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思考论文最新15篇
哲学探讨人生意义,揭示存在的本质与价值,促使个体反思自我与世界的关系,追求智慧与内心的宁静。以下是阿拉网友为您整理的哲学与人生思考论文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哲学与人生思考论文 篇1
去年长江大学三名大学生为救落水儿童而英勇牺牲的报导犹在耳畔。今年清明将至,人们纷纷赶来英雄离开的地方,举行各种吊唁和纪念活动。只见在摄像机镜头前,一群衣着笔挺的老人朗诵了诗歌,内容无外乎“多么年轻的生命啊”云云。接着,少先队员们赶忙在一旁栽种起了“英雄树”。围观的人群也是凑热闹的多。少见真正面色凝重的。在失望之余,我深切地感到:“思考已成为全社会应加强的一门必修课。”
首先,思考的基础是静,而这静正是我们所缺失的。光从上面这件事来说,在纪念死者时喧哗作势本已不合常理,而以各种形式宣读出“他们的某某精神值得学习”更是剥夺了人们思考这行为背后的意义的权利。可见,在思考这门必修课上,人们的基础还很不扎实。
其次,“思”是这门必修课的关键。在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倡导交流与合作之时,思考的力量却被淡化了。一堂课上,学生若不是在解题,那必是在听讲,若是什么也不做,则会被认为是在浪费时间。恐怕那个“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荀子在今天会被认为是个游手好闲之徒吧。由此可见,这门课上,我们尚在及格线上挣扎。
那么,怎么做才能在这门必修课上取得进步呢?第一,摒功利心是十分重要的。举行纪念活动不应以引起媒体观注或造成某种社会效应并带来经济利益为目的。功利心使人盲目,浮躁并远离思考的境界。第二,养成对事件客观评判冷静分析的能力。不要被报刊上作者的观点所牵引而版面看待。我一直认为,好的文字不直接呈现观点,而是给人多个思考的角度。童话是一种,小说也是。
学好了思考这门必修课,我们才不至于在快节奏的生活和爆炸着的信息中迷失自我。要知道,任何人在外部特征和日常琐事上都相关无几,唯一使你与芸芸众生不同的便是内部的思考能力和深度。思考是通向成功和内涵的捷径。
微茫中,看到一个母亲牵着年幼的儿子,手里捧着白花,静静地站在江边。母亲说:“那里,曾有三个哥哥……”
哲学与人生思考论文 篇2
全县广大人民群众:
中秋、国庆双节将至,为切实做好疫情防控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弘扬时代新风,深化移风易俗,让全县人民群众度过一个文明健康、平安祥和的节日,现发出如下倡议:
全民防疫健康过节。
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复杂严峻,广大人民群众要自觉遵守疫情防控的规定要求,倡导就地休假过节,非必要不外出,减少非必要的聚集性活动,增强个人防护意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一米线。做好日常健康监测,如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到就近医院发热门诊就诊(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适龄、无禁忌症人群应尽快接种疫苗。
移风易俗文明过节。
提倡喜事缓办,丧事简办,宴请不办,反对封建迷信,恪守社会公德,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自觉抵制黄、赌、毒等丑恶现象,不斗酒贪杯、沉迷网络。
理性消费节俭过节。
倡导绿色、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抵制大操大办、讲排场,比阔气,积极践行“文明餐桌”理念,采用“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推进“光盘行动”,家人团聚或招待客人做到按需点菜,剩菜打包,拒绝“舌尖上的浪费”,自觉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安全出行平安过节。
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出行前详细了解目的地和沿途地区的疫情防控风险等级,尽可能避开中高风险地区。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践行文明礼让,不闯红灯、不酒后驾驶、不疲劳驾驶、不超员超载,不从建筑物、车辆内向外抛洒物品,不在禁烟场所吸烟,公共场所自觉排队,不争抢、不拥挤。
奉献友爱暖心过节。
倡导邻里团结、家庭和睦,发扬志愿精神,坚持就近就便原则,积极参与疫情防控、扶老助弱等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参加网络文明传播活动,利用微博、微信等,晒家乡美景、写团圆感悟、发节日祝福,共同营造文明、健康的节日氛围,为节日注入“文明力量”。
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传递文明正能量,弘扬时代新风,各级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社区)、文明校园、文明家庭、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要带好头,做表率,做文明风尚的传播者、践行者、引领者。
县委宣传部。
20xx年xx月xx日。
哲学与人生思考论文 篇3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我们高中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的影响较为深刻,使得我们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出现了一定问题。文章将提出市场经济背景在我们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探究我们学生人生价值观数显问题的影响因素。
人生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人生目的、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人生观和价值观二者的中心问题。人生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如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其对我们学生人生价值观产生了较大影响。因此需要对我们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给予关注和重视,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解决存在的问题。
(一)重个人价值,轻社会价值。
重个人价值轻社会价值是市场经济背景下我们高中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之一。如今大多数的同学都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自我表现意识,在每件事情上都强调自己的主体意识,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1]只有较小部分的同学认为应该以对社会的贡献来衡量自己的价值,在他们的认知里,人生价值便是自我价值,人生幸福便是个人幸福,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
(二)重物质利益,轻精神追求。
重物质利益轻精神追求是市场经济背景下我们高中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之二。市场经济下的同学普遍存在重功利、讲实惠,看重物质利益的趋向,相当一部分的同学认为物质利益大于精神追求,甚至有的同学偏激地认为金钱便是衡量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的唯一标准,自己未来的目标,便是要赚很多很多的钱。
(三)重才轻德。
重才轻德是市场经济背景下我们高中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之三。市场经济下,大多数同学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仅仅取决于学识、才能、机遇、社会关系等,而与个人品德没有太大的关系。如今许多同学不讲社会精神文明和社会公德,行为粗鲁、谈吐庸俗,“高分低能”和“高分劣德”的情形屡见不鲜。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双重影响。
矛盾具有普遍性,市场经济对于我们高中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影响有着积极的一面,同样也有着消极的一面。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利益原则、等价交换等对于培养我们高中学生的自立自强精神、效益观念、竞争观念、创新意识和拼搏意识都有着积极作用。[2]但是同时市场经济存在盲目性、自发性等弊端,利益原则和等价交换原则等在一定程度上都对我们高中学生人生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如市场经济中利益是进行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强化了个人利益和小集团利益,促使了我们高中学生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滋生。又如等价交换原则,其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但是其应用到社会社会生活中,则会让人产生“一切向钱看”的思想,不利于我们高中学生助人和奉献的进行。
(二)社会信息和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影响。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使得我国社会快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互联网也越来越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我们高中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拓宽,多元化的社会信息和社会价值取向对同学们产生了较大冲击。尤其我们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还不足,极易在纷繁复杂的思潮和信息中迷失自我,出现多元矛盾和摇摆不定的情形。尤其近年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快速发展,已是世界大国,西方国家一直企图通过文化来影响我国民众的思想,使得我国在内部产生矛盾。因此,我们高中学生必须要提高自己的“眼力”,在多元化社会信息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下也能保持初心。
(三)学生自身意志品德不稳定性和可塑性强的影响。
我们高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的后期,但是其仍然兴趣较为广泛,好奇心和求知欲也较强,渴望与世界进行沟通交流,意志相对于承认来说还较为不稳定。[3]高中教育是传统的、纯粹的、理想化的教育方式,但是实际生活中,我们高中学生却要面对大量的、世俗化的、具体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造成其思想上的矛盾和困惑。此外,我们高中学生在生活的过程中还不能够正确地应用辩证法来认识自己和他人,尤其是自我意识的膨胀,不愿意接受老师和学校灌输式的教育,渴望进行自我奋斗和拼搏,渴望自己的才华得到肯定,从而过分注重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产生漠视群体的观念。
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社会提供特定的人生环境,人生的社会价值也需要社会做出相应的评价。面对社会中存在不同程度人生无意义感的人很多的现实情况,社会也应对自身进行评价。
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人是社会关系的主体,人的发展和自我实现是以社会关系的丰富性和需要的全面化为内容,因此,人的自我塑造归根到底在于人的社会关系的建构。社会在制度上要明确地确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关系建构的最终目标,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建立一种机制,从而为把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还给人自己”创造条件,并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改革的方向,在改革中确立具体的目标,努力消除或弱化社会关系物化的消极影响,实现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复归,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人的发展和完善创造良好的条件。
在我国,市场经济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也推动了人和社会关系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但我们不得不面对商品社会形态中社会关系物化的所产生的消极影响。马克思把社会关系在人面前以物与物的虚幻形式体现出来的现象称为“拜物教”,即“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可以说是颠倒地表现出来的,就是说,表现为物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10](p426)在他看来,物化的社会关系虽有其积极的意义,但他更多地批判了它的消极意义。商品拜物教使“商品”能够超越人的意志而行动,最终成了一种“观念形态”来约束人。由于拜物教的作用,资本的权力必然会向社会生活、政治领域渗透以及吞噬道德信仰世界,甚至连人的道德良心也受到怀疑和否定,社会中骇人听闻、触目惊心的道德灾难时有发生;人们生活的风格由物来决定,在多样化的物品追求和享受中而忽略了自身的承受能力,精神上趋向极度的空虚化,身处物化的社会关系之中。一句话,就是人性的异化,物的自然属性以及物与物的关系掩蔽了人的社会属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拜物观是当前我国社会很多丑恶社会现象的基础和重要表现。
市场经济对于我们高中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影响是巨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基于我们学生存在的人生价值观方面的问题,我们必须对其进行重视,正视问题的存在,分析问题并寻找积极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改变现今市场经济背景下高中学生存在的人生价值观方面的问题,使得同学们在今后能够以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进入和参与市场经济,改善市场经济,以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更加健康地发展。
[1]张婷。市场经济下青年价值观现状研究[j]。学理论,2016(3)。
[2]乔磊花,周东坡。论市场经济与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j]。才智,2015(16)。
哲学与人生思考论文 篇4
1.高峰只对攀登它而不是仰望它的人来说才有真正意义。
2.了解自己、认识他人,真的很重要。金钱可以取之有道,但不能巧取豪夺;时间可以争分夺秒,但不能挥霍浪费;生命可以精彩丰富,但不能枯燥乏味;人生可以跌宕起伏,但不能重新来过。望朋友们珍惜光阴,真爱生命,把握现在,开创美好未来。所以,只有淡然才能处得幸福,尝试才是丰富的人生!
3.精致有内涵的感悟句子,句句真谛,让人醒悟。
4.关于这个世界,我们需要了解的第一个道理就是:大家都不傻,谁都是聪明人,如果你看到一个人貌似在做一件傻事,那只能是说明你不了解这个人。在他的世界里,还有别的原因支持他坚持做一件别人无法理解的傻事。
5.逝去的是回忆,留下来的才是人生。
6.别让过去的悲催,或者未来的忧虑,毁掉自己当下的快乐。
7.人生都是走着走着就开阔了,现在的你,不用着急。让未来的本就该属于你的树再长长,那些花再开开,等你遇见的时候,才是最美的时候;世界上,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掏心掏肺互诉衷肠,路过的都是景,擦肩的都是客。
9.是精品.女人就如这茶叶,经典语录语句等励志文章!品读名言名句,找句子,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生命终结,有些女人煮一两次变索然无味,而是为了展开双翼有关名人作家写的人生感悟的句子,人生感悟,就好像孔子一样去传播哲理一样的东西。
10.没有什么比拥有健康更快乐的了,但人们生病前并不这样认为。
11.你现在所要做的不是去羡慕别人,而是好好去享受,去珍惜这几年美好的珍贵的时光,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去努力完成自己的.梦想,去为自己好好活。
12.人生中,我们有许多转念的机会,每个转念都有着我们生活经历的感悟和积累,以及对生命价值的自省。顿悟人生的机会不多,但是,只要有机会顿悟,每次刹那间的感受都将是前所未有的财富。——精神满足与心灵成长虽然抽象,但却是我们身上最具体地存在,能切实感受到它们存在的人,便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13.人生若想获得大自在,一定要懂得随缘的三重境界。如此才能――争其必然,顺其自然,得之淡然,失之坦然。
14.人生没有那么多的公平可言。偏转一下你的航向,逆风就会成为顺风。刻苦努力,坚持不懈,最终耀眼的太阳就会跑到你的身后。你生活的起点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最后你抵达了哪里。
15.有眼界才有境界,有实力才有魅力,有思路才有出路,有作为才有地位。政从正来,智从知来,财从才来,位从为来!
16.有什么样的心境,便会有什么样的人生。你心中装的是什么,你看到的就是什么。
17.人生中,许多的成败与得失,并不是我们都能预料到的,很多的事情也并不是我们都能够承担得起的,但,只要我们努力去做,求得一份付出后的坦然,其实得到的也是一种快乐。
18.人看到刚分手的男友和另一个女人在一起,心里会很难过,而男人不会,说明男人比女人无情。
19.如果我们想要更多的玫瑰花,就必须种植更多的玫瑰树。
20.人生,就是一个修炼的过程。其实,人只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会有很多烦恼。痛苦或是,取决于你的内心。路,走过才知长短;人生,经历过才懂悲喜。底气有多足,没有人比你自己更清楚。去走自己的路,输要输得清清楚楚,赢要赢得理所当然。
21.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22.人生的路上,我们都在奔跑,我们总在赶超一些人,也总在被一些人超越。人生的要义,一是欣赏沿途的风景,二是抵达遥远的终点;人生的秘诀,寻找一种最适合自己的速度,莫因疾进而不堪重荷,莫因迟缓而空耗生命;人生的快乐,走自己的路,看自己的景,超越他人不得意,他人超越不失志。
23.男人累是因为他有女人要养,女人累是因为她男人是个废物。
24.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这样有一个理由去坚强。
25.很多时候,爱一个人爱得太深,人会醉,而恨得太久,心也容易碎。
26.真正的安全感,来自你对自己的信心,是你每个阶段性目标的实现,而真正的归属感,在于你的内心深处,对自己命运的把控,因为你最大的对手永远都是自己。一个人能够,并且应该让自己做到的,不是感到安全,而是能够接纳不安全的现实。
27.别把自己想的太伟大,要知道,在别人的世界里,不管你做的多好,你都只是个配角而已。
28.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29.多少次又多少次,回忆把生活划成一个圈,而我们在原地转了无数次,无法解脱。总是希望回到最初相识的地点,如果能够再一次选择的话,以为可以爱得更单纯。
30.把命运寄托在自己身上,这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妙的心思。为此努力,拼搏,不舍昼夜。
31.人生是由许多不完美连缀成的完美曲线,不要为曾经的错失忿忿不平,无须为走远的风景扼腕叹息。我们要知道,完美的是想象,不完美的才是生活。过去就如一张封口照片,只可以借鉴和欣赏,却无法颠倒和重复。昨天是定型的一本书,今天是待绘的一张纸,我们不能让太多的过往挤压当下的空间。
32.成功是你梦寐以求的那朵红玫瑰,挫折正是那遍及周围的针刺。快乐是你辛勤耕耘获得的果实,悲伤正是那成熟前的秕粒。
33.激流勇进者方能领略江河源头的奇观胜景。
34.对你冷淡的人,也会在别人那里如你一般委屈,风水轮流转,从来就没有人能一直赢到底。
35.没有一种不通过蔑视、忍受和奋斗就可以征服的命运。
36.在这个我们正长大的年纪里,我们跌跌撞撞遇见谁,感谢上天让我们相遇。
38.真正的放手,不是放下别人,而是放下自己。
39.一寸光阴一寸金。
40.爱情总是有得有失的,你得到忠诚,就会失去魅力。你得到富贵,就会失去体贴。你得到浪漫,就会失去长久。你得到外貌,就会失去安全感。所以,别指望能样样俱全,既然你是个普通人,那就去追求普通的爱情吧。人一生的幸运不是遇见最好的人,而是能遇见陪你到老的人。
42.尘世难逢开口笑,人生待足何时足。——[宋]赵善括。
43.唯美的句子,很多很多。我告诉你。人生感悟的句子吧。
44.真正爱一个人就会觉得,你陪着我的时候,我从没羡慕过任何人。
45.人都一个样认不清自身问题还长着一张喜欢说教的嘴你凭什么站在你的角度否定我的一切。
46.名人说过的话我们都会记入史册,越长大就会越懂得,励志名言,定会发光。
47.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路远。
48.人生没有绝对的公平,而是相对公平。在一个天平上,你得到越多,势必要承受更多,每一个看似低的起点,都是通往更高峰的必经之路。
49.当你的才华撑不起你的野心时,那你就应该静下心学习了。
50.每个人都有一个圈圈,不要将这个圈圈勒的太紧,给自己一个适当的空间活动,这样生活才会有乐趣,不然会让自己无法呼吸,一辈子很累。
51.不要怕痛,破茧成蝶的过程都痛。
52.折了许多小星星,写了许多心愿,每一条都有你。
53.生活可以漂泊,可以孤独,但灵魂必须有所归依。
54.朝着黎明的方向,在黑暗中前行。
55.我们可以不必理会别人奢侈的掌声,但应在乎自己在胜利征途上迈出坚实的每一个脚印。
56.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不必多说了。
57.所谓,一见钟情不过见色起意,日久生情不过权衡利弊。人生来就是孤单的。
58.在真实的性命里,每桩伟业都由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
59.这个世界上最不开心的人,是那些最在意别人看法的人。等待愈是长久,得来时便愈是珍惜,任何值得拥有的东西,一定是值得等待的。永远不要向任何人解释你自己,因为喜欢你的人不需要,而不喜欢你的人不会相信。如果你被批评,请记住,那是因为批评你会给他一种重要感,也说明你是有成就,引人注意的,很多人凭借指责比自己更有成就的人得到满足感。
60.外在压力增加时,就应增强内在的动力。
61.人活一世,少有日久天长的真情,孤独才是人生的常态。
62.站在彼岸,犹如站在你我的起点,守望一世花开的,灯火阑珊,伊人是否会走近落花飘零雨中璇,微叹,空负前世的一场云烟。
63.人生是战场,需要冲次,需要拼搏,处处布满陷井,一不小心就会中埋伏。
64.如果你向上天寻求帮助,说明你相信老天的能力。而如果上天不帮你,则意味着他也相信你的能力。
65.时间会收获最真的情感,风雨会考验最暖的陪伴。
66.大道至简。
67.路由“足”与“各”组成,所以才“人各有路”;正因为“人各有路”,所以才人各有成。我从不担心我努力了不优秀,只担心优秀的人都比我更努力。
68.妈妈说:男人是有爱情的,而女人没有,女人是谁对她好,她就跟谁走了。我想了半天,发现这句话是真的。
69.我们生活要有品味,不要无所谓;生活要讲究,不可将就;生活要浪漫,但不可散漫。只要活出自信,活出自己的风格,就让别人去说好了。
71.不因幸运而固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
72.青春是你迷茫着迷茫着,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不知道真正爱的是谁,不知道真正该做的是什么,不知道莫名的伤害了谁,不知道该怎么走下去。但我们的青春,就算迷茫,也应该有方向。
73.避免失望的最好办法就是,不寄望于任何人、任何事。期待,是所有心痛的根源,心不动,则不痛。
74.生活是一段奇妙的旅行,就在那一去无返的火车上。
75.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感激鞭打你的人,因为他消除了你的业障;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应自立;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感谢所有使你坚定成就的人,要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生活才会更精彩。
77.活在别人的掌声中,是禁不起考验的人。
78.感动自己,改变人生,付出每一滴才华,改变没一瞬的自己。修行是一段禅心,努力是一份改变,还有一段沧桑,为了自己的解释,为了自己的善意。
79.当你真心相信一切都会好的时候,一切就会真的好了。
80.我不会丢掉骄傲向任何人低头包括我自己。
哲学与人生思考论文 篇5
对饮茶价值的深度理解与认知,加上大众对饮茶活动的普遍共识,使茶文化能够具体发展成为展现文化机制和情感理念的综合文化体系。在中西方茶文化中,无论是具体的饮茶习惯,还是具体内涵,都将饮茶者自身的人生认知和情感哲学融入其中,进而造就了内涵丰富的茶文化体系。
中西方茶文化机制的本质化诠释所展现的不仅是未来文化发展的趋势,更重要的是其中所融入的精神理念一种成熟的价值观。因此,我们需要以一种创新精神和人文思维的独特视角,来对中西方茶文化中所表达的具体内涵形成清晰的理解和认知,从本质出发,去深度探究和认知茶文化体系向我们集中诠释和展示的整体理念内容,从而实现对两种茶文化体系的应用与传递。
在近代历史发展中,尤其是国际化融入茶文化体系之后,世界茶文化的丰富构建得以实现。茶文化融入世界之后,茶文化展现的已不仅仅是中国文化,已经逐渐成为极具自身特色的文化机制。中西方茶文化是国际文化的一部分,国际茶文化之间的深度交流,不仅仅为茶文化的层次化交流开辟了传播交流的新途径,更是实现了与外国文化体系的内涵化交流。以饮茶为主的茶文化。作为独特的“附属品”,在被国际社会所熟知和接受的同时,日趋国际化发展和深度创新。
我国茶文化元素是基于长期而客观的饮茶活动所具体形成的,其中所诠释及展现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习惯,更是社会大众饮茶习惯的具体变化,从我国茶文化与大众生活习俗之间的关联性看,正是大众的广泛推崇和一致性认可,形成了我国茶文化的独有色彩。西方茶文化机制则形成于近代社会之中,其中融入和诠释了西方独有的近代文明,尤其是在工业革命之后,其内涵丰富且形式独特。在西方茶文化中,我们所具体品读的是一种成熟的文化观,尤其是充满西方文化色彩的独立茶文化机制。
对于任何一种文化机制来说,其最终都与人生感知和思维哲学之间有着本质化融合及价值诠释。社会文化的影响力、大众礼仪的本质性诠释等等,都在具体的茶文化中得以生动呈现。个人哲学的根源是自身对于茶和饮茶活动的理解与认识,所以在当前我国茶文化体系中,浓厚的哲学思维使得该文化的本质化内涵得以全面提升。
大众在饮茶过程中,通过具体的品茶活动,实现了自身情感的深化,以及思想理念的深化,并且通过哲学情思的必要融入,从而实现对饮茶活动和茶文化的独特认知。当然,我国茶文化是一种动态发展与文化诠释的综合文化价值,其在不断发展时,将具体的饮茶习惯和思想理念整体性融入,从而形成了价值内涵极其深厚的茶文化机制。
茶文化机制是由大众所具体创造的文化机制,实质上是由大众理解和创造出来的,所以,整个茶文化体系所能表达的是系统化的人生感知,其浓厚的哲学理念中,有着自身感知。在品茶过程中,人们需要置身在“静”的环境中,具体感受对饮茶活动的深层次品知。
茶属于东方文化的“原生元素”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诠释的不仅是东方元素,便是作为植根于我国文化的重要载体。长达几千年的应用,使得我国茶文化包含了极具我国特色和内涵的思维习惯。我国茶文化体系中包含了独特的中国思维,热衷于以情感表达的方式来进行层次化交流。对于我国大众来说,饮茶并非一种普通的生活习惯和价值理解,茶文化在饮茶认识不断成熟的背景下,层次化的精神内涵被融入其中,从而赋予了其独特的情感思维。
我国茶文化体系中所具体展现的精神理念和个人的人生哲学,是茶文化的重要精神外延,它们不仅是对茶文化思想内涵的深度诠释,更重要的是随着大众饮茶习惯而不断成熟,从而使得饮茶思想深化为具体的哲学思维,实现了茶文化人生哲学的深度表达。
在时代发展进程中,茶文化中所表达的审美艺术和精神思维,不仅实现了精神理念与个人心灵的升华,更是实现了自我超脱,尤其是实现了自我哲学的个人诠释与真实再现。从我国茶文化机制的具体表现看,其中所表达的人生哲学是一种心灵上的诠释,更是对茶文化的成熟认知。我国茶文化融入了诸多思想理念,尤其是我国是以儒家的思想和文化来治理国家,浓厚的儒家思想融入其中,茶文化已不仅是一种文化理念,同时也是重要的修身、养性之道。
西方各国本身不是茶叶的产地,但是茶的独特魅力并没有影响其价值的传递与表达。西方茶文化形成于近代历史之中,此时具备了茶文化发展与创作的良好环境。
西方茶文化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我国茶文化的文化机制。主要是以英美茶文化为代表进行具体研究,其中尤其是以英国茶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与我国的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所不同的是,西方茶文化机制中更多展现的是一种个性文化,并且以一种独特的理解方式来诠释饮茶人的风格感知。
西方茶叶主要依赖国外进口,因此,在西方茶文化机制中,我们并不能感受到像我国茶文化一样的丰富多样性,比如茶具、茶器等这些只有基于我国悠久的饮茶历史才形成的文化元素。西方茶文化是基于西方文化氛围和环境本身所形成的文化机制,其所具体表达的方式是将大众习惯进行深度诠释。与我国推崇自然不同,西方更多的是改造自然,这在具体的饮茶习惯中就能得以体现,比如我国饮茶时,更多是一种原生态的清饮风格,但是英式饮茶其往往是将牛奶、咖啡等诸多添加性元素融入其中,形成了西方茶文化的独特哲学。
从西方茶文化的形成时代背景看,此时社会的生产力已经得到了极大提升,饮茶条件也实现了极大提高。与我国“倡导勤俭”不同,西方茶文化更注重个人的享受。比如,英国下午茶将个人享受与精神化满足等诸多内涵融入其中,构建了极具自身属性的饮茶习惯。
西方大众的饮茶活动不仅有着自身的特色,同时更重要的是其将社交礼仪和大众认知等诸多内涵融入其中,从而以个性化和情感化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西方茶文化元素的独特内涵所在。
随着茶文化内涵的不断加深,我们不难看到整个茶文化机制中包含了诸多可以被综合利用和全面认知的重要元素,茶文化自然的生态环境和浓厚的文化环境,使得茶文化内涵成为了解各国文化的“主旋律”。我们相信文化在未来将继续发挥自身的独特价值及作用。而我们在理解茶文化时,必须从其中的精神理念认知角度出发,尤其要意识到整个文化的多样性所带来的层次化影响和实际价值。
[1]骆云英,王晨婕。中西文化比较模式与先验哲学框架--牟宗三儒家“新外王学”建构的理路及曲折[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117-119.
[2]尹丕安,王正平,赵恒君。中西文化传播的双向互动与文化转型兼评张西平《中国与欧洲早期宗教和哲学交流史》[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166-168.
[3]余荣宝,李玉鸽。儒家传统人生哲学现代化的机缘与价值--以现代新儒家人生境界说为中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3):128-129.
哲学与人生思考论文 篇6
中国人有句口头禅,叫做“人生在世”。人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抱着什么态度面对这个世界?这是人生最大,最根本的问题,也是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是以提高人生境界为目标的学问,是提高人生境界之学。它不以追求知识体系或外部事物的普遍规律为最终目标,而是讲人对世界的态度,讲人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真理能带给我们自由,科学给予我们知识,只有哲学才会赋予我们智慧。哲学有两大领域,一个是对世界的思考,追问世界到底是什么?另一个是对人生的思考,追问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因此,哲学脱离人生,将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人的一生是充满矛盾和痛苦的过程,哲学就是教人以经得起痛苦和磨炼的人生态度之学。
一、哲学是什么?认识哲学。
对一般人而言,哲学是一个既抽象又空洞的词汇。哲学是什么,因为哲学本身就是从提问开始。可以说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说它简单,因为哲学已存在几千年,早就有过定义;说复杂,是因为迄今为止它永远是个问题,至今尚未有,也不可能有终极的答案。“哲学”这个词,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没有出现,它来自19世纪日本学者西周,他把源于古希腊的西方哲学思想翻译为“哲学”。中国晚清的学者黄遵宪最早把“哲学”这个词从日本介绍到中国。“哲学”是个非常深奥的问题,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有多少个哲学家就有多少个说法。下面试从多个方面来认识“哲学”。
(一)、“哲学的原意就是爱智慧”。
哲学的英文叫做philosophy,这个字源于希腊文中的philia和sophia这两个字合成,原意是“爱智慧”,爱慕智慧就是哲学。“爱”这个字在希腊文中有三种意思,一是指情爱,代表一种出于本能的感性冲动及浪漫的情怀;二是友爱;三是博爱。在哲学所谈论的爱,重点在于友爱。友爱是温和而理性的,是我们对于智慧比较正确的态度。
“智慧”有两个特点,一是“完整”,所谓完整,代表把生命视为一个整体,生命是完整的,我们在一个地方失败,正好在这个地方有了反省的机会,借此能够有所改善;相反的,一个人如果从小到大都是一帆风顺的,可能反而没有反省的机会。因此,对任何事情成败得失的判断,都不能只看某一点,而要思考整体生命。如此一来,才能够在面临挫折的时候,很快地重新振作起来。二是“根本”,人活在世界上,有些问题只是表面的小问题,而有些问题则是属于根本的大问题。生死就是根本的大问题,所以哲学家常会思考死的问题。还有人为什么有不一样的命运?为什么有些人做坏事没受报应?为什么有的人生下来就受苦难?这些都属于根本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通常在生活里也都没有明确的答案,所以需要以开放的心胸准备接触智慧。哲学称为爱智,所强调的是过程,要不停地质疑与追问,永远在惊讶。希腊时代有一句名言“哲学起源于惊讶”。爱智慧开始于好奇心,而孩子的好奇心是最强的,对一个全新的世界,他们什么都要问,其中有些是真正哲学性质的。前几年有一本畅销书,叫做《苏菲的世界》(sophiesworldsophie这个字就是源于希腊文sophia)。这种说法只是一外词源学的说明。
(二)、《辞海》对哲学的解释。“哲学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的这一定义,是从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来界定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就是说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理论,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所谓世界观,就是指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或总的看法。人人都有世界观,但并非所有的世界观都是哲学。人们在生活实践中自发形成的世界观是不系统、不自觉的,它缺乏理论的论证和严密的逻辑,因而不能算是哲学。只有把这种世界观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使之成为具有一定理论形态的世界观,才称得上是哲学。
(四)、“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而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的某一方面或过程的特殊规律。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要对具体科学的成果进行哲学概括和总结,由特殊性的认识上升到普遍性的认识。哲学对具体科学有指导作用。
(五)“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任何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这里所说的方法论,就是指导人们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的基本原则,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贯穿着一定的观察问题的方法。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中,世界观具有更为根本的意义。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必然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六、马克思主义哲学。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正确概括和总结,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基本特征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
(七)主观四维唯物主义哲学。
它认为:哲学是研究探索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规律的学说。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首先要研究物质世界中的“物质发展变化规律的普遍性”。其次,进行哲学的研究探索需要有正确的方法论指导。第三,建立正确的世界观。第四,坚持正确的认识论。人的认识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的过程是一积极的实践过程。哲学探索的目的就是发现真理,并把所发现的真理用来指导实践。
(八)“哲学即逻辑”。罗素、奎因(1908-2000年,美国哲学家、逻辑学家,逻辑实用主义的代表,)、维特根斯坦(1889-1957-1年,出生于奥地利,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主要著作有《逻辑哲学论》)等人的主张,在罗素看来,哲学的本质就是逻辑,而奎因则从逻辑的观点来看侍和认识问题;维特根斯坦宣称:“哲学的目的是思想的逻辑澄清”。哲学家要用逻辑技术来分析语言,哲学成了逻辑应用了。“逻辑”一词起源于希腊文,原意是思考、思维与表达思维。逻辑是一门从事于人的思考研究的学问。从逻辑发展史来看,可分为两种:一为“形式逻辑”,它是哲学家亚里斯多得创立的,主要有主谓词式的命题作为推理的根基以及三段论证为主的思想方法。二是“符号逻辑”,起源于德国哲学家来布尼兹(1646-1716年),他主张设立一套符号,代替文字的地位,使每一符号表示一个意义,并且以数学方式为推理的方式,以避免意义的混淆。对于符号逻辑贡献最大的是罗素,他与怀特海合著《数学原理》。传统逻辑的主要内容有: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等。
(九)哲学是哲学史。
说哲学是哲学史,并不是说哲学等于哲学史。而是说,通过学习哲学史来学习哲学,研究哲学史来研究哲学。哲学具有人文科学的特点,即它是历史性学科,所以学哲学必须读孔子、亚里期多得,一直到最新的哲学大师的著作。在这个意义上说,哲学是哲学史。
(十)、“哲学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
德国诗人诺瓦利斯(1772-1801年)认为:“哲学就是怀着一种愁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这把哲学同全部文学艺术创作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科学语言说不清、道不明的广大朦胧情绪领域统统网罗进了哲学活动的范围。从哲学角度看,这些情绪可归结到绵绵不绝的乡愁和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的冲动。这里所说的家园,并不是指某个具体的家乡,而是指精神家园,哲学意义上的家园,内心的家园。如白居易诗云:“心泰身宁是归处,故乡可独在长安。”“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诗人的情感,可以说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学意义。现代人整天侍在钢筋混泥土制成的“火柴合”里,走在人们比肩接踵的马路上,呼吸着被污染的混浊空气,听到各种杂乱的声音,于是有一天,在你的内心深处会突然泛起一股奇怪的情绪,一缕乡愁猛地袭来,你恨不得马上一口气跑到荒效野外僻静处,呼吸大自然的气息,投入大自然的怀中,去寻找生命的根,渴望着归真反璞。在生活中,往往有一种不安感和无名的烦恼会忽然弥漫在心头,连自己也说不清的一团茫然的情绪,其实也是一种寻找归宿感在心中蠕动。精神的归宿是无形的,所以更不易觅得。在寻找归宿和家园的过程中,人们还常常表现出一种犹豫、恍惚和反复的思绪。这种情绪,在全球生态危机的今天,显得尤为迫切。只要我们坚守精神的家园,思想的自由,知识的光华,我们的家园将会丰富多彩,生机勃勃。
(十一)“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
冯友兰说“所谓反思就是人类精神反过来以自己为对象而思之”。牟宗三则说“什么是哲学?凡是对人性的活动之所及,以理智及观念加以反省说明的,便是哲学。”
(十二)“哲学就是研究人生中切要问题的学问”。
胡适(1891-1962年,安徽绩溪人,1910年赴美师于实用主义大师杜威,他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十字真言影响很大。)他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说:“哲学的定义,从来没有一定的。我如今也暂下一个定义:凡研究人生中切要的问题从基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十三)周国平认为,哲学有四种不同的存在形式:一是作为形而上学的沉思和伟大思想体系的创造,它属于哲学史上的天才;二是作为学术,它属于学者;三是作为思潮或者意识形态,它属于大众;四是作为人生思考,它属于每一个不愿虚度人生的人。前两种属于少数人,而后两种属于多数人。
(十四)“后现代主义哲学”。
形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一种以西方发达国家二战后进入现代主义社会为背景,以反思、批判或否定近代主义文化的理论取向、理论基础、思维方式为基本特征,以一种新的话语、新的形式为解释为说明现代社会出现的种种新的社会现象,,提出解决当代社会条件、人类命运问题的一种理论思潮。后现代主义这个词最初产生于四五十年代的建筑学(埃菲尔铁塔)、诗歌等领域,表示有不同于传统的风格、个性化的格。到了六十年代,表现于一种文学文化现象。60年代后,便被赋予了一种哲学的概念。它有两个特点:一是它总有一种历史性、时代性、分期性的特点。二是对出现的一系列新的社会现象新的解释。如全球化、人权、文化的认同等问题。
(十五)“中国哲学”
就是中国人对宇宙现象与人的生存原则的一种领悟和把握,并且把这种领悟与把握的基本精神贯彻于实际实践之中所形成的一门学问。(詹石窗《新编中国哲学史》中的观点)。
(十六)“儒家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影响巨大的学术流派,儒家以其独特的思想魅力深受世人关注。“儒”本是一种职业,在早期,所谓“儒”是给富贵人家相礼的一批人。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等。孔子(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孔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论语》中,这是其弟子所记录的。他的思想以“仁”为核心。“仁”《说文解字》谓“仁,从人二”。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是一种内在修养的功夫和境界,落实到行动上,就是要恭、宽、信、敏、惠五种德行。孔子对礼也十分重视,在《论语》中出现75次,他告诫弟子要“知礼”“立于礼”。在《论语》里,“仁”这个字,有时不是仅指一种特定的品德,而是泛指人的所有德性。在这种情况下,“仁”就是“品德完美”。孔子的一生是有如一条上升的弧线,指向无限而圆满的境界。他对自己的德性修养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或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子(前372-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今山东邹县人。(“孟母三迁”就是讲他的故事:孟子自幼丧父,全靠母亲一人把他抚养成人。起初,孟家住在公墓附近,小孩们着玩埋死人的游戏,他母亲感到这样对不孩成长不利,搬到新的地方,是个靠近集市,小孩学着商人的样子做起经营买卖的游戏。孟母感到这样也不好,再次搬家,搬到学校边居住,这样,孟子开始学习诗书礼仪。其母就决定长期居住下来。)在儒家中素有“亚圣”之称。孟子的学说也是以人为其出发点,由此而建立了一种融会认识论、修养论、天人关系论为一体的生命道德哲学。主要内容有:尽心、养性、事天、立命。他认为人性修养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主张民本思想,认为:“民为贵,稷次之,君为轻”。儒家注重个人修养,主张经世致用,推崇教化。
(十七)道家以自然为本的哲学思想。
一般认为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据《史记》称:“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他出生约公元前570年,比孔子年长20岁。相传孔子向老子请教过礼。老子的主要思想在他的《道德经》一书中。《道德经》将“自然”与“无为”作为其哲学体系的非常重要的范畴。“大器晚成”、“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成语都与老子有关。老子有“三宝”:一是慈,慈代表母性的特质,因为万物都来自于道,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说:“慈故能勇”。二是俭,俭就是对侍万物的一种态度,也代表着节制欲望。三是不为天下先。老子的道的思想,经尹子、列子、庄子等人的弘扬,道家理论有了比较大的发展。
(十八)“墨家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墨家由墨子所创立。墨子(约前468-376年,名翟,战国初鲁国人。他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在经济、政治、伦理、教育、哲学、逻辑、自然科学技术等方面都有建树。他的基本原则是“兼相爱,交相利”,他主张:尚贤、非攻、节用。他在哲学上的重要贡献是他提出了判断言论是非的标准,即“三表”一表为历史经验、二表为耳闻目睹,三表为社会功利。符合这三条,则为是,否则为非。《墨子》一书是他的著作汇编。《墨子公输》里记载:当时,楚国雇用了一个机械发明家公输般,发明了一种攻城的武器。楚国将使用这种武器进攻宋国。墨子得知后,前往楚国,劝阴楚王出兵。在楚王面前,公输般演习他准备用以攻城的新式武器,墨子则表演他准备防御的武器。公输般采用了九种攻城机械来进攻,都被墨子的防御武器挡住。最后,公输般的武器用尽,而墨子的防御武器还有。公输般不肯认输,说“我知道怎样击败你,但我不说”。墨子说“我知道你想用的那个办法,但我也不说”。楚王问他们,到底是什么意思?墨子说“公输般想杀害我。但是,我的弟子已经用我设计的武器武装起来,在宋国的城墙上等侍楚国的进攻。我可以被杀害,但楚军无法杀他们。”楚王听后说“如此说来,我们就放弃对宋国的进攻。”
(十九)“管仲的哲学思想”。
管仲(前?-前645年,春秋时期颍上人,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现存《管子》中有“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他认为:水为万物之源。“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也。”这与古希腊的哲学家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之源不谋而合,表现出早期哲学家的共同观点。他还提出了“阴阳五行理论”:在世界的万事万物中,同一类事物之间按五行的内在关系而相互联系。
(二十)“法家的法治哲学思想”。
“法家”以重视法治而见称。战国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有李悝、商鞅等。李悝,战国初期魏国人,他著的《法经》是在魏国推行法治的实践基础上,总结了春秋以来的法治经验,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商鞅(前390-338年),是秦国变法的主要人物。
(二十一)“兵家的军事哲学思想”。“军事哲学”是关于军事斗争战略战术的智慧,它包括战争胜利分析的一般原理,思想认识和战局发展变化的基本预测分析理论。代表人物有孙武(前535-前480),著有《孙子兵法》,他的战略战术是建立在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基础上的。他的名言“知自知彼,百战不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认识方法。是孙膑,孙武的后代,在孙武去世后150年出生。“围魏救赵”“孙膑赛马”都是讲他的故事。“贵势”是他的思想特色,他的军事哲学思想也重视具体阵法的布置与实施中。
(二十二)“《中庸》的尚中的人生哲学”。
“中庸”之说,首见于孔子《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中庸》一书,为战国时子思所作。书中写道: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者,天地之大本也。“中”是指中间、中等、两者之间,它是适宜的、合适的、恰到好处的意思,既不是“过”,又不是“不及”,就是哲学上的“度”。“庸”就是实用。《南华经》中说:“庸就能用,用就能通,通就能得”
中庸思想是孔子提出的,并通过其弟子及一代后儒们发展与充实而形成的一个精密体系,但是,道家、墨家、佛家等众家思想中也有不少中庸的灵光片羽,如过犹不及、刚柔相济、祸兮福之所倚,福之祸之所伏、大智若愚。中庸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十分深远,今天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中也有体现。
(二十三)“董仲舒的崇天哲学”。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河北广川人。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在他的儒术中,神学化的“天”概念占核心地位。他认为天下万物统一于五行,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天。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尊也。他还将人的形体也看作是“天”的产物,人性也应从天那里找到合理的根据。在人性论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三纲五常”的人伦次序标准。所谓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谓五常:仁、义、礼、智、信。他的崇天神学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而且影响于后代。
(二十四)“哲学”在理论上,就是教人学习“定位宇宙”,并在宇宙中“安排人生”的总体学问;在实践上,就是教人学习“做人”、“处事”的学问总纲。所谓哲学思考,就是看世界和人生的全局,应该如何生活才有意义。(台湾《哲学概论》)。
二、人是什么?认识你自己。
人是什么?卡纳基的调查,500次通电话,使用最多的一个词是“我”,共出现3900次。一个心理测试:集体照中你先注意谁?恺撤“我来我看见我征服”。黑格尔的名言:“熟知非真知”,自以为最为熟悉的东西,恰恰是我们最不了解的,正如“台风中心没风”。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是幸福的,只有真正清醒地认知自己,才可能获得成功的人生。而认识自己,却是一件非常难的事。
古希腊寓言:人面狮身怪兽斯芬克司,蹲在海边悬崖上,谁从这里经过,必须猜它一个谜言:开始四条腿走路,后来两条腿走路,最后三条腿走路。没猜中者,都要被它吃掉。后来,终于有一位叫俄狄浦斯的人猜中了,说这是人。怪兽跳崖自杀了。从表面上看来,人生下来后,在幼儿时期,不能站立行走,只能在地上爬;长大后就能站立行走了;到了晚年,腿脚不方便了,需要一根拐枚了,就变成三条腿了。事实上,这故事蕴涵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在人没有认识到自己这前,只能像动物一样爬行,受着自然万物的统治,命运由自然界来支配;当人认识自己这后,人就会用自己的双足站立在天地这间,把两手和头脑解放出来,成为世界的主宰;即使到了晚年,人仍然会凭借一生的经验和智慧这根拐杖,用两脚稳固地站立在天地之间。
人是什么,这是人类思想史上一个古老的话题,哲学家们都从各自的偏好的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这是西方最早提出人在宇宙间的地位和价值的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他中是一位流浪哲学家,后被指责为无神论者,并受到法庭的传唤。在逃亡的路上,他所坐的船触礁,当场溺水而死)说的。他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段话后来被人称为“普罗泰弋拉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中的“人”具体含义的理解大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指个人,即作为个体的人。也就是说人们都以他自己的知觉、看法作为衡量万物的尺度;二是指作为类存的人类,即人类是万物的尺度;三是既可作为“个体的人”,也可做集合名词“人类”用。一般认为,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的人,是衡量万物的真伪、好坏、乃存在与否,都应以人为标准,而不能以其他东西为标准。人的主观感觉成为判断事物的标准。“人是万物的尺度”已不是一个纯哲学的命题,而是体现了其政治、伦理、法律、教育、哲学等观点的综合命题。
(二)、“人是政治的动物”。
亚里斯多得在《大伦理学》一书中说:“人是政治的动物,天生要过共同生活,没有人愿意在他独自一人时选择全世界”在《政治学》一书中,他对人的定义是: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的动物。这里的“政治”就是指城邦国家、社会集体。由于人不能单个独自生活,只有工共同集合在社会,在社会中集体生活,才能满足各自的需求。不仅在痛苦中需要朋友,在快乐时也应该把自己的幸福让朋友分享。在他看来,人不可能独立存在。人首先是活在家庭之中,家庭就成为人类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而建立的社会基本形式。家庭联合起来组成村坊,若干个村坊组合成城市(城邦)。这是人存在的现实需要的结果,同时,也是人类的本性决定的。人之所以可以和愿意趋向于城邦,是因为人类生来就有合群的性情,所以趋于政治的组合。
(三)、“人是理性的动物”。
“人是理性的动物”的观点,在17……18世纪欧洲流行的观点。这观点的理论基础是笛卡尔的哲学。笛卡尔(1596……1650年),法国哲学家,近代哲学的始祖。青年时代接受父亲的遗产,只身到巴黎闯荡;不久厌倦了巴黎的小市民生活,到郊区研究几何学(他是解析几何的发明者),后来到荷兰参军,当时荷兰太平无事,他研究哲学。他一生未婚,但有一个私生女,5岁时死去,他1650年得病去世。他创造了完整的哲学体系,代表作有《方法论》《沉思录》。黑格尔称他“新世界的哲学是从笛卡尔开始的”。胡塞尔说“笛卡尔开创了一个人人人全新的哲学:通过改变哲学的整个风格,哲学做出了一个彻底的转向,即从朴素的客观主义转向超越的主观主义”。在这个意义上讲,他是近代哲学之父。他的名言是“我思故我在”--ithankfhereforeiam,这是哲学的第一原理,按字面理解,是强调思考的重要性,如果我思考则我存在。从哲学上理解,就是认识事物不能靠感官,必须靠精神去认识。
(四)“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
“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是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1623……1662年)提出的。他认为: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但他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因而,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这是他关于人的经典比喻,它让人认识到自身的弱点,也认人看到自己的尊严。他这一比喻虽然深邃,但也有一些悲凉。人的确很脆弱,人类的祖先在优胜劣汰的自然界中能够活下来,完全是依靠他们的思想,思想想出了智慧。他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如果没有带着思想去生活,那么,他只能是活着,而不是生活,更不是富有意义的人生。“思想”不仅仅是我们简单的生存需要,更是我们全部尊严与道德之所在。因此,我们要努力地好好思想。
(五)、“人是机器”。
“人是机器”是法国哲学家拉美特利(1709……1751年,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提出的。在他之前,笛卡尔就曾经用机械论的观点来说明人和动物的机体的功能作用。他认为,动物肌体内部的活动不过是“动物精气”和各种器官的一些机械运动,如同一架钟表的钟摆、齿轮、发条等零件的机械运动一样。拉美特利是一位医生,职业上的便利使他更了解人,他认为,人和世界上的万物一样,都是物质的。他把笛卡尔的观点向前推进,认为人和动物都是一架机器,只不过人是架比较复杂,过比动物机器更精致、更灵活一些罢了,人和动物只有量的差别而无质的区别。拉美特利利用物质的机械运动来解释人体活动,并进而解释人的精神活动,对于批判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具有积极意义,而且把人的一些思维活动用机器的物质活动再现出来,这已为现代的人工智能科学所证实。他在《人是机器》一书中写道:“人体是一架会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一架永动机的活生生的模型。体温推动它,食物支持它。人是机器,但是他感觉、思想,总之,他具有智慧和道德,而又是一个动物。这两件事并不矛盾。
(六)、“人是立法者”。
康德(1724……1804年)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生于东普鲁士国的柯尼斯堡,柯尼斯堡大学毕业,从上学到当教授都没有离开故乡。在柯尼斯堡至令还流传他的一个故事:有着绅士风度的康德每天下牛3点准时从书房来在居所附近的一条小道上散步。由于他特别准时,以至于周围的居民将他来散步作为时间来参考。后来这条小路被称为“哲学家之路”。康德认为:人为自然立法,人为自己立法。自然之法体现了自然界的必然规律,保证了科学的普遍有效性;人自己的法则体现了人类社会的自由规律,保证了自由的普遍有效性。因此,他认为“人是立法者”。
(七)“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
这是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家,唯物主义者)的观点。他认为:人不是什么思维的抽象物,而是有血有肉的人。人在本质上区别于动物,但人也包含有自然的东西。人不是天生的人,乃是文化、历史的产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当然,人吃的不仅仅是物质食粮,还有文化、历史等精神食粮。正是后者,才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级。一个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内心交流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逸事的人,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
(八)、“人是超人”。
尼采(1844……1900年)德国哲学家,曾任瑞士巴塞尔大学教授。他父亲是位新教教师,他的教育有很强的宗教色彩。他在大学里因为研究古典语言学才华过人,被聘为大学教授。他从小身体就很虚弱,1888年他精神失常,一直到死。他认为自然界与社会中的决定力量是意志,他提出“超人哲学”,认为历史的进程就是强力意志实现其自身的过程,人生的目的在于“扩张自我”。所谓“超人”,是指具有旺盛的创造力的人,是生命的强者。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要对生命充分肯定。如何成为“超人”呢?他认为,就是不断地体会生命的痛苦,在痛苦中强大生命。“超人”所强调的是个体生命的自我提升,这种提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生命之经历的体验增强生命的力量,以应付重大生存中的一切挑战;二是通过对旧的价值的重估和破坏,将自己内在的生命强力提升为创造力,为自己的人生确定自己独特的轨道。因此,生命力量的提升也就意味着精神境界的提升。在尼采看来,一个实现了自我提升,在自我超越意义上成为自己的人,也就是一个自由的人。自由是道德价值理想的最高境界。自由精神、自由境界、自由行为的统一构成尼采自由论的核心。这种统一,在横向上表现为清醒、孤独、梦幼、沉醉四个环节,而在纵向上则体现为骆驼、狮子、婴儿三个阶段(表现为精神三变)。一是骆驼,骆驼是沙漠之舟,刻苦耐劳,意味着人在年轻时要接受训练,承受传统的包袱。(例小学生背着书包上学、培训)。二是狮子,骆驼与狮子的差别在于:骆驼必须听从他人指导、接受他人命令,所听到到的是是别人说:你应该如何。而狮子则是自己作决定,对自己负责,说的是我要如何。每个人都经过骆驼的阶段,听从父母、老师、上级的教训,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做,我们无法反驳也无法抗拒。三是婴儿。婴儿意味着完美的开始,提供了所有的可能性。当一个人还是婴儿时,父母一定怀着无穷的想像,想像他将来可能成为科学家、工程师、教授等,每天看着他,也给父母的人生带来绚丽的希望。当然,小孩成长的过程往往也是父母希望幼灭的过程,最后小孩让父母失望,就像父母曾经让他们的父母失望一样,人生就是这样一种不断重复的过程。
尼采另一个著名的观点是:“上帝死了”。自从基督教确立了它在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以来,上帝在一定意义上已成为整个社会生活的精神支柱,上帝是永恒的、是真理。尼采认为,基督教实质上是一种敌视生活的伦理,它的原罪说使人们的心身长期为一种深深的罪孽感所侵蚀,使人们变成懦夫,削弱人们的奋发和激情。让人们寄希望于来世,对现实世界的一切苦难和不幸要容忍和顺从,是对生存者价值的否定。因此,每个人必须忠实于自己,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并真诚地立足于自己的生命去寻求人生的意义。必须肯定自己,重新估计一切价值。他在《快乐的科学》一书中借一个疯子之口宣布:上帝死了。
(九)“人是尚未定型的动物”。
这也是尼采的观点。他曾给人以多种说法:人是超人、最残酷的动物、最勇敢的动物、能作判断的动物等,但他认为,具有本质意义的,是“人是尚未定型的动物”正因为人是沿未定型的,因而同其它动物区别开来,其它动物在物种上已固定,没有发展的自由了。人却不同,他没有一成不变的本质,所以他可以改变自己、超越自己、创造自己、塑造自己。
(十)、“人就是痛苦和无聊”。
这是叔本华(1788-1860年,德国哲学家)的观点,在人的观念中,会把痛苦、悲伤、孤独等看做是人的消极心理体验,而把幸福、快乐、高兴、满足等看做是人的积极心理体验。但是叔本华反这个提法倒过来。在他看来,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和无聊。他说:“一切幸福只具有暂时的、消极特征”。他认为,人生就是被无限的欲求鼓动起来的一叶孤舟,在茫茫的苦海上挣扎。他把人的意志或欲求受到的外部的阻碍叫痛苦,而把意志或欲求的暂时的满足叫做幸福。他把人生比做一个钟摆,摆的这端是“痛苦”,而另一端则是无“无聊”。他对人生的根本结论是:“任何人生都是在痛苦与空虚无聊之间抛来抛去”。他还信为:“白痴最幸福,天才最痛苦”。欲望是痛苦之源,解脱痛苦的唯一办法就是禁欲。对于外界的各种诱惑抱不动心的态度,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原过一种清贫的生活,做到“清心寡欲”。
(十一)、“人是分裂的”。
弗洛伊德(1856……1939年),出生于奥地利,父母都是犹太人,家境贫困,生活俭朴,四岁时全家迁到维也纳中毕业后在犹太慈善机构的资助下,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81年获得医学博士。1895年他发表研究成果《歇斯底里研究》,标志精神分析学的诞生。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是无意识的本能和欲望,这些心理因素从根本上说来源于性的冲动。所以,精神分析的实质,就是对性的本能和欲望进行分析。他把人格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本我”,即本能的我,是与生俱来的各种本能、原始欲望所构成,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居于最低层次,它以性欲为主,它追求的是快乐原则,即一味追求本能的满足。二是“自我”,即面对现实的我,它是从本我中分离出来,是人格中受到教化的部分,代表人的常识、理智,它遵循现实原则,即通过把本我的盲目冲动依据现实、外界加以区分。三是“超我”,中指道德化、社会化和理想化的自我,代表传统道德和宗教准则,对自我的选择进行严格的督监督。是人格中的最高层次。在他看来,现实的人是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合一的。但是,由于三者的特点和遵循的原则不同,存在着激烈的冲突。把三者协调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三者和谐时,是一个理智健全的人,否则就会变为精神病人,于是人们常常感慨:生活真是不容易啊。
(十二)“人是符号的动物”。
这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卡西尔(1874-1945年,1919年开始任马堡大学哲学教授,1930年任校长。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他辞去校长职务,开始流亡生活,先后在牛津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任教,1945年卒于哥伦比亚大学教席。)的观点。他在其名著《人论》(出版于1944年,分上下两篇,上篇的总题目是“人是什么”,他采取和前人不同的方式来认识人本身,那就是把人置身于符号世界之中,他提出“人是符号的动物”他认为,“人的世界”与“动物的世界”的最根本的区别是“符号”的创造,人与其说是“理性的动物”,不如说是“符车的动物”,即能利用符号去创造文化的动物。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动物只能对“信号”做出条件反射,而只有人才能够把这些“信号”改造成为有意义的“符号”。人与动物虽然生活在同一个物理世界之中,但人的生活却是完全不同于动物的自然世界。造成这种区别的秘密在于:人能够发明、运用各种“符号”,所以能创造出他们自己的“理想世界”;而动物始终只能对物理世界给予它的各种“信号”做出反射,无法摆脱“现实世界”的桎梏。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语言、神话、艺术和宗教则是符号宇宙的各个组成部分。人生活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序列之中,然而,对人类来说他的过去和未来都是一种符号化的存在,人的真实存在只是“当下”的存在。时间和空间是具有符号意义的存在,人类建立了许多系统化的符号来表达时间和空间的观念,如年、月、日、过去、现在、未来和前、后、左、右、公里、米等等。这些符号规定着人类生存的足迹。他的一句名言是“认识自我乃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
(十三)“人是向死而生的”。
这是海德格尔的观点。“向死而生”,从字面上来说,很容易明白。人总是要死的,人从出生那一时起,就一步步迈向死亡。所以,人的最终目的地是死亡,人人都无法逃避。这就是向死而生。但他认为,死亡是另有深意的。他称生理上的死亡为“亡故”,而哲学上的死亡是一种存在方式。向死而生的“向”,实质上就是死亡的存在本身的显现,人始终以向死而生的方式存在着。
(十四)、“人就是自由本身”。
萨特(1905……1980年),法国当代著名作家、哲学家。父亲是海军军官,在萨特2岁时去世。他20岁考入巴黎师范学院哲学系,毕业后担任中学教师,1939年二战爆发他应征入伍,第二年被俘,一年后获释。他一生未正式结婚。晚年失明。他的成名文学作品是1938年的长篇小说《恶心》。这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日记体小说,通过中心人物物罗康丹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充分表达了他的哲学观点……存在主义。存在主义的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是其存在先于本质的一种生物,人的一切不是预先规范好的,而是在日常行动中形成的。他有一句名言:行动吧,在行动中形成自身,人是行动的结果。他认为,自由是人的存在,人本来就是自由的,这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存在先于本质”推导出来的。他强调,人来到世界上的时候一无所有,人后来所具有的一切特性都是获得的,都是由人的主观能动性去创造的结果,是自我努力自我选择的结果。人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是上帝预先规定的,也不是环境所造成的,而是人自己设计自己,自己选择自己的结果。因此,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他认为,人的自由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任意妄为。自由虽然不受外在的人和物的限制,但却受自身的限制。也就是说,人不仅要自由地选择,还必须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根据这个理论,人首先要为自己负责,因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出于意志的自由选择,所以人也就必须承担自己行为造成的一切后果。
萨特用文学演绎哲学,又从文学中抽象哲学,从而在20世纪的哲学史上树起丰碑,他成为学生运动的“精神领袖”,在他死后,巴黎6万多学生和市民自发为他送灵,出现长达3公里的送葬人流。80年代,他的存在主义哲学在我国青年学生中造成过一定的影响。
(十五)、“人是万物之灵”。
在《尚书-泰誓上》有这样一句话:“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为万物之灵”。人为万物之灵的根本条件何在,古贤人已有所教示。在《中庸》第22章中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兴天地之参矣。”人是万物中最有智慧的存在。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有一句话“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人是万物之灵,这个论断不仅简单而且准确生动地表明了人在自然界的重要位置。一方面,是因于人是一种高等动物,但决不是超脱自然界的东西;另一方面说人毕竟不同于普通的动物,它是一种社会化的高等动物,人可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从而进行生产活动。从而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使自然更适合人的需要,这就是人的“自觉能动性”。人不仅有语言,而且还有思想,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在生产劳动中无形发展了文化、艺术和科学。总之,人起源于动物,但是因为人已经打上社会的烙印,所以远远地超出普通动物。人是万物之灵,从地球的历史可知,从出现了人,我们就进入了崭新的一章。他们用与生俱来的知能,为了探求人生在世的命运与真理,他们建造文化、开拓文明,并以神话、诗歌、语言、文学、绘画、建筑、音乐、艺术乃到哲学、科学与宗教等来彩绘这个世界。就因为人有上述的表现,也有在这方面努力的成果出现,人是愈来愈远离动物性的世界,人确实是努力要把生命终极安顿在永恒的未来。
(十六)、“人生即苦,苦海无涯”。
这是佛教的观点。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由释迦牟尼创始于古印度。其基本宗旨,在于解脱人生的痛苦,达到安乐的“涅磐”的境界。佛教主张奉行三事:佛(指佛教的创始者,也泛指一切佛)、法(指佛教的教理)、僧(弘扬佛教教理的僧众,即和尚),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发展逐渐中国化。中国有的佛教徒说:人的五官就生就一副“苦”像――眉像字头,鼻眼像十字,嘴就是口。还有的说,我们来到世上的第一句话就是哭着喊“苦啊”。佛主释迦牟尼讲人生有8苦:生、老、病、死、怨憎会(冤家路窄,不喜欢的人或事找上门来)、爱别离(你喜欢的人或事反而得不到团聚)、求不得(欲望总是得不到满足)、五取蕴(“五蕴”即指:1、色、肉体2、受、感情3、想、理性、4、行、意志5、识、统一前几种活动的意识,灵魂,“取”就是执着,五取蕴就是指人生的种种私欲、执迷,贪欲才是苦的真正原因,人性本身的弱点造成人的痛苦,这是痛苦的总源头)。消除痛苦的的方法就是“灭谛”,“灭”指人生苦难的解脱,这是佛教追求的正果,即“涅磐”指没有苦恼,光明普照,不生不死的境界。中国的佛家认为涅磐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高理想。佛教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对本性的觉悟(觉悟,于丹说“觉”就是觉字下面一外“见”,“悟”就是左边一个竖心,右边一个吾,“悟”其实就是我的心,“觉悟”就是看见我的心。)只有觉悟了这一本性,人才能实现生命的永恒,从而进入解除人世烦恼的美好境界。
(十七)、“人生的意义在于修炼灵魂”
这是日本著名的企业家稻盛和夫(1932年生于日本,他创立并成为两家名列全球500强的大企业京都集团和日本电信公司)提出的。他说:人类活着的意义、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对于这个最根本的问题,我仍然想直接回答,那就是提高心地,修炼灵魂。在生活中为欲望所迷失、困惑,这是人类的本性。如果放任自流的话,我们就会无止境地追求财产、地位、名誉。的确如此,人只要活着,就必须衣食充足,而且要有保证能自由自在生活的金钱。但是,这此只限于今生,即使再多也不能带到来世。所以当有人问“人在世上为什么”时,我毫不犹豫地说“是为了比出生时有一点点进步,或者说是为了带着更美一点、更崇高一点的灵魂死去。”所谓今生,是一个为了提高身心修养而得到的期限,是为了修炼灵魂而得到的场所。我认为可以这样说:“人活着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就是提高身心修养,磨炼灵魂。”
(十八)、“人生只是生产和消费。”
这是日本松下幸之助(1894-1989年,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认为的。他说:“人生是什么,数千年以来,先哲圣贤以及许多好学深思的人,不断地从各个不同的形态及角度提出他们的见解。我认为,人只是生产、消费和度日而已。这里所谓的生产和消费,并非仅指物质,而是包括了物与心两个方面。例如,听到优美的音乐而感到喜悦,看到美丽的图画而感到快乐,是好的消费;至于感到不快和痛苦,则是坏的消费。所以读好的书和努力用功,是同时进行好的消费和好的生产。因为他虽然耗费了时间和劳力,同时也能获得有益的知识。
(十九)、“人生是一首诗。”
这是林语堂先生(1895-1976年,著名的作家、福建龙溪人。作品有《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等)提出的。他说:“我认为从生物学的观点看起来,人生几乎像一首诗。它有它自己的韵律和节拍,也有这它生长和腐坏的内在周期。它开始是天真的童年时期,其后是笨拙的青春时期,带着青年的热情、理想和野心,笨拙地要想去适应成熟的社会。后来达到一个极为活动的成年时期。由经验上得到利益,对于社会及人类的天性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到了中年的时候才能稍稍减轻活动的紧张,性格也成熟了,像水果的成熟或美酒的醇熟一样,对于人生渐渐抱了一种较宽容、也较温和的态度;跟着到了老年时期,内分泌腺减少了它们的活动,如果我们对于老年能有一种真正的哲学观念,依照这种观念调和我们的生活形式,那么,这个时期便是我们的和平、稳定、闲逸和满足的时期;最后,生命的火花熄灭了,一个人便永远地长眠不醒了。我们应该能够意识到这种人生的韵律之美,像欣赏交响曲那样,欣赏它的主题、旋律、和音。人生没有什么好和坏,只有在哪一季里什么是好的这个问题。如果我们抱着这种生物学的人生观念,按照季节去生活,那么除了自大的呆子和无法可施的理想主义者之外,没有人会否认人生可以像一首诗那样地过了。
(二十)、“人生是一场化舞会”
叔本华认为:尽管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多得难以胜数,但是在清楚看到一个人实际上是怎样的,一定会令许多人毛骨悚然、惊恐不已。我们所谓的文明世界又何尝不是一人大大的假面化装舞会呢?你在哪里都会遇到骑士、神父、士兵、律师、博学之人等,可是我们根本就不知道他们是些什么东西。他们从来就不是他们所自称的,作为一种角色,他们仅仅是面具,在面具的背后,你会发现一副唯利是图的商人的嘴脸。非常必要的是,一个人应当尽早地被告之生活的真谛,即臾生只是一场化装舞会。通过它,人才能发现自我。否则的话,生活中发生的许多事情,你既不理解它,但又不得不容忍它,甚至你会对它们完全迷惑不解。因而,就当及早地让那些年幼无知的青年人懂得,在这场人生的化装舞会上,红艳艳的苹果是蜡制的,水灵灵的鲜花是丝织的,活蹦乱跳的鱼是纸糊的,所有的东西……对,所有的东西……只是可怜的玩偶和无聊的琐事,剩下来只有两个人,看上去好像是在真诚地献身于事业,一个人下在兜售假货,另一个正在支付给他假币。
(二十一)“人生是一个过程”。
这是作家、翻译家傅东华(1893-1971年,浙江金华人,译作有《飘》、《红字》等,另有散文集《山胡桃集》)的观点。他说:人生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目的。从前的读书人牺牲了“窗下十年”,为的要一旦“飞黄腾达”。我并非说这“窗下十年”犯不着牺牲,是说这十年艰苦有它本身的价值,不单是一旦“飞黄腾达”的手段而已。如果单单认为一种手段而不认识它本身的价值,那么,这十年生活真是一张空白了。人生的意义就在这个过程上。你要细细体会和玩味这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无论它是一节黄金或一节铁,你要认识每一节的充分价值。人生的丰富就是经验的丰富,而所谓经验,就是人生过程中每一个细节之严肃的认识。所以,过程论的人生绝不是消极的-相反,却是积极的。
(二十二)“人生就是等侍”。
幸福。
只有充满希望的。
一个个揪心的。
等侍。
幸福好像是。
顽童手中的一面镜。
把阳光反射到墙的。
一个既诱人又狡猾的。
永远也抓不到手的。
投影。
幸福原是。
充满希望等侍过程本身。
(二十三)“人生就是战斗”。
这是李公朴(1902-0946年,江苏武进人,受国民主人士,民盟早期领导人,1946年7月11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杀害)观点。他认为:从个人来说,人生就是战斗;人生没有战斗就等于没有生命。尽管活到100岁,假如毕生无所事事,也就跟没有活过差不多。相反的,寿命虽短,但如能努力奋斗,较之前者。不晓得要好得多少。耶稣出来传教,只有三年,寿命也不过三十三岁,但他的影响却是最为久远的。直到今天,多少人还在敬仰他那伟大的人格。再说,古今往来,多少科学家在探索宇宙的秘密,多少战士为了为人类的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今天,千百万中国将士为了打退法西斯而奋斗,直到牺牲生命。
(二十四)“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既是自然存在物,又是社会存在物;人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的肉体特征和生物特征,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存在物而具有的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从具体的社会关系出发来认识人的本质。并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首先,人的本质是社会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不是纯粹的自然物,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人,即不是抽象的生物个体。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总是实践着的、活生生的、现实的人,人虽然具有自然属性,但构成人与动物本质的区别是人的社会性,是人的社会生活。如果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然属性,归结为吃、喝等生理机能,那就很难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其次,人的本质由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来规定。人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复杂和丰富。人们除了经济生活外,还要从事政治生活、思想文化生活等活动,因而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有机统一的社会关系。要认识人的本质,决不能只抓住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而必须分析人的全部社会关系,并从中找出最本质的关系。再次,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具体的、发展变化的。人的本质存在于现实的、具体的、发展变化着的社会关系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还认为:“人的价值是一种能够创造价值的价值。”人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的创造活动对于社会需要的满足,即个人对社会的奉献。人的个人价值是指个人在创造价值的基础上获得的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从而实现自己创造价值的价值。相对于社会发展而言,人的发展包括全面、自由、充分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目标。
三、哲学引领你通往幸福快乐的人生。
(一)、要有合适的人生定位。
人生舞台是给我们生活的,这生活、生命的本身就富有了弹性,具有空间。人一旦清楚自己的定位,就会发现舞台非常宽广。每个人都应该不断地审视自己,正确地认识自己,最重要的是需要能够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包括以下三个维度:
哲学与人生思考论文 篇7
所谓的潇洒就是做人做事要潇洒,吃饭睡觉要潇洒,凡是要做的,就得潇洒,潇洒乃做人之本(我个人是这样认为的`。
人的一生不应没有潇洒,失去潇洒,就表明你必将渡过一个碌碌无为的人身,拥有潇洒,恭喜你,将有更多的乐趣伴随你度过一生,每一阵笑声将伴你到永远。
潇洒人生,是我们中学生所特有的,要学会使用潇洒,显示潇洒,让别人知道你是多么潇洒。外公外婆看到时,要教他(她)们潇洒对待,老爸老妈见到时,请潇洒一笑,露出洁白的大门牙,iamok。
正处于青春期的我们,一定要学会利用这个好机会,学会潇洒啊!
哲学与人生思考论文 篇8
哲学的英文叫做philosophy,这个字源于希腊文中的phili和sophi这两个字合成,原意是“爱智慧”,爱慕智慧就是哲学。“爱”这个字在希腊文中有三种意思,一是指情爱,代表一种出于本能的感性冲动及浪漫的情怀;二是友爱;三是博爱。在哲学所谈论的爱,重点在于友爱。友爱是温和而理性的,是我们对于智慧比较正确的态度。
(十六)“儒家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影响巨大的学术流派,儒家以其独特的思想魅力深受世人关注。“儒”本是一种职业,在早期,所谓“儒”是给富贵人家相礼的一批人。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等。孔子(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孔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论语》中,这是其弟子所记录的。他的思想以“仁”为核心。“仁”《说文解字》谓“仁,从人二”。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是一种内在修养的功夫和境界,落实到行动上,就是要恭、宽、信、敏、惠五种德行。孔子对礼也十分重视,在《论语》中出现75次,他告诫弟子要“知礼”“立于礼”。在《论语》里,“仁”这个字,有时不是仅指一种特定的品德,而是泛指人的所有德性。在这种情况下,“仁”就是“品德完美”。孔子的一生是有如一条上升的弧线,指向无限而圆满的境界。他对自己的德性修养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或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中庸”之说,首见于孔子《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中庸》一书,为战国时子思所作。书中写道: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者,天地之大本也。“中”是指中间、中等、两者之间,它是适宜的、合适的、恰到好处的意思,既不是“过”,又不是“不及”,就是哲学上的“度”。“庸”就是实用。《南华经》中说:“庸就能用,用就能通,通就能得”
哲学与人生思考论文 篇9
对饮茶价值的深度理解与认知,加上大众对饮茶活动的普遍共识,使茶文化能够具体发展成为展现文化机制和情感理念的综合文化体系。在中西方茶文化中,无论是具体的饮茶习惯,还是具体内涵,都将饮茶者自身的人生认知和情感哲学融入其中,进而造就了内涵丰富的茶文化体系。
中西方茶文化机制的本质化诠释所展现的不仅是未来文化发展的趋势,更重要的是其中所融入的精神理念一种成熟的价值观。因此,我们需要以一种创新精神和人文思维的独特视角,来对中西方茶文化中所表达的具体内涵形成清晰的理解和认知,从本质出发,去深度探究和认知茶文化体系向我们集中诠释和展示的整体理念内容,从而实现对两种茶文化体系的应用与传递。
在近代历史发展中,尤其是国际化融入茶文化体系之后,世界茶文化的丰富构建得以实现。茶文化融入世界之后,茶文化展现的已不仅仅是中国文化,已经逐渐成为极具自身特色的文化机制。中西方茶文化是国际文化的一部分,国际茶文化之间的深度交流,不仅仅为茶文化的层次化交流开辟了传播交流的新途径,更是实现了与外国文化体系的内涵化交流。以饮茶为主的茶文化。作为独特的“附属品”,在被国际社会所熟知和接受的同时,日趋国际化发展和深度创新。
我国茶文化元素是基于长期而客观的饮茶活动所具体形成的,其中所诠释及展现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习惯,更是社会大众饮茶习惯的具体变化,从我国茶文化与大众生活习俗之间的关联性看,正是大众的广泛推崇和一致性认可,形成了我国茶文化的独有色彩。西方茶文化机制则形成于近代社会之中,其中融入和诠释了西方独有的近代文明,尤其是在工业革命之后,其内涵丰富且形式独特。在西方茶文化中,我们所具体品读的是一种成熟的文化观,尤其是充满西方文化色彩的独立茶文化机制。
对于任何一种文化机制来说,其最终都与人生感知和思维哲学之间有着本质化融合及价值诠释。社会文化的影响力、大众礼仪的本质性诠释等等,都在具体的茶文化中得以生动呈现。个人哲学的根源是自身对于茶和饮茶活动的理解与认识,所以在当前我国茶文化体系中,浓厚的哲学思维使得该文化的本质化内涵得以全面提升。
大众在饮茶过程中,通过具体的品茶活动,实现了自身情感的深化,以及思想理念的深化,并且通过哲学情思的必要融入,从而实现对饮茶活动和茶文化的独特认知。当然,我国茶文化是一种动态发展与文化诠释的综合文化价值,其在不断发展时,将具体的饮茶习惯和思想理念整体性融入,从而形成了价值内涵极其深厚的茶文化机制。
茶文化机制是由大众所具体创造的文化机制,实质上是由大众理解和创造出来的,所以,整个茶文化体系所能表达的是系统化的人生感知,其浓厚的哲学理念中,有着自身感知。在品茶过程中,人们需要置身在“静”的环境中,具体感受对饮茶活动的深层次品知。
茶属于东方文化的“原生元素”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诠释的不仅是东方元素,便是作为植根于我国文化的重要载体。长达几千年的应用,使得我国茶文化包含了极具我国特色和内涵的思维习惯。我国茶文化体系中包含了独特的中国思维,热衷于以情感表达的方式来进行层次化交流。对于我国大众来说,饮茶并非一种普通的生活习惯和价值理解,茶文化在饮茶认识不断成熟的背景下,层次化的精神内涵被融入其中,从而赋予了其独特的情感思维。
我国茶文化体系中所具体展现的精神理念和个人的人生哲学,是茶文化的重要精神外延,它们不仅是对茶文化思想内涵的深度诠释,更重要的是随着大众饮茶习惯而不断成熟,从而使得饮茶思想深化为具体的哲学思维,实现了茶文化人生哲学的深度表达。
在时代发展进程中,茶文化中所表达的审美艺术和精神思维,不仅实现了精神理念与个人心灵的升华,更是实现了自我超脱,尤其是实现了自我哲学的个人诠释与真实再现。从我国茶文化机制的具体表现看,其中所表达的人生哲学是一种心灵上的诠释,更是对茶文化的成熟认知。我国茶文化融入了诸多思想理念,尤其是我国是以儒家的思想和文化来治理国家,浓厚的儒家思想融入其中,茶文化已不仅是一种文化理念,同时也是重要的修身、养性之道。
西方各国本身不是茶叶的产地,但是茶的独特魅力并没有影响其价值的传递与表达。西方茶文化形成于近代历史之中,此时具备了茶文化发展与创作的良好环境。
西方茶文化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我国茶文化的文化机制。主要是以英美茶文化为代表进行具体研究,其中尤其是以英国茶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与我国的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所不同的是,西方茶文化机制中更多展现的是一种个性文化,并且以一种独特的理解方式来诠释饮茶人的风格感知。
西方茶叶主要依赖国外进口,因此,在西方茶文化机制中,我们并不能感受到像我国茶文化一样的丰富多样性,比如茶具、茶器等这些只有基于我国悠久的饮茶历史才形成的文化元素。西方茶文化是基于西方文化氛围和环境本身所形成的文化机制,其所具体表达的方式是将大众习惯进行深度诠释。与我国推崇自然不同,西方更多的是改造自然,这在具体的饮茶习惯中就能得以体现,比如我国饮茶时,更多是一种原生态的清饮风格,但是英式饮茶其往往是将牛奶、咖啡等诸多添加性元素融入其中,形成了西方茶文化的独特哲学。
从西方茶文化的形成时代背景看,此时社会的生产力已经得到了极大提升,饮茶条件也实现了极大提高。与我国“倡导勤俭”不同,西方茶文化更注重个人的享受。比如,英国下午茶将个人享受与精神化满足等诸多内涵融入其中,构建了极具自身属性的饮茶习惯。
西方大众的饮茶活动不仅有着自身的特色,同时更重要的是其将社交礼仪和大众认知等诸多内涵融入其中,从而以个性化和情感化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西方茶文化元素的独特内涵所在。
随着茶文化内涵的不断加深,我们不难看到整个茶文化机制中包含了诸多可以被综合利用和全面认知的重要元素,茶文化自然的生态环境和浓厚的文化环境,使得茶文化内涵成为了解各国文化的“主旋律”。我们相信文化在未来将继续发挥自身的独特价值及作用。而我们在理解茶文化时,必须从其中的精神理念认知角度出发,尤其要意识到整个文化的多样性所带来的层次化影响和实际价值。
[1]骆云英,王晨婕。中西文化比较模式与先验哲学框架--牟宗三儒家“新外王学”建构的理路及曲折[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117-119.
[2]尹丕安,王正平,赵恒君。中西文化传播的双向互动与文化转型兼评张西平《中国与欧洲早期宗教和哲学交流史》[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166-168.
[3]余荣宝,李玉鸽。儒家传统人生哲学现代化的机缘与价值--以现代新儒家人生境界说为中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3):128-129.
哲学与人生思考论文 篇10
[摘要]电影是文化的载体,电影文化影响人的思想。自起,北京大学每年开设澳大利亚历史与文化影视专题课程,介绍、分析8部反映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社会形态的影片。该研究以其中的《寻找阿里布兰迪》(lookingforalibrandi)为例,说明通过对电影语言的理解,学生对澳大利亚社会文化形态认同的增加以及对新一代移民在不同文化碰触和融合中实现自我身份认同的哲学思考。
[关键词]澳大利亚;多元文化价值观;电影《寻找阿里布兰迪》;哲学思考;高校电影课。
引言。
澳大利亚历史与文化影视专题课程是北京大学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英语必修课。课程需要深入分析8部以澳大利亚多元文化为主题的电影,全英文授课,每周2学时,总计2学分,每学期有学生65人。自20开课以来,学生通过电影这个独特的窗口,能够在理解电影语言的同时,深层次地了解澳大利亚多元社会文化形态,拓宽文化视野,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多元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反映新一代移民生活的《寻找阿里布兰迪》(lookingforalibrandi)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影片之一。学生通过这部电影,不仅认识了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社会形态的建构方式,也看到了拥有不同文化的移民在新国度寻找自我认同感的过程,理解了澳大利亚是由200多个国家的移民共同建构及其相互包容的社会特点。影片中的女主角乔茜阿旦布兰迪关于“我是谁”“我要的是什么”的疑问,引发了学生的哲学思考:在一个文化陌生的国度里,移民应怎样评价自我认同?如何才能拥有作为“新一代澳大利亚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今天的中国大学生大都使用汉语,在汉民族的文化环境中长大,缺少对多元文化的感悟。电影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与文化最直观、最生动、最深刻的映像;学生从电影课上获得的文化认知,就会构成他们人生经验的一部分。本文以学生课堂讨论和论文报告为基础,讨论影片《寻找阿里布兰迪》是如何帮助学生建构澳大利亚多元文化形态的认知体系以及引发学生对新一代移民自身认同感的哲学思考的。
一、多元文化的哲学构建。
(一)多元文化理论。
学者沃特森指出,多元文化主义作为特定时代背景下社会的巨大变化,与宗教、教育、种族关系的发展密切相关。由于人类文化的多元起源,也由于当下人类文化在多元基础上向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多元文化主义成为当前国际学术界文化研究的一种倾向,并成为世界各国的共性。多元文化成为一种文化观、一种历史观、一种理念、一种政治层面的公共政策[1]。多元文化主义追求不同群体在文化和物质上的共同繁荣,维护人类自身的自由和尊严;同时,它尊重文化差异,强调民族文化的平等与认同。位于南太平洋的澳大利亚,19摆脱英国政治、经济的殖民统治,宣布独立。独立后的澳大利亚受民族中心论的影响,开始推行以盎格鲁盖尔特人为核心的“白澳”政策以确保其血统的纯正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0多个国家近560万移民的进入,尤其是有色人种移民的纷至沓来,使得澳大利亚的语言、宗教、文化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因此,澳大利亚政府不得不放弃单一的“白澳”政策和民族中心论。由此,澳大利亚实施了多元文化政策,形成了多种民族平等相处的多元文化社会现实。这就使多元文化社会形态发展成为战后澳大利亚社会最显著的变化。王晓凌认为,多元文化主义已成为政治诉求的出发点和依据,从这个依据出发,澳大利亚的政治目标指向多元的平等,即所谓的“群体认同”。“群体认同”体现了社会的宽容性和包容性,成为澳大利亚民族的一个特征,并且作为澳大利亚价值观的核心已得到确立[2]。
在多元文化的社会里,移民们开始逐渐意识到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对以上问题的追问反映了他们在新社会环境中希望被认同、被尊重的诉求,表达了他们对满足自我需求的渴望。“知道你有需求”是希腊德尔斐神庙门楣上的铭言,而此话最早源于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将“认识你自己”作为自己哲学原则的宣言[3]。人在世界上都渴望认识自己的价值并实现自我价值,而这个过程就是在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哲学追问。而王晓凌认为,人的需要作为价值形成的主体依据和判断尺度,在理论上成为开启多元文化价值观之门的'钥匙。从一定程度上说,有什么样的需要,其对应的价值观念就会产生;而伴随价值观产生的诸多问题,相当程度上也是通过需要来解决的。以社会层面的宽容性和包容性为特点的澳大利亚多元文化主义顺应了几代移民们的需求,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因此应运而生[4]。
二、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电影《寻找阿里布兰迪》。
电影《寻找阿里布兰迪》是澳大利亚导演凯特伍兹(katewoods)根据梅莉娜马尔凯塔(melinamarchetta)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影片于在全澳上映,深受澳大利亚人喜爱。其主题“寻找”反映了新移民扎根澳大利亚后所面临的困顿与他们随之产生的思考。在多元文化碰触的社会现实面前,对自我的认知与重塑自我的渴望,是移民在新世界中通过奋斗寻找自我认同的精神缩影和映照。同年,《寻找阿里布兰迪》获得了包括最佳故事片奖在内的5项澳大利亚电影学院奖。影片一开始就将观众带入悉尼郊外的意大利移民社区,一群西西里移民欢快地庆祝他们传统的西红柿节,但女主角、高中生乔茜阿里布兰迪却不喜欢这种囿于意大利背景的生活并愤然离去。电影的“寻找”主要围绕两个主题展开。一个主题表现了乔茜在贵族学校寻找认同感过程的痛苦。由于学习优异,她就读于天主教私立女校并拿到了奖学金的殊荣。这所贵族学校几乎没有移民学生,因而17岁的乔茜感到很不适应。她努力学习,渴望被认同、被关注,却又无法融入周围上流社会同学的圈子中。在天主教学校就读期间,她遇见了她的白马王子马修,然而之后生活上的种种冲击、边缘身份以及跨文化的经历让她陷入苦恼当中。另一个主题则体现乔茜对意大利传统家庭的不满。乔茜的生父麦克阿里布兰迪在乔茜出生前就离开了她的母亲克里丝蒂,乔茜出生后与单身母亲和外祖母生活。在意大利文化传统中,这样的家庭往往遭人议论,所以母亲从不向作为女儿的她谈及生父的事情。在家里,她的外祖母时常唠叨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是三个被诅咒的阿里布兰迪女人”。乔茜阿里布兰迪从小羡慕旁人有结构完整的中产家庭,她对自己家庭的传统感到尴尬,觉得自己和家庭几乎属于两个世界。通过一个偶然的线索,乔茜找到生父麦克阿里布兰迪,两人和解了,父母和外祖母也冰释前嫌。乔茜通过寻找生父突破了传统家庭的籓篱。影片结尾又回到了传统的意大利西红柿节的场景,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乔茜没有离开,而且由于有了生父的陪伴,她第一次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电影最后是她微笑中的独白:我知道,我是爸爸和妈妈的女儿,我是外祖母的外孙女,是移民的后代。电影“寻找”隐含着新一代移民对自我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渴望:我到底是谁?我来这里该做什么?乔茜对自我身份的“寻找”,暗含着澳大利亚移民们对新生活的寻找与他们对社会认同感的渴望。
三、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哲学解读。
历史建构主义倡导把学生作为“建构知识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5]。课堂中的影片分析作为积极的信息加工过程,反映了建构主义的认知原则。65名学生既是信息的加工者,也是新信息意义的建构者。电影意义通过观看电影习得,而观影后任何关于电影的诠释都是对电影隐含的社会文化的解读。电影语言有助于学生理解其意义,而意义传递出的价值观则会影响学生的思想。学生对《寻找阿里布兰迪》影片中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哲学思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层面。
(一)对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社会形态的认知。
学生在选课前对澳大利亚社会文化形态了解甚少。为了使学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整个《寻找阿里布兰迪》的观影学习、影片分析以及课堂讨论持续了4周时间。4周的学习涵盖教师对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的梳理,对包括《寻找阿里布兰迪》在内的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电影的介绍以及学生的观影和课堂讨论。4周后,他们提交对《寻找阿里布兰迪》影片主题思想的分析报告。表1显示了65名学生在观影前后的讨论和论文报告中对澳大利亚多元文化价值观关键词使用的变化。从表1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学生观影前对澳大利亚国家形态和社会文化形态的认识更多地集中于白人文化上:“白澳”政策、白人文化、白人种族优越感。同时他们对这个国家的认知较多地停留在对悉尼歌剧院、热带沙滩、考拉、袋鼠等国家标签的认识层面上。而通过对《寻找阿里布兰迪》等影片的品鉴,学生了解了新移民在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环境中挣扎、适应的过程。从表1观影后的反馈中我们发现关键词选择的变化:多民族和多种族,多元文化主义、多元文化并存。这说明学生通过影视学习建构了对这个国家多元文化社会形态的认知体系。当课堂讨论谈到观影后对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的理解时,一些学生认为判断一个多元文化社会的主要标准,不是看其移民人口数量,而是取决于各个移民文化之间是否平等、是否相互影响。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应当被认为比其他文化更为优秀。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在澳大利亚这块大陆上,人人相互包容、平等相处,形成多元文化的宽容环境,这个过程不是自觉发生的结果,而是单一政策与多元文化现实碰撞和妥协的结果。各国移民本来拥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家园,融入澳大利亚新环境后,又要适应新的文化环境,确定自我身份认同,进而形成“我是澳大利亚人”的群体认同。从课堂讨论和影片分析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这个国家的认识是从表层开始逐渐深入,接近澳大利亚国家的文化核心价值观。电影《寻找阿里布兰迪》讲述的正是移民融入澳大利亚后获得身份认同感的过程。乔茜的故事就是移民们扎根新环境、寻找自我认同感的缩影。包括《寻找阿里布兰迪》在内的多元文化电影,很好地展示了200多个国家的移民在澳大利亚这个古老的土地上共同建构起来的、相互包容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学生通过理解澳大利亚电影,完成了对澳大利亚多元文化价值观认识体系的建构。
(二)对““我是谁”追问的内涵分析。
在多元文化的社会里,越来越多的移民渐渐产生了疑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我在新的社会形态下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在不断的探索和寻找中,他们开始发现自己有被尊重、被认同的精神需求。乔茜生活的时代,正是澳大利亚从单一文化向多元文化过渡和发展的时期。移民后裔在当时被视为二等公民,不受尊重,而这样的人文环境,不断地挑战着乔茜的认同底线。意大利文化习惯中对单亲家庭孩子的歧视,使她对自己的文化习俗感到羞愧,让她在传统的意大利西红柿节上选择离去。进入移民甚少的贵族学校后,她努力进入同学们的视线,成为他们的朋友,盼望拥有澳大利亚同学的富贵生活。她在学校里追求白马王子马修,渴望嫁给他,以进入上层生活圈,获得白人的文化认同,但最后她没有成功。乔茜痛苦地游走、挣扎于两种文化之间。她渴望被同学关注,希望获得认同,努力寻找她要的生活,但她却在这个过程中因失去自我而感到痛苦万分。对两种文化冲突的恐惧驱使她不断问自己:我到底是谁?我到底要的是什么?乔茜说,“i’vecomeformyselftoretrieve.”(我是为了来寻回我自己)。这里的“寻回”包含了乔茜希望寻找她要的体面生活,寻找她的生父麦克阿里布兰迪,寻找属于她自己的完整家庭,寻找她生命中的自己。影片课堂讨论以头脑风暴的方式进行,学生的思想进行了激烈的碰撞。有学生认为,作为新移民后裔的乔茜对于被认可的渴望,是她在澳大利亚新环境中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毕竟人作为社会的人,都有实现自我需求的权利。在乔茜所在的贵族学校中,随着移民学生的不断增多,也由于移民后代的优异表现,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以往的认知在慢慢地发生改变。乔茜在找到自己的生父麦克阿里布兰迪后,第一次发现自己也像其他同学那样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乔茜邀请同学参加传统的意大利西红柿节时也第一次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她明白了移民后代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得到大家的认可,受到应有的关注和尊重的。从下面的表2中我们可以发现,乔茜通过从“我是谁”的发问到影片结尾时说出“我就是我自己”的过程,找回了现实中真实的自己。乔茜在寻找生父麦克阿里布兰迪的过程中,也是在学校师生对她态度改变的过程中,经过痛苦的摸索,确定并认可了自己的身份:我就是移民的后代,我就是我自己。对自我的认定与重塑,是几乎所有移民都面临的问题;而乔茜对自我身份的探寻,也隐喻澳大利亚新移民对自我的重新定位,对新生活的不懈探寻。20世纪的移民涌入,使得以盎格鲁盖尔特人为单一核心的“白澳”政策转变成包容移民语言、文化习惯的多元政策,澳大利亚也成为以200多个民族、多样的文化宗教为基础的独特组合。这也是《寻找阿里布兰迪》在20公映后广受好评并获得5项澳大利亚电影学院奖的历史与文化原因。
四、结语。
本文以建构主义原则为基础,以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电影《寻找阿里布兰迪》为范例,讨论了学生通过影片学习,建构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社会形态的认知过程。学生从《寻找阿里布兰迪》的女主角乔茜阿里布兰迪身上,了解了澳大利亚这个南太平洋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建构起对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社会形态的认知体系。正像《寻找阿里布兰迪》中的乔茜成为白人贵族学校的优等生但并没有放弃“我是从哪里来的”的身份认同追寻,二战后,澳大利亚移民们共同努力创造出一种新型的多元文化生活方式,而这种方式也让移民在新的国度里寻找到“我是澳大利亚人”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吴磊指出,澳大利亚人在历史的反反复复之中重新确立了对自己群体身份的认识。这种“身份确认”即“我是谁”的过程不仅反映了澳大利亚构建民族国家的历程,也反映了“澳大利亚人”实现民族认同的演进过程[6]。
[参考文献]。
[1]沃特森.多元文化主义[m].叶兴艺,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5]陈坚林.从辅助走向主导:计算机外语教学发展的新趋势[j].外语电化教学,2005(4):9-12+49.
哲学与人生思考论文 篇11
人生观问题离不开世界观和历史观。对待人生一些根本问题的回答都是与世界观、历史观相联系的。共产主义人生观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关于人生意义、价值、目的的基本观点,完全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依据的。
首先,人生观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对人的本质、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理解。正是在这个基础点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共产主义人生观奠定牢固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的观点,使得马克思主义在思考人的生命的意义时突破了历来着眼于人的生物性和人寿长短的局限。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同于其它动物与自然的关系。人在自然界中处于一种特殊地位,原因在于人是能进行自觉劳动的创造性动物。人的创造能力使得人超越其它动物之上。世界上只有人为自己创造了一个人化的世界,创造了自然界本来不存在的东西。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正如其它生命一样不是永恒的。人的生命的意义在于它的创造性。人的一生很短,如果尽干坏事,又会被世人感到太长。如果在有限的生命中充分发挥它的创造作用为社会作出贡献,这种生命光辉而充实。人的生命的创造意义并不仅仅限于生时。不少人生时寂寞、穷困、潦倒,甚至为人误解,频遭摧残,可死后被重新发现,再现辉煌。许多学术著作亦复如此。生时无法出版,死后成为不朽之作。这说明生命的长短并不是人的生命意义的关键所在。
人不仅是创造性的动物,而且是社会性的动物。这两者是不可分离的。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新版第1卷第56页)这就是说,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人与人的相互关系,是无法说清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如果仅仅把人看成孤立的个体,必然把人的生命看成一支短短的暂时点燃的蜡烛,很快化为灰烬。从人的社会本性出发,把人作为社会成员来考察,就会看到,人的一生虽然短暂,但由个人组成的社会却是久远的。人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由人类组成的火炬。每一代人都应该把它烧得更旺。这同时也就是把个体的生命由暂时变为永恒、有限变为无限。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没有对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人的社会本质的正确理解是不可能的。
其次,生与死的问题,是人生观中最重要、最难解决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两方面对生与死的问题作了回答。
人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个体是自然存在物,它与宇宙中的一切生命现象一样,必然是有生有死、有始有终。人的自然寿命有限,而且只有一次。追求长生久视、成仙成佛,都是宗教唯心主义的幻想。辩证法的规律是理解生与死的钥匙。毛泽东把死称为辩证法的胜利。
对生与死的理解不能仅仅以自然规律为依据,而必须求之于社会规律。同样是生,有的生得伟大,有的苟且偷生;同样是死,有的死得伟大,有的死得窝囊。所谓重于泰山、轻于鸿毛讲的就是死的意义问题。这个死的意义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可以说,英雄与懦夫、留名千古与遗臭万年的分界线往往决定于对死亡的态度。中国古训临难毋苟免,讲的就是气节,也是对待死亡的态度。死亡中最壮烈最感人的是为事业、为正义而献身,死在刑场和战场上。我们不仅要以哲学家的通达服从自然规律来对待自然的死亡,而且要以革命家的气概以视死如归的勇气对待为正义和真理而献身的死亡。前者是智者,后者是勇者。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夏明翰烈士的名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是对死的认识的最高境界,是对死的意义理解的通达至极,是勇者与智者的结合,是以对自然规律与历史价值认识为依据的人生态度。
哲学与人生思考论文 篇12
1.人生,就是一边拥有,一边失去;一边选择,一边放弃。今天陌生的,是昨天熟悉的;现在记住的,是以后淡忘的。不是人生选择了你,而是你选择了人生。
2.世界上最永恒的幸福就是平凡,人生中最长久的拥有就是珍惜。
3.我们都在人生这个故事里,演绎着自己的精彩人生。风景,不管是现在还是过去,都是远远地静静地看静静地想,那才是风景,如果闭上眼睛冥想自己在风景之中,又常常觉得煞了风景。
4.其实人生需要很少很少,一杯水,一碗饭,一句我爱你。但是这杯水,他希望是那个爱他的人端给他的,那碗饭他希望是爱他那个人给他做的,那句我爱你他希望是那个爱他那人亲口对他说的。
5.没有人嘲笑你的梦想和努力,他们只嘲笑你的实力和贫穷。
6.当生活把你抛进火坑,你不得不在里面时,根本谈不上什么坚强和勇敢。你有的不过是活下去的本能,别人所能承受的你也同样能承受。
7.人生如棋,黑与白的交错,生与死的交融;人生如棋,所以有了“闲敲棋子落花灯”的闲适,“长人只消一棋局”的洒脱;人生如棋,这是一种竞争,亦是一种调和,漫漫人生,变换不定,令人也难免举棋不定。棋势无定,棋局难料,以不变应万变,胸有成竹,等闲应对看春秋。
8.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
9.气球,热衷于别人的吹捧,却经不得一点儿尖锐批评。
10.苦苦地挽留夕阳的,是傻子;久久地感伤春光的,是蠢人。什么也不愿放弃的人,常会失去更珍贵的东西。
11.尊敬一个人是要尊敬他的行为,而不是他的年龄。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正确,那么不管他多大岁数,都不能尊敬他,反而要去指责他。
12.烟花不能让人们一辈子记住它的美丽,所以它用它的生命来完成对美丽的最好诠释。
13.生活可以是甜的,也可以是苦的,但不能是没味的。你可以胜利,也可以失败,但你不能屈服。
14.人生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宋]岳飞。
15.你全心全意爱一个人,可对方不一定在意你。反倒曾伤害他的人,却总被心心念念。所以对人好并不会令爱情长久。你对人好的同时,有没有人对你一样好,这才是重点。当你爱一个人超过爱自己,这是真爱却不是好生活。其实相爱就是,你真心对他,他真心待你,谁也不辜负谁。
18.一切借口均属废话,都是用以掩饰不愿牺牲的借口。
19.第一个青春是上天给的;第二个的青春是靠自己努力的。
20.笑着面对,来不去埋怨。悠然,自随心,随性,随缘。
21.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明]冯梦龙。
22.面对生活的一切,我们要有原则,不要迷失方向。
23.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坚定的走向你,不迷惑,不慌张,不犹豫。
24.人生难免经受挫折,风雨过后就是彩虹;生活难免遭受苦难,雨过天晴终有阳光。
25.你好像瘦了,头发也变长了,背影陌生到让我觉得,见你是上个世纪的事,然后你开口叫我名字,我就想笑,好像自己刚刚放学,只在楼门口等了你五分钟而已。
26.人穷志不穷。
27.结婚过日子,钱真的很重要。“有情饮水饱”只是一厢情愿的幻想,“贫贱夫妻百事哀”才是现实。
28.一路走过,没有谁能一直陪你到底;经历风雨,没有谁能完完全全把你代替。
29.心里鸡汤也好,人生哲理也罢,请记得知行合一。
30.目标象蝴蝶,你去追它会追得很辛苦;如果你种很多花,蝴蝶会自己飞过来,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获得更多机会,成功不是战胜别人,而是改变自己!
31.拿得起,实为可贵;放得下,才是人生处世之真谛。
32.你纯真,善良,你真诚,有爱心。我珍惜,我幸福。
33.也许你听过笨鸟先飞,但是你绝对没记住,枪打出头鸟。
35.有些事情,不谈是个结,谈开了是个疤。
36.成功之花,人们往往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
37.别以为付出就有回报,凡事只有不计回报,方能践行以德报怨。特灵!
38.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是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那么忘记了。幸福,不是长生不老,不是大鱼大肉,不是权倾朝野。幸福是每一个微小的生活愿望达成。当你想吃的时候有得吃,想被爱的时候有人来爱你。
39.沿途风景再美,也抵不过有你的荒野,四季更迭,唯有你不可辜负。
40.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就永远只能是死水一潭。
41.生活,就是面对现实微笑,就是越过障碍注视未来;生活,就是用心灵之剪,在人生之路上裁出叶绿的枝头;生活,就是面对困惑或黑暗时,灵魂深处燃起豆大却明亮且微笑的灯展。
42.没必要让所有人知道真实的你,或者是你没有必要不停地向人说其实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因为这是无效的,人们还是只会愿意看到他们希望看到的。
43.人生总有一些路,需要自己走,总有一些事,需要自己做。无论坎坷,还是平坦,无论顺利,还是棘手,一些路,一些事,总得自己去面对。任何人,不论亲疏都无法代替,也不能代替,艰难,你自己去承受,欢欣,你自己去感受。人生的起起伏伏,风风雨雨,生活中的一切一切,靠的主要是你自己。
44.痛过之后就不会觉得痛了,有的只会是一颗冷漠的心。
45.把自己弄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从容的面对这个世界!
46.我越来越相信,创造美好的代价是:努力、失望以及毅力。首先是疼痛,然后才是欢乐。
47.如果你想走的快,那么你就一个人走,如果你想走的远,那么就一起走。
48.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的不幸,永远有人比你更加不幸。
49.别人稍微一注意你,你就敞开心扉,你觉得这是坦率,其实这是孤独。
50.当一个人选择成长的时候,往往也是选择不被人理解,因为你要走你选的路,不是他们认为你该选的路。
51.我们可以悲伤,但一定要坚强。
52.有人说人生苦短,及时行乐。有人说,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奉献中去。人生如歌,旋律优美,唱歌的人得用心去感受融入其中才能唱出动听的旋律。
53.路过风和雨,才知道不弃的是深爱,经历荣与衰,才懂得不变的是真情,走过一段路,经历一些事,才能真正看清一些人,患难时,读懂了人情冷暖,平淡中,体会到缘分善变,时间,会沉淀真挚的情感,风雨,会历练值得珍惜的情缘。
54.我爱你就是要在开心时看得到你,生气时看得到你,你不能错过我的情绪起伏,你不能错过我的死,就是我想去当小偷,你也得陪我去当鸳鸯大盗。
55.出很多绝妙的主意,但却办不成任何事情。
56.放弃并不代表你没本事,有时候正因为你足够强大,才能够放开曾经紧握的手。低调并不代表你没实力,有时候正因为你足够优秀,才不会去过多的张扬自我。忍让并不代表你没魄力,有时候正因为你足够自信,才不会去计较一时的得失。简单并不代表你没经历,有时候正因为你足够成熟,才不会让自己活得太沉重。
57.请你一定要有自信。你就是一道风景,没必要在别人的风景里面仰视。
58.从明天起,做一个这样的人:率性而行,继之而悟,随遇而安。以最自然的姿态和意愿去生活,你会发现内心深处的快乐,将不可一世地蓬勃生长。
59.柔情暖和了我孤寂的心扉,真爱打动了我沉睡已久的情感,我会用我所有的爱去呵护你一世,用所有的情去陪伴你一生,请相信我们的爱会天荒地老,我们的情会万古长青。
60.做事,进有招退有术;做人,心无边行有度。看淡纷扰,看轻得失,来了、去了,随缘随喜。功名利禄皆为过眼云烟,不是自己的不要强求。真正的君子是,明知有机可投却不为所动。做人不求问心无愧,只求无愧于心。
61.出门走好路,出口说好话,出手做好事。
62.在转世的路上,彼岸的鲜花盛开。根本没有性别的迹象。月亮很亮,风轻轻地吹着,给了他一顿告别晚餐。
63.因为爱过,所以不会成为敌人,因为伤过,所以不会做朋友。
64.有天当你想起我,时间已摆平所有的错,也学会不再问为什么,会不会怀念当初的炙热一路上经过各自曲折。
65.“对,很对,是歧途,就是歧途!”闵可夫斯基非常专注地说,“看到了吧,只有这样的歧途,才能留下足迹!”
66.二,深夜,我喜欢这种孤独,适度的,宁静的,是心灵最释放的一刻,那些曾经的任何经历都好像无足轻重了,只有安静才在此刻最重要。
67.今天再大的事,到了明天就是小事;今年再大的事,到了明年就是故事;今生再大的事,到了来世就是传说。
68.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69.一*人生,总是这样,一些路,无论曲折与否,都要自己走;一些事,无论喜悦与否,都得自己尝。生活,不论是否顺利,我们都要面对,都要承受,苦乐,都是自己的,没有谁能够替代。艰难的历程,既是磨难,也是责任,前行途中,我们逐步理解了人情,感受了亲情,懂得了珍惜与爱心,这就是我们的人生。
70.一个细节足以改变一生。
71.对你有帮助的东西,并不都是唾手可得的。
72.态度决定高度习惯主宰人生。
73.学会忽略,是通向内在平静的一条大路。
74.吃亏的总是自己,记住,吃亏才是福气。
75.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生活目的本身——这种理论基础,我把它叫猪栏的理想。……人们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是可鄙的。应该相信,自己是生活的战胜者。如果我们生活的全部目的仅在于我们个人的幸福……那么,生活就会变成一座可怕的地狱。
76.人生只有创造才能前进;只有适应才能生存。
77.人真的要自己争气,一做出成绩来,全世界都会和颜悦色。
78.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79.一个人几乎能够在任何他怀有无限热忱的事情上成功。
80.如果你感到平凡的工作不快乐,那么失业的滋味将使你更苦恼;如果你认为平静的生活不舒爽,那么病痛的日子将使你更痛苦。
82.或许你永远不会知道,我用一切你知道或者不知道的方式关注着你。
83.生活是公平的,你不为赚钱辛苦,就要为省钱发愁。早安,加油!
84.对于攀登者来说,失掉往昔的足迹并不可惜,迷失了继续前时的方向却很危险。
85.犯错,就诚实的认错;狡辩,诿过只会害了你自己。
86.人生最重要的并不是努力,而是方向。压力不是有人比你努力,而是比你牛叉几倍的人依然比你努力。即使看不到未来,即使看不到希望,也依然相信:自己错不了,自己选的人错不了,自己选的人生错不了。
87.火把倒下,火焰依然向上。
88.不要总是怀念过去,昨天的太阳,永远晒不干今天的衣服。
89.生活让我们习惯了伪装掩盖隐藏,因为世界就是这样,谁敢摘了面具,在人群中游荡,那样连灵魂都会东躲西藏。人生最幸福的是,累并快乐着,你现在不累,以后就会更累。
90.不好好的逼自己一把,怎能知道自己内在的潜力是有多大?
91.励志人生不是每个努力的人都会成功,只否。
92.成熟是给陌生人看的,傻逼是给小伙伴看的,幼稚是给喜欢的人看的。
93.沙漠里的脚印很快就消逝了。一支支奋进歌却在跋涉者的心中长久激荡。
94.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不想干什么,就有能力不干什么。
95.松开虚伪才能得到真心,忘记伤害才会留下美好。
96.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97.禅,是一种心境而已。走过的故事,明白了就可以了、其实,文字的疏远未必不是坏事,就像自己,不愿意纠缠于岁月,也不愿意周旋于感慨、话,有时候说出来像刀。但是,现实如此,如此而已吧。柔软还有,只是更深了。流年似水,看不透的是红尘中镜花水月;往事如烟,挥不去的是岁月荏苒一过往;待得繁华落尽,只余回忆。
98.拥有远见比拥有资产重要,拥有能力比拥有知识重要,拥有人才比拥有机器重要,拥有健康比拥有金钱重要!
99.想要逃避总有借口,想要成功总有方法!
100.别人谈恋爱靠长相,靠套路,靠花钱。而我就单纯多了,只靠对方眼瞎;非要让现实给你一巴掌,你才知道社会有多虚伪,非要让所谓的朋友把你伤的什么都不是,你才知道人心可畏。
101.宁愿花时间修炼不完美的自己,也不要浪费时间期待完美的别人。
102.永远都要活给自己看,而且笑容要特别灿烂,别在乎别人的指指点点,做好你自己,让看不起你的人高攀不起,让看得起你的人更喜欢你。
103.佛说:万发缘生,皆系缘分。
104.用行动祈祷比用言语更能够使上帝了解。
105.导师被问住了,直到三天后,他才兴冲冲找到爱因斯坦:“你那天提的问题,我终于有了答案!”
106.人生是一列单向行驶的火车,中途会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站点停靠,但是永远不售返程车票。在这列火车上,有些事情可以做,有些事情必须做,有些事情可做可不做,有些事情坚决不能做,做与不做的选择,决定了人生的方向;做多做少的差别,决定了人生的高度;做好做坏的结果,决定了人生的质量。
107.时间是所向披靡的武器!励志人生人生的丰富多彩,也不要因为过错而郁郁寡欢,绝不可以视作俗物,不必强融。
108.人生啊,真的是充满了感慨,什么样的人生才算是好的人生的,我觉得应该是自信的,自强的人生。名人的人生一定是幸福的吗,我觉得不是每个人都有他的烦恼,我们当下要做到的就是要做好自己,做有个性的自己,为自己的人生不留遗憾而努力。
109.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有的人活得轻松,而有的人为什么活得沉重?前者是拿得起,放得下;而后者是拿得起,却放不下,所以沉重。
110.人生四季,寒暑交替,静心体味生活的悲与喜,笑看起起落落。
111.修心当以净心为要,修道当以无我为基。过去事,过去心,不可记得;现在事,现在心,随缘即可;未来事,未来心,何必劳心。
哲学与人生思考论文 篇13
关于价值,马克思曾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p406),那么,价值总是客体对于主体来讲的。从这种意义上说,顾名思义,人生价值就是作为客体的一个人的人生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但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其人生的所作所为不可能只满足于自我的需要,同时还应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主体就有两个,即主体的个体自身和主体的社会,人生价值的涵义就是一个人的人生或人生的所作所为对个体自我需要的满足和主体社会的需要满足。
人生价值就是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个体和社会是主体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2](p287)。“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就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3](p67)。“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3](p67)由此可见,个体总是客观存在,在现实生活中总要体现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存在,因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从而人生的自我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个体追求人生自我价值无可厚非;从本质上说,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是人的一生对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然而,社会是由个人组成,个体离不开社会,社会的需要与个体的需要总是有着内在联系,社会的需要从本质上看也是人的需要,个体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在本质上就具有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性质,个体的人生自我价值在本质上就是个体的人生社会价值[2](p287),因此,人生价值是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没有个体的人生自我价值,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发展,忽视个体的人生自我价值就会失去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源泉;漠视人生社会价值,整个社会也就无法形成一股奋发向上的凝聚力。
实践是人生自我价值与人生社会价值有机统一的根本路径。马克思曾指出“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4](p273)可见,人是一种有意识的存在,人能在实践中通过创造劳动满足自我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同时也满足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换言之,人在实践中既能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又能实现人生的社会价值,并把两者进行有机统一。人生价值的实现就是人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着人生的自我成长,满足人和社会的需要,实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
二、自我评价的两大功能发挥及其对人生价值的意义。
自我评价就是主体对自身的评价活动,可分为个体主体的自我评价活动和群体主体的自我评价活动[5],自我评价是一种重要的评价形式,在自我评价活动中,主体两重化,即主体对作为客体的主体的评价活动。自我评价不仅具有独特的自我功能,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6].
自我评价首先体现在它的自我功能上,它促进人们进行自我验证、自我证实和自我完善,为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提供动力。根据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一旦人们有了关于他们自身的想法,他们就会努力证明这些自我的观念;一旦人们对自己形成了相对完整和定型的评价,就会想方设法通过证实自己的能力来减少对这种自我评价有威胁的各种负面影响,人们希望他人对自己的认识、理解与自身的自我认识保持一致[7].也就是说,人们会不断地反思自我,并证实自己的价值;在人们形成自我评价后,当感到自我评价的某方面受到威胁时,人们会加倍地完善自我、提高自我;那么,自我评价的自我功能还表现在有利于主体的自我完善上。因此,自我评价的自我功能对人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其次,自我评价还有它的社会功能。自我评价的社会功能体现在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个人对待他人的态度,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发现,人们的评价决定态度,而不同的态度就必然有不同的行为,从而导致不同的人际关系[8],那么,一个人的自我评价往往能够折射出这个人对于人生自我价值和人生社会价值的态度。正确的自我评价会使主体对自我、他人以及对待社会关系有正确的态度,能够使主体勇于承担社会的责任,具有担当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整个社会充满人生的正气。
自我评价的两大功能对于人生价值的选择和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克服自我评价可能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自我评价的两大功能,合理地利用这些功能来促进个体的自我发展和社会的良性发展,使之为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服务。自我评价的两大功能对人生价值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有助于个体人生价值的选择和实现。自我评价的自我功能促进个体进行自我验证、自我证实,自我审视人生,并不断完善自我,合理地选择自我人生价值并实现它;从自我评价的积极性质上看,自我评价能够成为人发展的一种内在驱动力,使人的主体性得到提高,激发人生奋发进取的精神,从而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来实现人生的价值,这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二是促进良好社会关系的形成,使整个社会充满人生的正气,为个体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一个能正确评价自我的人,一般会正确地评价他人;自我评价影响着人的交往方式,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发挥自我评价的社会功能促进良好社会关系的形成,促进人际友善,使社会充满了人间的友爱、蓬勃的生气以及人生的正气,从而为个体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也有利于社会成员树立正确、合理的人生观、价值观。三是减少“我”对人生价值的自我评价与社会对“我”的人生社会价值评价的偏差,正确地看待偏差,更好地进行自我评价活动。在自我评价活动中,我对“我”的评价常常会出现偏差,社会对“我”的评价会出现偏差,以及我对“我”的评价与社会对“我”的评价之间也常常会出现偏差或不一致的情况,这是题中应有之义。因此,自我评价的自我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有效发挥,在良好的社会关系和正确的自我评价下,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减少“我”对人生价值的自我评价与社会对“我”的人生社会价值评价的偏差,并使个体正确地看待偏差所产生的原因,以便能更好地进行自我评价活动,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三、自我评价论视域下人生价值实现的思考。
人生价值的实现是个人主观努力和社会客观条件的共同结果。在当今社会,对人生价值的自我否定而导致人生意义失落以致采取自杀行为的人毕竟是少数,而存在不同程度的人生无意义感的人则很多。那么,如何由人生的自我否定转化为人生的自我肯定,如何对产生人生无意义感的社会因素进行改造,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从自我评价论视域来思考,人生价值的实现既需要个体的自我人生忧患意识,也需要社会对自身予以反思。
1.个体:在人生的忧患意识中自觉地进行人生塑造。
忧患意识与安乐意识相对应,即不满足于现状的意识,往往通过理性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或通过积极批评揭露错误,或从对事物的肯定中发现潜伏的矛盾,期冀推动社会更加健康地向前发展。从内涵上看,忧患意识是一种责任意识和局安思危意识,凸显了社会主体的精神自觉,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个人具有自我人生的忧患意识则体现了个体对自我人生责任感的自觉意识。一个具有忧患意识的人,必定是一个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人,对自己的人生、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的深切担忧和关切。
哲学与人生思考论文 篇14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我们高中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的影响较为深刻,使得我们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出现了一定问题。文章将提出市场经济背景在我们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探究我们学生人生价值观数显问题的影响因素。
人生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人生目的、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人生观和价值观二者的中心问题。人生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如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其对我们学生人生价值观产生了较大影响。因此需要对我们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给予关注和重视,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解决存在的问题。
(一)重个人价值,轻社会价值。
重个人价值轻社会价值是市场经济背景下我们高中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之一。如今大多数的同学都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自我表现意识,在每件事情上都强调自己的主体意识,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1]只有较小部分的同学认为应该以对社会的贡献来衡量自己的价值,在他们的认知里,人生价值便是自我价值,人生幸福便是个人幸福,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
(二)重物质利益,轻精神追求。
重物质利益轻精神追求是市场经济背景下我们高中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之二。市场经济下的同学普遍存在重功利、讲实惠,看重物质利益的趋向,相当一部分的同学认为物质利益大于精神追求,甚至有的同学偏激地认为金钱便是衡量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的唯一标准,自己未来的目标,便是要赚很多很多的钱。
(三)重才轻德。
重才轻德是市场经济背景下我们高中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之三。市场经济下,大多数同学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仅仅取决于学识、才能、机遇、社会关系等,而与个人品德没有太大的关系。如今许多同学不讲社会精神文明和社会公德,行为粗鲁、谈吐庸俗,“高分低能”和“高分劣德”的情形屡见不鲜。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双重影响。
矛盾具有普遍性,市场经济对于我们高中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影响有着积极的一面,同样也有着消极的一面。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利益原则、等价交换等对于培养我们高中学生的自立自强精神、效益观念、竞争观念、创新意识和拼搏意识都有着积极作用。[2]但是同时市场经济存在盲目性、自发性等弊端,利益原则和等价交换原则等在一定程度上都对我们高中学生人生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如市场经济中利益是进行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强化了个人利益和小集团利益,促使了我们高中学生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滋生。又如等价交换原则,其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但是其应用到社会社会生活中,则会让人产生“一切向钱看”的思想,不利于我们高中学生助人和奉献的进行。
(二)社会信息和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影响。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使得我国社会快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互联网也越来越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我们高中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拓宽,多元化的社会信息和社会价值取向对同学们产生了较大冲击。尤其我们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还不足,极易在纷繁复杂的思潮和信息中迷失自我,出现多元矛盾和摇摆不定的情形。尤其近年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快速发展,已是世界大国,西方国家一直企图通过文化来影响我国民众的思想,使得我国在内部产生矛盾。因此,我们高中学生必须要提高自己的“眼力”,在多元化社会信息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下也能保持初心。
(三)学生自身意志品德不稳定性和可塑性强的影响。
我们高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的后期,但是其仍然兴趣较为广泛,好奇心和求知欲也较强,渴望与世界进行沟通交流,意志相对于承认来说还较为不稳定。[3]高中教育是传统的、纯粹的、理想化的教育方式,但是实际生活中,我们高中学生却要面对大量的、世俗化的、具体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造成其思想上的矛盾和困惑。此外,我们高中学生在生活的过程中还不能够正确地应用辩证法来认识自己和他人,尤其是自我意识的膨胀,不愿意接受老师和学校灌输式的教育,渴望进行自我奋斗和拼搏,渴望自己的才华得到肯定,从而过分注重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产生漠视群体的观念。
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社会提供特定的人生环境,人生的社会价值也需要社会做出相应的评价。面对社会中存在不同程度人生无意义感的人很多的现实情况,社会也应对自身进行评价。
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人是社会关系的主体,人的发展和自我实现是以社会关系的丰富性和需要的全面化为内容,因此,人的自我塑造归根到底在于人的社会关系的建构。社会在制度上要明确地确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关系建构的最终目标,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建立一种机制,从而为把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还给人自己”创造条件,并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改革的方向,在改革中确立具体的目标,努力消除或弱化社会关系物化的消极影响,实现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复归,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人的发展和完善创造良好的条件。
在我国,市场经济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也推动了人和社会关系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但我们不得不面对商品社会形态中社会关系物化的所产生的消极影响。马克思把社会关系在人面前以物与物的虚幻形式体现出来的现象称为“拜物教”,即“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可以说是颠倒地表现出来的,就是说,表现为物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10](p426)在他看来,物化的社会关系虽有其积极的意义,但他更多地批判了它的消极意义。商品拜物教使“商品”能够超越人的意志而行动,最终成了一种“观念形态”来约束人。由于拜物教的作用,资本的权力必然会向社会生活、政治领域渗透以及吞噬道德信仰世界,甚至连人的道德良心也受到怀疑和否定,社会中骇人听闻、触目惊心的道德灾难时有发生;人们生活的风格由物来决定,在多样化的物品追求和享受中而忽略了自身的承受能力,精神上趋向极度的空虚化,身处物化的社会关系之中。一句话,就是人性的异化,物的自然属性以及物与物的关系掩蔽了人的社会属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拜物观是当前我国社会很多丑恶社会现象的基础和重要表现。
市场经济对于我们高中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影响是巨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基于我们学生存在的人生价值观方面的问题,我们必须对其进行重视,正视问题的存在,分析问题并寻找积极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改变现今市场经济背景下高中学生存在的人生价值观方面的问题,使得同学们在今后能够以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进入和参与市场经济,改善市场经济,以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更加健康地发展。
[1]张婷.市场经济下青年价值观现状研究[j].学理论,2016(3)。
[2]乔磊花,周东坡.论市场经济与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j].才智,2015(16)。
哲学与人生思考论文 篇15
人的一生是由色彩交织而成的,有善良的白,沉静的蓝,热情的红,希望的绿和温柔的紫。它们散发出的光彩,则是我们的生命。
人的一生也可以是那一杯香醇的酒,慢慢地享受,细细地品味,自然也可以韵出生命的味道。
当然,不管未来的命运如何,我希望在我回顾生命的时候,不会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为碌碌终生而伤情,更不会为留下遗憾而失落。
人的一生是多变的,也许你此时正在高级白领的办公室里享受咖啡,明天却因为某些事情而变成一个失业者;也许你此时是一个正愁找不到工作的伤心者,明天,说不定就有一个适合你的工作在向你说:hi!还有那远在山区的孩子们,也许你们被大山挡住了视线,也许你们因为贫穷而和书本失之交臂,也许你们和父母生离死别,不要伤悲,不要怨恨生活,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要放弃,燃起你生活的斗志。生活的磨练与敲打,会让你一个在逆境里长大的孩子多一份坚强。
世界因为有了生命而精彩,精彩在于生命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在于创造无数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