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市长在2024年全市中医药发展大会上的讲话稿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681367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市长在2024年全市中医药发展大会上的讲话稿5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市长在2022年全市中医药发展大会上的讲话1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1989年振兴中医大会以来全市中医药工作经验,研究制定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部署今后一个时期中医药工作任务。刚才,对全市中医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省中医管理局于淑芳局长专程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在这里,我代表市政府对省卫生厅以及省中医管理局多年来给予*中医药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向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振兴中医大会十五年来全市中医药工作成绩卓著

1989年全市振兴中医大会以来,各县(市区)各单位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经过中医药行业广大干部的不懈努力,全市中医药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医疗卫生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在去年抗击非典期间,全市中医药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全力投入抗击非典的战斗,为取得抗击非典斗争的阶段性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回顾我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中医药事业改革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89年全市振兴中医大会以来,我市中医药界广大干部职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会议提出目标,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坚持为群众健康和经济建设服务的方向,不断深化改革,积极探索,勇于开拓,使全市中医药事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出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据统计,截止2003年底,全市中医系统在职职工2163人,为1989年的倍,医院床位1378张,为89年的倍,建筑面积104330平方米,固定资产12909万元,年业务收入8130万元,分别为89年的倍、倍和倍。

作为全市中医药事业龙头的市县两级中医院有了长足发展。目前全市现有中医院12处,每县建有中医院。其中三级乙等中医院1处;二级甲等中医院4处;其他二级中医院7处。15年来,全市中医医疗机构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期,一是机构建设期,重点解决了市、县中医事业“阵地”建设问题;二是规范发展期,主要解决了中医医疗机构规范管理、上层次、上水平和二次创业谋发展的问题。各级中医院按照“三个有利于”的要求,遵循中西医结合的方针,不断深化改革,发挥中医优势,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医疗质量,注重人才培养和科技兴院战略,购置高新设备,扩大服务项目,最大限度地为人民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提高了两级中医院的社会、技术和经济效益。*市中医院强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急诊急救水平,扩展医疗服务功能,1997年被评定为三级乙等中医院,完成省卫生厅中医临床继承工作任务和省级重点中医专科建设任务各1项。2003年业务收入2058万元,为1998年倍;*联合医院、临邑、乐陵和宁津县中医院先后被评定为二级甲等中医院;临邑县中医院坚持中西医并重并举的原则,坚持中医特色,发挥中医优势,投资1600万元,建设门诊楼和病房楼,92年评定为省级示范中医院,2000年评选为全省百佳医院;乐陵市中医院93年被省厅确定为省级中医院重点建设单位,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继承工作任务1项,2003年被评为全省中医工作先进集体;*联合医院重视专科建设,优化就医环境,在强化医院全面质量管理的同时,大力开展社区中医药服务,在医疗市场竞争中求得发展;禹城、陵县中医院多方筹资建成了医院综合大楼,带动了业务的提高,竞争能力增强;武城县中医院进行股份制探索,借助外力“强筋壮骨”,使医院基础设施与医疗设备条件迅速改善,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宁津、齐河、夏津等县中医院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农村中医药工作也有了可喜进步。通过实施5155工程,为基层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人才,农村中医队伍得到一定加强。通过50项适宜项目的推广,使乡医掌握了一定的简、便、验、廉的中医诊疗技术,能更好地为农民群众提供服务。临邑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农村中医药工作,县、乡、村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和能力明显加强,2000年被省卫生厅确定为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单位,县卫生局去年被评为全省中医工作先进集体。

2、中医药队伍素质和科研水平明显提高。为提高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后劲,使之能够健康持续发展,十五年来,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兴业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市中级以上中医药技术人员729名,为1989年的倍,其中,高级人员为89年的倍。在培养人才方面,我市依托山东中医药大学、*卫校和市中医院,共举办大专、中专等层次的校外班、函授班、委培班和培训班15期,培养培训中医药人员800余人,有272人通过中医药自学考试获得了大专毕业证书。同时,90%以上的县市开展了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工作,共培训4217人,占全市乡村医生总数的62%,其中1170人通过省中医管理局组织的考试,并办理了合格证书。各地各单位选派到上级医院进修业务人员652人次,同时积极引进人才,使技术水平明显提高。陵县中医院从长计议,坚持科技兴院,重视人才培养,近三年派往省、市级医院进修学习35人,占全院专业技术人员的30%。通过采取上述措施,进一步改善了中医药人员的学历知识机构,提高了中医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十五年来,编辑出版《*杏林》杂志8期,刊载学术文章637篇。在市以上医学杂志1985篇。通过鉴定的科研成果162项,获得市以上奖励36项。市药检所郑末晶等《HPLC法测定中药成方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的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基础研究三等奖,*市中医院杨振虎等《中西医结合治疗骨退行性变临床研究》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市人民医院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任务1项,吴文设同志通过考选被列为培养对象。为激励广大中医药人员刻苦钻研、成才敬业的积极性,我市先后于1990年、2002年组织了“地区名中医师”和“*市名中医药专家”评选工作,共评选出“地区名中医师”和“*市名中医药专家”68名,颁发了“*地区名中医师”和“*市名中医药专家”证书、证牌。

3、中医药事业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十五年来,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1989年,当时的地区行署制定下发了《关于振兴中医事业的若干规定》(德行发33号),对中医事业发展的若干问题作了明确规定,当年召开了近千人的全市振兴中医大会。市、县两级党委、人大、政府和政协领导经常到市、县卫生局、中医院考察指导工作,帮助解决中医事业发展的问题。目前,市委、市政府决定*市中医院在河东新城区投资2亿元,分期建设面积10万平方米,开放床位1000张的现代化中医院,以更好的发挥全市中医事业龙头作用。夏津县中医院建设被列入县政府“十五”计划。临邑、禹城、乐陵、陵县、武城、夏津县中医院在门诊楼、综合楼和病房楼建设中,县、市政府都给予了税费减免和资金等方面政策倾斜与支持。

与此同时,我市中医事业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大庆市某公司总经理邵成祥先生回报家乡父老,2002年奉献1200万元捐助乐陵市中医院门诊楼、病房楼等基础设施建设。*市商业局职工医院退休副主任中医师金东辰老先生,在家境并不富裕的情况下,1991年以来,通过义诊捐资近万元,先后创立“市农村中医奖学金”、“市中医事业奖励基金”,用于奖励在全市重点中医专科、中医科教管理、农村中医工作、乡村中医自学考试等重点中医工作中做出突出成效的个人,充分表达了一位老中医工作者对中医事业的支持和挚爱。

4、中医药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十五年来,市县两级卫生行政部门依法行政,认真履行职能,使中医药管理工作逐步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市卫生局适时召开中医管理工作会议,围绕新形势下中医院如何深化改革和事业发展的问题,总结推广先进典型,探索中医事业发展新路子。制定并完善《县(市区)卫生工作目标考核标准》、《县(市区)中医院年度检查考核标准》和《市直卫生单位综合考核标准》,细化量化中医工作考核指标,定期检查评比,推动全面工作。为加强中医院系统急救业务建设,市卫生局与电信部门先后联合开通了“9999”、“96999”急救电话,既方便了群众,又提高了中医院急诊急救水平,促进了中医院全面业务的开展。临邑、乐陵等县市区也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医工作的管理,使基层中医药工作进一步规范。各级中医机构不断加强医院管理,深化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充分发中医特色,扩大服务领域,服务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

5、在抗击非典斗争中中医药作用彰显。在去年非典肆虐期间,广大中医药工作者按照市、县抗击非典指挥部的部署,积极主动地全力投入到防治非典的斗争中去,充分展示了为国分忧、为民解难的崇高品格和临危不惧、救死扶伤的奉献精神,为取得抗击非典斗争的阶段性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他们迅速调剂中药饮片,昼夜加班加点,按国家处方标准赶制非典中药预防汤剂万份,及时满足广大群众的应急需求,充分发挥了中医药在预防和治疗疑难杂症方面的独特作用和优势。*市中医院积极做好中医药防治非典的工作,同时受命守卫京福高速公路山东零点检查站,克服了蚊虫叮咬、炎热风雨等艰苦条件,战斗了56个日日夜夜,全院250余名职工轮班值勤,检测过境车辆16万辆,人员18余万人(次),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了上级领导关键时刻交给的关键部位的艰巨任务,为山东和*的人民健康、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防治非典先进集体。全市其他中医药战线上的同志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也作出了积极贡献,有32名同志分别被省、市授予防治非典先进个人。

十五年来,我市的中医药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部门的支持,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更离不开全市中医药工作者的努力,在此,我谨代表市政府向为发展中医药事业、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做出积极努力和突出贡献的全市广大中医药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多年来关心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市中医药事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应该清醒地看到,发展的主流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与人民群众防病治病需求及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不协调的问题,与兄弟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对中医药的战略地位认识不到位,特别是对中医药所独有的特色优势认识不够,缺乏统一的规划协调和宏观指导,支持投入力度不大。二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力度不够大,机制不够活,激励不够强,影响了中医药资源潜力与效率的发挥。三是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弱,科研项目数量少,层次低,没有相应的实验室,影响了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和学术水平的提高。四是有些中医医院的发展思路不够清晰,照抄照搬综合医院的发展模式,影响了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五是农村中医药工作基础薄弱,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人才短缺,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中医药需求。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调整思路,通过深化改革,真抓实干,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中医药在整个卫生事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快中医药的发展,必须首先解决好认识问题,充分认识中医药事业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加快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是我国卫生事业的特色和优势。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至今仍在人类防病治病、康复保健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不能仅仅把中医药看作医学领域的专科学术,而要把中医药提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度来看待。发展中医药就是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当前,振兴中医药事业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职责。如果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深化改革,与时俱进,创新和发展中医药,中医药就有可能一步一步走向衰落,我们就会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罪人。在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不能有丝毫含糊,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加快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是增进人民健康,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需要。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卓越的临床疗效自立于世界医学之林,历时几千年而不衰,彰显其科学地位和历史地位。在现代医学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医药依然对常见病、多发病,甚至许多疑难病具有满意的疗效。随着人类回归大自然、植物药热潮的兴起,中医药越来越多地受到世界广泛的重视。特别是随着疾病谱的变化、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病、老年病,亚健康状态调整、养生保健及康复等方面的优势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我市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目前对医药费用的承受能力还很有限,中医药诊疗手段简便、成本相对低廉,对于降低医药费用,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快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是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医药在有效满足人民群众医疗保健需求的同时,对经济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医药发源于我国,中医是我国的国粹,中药也是中国制药业的优势,是有较强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四川省及我省临沂市,都将中药作为本地的支柱产业(临沂市去年中药材种植面积71万亩,年加工中药材1650万公斤,其中金银花、银杏、丹参产量居全国之首,中药新药年产值亿元),加以发展。中医药产业已经成为21世纪国际产业发展的新热点,这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我们也应抓住机遇,立足本地实际,积极发掘和拓展我市中医药资源,带动结构调整,促进农民脱贫致富,逐步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现代化中医药产业,为全市国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三、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开创中医药工作的新局面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以继承与发展为主题,以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为核心,以体制与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中医药人才引进与培养培训为重点,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完善城乡中医医疗机构网络,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到2010年,在全市基本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的体制和机制,合理配置中医药资源,完善城乡中医药服务网络,强化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中医药知识培训,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建设步伐。围绕上述总体要求,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做好中西医结合工作。“中西医并重”是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之一。中西医并重,共同发展,互为补充,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完善有效的医疗保健服务。贯彻“中西医并重”方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政治上要一视同仁。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关心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把中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二是思想认识上要并重。要认识到发展卫生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中医和西医的共同努力,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卫生事业。三是政策上要平等。符合条件的中医医院要列入医疗保险定点医院,中医药的科技创新项目要给予支持,在学术发展上要有平等地位。四是事业发展上要并重。中医药机构长期投入不足、基础差、底子薄,应继续采取倾斜政策,加大投入,加强中医药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五是要共享社会卫生总资源,共同承担社会人群医疗保健服务。在区域卫生规划、资源配置、行业结构调整等方面都要充分考虑中医药这个重点。六是要加强中西医结合,扶持一批中西医结合重点医院和专科,不断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繁荣中西医结合学术,使中西医两种医学相互沟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中西医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因此,一切必须从治病救人的需要出发,做到知己知彼、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发挥优势,努力追求疾病防治的最佳效果,这才是我国医学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向。加强队伍建设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药专业技术人员间要加强团结,中西医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既鼓励西学中,也提倡中学西。在学术问题上,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形成宽松和谐的氛围,促进中医药学术繁荣和进步。

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就要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服务与需求相统一。中医医院在坚持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同时,要积极引进现代科技手段和技术装备,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增强门诊接诊能力,提高综合服务水平。要积极探索中医集团化发展的新路子,鼓励名牌中医医院以兼并、联合、合作等形式,跨地区、跨行业与各类医疗机构实行强强联合,实现中医药资源的低成本扩张。综合医院要加大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力度,充分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现代医学人才优势,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手段,积极开展中医药服务,提高防病治病能力,形成自己的特色,培植名牌专科,增强综合服务功能。

2、深化改革,增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活力。改革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一是要引入竞争机制,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中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中医办医体制。鼓励并规范民营中医医疗机构的发展。二是要进一步深化中医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改革。要把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作为重点,实行按需设岗、岗位聘任和绩效工资,使分配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建立完善有责任、有激励、有竞争、有约束的内部管理和用人留人机制,真正做到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充分调动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三是要积极探索医院后勤管理服务社会化,解决后勤管理负担重、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四是要把深化改革与强化内部管理结合起来,加强标准化规范管理,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中医药机构的自我发展能力。鼓励中医机构之间进行联合重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3、突出重点,突出特色,不断提高中医药医疗服务质量。加快中医药的发展,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突出中医药特色和优势。要以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面向常见病、多发病,面向慢性病、老年性疾病等中医医疗的优势领域,在人才、资金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形成规模效益。要积极开展重大、疑难病症防治的协作攻关,形成技术协作网络,力争在诊疗方法及疗效水平上有新的突破。突出中医特色和优势,需要特别重视加强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加强重点中医专科建设是中医医院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没有专科优势,就没有竞争能力,就无法生存发展。各级中医医疗机构都要逐步做到院有专科、科有专病、人有专长。在重点专科建设方面,我市已作了相应的工作,目前已有一个省级重点专科,7个市级重点专科建设单位。今后要加强对重点专科的引导、扶持和管理,不断提高重点专科建设质量,发挥重点专科的带动作用。对重点专科项目要实施动态管理。对领导重视程度低、建设进度慢、工作没有起色的单位,要坚决予以淘汰;对配套资金不能如期到位、年度计划不能按时完成的建设单位,要取消其建设单位资格;对达到相关标准的非建设单位,经评审合格者,可吸收为建设单位。要加强对建设单位的技术扶持和信息服务工作,市里将有计划地定期派出专家对建设单位进行重点专科的业务指导,不断提高建设单位的学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争取全市大多数中医医院都要有1~2个特色优势明显、规模效益显著的重点中医专科。“十五”末全市初步形成中医特色突出、专科优势互补、创新能力较强、运行机制良好的中医专科群体。

各级中医医院是当地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主体和龙头,要带头成为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各项中医药方针政策的模范;要切实肩负起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的历史重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扬的关系;要把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继承创新,努力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全市中医医疗机构院一定要坚持以中医药为主体的发展方向,在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中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在当前卫生改革与资源调整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中医与西医的关系,继承与发扬的关系,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绝不能以换取眼前一时的经济利益为代价,而丢掉中医医疗机构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采取“一并了之”、“弃中从西”、“变中为西”或“名中实西”的错误做法。我们鼓励引进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与方法,但主要目的是“为我所用”,促进中医药实现现代化,将祖国医学特色优势发扬光大,这个大方向什么时候也不得偏离。

4、面向基层,加强农村中医药工作。农村中医药工作是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市广大农村,中医药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中药资源也十分丰富。我们要从广大农村的现实状况和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充分发挥中医药诊疗手段简便、成本相对低廉的优势,积极推广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加强城市中医医疗机构对农村的支援,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和新型合作医疗中的作用。要认真总结推广临邑县开展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工作经验,做好乐陵市第三批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单位的申报工作,全面推进全市农村中医工作健康发展。巩固和完善农村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提升基层中医药方面的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县级中医院在农村中医药工作中的龙头作用,充分发挥其人才、技术、设备等优势,加强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业务指导与辐射。乡镇卫生院中医药工作要与卫生院改貌建设同步进行,切实按照省基本设施配置标准加强中医科建设,突出专科(专病)优势,同时加强对村卫生室中医药业务管理和指导。2010年85%以上的乡镇卫生院设有中医科、中药房。做好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工作,争取用3年时间,在全市范围内把乡村医生轮训一遍,使之成为一支能运用中西医两法防治疾病的农村基层队伍,达到9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运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防治疾病,每卫生室至少有1名能用中医或中西医两法防病治病的乡村医生。鼓励乡村医生自采、自种、自用中草药,广泛运用5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更好地向农村居民提供安全、方便、有效、价廉的中医药服务。要研究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的中医药服务给付政策,以引导患者积极利用中医药服务。

5、发挥中医药优势,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要积极运用中医药诊疗技术,将中医药服务有机地融入到社区卫生服务的医疗、预防、康复、保健、健康教育等各个领域。积极探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模式,将基层中医医疗机构作为社区卫生资源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要认真研究和探讨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有效途径,制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中医药建设标准,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中医药工作,扩大中医药服务范围。要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进行中医药专业知识培训,提高他们掌握、运用中医药知识与技能的水平,引导他们积极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有效、便捷、安全的中医药医疗卫生服务,努力降低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费用。鼓励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药人员向社区流动,提高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水平。

6、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中医药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既要切实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学术本质和特色优势,又要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中医药事业要持续健康发展,人才与科技创新是关键。要大力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全面提高中医药队伍的整体素质,使中医药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层次结构更加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要求。要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实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加速中医药队伍的知识更新。要面向需求,面向临床,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把名院、名科、名医的文章做大,探索中医药发展的新路子。在总结省级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基础上,开展市级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到2010年,如期完成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任务和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在全市培养3名以上全国或全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和10名以上中医理论扎实、临床技术精湛、医德医风高尚的省、市级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要继续抓好农村中医药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各级中医医疗机构要充分认识发展与人才之间的关系,在提出发展目标的同时考虑人才需求,在确定工作规划的同时考虑人才保证,在制定政策措施的同时考虑人才导向,使中医事业后继有人,能够持续而健康的发展。

创新是中医药事业发展不竭的动力。我们要在继承中医药精华的基础上,加快建立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全面增强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中医药科学研究要运用传统的中医药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紧紧围绕疾病防治中的重大问题,积极探索中医药发展规律,面向临床,面向生产、面向社会需求,推动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中医医院一定要舍得投入必需的人财物力,加强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为实现中医药的科技创新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要积极推进中医现代化进程,高度重视中医现代化的发展,重视开展中医药临床研究,积极探索中医药健康产业的服务模式,拓展服务领域,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不同层次的服务需求。

中药现代化要与中医现代化协同发展。要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意见》,一是加快中药创新平台建设,利用现有中药创新资源,运用市场机制吸纳各方面力量,建立中药创新体系和创新机制。强化市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为中药研究提供实验场地、数据、专有技术服务,集中突破一批关键技术。二是加强中药标准化建设。加强对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成药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从药材种植、加工到药品的研究、生产、流通环节,积极推行国家质量管理规范。支持和鼓励中成药企业、饮片企业建立自己的中药材基地,制定药材品种的标准操作规范,通过建设符合《中药材种植规范》的药材种植基地和加工炮制基地,推进中药种植的现代化和产业化进程。三是培育优势和具有特色的龙头中药企业。四是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中药科技产业园,吸引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和科技人员进园创业,尽快形成开发和产业化示范基地。

7、加强领导,强化职能,把加快发展中医药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发展中医药事业,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我们要从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与宝贵遗产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性。地方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对相关政策性问题要认真研究,落到实处,真正做到思想认识有高度,财政投入有力度,机构建设有强度,政策措施有深度,确保新形势下中医药事业能够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医工作的领导,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要把中医药事业纳入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落实人力、物力、财力等各项保障措施,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要建立由政府分管领导负责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部署中医药工作。要实行领导责任制,逐级落实领导责任。要完善中医药发展补偿机制,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合理安排中医专项经费,支持中医药重点项目建设。对中医药机构基本建设项目,要按照有关规定,继续在土地、收费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在确定职工医疗保险定点医院时,要把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定点范围,经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院内中药制剂纳入当地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院内制剂目录。各级政府要建立督查制度,定期督查中医药发展情况,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各地要把加强中医药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把中医药纳入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和公共卫生建设中去,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优势和作用。

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要求各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各有关部门要从大局出发,密切配合,形成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合力。科技部门要加大对中医药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为中药研究取得高技术含量成果和加快中药研发平台建设奠定基础,负责牵头抓好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机制的建立,制定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规划,大力推进中医药现代化进程;财政部门要对中医药发展给予资金支持;人事部门要会同科技、教育、卫生等部门抓好中医药人才引进和学术带头人培养工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严格各项中药技术质量标准,规范市场秩序,支持中药新药开发和院内制剂的应用;卫生及中医药部门要充分发挥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强行业管理和指导,加强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及各项措施的落实,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促进中医药事业的繁荣和进步。其他市直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认真做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各项工作。

同志们,振兴中医药事业任务光荣而艰巨。中医药既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努力开创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市长在2022年全市中医药发展大会上的讲话2

12月8日,揭阳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中医药大会,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以及全国、全省中医药大会精神,研究部署揭阳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有关工作。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蔡朝林,省中医药局副局长李梓廉出席会议并讲话。揭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科主持会议。

蔡**强调,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准确把握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思路和原则,深刻认识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弘扬中华文化的具体行动、展现揭阳担当的重要契机,充分发挥我市中医药的基础和优势,为广东建设中医药强省作出应有贡献。要牢牢把握中医药改革的发展机遇,严格遵循中医药发展的基本规律,坚持守正创新、中西医结合、统筹兼顾,推动揭阳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要牢牢把握工作重点,注重体系建设、人才培育、品牌塑造、产业融合,着力打造粤东中医药服务高地。

李x廉指出,揭阳中医药底蕴深厚、产业优势明显、发展空间巨大,省中医药局高度关注、大力支持揭阳市中医药发展。希望揭阳市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立足资源禀赋、功能定位,着力在补短板、强基层、兴产业、扬文化上下功夫,以医促药,以药带医,推动中医药事业与产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粤东中医药发展高地和沿海经济带上的中医药产业强市。一要补短板,全面加强公立中医院建设。二要强基层,大力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三要兴产业,用力擦亮中医药名城金字招牌。四要扬文化,深入打造揭阳中医药文化名片。

张科强调,全市各地各相关单位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中医药的重要作用和战略意义,进一步增强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强化系统观念,结合“十四五”规划,把握完善中医机构、中医师、中医药服务体系,统筹促进中医药事业和中医药产业繁荣发展,强化中国气派、中医特色,深耕厚植中医药文化,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在中医药强省建设中占有一席之地、做好揭阳篇章。

会上,副市长姚**汇报揭阳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工作情况,部署下一阶段工作重点。普宁市主要负责人作经验交流发言。省、市名中医师代表作交流发言。

揭阳市领导陈**、庄**、张**、刘**、马**、梁**、刘x;各县(市、区)党(工)委或政府(管委会)主要负责同志;揭阳市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成员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各县(市、区)卫生健康局、县级公立中医医院、民营中医医院主要负责人、市卫生健康局直属有关单位,市中医药学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省、市名中医,省基层优秀中医工作者、局机关各科室负责人共115人等参加会议。

市长在2022年全市中医药发展大会上的讲话3

这次全省中医药发展大会是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我省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的重要会议。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度重视我省中医药发展,今天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同志亲自到会并做了重要讲话。王国强部长的讲话站在发展中国中医药事业的高度,阐述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性,对我省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医药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优势。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表明,中医药在人民群众防病治病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大繁荣、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大背景、全民健康意识的觉醒以及健康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带动中医药的发展和振兴。

中医药事业发展前景广阔。中医药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最具原始创新潜力,既在维护和增进群众健康方面承担着重要作用,又在推动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药历经长期的实践和发展,在慢性疾病、疑难疾病、新发传染病防治、预防保健、养生康复、**医学难题方面,作用日益显现。发展中医药已成为重大的民生工程。同时,现代中医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以其特有的中国独立知识产权和比较优势等产业特色,与生物医药产业并列为21世纪中国健康产业发展的两大支柱。为此,很多省份都加快抢占中医药发展的制高点。省早在年就提出了“建设中医药强省”的目标,陕西提出建设中国西部的“药谷”的目标,广西、浙江、江苏等中医药资源丰富的地域,也都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中医药发展。

我省发展中医药具有明显比较优势。我省是中药材资源大省,区作为全国“三大中药材基因库”之一,药用资源种类居全国前列;在全国重点普查的363个药材品种中,我省占%;在全国常用药材中,大约有1/5的品种在我省的蕴藏量占全国的50%以上,其中人参、鹿茸、刺五加、关龙胆、北细辛、林蛙油等药材道地性强,质量优良,有8个中药材基地通过国家GAP认证。年9月,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在我省开展“人工种植人参进入食品”试点,这为我省加快人参产业振兴和中医药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空间。我省中医药研发基础雄厚,作为第一个通过验收的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拥有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药大学、农业大学等一大批单位,汇集了诸多科研力量。中医药科研平台规模日益扩大,承担了国家“973”等一大批中医药重大课题。我省拥有大批的中医药人才,中医药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继承教育全面推进,中医名医、名师、名家辈出,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在中医防治脑病、心血管病及脊髓空洞症治疗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中医药发展,将其纳入战略发展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我省是全国第一个成立中医药工作厅际联席协调领导小组的省份,是第一个全面建设省、市、县健全的中医药管理体系的省份,全国首批16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之一。近年来,经过上下内外的共同努力,全省中医药领导协调机制、行政管理体系、政策保障机制逐步完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省、市、县三级中医医疗服务网络不断完善,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得到提高,特色和优势更加突出。

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虽然我省加快发展中医药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和基础,但当前影响中医药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主要是整体服务能力不强、特色优势淡化、继承创新不够、人才队伍断层、产业规模尚小、保障措施较弱等,成为制约中医药发展的突出问题,这些都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研究解决,促进中医药快速发展。

二、抓住机遇,强化措施,切实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

党的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坚持中西医并重,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国务院去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2号),要求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我省在“十二五”规划中也把中医药作为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方面。可以说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突出特色优势,加快传承创新,抓住机遇,真抓实干,加快发展中医药事业各项措施的落实,促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的整体发展,推动我省由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转变,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会事业发展、医药事业发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特别是服务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切实突出中医药的特殊地位,发挥中医药应有作用。中医药具有“临床疗效确切、用药相对安全、服务方式灵活、费用相对低廉”等特点,对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省具有发展中医药的比较优势,应该在发展中医药事业和产业中做出更大的贡献。特别是在深化医改中着力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更需要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作用。我们要认真贯彻国务院“若干意见”和国家中医药局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在医药卫生事业特别是医改中进一步抓好中医药工作。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中,制定新农合和城镇医保有关中医药扶持政策,引导医疗机构有效运用中医药、城乡居民积极使用中医药;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中,优先建设中医医院和科室,扶持社区和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中,切实落实中西药并重原则,发展中药品种和院内中药制剂;在促进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中,将中医药内容纳入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发挥中医药预防保健的特色作用;在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中,建立有利于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中医药服务财政补偿模式。

二是加强中医药资源开发研究和科学利用,促进中医药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我省中医药产业发展迅速,中药药材年销售额达到120亿元,中药生产企业151个,生产品种212个,销售收入亿元。要进一步发挥我省的特殊优势,切实把中医药经济做大做强。加强全省中药材资源普查,重点做好区中药材资源的普查,争取国家中药资源普查试点项目,全面掌握我省中药材资源种类、数量、分布、发展变化及市场供需状况,建设中药资源监测和信息网络数据网络。以中药“名厂、名店、名药”为骨干结点,加快中药品种创新研究,不断提升和壮大中药产业,推进我省作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的全面建设。在发展中药工业的同时,加快发展中药农业,立足推进“三化”统筹,推动形成规模化道地药材种养殖基地和专业市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扶持中药知名企业和名优中药品牌,完善中药品种保护制度和中药新药审批管理制度。强化市场运作,整合中医药资源,推进创新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中药创新链,发挥科研单位和企业的各自优势,通过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产学研基地,使企业成为现代中药产业科技升级的投入主体。切实改进对医疗机构当中的中药制剂的管理,鼓励和支持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医院集团成员单位对中药制剂的使用和发展。发挥省人参生命研究院等中医药单位、中医药研发平台在实施国家“人工种植人参进入食品”试点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对人参资源有效整合、科学开发、合理利用,促进我省医药经济加快发展。同时,要加大野生、种植特色药材资源的技术品种研发,扩大产业规模。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中医药医疗、科研、生产单位和企业走出去,扩大中医药影响,发展中医药事业。

三是加强城乡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建设,重点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经过60多年的建设发展,我省现有各类中医医院69所,从业人员已经超过15000人。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具有重要而关键的位置,特别是县级中医医院在农村中医药服务网络中起到“龙头”的作用。城乡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是中医药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城乡基层中医药服务阵地仍比较薄弱,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成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瓶颈。要推进中医药服务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合理规划中医药服务体系和布局,坚持重心下移,加大基层特别是农村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力度,加大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培训力度,加大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力度,加大基层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力度,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要注重城乡统筹,建设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功能明确、成效显著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省级中医医院要承担起重大、疑难疾病和急危重症的中医药防治任务,成为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心、继续教育基地;市、县级中医医院要以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和急危重症中医药防治工作为主,成为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和推广基地,成为对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服务的指导示范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利用掌握的中医药适宜技术,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四是坚持以临床实践为核心,加强中医药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中医药是一门源于临床实践的科学,其理论和诊疗技术都是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形成并不断发展提高的,中药新药往往都是在临床处方、院内制剂的基础上研制的,我们的一批中医药名师,都是在临床实践中培养出来的。要按照中医药发展的规律,坚持中医药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从临床实践中来,到临床实践中去。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标,以中医药疗效确切、优势明显的病种和重点专科(专病)为抓手,形成一批诊疗技术规范、临床疗效显著的中医药技术和方法,在全省范围内培训推广。

三、努力营造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发展的良好环境

中医药发展涉及多个部门,需要各地、各部门齐心协力、密切配合,把对中医药的扶持与促进,落实到深化医改的配套文件和具体行动中,共同营造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各地要将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区域卫生规划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规划,认真组织实施。

加强市、县两级中医药管理机构建设,建立起自上而下完善的中医药行政管理体系。各市(州)政府要比照省里的做法,建立健全中医药工作领导协调机构,统筹协调区域内中医药发展,及时解决有关重大问题。

二要进一步强化中医药管理职责。卫生等部门要在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中,充分考虑和有效保障中医药作用发挥;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快推进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中医药项目的倾斜,协调编制好中医药发展规划;工信部门要做好医药产业规划和行业管理,推进医药产业合理布局,抓好中药企业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科技部门要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快速发展,构建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加大对中医药科研立项和资金支持;财政部门要研究制定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投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职称评定、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对中医药给予扶持。其他部门也要按照各自分工和职能,对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扶持。

三要进一步加大对中医药的支持力度。在基本医疗保障和基本药物制度建设中,各级政府要制定和实施引导参保人员有效使用中医药服务、医疗卫生机构积极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政策措施。要逐步把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城镇医保、新农合和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社会救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项目、中药品种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报销范围。要完善中医药价格政策,建立起体现中医药服务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的价格体系,合理调整特色突出的中医诊疗技术、中药品种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价格标准,促进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要逐步完善中医药投入和补偿机制,加大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投入,全力保障基层中医药事业发展。

市长在2022年全市中医药发展大会上的讲话4

2月16日,2022年全省中医药工作会议召开。会议主要任务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2022年全国中医药局长会议以及全省卫生健康工作会议精神,会议全面总结了2021年工作,研究部署2022年重点任务。

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邢程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省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林天慕作工作报告,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毕明深主持会议,副局长宋秀英传达了2022年全国中医药局长会议和全省卫生健康工作会议精神,全国名中医南征教授致辞,延边州中医药管理局、通化市中医药管理局、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4家单位做经验交流。

邢x主任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2021年全省中医药工作的成绩和经验,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下,中医药事业要主动融入卫生健康工作大局,深入贯彻落实好***总书记坚持中西医并重的重要指示精神,着力打造中西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

邢**强调,要抢抓机遇,切实担负起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全省中医药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中医药工作决策部署上来,牢牢把握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期,深刻认识中医药在维护人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中的独特优势,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以更强的责任感、使命感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

林x指出,2021年,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卫生健康委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中医药工作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守正创新,科学发展,中医药工作取得显著成绩,顺利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全省中医药系统坚持党建引领,党对中医药工作领导更加坚强;坚持高位推动,省委省政府对中医药工作更加重视;坚持发挥特色,中医药参与疫情防控优势更加彰显;坚持科学谋划,“十四五”中医药发展目标更加明确;坚持统筹推进,中医药服务能力更加突出;坚持创新驱动,中医药科技创新势头更加强劲;坚持人才引领,中医药各层级人才队伍更加壮大;坚持依法发展,中医药法治建设更加进步;坚持文化自信,弘扬中医药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林**强调,2022年全省中医药工作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疫情防控和中医药重点任务,着力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全面深化中医药改革,加快中医药科技创新,建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加快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步伐。要坚持发挥特色优势,在疫情防控中贡献中医药力量;要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加快中医药传承创新高质量发展步伐;要构建优质高效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推动公立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要着力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要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进一步彰显中医药在疾病治疗中的特色优势;要打造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为中医药发展提供根本保障;要加强中医药法治建设,提高中医药治理能力和水平;要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增强做好中医药工作的志气骨气底气;要深化外延合作,不断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要树牢安全发展理念,着力抓好安全生产。

会议以视频形式召开。省卫生健康委各处室负责人、省中医药管理局机关全体公务员、长春中医药大学及三家省直中医院主要领导和工作人员在主会场参加会议。各地区设分会场。

市长在2022年全市中医药发展大会上的讲话5

同志们:

刚才,*县、市统计局、发改委等部门作了发言,等一会,*书记还要对下半年工作作全面部署并提出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坚决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的决策部署,以自治区提出“起步就要提速,开局就要争先”的奋斗姿态,科学统筹、主动作为,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持续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全市经济呈现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

(一)经济运行提质增速。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两年平均增长*%,比全国、全区分别高*、*个百分点,排全区第*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两年平均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两年平均增长*%,排全区第*位;财政收入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两年平均增长*%。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高,工业税收增长*%,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非税收入占比*%,同比下降*个百分点。

(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力。一产平稳增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第一产业增长*%,拉动GDP增长*个百分点。二产加快增长,书香门地美学地板、*新翔生态氧化铝等项目竣工投产,木材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业、食品制造业产值分别增长*%、*%、*%,新增上规入统工业企业*家,第二产业增长*%,拉动GDP增长*个百分点。三产恢复增长,服务业*大类核算指标中,有*项增长*%以上,新增上限上规入统服务业企业*家;文化旅游业加快恢复,接待游客*万人次,增长*%;实现旅游消费*亿元,增长*%。第三产业增长*%,拉动GDP增长*个百分点。

(三)项目建设有力推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两年平均增长*%。重大项目拉动作用不断增强,*万元以上项目投资增长*%,拉动固投增长*个百分点。投资结构持续优化,民间投资增长*%,占投资比重*%。积极筹措项目建设资金,争取到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资金*亿元,获得新增政府一般债券额度*亿元、专项债券额度*亿元。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心城区重大城建项目完成投资*亿元。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实现区外招商引资项目到位资金*亿元,增长*%。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681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