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传统与时尚样例精彩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789846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传统与时尚样例精彩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传统与时尚【第一篇】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断渗透到中医学中,深深地影响着中医的发展;中医文化植根于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宝库。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谈到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可以先从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两者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入手了解。

中医的基本精神首先是治人,其次才是治病。“治人”,人不仅自身要和谐平衡,包括阴阳气血、五脏六腑、寒热表里等;而且人与人之间要和谐,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中医学认为,天文、地理、人事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要顺其自然,适应社会,才能达到身心健康。可见中医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中国传统文化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天人合一的和谐整体,人、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意识。这又与中医的精神相结合,所以说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是紧密相关的。

中医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前赴后继不断实践、领悟、总结出来的精华,其中充满了中国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用人文科学的理念构建起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这种医哲交融现象是任何学科都不具备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释三种流派思想长期融合而来的,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其中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学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中庸等思想;道家的祸福相倚,对立统一,沉静无为等思想;佛教中的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等思想,均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尤其是强调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直接缔造了中医学的基本框架,为中医学的起步与发展找到了出发点与归宿。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五行相贯的藏象学说,阴阳互根的治疗原则无不打上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烙印。

传统文化对中医的影响可以说是全方位的。第一,对人与自然的理解,中医的观点与传统文化是一致的,如天人相应,五行生克,阴阳平衡等,医学理论来源于传统文化。第二,中医强调的修身养生观汲取了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中庸、中和观;道家的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祸福相依观;佛家的随缘任运、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空无超然观等。第三,中医对病理的认识与治病的方法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不管是藏象兼治、丹药医方,还是望闻问切、推拿捏打等无不有传统文化的理念在其中,如“平人不病”、“阴平阳秘”等就是传统文化中“中和”的理念。第四,中医的一些名词也受传统文化影响,比如枟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枠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脾胃者,仓廪之官,无为出焉„„”以古代中国社会政治体制中的官制类比人的脏腑功能。可见中医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

中医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宝库,比如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生命观、生死观、饮食观等或多或少带有中医的印迹;与中医相关的养生术、相面术、房中术、风水术、武术气功等对传统文化的建构与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没有中医,很难设想占人类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华民族会延续下来,更难设想会有如此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因此中医的发展也促使了传统文化的繁荣。

健康是一个永恒、令人高度关注的话题。《皇帝内经》就对养生保健有大量阐述:“与其教养治疗于后,不若摄纳归养于先”,“上工治未病”,“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尤其是对很多慢性杂病的调理保养,中医药已经或正在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医对传统养生防病产生积极的影响,有着深远的意义。

谈起中医养生,很多的人都想起它与抗病防衰,益寿延年有关。但是,中医养生究竟是什么呢?中医养生就是以传统的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变化的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理,保持生命健康活力的养生方法。中医养生中有针灸、推拿、拔罐、气功、食养、药养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

中医推拿的历史悠久,在古代,中国就有推拿医疗的活动。通过用手法在患者身体特定的部位或穴位上进行推拿,就会感到疼痛减轻或消失。这种方法也可以转换成各种能量,并渗透到人体,改变系统机能,达到治疗效果。

就是利用用毫针刺激人体的穴位,以激发人体经络之气,使人体新陈代谢旺盛起来,从而起到强壮身体、益寿延年的目的。可以调整高血压、神经衰弱等症状以及治疗肝气郁结、增强消化功能等。

中医拔罐疗法又称“角法”,拔罐通过物理的刺激和负压人为造成毛细血管破裂淤血,调动人体干细胞修复功能,及坏死血细胞吸收功能,能促进血液循环,激发精气,调理气血,达到提高和调节人体免疫力的作用。

气功是我国中医上特有的一种健身术,通过自我调控意念、呼吸和身躯、来调整内脏活动,加强自身稳定机制,从而达到祛病益寿的目的。可分为两大类:

一是以静为主,静立、静坐或静卧,使精神集中,并且用特殊的方式进行呼吸,促进循环、消化等系统的功能。

一是以动为主,一般用柔和的运动操、按摩等方法,坚持经常锻炼以增强体质。

食养就是按照中医理论调整饮食,注意饮食宜忌,合理地摄取食物,适度补充营养,以补益精气,并通过饮食调配,从而增进机体健康、抗衰延寿,以增进健康,益寿延年的养生方法。

由于饮食为人所必需,而饮食不当,又最易影响健康,故食养是中医养生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药养就是中药养生是中医的传统特有药物,以植物类药物为主,通过特定方法熬制以后对人体的疾病有相当好的恢复作用,是中医的必备治疗方法之一。所以最关键是病人的身心调整、思想、生活方式改善、人际关系改善、健康改善。

无论是针灸养生、推拿养生、拔罐养生、气功养生、食养养生、还是药养养生,都是为了改善人体机能,调节身体健康。

要健康长寿,必须顺应自然、情绪稳定、起居有常、合理运动,以食疗为主。食疗中酸苦甘辛咸,青赤黄白黑.对应人肝心脾肺肾,虽稍有牵强,但平常稍加注意,正确对待,也不失为养生防病的好方法。把中医药理论精髓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正确认识中医药这一传统养生文化的精髓,深谙天、地、人和谐之道。即自然、社会、人三者的和谐统一之道。自然就能够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传统与时尚【第二篇】

摘要:本人一直以来在农村高中担任音乐教学工作,农村的学生音乐底子薄,对音乐学习缺乏信心。面对《音乐鉴赏》中的经典名作特别是古典或浪漫派的作品表现出的“敬而远之”,是我们高中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作品赏析过程中学生不愿听、听不懂,无法获得音乐的共鸣。为了有效提高学生对高中传统音乐的学习兴趣,我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第一要务,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要求学生将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关键词:时尚传统音乐兴趣的建构。

一、高中传统音乐鉴赏“学习兴趣的建构”的提出。

1、研究背景。

本人是一名普通高中的专职音乐教师,从教,发现普通高中音乐教学中当代学生普遍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1)学习观念陈旧,音乐课不受重视。

一直以来,音乐课被称为副课,个别地方学校更认为音乐课是可有可无的课目。普通重点高中的学生因为要面对高考,无论是学校、班主任、家长还是学生都不重视音乐课。大家普遍认为音乐课是放松课,音乐知识、音乐理论,甚至是音乐书上的内容最好都滚一边去。这个现象从小学高段一直到高中都普遍存在。

(2)学生音乐底子薄,对音乐学习缺乏信心。

本人所教学生处在农村地区,这里的高中学生音乐底子比较薄,课上让学生唱歌时,他会回答说“老师我五音不全”,“老师我是音盲”。学校进行“红五月合唱大赛”时,很少有班级能独立完成学唱一首新歌,因为能视谱演唱的学生很少,可以说几乎没有。

行了学习信心调查,15位学生表示对学好音乐有信心,4位学生表示没有信心学好音乐,还有34位学生不表态。从个别交谈发现,有两位学生已经放弃了学习音乐,还有不少学生也有放弃的想法。

(3)几百年的经典名曲,大多数学生听不懂。

世界经典名曲几乎都是大型音乐作品,学生在赏析过程中不愿听、听不懂、欣赏时打瞌睡、聊天,无法获得音乐的共鸣。就算是教师没有课前反复地聆听好几遍也很难理解作品的深刻思想内涵。高中音乐教材第八单元第十五节是欣赏贝多芬的作品,他的作品时间长,一听就是十几二十分钟,音乐结束后,我看到的学生是一脸无奈和疲倦的样子。有的学生在课后与我交流说“老师我们不要听这个,我们听不懂、太无聊了,下次能不能放点流行音乐啊?”还有的同学说“老师这些音乐又长又没有歌词我们实在很难理解!”

(4)跟着主流,爱时尚,别人不听我也不听。

现在的学生接触传媒是多元化的,学生可以通过电视、网络、mtv、光碟、mp3、mp4等方式,以最快的形式接触最新的音乐,这就更显出音乐教材的“落伍”。有一次我让学生写题目为《我心中的旋律》的短文,目的是了解学生音乐欣赏视野是否开阔,课余主要欣赏了哪些作品。结果有%的同学写了流行歌曲,有%的同学写了儿歌(校园歌曲),只有%的同学写了一些世界名曲或中国的传统音乐。我和学生交流,他们告诉我是跟着主流走,跟着时尚走,否则就显得落伍了,会被同学笑话,听名曲是假装高雅。

2、现状分析。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时尚,追求时尚是处于生理及心理变化期的准成年人――高中学生的典型表现。提起流行音乐几乎所有学生都知道当今有哪些当红明星,甚至明星的身高、体重、爱好、着装风格以及有哪些歌曲等都了如指掌,让同学高歌几曲也绝对难不倒他们。但21世纪的高中生面对《音乐鉴赏》中的经典名作特别是古典或浪漫派的作品表现出的“敬而远之”,是我们高中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我身边的人大都会感慨一句:“这么高雅的音乐我们听不懂,所以我不喜欢听!”这很正常,因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更乐意接受通俗易懂的流行音乐,特别是对于一个刚刚结束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高中学生来说,古典音乐、浪漫音乐的确很难被吸引。

由于学生音乐底子薄,对音乐学习缺乏信心,教师的教法过于传统,造成学。

生对学习音乐失去信心。在这样听不懂,不爱听的学习氛围中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高中音乐新课程的首要基本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要求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那么怎样才能让他们从“敬而远之”,到自觉地饶有兴趣地走进传统音乐(古典音乐、浪漫派音乐)呢?很显然,本人认为最首要的是音乐鉴赏学习兴趣的建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扩大欣赏视野,提高鉴赏水平。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及学习兴趣。

1、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将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及其设计制作的课件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2、建构主义教学下的学习兴趣。

兴趣不是先天的,而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是行为最本源的动力,

人们总是对与需要相关的事物感兴趣。学习兴趣来源于求知的需要,而求知欲、好奇心和热爱美好事物则是人的天性。教师抓住此“天性”,运用适宜的教学导入,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

三、高中传统音乐鉴赏学习兴趣的建构策略。

为了提高学生对传统音乐的鉴赏学习兴趣,本人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了以下4种对策。

(一)时尚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时尚与传统的第一次碰撞。

建构主义教学要求创设鼓励学习者积极地建构有趣的、真实的情境,而在一堂课中建构这种情境,必须要有个能触发学生兴趣的开场白。45分钟的课堂是短暂的,如何利用好这段时间,让学生在老师简短的开场白之后,立即被深深地吸引,就成了成功课堂的关键。

课堂情景:

适逢肖邦诞辰200周年。为了纪念肖邦老师带领学生开始步入肖邦音乐的浪漫旅程。

肖邦音乐第一课,在肖邦钢琴音乐的背景下听肖邦的生平故事。

老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肖邦吗?”

学生纷纷答道:

“知道。”

“不知道。”

“他是钢琴家!”

老师:“你们从哪里知道或了解肖邦的?”

学生:“周杰伦的专辑《十一月的肖邦》中的《夜曲》中有肖邦的名字,提到了他的夜曲。”(播放夜曲)。

老师:“你们想了解被周杰伦用歌曲演绎,并被人们誉为钢琴诗人的肖邦吗?”

学生:“想!”

合了当代学生的口味。换句话说严肃的音乐不一定要用严肃的方式来教学,学生顺着老师的引导直奔主题就是关键。

例如,周杰伦的歌词中有:

“我在空旷的墓地,老去后还爱你,为你弹奏肖邦的夜曲,纪念我死去的爱情”

亚洲流行音乐天王、新一代国际巨星周杰伦的感召力是我们无法预料的。学生会很好奇,他最喜爱的音乐家为什么是肖邦?他们会因为周杰伦而对肖邦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尚的导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不是先天的,而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是行为最本源的.动力,人们总是对与需要相关的事物感兴趣。学习兴趣来源于求知的需要,而求知欲、好奇心和热爱美好事物则是人的天性。教师抓住此“天性”,运用适宜的教学导入,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真正做到“要他听”变为“他要听”。这样就会达到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盎然、轻松愉快,而老师也得心应手的最佳教学效果。

(二)永不落时的爱情故事为传统音乐之旅导航,时尚与传统都离不开的话题――爱情。

建构主义教学,教师应该认识到教学的目标不仅包括认知目标,也包括情感目标。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领域,使教学与学习者个人相关联。教学是逐渐减少外部控制,逐渐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

从古到今,爱情始终是个永不落时的话题,无论是文学还是音乐等各个领域的艺术家们都会为爱情创造出不朽的作品。对于爱情这个话题高中生特别感兴趣,进而对在爱情的影响下创造出来的作品也分外留意,浪漫之旅也由此起航了!

例:作品《e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的柔板是表达对他前任女友的思念,从世俗之情入手,理解浪漫之情也不难。

第一乐章的两个主题都富于歌唱性,只是第一主题是粗线条的,饱满有力,但也带点悲剧的因素――蕴含着主人公深沉的情怀。第二主题则比较明朗、温柔,改用同名大调陈述----仿佛女友姣美的形象浮现眼前。这两个主题的特点相近,同样富于鲜明的民间色彩,交替着幻想的深思和热烈的激情,但其中的第二主题显然更引人注意。乐章的发展部主要发展引子主题,充满毅力和生气,最后,有力的再现部也由引子主题构成。“耽于梦想、优雅、敏感、感情充沛、高尚”--舒曼为肖邦的协奏曲概括出的这些美质,在这一乐章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让鲜活的音乐形象走进学生的心里,让音乐情绪感染和熏陶学生。

(三)努力使学生兴奋,自觉航行在音乐之旅,时尚与传统的第二次碰撞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创设多个“兴奋点”,以激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所谓的“兴奋”,即指人振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而兴奋点,是指能激起人精神振奋或激动的情境、话题等等。

抓住课堂“兴奋点”,是指在课堂上,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在课堂中产生的“兴奋点”,或者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兴奋点”,去激起学生振奋或者激动的情绪,从而带领他们进入生动活泼的课堂,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振奋的精神状态下,认真听课,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始终围绕在课堂教学上,使他们的情感尽可能地与教材内容及课堂目标一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觉愉悦地踏上预定航行路线。

传统的音乐课教师为了让学生熟悉音乐主题会反复聆听作品,但学生往往就会成为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根据这一点,我在音乐课作了新的尝试:

课堂情景:

肖邦音乐第二课《c小调练习曲》(高中音乐鉴赏第九单元第十七节)。学生对克罗地亚的英俊而时尚的马克西姆并不陌生,当老师向学生介绍有三位演奏家演奏同一个作品――肖邦的《c小调练习曲》后,他们齐声高呼“马克西姆!”,望着一个个期待的眼神,老师卖了个关子:“你们都喜欢马克西姆,我也很喜欢,但我更喜欢石叔诚。”学生一个个露出了疑惑的面容。然后老师又顺势说:“那就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三位的演奏,再请同学们说说为什么喜欢马克西姆,我也告诉你们我为什么喜欢石叔诚。”带着这个问题全体学生兴趣盎然地听了三遍《c小调练习曲》。看着他们的认真劲,老师暗自高兴。三遍的复听使学生对作品的内容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学生已经进入肖邦音乐的境界,进入肖邦的灵魂世界!

讨论,最终绝大部分同学选择了石叔诚,也有个别选杨鸣的,但没有选马克西姆的。最终老师较为详尽地阐明了欣赏石叔诚的原因。

这样的课堂设计使师生互动于轻松的学习气氛中,学生也自觉地踏上了传统音乐之路。

1、引导学生领略音乐之美。

音乐蕴含着巨大的美感能量。它的美,不仅在于听觉上的享受和情绪上的放松,而在于它更像一幅历史的画卷每个朝代、每个帝国、每个人物都在音乐中呈现,历史在前进,音乐在演变,历史赋予了音乐活力,音乐记载了历史。

如:《c小调练习曲》引子由强烈、森严的属七和弦开始,它伴随着一连串用十六分音符组成的、上下翻滚的流动音型所组成的下行乐句,表现了作曲家悲愤的、震惊的、用语言难以言表的心情。乐曲的第一部分是一个刚毅的、带有英雄性格的主题,它是用右手在高声部奏出的,与这个英雄性主题相配合的是左手的伴奏。这个伴奏延续了引子中的伴奏音型――上下翻腾的琶音。这个主题及其伴奏,令人联想到华沙起义的英雄们是怎样与敌人浴血奋战的,也让人想象作曲家那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激昂慷慨和起伏难平。这个主题进行了反复、变化和发展,好像波兰人民在侵略者面前无所畏惧、顽强反抗。这种起伏向上的情绪一次次地把学生引向高潮,好像在学生面前展现着一幅又一幅反抗侵略者的战斗画面。

让美的音乐一直震撼、感动着学生,让学生沉浸在美好的音乐当中,让音乐主导我们的音乐课堂吧。

2、引导学生发现人格之美。

的强烈的爱国之心是所有人都能深切感受到的,相信这也是周杰伦喜欢他的原因之一吧。

3、引导学生欣赏形象之美。

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欣赏形象美。形象美不是单纯的外表美,它是一个人外在的形象仪表与内在的气质修养的较为完美的结合,对于艺术家而言,长时间艺术熏陶所赋予的内在美才是最重要的,这样他的外在形象仪表也具有了晕轮效应,别有韵味。如果郎朗不是举世瞩目的钢琴演奏家,给人们献上一首首精湛优美的钢琴曲,还有人会觉得他的形象特别与众不同吗?我们只有在对比欣赏同一个音乐作品时才会从中获得对人物形象美的深刻认识。

音乐教学的全部过程应贯穿着所有的审美因素,并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让美影响学生的情感意向,形成审美情操,从而在音乐之旅收获精神营养。

四、研究成效。

从去年9月到现在,开展此项研究的时间只有一年多,但其成效还是显著的。

(一)课堂气氛日益活跃。

刚开始的传统音乐课学生听得很疲倦,老师讲得很辛苦,结果还是听不懂。起来回答问题,也是一问三不知的为多。教师提问的时候,学生大多用茫然的眼光看着你,让你不知所措。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观,绝大部分学生能很好地配合教师的提问自动回答问题,所以课堂上热闹多了。学生个别回答问题时也没有了以前的拘谨,总是尽可能回答,而且不怕讲错。

(二)学习热情日益高涨。

爱问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每节课下课都有学生到讲台上来交流,说自己听到了什么音乐是取材于哪首古典名曲,而且脸上特别自豪。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学生袁×、陈×,他们都属于课堂上喜欢趴桌子的那类学生,几次课之后趴桌子的情况消除了,而且变得喜欢问问题,这让我惊喜不已。

(三)传统音乐学习兴趣得到提升。

学生不再惧怕传统音乐,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

期末的一次调查更能说明问题,有信心学好音乐的学生数从15位增加到31位,认为自己学习音乐兴趣有较大提高的学生达到了45位。

五、思考。

学生一直对传统音乐(古典音乐、浪漫派音乐)“敬而远之”,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所处的家庭、社会环境,致使他们接触此类音乐的机会极少。如果学校的音乐课再抛弃高雅的传统音乐,那么我们的学生真的不知什么是经典与高雅了。学生很难爱上传统音乐吗?不!他们很乐意甚至已经爱上了这次音乐旅程了。本人深切感受到:

(一)音乐课虽少,但这里可能是学生唯一打开经典音乐之门的地方。有句名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由此可知如果连领进门的师傅都没有的话,哪来个人的修行呀?音乐课堂上涉及的经典名作可能只是一些代表,老师只能以点带面,但我们决不能抛弃经典,更不能一味迎合学生喜好来选材上课。

(二)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持久而稳定的兴趣和爱好是根本。

爱因斯坦的“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是一句永恒的至理名言。音乐课应该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根据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持久而稳定的兴趣和爱好。我想真正的好老师应该是“授人以渔”,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而不仅仅是掌握学习内容,变“学会音乐”为“会学音乐”,让音乐成为发自学生内心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音乐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3、《钢琴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3。

4、《做最好的老师》漓江出版社李镇西著。

5、《名师最吸引学生的课堂切入点》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传统与时尚【第三篇】

摘要:本人一直以来在农村高中担任音乐工作,农村的学生音乐底子薄,对音乐学习缺乏信心。面对《音乐鉴赏》中的经典名作特别是古典或浪漫派的作品表现出的“敬而远之”,是我们高中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作品赏析过程中学生不愿听、听不懂,无法获得音乐的共鸣。为了有效提高学生对高中传统音乐的学习兴趣,我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第一要务,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要求学生将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关键词:时尚传统音乐兴趣的建构。

一、高中传统音乐鉴赏“学习兴趣的建构”的提出。

1、研究背景。

本人是一名普通高中的专职音乐教师,从教,发现普通高中音乐教学中当代学生普遍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1)学习观念陈旧,音乐课不受重视。

一直以来,音乐课被称为副课,个别地方学校更认为音乐课是可有可无的课目。普通重点高中的学生因为要面对高考,无论是学校、班主任、家长还是学生都不重视音乐课。大家普遍认为音乐课是放松课,音乐知识、音乐理论,甚至是音乐书上的内容最好都滚一边去。这个现象从小学高段一直到高中都普遍存在。

(2)学生音乐底子薄,对音乐学习缺乏信心。

本人所教学生处在农村地区,这里的高中学生音乐底子比较薄,课上让学生唱歌时,他会回答说“老师我五音不全”,“老师我是音盲”。学校进行“红五月合唱大赛”时,很少有班级能独立完成学唱一首新歌,因为能视谱演唱的学生很少,可以说几乎没有。

行了学习信心调查,15位学生表示对学好音乐有信心,4位学生表示没有信心学好音乐,还有34位学生不表态。从个别交谈发现,有两位学生已经放弃了学习音乐,还有不少学生也有放弃的想法。

(3)几百年的经典名曲,大多数学生听不懂。

世界经典名曲几乎都是大型音乐作品,学生在赏析过程中不愿听、听不懂、欣赏时打瞌睡、聊天,无法获得音乐的共鸣。就算是教师没有课前反复地聆听好几遍也很难理解作品的深刻思想内涵。高中音乐教材第八单元第十五节是欣赏贝多芬的作品,他的作品时间长,一听就是十几二十分钟,音乐结束后,我看到的学生是一脸无奈和疲倦的样子。有的学生在课后与我交流说“老师我们不要听这个,我们听不懂、太无聊了,下次能不能放点流行音乐啊?”还有的同学说“老师这些音乐又长又没有歌词我们实在很难理解!”

(4)跟着主流,爱时尚,别人不听我也不听。

现在的学生接触传媒是多元化的,学生可以通过电视、网络、mtv、光碟、mp3、mp4等方式,以最快的形式接触最新的音乐,这就更显出音乐教材的“落伍”。有一次我让学生写题目为《我心中的旋律》的短文,目的是了解学生音乐欣赏视野是否开阔,课余主要欣赏了哪些作品。结果有%的同学写了流行歌曲,有%的同学写了儿歌(校园歌曲),只有%的同学写了一些世界名曲或中国的传统音乐。我和学生交流,他们告诉我是跟着主流走,跟着时尚走,否则就显得落伍了,会被同学笑话,听名曲是假装高雅。

2、现状分析。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时尚,追求时尚是处于生理及心理变化期的准成年人――高中学生的典型表现。提起流行音乐几乎所有学生都知道当今有哪些当红明星,甚至明星的身高、体重、爱好、着装风格以及有哪些歌曲等都了如指掌,让同学高歌几曲也绝对难不倒他们。但21世纪的高中生面对《音乐鉴赏》中的经典名作特别是古典或浪漫派的作品表现出的“敬而远之”,是我们高中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我身边的人大都会感慨一句:“这么高雅的音乐我们听不懂,所以我不喜欢听!”这很正常,因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更乐意接受通俗易懂的流行音乐,特别是对于一个刚刚结束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高中学生来说,古典音乐、浪漫音乐的确很难被吸引。

由于学生音乐底子薄,对音乐学习缺乏信心,教师的教法过于传统,造成学。

生对学习音乐失去信心。在这样听不懂,不爱听的学习氛围中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高中音乐新课程的首要基本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要求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那么怎样才能让他们从“敬而远之”,到自觉地饶有兴趣地走进传统音乐(古典音乐、浪漫派音乐)呢?很显然,本人认为最首要的是音乐鉴赏学习兴趣的建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扩大欣赏视野,提高鉴赏水平。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及学习兴趣。

1、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将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及其设计制作的课件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2、建构主义教学下的学习兴趣。

兴趣不是先天的,而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是行为最本源的动力,

人们总是对与需要相关的事物感兴趣。学习兴趣来源于求知的需要,而求知欲、好奇心和热爱美好事物则是人的天性。教师抓住此“天性”,运用适宜的教学导入,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

高中传统音乐鉴赏学习兴趣的建构策略。

为了提高学生对传统音乐的鉴赏学习兴趣,本人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了以下4种对策。

(一)时尚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时尚与传统的第一次碰撞。

建构主义教学要求创设鼓励学习者积极地建构有趣的、真实的情境,而在一堂课中建构这种情境,必须要有个能触发学生兴趣的开场白。45分钟的课堂是短暂的,如何利用好这段时间,让学生在老师简短的开场白之后,立即被深深地吸引,就成了成功课堂的关键。

课堂情景:

适逢肖邦诞辰200周年。为了纪念肖邦老师带领学生开始步入肖邦音乐的浪漫旅程。

肖邦音乐第一课,在肖邦钢琴音乐的背景下听肖邦的生平故事。

老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肖邦吗?”

学生纷纷答道:

“知道。”

“不知道。”

“他是钢琴家!”

老师:“你们从哪里知道或了解肖邦的?”

学生:“周杰伦的专辑《十一月的肖邦》中的《夜曲》中有肖邦的名字,提到了他的夜曲。”(播放夜曲)。

老师:“你们想了解被周杰伦用歌曲演绎,并被人们誉为钢琴诗人的肖邦吗?”

学生:“想!”

合了当代学生的口味。换句话说严肃的音乐不一定要用严肃的方式来教学,学生顺着老师的引导直奔主题就是关键。

例如,周杰伦的歌词中有:

“我在空旷的墓地,老去后还爱你,为你弹奏肖邦的夜曲,纪念我死去的爱情”

亚洲流行音乐天王、新一代国际巨星周杰伦的感召力是我们无法预料的。学生会很好奇,他最喜爱的音乐家为什么是肖邦?他们会因为周杰伦而对肖邦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尚的导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不是先天的,而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是行为最本源的.动力,人们总是对与需要相关的事物感兴趣。学习兴趣来源于求知的需要,而求知欲、好奇心和热爱美好事物则是人的天性。教师抓住此“天性”,运用适宜的教学导入,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真正做到“要他听”变为“他要听”。这样就会达到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盎然、轻松愉快,而老师也得心应手的最佳教学效果。

(二)永不落时的爱情故事为传统音乐之旅导航,时尚与传统都离不开的话题――爱情。

建构主义教学,教师应该认识到教学的目标不仅包括认知目标,也包括情感目标。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领域,使教学与学习者个人相关联。教学是逐渐减少外部控制,逐渐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

从古到今,爱情始终是个永不落时的话题,无论是文学还是音乐等各个领域的艺术家们都会为爱情创造出不朽的作品。对于爱情这个话题高中生特别感兴趣,进而对在爱情的影响下创造出来的作品也分外留意,浪漫之旅也由此起航了!

例:作品《e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的柔板是表达对他前任女友的思念,从世俗之情入手,理解浪漫之情也不难。

第一乐章的两个主题都富于歌唱性,只是第一主题是粗线条的,饱满有力,但也带点悲剧的因素――蕴含着主人公深沉的情怀。第二主题则比较明朗、温柔,改用同名大调陈述----仿佛女友姣美的形象浮现眼前。这两个主题的特点相近,同样富于鲜明的民间色彩,交替着幻想的深思和热烈的激情,但其中的第二主题显然更引人注意。乐章的发展部主要发展引子主题,充满毅力和生气,最后,有力的再现部也由引子主题构成。“耽于梦想、优雅、敏感、感情充沛、高尚”--舒曼为肖邦的协奏曲概括出的这些美质,在这一乐章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让鲜活的音乐形象走进学生的心里,让音乐情绪感染和熏陶学生。

(三)努力使学生兴奋,自觉航行在音乐之旅,时尚与传统的第二次碰撞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创设多个“兴奋点”,以激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所谓的“兴奋”,即指人振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而兴奋点,是指能激起人精神振奋或激动的情境、话题等等。

抓住课堂“兴奋点”,是指在课堂上,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在课堂中产生的“兴奋点”,或者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兴奋点”,去激起学生振奋或者激动的情绪,从而带领他们进入生动活泼的课堂,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振奋的精神状态下,认真听课,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始终围绕在课堂教学上,使他们的情感尽可能地与教材内容及课堂目标一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觉愉悦地踏上预定航行路线。

传统的音乐课教师为了让学生熟悉音乐主题会反复聆听作品,但学生往往就会成为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根据这一点,我在音乐课作了新的尝试:

课堂情景:

肖邦音乐第二课《c小调练习曲》(高中音乐鉴赏第九单元第十七节)。学生对克罗地亚的英俊而时尚的马克西姆并不陌生,当老师向学生介绍有三位演奏家演奏同一个作品――肖邦的《c小调练习曲》后,他们齐声高呼“马克西姆!”,望着一个个期待的眼神,老师卖了个关子:“你们都喜欢马克西姆,我也很喜欢,但我更喜欢石叔诚。”学生一个个露出了疑惑的面容。然后老师又顺势说:“那就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三位的演奏,再请同学们说说为什么喜欢马克西姆,我也告诉你们我为什么喜欢石叔诚。”带着这个问题全体学生兴趣盎然地听了三遍《c小调练习曲》。看着他们的认真劲,老师暗自高兴。三遍的复听使学生对作品的内容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学生已经进入肖邦音乐的境界,进入肖邦的灵魂世界!

讨论,最终绝大部分同学选择了石叔诚,也有个别选杨鸣的,但没有选马克西姆的。最终老师较为详尽地阐明了欣赏石叔诚的原因。

这样的课堂设计使师生互动于轻松的学习气氛中,学生也自觉地踏上了传统音乐之路。

1、引导学生领略音乐之美。

音乐蕴含着巨大的美感能量。它的美,不仅在于听觉上的享受和情绪上的放松,而在于它更像一幅历史的画卷每个朝代、每个帝国、每个人物都在音乐中呈现,历史在前进,音乐在演变,历史赋予了音乐活力,音乐记载了历史。

如:《c小调练习曲》引子由强烈、森严的属七和弦开始,它伴随着一连串用十六分音符组成的、上下翻滚的流动音型所组成的下行乐句,表现了作曲家悲愤的、震惊的、用语言难以言表的心情。乐曲的第一部分是一个刚毅的、带有英雄性格的主题,它是用右手在高声部奏出的,与这个英雄性主题相配合的是左手的伴奏。这个伴奏延续了引子中的伴奏音型――上下翻腾的琶音。这个主题及其伴奏,令人联想到华沙起义的英雄们是怎样与敌人浴血奋战的,也让人想象作曲家那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激昂慷慨和起伏难平。这个主题进行了反复、变化和发展,好像波兰人民在侵略者面前无所畏惧、顽强反抗。这种起伏向上的情绪一次次地把学生引向高潮,好像在学生面前展现着一幅又一幅反抗侵略者的战斗画面。

让美的音乐一直震撼、感动着学生,让学生沉浸在美好的音乐当中,让音乐主导我们的音乐课堂吧。

2、引导学生发现人格之美。

的强烈的爱国之心是所有人都能深切感受到的,相信这也是周杰伦喜欢他的原因之一吧。

3、引导学生欣赏形象之美。

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欣赏形象美。形象美不是单纯的外表美,它是一个人外在的形象仪表与内在的气质修养的较为完美的结合,对于艺术家而言,长时间艺术熏陶所赋予的内在美才是最重要的,这样他的外在形象仪表也具有了晕轮效应,别有韵味。如果郎朗不是举世瞩目的钢琴演奏家,给人们献上一首首精湛优美的钢琴曲,还有人会觉得他的形象特别与众不同吗?我们只有在对比欣赏同一个音乐作品时才会从中获得对人物形象美的深刻认识。

音乐教学的全部过程应贯穿着所有的审美因素,并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让美影响学生的情感意向,形成审美情操,从而在音乐之旅收获精神营养。

四、研究成效。

从去年9月到现在,开展此项研究的时间只有一年多,但其成效还是显著的。

(一)课堂气氛日益活跃。

刚开始的传统音乐课学生听得很疲倦,老师讲得很辛苦,结果还是听不懂。起来回答问题,也是一问三不知的为多。教师提问的时候,学生大多用茫然的眼光看着你,让你不知所措。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观,绝大部分学生能很好地配合教师的提问自动回答问题,所以课堂上热闹多了。学生个别回答问题时也没有了以前的拘谨,总是尽可能回答,而且不怕讲错。

(二)学习热情日益高涨。

爱问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每节课下课都有学生到讲台上来交流,说自己听到了什么音乐是取材于哪首古典名曲,而且脸上特别自豪。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学生袁×、陈×,他们都属于课堂上喜欢趴桌子的那类学生,几次课之后趴桌子的情况消除了,而且变得喜欢问问题,这让我惊喜不已。

(三)传统音乐学习兴趣得到提升。

学生不再惧怕传统音乐,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

期末的一次调查更能说明问题,有信心学好音乐的学生数从15位增加到31位,认为自己学习音乐兴趣有较大提高的学生达到了45位。

五、思考。

学生一直对传统音乐(古典音乐、浪漫派音乐)“敬而远之”,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所处的家庭、社会环境,致使他们接触此类音乐的机会极少。如果学校的音乐课再抛弃高雅的传统音乐,那么我们的学生真的不知什么是经典与高雅了。学生很难爱上传统音乐吗?不!他们很乐意甚至已经爱上了这次音乐旅程了。本人深切感受到:

(一)音乐课虽少,但这里可能是学生唯一打开经典音乐之门的地方。有句名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由此可知如果连领进门的师傅都没有的话,哪来个人的修行呀?音乐课堂上涉及的经典名作可能只是一些代表,老师只能以点带面,但我们决不能抛弃经典,更不能一味迎合学生喜好来选材上课。

(二)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持久而稳定的兴趣和爱好是根本。

爱因斯坦的“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是一句永恒的至理名言。音乐课应该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根据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持久而稳定的兴趣和爱好。我想真正的好老师应该是“授人以渔”,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而不仅仅是掌握学习内容,变“学会音乐”为“会学音乐”,让音乐成为发自学生内心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音乐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3、《钢琴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3。

4、《做最好的老师》漓江出版社李镇西著。

5、《名师最吸引学生的课堂切入点》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传统与时尚【第四篇】

好友趴在桌上,歪过头,满脸幸福地对我说:“嗨!下个星期六,我过生日,你准备送我什么礼物呀?”

晚上,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想不出任何办法,却忽然冒出了一个坏念头。我知道爸爸经常把钱包放在抽屉里,他又是一个马大哈,我如果从中抽出一张,他一定不会发觉。于是,我就这么做了。

在好友的生日晚会上,同学们都夸我的礼物漂亮,当然漂亮啦,我是花了20元买的呀!

晚会结束后,我哼着快乐的小曲回家。刚进门,就看见妈妈推着车往外走,我不解地问:“妈,都这么晚了,您上哪去?”“哦,晚上我要替别人加班,挣点钱补贴家用;你爸今天也有夜班,不回来了。饭菜我已给你弄好,你吃了,早点睡。”妈妈说完,就骑着车子匆匆地走了。

望着妈妈那渐渐消失在黑暗中的瘦弱的身躯,回想爸爸那早生的白发,再看看桌上给我享用的热气腾腾的饭菜,我的心一阵紧缩,泪水直冒,父母省吃俭用,晚上还加班打工,好不容易挣点钱,而我却经常向他们要,甚至偷他们的钱,只为了满足一时的虚荣心,打肿脸装胖子。前后一想,我真对不起父母呀!明天,我一定把我的思想行为都告诉他们,并保证以后决不再这样,请求他们的原谅。

过生日,请客送礼,已是一种时尚。中学生是纯粹的消费者,却也受“时尚”的影响,拿不出钱时就可能不择手段,后果极坏。我们学生难以改变“时尚”,但我们有自己的头脑,冷静想想是不是一定要请?是不是一定要送?这样请、送有多大意义?多想想,我想就一定会减少许多麻烦,减少许多痛苦。

传统与时尚【第五篇】

从“岁月在墙上剥落,我看见小时候”的《东风破》,到“狼牙月,伊人憔悴”的《发如雪》,再到“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的《青花瓷》,周杰伦的歌可谓老少皆知。它们为何传播得如此广和快,就是因为歌曲里成功融合了的因素。

当我们行走在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大街上,看见身着旗袍的女子,莲步轻移,婉约清丽,从车流人海中穿行,好似一朵朵静静绽放的美丽木兰,彰显了现代女性的优雅和柔美,体现出东方女性的气质和神韵。旗袍,带领我们进入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的对话,演绎传统与现代的共融。这似乎能让我们闻到香炉中袅袅飘起的一缕轻雾,情不自禁地想起一些镜头:高挽的云髻、纤手上沁凉温润的玉镯、耳畔点睛的珠坠、还有那隔着古木箱子散发出来的丝丝缕缕的千年幽香……令人陶醉和迷恋。

传统是一种时尚;时尚,也是一种传统。传统世代相传,如文化、道德、思想、制度等,它在不断的借鉴和扬弃中继承和发展。时尚是一时的风尚、一时的追求,它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新与旧的交错,是留与守的彷徨。正如歌德所说:“所谓时尚就是目前的传统。传统都带有某种必要性,使人们非向它看齐不可。”

我喜欢时尚的流行,也喜欢传统的淡定自如。因为,传统已不再能满足现代人对多元化的追求,而时尚也不能完全作为我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我们所应做的,就是以传统的根系滋养时尚的枝叶,最后结出丰硕有花朵。

我们既要向时尚迈进,但也不能抛弃传统。我们需要时尚,也需要传统。时尚,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传统,坚守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2下一页。

@_@我是分割线@_@。

传统与时尚【第六篇】

我每天在读你的书,也在看你的博客,雪落说:由此获得一种感觉,书是历史的,凝固的;而博客是流动的,发展着的。

他很敏锐。

是的,文章一旦印刷成书,便把作者写作时的心境与思想,以及文字表达的方式与风格等,固定下来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任何一本书所表达都会变成昨天观念,走进历史。即使再版,再版也是历史的重现。

《风中雨路》是我从少女时期开始,直至40岁的作品集,也算是给自己生日的一份礼物吧。所以有的文章显得稚气,有的观点过于单纯。我坦白说。文章收集之后,我一一重读,作过病句修改、错字校正,送到编辑手上后他们又给我改了一遍,让我发现了自己当编辑多年的习惯性错误,但保留了各篇文章原有的风格与观念。它是我走在人生不同阶段心之旅程的见证。

博客是两三年前开的,此后几乎每天都把自己新的收获与认知,哪怕是浅显的,哪怕是片面的,一一挖掘出来,展示出来。因为一感即作,不少文字显得粗糙,结构显得松散、零乱,立意也欠挖掘、提升。对此女友雅红博士给过我批评,我只好为自己狡辩:这只是原料,欠加工的。是的,它远没有成品那般精确、雅致,带给人更多更深的美感,也不能更好地将读者带入一种宁静的氛围。

但博客与网络新闻一样,是流动的,时尚的,不断更新的,展示着作者最新的感受与理念,勾勒出前行中细密的思想轨迹,因而也更有生命力。待时机成熟,把博客里的文章重新整合加工,相似的合成1篇再提升主题,许多星星般的闪光点聚合如炬,便会发现自己看问题更全面更深刻,文章更显菁华,作者更具才华。这,似乎与重版时的改动是两回事。

曾经有一个朋友征求我的意见,说他女儿就读某传媒学院,在专业选择面前心生踯躅,不知传统的纸质媒体好,或网络电子媒体更佳。我建议:选择电子媒体。是的,传统媒体有它悠久的历史,也有它记载历史不可替代的史料作用。但它的载容量太小,哪怕一天一版时效性也绝对比不上时刻滚动着的电子媒体,因而生命力与未来发展的前景同样显弱。

电子媒体对传统媒体冲击太大了!这是所有新闻人的共同感受,也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危机。传统媒体近年在与电子媒体联姻,即出版纸质报刊的同时经营自己的电子版,把报刊搬上网络,开拓另一个更大的市场。但看到了不花钱的电子版后读者还掏钱去购买传统报刊吗?报刊的发行量必定受到极大的冲击!于是,有的将电子版延后面读者,有的给电子版设置了密码,有意减缓网络的时效性,来保护传统报刊原有的经济利益。

网络由此而悲哀了吗?它的优势成了缺点。

不如利用网络,把电子媒体拓展成一个更大的阵地,凡传统媒体有限版面无法承载且有一定价值的新闻收入。这便让自己多了一个阵营,经济效益同样存在。据我所知,人民网便如此。

面临时尚,或当时尚与传统发生冲突,我们的选择可说是中庸的:保留传统优良的品性,接受时尚的优势,并把两者融合成更优秀的产品,以此向前滚动发展。我的小书与博客是这样,纸质媒体与电子媒体也应该这样。

传统与时尚【第七篇】

中国数千年文化中的传统迎亲嫁禧是为婚嫁礼仪中最复杂和最重要的仪节与婚前数日礼仪。

安庆礼:依八字、房屋座向……拜父母。

翻铺:父母兄弟俱全的男孩。好命婆口念:“翻落铺,生查埔;翻过来,生秀才;翻过去,生进士。”的吉利语。

祭祖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以前,应先祭拜祖先。

新郎+媒人+傧相(六或十二人)随轿前往女方家。

燃炮迎亲车队前往女方家途中,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

新娘先食‘姊妹桌’,以示依依不舍之情。

新娘拜神明、祖先,叩别父母,接受新郎献花,依择定吉时。

随新郎,并由‘年高多福’好命人扶持上轿。

放爆竹,关门,以示不归。

起轿由女方家长辈将碗水泼在地上,表示不归。

新娘放扇,并在轿上哭几声,且在花轿之后盖竹筛以象征繁荣。

迎娶队伍以竹笠为先,青竹连根带叶,竹端系猪肉一片,以防邪神白虎。而迎娶队伍顺序为:竹笠—媒人轿—鼓吹—傧相—舅爷—新郎嫁妆—新娘轿—随嫁娴—随嫁姆—子孙桶。

到男方家,花轿停于门前,由男家童子端茶迎轿。于择定吉时,将花轿升入门内,新郎用扇在轿顶上打三下,又用脚踢轿门三次,下马威以示威严,新娘顺从,易于驾驭。接着由童子捧柑两颗,象征夫妇圆满吉祥。本站:。

新娘由好命婆扶下轿,一手拿竹筛覆之(现用伞)。

过火盒、踩瓦片、敬茶,男方家中之长辈将新娘介绍给家人认识。

新娘足履红毯、进堂,和新郎同拜天地,行交拜礼,交拜完毕,送入洞房,以竹筛覆床上,桌上置铜镜以压惊。

新郎为新娘揭帕并坐案前,点花烛,饮合欢酒。

喜宴。

闹洞房。

礼成。

传统与时尚【第八篇】

爷爷与奶奶的婚姻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们见过一面后便开始操办婚事。奶奶每次谈起她和爷爷的婚礼,满布皱纹的脸总是红扑扑的,眼睛总是亮亮的。奶奶的娘家没有什么嫁妆,便租了一顶红轿子,让奶奶的几个兄弟抬着去。没有红盖头,满村的人都看见了害羞的'奶奶,脸儿比红夹袄还要红。爷爷说,那时的奶奶靓极了;奶奶说,那时的爷爷帅呆了。

姑姑出嫁的时候,奶奶竟孩子气的想为她要一顶红轿子,可在奶奶结婚时,轿子就已经是稀罕物了,更何况几十年过去了。办喜事那天,看着崭新的轿车把姑姑带走时,奶奶觉得很失落,她总想着那顶红轿子。一直到现在,奶奶还念叨着说,结婚用轿子多好啊!

不久后的一个星期天,爷爷奶奶一大早就起来了,仔仔细细的打扮了一番,爷爷刮了胡子,奶奶将满头银发梳了又梳,对正在吃早饭的我招呼了一声说他们要去拍婚纱照,几欲喷饭的我立马尾随而去瞧个热闹。我就说嘛,他们瞅见姑姑的婚纱照直夸漂亮一定有问题。

照相馆里,我推荐了白色的婚纱,奶奶一个劲儿摇头最终选择了一件红色的旗袍。化妆时,奶奶愣愣地看着店主拿着各式的“笔”在她脸上涂涂画画,趁人不注意时还跟我嘀咕:“平时只看你写字时用,怎么还能在脸上写?”画完后,她在镜子前看了半天,用手小心翼翼地碰了一下口红,又使劲地抿了几下,不好意思地笑。而爷爷则坐在一边,手指不停地弹敲着椅背,我用胳膊肘碰了一下他轻声说:“您紧张啊?”“才不呢。”爷爷边说边擦额上的汗。我也不停地擦汗,我一直教他们摆一个说得过去的pose,可是他们硬是无动于衷,一脸的严肃。没办法我只好骗他们说照好了。他们同时吁了一口气,爷爷牵起了奶奶的手开心地笑,奶奶也抬起手帮爷爷理了理衣领,两人搀扶着向我们走来,在此期间,照相机一直不停地“咔嚓”着,终于大功告成。

爸爸怕他们待在家里闷得慌,便帮他们到老年大学报了名。一个月后,爷爷竟提了个录音机,在屋子里和奶奶跳起了迪斯科,歪歪扭扭地迈着步子,像小孩一样认真。哥一个劲儿地夸爷爷奶奶是与时俱进。不过他们白天跳迪斯科,晚上还是搬着小板凳坐到院子里。爷爷会一边拉着二胡一边哼唱不知名的曲儿,奶奶拿着蒲扇轻轻地晃着,一边跟着哼。二胡伴着咿咿呀呀的腔调,夹着拍打扇子的声音,不知不觉中,我就进入了梦乡。有时一觉醒来,看见他们还静静地坐在院子里。奶奶说他们谈恋爱那会儿就这样一声不吭,坐着地上。我想,这比起现在的花前月下海誓山盟怕丝毫也不逊色,这是怎样一种的浪漫啊。

跨过世纪的门槛,年过七旬的爷爷奶奶一路走来,悠哉游哉。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789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