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067470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精编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第一篇】

流光易把人抛,岁月催人老。看着母亲门面的牙齿脱落将换假牙,看见父亲黑发窟里偷藏的白发,看着姐穿上嫁衣、披上头纱,我逐渐知道我们这个四口之家也在变化,正向着解体之路前进。

杨绛先生说像她们家这样的三口之家是最平凡不过的,社会上都是这样的群体,不禁想起列夫·托尔斯泰的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而杨绛家庭的一世波澜只有自己最晓得其中血泪。

摸着充满纹理的牛皮纸书皮,看着封面上不明的手笔:mom,pop,圆圆,我仿佛亦能了解到杨绛一家充满纹理的一生。

起初,读到的便是杨绛先生做的一个梦,丈夫钱锺书劝慰她,说,这是老人的梦,他也长做,接着就是钱锺书先生为她编织的一个万里长梦。我一开始拙笨地真将它当梦来读,越读越不对劲,故事进行到一半时,我大约知道这是真了,梦里女儿离世,锺书离世,杨绛将她欢愉的大半生以梦做结,也就是想告诉我们人生如梦幻泡影,逝者如斯。当杨绛先生接连失去两位至亲只剩自己一个在三里河寓所时必定恍如隔世,她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我想她写这本书的时候还是对失去家人有点不能释怀,她不能把没有丈夫和女儿的寓所称为家,但是作为一个读者,我也有自己的看法:心中有家便是家。只要常怀对故人的眷恋与深情,家永远都在。

但是,我始终钦佩她温和从容、岁月静好的一生,(虽然他和丈夫也遭遇了很多坎坷,至少都是陪伴着度过的,有多少夫妻能够相伴走过将近一生的年华),我一直记得她一百岁感言时的一句话:“我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便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

百岁老人道出了人生的真谛。

自我母亲跌坏牙齿开始,我就常常在想,人自一出生,机体就在受着不同程度的缺损,有时小病小痛,有时大病磨人,机体在成长也在消耗,慢慢地度过了一整个人生的保质期。有了这种想法之后,感到奇妙和恐惧,一想到人生的结局就惶惶不能自已,但转念就想自己还年轻,二十多岁,人之壮年,人生的结局且待几十年以后再想罢!可近来母亲体力不大好,以前在澡堂洗澡还能给两个闹腾的孩子搓背,待三小时也不嫌累,而现在却是一小时也待不住,不禁想起大伯母的话:“你看人啊,是没什么变化,但却是一年不如一年的。”我觉得很有道理,也许母亲的光阴就随着澡堂淋浴头喷出的水水哗哗流逝了吧,也在陪伴照顾两个孩子的成长中流逝了。

读杨绛的《我们仨》,体会到了一个万里长梦的悲戚,也体会到了一个学者家庭的单纯温馨,更让我体会到时光易逝,一不小心做了一个梦,就是一生,所以且行且珍惜着吧,但愿我们每个人都不要遇到“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的境遇,却有“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的温和幸福。

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第二篇】

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我想这种相似,就是央视主持人撒贝宁说的“精神上的门当户对”吧,高山流水琴瑟和鸣需要一个词“懂得”。《我们仨》中有一段我做了标识。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会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这一段是最让我感动的,看似朴素简单的描述,可是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家庭真的是很难得。“推开家门,把世事纷扰关在门外”,尽管也会遇到各种的难题和麻烦,但这一家人聚在一起总是开心快乐的,彼此关心,一起玩乐,其乐融融。

杨绛在《我们仨》中讲到: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郁,人间也没有永远。是啊,这一家人也面临好多苦恼,政治、疾病的袭击,可是一家人在一起,相依相伴。拥有温暖家庭生活的人始终是会更经得起生活的打压的。

记得我准备结婚时,我身边的一些大姐就开始传授驯夫秘诀:“婚姻生活,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你一定先拿住他,首先要没收他的工资,每个月给一点零花钱,从经济上管死他。”,听得我心惊胆战,怎么感觉要上战场似的。但我确实不懂这些招数。当时新婚的我感觉自己在智商情商上都被老公碾压,很多社会上遇到的困惑我都很依靠他给我来解,所以我真的很战战兢兢我怎么有能力管死对方,一想到“婚姻生活,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这句话,我就赶紧想点别的。

这次读完《我们仨》,我终于找到了新的体会,“好的婚姻生活,不是战场,而是游乐场。”

钱钟书和女儿在家玩得不亦乐乎,“阿瑗站在床和书桌间的夹道理,把爸爸拦在书桌和钢琴之间,阿瑗得意的说“当场拿获”。

八十四岁的钱钟书要去“开会”,女儿还会编儿歌来给他壮胆“呼噜呼噜毛,我们的爸爸吓不着”。

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第三篇】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这是杨绛先生在《我们仨》的结尾。合上书,一丝丝疼痛不经掠过心头。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我们都老了。”一个古稀老人夫逝女亡时,回忆起远去的天伦之乐,悲欢离合。有说不完的悲凉,道不尽的追忆。一趟末班车,一连串的死胡同,一个长达万里的梦。长梦乍醒,辗转反侧,原来他们仨已经失散。

杨绛先生用饱含深情的笔调娓娓道来,一个很朴素的家庭,三个很单纯的学者,与世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享受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尘世中三个奇妙的组合,六十年间缘起缘灭,悲欢离合,成就了一段段美丽而凄凉的故事,让人肃然起敬,又而潸然泪下。

一九三五年,七月。故事发生在英国牛津。钱锺书自叹“绌手笨脚”,初到牛津,磕掉大半个门牙。一个入牛津的埃克塞特(exeter)学院,攻读文学学士学位,一个经常和修女一起坐在课堂侧面的旁听学生。钱锺书和爱妻杨绛在异国他乡相濡以沫,从英国牛津到法国巴黎,求学生涯虽然艰辛,但苦中有乐,精神充实。

《我们仨》从阿圆呱呱落地开始,又因阿圆悄然离去结束。钱媛,祖父称她是“读书种子”,外公则说她“过目不忘”。和父亲钱锺书最“哥门”,是母亲杨绛“平生唯一杰作”。他们仨的家庭温馨而简朴,相聚甜蜜,吃馆子连着看戏,三个人在一起,总是无穷的趣味。当然,离散也伤怀,钱锺书蓝田师院任教,钱媛赴留学英伦,一家人分居各地。他们仨一生坎坷,钱锺书和杨绛早年异国他乡求学,回国后无固定住处,不断奔波,直到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钱媛上高中学背粪桶,大学下乡进厂,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

“世间好事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一九九五年,父亲钱锺书和女儿阿媛分别住进两个医院,杨绛先生住三里河寓所,三人分居三处。一九九七年早春,阿媛去世。一九九八年,钱锺书去世。现在,只剩杨绛先生一人。

杨绛先生曾做过一个小梦,怪钱锺书一声不响地突然走了。于是钱锺书故意慢慢地走,让爱妻一程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的长梦。走上古驿道,古驿道上相聚,古驿道上相失,杨绛恨不得自己变成一块石头,一块“望夫石”,屹立在山头,守望离去的丈夫。

一家人的合影,钱媛写给父母信件的笔迹,还有为父亲画的画像,温馨及至,饱含亲情。看后不经心生温暖,含泪伤感。“往事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杨绛先生“心上绽出几个血泡,像饱含热泪的眼睛。”

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第四篇】

上个星期,我读完了当代作家杨绛先生的作品《我们仨》。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作者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

在杨绛先生写下《我们仨》时,已经是92岁的高龄了。我无法想象一个耄耋老人,在夜夜的独守孤灯时,是如何承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和送别先生的丧偶之痛。—“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我们仨,走散了。”

杨绛先生通过一个长达万里的梦境,回忆了他们一家三口在一起时的点点滴滴、风风雨雨。梦里有国外的红茶牛奶,有穷困潦倒的粗茶淡饭,有锺书带回的国外橘子;梦里有饭后的父女打闹,有闲散时的夫妻散步;梦里有阿圆为母亲杨绛织的手套,也有锺书笔下的文字。梦里,钱锺书对杨绛说:“从此以后,咱们只有死别,没有生离。”一切是那么的温馨美好,但终究,梦还是醒了,我似乎听到了那脆弱而尖锐的粉碎声,看到了杨绛先生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时心上的点点泪斑。“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梦里爱的深沉,醒来又痛到透彻。1997年早春,钱瑗患脊椎癌去世,随后的1998年岁末,钱锺书又逝世。

“我们三人就此走散了。就这么轻易的走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杨绛先生的家虽然远去了,但她依然用满满的回忆支撑着自己,所以才能在年近百岁时写下这些感人至深的文字。家之于杨绛先生,之于每一个人,是背后最朴素、最坚定的力量,是唯一而永恒的港湾。

“人间没有永远”。生离死别,我们并无太多选择的权利,也终将不得不面对。可我们有权利选择过好这一生,去努力守护自己的家,去拥抱身边至亲至爱的人。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不负光阴,不留遗憾,用心、用力去爱,去坚守着世间最平凡、最幸福、最温暖的家。

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第五篇】

分了好几段时间来看,可是我竟然也进入了杨绛的万里长梦中,梦中自己的言行举止都与他们一样,一样对书籍如饥似渴,一样对生活充满乐观,一样成为了为教育,为国家奉献力量的一份子,一样也拥有一个其乐融融的家庭。

虽然我历史不太好,不太懂其中的一些表达,但是我仿佛身临其境,那种进退两难的情景,那种动荡不安的社会,那种不敢乱讲话的时代。所有人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存在着,活着。

钱钟书先生写的巜围城》,他把婚姻比作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去。可他和杨绛却是例外,有一次,杨绛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她念给钱钟书听,钱当即表示:我和他一样。

杨绛答:我也一样。

理想的婚姻应该是什么样子?在我有限的见识中,觉得就如他们一般,志趣相投,心性相契,平淡相守,共度一生。

都说人生如梦幻泡影,杨绛却说: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

很感动!很幸福!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067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