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水务工程论文 水务工程论文范例【4篇】

网友发表时间 3000626

【导言】此例“水务工程论文 水务工程论文范例【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水务工程论文【第一篇】

关键词:服务管理 调查

中图分类号:TV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c)-0239-01

2011年1月29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正式公布,这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共中央首次系统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全面工作的决定。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就是要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让人民群众从水利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虽然水利行业没有明确为现代服务业,但服务民生的理念已形成共识。把服务管理理念与民生水利相结合,开展民生水利服务顾客需求分析与调查研究,对我们发展民生水利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 民生水利、服务管理概念

民生问题是立国之本,水是生命之源,民生水利是我国水利部门把科学发展观与当前水利发展的实际相结合,根据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新要求,从实现水利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的全新的水利发展思路。

本文的顾客需求调查与分析是基于服务质量管理理念的。而服务质量管理是面临服务竞争社会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已经历长达30多年的研究过程,虽然在产生的必要性及其概念,特征和一些理论探讨方面取得了众多研究成果,但是至今尚未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所以目前一些学者将服务管理称为一种“管理观念”。而目前我国的专家、学者和实践界人士也十分重视服务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他们对服务利润链的解析,服务的交互过程与交互质量、服务质量管理中的信息技术、服务业产品营销与制造业产品营销的比较等热点与关键问题的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有重大突破。这些科研成果,为我们开展本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可行的方法。

2 基于服务管理视角的民生水利创新体系

目前在结合了现代服务管理战略以及当今管理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前沿理论,以及在民生水利之供应链管理、业务流程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开展研究后,已有学者提出了现代民生水利服务管理理论框架,

具体地说,该架构是从民生水利的理念出发,基于服务管理的视角,运用系统观和流程观,准确、全面地重新划分水利质量管理的内容,在现有的水利质量管理制度体系基础上,结合水利质量管理面临的新挑战和新问题,构建的适应水利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质量管理制度建设新框架体系。

3 调查研究

在上面基于服务管理视角的民生水利体系的基础上,为了更好的发展民生水利,了解民生水利近年来在国内的现状,我们以常州市百姓对水利服务的需求为例展开了调研,从而对近年的民生水利问题有一个更明确客观的分析。

调研结果及分析

根据问卷结果及访谈情况,可以发现目前常州市很多农村的灌溉设施建设还并不是很理想,绝大多数农民还依旧采用的是传统的灌溉方式,漫灌和畦灌。这种方式其实是对水资源的一种巨大的浪费,不符合现代可持续发展理论,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先进的喷灌和滴灌。这两种方式不仅节省水资源,而且对农作物的生长也是百利而无一害;其次关于饮用水和生活用水问题,几乎所有的村庄都已建立好了统一的自来水供水设施,平时的用水主要来源于此,个别农户还保留了传统的水井,以备不时之需。大家普遍反映对设施还比较满意,很少出现停水等现象,但对自来水水质,则有很多人并不满意,认为水处理的不好,水中化学药品成分含量较高,不利于人的身体健康。最后,关于大家十分关注的水污染问题,居民反映确实还比较严重,不同的地区可能污染源略有不同,稍显发达的村庄,工业污染较为严重,而重视农业生产的地区,农业污染问题就略显突出。另外几乎所有的居民都反映其实生活垃圾污染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且日益严重的污染源,虽然当地村委也做过相应宣传工作,但收效甚微。

4 结语

我们发现实际新的民生水利框架体系主要分为两部分:核心部分涉及战略、产品、运营、用户;支持部分涉及人员、信息、文化等。那么结合我们的调查结果,对部分再进一步阐述。

(1)水利质量管理战略。揭示水利质量管理“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本质,并把服务质量作为战略展开研究。而目前政府对民生水利十分重视,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发展路线。

(2)水利质量管理产品。水利工程建设、水利管理工作最终是要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产品。这里包括服务产品需求分析、服务提供系统设计等。就目前常州周边的农村来讲可能还有所欠缺,所用灌溉设施较为传统,不符合现念。

(3)水利质量管理用户。包括顾客期望管理、顾客关系管理等。目前对这方面做的还不是特别到位,虽然有注意百姓的心声,但却没有上升到理论的角度,以更为科学的理论知识做支撑。

(4)水利质量管理评价。包括服务质量的全程管理、服务满意度的评价与提升等。通过调查发现不管是在水利设施还是在水质保障方面,百姓还是存在着些许不满的地方,顾客满意度的提高还存在一定的空间。

(5)水利质量管理人员。民生水利是个新课题,但服务人才比较缺乏,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

(6)水利质量管理信息。信息管理是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民生水利在知识经济时代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由之路。

(7)水利质量管理文化。服务文化是一种以服务为导向的文化,是一种鼓励优质服务的文化。民生水利文化的塑造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

针对上面三点,从调查中不难看出,现在从事水利服务的人员明显不足不够专业。虽然部分村落也进行了一定的水利知识宣传,但并不系统,不科学,甚至没有去注意收效,因此在这一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漏洞,亟待解决。

水利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也是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过去,“重建设轻管理”、“强调水资源管理而忽视水服务管理”,在新的形势下,水利工作需要从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上进行创新。希望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能够真正意识到这一问题,提高民生水利服务质量,提高顾客(广大百姓)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赵志轩。民生水利的科学内涵与基本理论探讨[J].中国水利。

[2] 王全斌,盛旭军。水利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水利。

水务工程论文【第二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 工程设计 生态理念

中图分类号:TV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c)-0058-02

人类强烈干扰下垫面环境,使得全球水循环受人工侧支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导致水资源量分配不均。人类干扰下垫面环境中有一项重要内容是水利工程。当水利工程加剧了区域或流域水资源自然分配的不均一性时,容易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如修建水库或过量引提河流水资源导致河道下游缺水或断流、水生生物减少或水体自净能力下降、水体功能发生变化;湿地因生态流量减少而退化;大量引水导致水源水量减少,水质下降,维持原来水域食物网稳定的能力下降等。在种种水利工程所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出现、并严重危及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时,人们开始全面、深入地审视水利工程给人类及生态所带来的效应。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生态水利工程被人们提上了议程。如何基于生态目标进行水利工程的设计,当前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有关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阐述。

1 水利工程与生态水利工程的区别

水利工程可以理解为人类通过工程措施或行为实现水资源的再分配和利用。水利工程最初的作用是防洪(如:修建防洪堤、水库)、提供稳定的水源(如:修建水库、打井)、缓解或防止农作物旱涝渍灾害(如:修建提水泵站、排水沟、灌溉渠道等)、提供清洁能源(修建水电站)和水利旅游景点(如:修建水库、人工湖泊等)等,这主要体现了水利工程的资源性、经济性与社会性。而生态水利工程则更强调水利工程的主要服务目标是生态。有学者认为生态水利工程的内涵是:对于新建工程,是指进行传统水利建设的同时(如:治河、防洪工程),兼顾河流生态修复的目标;对于已建工程,则是对被严重干扰的河流进行生态修复。笔者认为生态水利工程是现代水利的标志,至少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科学内涵:生态水利工程的开发应有明确的生态服务目标与功能。在设计阶段,应当将生态系统健康过程的维持置于重要位置,并作为设计的制约因子,使水利工程能满足适宜的生态水文过程要求。生态水利工程应强调工程选址、布局、施工过程的环境友好性与经济性。防止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产生巨大的环境成本和经济成本,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保护的双赢。这是生态水利工程最难以操作的一个内容,同时又是最为关键的一个方面,需要基于系统的多目标决策方法与技术进行科学比选。

2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面临的主要问题

(如图1)水利工程必然会干扰水量与水质的时空变化过程,而生态水利工程防止了工程作用下的生态过程发生根本性变化。严格来讲,基于一个流域,天然的水文过程对维持其流域的生态过程是最好的。流域内由于人类的存在,使资源按最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方向配置,这正是最初水利工程设计的出发点。生态水利工程充分考虑了生态的自组织规律,试图在开发、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过程中充分降低或规避对生态的负面影响,但事实上,生态水利工程从开发到工程实体付诸使用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缺乏基于不同区域的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方法与评价标准

生态水利工程对服务目标具有特定性和地域性。由于生态系统存在地理区域的差异,因此决定了具体的生态水利工程也具有因地制宜的特征。当前,对生态水利工程的功能有一些理论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但对于一个具体的生态水利工程实践缺少可操作性的评价方法与标准。这与当前水利工程对生态影响的科学研究工作开展得较少和相应科研成果积累较少有关。水利工程由于涉及工程力学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因此国家对水利工程结构建筑物执行了一系列的强制性标准,但缺少足够的技术标准来规范工程的生态服务目标。

水利工程设计人员与生态科技工作者缺少合作的机会与机制

水利工程设计人员基于流域生态需水规律来进行设计的意识不强,将生态服务目标作为常规设计要素考虑的意识还不普及。在水利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往往介入较晚,大部分是在水利工程可行性研究方案确认后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加上当前我国环境评价管理制度与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市场还不完善、不规范,环境评价单位替业主考虑得较多,对生态目标考虑得相对较少,有的甚至隐瞒工程真正的生态影响后果,导致许多水利工程的生态效益不明显,负面影响相当突出。水利工程设计人员与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缺少合作的机会与机制,生态水利工程的开发与设计相对滞后。

生态水利工程与原有水利工程设施难以协调运行

在一个流域内,新的生态水利工程可能要在原有水利工程设施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优化设计。如白洋淀湿地供水工程、扎龙湿地补水工程、洪河国家自然保护区水资源恢复工程等生态水利工程,均要借助原有水利工程设施,合理科学地配置一些分水工程和蓄水工程对区域来水量进行重新分配或对水的去向进行重新调整等。生态水利工程的介入必然会影响原来水利工程设施的服务对象与功能,如原来工程的防洪排水标准、发电效能、灌溉功能等,甚至会给原有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带来一些风险。由于原有水利工程与生态水利工程最为显著的差异是服务目标与功能的差异,因此有必要在开发生态水利工程的同时,对原有水利工程的服务目标与功能进行适度调整。所以,如何实现生态水利工程与原有水利工程设施的协调运行,是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应全面系统考虑的问题。

3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应遵循的理论与技术路线

就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原则与理论,我国已有学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如董哲仁曾提出生态水利工程的五项基本原则。笔者根据自身的工作实践与经验认为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还应遵循以下3个方面的理论与技术路线。

应以生态水文学与工程水文学作为工程设计的基础,进行水文过程的分析与计算

重视生态水文学与工程水文学的结合,这样才能为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提供基础。因为生态水利工程的服务对象比较广,往往同时涉及湿地、林业、草原、农业、畜牧业和江河湖泊等生态用水和工业、城镇、消防、居民等经济生活用水,所以只有弄清生态目标对水资源的时空要求规律,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才能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如由黑龙江农垦勘测设计研究院进行规划设计的/两江一湖(黑龙江、乌苏里江和兴凯湖)干流沿岸灌区工程,其中提水灌区的开发与设计就是从生态水文学与工程水文学相结合的角度,充分考虑了在非灌溉期或灌溉空隙时间为湿地补水和利用灌区尾水给退化湿地进行补水的可行性,并对工程措施的技术经济可行性进行了充分论证,属于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一个实践。

识别工程可能影响的关键生态敏感目标

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应当能准确识别受工程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生态目标,并在工程规划阶段予以充分考虑。但当前许多水利工程的设计很少或没有考虑流域生态敏感点。如:三江部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的水资源主要来自降水、上游来水(如:别拉洪河和浓江)以及乌苏里江和黑龙江洪水期倒灌补充,所以上游来水的减少,会影响保护区湿地的水文过程。水文测验资料分析结果显示:由于别拉洪河上游开挖了许多人工排水渠道(如:新开挖的别拉洪大排干),使上游来水直接排入挠力河和乌苏里江,没有经下游保护区进入乌苏里江。致使别拉洪流域流经三江部级自然保护区的径流总量比1978年以前减少了约70%;挠力河流域在上游修建的龙头桥水库在非汛期(1~5月,10~12月)不向下泄流,根据多年水文数据分析,非汛期8个月的平均流量为4122 m3/s,经初步计算,与水库修建前相比,每年约减少下泄水量8700万m3,严重影响了下游的挠力河部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在三江平原早期实施的防洪治涝工程中,有的地方跨流域排水,如1988年修建完成的浓鸭截洪总干使浓江中游的洪河部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减少了730 km2的地表径流汇入,使其水资源明显退化[4],这些均与当时没有考虑生态敏感点有直接的关系。

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要与环境工程设计进行有机结合

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应当充分吸收环境科学与工程的理论与技术,实现水量与水质同步科学配置的目的。当前尤其是应与水污染防治工程进行有机结合,由于水利工程作用的水量一般较大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使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与实施存在较大的挑战与阻力。如:黑龙江省扎龙湿地补水工程,虽然实现了连续几年的补水,但由于水质不符合湿地水质要求,导致湿地水域中底栖生物明显减少,部分物种消失,一些迁徙水禽不在此处停留。为了减少旱田排水挟带泥沙或污染物进入下游湖泊或天然湿地,可以在进入湖泊或湿地的过渡带设计生态处理沟渠或氧化塘。而水田排水沟渠可以在植物生长季节充分蓄水,利用人工沟渠湿地对有机污染物质进行降解。在缺水地区种植水稻,特别是在开采地下水种植水稻的地区,应当进行以水量高效利用与水质净化为目的的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而这种设计思路来源于水污染的自然稳定塘处理理论与工艺。因此,生态水利工程与水污染控制工程的结合是今后生态水利工程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顾庆尧。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初步探讨[J].科技资讯,2009(4).

[2] 冯平。浅谈生态水利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2009(S5).

[3] 廖世洁。水利工程中的生态问题与生态水利工程[J].科技资讯,2006(1).

[4] 王玉民。试论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设计原则[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6).

[5] 董哲仁。探索生态水利工程学[J].中国工程科学,2007(1).

[6] 王传兵,刘强,苏秦,等。树立科学发展观,实施生态水利工程[J].海峡科学,2007(2).

[7] 余兴明。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原则[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8(1).

水利工程现状及发展趋势【第三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8-0384-01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人类的社会,经济,政治均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现如今,人们对计算机的使用变得普遍和频繁。计算机将会在当前社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概述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概念

计算机应用技术,TechnologyofComputerApplication,狭义:可以利用任何一种计算机软件的任何一功能,为可能用到它的人提供一定的服务。广义:对各种软件的各种功能属性有足够的了解和应用能力,可以在各种情况下驾驭计算机高效率的为不同人群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各种服务。总之,凡是利用计算机软件,为需要或者可能需要它的人提供服务的技术,就是计算机应用。

计算机应用技术融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分析

⑴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融入可以提高基础数据信息录入的自动化水平,有利于提高企业经管基础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进而有 助于提高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制定发展战略的科学性、合理性;

(2)计算计应用技术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办公的自动化程度,有利于实现无纸化、自动化办公,进而节约企业办公和管理成本,提 高了企业管理效率,同时由于流程的简化以及人为因素的减少,有 利于提高工作的准确性;

(3)有利于优化企业整理工作流程,消除不合理的环节和浪费, 进而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并且有利于将员工的 经验与技术转化成企业内部资源,提高了员工的学习和创新能力, 同时避免了因人员的流动而导致的工作延误;

2 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

目前,在通讯、网络、软件及光电的整合应用之下,计算机应用产业也不再单纯局限于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应用,而是结合了通讯、电子、光电、半导体及软件等应用,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且呈现多元及定制化的设计特点。计算机应用产业在工业自动化和信 息化产业链中处于要素市场,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不仅加速升级改造传统行业,而且也为新一代工业自动化计算机应用产业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3 计算机应用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计算机应用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应用水平较低

就目前现状看,我国正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我国上网企业或上网家庭的比例占总体比例很少的一部分,使得许多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发展状况不尽人意,尤其是信息化的普及与应用于发达国家之间已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计算机应用发展不平衡

在我国沿海城市计算机的应用比较普遍,相对于大陆尤其是西部地区来说是十分发达的。但是正是由于这种发展不平衡现状,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和统一化。

计算机应用研发力度不够

我国在重要领域的应用甚至大型工程所运用的系统和软硬件方面,大多数依靠进口于国外。这种依赖,就注定了对本国信息发展上的忽视,导致我国科研速度跟不上信息的更新,因此在重要领域和工作中不能运用。长期以来造成的这一恶性循环,使得与发达国家的距离越来越大。

解决方法

我国应在一定程度上普及计算机应用,尽管已经将计算机应用作为一门课程进入教育内容中,但是却只是将重点放在理论教授上,难以有效提高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能力。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来缩小东西部差异,做到计算机应用的一体化,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同时加大计算机应用的研发力度,增加转向研究资金。把计算机应用研究放在必须发展的位置上,重视计算机应用的发展。把计算机应用与电子商务,网上贸易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全面促进我国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发展。

4 计算机应用的发展趋势

网络化、微型化、智能化、储存巨型化都是业内人士公认的未来计算机发展的趋势,笔者对此也是非常认同,但其真正起到信息化的作用还得依赖于人对总体趋势的把握,以起到对人的生活学习起到真正的促进作用,比方说,目前国内企业对计算机技术与信息化建设可谓如火如荼,真正决定企业信息化水平的不是企业信息技术多么先进,而是企业内部员工对于计算机技术及信息加以应用的能力。在信息化建设中,企业往往在技术方面投入了更多资金,这固然是必须的,然而企业应明确,技术本身是没有信息创造能力的,更重要的还是人的因素。因此,企业要把握住重点,对员工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加以提高,着力打造高素质信息技术队伍,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使之更好的为企业生产与经营等各环节工作服务。

5 结语

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为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便捷,其不断的和其他学科的结合,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分的今天和将来带来更多不可思议的改变。

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企业的信息 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应用范围已经从以前单一 流程或工序逐渐发展到供应链领域,可见计算机应用技术贯穿着 企业信息化的全过程,对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阐述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应用阶段以及发展优势,旨 在推进我国企业加大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开发,提高产品质量以及 生产效率,进而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朗海艳。浅谈计算机应用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纵横,2012.

[2]侯晓璐。浅析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

水务工程论文【第四篇】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新修订的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研究了水工专业(工程水文学)和(水利水能(电)规划)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材编排,提出了关于将两门课程合并及合并后的课程名称、课程教学内容和教材编排建议。

引言

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是高等学校及中等专业学校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简称水工专业)重要的专业技术课之一。它除直接分析确定水利水电工程的规模指标(如正常蓄水位、装机容量等)和效益指标(如保证出力、发电量等)、工程安全和造价外,还要为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施工及运行管理等提供正确合理的基本设计数据。据此不难看出,本课程在水工专业培养目标(从事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及运行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而,它是水工专业必修课之一。

但从我院教学实践来看,水工专业的学生似乎并不看重该课程。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水工专业的学生,只对相关的力学及建筑材料、建筑结构、水工建筑物、水电站和水利工程施工等课程感兴趣,而对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课程则学习积极性低,学习效果差。一般都是等到学习水工建筑物、水电站和水利工程施工课程时才认识到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课程的重要性,结果因基础不牢而捉襟见肘。再深人一层分析,造成这种教学被动局面的根本原因,一方面固然有学生认识上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更重要的方面,还在于课程自身存在的课程名称、教学内容及其教材编排等问题。

因此,本文试从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课程的名称、教学内容及其编排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树立本课程的“规划”形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本课程的教学更好地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

1课程的合并及合并后的课程名称问题

课程的合并

在高等学校水工专业的课程中,1981年以前本课程原名称为“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与其相应的第一轮高校统编教材是(工程水文学)(上册)和(水利水电规划)(下册)。1982年12月,原水电部在南京召开高等学校水利水电类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正副主任扩大会议,会议在审定各专业的教学计划时,一致同意将(工程水文学)和(水利水电规划)分开设课,并将后者改称为(水利水能规划)。同时,会上讨论(1983一1987教材编审出版规划)(即第二轮统编教材出版规划)时,同意将第一轮教材下册修订再版,作为水工专业(水利水能规划)课程的统编教材(该教材1986年11月由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

在中等专业学校水工专业课程中,本课程1992年以前合称为“工程水文学”,第一版(工程水文学)教材是1979年由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1986年12月出版的第二版(工程水文学)教材,在第一版的基础上作了较大修改,并增加了水库调度一章。从1992年开始,中等专业学校水工专业也相应地将其分为(工程水文学)和(水利水电规划)两门课,并由水利水电出版社分别于1992年和1994年出版了第三版(工程水文学)教材和由东北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朱伯俊主编的(水利水电规划》教材。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高等学校还是在中等专业学校,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课程都经历了由合到分的变革。根据新制定的高等学校专业目录,笔者认为,以课程合并改革为重点的新一轮的课程设置改革,必将在中、高等学校全面展开,因此,本课程的合并也势在必行。事实上,关于工程水文学与水利水能(电)规划课程的再次合并,早在1995年实行“五天工作制”时已经开始,只不过它是一种形式上的简单合并,虽然达到了压缩本课程教学时数的目的,但就我院水工专业近几年本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对本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作用不是很大。因此,有必要对本课程进行实质性的合并、重组。

再者,针对性强和实践能力强是职业技术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根据我院起草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教学计划),课程结构由过去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这三段式变为公共课和专门课两块式;理论教学时数与实践性教学时数之比为1:078(要求1:1),本课程教学时数仅有70学时。因此,不可能再将工程水文学和水利水能规划分开设置为两门课,即使从教学计划角度来看也有合并的必要。

将工程水文学和水利水能规划合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可以从它们的教学任务和目的来分析。工程水文学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具有水文学的基本知识,了解水文观测的一般方法,并能搜集有关水文资料进行分析计算。即使学生具有从事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的水文计算能力,为确定水利水电工程规模和施工及运行管理规程提供所需的水文数据能力。水利水能(电)规划的教学任务则是在掌握河流水文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水文计算成果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综合利用要求,分析确定水库的兴利库容和供水效益,确定水电站的发电效益指标和反映水库水电站规模的主要参数—正常蓄水位、死水位和装机容量等,以及通过防洪调节分析确定水库的防洪特征水位和库容、溢洪道尺寸等。总之,使学生在学习工程水文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水利水电工程规划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初步掌握水利水能计算和规划的方法,为其毕业后从事水利工作打下基础。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工程水文学知识是进行水利水能规划的基础,将两者合并是切实可行的。

合并后的课程名称

关于合并后的课程名称,笔者认为可将其称为(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这可以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本课程的教学任务两方面加以论证。首先,从水工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由于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水利水电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等专业技术工作,因此,参照水利工程施工、水工建筑物、水电站等专业课,将水利水电工程规划作为水工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的名称是合适的。再说,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主要是水库及水电站基本参数的选择,它关系到工程的规模和效益的大小、工程的安全和造价等问题,而且对从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等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说,必须掌握一定的水电规划知识。因此,将(水利水电工程规划)作为(工程水文学)与(水利水能(电)规划)合并重组后的课程教材名称是恰当的。

2(水利水电工程规划)教学内容的界定

界定依据

(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原则上应该包含(工程水文学)和(水利水能(电)规划)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但由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周期长、工程投资大,需要国民经济各方面协作配合的环节多,影响面广,系统性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必须严格按勘测、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基本建设程序分阶段进行,因此,(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还应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规划有关的各个阶段对规划的具体要求而确定。

江河流域规划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前提。它是在勘测和调查所得的流域社会经济情况、地形资料、河流水文资料及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对江河上特定河段以及地区的水资源进行综合利用规划,并经过各种方案的技术、经济论证比较,确定总体规划布局及河流梯级开发方案,提出实施程序及近期兴建的水利水电工程。

可行性研究是在经过审查批准的江河流域规划基础上,对推荐的建设工程项目,从技术、经济和建设条件等方面论证研究其可行性,以保证技术上安全可靠,经济上合理、能用较小投资获得较大效益。可行性研究阶段中的设计工作可以粗略一些,但对工程规模、经济效益、开发的迫切性以及技术力量的落实等问题,必须论证清楚。

初步设计是根据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有关工程规划对工程进行总体布置,选定主要建筑物型式和控制性尺寸,如选定合理的坝址、坝线和坝型,通过比较,选定最优的枢纽布置方案、水库的各种特征水位和库容,选择电站的装机容量、机组型号。水利水电工程管理阶段的任务是随时掌握水利水电工程中各种水工建筑物的运行情况,发现并消除隐患,确保工程安全;有计划地蓄水、泄水以及合理调度用水,充分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通过养护和修理使工程经常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延长工程的使用年限,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工程进行改建或扩建,使之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所以水利水电工程的管理不仅是工程管理部门的工作,也是规划设计部门的工作。

《水利水电工程规划》的教学内容

从上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各阶段的情况来看,(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包括:江河流域规划—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河流与流域、水利枢纽与梯级开发、水文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水库规划—水库地形特性、水库的特征水位和库容、水库水量损失及淤积、淹没、浸没等问题,用水特性与用水资料,设计保证率与设计标准,设计年径流量、年输沙量和设计洪水分析推求,兴利库容和防洪库容的计算,水库死水位、正常蓄水位和防洪特征水位的选择确定;水电站水能规划—水能利用原理与开发方式,水能计算,电力系统负荷图与容量组成,水电站装机容量及运行方式确定;施工导流规划—施工导流标准,施工设计洪水与施工水文预报;水库调度规划—水库防洪调度图、灌溉调度图和发电调度图编制等等。

3关于(水利水电工程规划)教材编排问题

《工程水文学》与(水利水能(电)规划)教材体系

教材质量直接影响课程教学效果。《水利水电工程规划)教材应紧密结合专业要求,打破(工程水文学)和(水利水能(电)规划)的教材体系,通过删节、补充和调整,建立新的教材体系。为此,首先要了解清楚(工程水文学)和(水利水能(电)规划)的教学内容编排情况。(工程水文学》教材是以水循环及径流形成过程、水文统计的基本知识与方法、设计年径流及设计洪水的推求、降雨径流分析、水文预报等为主要内容;同时扼要讲述水文测验及水文资料收集、河流泥沙等方面的知识。高等学校教材是按以学时编写的,全书共十二章,依次为绪论、水循环及径流形成、水文测验及水文资料收集、水文统计的基本知识及方法、年径流分析与计算、由流量资料推求设计洪水、降雨径流分析、由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小流域设计洪水计算、可能最大暴雨与洪水、河流泥沙计算、水文预报。中等专业学校教材除无水文预报一章外,其它内容与高等学校教材基本一样,只是将可能最大暴雨与洪水、降雨径流分析分别并人小流域设计洪水计算和由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两章中,因而全书只有九章。

(水利水能规划)是按42学时编写的,全书包括绪论、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兴利调节、洪水调节、水能计算及水电站在电力系统中的运行方式、水利水能经济计算、水电站及水库的主要参数选择、水库群的水利水能计算、水库调度等八章。(水利水电规划)则是按54学时编写的,全书分为绪论、水利水电规划所需的基本资料、水库兴利调节计算、水库防洪调节计算、水能计算、电力系统中的水电站主要参数选择、水库调度等六章。

(水利水电工程规划)教材编排建议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要求,其教材的编排既要有利于教学,又要有利于学生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程序的认知。据此,笔者试提出(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课程教材的编排建议如下:

绪论含我国的水资源及利用,我国水利水电建设的成就与展望,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程序,水利水电工程规划的教学内容和任务。

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含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与水利事业,河流与流域,与江河流域规划。

河流水文含水文学与水文测站,降水的观测与流域平均降雨量计算,蒸发与下渗,径流的形成及表示方法,水文循环和水量平衡,江河水位、流量、泥沙观测及资料整理,水文资料的收集来源。

(水利水电工程规划)所需的基本资料含径流调节,水库兴利调节分类,水库调洪作用,设计保证率与用水资料,防洪设计标准分类、选择,泄流方式及泄洪资料,水库地形特性,水库的特征水位和库容,水库的淤积淹没和浸没等。

水文资料统计分析方法含统计分析的任务和方法,现行水文频率计算方法—适线法,相关分析方法。

设计年径流推求含年径流及其变化特性,具有长期、短期和缺乏实测径流资料时设计年径流量及其年内分配推求方法。

设计洪水推求含由流量资料推求设计洪水,由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小流域设计洪水推求,可能最大洪水推求简介。

水库兴利规划含兴利计算原理,死水位的确定。年调节水库兴利库容和调节流量的计算,多年调节水库兴利库容 的计算简介。

水库防洪规划含调洪计算原理,无闸门控制的水库调洪计算方法(列表,试算法、半图解法、简化三角形法),有闸门控制的水库调洪计算方法。

水电站水能规划含水能计算的内容和方法,无调节、日调节和年调节水电站的保证出力、保证电能计算,多年平均年发电量的计算。

水库及水电站主要参数的选择含电力系统的负荷与容量组成,水电站装机容量的选择,以发电为主的水库特征水位的选择。

施工导流规划含施工导流标准,施工设计洪水推求,施工水文预报。

水库调度规划含水库调度的意义,水库的兴利调度图、防洪调度图和发电调度图的编制方法,水库的优化调度简介。

参考文献

①吴明远、磨道江、叶守泽合编。工程水文学。水利电为出版社,1986.

②周之豪、沈甘源、施熙灿、李惕先。水利水能规划。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

③广西水电学校丁炳冲主编。工程水文学。(第三版).水利电力出版社,1994,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300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