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与美同行征文精编3篇

网友发表时间 2343397

【导言】此例“与美同行征文精编3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与美同行征文1

关键词:次贷危机;征信业监管

Abstract: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breaks out in the USA,which is propagated to the whole economic system and becomes the economic crisis all over the world. In the event of the crisis process,the credit reporting and rating industry of the USA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main cause of the crisis.,which was praised in the past. This paper describes and analyzes some characters of the credit reporting and rating industry in America from the basic inform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the third-party credit rating etc. The paper also proposes some measures of developing credit reporting and rating industry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Key Words:subprime mortgage crisis,supervision of credit reporting and rating industry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4-2265(2009)12-0003-04

征信业作为特殊的中介服务行业,对于维系现代社会信用关系,保证社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直以来,美国被普遍认为是征信业最市场化、最完善的国家。但是,自2007年次贷危机发生后,很多专家学者都认为征信业对危机的产生和蔓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美国的征信业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以评级机构为代表的征信机构的公信力受到强烈质疑。当前,我国征信业迅速发展,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初具规模,征信机构不断壮大,法律法规日益完善。在此背景下,为避免重蹈美国次贷危机的覆辙,有必要分析美国征信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次贷危机的影响,及时调整我国征信业发展的策略,研究加强我国征信业监管的具体措施,推进我国征信业快速健康发展。

在次贷危机发生的链条中,美国征信业的责任十分明显。一方面,征信机构的评级误差已强化了系统性风险。据标准普尔的研究报告,2005-2007年创立的抵押贷款类别中的85%被给予了AAA级评级,且全球三大评级机构对证券化资产评级结果雷同,严重误导了投资者。这也是危机发生后公众对征信业质疑和批评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征信机构通过信用增级介入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导致金融衍生产品异常复杂和风险被低估,一个环节出现信用风险就会向链条的各个层面扩散。

面对征信业存在的问题,美国未能采取有预见性的措施进行监管。根据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法院认为评级机构属于出版机构,除非能证实具有恶意,否则不得因出具资信评估报告等出版物中的错误信息为由,对其进行或提出索赔主张。同时,评级过程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加大了监管的困难,而“测不准原理”所导致的“不确定性”又使评级机构为错误找到了借口。长时间具有宪法赋予的“自由”以及监管的缺位,使征信业成为引发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借鉴美国征信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本文将从信息系统建设、内外评级结合、付费方式、市场竞争、信息披露、法律框架等六个方面,分析美国征信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我国征信业发展和监管的具体措施。

一、基础信息系统建设应坚持公共征信模式

完善的基础信息系统是征信业的基础。美国的基础信息系统全部由私营征信机构来建设,是典型的私营模式。征信机构与商业银行、信用卡公司、公共事业机构签订合同,获得其客户基本信息和信贷信息,并从公开渠道取得政府机构掌握的一部分信息。由于信息采集属私人行为,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都存在问题:在完整性方面,私营征信机构只能获得部分信息源的数据。美联储对此曾发表一项声明,要求“信用发放机构不要向信用报告机构隐瞒债务人的资料。一些贷款方对某些按时还款的、专业的、不重要的借款者的资料予以保留的做法将会受到特别的详细检查”。在真实性方面,既有信息提供方刻意虚报资料的问题,又有操作失误、错报漏报等问题。据美国公共利益研究小组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美国消费者信用报告的70%含有一般性错误,41%的户籍资料不正确,29%的户籍资料存在严重错误。同时,基础信息系统建设的私营化,使得信息成为征信机构的私人物品,征信机构一般不会公布数据源信息。征信产品的使用者在信息不透明、不完整、不准确的情况下,盲目依赖征信机构提供的征信产品来鉴别风险,容易产生错误的判断。

我国的基础信息系统建设与美国不同,更接近公共征信的模式,此模式比较符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一方面,人民银行作为对金融机构管理的公权力部门,负责建立全国统一的公共征信系统,既最接近金融机构这一最大的信息源和信息使用群体,确保基础信息系统见效快、作用明显,又可以采取一些强制性措施确保征信系统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结合我国政府机构掌握大量信用信息的特点,可以成立政府部门间的联席协调机制,逐步实现政府部门的信息互联互通与共享。2008年,国务院明确由人民银行负责牵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工作。2009年,山东省政府建立了社会信用体系联席会议制度,将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了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充分发挥这些协调议事机构的作用,有助于推进基础信息系统建设。

二、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应发挥第三方评级的参考作用

美国作为最热衷于《新巴塞尔协议》内部评级规则的国家,其商业银行都以内部评级的方式来构建自身的信贷风险防范体系。虽然美国的银行业较其他国家的银行业更符合《新巴塞尔协议》关于内部评级的要求,但次贷危机说明,与第三方评级相比,内部评级同样存在一定缺陷,其未能有效发挥信贷风险防范的作用。可以说,银行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失效也是造成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内部评级稳定性和一致性差异较大,有些学者对美国部分商业银行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由于各商业银行历史数据、评级模型、主观判断等因素,导致内部评级结果差异较大,难以准确揭示信贷风险。另一方面,内部评级很难保证独立性,银行的偏好会影响内部评级过程与结果,如有的银行事先选定了一些客户和项目,内部评级可能会为了迎合这些目标而产生偏差;有的银行倾向于持有高风险的资产,内部评级可能会为了适应银行的这种倾向性需要而增加系统性风险。

目前我国多数全国性商业银行已按照《新巴塞尔协议》的有关条款,着手建立自身的内部评级体系。先不论我国银行业的技术和管理能力能否达到美国银行业的水平、能否满足建立内部评级体系的条件,即使同美国银行业水平相当,我国银行业的内部评级体系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可见银行要弥补自身的信贷风险管理缺陷,应发挥第三方评级的参考作用,对于技术和管理相对落后的地方性商业银行来说,第三方评级的作用更加关键。近年来,人行济南分行积极引导全国性商业银行将第三方评级与信贷投放和风险管理的重点相结合,很多省级分行都在信贷审批等环节参考使用了第三方评级的意见;同时,搭建了地方性商业银行与评级机构的交流协作平台,促使双方建立了多种业务合作与发展模式。这些做法,帮助商业银行更加有效地防范了信贷风险。

三、征信付费方式应坚持事先付费并向使用方付费转变

次贷危机发生后,以评级机构为代表的征信机构是否存在以价定级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在二十世纪70年代以前,征信机构的收费主要来自征信产品的使用者或金融资产的投资者,但随着金融产品的创新加快,二十世纪70年代以后征信机构的收费来源转向了金融资产的发行方。在实际操作中,发行方往往要求评级机构对其产品进行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选择合作对象,付费方式也多采用“先评级、后收费”的模式,发行方如不能获得所需要的评级结果,可能会要求降低评级费用甚至拒绝付费。学者们普遍认为,这种付费方式使征信机构与发行方产生过多的利益关系而丧失独立性,造成评级结果显失公允,不能如实反映风险。

在我国,付费方式不免受到上述惯例的影响,资本市场、银行间市场和信贷市场都采用了发行方事先付费的方式,征信机构失去独立性和公允性的问题也很突出。为解决这一问题,Bolton(2009)等人认为可采取事先付费的方式,以减少征信机构和筹资者之间的利益纠葛。笔者赞同这一观点,认为在实践中应坚持“先收费,后评级”的付费方式,并采取强有力的监管措施,避免征信机构以级定价问题;从长远看,我们认为应探索由使用方付费。人行济南分行在莱芜开展了使用方付费试点,具体方式是由商业银行向评级机构推荐客户,评级完成后由商业银行付费,被评级方与评级机构不存在任何利益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评级结果的真实性。此外,为避免征信机构与发行方产生利益关系,征信机构必须在人员与资金方面保持独立性,不得与发行人、承销商及投资者存在任何利害关系,严格禁止把收费与从业人员业绩相挂钩。

四、征信业应采取适度垄断的发展方式并引入竞争机制

对一般的行业而言,充分竞争意味着较高效率和更多消费者剩余,但征信业的竞争与垄断始终难以选择。一方面,由于发行方对最佳评级结果的偏好,存在竞争的征信业会加大发行方对评级结果的影响,而垄断的征信业能确保评级结果更加真实。Skreta和Veldkamp(2009)研究证明了征信机构之间的竞争会加大金融资产实际风险评估的系统性偏差,而Bolton(2009)等人也证实与独家垄断的征信业相比,双头垄断的征信业效率较低。另一方面,垄断的征信业增加了征信机构做出不公正决策的可能性,实力强大的征信机构有可能漠视投资者的利益,而根据自己的喜好评级。发达国家征信业到底是过于竞争还是过于垄断,国际社会的观点也莫衷一是。

在我国,除基础信息系统由国家统一建设外,其它征信机构都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发展。我国资本市场和银行间市场的强制评级业务,皆由管理部门选定了若干机构参与,而地方推动的信贷市场评级一般也由多家机构参与。竞争的征信业验证了学者们指出的问题,征信机构直接或变相压低价格争夺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信贷市场的多数评级结果都是管理部门规定的最高等级,很难揭示评级对象的信用风险。鉴于我国的征信业还处于幼年期,发展还不完善,本文认为应给予征信机构充分的发展空间,加强对民族征信机构的培育,鼓励中小征信机构的发展,建立不合格机构的市场退出机制。人行济南分行在山东辖区对评级机构实行区域作业,为其指定作业区域,一个地区不超过两家机构作业,同时对于评级质量不能达到要求的机构实行区域强制退出,这些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五、征信产品揭示风险的相关内容应公开透明

征信机构依托基础信息系统,利用客户的基本信息、历史信息、财务信息和宏观信息,采取特定技术和方法对客户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价,产生信用评分与信用评级等征信产品。在美国,征信机构往往将信用评价方法作为核心商业秘密不予公开,监管部门也很少掌握此类信息,无法对征信机构实施有效约束,造成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不能避免征信机构发生道德风险。首先,征信产品使用者无法发现模型设计的缺陷,既不能确定该模型是否捕捉到判断信用风险的全部主导变量,也不能确定用于估计变量的数据的完备性。其次,随着金融资产复杂性的提升,征信产品揭示风险的过程更难被使用者所知,对使用者的误导也更加严重。Skreta和Veldkamp(2009)研究证明了金融资产的复杂性造成了评级结果的系统性误差,而Mathis(2009)也指出对复杂金融资产的信用评价低估风险的可能性较高。在实践中,金融衍生产品的构造异常复杂,专业的评级分析师都很难了解产品的全貌,使用者更难掌握其真实的风险水平。最后,由于业务操作的不透明及美国征信业的强势地位,使用者无法要求征信机构及时公布跟踪结果,即使风险状况发生重大变化也难以发现。

我国新近的《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中规定了信息披露的内容,笔者认为在实施过程中还应进一步细化。首先,应明确征信机构信息公开的具体事项与方法,制定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强制征信机构向监管者公开数据来源和技术方法,鼓励其向产品使用者公开更多的信息。其次,随着我国金融创新力度的加大和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监管者应适时制定适宜的信息披露制度,督促征信机构公开相应的数据源和技术方法。最后,指导使用者合理使用征信产品,从使用者的角度督促征信机构公开相关信息,实现对征信产品客观和真实的解读。

六、征信业的进一步发展应依托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在市场经济较发达的美国,其征信业的法律法规对于个人权利的保护性规定较为充分,义务性规定相对较少,在个人信用信息收集、保存、使用和传播直至授信行为的规范、信用机会的平等性等方面,都有详细规定。对个人信用信息的过度保护,增加了征信机构的责任和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础信息系统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社会征信监管立法明显滞后,在很多方面缺乏对征信机构监管的具体规定,直到次贷危机发生并产生影响后才推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2008年11月,欧盟委员会了《欧洲议会和信用评级机构委员会的规则》,明确了信用评级不应受利益冲突影响、评级机构操作应具有透明度等规定。同年12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了《关于国家认可的评级机构和信用评级的修正和新规则》,强调了评级机构信息披露的重要性。至此,西方社会征信法律法规的缺陷才有所弥补。

前几年,我国的征信业在摸索中前进,缺少法律法规的支撑。随着我国征信市场的扩大和征信机构的成熟,以及社会各界对征信认识的加深和维权意识的提高,征信业要实现进一步发展必须依托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笔者认为,应尽快实施《征信管理条例》,并在该条例的框架下,逐步完善配套的司法解释和实施办法,对征信机构监管做出更加明确的规定。同时,应借鉴美国次贷危机的经验和教训,研究制定包括信用建立、维护、评价、服务、监督和惩戒等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的法律法规,逐步形成一整套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促进我国征信业的规范、健康和快速发展。

注:美国的征信业开展的第三方评级业务主要针对资本市场。而美国的商业银行都按照《新巴塞尔协议》进行内部评级。

参考文献:

[1]Jerome Mathis,James McAndrews and Jean-Charles Rochet : “Rating the raters:are reputation concerns powerful enough to discipline rating agencies?”,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56(2009)657-674.

[2]Patrick Bolton,Xavier Freixas and Joel Shapiro: “The credit ratings game”, working paper,January 2009.

[3]Vasiliki Skreta,Laura Veldkamp:“Ratings shopping and asset complexity:a theory of ratings inflation”,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56(2009)678-695.

与美同行征文2

关键词:民间美术 美术色彩 表现功能 文化意义

一、前言

色彩和人类生活密不可分,它是最主要的视觉表达元素之一。曾有人认为,是色彩构成整个世界。由此可以看出色彩存在的重要性。而民间美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要组成内容之一,是百姓通过通俗与艺术性并存手法以展示生活和表达情感的一种形式,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特质,同时也表达着百姓于不同年代中对于生活、幸福以及美好人生愿望和趋吉避凶心态。本文主要立足于民间美术的色彩表现功能基础上,分析民间美术代表的文化意义。

二、民间美术相关背景概述

(一)民间美术发展以及色彩的历史渊源分析

所谓“民间”也就是乡土基层、平民大众以及通俗普及意思。当前一般认为民间美术是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职能分工以及社会阶层的出现而在我国古代形成的区别于宫廷美术和文人士大夫的美术。

民间美术是广大劳动人民对于美的追求和创造,是一种生产者艺术。它和原始社会美术有着深刻的渊源,在产生、发展以及艺术特点、范围与规律上,都存在着某种相似性质。[1]民间美术具有和原始美术相同的艺术实用性和审美共存等特点,许多民间美术还保留了原始美术痕迹,如现在的民间剪纸与刺绣中留有许多原始陶器中带着巫术色彩类的图腾符号。

民间美术主要是起源于古人在生活实践中,发现匀称、锋利和光洁的劳动工具特别方便与顺手,出于对实用性追求慢慢演变为对于视觉感官的愉悦感追求,并在此基础上审美逐渐发展起来。诸如在新石器时期,远古人类使用兽骨与贝壳制作项链来装饰自己和吸引异性;仰韶文化时期各种带有纹饰图案类的彩陶,既具有巫祭色彩特点,更是对视觉上对称感和色彩感的追求。

(二)民间美术的分类以及文化表现特点

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民间美术种类也在不断增多,且做工也更加细致多样化。如泥塑、蜡染、草编、竹编、剪纸、刺绣、皮影、年画、兜肚等等,这些都是从实用目的出发而创作出来的。

民间美术同时具备如下特征:原发性和乡土性,贴近生产与日常生活,用最直观艺术语言表达情感;群体性与承袭性,是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结晶,在流行方式上主要是依靠一代一代的承袭进行;民俗性与地域性,不同民族与地域艺术文化也不同,在塑造区域民族文化性格同时,又制约与影响着当地人们生活方式,如东北的皮影、陕北的剪纸等;工艺性与实用性,民间美术大多采用廉价的自然物质,例如泥土、金属、棉麻等,充分体现材质本身的纹饰、肌理及硬度等特征,同时民间美术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进行美的创造时,最先考虑的是实用价值,如中国结最早作为绳结记数与记事的一种方式,虎头鞋最先也是要实现实用价值,然后再作为一种艺术欣赏品。[2]由此可以看出民间美术实用性特征取决于百姓的生命原则,它是物质和精神、实用和审美的统一体。

三、民间美术色彩的表达分析

民间美术色彩表达,视知觉为表达对象,满足不同时期的人们对于生产生活实践的心理与视觉需求。它遵循着历史发展进程与社会观念演变,针对用色方面不断深入探寻,从而使得民间美术既遵循色彩背后的文化特质,且充分展现出色彩象征意义以及寓意。视觉美感是十分重要的艺术表现因素,通过分析民间美术的生活实用性和精神追求特点,可以发现民间美术色彩表达上具备下列特征:

首先,色彩表现为激发人类的联想以刺激人类的情感体验。例如红色,红色可以使人联想到红心、炽热火焰等,进而激发人的兴奋、热情等情感;绿色则会让人联想起草、树之类,使人体验生命蓬勃向上、生生不息等情感。

其次,色彩表现的协调原则上。民间美术色彩中并非是单一的,只有将多种色彩完美的搭配和协调起来,才可以呈现出最完美的民间美术作品。例如古代的绘画作品,通常采用软色来对妇女与书生进行绘制,色调表现为软弱无力,以表现人物的清丽与娟秀,然而这种方法缺乏与硬质色调配合,从而导致人物表达上不够传神。然而后期绘画作品中,在人物袖口及领口处适当添加了少许墨色,从而呈现出惟妙惟肖的效果。

最后,民间美术作品采用对比性色彩呈现方式。[3]色彩对比性通常包括明暗、色调等。低沉色调会造成人的压抑心理效果与视觉感受,而明艳色调会给人兴奋的体验。曾经有人说道:一幅画的绘制就好比在造一栋房子,需要搭配几扇天窗。这就像是在低沉色调中添加入色彩明艳色调,从而使整个民间美术作品充分展现出其应有的生命力。

四、民间美术产品的色彩表现功能分析

(一)民间美术色彩的审美功能分析

随着人们的审美观念不断渗透和提升,当前民间美术逐渐表现为对人们审美观念的迎合及发扬。民间美术色彩表现在遵照传统观念的基础上,既要追求视觉意匠,又重视色彩视觉心理效果,在民间美术作品中,色彩首先是发挥了装饰。

色彩可以表现情感,但是色彩情感体验主要是依赖于联想得出。例如红色带给人热烈、红火、振奋等心理体验,既象征吉祥如意,还可以引起人们视觉动感。在我国,无论是喜庆节假日还是新婚寿宴,红色都是作为现场布置的主色调,这正是美术作品的色彩所带给人的心理反应与视觉影响。

最广为流传的是节庆、婚嫁、祭祀等活动中的色彩展示,一般是要么鲜明浓烈、色彩艳丽,要么暗淡无华。如在民间年画上,大多是运用大红大绿以起到喜庆和愉悦的效果;在清代建筑中,主要是以蓝、白、红、绿、金等多种色彩的巧妙搭配,展现出富丽堂皇的视觉效果。

同时,民间美术讲求色彩的明暗对比,既讲究色彩明度对比,也讲究色彩冷暖以及色相、面积等搭配对比。明度对比可以使整个画面展现出疏朗透气以及色调清新等特点,而色彩冷暖以及面积大小等搭配和对比,可以展现出绚丽、丰富以及热闹红火等气氛。[4]因此,民间画家选用重颜色时,通常会在画面中加上几块白色或其他比较亮的色彩,以形成鲜明的明暗对比。

例如,曾经有位画家于冬天赏雪时,虽然感觉天气很寒冷,然而心里却很热乎,为了将自己的切身感受给表达出来,他利用了自然界中雪景冷灰色调进行绘制,画出来后整体给人冷冰冰感觉。后来他尝试将雪改换成朱红彩,欢快热烈的气氛呼之欲出。

(二)民间美术作品中色彩象征分析

所谓象征,指的是体现、表示及代表某类或某种事物的一种实体或者符号等。在民间美术作品中,色彩象征历史悠久,华夏民族最具代表性、最古老的色彩象征为“五色观”,也就是红色、青色、黄色、黑色和白色,民间美术作品制作者们一般是利用突出表现某一色彩以表达特定象征意义。

如大红象征着喜庆婚嫁与节庆、白色象征着悲怆丧礼、蓝色象征着广阔的天空与海洋、绿色象征着生命的生生不息……丰富的色彩差异,在民间美术作品中起着不同的象征作用,它可以帮助人们把对生命、人生以及生活的感悟通过美术作品充分展示出来,在这种展示中,色彩起着关键的作用。

(三)民间美术作品的色彩情绪表现功能

从心理学的研究实践可以发现,色彩有利于调动人类情绪与情感。同样,不同色彩也可以表达出民间美术作品创作者不同的情绪与心态。如可以通过对绿色的选用,展现作者心中的平静与安宁,选用蓝色则展现出作者的刚毅与沉稳的性格特点,而选用橙色则可以展现出作者充满活力、积极热情的个性等。

五、民间美术作品的文化意义分析

(一)有助于弘扬与发展优良的传统文化

民间美术是广大劳动者为满足自身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所创造出来的艺术结晶,因其独有的文化内涵以及艺术形态,代表了中华民族文化群体中最本原的美学观、宇宙观以及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作品中所蕴涵的真善美,有益于净化人们心灵,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并且在无形中带给人们生活与创作态度上积极向上的影响。

弘扬民间美术作品有助于丰富人们情感,陶冶人们情操,同时作为最重要的教育协作因素,有助于促进人类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很多教育学家致力于把民族传统的东西引入到现代的美术课堂中,以避免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出现侧重技巧以及操作程式、忽略审美观对于学生的精神层面启迪和陶冶等弊端。

传统民族文化是进行美术创作以及美术教育的珍贵资源,通过将传统文化转化成丰富多彩的美术资源,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与掌握祖国传统的文化内涵,并拓展学生视野,实现中国特色民间美术目的。

林风眠曾经说过,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必然是以固有文化作为基础,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在每个时代中都有充满时代感特征的作品创造。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应当从传统文化里去挖掘美术文化教育的资源,通过对我国的民间美术采取创造性转化方式,从而形成既具备时代内涵,同时不失中国传统底蕴现代美术的文化建构。

(二)有助于开拓一个民族的创造性思维

民间美术有助于开拓人们的创造性思维,使人变得更有创造力。一些美术院校通过聘请当地著名的民间艺人传授其所运用的色彩、造型以及花纹等独具特色的创造技巧,有利于刺激学生视觉感官,增强学生观察事物时的敏锐性与理解性,并提高学生整体感知以及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实现自身审美情操的成熟与丰富,充分激发出想象力与创造潜力。

(三)有利于弘扬本土文化

民间美术既是美术基础,也是艺术源泉。而优秀的艺术都是根植在自己生长的土壤里,只有充分认清找到自己的根所在,并从本质上认识到传统文化与本土文化的重要性,才可以弘扬与传承民族艺术。当前一些青年艺术家盲目崇尚国外一些美术主义和样式,而不知道只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才可以创造高品位的美术作品。因此,要充分吸收民间美术营养,将民间美术蕴涵的民族文化精神完美地融入到现代艺术中,从而创作出满足当前时代需求的艺术作品。

六、结语

纵观全文,可以发现,民间美术带有强烈的本民族特色,是千百年以来,广大劳动人民的集体意识与劳动结晶。民间美术发源于生活实践,并服务于现实生活这样一种文化表现方式,在文化内涵以及艺术魅力上始终体现着创造者的情感气质、群体意识和风俗习惯,是一种为生活实践而创造出来的艺术。

参考文献

[1] 丁文静。对当代中国民间美术的认识和思考[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8(01):41-47.

[2] 李芳。论中国民间美术的传承发展[J].赤峰学院学报,2010(01):140-141.

[3] 刘珂。浅析户县农民画中色彩选择的艺术性[J].大舞台,2011(5):116-117.

与美同行征文3

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平面设计;传统;美术色彩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032-02

在世界整体信息化、全球化的潮流下,设计的民族风格和人文特色在多元化发展中备受重视,我们可以感受出现代平面设计所显示的人文本土意识的回归,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美术色彩,其独具特色的赋色体系应用于平面设中,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美术色彩特征的分析,探索平面设计理念与传统美术色彩语言相互沟通的途径,从而拓展平面设计的新领域[1]。

1中国传统美术的色彩特征

主观性色彩特征倾向: 中国的传统美术色彩,是根据古老的五色观内涵进行组织搭配的,根据需要去突出某一色的主旋律,以达到审美和生存上的追求。它不同于西方色彩美学,从固有色到条件色,也不同于宫廷画、文人画的淡雅超俗。中国的传统美术色彩,是意念造型的自由理想色,以能激扬感官亢奋作为根据,带有原始的自然的印记。如在老百姓中间广为流传的“红红绿绿,图个吉利”这句话,就道出了整个传统美术的色彩特征。“图个吉利”呈现的是用色彩的主观性,这是传统文化观念导致的审美观念;“红红绿绿”呈现的是色彩的视觉观感,是一种很乐观的视觉心理反映,同时也具有吉祥、喜庆的象征性。

地域性色彩特征倾向: 中国传统美术色彩的形成不是孤立的,它必然受到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的影响以及地域差异的制约,所以我们要考虑不同的时代和地域,不同的民族和习俗,以及不同的审美观与喜好。俗话说“十里不同俗”,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东南西北的地理、气候、环境、物产差异极大,文化形态的发展也千差万别,所以产生的传统美术色彩也丰富多彩。以年画为例,我国民间年画由于社会和各民族群众的需求不同,各地区的风俗习惯不同,各地的年画便有不同的色彩形式[2]。

象征性色彩特征倾向: 所谓“象征”,就是用以代表、体现、表示某种事物的一种物体或符号。在我国历史上色彩的象征性有着自己的传统,色彩不仅是一种视觉的、感性的知觉形式,更是一种观念性的阐释和象征性的比附。色彩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观,不同的文化观对色彩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有着较为不同的看法。比如黄色,在东方人眼里代表着尊贵,而在西方基督教那里则认为它是耻辱的象征。西方的婚俗中崇尚白色,如白色的婚纱,白色象征了纯洁的爱情,但在中国却是一种惨淡悲哀的景象。色彩的这种象征意义被纳入包罗万象的中国古代宇宙论的框架中,与传统的价值观、哲学思想、等级意识、宗法观念、伦理道德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内涵[3]。

2中国传统美术色彩的装饰性及其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早在先秦时期,韩非子就提出“礼为情貌者饰”,指出人的性情正是约束人的社会规范。色彩作为传统美术的要素之一,通过秩序化、规律化、程式化、理想化的特性,来传情达意。其装饰性不仅体现出美术创作者的精神追求,而且体现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也体现出古代人类的审美思想。这种装饰性经过历史的发展与演化,形成了一定的规律。传统美术色彩的装饰性体现在美术作品中,即色彩关系的适宜、形式化。中国传传统美术色彩的装饰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色彩鲜明、纯度较高: 受传统五色观念的影响,正色在传统色彩体系中具有较高的地位,我国自商周时期就形成崇尚纯色的传统,色彩随时展而丰富,但祟尚纯色的传统没有改变,传统美术色彩的装饰性主要体现为色彩的纯度较高,多选用鲜艳明亮的色彩,而且色彩关系多为补色关系。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关系。

色彩丰富、对比统一: 中国传统美术作品的色彩搭配既要追求对比性,又要追求和谐性,首先,通过“退晕”和“对晕”手法的使用,对美术作品的色彩进行转换,明代织锦口诀“水红、银红配大红,玉白、古月配宝蓝”流传至今,通过“退晕”手法的使用,色彩更加柔和、艳丽,通过调和降低了对比度,色彩关系趋向和谐。其次,受到佛教绘画的影响,传统美术作品使用黑色、白色、金色、银色作为间隔色,用以调和对比强烈的色彩,整个画面色彩艳丽、华贵。这种色彩搭配方法在现代平面设计尤其是在包装及书籍装帧中广泛应用。

简练概括、以少胜多: 在现代视觉传达中,作品的色彩优于形而首先被人感知,设计色彩如果具各了纯度高、对比强烈、简练概括的特性,就会在纷繁的色彩中引起观者的重视,产生共鸣。因此,将传统美术色彩的装饰特性用于现代平面设计,使得现代平面设计在色彩上既体现出装饰性,又体现出传统的文化意味。

3中国传统美术色彩的程式化及其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美术色彩在应用的过程中形成了程式化的趋向,色彩的程式化不仅体现色彩所象征意义的程式化,也体现为色彩搭配关系的程式化。传统美术作品的色彩与作品相互配合,在最大程度上体现出作品的涵义,作品的色彩关系不是随意的搭配,而是经过历史的演化积累下来的配色经验。

首先,纯色之间的搭配:中国是一个尚红的民族,红色与黑色的搭配由来已久,原始社会的彩陶、汉代的漆器、传统的年画,红色与黑色在视觉上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其次,补色之间的搭配:在现代色彩学中,红色和绿色是互补色,中国古代就有红色与绿色相配寓意吉祥的传统,在传统文化中,形成了红色与绿色相配的习惯,“要喜气,红兼绿”。红色与绿色并置时,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

4结论

总之,中国传统美术色彩表现语言极为丰富且独具特色,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现代平面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我们只有怀着一种诚恳的心态,认真仔细的研究并挖掘中国传统美术的色彩之精髓,大胆的吸收借鉴它们的艺术表现手法,我们便可以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审美特点的现代设计作品。然而中国传统美术色彩文化与平面设计的结合,成熟的运用还需要我们长期的不断思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高明醒。中国民间美术造型丰富的民俗文化[M].社科纵横,2006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343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