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学大全【最新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学大全【最新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学大全【第一篇】
摘要: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如何理顺好这些关系、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就涉及到了社交能力的问题。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其今后事业发展与人生幸福的基石。
引言:
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现今社会人才的竞争压力的日益增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心理承受力和适应能力,产生了种种心理困扰。其主要群体是大学新生,刚刚进入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产生了各种心理不适应的感觉和问题。如果不善于处理好人际关系,不仅自己的全面发展实现不了,而且难以承担祖国所赋予的历史责任。因此,得重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心理。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一个强烈地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塑造健康的身心和形成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要条件。
那么究竟什么是人际关系呢?
人际交往也称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人际交往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反映着人们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因此,人际交往对大学生起着重要作用。在大学生之间有某些因素影响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它们一般是个体自身难以选择和避免的,还有某些因素特异性地影响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即个体的心理感受起了决定性作用。
例如:需求互补:大学生的需求各有千秋,需求互补成为个体交往的动机,从而也成为个体相处的保障。需求互补使个体形成合作的人际关系。大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是由需求互补维持的。外表相悦: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人际吸引的最初动力就是外表相悦。有些大学生相貌悦人,使别人喜欢多看几眼,首先在目光交流中接纳了他们。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大家开始都非常喜欢长得优秀的人。相貌平平的大学生,经常被大家忽视,极易自卑而敏感于人际关系。另外时空接近、态度相似、个性吸引等都是客观的因素。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主观因素:
1、人际安全:人际安全是指个体在人际相处和交往中对自身状况保持有利地位的肯定性体验。2、人际期望:人际期望就是个体对人际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心理、行为的预期和愿望。3.人际张力:人际张力是指个体在特定人际关系中所体验到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4.人际报复: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一种微妙的人际报复现象。
上面是从客观和主观的角度来分析的,下面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成为人际关系障碍的直接原因有认知因素、情感因素、经济因素等。
下面结合我的人际关系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虽不是很富裕,但是一家人很相亲相爱。家给了我无限的温暖,是亲人给了我亲情,伴随着我的长大,这种亲情更是在我的心里深深扎根。在我心中,父母是最值得尊敬和爱戴的人,他们生我养我把一生中大部分的精力都倾注在我的身上,所以我对他们总是怀着感恩的心,人说,孝乃人之本,一个不懂得尊敬爱戴孝顺父母的人,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功,他都是失败的人。所以我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和父母交流,对待家族里其他的长辈也是相当礼貌,所以从小到大他们对我一直有好评。
朋友不少,可是能够讲知心话的并不多。我是一个内向的人,人少话多,人多话少,不喜欢热闹,也不喜欢与别人争论,不是我不想说,而是我不知道怎样才能把别人的话完美的接下去。说话也很直生活中要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在我看来处理好人际关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要遵循五个原则:正直原则、平等原则、诚信原则、宽容原则和换位原则。首先,切勿以自我为中心。在做任何事情,任何决定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大部分人的利益与需求,而不是我个人的需求和利益,善于在适当的时候做出自我牺牲。要常替他人着想,在别人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人,只有付出才能得到回报,在别人困难的时候帮一把,到时候自己遇到挫折了才会得到回报。其次,在与人相处的时候要善于表达和倾听。常言道: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表达主要是指要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看法和建议,在表达自己的时候需要注意用词恰当,不可独断。倾听别人可以使自己更好的了解对方,进一步与其交往和沟通,要善于接纳别人的建议,适当的自我反省。要柔和的接受事物,作到坚定而不固执,冷静而不冷漠,稳重而不失去激情。然后,要与人平等交往,尊重他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不能因同学的出身、家庭、经历、长相等方面的客观差异而对人“另眼相看。”而应该正确估价自己,尊重他人的自尊心和感情。
[参考文献]:
[5]姚晓燕《当前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问题研究》,甘肃高师学报第8卷第1期(20xx)。
[2]吴娅丹、赖素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人际关系研究[j].兰州学刊,20xx(3).
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学大全【第二篇】
加教育学院教育学(心理健康教育)函授班的学习,这星期是胡永新老师给我们上的《人际关系心理学》,我从中学到了也感悟了许多。
在接触心理学这门学科的以前,它总给我一种很玄的感觉,总以为它和算命一样有点不可捉摸,但是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我被它的科学性,真实性所折服,可以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与此同时我还发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同时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心理学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也不乏应用性。心理理论固然枯燥,但配以实例,就不但〖〗不乏味,反而让人有一种从生活中悟出哲理的感觉,视野也开阔很多。心理学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
经过对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之后,我逐渐发现想要了解自己其实并不难,除了要做一个冷静的现实主义者,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首先要学会欣赏自己,无论你是一棵参天大树,还是一棵小草,自我认同才可能得到他人的认同;其次要学会善待自己,在气愤时心疼一下自己,找一个僻静处宣泄宣泄,不要让那些无名之火伤身;第三就是忧伤时,要心疼一下自己,找一些自己可以信赖的朋友,诉说诉说,让阳光复现;第四是在劳累时,要心疼一下自己,美美的睡上一觉,人不过是血肉之躯,经不住太多风霜雪雨;第五是在有病时,更要心疼一下自己,战胜疾病的力量还是在自己坚强的意志。
对于几乎每一个年轻人来说,似乎都觉得自己最了解自己;当然了,我也不例外,说实话我接触心理学这门充满神秘气息的课程之前也是一直这样认为的。但是随着这个学期对心理学课程学习的深入,我发现以往的看法存在着很多的偏颇:在走上坡路时,总是把自己估计得过高,似乎一切所求的东西都唾手可得,往往把运气和机遇也看作自己能力的一部分而喜不自禁,甚至有些自以为是;在不得志时,又往往把自己估计得过低,把所遇到的困难和不利条件统统看作自己的无能,以至于做什么事总是很极端。
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学大全【第三篇】
《心理学与人际关系》是20xx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作者是安德鲁·杜布林。下面是本站网友搜集分享的“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学大全【最新8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原书第8版)》:心理学阐释人际关系第一书。畅销经典《心理学与工作》作者的最新力作。丰富的心理测试、实践案例为你的职业发展导航。
作为领导,该如何应付那些爱抱怨的下属?作为下属,该如何与那些严苛而善变的领导相处?作为团队中的一员,该如何适当地表达看法,创造共同价值?作为同事,该如何与那些难缠的“公牛”共处?作为家人,该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双重矛盾?你是否经常觉得左右为难,该自私还是该委屈求全?什么时候应该袖手旁观,什么时候可以偷偷占人便宜?怎样做才能可攻可守,而不是人财两空?其实人际关系一点都不难,书中丰富的心理测试和真实案例帮你洞察人心!
安德鲁·杜布林,在密歇根州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教授有关组织行为、领导和职业管理的课程。
他毕生致力于人际关系及商业心理学研究领域;他的研究曾被《创业者》《今日心理学》《华尔街日报》和《财富小企业》等100多种美国杂志和报纸所报道。
他著作颇丰,曾编写多本教科书以及诸多大受欢迎的书籍,他参与著述的书在亚马逊上有133种,畅销书《心理学与工作》就是他的著作之一。
杜布林博士作为一名积极的演说者,曾受邀参加了超过350档广播和电视节目。
沟通关系,成就事业。
人际关系就是一张无形的肉,成不事业的前提就是要有一个好的人际关系。在人际关系中,人们之间的信息通路也有成千上万条,构成一张无形的网。
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都有自己的人际关系。基间的信息传递方式与人脑内部的信息传递十分相似。脑部的甲点受到外界刺激会产生信号,传至乙点而引发某种想法。但如果仅仅依靠“甲----乙”这一条线路传递信息,一旦这条线路因某种原因被阻断,信息传递就不再继续。这样的信息链必定十分的脆弱。因此,在大脑中,两点之间的信息通路有成千上万条。
当你迫切需要一份新工作、一栋新房、一份有潜力的投资建议或提升你的专业技能时,你可以去找专业人员咨询,并且得为此付出金钱。但是,如果你拥有一个完好的人际关系网,你完全可以不必去花这份“冤枉”钱,你所需要的一切建议都可以从人际网中免费获得,并且是最快速、最安全、最可靠的。(这就比如我们建立的“如何提升自信群”又称‘爱的正能量群’,大家都用自己的真实信息在群里交流,并成为朋友,当你有什么疑惑时,大家一起进行交流帮助你)。
美国作家柯达则认为:“人际网络非一日所成,它是数十年来累积的成果。你如果到了40岁还没有建立起应有的人际关系,麻烦可就大了。”
众所周知,在美国总统克林顿成功竞选的过程中,他拥有高知名度的朋友们份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些朋友包括他小时候在热泉市的玩伴,年轻时在乔治城大家与耶鲁法学院的同学,以及当学者时的旧相识等。当演说家罗安数年前应邀在阿肯色州热泉市为旅游业年会演讲时,他才深刻的体会到这些人对克林顿总统的支持。
一个人的力量往往是非常有限的,很多问题往往不是一个人能够独自解决的。当问题因无法解决而陷入僵局时,你就必须得去请教能为你指点迷津的人,请求他们的帮助,给予你合理的建议,以便顺利解决问题。
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在总结自己的成功时曾经表示:“与大阳下所有能力相比,我更关注与人交往的能力。”正是洛克菲勒的这种卓越的人际沟通能力成就了他辉煌的事业。
究竟谁会对你伸出援手呢?哪里会有这样的人呢?
这个人就在你的身边,是你平日所交往人群中的一位。他可能是你工作上的伙伴,可能是你在学校里的同学,甚至可能是你一位从未谋面的陌生人(比如如何提升自信群里的朋友).....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你施予援手的“贵人”。这所有的前提是:你一定要有一个好的人际关系和先给予他人帮助的好习惯!
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学大全【第四篇】
大千世界,红尘滚滚,于芸芸众生、茫茫人海中,朋友能够彼此遇到,能够走到一起,彼此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相互走近,实在是缘份。在人来人往,聚散分离的人生旅途中,在各自不同的生命轨迹上,在不同经历的心海中,能够彼此相遇、相聚、相逢,可以说是一种幸运,缘份不是时刻都会有的,应该珍惜得来不易的缘。
朋友相处是一种相互认可,相互仰慕,相互欣赏、相互感知的过程。对方的优点、长处、亮点、美感,都会映在你脑海,尽收眼底,哪怕是朋友一点点的可贵,也会成为你向上的能量,成为你终身受益的动力和源泉。朋友的智慧、知识、能力、激情,是吸引你靠近的磁力和力量。同时你的一切也是朋友认识和感知你的过程。
然而,所有的朋友都是从陌生到认识再到一步步发展成为朋友的,那么,怎样与陌生人接触,把其成为朋友呢?说起来太简单了,那就是要主动靠近对方。例如,在陌生人的宴会上通过互相问候、探讨共同关心的话题,自然两个人的距离就拉近了。话匣子一打开,必然你一言我一语,你趁机询问对方的情况,并介绍自己,这样很容易地使对方成为自己的朋友或准朋友。
1千里难寻是朋友。
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这朋友二字说来容易,真正作起朋友来,却又有着许多玄妙之处,猜不透弄不明便很容易吃亏上当。交友贵在心诚,诚实诚挚,坦诚相见,方能交得真朋友。
察颜观色,寻找共同点。
一个人的心理状态,精神追求,生活爱好等等,都或多或少地要在他们的表情,服饰,谈吐,举止等方面有所表现,只要你善于观察,就会发现你们的共同点。当然,这察颜观色发现的东西,还要同自己的情趣爱好相结合,自己对此也有兴趣,打破沉寂的气氛才有可能。否则,即使发现了共同点,也还会无话可讲,或讲一两句就“卡壳”。
以对话试探,侦察共同点。
两陌生人对价值,为了打破这沉默的局面,开口讲话是首要的,有人以招呼开场,询问对方籍贯,身份,从中获取信息;有人通过听说话口音,言辞,侦察对方情况;有的以动作开场,边帮对方做某些急需帮助的事,边以话试试探;有的甚至借火吸烟,也可以发现对方特点,找开口语交际的局面。
听人介绍,猜度共同点。
你去朋友家串门,遇到有生人在座,作为对于二者都很熟悉的主人,会马上出面为双方介绍,说明双方与主人的关系,各自的身分,工作单位,甚至个性特点,爱好等等,细心人从介绍中马上就可发现对方与自己有什么共同之处。这当中重要的是在听介绍时要仔细地分析认识对方,发现共同点后再在交谈中延伸,不断地发现新的共同关心的话题。
揣摩谈话,探索共同点。
为了发现陌生人同自己的共同点,可以在需要交际的人同别人谈话时留心分析,揣摩,也可以在对方和自己交谈时揣摩对方的话语,从中发现共同点。
步步深入,挖掘共同点。
发现共同点是不太难的,但这只能是谈话的初级阶段所需要的。随着交谈内容的深入,共同点会越来越多。为了使交谈更有益于对方,必须一步步地挖掘深一层的共同点,才能如愿以偿。寻找共同点的方法还很多,譬如面临的共同的生活环境,共同的工作任务,共同的行路方向,共同的生活习惯等等,只要仔细发现,陌生人无话可讲的局面是不难打破的。
2平淡似水和而不流清醒冷静。
我国有一个成语叫做“物极必反”,正是的,任何事情总要掌握个分寸,也就是所谓的“度”了,什么事做得过了度,往往便会走向事物的反面,好事也就变成了坏事。有时,事物的发展往往不会以某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我们无法强求,无法回避,无法更改。所以,我们只能强迫自己认识它,了解它,承认它,适应它。也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方能真正做到事半功倍。
如果被此距离过近,相互之间过于透明,对方的微疵便很可能成为造成双方猜忌的因子。正如衣服上的微尘,一般情况下,本是细小难察的,一旦离得太近,细微的颗粒便也似庞然大物,怎么瞧就怎么不舒服。另外人人都有些隐私,不能让人知晓的,总是会不自觉地遮掩自己的隐私,而双方关系太近之后自然地就可能触及对方的隐私,隐私一旦彼人知道,自尊心随之受损,产生猜疑在所难免。猜疑伴着误会,误会深了、久了,好朋友成了死对头,得不偿失。故而,交友应力求做到平淡似水,若即若离。
朋友交往时头脑应当清醒冷静,既要糊涂又要理智,不强交,不苟绝,不当面奉迎以求新,也不能投其所好而附言苟和,应当恰如其分,浓淡适度。该糊涂时一定要糊涂,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可斤斤计较,一味吹毛求疵,大该装作糊涂,睁一只闭一只眼。该聪明时,则又一定要聪明,大事情不可轻率,更不能盲听盲从,随波逐流。不能对涉及原则的问题上盲目附和;在原则问题上,应清醒认识,冷静分析,不做好好先生,上上下下一团和气,而失掉对大是大非的判断力。正义之举,应尽力相助,邪恶之行,则不能助纣为虐,而应力阻力诫。交友时,掌握“平淡似水,和而不流”,便可以在处理朋友关系方面游刃有余,其乐融融。朋友会称赞你善解人意,谦和大方,恭俭可信,关系淡而不谈,远而不远。处朋友时而四面来风。八面玲珑,顾此相彼,甚是周全。旁观者也会称你对朋友尽心尽力,礼至心尽,无可挑剔,自然而然会使人敬佩和爱戴。
平淡如水,和而不流,做得合适,则会使你与朋友亲密,友谊地久天长。
3宰相肚里能撑船处世让一分为高。
目不容一尘,齿不空一芥,非我固有也。如何灵台内许,多荆榛却自容得。
任何人都不可能替别人选择生活,也没有谁甘心让别人为自己选择生活。所以,我们虽然可以不同意别人的看法或做法,却不能不尊重别人的选择。
或许,有人会说,朋友之间却不是这样。朋友嘛,志同道合,意趣相投,有很多相似之处。更有诤友要直言不讳,帮助判断是非。我们并不否认这种说法的合理性,然而,我们也应当承认,即使再相近的朋友也只能是两个人,他们的思想、行为并不能完全一致。而这些又往往会导致分歧或者说是不同看法。尤其在朋友之间,产生了分歧,便免不了会产生争吵。不,应当说是争论,但争论也好,争吵也罢,很难说一个就能将另外一个说服。并且,如果双方各不相让,又不能适时控制,那么就很可能造成两败俱伤,相互产生隔阂,甚至反目成仇,朋友变成了敌人。
处事让一步为高,退步即为进步的根本,待人宽一分则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当前流行一种说法,认为“忍为上”。其实,这“忍”字从某种意义上说便是一种宽容,交朋友同样需要宽容,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与人为善于己为善。宽容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交际准则。有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或听到的往往不一定是全面的,有时是极为偏颇的,在此种情况下,如果不宽以待人,则很容易因不了解情况而言不中的,造成误会,使朋友之间的友谊遭到破坏。人应当学会宽容,惟其宽容才不会使你贸然行动,产生误会。
君子贤而能容罢,智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生活中并非事事都会顺遂我们的心意。不是人人都像我们想像的.那样,有人说:“人不像你想像得那般好,也不像我想像得那般坏”。我们随时都可能遇到不顺心的事,遇见不合脾气的人,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对待这些人和事。是以怨报怨,针锋相对地以牙还牙呢,还是以宽容为杯,以德报怨呢?我们以为;应当宽容之,理解之,原谅之,并以真诚的行动感化之。
有一句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有些时候似乎真是这样,茫茫人海,比肩接踵,擦肩而过者数不胜数,然而相识相知者又有几人,竟真是那道不清的缘份在那偶然的瞬间,联起原本陌生的你我。或许只是一眼深情的凝视,或许只是无意中的一瞥,或许只是一次偶然的相遇,或许只是偶然说起的一句话语,或许个人自身修养最根本的便是以诚为本,以信为用,诚信结合。
4.巧诈不如拙诚。
“拙诚”则是指心中不存恶念,诚心诚意地做事,或许有时行为举止略显愚直拙笨,但从不欺瞒别人。这种做法的缺点在于不能当即抓住别人的心,不适宜用于一次性交际活动,但最适合交朋友时运用此道。都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朋友之间毕竟长久相处,拙诚的人貌似愚拙,却因其诚而赢得别人对他的信赖,从长远角度来说,拙诚的眼前利益不大,但长远利益源远流长。古人云:“百心不可得一人,一心可得百人。”讲的便是交朋友贵在真诚。真诚是相互的,当你与朋友相识相处时,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是极为重要的。以真诚报真诚,心与心相印,情与情相许,方能终生不渝。
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乎。
在交友时应当注重信用。一方面不要随便许诺,任意答应别人什么事,要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和认识,真正掌握自己的能力大小,能够办到的,要尽全力为朋友去办,可以答应下来。如果自己没有过多的把握,便不要轻易地答应别人。
5掌握逢迎的绝招。
语言是人际交流的最重要最有利的工具。话说得好,不仅是一个人修养水平高的表现,也是一个人仪表风度必不可少的因素。没有人会承认一个穿着整洁却言语粗俗无礼的人有风度;相反,即使一个人并非西装革履,如果谈吐不俗,也会令人刮目相看的。俗话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如果想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或想法,则必须先让对方能够静心倾听你的想法。如果对方连听都没有听进去,又何谈接受不接受呢?而要对方倾听,则不可使对方产生反感。
谈话时采取先扬后抑的办法往往会收到理想的效果。说话时要注意真诚地赞美对方的优点长处,使对方心情愉悦,拉近双方的距离,消除隔阂。然后再一步步地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这样,就会用话语巧妙地引领对方一层层地听清你要说的话,而不至于没听几句便火冒三丈,不欢而散。
我们说要适当地赞美别人的优点长处。这种赞美必须是诚心的,而不是为了阿澳奉迎而故意夸大的虚假的赞美。交友时,说话如果能很好地动用这一条,对于朋友间的和谐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网页如何巧妙地与别人交谈。
2.主动与陌生人交往_财经书架_中国经济网。
3.怎样交谈爱问知识人。
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学大全【第五篇】
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就是友谊的传递和维系,友谊是最珍贵的,从同学成为朋友则更加可贵。
——题记
有句歌里唱到: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朋友一生一起走!有了朋友生活就多一份色彩;有了朋友,烦恼就多了一个人替你分担;有了朋友,快乐就多一个人分享。
我喜欢处在同学、朋友感情融洽、和睦的环境中,我喜欢这种友谊特有的感觉,所以我才格外珍惜这种同学之间的友谊,我也就最看不惯,或者最不想看到同学之间搞分裂。
同学与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当你有困难时,同学们会毫不犹豫的来帮助你,但前提是你平时也要常常去帮助他人。可是生活中有许多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要互相体谅,互相宽容,互相理解,化矛盾为友谊。
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学大全【第六篇】
我来告诉你,事实上你想错了,你只看到别人表面风光潇洒,却没有看到他背后的付出和努力,也没有看到他背后为了自己家庭还有生活的圆满付出的辛酸和劳累,你感觉自己苦累,是拿自己内心上的累,和你眼睛看到的别人表面上的风光作对比,最终你潜意识里就认为自己是最苦最累的,再加上偶尔心情不好,遇到点小挫折,就更让你坚信这一点,于是你就恶性循环,让你更感悲伤。
阿龙小时候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这个家庭充满了暴力,他爸妈经常在一起吵架,并且偶尔还互相打得头破血流,另外因为家里穷,阿龙很小就辍学出去干活打工挣钱,这让阿龙小时候内心里埋下了阴影,他总是认为自己的生活是最不幸的,没有人比他自己的生活更苦更累了,这让他长大后也是变得非常内向,不愿意与人打交道,甚至后期想到了自杀,直到后来有一次他坐出租车,遇到了同龄人王孔,才改变了他的看法。
王孔是一名出租车司机,有一次阿龙坐他的车,聊了起来,阿龙感觉王孔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就认为他的家庭生活状况一定会很好,可听王孔说完他自己的经历,阿龙才感觉自己其实跟他比起来是很幸福的。原来王孔在六岁的时候,爸妈就因为车祸去世了,于是跟着仅在世的爷爷生活,而爷爷经常出去打麻将,偶尔输了钱喝点酒,回来还打骂他,在王孔12岁的时候,爷爷像往常一样,喝点酒往回家走的路上摔了一跤,摔到脑神经了,从此瘫痪在床,于是王孔12岁开始,他就担负起了照顾爷爷的任务。他每天去田地里干活,还要回家做饭,照顾生病的爷爷,也是命苦的不行。不过由于他乐观努力,而且有孝心,被一个隔壁村的有钱人家看上了,把姑娘下嫁给他,后来才开上了出租车,现在生活比以前舒服多了。
阿龙听了他的经历之后,瞬间明白,其实自己不能够只看别人辉煌的表面,背后的劳累也需要去深深体会。
曾经网友毕业后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有那么一个经历,一开始感觉自己上班特别累,总感觉人家学校门口用餐车卖快餐的挣钱多又舒服,于是到人家那拜师学艺,人家问我为什么想来餐车帮忙打工,我跟人家说了来的理由,告诉人家自己的目标以后也是干流动餐车,人家就告诉我说开饭店要做好吃苦的准备,我说看起来也不苦呀,而且吃饭的人流量也多肯定挣钱,人家就说他自己每天6点起床,去市场买菜用一个半小时,采购完7点半到家,切菜洗菜炒菜用2个小时,那就9点半了,拉到学校门口去卖就10点了,卖到下午3点,然后回家继续炒菜,炒好了菜,到4点又拉到了学校门口,卖到晚上11点然后回家睡觉,看是一个月挣1万多,可是每天工作16个小时左右很辛苦的。
听了人家一番话,我才恍然大悟,我才明白一份辛苦一份收获,光看到表面人家挣钱很容易,却没看到人家的付出和劳累也是很大的,从那开始我也不感觉自己上班特别累了。
通过以上两段经历也能看出,不论是精神的劳累还是身体的苦累,总有人比你更苦更累,所以不要认为你是最苦最累的,看了这篇文章,心理平衡多了吧,你还感觉自己是最苦最累的吗?欢迎评论。
文档为doc格式。
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学大全【第七篇】
学分:3学分。
理论学时:45学时。
实验或讨论学时:6学时适用专业:心理学专业。
大纲执笔人:方双虎。
大纲审定人:心理学系集体审定。
一、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人际交往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从课程性质上,人际交往心理学是一门正在形成的社会心理学分支或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其学科框架由人际关系理论和人际关系实践两部分组成。人际交往心理学的任务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其理论任务就是要全面揭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分析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弄清楚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的交互作用的方式,以及人在人际关系体系中的运作,探讨人际态度、社会知觉、自我知觉、心理控制、人际影响、人际吸引、人际冲突和群体行为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建立人际交往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术语、范畴体系,为进一步完善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为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积累素材。其实践任务是将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为社会现实生活服务,为目前的改期开放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同时还要纠正现实社会中某些畸形的人际关系,减少和堵截人际冲突、人际内耗,进而增强群体内聚力,用科学的人际交往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处理、调整和改善不良的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新型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使学生通过对人际交往心理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了解人际交往心理学的对象、任务、方法,明确人际交往心理学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要求学生联系社会现实问题,运用掌握的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现象及问题,能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有效调整人际关系、不断改善人际关系和发展新型人际关系,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心理学课程及相关学科课程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教学改革。
总体改革思路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关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人际关系现象,指导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实际,开展各项人际交往心理学的调查和实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理论素养和水平。此外,还将组织学生对若干重要人际关系心理现象进行讨论。
二、本文。
(一)课程理论教学。
第一章绪论。
[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社会关系的涵义和结构。
(一)社会关系的涵义。
(二)社会关系网络层次。
第三节。
[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
三、人际关系中交往积极性的经典实验第二节。
(一)符号相互作用论(象征交往理论)。
(二)场合交往论。
(三)自我呈现论。
(四)社会交换论。
(五)t组理论。
(一)需要理论1.需要层次理论2.理论3.成就激励理论。
(二)归因理论。
1.海德的通俗心理学2.韦纳的成就动机归因。
(三)期望理论。
(四)公平理论。
第三节。
(一)观察法。
(二)实验法。
(三)调查法。
(一)社会测量法。
(二)参照测量法。
[建议教学方式]讲授法,自学第二节、第三节[思考题]1.什么是霍桑实验?略加评述。
4.什么是社会测量法?举例说明其应用。
第三章态度及其转变。
[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态度的概念。
一、“态度”界说。
二、“态度”的结构。
三、“态度”的本质。
(一)态度的功能。
(二)态度的特性1.态度的社会性2.态度的具体性3.态度的协调性。
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一、态度形成和发展的理论。
(一)学习理论。
(二)认知理论1.平衡理论2.一致性理论。
(三)功能主义理论。
二、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心理条件。
(一)个体的需要。
(二)个体的经验。
(三)交往的对象、性质。
(四)个体的自我意识。
三、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心理过程。
四、影响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一)人际影响。
(二)个性心理特征。
(三)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第三节。
态度的转变。
二、态度转变的理论。
(一)强化理论。
(二)认知失调理论。
三、态度转变的方法。
(一)参与活动法。
(二)登门拜访。
(三)团体规定法。
(四)全面宣传法。
(五)沟通信息法。
四、态度转变中的沟通。
(一)沟通者1.可信性。
(1)专长或权威(2)动机或意图2.睡眠者效应3.类似性。
(二)沟通内容1.利用感情(1)好感。
(2)恶感:激起恐惧2.组织沟通。
(1)理解材料:说服中的理解(2)论证:应该呈现几方面材料。
(3)呈现观点的顺序:先提出哪一个方面的材料(4)引出结论。
(三)沟通对象[重点与难点]重点:态度的形成和发展难点:态度的转变。
[建议教学方式]讲授法[思考题]1.什么是态度?如何理解态度的本质?2.影响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包括哪些?3.举例说明态度转变方法的应用。
4.简述态度转变中各沟通要素及其作用。
第四章行动与态度。
[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认知失调概述。
一、认知之间的关系。
二、认知失调程度。
三、减少失调。
(一)改变认知。
(二)增加认知。
(三)改变重要性。
第二节认知失调理论的研究。
一、诱导服从实验。
(一)费斯汀格及卡尔史密斯的实验。
(二)诱导服从的一些前提因素1.自愿选择2.承诺3.责任感。
4.预期的消极后果。
二、努力理由研究。
三、不足阻碍研究。
四、决策后失调研究。
五、认知失调的激起性质第三节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
一、心理治疗。
二、儿童教育。
三、消费行为。
第五章印象形成。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印象形成概述。
一、人际印象的定义。
二、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三个部分。
(一)行动者。
(二)知觉者。
(三)交往情景。
第二节印象形成的特点和模式。
一、印象形成的特点。
(一)一致性。
(二)评估性。
(三)中心特质的作用。
(四)隐含的个性理论。
二、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
(一)累加模式。
(二)平均模式。
(三)加权平均模式。
第三节印象形成中的效应和偏见。
一、对他人知觉的顺序效应。
(一)优先效应。
(二)新近效应。
二、晕轮效应。
三、定型。
四、印象形成的结果第四节。
印象管理。
一、印象管理的定义和理论。
(一)印象管理的定义。
(二)印象管理的理论1.符号相互作用论2.自我表现论3.情景认同论。
二、自我表现。
(一)自我表现的具体目的。
(二)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1.情景因素。
2.参照群体的认同3.其他人的影响。
(三)成功的自我表现的障碍。
三、印象管理的作用[重点与难点]重点:印象形成的特点和模式难点:印象形成中的效应和偏见[建议教学方式]讲授法[思考题]1.什么是人际印象?人际印象形成过程中有哪三个成分?分别举例说明这三个成分对人际印象形成过程的影响。
2.人际印象形成有哪些特点?人际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有哪三种,它们分别有何特点?3.人际印象形成中会出现哪些效应和偏见?它们对人际关系有何影响?4.举例说明自我实现预言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5.什么是印象管理?印象管理对人际关系有什么作用?我们应如何注意自我表现?
第六章人际知觉。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际的非言语沟通。
一、脸部表情。
二、目光接触。
三、身体语言。
四、非言语线索的意义第二节对人的归因理论。
二、相应推论理论。
(一)非共同效果。
(二)社会赞许性。
三、凯利的因果归因模型。
四、韦纳的成功和失败归因理论。
五、控制源理论第三节对人的归因偏见。
一、行为中民偏见——“行为”吞没“场”
二、显著性偏见三、一致性反应信息利用不足偏见第四节。
归因理论的应用。
一、心理健康。
二、绩效评价。
三、冲突[重点与难点]重点:1.对人的归因理论。
2.什么是归因?在人际知觉中,有哪些主要的归因理论?它们各自的理论观点是什么?试比较这些主要的归因理论。
3.在人际知觉中,有哪几种常见的归因偏见?了解这些偏见对我们有何启发意义?
第七章自我知觉。
[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自我知觉理论和自我归因。
一、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
二、凯利的自我归因理论。
三、情绪比较和情绪归因。
(一)情绪比较。
(二)情绪归因。
第二节。
自我知觉中的偏见。
一、行动者与观察者偏见。
二、自我服务偏见。
第三节。
自我障碍和习得无助。
一、自我障碍。
二、习得无助。
第四节。
自我归因的应用。
一、痛苦归因。
(一)增加痛苦。
(二)减少痛苦。
二、“错误归因”治疗。
三、习得无助与心理健康[重点与难点]重点:1.自我知觉理论和自我归因。
2.自我知觉中的偏见难点:1.自我障碍和习得无助。
2.自我归因的应用[建议教学方式]讲授法[思考题]1.什么是行动者与观察者偏见、自我服务偏见、自我障碍、习得无助?2.简述自我归因的理论及其研究。
[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
自我控制。
一、自我控制的概念。
二、作为学习行为的自我控制。
三、改变行为的线索和结果第二节。
寻找目标。
一、确定目标。
二、选择目标。
三、记录行为。
(一)记录方法。
(二)记录行为的方式第三节。
自我实现。
一、对自我实现的理解。
二、改变过去的行为习惯。
(一)摆脱和改变过去的行为习惯。
(二)建立新的行为链。
三、为一个好的行为结果作准备。
(一)强化方式。
(二)选择强化的方式。
(三)强化方式的运用[重点与难点]重点:自我控制难点:自我实现。
4.什么是自我实现?举例说明自我实现过程中强化方式的运用?
第九章人际影响。
[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
遵从的概念、理论和范式。
一、遵从的现象。
(一)遵从现象。
(二)遵从的概念与类型1.遵从的概念2.遵从行为的分类。
二、遵从的理论。
(一)个性理论。
(二)群体理论。
三、遵从研究的基本范例。
(一)规范形式的自主运动范例。
(二)阿希的范例。
(三)克拉奇菲德技术第二节。
影响遵从的因素。
一、个体的特点。
(一)总的结果。
(二)个体的能力。
(三)性别差异问题。
(四)文化差异。
二、群体的特点。
(一)群体的规模。
(二)群体的一致性。
三、任务的特点。
第三节。
服从、偏离和独立。
一、服从。
二、偏离和独立。
(一)研究偏离和独立的意义。
(二)研究偏离和独立的理论1.对抗理论2.去个性论。
3.个人特质信任学分理论第四节。
感染、模仿和时尚。
一、感染。
二、模仿。
三、时尚。
(一)时尚的概念。
(二)时尚现象的表现形式。
(三)时尚现象的特点第五节。
社会对个人的影响。
一、社会舆论。
二、牢骚现象。
三、社会风气。
四、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五、社会助长作用。
(一)社会惰化[重点与难点]重点:1.服从、偏离和独立。
2.感染、模仿和时尚难点:影响遵从的因素。
[建议教学方式]讲授法,自学第一节、第五节[思考题]。
1.什么是行为遵从现象?对阿希的实验进行评述。2.影响遵从因素包括哪些?
3.什么是服从?如何理解偏离和独立的理论?4.如何理解模仿的意义和机制?5.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社会对个人的影响。
第十章利他行为。
[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利他行为概述。
一、定义。
二、决策过程。
第二节。
影响利他行为的情景因素。
一、旁观者效应。
二、情景的模糊性。
三、榜样人物的作用。
四、求助者的特点。
(一)依赖性。
(二)亲密关系和吸引力。
(三)类似性。
(四)责任。
第三节。
影响利他行为的助人者个体因素。
一、助人者的心境。
二、同情和内疚。
三、责任与承诺。
四、个性。
(一)赞同的需要。
(二)公正的世界的假设第四节。
利他行为的理论。
一、生物学理论。
二、社会规范理论。
(一)社会责任规范。
(二)回报规范。
三、学习和模仿理论。
(一)改变利他行为的概率。
(二)利他行为作为强化来源。
(三)奖励和代价[重点与难点]重点:1.影响利他行为的情景因素。
2.影响利他行为的助人者个体因素难点:利他行为的理论。
[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人际吸引理论。
一、强化理论。
二、相互作用论。
三、得失理论。
四、相等理论。
第二节。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一、情境因素。
(一)时空距离1.距离2.交往频率。
(二)结群。
(三)体验。
二、个人特质因素。
(一)外表和容貌。
(二)才华和能力。
(三)个性品质。
三、类似和互补。
(一)类似性。
(二)互补性。
第三节。
一、自我暴露。
(一)回报与自我暴露。
(二)喜欢和自我暴露。
(三)社会赞同与自我暴露。
(四)非语言行为和自我暴露。
(五)自我暴露的速度。
[建议教学方式]讲授法,自学第三节[思考题]1.如何理解人际吸引的理论?
第十二章人际合作与冲突。
[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
人际合作与冲突的理论和类型。
一、社会交换理论。
二、研究合作与冲突的情景类型。
(一)社会两难情景。
(二)囚徒两难情景第二节。
合作的形成。
一、合作的理论。
二、影响合作的因素。
(一)回报。
(二)对他人动机的知觉。
(三)沟通。
(四)威胁。
(五)群体规模。
(六)个人倾向性第三节。
人际冲突。
一、冲突的定义。
二、冲突的形式。
(二)人际冲突1.“零—总和”冲突2.“非零—总和”冲突。
三、冲突的原因。
(一)对稀有资源的竞争。
(二)归因。
(三)报复。
(四)信息沟通不良。
四、冲突的管理和解决。
(一)威胁的作用。
(二)协商。
(三)仲裁。
第十三章人际侵犯和暴力。
[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
侵犯行为概述。
一、侵犯的定义。
二、侵犯行为的分类第二节。
侵犯的理论。
一、把侵犯作为一种内在倾向。
(一)本能理论。
(二)生物理论。
(三)社会生物学理论。
二、把侵犯作为引发的驱力。
三、把侵犯作为一种对厌恶事件的反应。
四、把侵犯作为一种社会学习行为第三节。
影响侵犯的因素。
一、影响侵犯的社会因素。
(一)挫折。
1.挫折—侵犯理论。
2.对挫折—侵犯理论的修正。
(二)直接的挑衅。
(三)大众媒介的影响。
1.关于大众媒介对侵犯和暴力的研究2.大众媒介中的侵犯和暴力影响的原因。
(四)侵犯诱因。
(五)激起。
二、影响侵犯的个人因素。
(一)有关侵犯的个性理论。
(二)a型性格。
(三)对他人仇视意向的知觉第四节侵犯行为的预防和控制。
一、惩罚。
二、宣泄。
三、认知的干预。
四、非侵犯性榜样。
五、社会交往技能的训练。
六、利用积极感情。
七、为社会儿童社会化创造良好的环境[重点与难点]重点:1.影响侵犯的因素。
2.侵犯行为的预防和控制。难点:侵犯的理论。
[建议教学方式]讲授法,讨论法[思考题]。
1.什么是侵犯?侵犯的定义对我们理解人际交往中的侵犯行为有什么意义?
2.各种倾向的理论是如何解释侵犯行为的?在解释侵犯行为时,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第十四章群体行为。
[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群体的一般概念。
一、群体的定义。
二、为什么个体要加入群体。
三、群体的发展。
四、群体的分类。
(一)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二)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
(三)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第二节群体的目标和规范。
一、群体的目标与个体的目标。
二、群体目标的追求。
(一)目标追求与信息反馈。
(二)对群体失败的反应。
三、群体的规范。
(一)群体规范的定义和性质。
(二)群体与偏离者第三节。
群体的沟通。
一、信息沟通的特点。
二、群体沟通的特点。
三、沟通的分类。
(一)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二)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和平行沟通。
(三)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四)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四、群体的沟通网络[重点与难点]重点:群体的目标和规范难点:群体的沟通。
[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群体的内聚力。
一、群体内聚力的定义。
二、影响群体内聚力的因素。
三、群体内聚力的结果。
(一)群体内聚力对成员人际交往的影响。
(二)群体内聚力与生产率第二节。
群体的绩效。
一、群体绩效的定义。
二、群体的任务。
(一)群体的整体性任务。
(二)群体的分工性任务。
三、影响群体绩效的因素。
(一)群体的规模。
(二)群体内聚力。
(三)奖励制度第三节。
群体的决策。
一、决策的概念。
二、群体的决策过程。
(一)群体的决策规则。
(二)决策的程序。
三、群体决策的特点。
(一)群体极化。
(二)小群体意识。
(三)群体讨论中的信息加工第四节。
群体领导。
一、领导的定义。
二、领导的产生。
(一)领导的特质理论。
(二)领导的情景理论。
三、领导效力。
(一)领导作风。
(二)应变理论[重点与难点]重点:1.群体的决策。
2.群体领导难点:群体的绩效。
2.什么是群体绩效?要提高群体绩效,我们应该从哪些主要因素着手,试举例说明。
(二)本课程考核方式、方法。
本课程考核为课堂学习和讨论占总成绩的20%,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20%,期终考试占总成绩的60%。
三.教学参考书目。
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学大全【第八篇】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一种关系。班集体人际关系是指班集体中师生、生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建立起的关系。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班集体人际关系的教育功能及建立良好的班集体人际关系的障碍和调整措施。
1.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班集体的纽带,没有协调的人际关系就不可能有真正团结的班集体。
班集体并不等于几十位学生简单相加的算术和,学生只有在共同活动中通过交往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后,才能形成群体。如果班里的几十位学生只是坐在一起听课,从不一起交流,一起活动,可想而知,那班级将是一片森林,而不是一个集体。
2.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源。
对学生来说,一天之中,他们与同学的接触最多,受其影响也最深。优秀的品格――正义、爱心、慷慨等从来不是某个孤立学生的品质,它们必然是在人际交流过程中受别人影响而形成,进而也对他人施以影响。协调的人际关系是孕育学生完美个性的肥沃土壤。
3.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提高教育活动效果的重要手段。
当学生在班集体内具有有利地位时,他在丰富的人际关系体系中也能表现其特长和施展才能,当他的这种能力被班级其他成员所珍视时,他就会在相应的教育活动中表现出高涨的积极性,并努力与其他同学协作,创造性地完成任务。良好的人际关系所创设的条件,能显示出强大的教育和管理功能。
二建立良好的班集体人际关系的障碍。
综上所述,良好的班集体人际关系对于班集体建设的教育功能是相当大的,然而由于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着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我们在建立良好的班集体人际关系的过程中定会遇到许多障碍。如班内学生有关是非、善恶、美丑的一般观念,在对人的品格和事物性质的基本评价及态度方面,通常有较大的认知距离,从而在交往过程中会出现种种矛盾。但最主要的障碍是学生对于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定位,也就是学生在班集体的人际关系体系中确定或取得自己的位置,尤其是有利的地位通常会很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班干部的定位。
有些学生在没有当班干部时与同学相处和谐,深得人心。但当了班干部以后,在班级中居于有利地位,以前很亲密的朋友反而疏远了,由于没有情谊性关系作调节,有时很难开展工作,以致威信下跌,使班集体建设难以顺利展开。
2.“头领”的定位。
有的学生有很多朋友,也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但由于其他方面能力的缺憾,集体并不委任他办理重大事情,由于他在公共关系中找不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就常常会由集体的积极分子变成消极的成员。于是,他千方百计地在小群体中争取有利地位,甚至使小群体偏离集体,或不惜以任何代价达到引起同学们注意的目的,这种代价会导致各种恶作剧和偶发事件的产生,因而阻碍班集体的良好建设。
3.“沉默者”的定位。
平时常听同事谈到某同学时说“这个同学有他没他一个样”之类的话。确实在每个班级里,都可能有几个默默无闻的学生,他们不引人注目,似乎在班级里不起任何作用。他们大多在班内受到排斥、歧视,甚至成为“不受欢迎的人”或“替罪羊”。这种现象很不正常,容忍它,就会使其他成员变得麻木不仁,对班集体的人际关系产生销蚀作用,有碍班集体的建设。
第一,运用组织手段,建构关系网络。教师可运用组织手段,为学生提供日益扩展的交往范围,建立丰富多彩的生活联系,从而使每个同学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集体建设中去,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充实。如变单人活动为多人合作活动,进行小队与小队之间的各种竞赛,让每个学生都能与其他同学和谐交往,增进彼此的了解,感受到同学之间的情谊,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会觉得自己是集体的一分子,享受到集体的温暖,也同时把温暖送给班里的每一位学生,从而使集体变得生机勃勃,健康成长。
第二,采取接纳态度,引导非正式群体。所谓非正式群体,就是没有正式规定的自发形成的群体,如班级中的伙伴群体,其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以个人之间的好感、喜爱为基础。这种非正式群体的共同活动比较协调,结构也比较稳定,有较高的凝聚力、功效性,所以对于学生的非正式群体,既要承认他们的存在,又要积极引导。而对于那种反集体的非正式群体,可采取情感疏通,积极引导的方法,逐步使它们与班集体的关系趋于正常化。
2.创设教育情境,克服定位困难。
为了使学生在班集体中克服由于定位困难而带来的情绪波动,班主任应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教育情境,并发挥其教育功能,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减少消极的人际影响。如班主任可利用班会这一阵地,通过演小品、哑剧、小辩论等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一些具体的情境,如信赖情境、成功情境、挫折情境、道德选择情境等,使学生在与同学的合作中受到教育,从而使班集体的生活具有强大的情绪吸引力。班主任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克服自私、冷漠的情感,从而逐步养成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良好习惯。
3.改变控制方式,优化师生关系。
为了成功地调整班集体的人际关系,班主任首先要对自身的言行进行调整,调整自身的思想和行为,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前提条件。师生关系对班集体人际关系的结构有着一种举足轻重的影响。班主任必须把每个学生放在心上,并使他们居于有利地位,这一点很重要。我们在实践中会发现,如果某位学生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冷落,那其他同学也会避开、冷落甚至鄙视他。可见班主任应认真、慎重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班主任必须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在师生交往中把自己摆在恰当的位置,实行符合教育要求的适度控制,真正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
所以,班主任和全体教师应把良好的人际关系看做教育的真正对象,并积极开展工作,使班集体建设能较好地发展,学生也能在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条件下正常交往,共同愉快地完成学习和其他任务,并形成各种积极而高尚的品质,从而大大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章志光.学生品德形成新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曾仕强、刘君政.人际关系与沟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xx。
[3]黄正平.班集体问题诊断与建设方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