型企业需要部署一个非常适合自己行业以及符合自己行业特点的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而不要盲目跟风。
作为一个小型(或中型)企业并不总是处于不利地位,它也有它的好处。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型企业的优势就在于自身的规模比较小,这使得它们机构变化很容易,灵活性高,能够迅速地对外界变化做出反应。由于运营过程更加简洁,中小企业能够更加快速地执行战略变化。中小企业必须充分利用这种灵活性来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商业机会。
“不过,他们业需要在一些问题上做足功课,比如培养合适的团队、应付初始界短低量的产量、很好地保存企业过程文件等,”geminicommunication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监ramkumar说。
全球经济一体化不仅带来了新的挑战,而且还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样,中小型企业虽然有一定的内在的不利因素,他们同样也有自己的内在优势。供应链管理就是为了帮助你调整自己的优势,在利用各种机遇的同时克服弱点和挑战。中小型企业一定能够完成这项任务的。
以信息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论文【第五篇】
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格局,国有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日益凸陷,大部分国有企业与国外优秀企业特别是与那些著名的跨国公司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这不仅表现在装备、技术、产品等“硬件”上,而且更多地表现在经营理念、发展方向、品牌形象,员工的价值观等“软件”方面,即企业文化上的差距。国有企业要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加强企业的“软件”企业文化建设,才能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当今企业文化已成为以现代企业文化理论为指导,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相对优势为目标,以培养企业全员创新精神为内核,以企业价值观为导向,具有鲜明的个性和行业、地域、民族文化积淀,由企业观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产品文化、环境文化等高度统一有机结合的文化系统,它是企业作为存在形态的文化现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实质上是竞争文化,它是以现代文化理论为指导,以企业在竞争国际化的环境中取得优势为鲜明目标,改造、扬弃企业现存的文化,建设与新的客观环境相适应、为企业生存发展的目标服务,具有强大的驱动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的竞争文化。
从1990年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普兰哈拉德与赫海尔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以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的发展,市场竞争已经发生了从产品竞争到核心能力竞争的战略观念的转变。核心竞争力又叫“核心能力”和“核心专长”。培育和发展自己的核心专长,并以其核心专长参与竞争,对一个企业乃至行业来说,都是生死攸关的问题。所谓核心专长,就是拥有别人所没有的优势资源,可以是人力、产品、技术、流程,也可以是企业文化及价值等。“海尔”总裁张瑞敏认为“市场的整合力就是海尔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两种整合来实现,一种是企业体制与市场机制的整合,一种是产品功能与用户需求的整合。”而这两种整合,都是靠企业文化。在未来,企业文化对企业兴衰、企业发展很可能成为关键要素。不少经济学家认为,21世纪的竞技赛局,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力的较量。入世后的形势表明,经济学家们的结论,已经成为企业的现实选择。这是因为,新的竞争环境告诉我们,市场竞争单靠物质力量较量的时代已经过去,包括智力在内的文化力在竞争中的作用能力的形成,必须靠企业文化的整合力,否则一个企业的核心专长及其竞争能力是无法确定和形成的。
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掌握文化竞争的主动权,就是掌握企业的生命之根,制胜之魂。确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主体地位,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为此,应确立以下几个观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能回避市场的企业,也不应当有不搞企业文化的企业。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靠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
竞争越是激烈,企业文化建设的任务就越是紧迫,那种把经济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对立起来的观念和做法,往往就是企业战略性的失误。
越困难的企业越要抓好企业文化建设,困难企业不抓企业文化建设,无异于放弃生存的权利,那种认为没有钱就不能抓企业文化建设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企业文化诸多要素中,观念、精神、道德、制度等文化的建设是可以不花钱或少花钱就可以干起来的,而且,困难企业没有了精神支柱,没有了目标、追求,会更加困难,反之抓好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上下同心,精神振奋,方略正确,就可以走出困境,效益自然也会好起来,这是企业生存发展中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
二、重在塑魂才能形成企业文化的竞争力。
一个民族的发展需要一种民族精神作为支撑,一个企业同样需要一种精神和经营理念来指导自己的经营活动,进而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短期、长期发展目标,给企业以准确的市场“定位”,有效规避行业和市场风险。如果没有了经营理念的支撑,那么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就等于没有了“灵魂”,就失去了方向,更谈不上发展。日本能在战后三十多年中迅速赶上欧美工业发达国家,很重要的一条是依靠了一种精神力量的支持,一种重文化、重群体、重纪律、重毅力的民族精神。世界级的知名企业,如“可口可乐”、“美国通用电气”以及我国的“海尔”,无不拥有优秀的、独特的经营理念。
创新是企业活的灵魂。创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特点和生命力所在,是企业价值观的内核,它与时代的发展和环境变化同步,不能有丝毫的窒息和停滞。没有创新的文化就没有创新的企业英雄人物和创新的员工队伍,就没有创新的技术、创新的管理、创新的产品、创新的服务和市场,企业就会丧失其社会价值的依据。把创新这个内核植入企业价值观,全方位融入企业文化诸多要素和建设企业文化的全过程,培育全体员工的创新精神,使创新成为企业的品质,这是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所有成功企业的共同经验。创新作为一条成功的共同经验,又存在于各个企业的个性化实践之中,以本企业特有的表达方式、实践方式和实际效果表现出来。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其创新的个性就越是突出和具有不可复制性。创新来自于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要让每一位员工都有创新的欲望和动力,并始终与企业的发展目标保持一致。要激发和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同时为其提供创新的外部环境,大力推进企业的经营理念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注意发现、总结、提升独具特色的创新内核,无疑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员工的整体素质至关重要。企业每一项经营战略的实施、每一件高质量的产品都要靠全体员工的.有效工作来实现。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员工的文化教育和业务培训,并教育引导员工树立为用户服务、为用户提供满意产品的价值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增强工作责任心。企业经营者还应该经常加强与员工的沟通,使“下情”即使“上达”,同时让员工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战略和各项措施,明确工作目标。经常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有企业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丰富员工的团队精神,提高企业凝聚力。
突出和依靠主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领导者的关健作用和员工的主体作用缺一不可,员工的主体地位不可忽视和动摇。强调突出和依靠主体,就是要注意吸收员工长期以来在实践中创造的特色文化原料,注意发现和升华员工在工作中创造的闪光点,不断充实企业文化的内容,突出和依靠主体,还要在提出和形成企业文化关键要素的过程中走群众路线,使企业文化的内涵在反蚋企业发展方向与反映职工的意志和根本利益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和依靠主体,还要在企业文化诸多要件都按程序正确确立起来以后,必须通过反复深入的宣传教育和思想工作达到全员认同,变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突出和依靠主体,还表现在领导者和领导班子要率先垂范地实践企业文化的信条,自觉接受职工群众的监督,使企业文化不仅成为领导都对全体员工的要求,也同样成为全体员工对领导都群体的要求。
三、努力实现企业文化建设成果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转化建设企业文化的目的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全面发展。
但是,企业文化建设成果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转化不是自然而然的事。两者的有机结合在于实践中的高度统一,即要善于运用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果。根据对企业文化功能的理解和实践中总结的主要经验,要特别重视和运用企业文化建设中四个方面的成果。
实现观念转轨,提升决策力。企业决策,是对企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的确定,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所采取的步骤、途径、方法与策略的选择。当今国际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中提出的“决策力”、“决断力”的概念,把提高企业领导层决策能力的问题提到了列加突出的位置。企业领导层决策是否正确是企业生死攸关的大事,在核心能力竞争的时代,决策正确的关键是要为本企业选择一个独一无二的战略定位,即在国际经济分工和行业经济发展中选择一个能够为自己所独有的位置,从而有效地形成本企业的核心专长和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当务之急,必须通过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包括心理素质尽快实现与国际经济和国际规则的接轨,尽快形成对国际市场的正确认识,为正确应对挑战和积极利用新的机遇,实现正确决策创造条件。
依托学习借鉴,提升创新力。创新能力源于创新素质,提升创新素质的主要途径就是学习借鉴。应对入世,企业尤其是其领导层,最的任务就是学习、充电。学习世贸规则,熟悉世贸组织,吃透我国入世承诺的主要条款,采取正确的对策,尤其是跨国公司成功经验的学习借鉴。学习吸收他人所长,创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经验。
强化团队精神,提高联动力。团队精神是东方文化的主要特点。良好的团队精神,有助于企业员工内部的互动和对外的联动,由此形成的良好的联动力则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实现途径。要在建立深厚的文化基淀的基础上,把培育团队精神的重点放到适应国际化竞争要求、建立新的流程和运行机制上来,以先进的流程和机制为载体,使团队精神更好地转变为企业以对内互动与对外联动为基础的、与国际市场变化节奏对接的快速反应机制。
完成标准定位,提升凝聚力。凝聚力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的重要途径,一盘散沙的企业谈不上核心竞争力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员工队伍的利益观念、个人价值以及自主意识等是益凸现和强化,新的动因在继续坚持正确的政治思想引导的同时,应更加重视以利益和价值驱动的杠杆作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必须准确地完成企业与社会关系的定位和企业内部员工与企业关系的定位。要明确员工的个人价值是不可能离开企业单独去实现的,只有融入到企业之中,在实现企业整体价值中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在解决好两者关系定位的基础上,强调政治、思想、道德情操的引导,企业员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凝聚力就会建立在较现实和可靠的基础上,从而得到提升和加强。
以信息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论文【第六篇】
企业的规范化管理。企业的规范化管理也是基础竞争力的管理,很多企业都有“两低一高”的现象,基础管理差,管理的混乱使得企业的成本居高不下。
资源竞争分析。通过资源竞争分析,明确企业有哪些有价值的资源可以用于构建核心竞争力,如果有,具体应该怎样应用。
竞争对手分析。对竞争对手的分析能够让企业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企业平时要留意收集竞争对手的信息和市场信息,及时掌握对手的动态。
市场竞争分析。对市场的理解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战略决策,如果对市场把握不准,就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危机。
无差异竞争。所谓无差异竞争是指企业在其他方面都不重视,只强调一项,那就是价格,也就是打价格战。
差异化竞争。差异化竞争与无差异竞争相反,是指企业不依靠价格战,而是另辟途径,出奇招取胜。
标杆竞争。所谓标杆竞争是找到自己有哪些地方不如竞争对手,在超越竞争对手的时候设立标杆,每次跳过一个标杆,再设新的标杆,这样督促自己不断进步。
人力资源的竞争。人力资源的竞争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在21世纪,人才是最重要的,企业必须重视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
以信息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论文【第七篇】
摘要:探讨了知识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组成、构建的障碍,提出了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初步框架结构,涉及到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多方面知识。
关键词:知识管理;企业知识管理;企业知识管理系统。
1引言。
2知识管理和企业知识管理。
要弄清以上问题,首先要从弄清什么是知识管理和企业知识管理入手。美国哈佛商学院的hansen与nohria两位教授曾经指出,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即指以系统的方法发现、选择、组织、摘取信息,并向需要知识的人传递有用的信息,因此可以认为,它包含了组织寻求两个方面一致性联合的过程:一个是信息技术的数据和信息处理能力,另一个就是人的创造和创新能力。
企业知识管理是以信息为基础的活动,通过组织性学习创造隐性和显性知识,并负责如何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方拥有适当的知识。这也就是说一个好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要实现的不仅是采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对知识进行整理,更是要通过一定的软件设备实现对知识以及企业内部员工的管理。可以看出,企业知识管理已经是一个企业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以及企业决策所必需的专家支持系统,也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不败的保证。
3企业知识管理系统。
知识管理包括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分享、知识利用四个环节。
(1)知识获取:指企业或组织进行知识资产的获得与学习。知识的获取无外乎学习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大部分企业的运作中都涉及到了这部分的内容,只是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流程和运作规范而已。比如,对业务员进行销售知识培训、对办公人员进行办公技能培训、对中层干部进行管理知识培训等等。
(2)知识存储:知识管理中知识存储涉及的内容很多,包括客户资源系统中存储的数据以及相关文件,以及各类合同、单据、会议纪要、公司每年下发的文件等等。
(3)知识分享:知识分享涉及到公司员工的心理状态和分享的意愿,受员工的个人因素影响较多,是知识管理中比较难处理的问题。大部分的企业和组织内部,经过多年的实际运作,都形成了企业或组织特有的知识分享的机制和方法。例如,部门的每周例会、工作总结、先进员工的经验交流会、各类培训、内部网各个部门的工作展示及相关文档,都有各种知识以及先进经验(其实也是一种知识)的共享展示,从而所有相关员工的技能都可能得到提高。
(4)知识利用。所有管理的目的都在于创造效益,知识管理的目的也不例外,通过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的过程是有成本的)为企业创造更好的效益是知识管理的唯一目的。知识的利用大致可分为两个层次:利用知识资产处理企业或组织的事务性工作。例如,公司某个行业的销售人员可以很方便的在crm中找到某家客户的联系人资料,了解与其打交道的相关技巧,从而与其保持亲密联系,最终促进业务的成功;知识利用的第二个层次就是在企业或组织知识资产的基础上对企业的各个层面的业务进行创新。
4如何构建一个好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
了解企业知识管理实施的障碍。
要做好企业的知识管理,首先应该知道企业知识管理实施的障碍是什么?
(1)障碍一:将知识管理的任务分配给某个个体,例如一位首席知识学习管理人员,或者一个单独的机构、部门。
(2)障碍二:大家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员工唯一能得到回报的是他们的工作业绩。如果是有组织的知识分享会被看作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员工而言,他们最关心的仅仅是完成眼前的硬性任务而已。
(3)障碍三:建立一个“95%”解决方案。公司应该利用成熟的科学工具,快速制定一个“全面”的解决方案,而不成熟的用户可能会使新的工具更容易、更快速的传递错误的答案。
(4)障碍四:现代企业中尽管每个人都认识到在企业中分享知识是有益的,但每个人都担心别人没有拿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而自己却已经拿出了看家本领,以致丢失饭碗。
因此,建立一个有效的机制,倡导将个人知识转变为组织知识,通过组织知识的不断加强增加个人能力,膨胀组织的竞争力。
企业知识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1)战略为引。战略帮助企业解决“做正确的事”的问题,它为企业知识管理的导入指明了总体方向。不同的企业战略对知识的关注点、对知识管理提升的要求都不会一样。
(2)流程为纲。流程帮助企业解决“正确地做事”的问题,它既是企业知识具体的依附主体,也是被知识能动改善的`客观对象。
(3)知识为体。很多企业做了管理规范化的工作,更有些企业做了流程管理和优化的项目,但是往往结果也并不是很理想。为什么呢?很简单的一个事实:同样的一个流程,都是从a到b再到c,但往往不同企业、甚至同一企业的不同人执行起来效果是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还在于a、b、c每个执行环节背后蕴涵的知识背境。通过流程梳理,通常可以保证从a到b再到c这样的逻辑关系是合理的、优化的,它解决了横向的信息流,但并不能保证a、b、c每个环节都得到高质量的执行,因为这其中需要高质量的纵向知识流的支撑。流程的每个环节已经有了哪些知识,还需要发展什么知识,则是需要结合业务流程来详细梳理和分析的,这就是知识为体。
(4)技术为用。那么,通过战略指引以及和业务相结合梳理出来的知识应该如何来管理、怎样来提升呢?归纳来说主要是要考虑三个方面的保障因素,一是从文化的角度,二是从管理的角度,三是从技术的角度。企业在“技术”要素上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支撑知识提升活动所需要的it应用系统的具备及应用情况上,这就是技术为用。知识管理的it支撑系统作为使知识管理得以有效落地的关键要素,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
5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
通过对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讨论,可以了解到实现一个完整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应该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知识库部分。
(1)企业知识库。实现企业文化宣传、企业规章制度、相关法律法规、各专业基础知识、新技术新业务介绍等各种公共知识的集中发布、分类展现,便于新老员工及时查询,集中学习。
(2)部门知识库。建立各部门的专业知识库,针对部门及各岗位所必需掌握的各类知识技能,以及部门在日常工作中积累的知识文档,按照权限设定,进行分类组织,方便部门内成员的知识积累和共享学习。
(3)个人知识库。建立个人知识管理中心,并能够方便地将个人知识发布于部门知识库或企业知识库,形成企业、部门、个人知识精华区,建立人气排行榜,并允许他人对其作出补充和评价。
(4)知识地图。按照某种逻辑建立,指引使用者快速找到自己所需知识的一种手段。
知识应用部分。
(1)知识发布。根据不同的权限级别,知识发布分专家发布和一般发布,专家发布的知识无需再进行知识评审直接入库,一般人员发布的知识则需要经过知识评审,通过评审的知识才能存储到知识地图中。
(2)知识评审。知识评审由对应的知识专家完成,当发布人请求发布后,知识将自动提交给相应的专家。
(3)知识共享。通过每一位员工的知识积累,为公司创建一个庞大的知识库,并以最方便的方式让所有需要使用该知识的员工以最快的速度得到这个知识,来提高业务能力。同时提供灵活的知识信息的介绍设置其中包括知识的发布者、阅读者、上传时间等。将个人知识共享给部门,将部门知识共享给整个单位。
(4)知识检索。支持个性化定制搜索规则并存储,方便下次继续搜索。
知识评审部分。
(1)知识评分。可以指定一个或多个人,一般指定某一知识方面的专家作为知识库的管理者,并由系统根据设定的评分程序给予提交有用或被采纳的知识者给予评分,可以把评分进行积累。同时,阅读者可以通过网上论坛向知识管理者进行提问,进行网上讨论和交流。
(2)知识咨询。当问题搜索不到时,提交问题咨询专家,进入专家知识解答流程,专家解答后将知识发布给咨询者且进入相对应的知识分类数据。
人员管理部分。
(1)利用率统计。当使用具体1篇文档时,增加对其的标识或者积分,汇总到各个对应角色人员上。
(2)权限规划。管理者可以对知识地图的任意节点目录按照部门、岗位、群组、个人等组合设定权限,包括查阅、下载、编辑、发布和管理等。
6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知识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并借此对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初步框架结构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现在还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如何才能完善的实现,还有更多的工作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发掘。
参考文献。
1李宏伟.高校知识管理系统及构建初探[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
2汤坚玉,王磊.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知识管理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3)。
以信息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论文【第八篇】
核心竞争力理论起源于对企业竞争能力的研究,目前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有两个:技术学派核心竞争力理论和资源基础学派核心竞争力理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它是指大学在充分识别自身所拥有资源的基础上,以科学前位的哲学理念和发展战略为指导,以创新的差别化办学体制为保障,有效合理地整合各种可用资源,使得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服务地区经济的某一方面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能力。其实质是高校有效使用教育要素的能力。这种能力由硬核心竞争力(学术和人才)和软核心竞争力(管理和文化)两部分构成。借鉴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大学核心竟争力的有关理论,可以给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作如下界定: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指高职院校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中依靠其独特的办学理念、管理体制、技能优势、校园文化以及外部资源等竞争力诸要素的组合,具有突出于其他院校的特色和优势能力体系,并且该能力体系具有难以模仿性、长久性。
认识自我,明确定位,突出职业特色,是高职院校实施战略管理的关键。高职院校应在全面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明确自身的优势、劣势,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学校的定位上要发挥自身的优势,集中优势兵力,以创新求发展,以特色办高职,培育和发展能在未来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的核心能力。7月在首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中国科大校长朱清时院士讲:“一流大学不在于大,也不在于全,关键在于有特色.并把它发挥到极致。”因此,要站在全国乃至全球教育发展的高度,在研究教育成长趋势和内外部竞争环境的基础上,把握自己所处的地位和兄弟高校的发展动向,选择符合现实和未来需求又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为主攻方向,以此来制定和不断完善核心能力的发展战略。在确定发展重点时,充分发挥优势是首先要考虑的方向,这是建立核心能力的基础。必须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创新出适合本校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手段,要时刻明确学校的竞争优势和竞争方向,运用80/20原则,将80%的精力专注在影响核心竞争力关键的20%的工作中,实现高职院校发展的重大突破。
2.创新管理理念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点。
一是组织机构创新。核心能力是在团队努力下构建的,因此要求组织形式与之适应。它应是自律强、弹性大,有利于创新的组织形式。信息社组织机构呈扁平化(减少管理层次)和柔性化(可随时调整变动)的发展趋势,因此,领导层要适时改组优化组织结构,并把各个职能部门组合为协调一致的整体,实现集权与分权、激励与约束、稳定和发展的统一。组织结构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以促进所需资源的有效流动和转移,有效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发挥其创造力。组织机构的首要任务是进行“要素组合”。实践表明,真正体现核心竞争力的就是“要素组合”,也就是综合实力的竞争。“要素组合”问题不解决,再多的优秀人才、重大科研成果、充裕的资金也无济于事,核心能力更无从谈起。要素组合靠有效的组织管理和连结各要素充分发挥作用的运行机制。现代高校要求组织机构精简高效,在组织结构上减少纵向层次,横向打破部门壁垒,将多层次、细分工的管理模式,转化为平行的网络式管理结构。二是完善运行机制。增强核心竞争力机制比学校领导的个人作用更重要。领导是学校总设计者、推动者、变革者,不可否认,在一段时期内优秀的领导确实对学校的.生存、发展和培育核心能力具有决定性的关键作用。但要使学校经久不衰,必须要靠完善的机制,靠通过政策引导、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形成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和构建学科基地的机制。在这种机制下形成的核心竞争力,将稳定支撑着学校的持续快速发展。因此,应注重做好作制度、决策以及制度执行等层面的工作。学校工作是一项相对独立、复杂而智力密集型的工作,每一个参与成员都有可能比学校领导更加了解核心竞争力的脉络与可操作的步骤,故领导与成员之间广泛、迅速地沟通与交流将会加快核心竞争力培养的进程。核心竞争力的生成毕竟是个长期的过程,从长期激励的角度出发,学校应当赋予其参与成员一个完成核心竞争力无人可以替代的位置,并创造一种环境,使参与成员树立起“学校与我一起成长的精神”。
一要加强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是一项综合性、长远性的基础建设,其建设水平是衡量其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志。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专业体系和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专业,就难以形成有效的核心竞争力。专业建设首先要抓好重点专业,以点带面,要找准重点专业的生长点,明确专业定位,确定专业建设的目标,使重点专业建设与学校的整体建设和规划相一致,从而最佳的整合和运用学校的资源。通过对众多高校核心竞争力形成过程的分析发现,学校的资源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能运用多少,在于对资源的整合能力和水平。在高校国际化、通信网络化、人才高度流动化的新经济时代,最佳的资源整合和运用是高校培养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学校的资源概括划分为:市场品牌资源、人力资源、知识产权资源、基础结构资源。这些资源表现为社会对学校的认知和学校的社会影响度,包括学校的排名、学生选择倾向(学生报考志愿)、学生就业率和就业满意率、社会声誉和学术声誉。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市场的大小,是竞争能力的核心。
二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技能优势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包括在人才培养、教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的某一方面获得的差别化的技能优势。技术优势的展现靠的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学校引进人才固然重要,但从某种程度上说,稳定现有人才更是做好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因此,在下力气做好高层次人才和特殊人才引进的同时,应投入更大的精力做好现有教师的“双师型”人才的培育和稳定工作。通过激励与保障机制的进一步强化,使“事业留人、制度留人、感情留人”由被动转向主动。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人才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加快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机制,固然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但主要因素还是学校内部的自我完善。保障机制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必须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竞争是人类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基本方式,是显示强者之所以成为强者、弱者之所以成为弱者的互动平台。学校只有把核心竞争力作为一项庞大、复杂的动态系统工程不断提升和培育,才能在持续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以信息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论文【第九篇】
[摘要]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在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益相对大型企业来说还处在较低的水平,迫切地需要一套适合企业本身的企业物流管理模式以应对新经济环境下的挑战。本文结合当前中小企业物流管理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当前中小企业应该从物流管理战略、现代化的物流管理措施和物流管理系统化等方面不断地改进、完善,加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物流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以更成熟地、更适用地、更科学地物流管理模式去应对新经济环境下的挑战。
[关键词]中小企业物流战略共同配送第三方物流物流系统。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局限性,面对日益激烈市场竞争,迫切地需要一套适合企业本身的物流管理模式提升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以应对新经济环境下的挑战。结合中小企业的现实条件,物流战略、现代化的物流管理措施、以及物流系统的优化不失为提升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竞争力的三个重要方面。
一、从战略角度做物流。
物流战略已经成为很多大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我国多数中小企业还没有意识到物流战略的重要性。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物流不仅要解决仓储运输和商品配送这些物流的基本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了在如今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必须把物流放在企业经营管理的战略高度上去考虑采购、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物流活动的有机结合,以业务流程为基础,形成物流的一体化,从而有效地加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中小企业本身在技术上和产品质量都不及大企业,但中小企业在产品价格上和对市场需求反应方面具有优势,因此通过中小企业将物流上升到战略高度,利用先进的物流管理模式使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方面发挥自己的优势。
1.物流一体化战略联盟。
2.物流服务战略为客户提供更多价值。
现代物流在中国是一种新兴产业,根据国外对物流业的界定是归属于服务业。物流本身发展也是紧密伴随着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发展的。当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核心从产品制造转向产品销售再转向现代营销和客户服务,直至现在“一切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现代经营理念的时候,人们对物流的认识已经从企业自身的“功能性活动”上升为“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努力为客户创造价值,尽力增加顾客让渡价值”的“从供应到消费的运动、储存和配送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管理过程,并且对物流的认识也逐渐被政府和企业提高到地区和企业的战略理念的高度了。从企业经营和发展的角度来看,物流就是服务。我们不要想物仅仅是商品,这是很实质的。服务也是物流的“物”。物流为企业提供的是一种服务,而“服务实质上也是一种产品”这一点,却经常被人们忽视。人员要如何调度才能令顾客满意,这也是物流。物流可以包括运输,仓储,但最基本的是要为顾客服务。顾客想要什么,它就可以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物流是不可能单独存在的,它一定要看有什么样商流,就有什么样的物流。
中小企业发展物流必须从服务角度出发,必须树立新的管理理念,树立客户需求至上的理念。这就要求中小企业改变以前以规模效益获得经济效益的主要思想,而应该建立适合于需求多样化的新的服务,甚至实现客户化定制物流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物流一定要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做好物流服务。
二、现代化的物流管理措施提升物流管理竞争力。
中小企业发展物流应导入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树立现代物流管理思想,运用现代物流管理的新措施。
1.大力开展共同配送业务。
几个中小型配送企业联合起来,分工合作对某一地区客户进行配送,可以解决某一地区的客户所需要物品数量较少而使用车辆不满载、配送车辆利用率不高等情况。从货主的角度来说,通过共同配送可以提高物流效率。如中小批发者,如果各自配送难以满足零售商多批次、小批量的配送要求。而采取共同配送,送货者可以实现少量配送,收货方可以进行统一验货,从而达到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目的;特别是一些中小物流企业,由于受资金、人才、管理等方面制约,运量少、效率低、使用车辆多、独自承揽业务,在物流合理化及效率上受限制。如果彼此合作,采用共同配送,则筹集资金、大宗货物,通过信息网络提高车辆使用率等问题均可得到较好的解决。因此,共同配送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员、物资、资金、时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同时,可以去除多余的交错运输,并取得缓解交通,保护环境等社会效益。
2.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是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方式。发展第三方物流,由这些专门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为供方或需方提供物流服务,可以从更高的角度、更广泛地考虑物流合理化问题,简化配送环节,进行合理运输,有利于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对物流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配置,可以避免自有物流带来的资金占用、运输效率低、配送环节繁琐、企业负担加重、城市污染加剧等问题。中小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需要集中把握和有效运用企业经营资源,准确认识和深入分析企业经营资源的基础状况,正确选择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方向,积极探索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方式,有力促进第三方物流发展的速度,认真研究企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确保第三方物流的健康发展。
三、重视物流系统的优化。
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物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回收等功能有机结合在一起。国际上把现代物流称为一体化物流、供应链管理、销售链管理等等。中小企业发展物流最佳的方式是以物流供应链思想为指导强化物流管理,积极运用有效策略,全新打造物流的运作与管理体系。
中小企业在发展物流过程中必须制定详细的物流重组长期实施计划、发展策略,从物流业务流程、组织机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等方面去进行物流重组,逐步实现企业物流向供应链管理的“横向一体化”,降低供应链各个环节如生产、库存、运输等方面的成本,最终给客户带来更大的效益而进行密切合作。同时,物流是企业市场营销的基础,企业经营者在作物流决策时,应该把物流系统与营销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战略高度去权衡物流运营成本与市场拓展需要、物流顾客服务的特殊要求之间的动态平衡,而不仅仅局限于解决流程再造、压缩成本、加强培训等投入产出的管理问题、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
此外中小企业还必须重视使用新的物流管理技术,积极采用现代高新技术发展成果,使企业物流从操作技术、设施设备、配送工具,从物流流程控制、物流信息处理到配送过程的决策管理等全过程始终跟上现代物流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诸如定货、采购、维修、服务、交易、存储、运输等各个环节,可以通过先进的电子商务技术,完成整个过程,这样大大缩短运作的时间,减小运作的成本,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董千里闫敏:物流战略管理研究.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j],第1期。
[2]李湘:企业的物流管理.企业改革与管理[j],第10期。
以信息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论文【第十篇】
一、绪论。
自核心竞争力理论诞生以来,就一直成为管理学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与其相关的研究精彩纷呈,至今仍然热度不减,是企业管理学的研究热点。而反观与管理学一脉相承的会计学,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的研究,表面上看似繁荣,在21世纪初就曾有学者开始关注核心竞争力理论对会计的影响,之后又有很多学者进行后续研究。但从总体上看,会计学领域对核心竞争力问题的研究还局限在表层,尚未深入下去,有的学者在提出相关问题后也未进行后续研究,所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的很多问题仍然没有得到统一。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企业之间的竞争力日益激烈,企业之间竞争力强弱最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综合力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仅对企业内部组织和经营管理产生着重大的影响,而且还密切关系着企业是否得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现阶段,国际上尚未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给予统一的定位,因此,如何不断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企业会计的内部职能,建立起对核心竞争力的会计计量核算体系已成为诸多企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企业会计报告是指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向会计信息使用者解释和传递某种有效的信息,以确保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准确的做出决策。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报告是指企业管理者将有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各种信息传递给下级部门的相关管理者,帮助管理者更好的管理企业、更好的做出决策。
对于整体企业而言,企业投资者与企业管理者之间往往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信息不对称现象极易导致真实、相关、有用的信息难以在企业投资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有效的传递。对于企业投资者来说,该投资者需要的是企业未来的成长信息以及相关的经营效益信息;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该管理者除需要的企业未来的成长信息与相关的经营效益信息之外,还需要相关管理的诸多信息。其二者所需要的信息均围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企业核心竞争力能够充分的反映出企业发展的前景和创造价值的能力,因此,企业若是能够充分的披露出核心竞争力信息,将能够掌握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而,针对于可能或者将要发生的种种问题做出及时的处理或者预防,不仅仅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而且还能够最大程度上降低企业投资者决策时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保障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核心竞争力信息披露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行企业在进行相关会计信息的披露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即充分披露原则、成本效益原则、重视未来价值原则以及不侵犯商业机密原则。
1、充分披露原则。会计具有为各部门之间提供各种会计信息,实现会计的充分披露原则要求披露的信息要完整、可理解的报告与特定经济主体相关的信息。因此,企业应不断完善核心竞争力信息披露的形式,保障尽可能的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2、成本效益原则。对于企业竞争力披露而言,企业在实行信息披露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费用,即劳动力成本、不利因素的成本以及提供披露信息的成本;另一方面,实行企业披露核心竞争力信息能够不断降低资本成本,有助于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价值最大化。
3、重视未来价值原则。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信息之所以重要最大程度上源于该信息能够充分发映出企业在未来发展中的可能状况,并体现企业未来的竞争优势和企业价值。因此,企业应在重视未来价值的原则基础之上,有效的进行企业核心竞争力信息的披露,使其企业公允价值的概念在企业中得以充分体现。
4、不侵犯商业机密原则。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其企业自身具有自身的机密,其机密在商业中堪称商业机密。为此,企业在进行核心竞争力信息披露过程中应在保障不侵犯商业机密的原则下进行有效的进行,切实最大程度上发挥企业核心竞争力信息披露应有的作用。
现行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依附在企业整体中存在的,尚未形成具体的实体和形态,以至于不能够适用现行以经济交易为基础来进行核算与报告的方式。总结来说,现行企业核心竞争力信息披露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自愿披露与强制披露相结合。强制性信息披露是指企业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形式以及时间提出严格的要求,且强制性信息披露具有规范性和定期性;资源性信息披露是指在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之内,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对外报告的事项或信息。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核心竞争力信息,若是企业信息都按照统一的格式和要求进行披露,将导致企业丧失可比性,且执行起来较困难,因此,企业在进行核心竞争力信息披露时应以自愿性信息披露为主,强制性披露起辅助作用,以此,将能够建立起有效的信息传递。
2、对内报告与对外报告相结合。现行企业信息报告可分为两种,即对外报告和对内报告,近年来,伴随着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研究的日趋完善,企业核心竞争力信息披露越来越成为企业财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门。因此,应实现企业的对内报告与对外报告相结合,不仅仅能够为企业更好的进行管理提供有效信息,而且还能够为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提供诸多有效的信息,确保企业各项活动得以顺利高效开展。
3、披露形式多样化。在企业进行核心竞争力信息披露时,应采取多样化的披露形式,首先是以文字说明为主的财务报告披露;其次是以媒体、网络、信息沟通会等为主的非财务报告披露;最后是编制企业核心竞争力专项报告。实现披露形式的多样化有助于企业信息使用者更好的掌握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变动趋势,进而,制定出可行性的预防或者应对措施。
对财务信息进行识别和分类,这是会计确认的过程;以特定的单位对信息做出数量表示,这是会计计量的`过程,计量是以确认为基础的。本文第三章谈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会计要素这一问题时,已经阐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资产属性,应当将其确认为资产,而对于计量问题,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研究的难点。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拥有的一项特殊的资产,它是由多种因素所形成的一个资产,而在目前的会计体系中并没有这样的先例,因此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会计记录需要设立新的账户。如本文第三章所述,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项资产,其来源应属于所有者权益。
1、“核心竞争力资产”账户。核心竞争力资产这个会计科目反映企业所拥有的核心竞争力的价值。企业核心竞争力初始确认价值记入该账户的借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注销计入该账户的贷方,资产类账户余额为借方,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初始确认价值。
2、“核心竞争力变动”账户。核心竞争力变动这个会计科目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价值在正常幅度内的变化情况,设置增值和贬损两个二级科目。企业核心竞争力发生的价值增值计入该科目的借方(增值),企业核心竞争力发生的价值贬损计入该科目的贷方(贬损),作为资产辅助核算账户,与核心竞争力资产余额共同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
3、“核心竞争力减值准备”账户。核心竞争力减值准备这个会计科目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发生的不可逆转的大幅降低,计入该科目的贷方,是核心竞争力资产的备抵账户。
4、“竞争力资本”账户。竞争力资本这个科目作为核心竞争力资产、核心竞争力变动、核心竞争力减值的对应科目,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资产的来源,会计要素属于所有者权益。企业核心竞争力初始确认价值、增加的价值记入该账户的贷方,企业核心竞争力价值的贬损、减值、注销计入该账户的借方,所有者权益类账户,余额为贷方,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存量价值。
经过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价值评估,应当确认其初始价值;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进行重新评估,若发生了价值增值、价值贬损、资产减值,应当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在账面上如实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状况;当企业失去行业内的竞争优势和超额利润的时候,应当将相应的核心竞争力资产予以注销。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关的业务及相应的会计分录主要有下面几项:
参考文献:
[1]王胜杰,王翠华,赵萌,王立虎.企业财务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j].河北企业.20xx(02)。
[2]安静,刘福民.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反木桶原理”——论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财务能力、执行力的关系[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xx(04)。
[3]王志星,安静.企业财务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探讨[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xx(01)。
[4]王小军.论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内涵及建设[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