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时分秒说课稿实用(精彩8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二年级数学时分秒说课稿实用(精彩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二年级数学时分秒说课稿【第一篇】
等边三角形是八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主要内容是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以及判定定理的推理证明和初步应用。是学生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和等腰三角形有关知识后学习的,本课学习不仅是学生进一步认识特殊的轴对称图形——等边三角形,更是今后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的重要工具。要求学生探索并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判定方法。
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经过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1)了解等边三角形的概念。
(2)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
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证明。
(1)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发现和证明。
根据“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的理念。我确定本课的教法为:探究发现法,即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积极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归纳类比等数学活动获得知识。
“教学中让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而本课的学法指导是让学生在“观察——发现——论证——归纳”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形成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交流合作的良好品质。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为能更多地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为以下四个环节:
2、合作交流探究新知:从实物抽象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几何图形,并用课件展示图形。请同学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1图中的等腰三角形有什么特殊之处?——学生回答后自然引出等边三角形的定义。
问题2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有什么关系?让学生根据定义画一个等边三角形,用量角器度量三角形内角的角度进一步验证这个结论。
问题3我们从边、角两方面描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那么我们要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从边、角如何判定?(提出问题后,应给学生自主探索、思考的时间)然后归纳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问题4你认为有一个角等60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吗?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请把你的证明思路和同伴交流。(提出问题后,再次让学生合作交流,归纳:等腰三角形判定方法2,有一个角是60度,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应用新知巩固提高1。例题解析;课外兴趣小组。
(1)由学生们分组相互探讨,共同研究此题的已知、猜想结论部分,然后由小组派代表阐述推理过程,教师板书,在板书的过程中,请其它小组的同学提出合理化建议,使此题证明过程条理更加清晰,从而培养他们语言表达能力。
(2)、课堂练习(然后我又设计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练习题。
第一部分设计了两道有关等边三角形推理的练习。目的是对等边三角形性质和判定进一步理解,并考察学生掌握的情况。
二年级数学时分秒说课稿【第二篇】
已有知识,为过渡问题(这个算式对吗)的提出埋下了伏笔。使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目标。
教师在学生合作时给予必要的指导示范,逐步放手,使得二年级的学生合作起来毫不逊色于高年级学生。教师一改摆一摆为画一画这样的活动能将每次的结果留下来方便学生比较发现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合作中学生分工明确,基本上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
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点到面,理解较为深刻了。
如选择题2题余数是7的算式有哪些,交给了学生排除法,很好。
再如,用小棒摆图形猜猜摆的是什么,是个开放性很强的题目,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扩散性思维。
二年级数学时分秒说课稿【第三篇】
1.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体会数学思想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
教学难点。
推理依据的叙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新学期开始,班里来了一对双胞胎兄弟,哥哥叫大壮,弟弟叫小壮,(出示课件或图片)你能分出谁是哥哥谁是弟弟么?为什么?(学生可能回答不能,因为他们长的一模一样)。
二、探索新知。
1.做出判断。
2.说明理由。
你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
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班内汇报。
3.小结。
师:(小结同学们推理的过程)刚才同学们根据双胞胎兄弟中一人的话,判断出了谁是哥哥,谁是弟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简单推理(板书课题)。
4.找气球。
蓝色的。根据他们的对话你能说出小明、小红、小芳各拿来了哪一个气球吗?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三、拓展应用。
1.可以在完成课本101页的第3、4题的基础上完成下列有趣的题目。
这三组影子分别是哪组积木的投影?请连线,并说明为什么?
2.红圈中的积木和哪块积木拼合,才能成为一个和左图一样的正方体?
二年级数学时分秒说课稿【第四篇】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88页的内容时分秒。
本单元在学生初步认识整时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时、分、秒的有关知识。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学具操作,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知道时针、分针是怎样记时的;知道1小时=60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操作和概括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3.情感目标: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钟面上1时、1分的时间规定,体会1时、1分的长短,理解时与分的关系。
难点是:看钟表准备的说出经过的时间。
接下来说说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
说教法:
新课程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比较积极但不稳定,知识和思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多数学生操作,口述,思考不能很好的有机结合缺乏有序性和准确性。针对这种情况,我注重丰富学生对钟面的感受和认知,练习生活,创设情境采用:
直观演示法。
设疑诱导法。
操作发现法。
来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
说学法:
有效地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我十分注重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拨一拨、说一说、看一看、想一想等一系列的活动中,认识时和分。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第一个环节:
小朋友,谁能告诉老师,你每天早上是什么时间起床的?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们要是学习了看钟表的方法,就能准确地掌握时间,科学地安排时间,做时间的主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时间单位:小时、分。(板书课题)。
1.认识钟面。
(1)出示钟面模型。
(2)引导观察钟面。
小组边观察,边议论,你发现了什么?
大格、小格、长针(分针)、短针(时针)。
(3)观察填空。
钟面上一共有()个大格。
每个大格分成()个小格。
钟面上一共有()个小格。
2.认识时、分的关系。
(1)童话故事:老师发现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有一双会认时间的慧眼,还有一双会写时间的巧手,为此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作为奖励。你们都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吧,上一次小白兔输得非常不服气,于是它又约了小乌龟到周围种着12棵树的圆形运动上来比赛,大家猜一猜,这一次谁赢了?好,让我们一起到比赛现场看一看。(课件演示在相同时间里,小白兔跑了一圈,小乌龟只跑到第二棵树下。)其实,在我们今天认识的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也一直在进行着这样的龟兔赛跑。(龟兔跑场景变成一个钟面)。
(2)小组合作:拨动闹钟的分针走一圈,认真观察时针的变化,探究1时和60分的关系。
(3)课件动态演示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的过程,验证学生的结论。
3.感受1分钟,进行爱惜时间的教育。
(1)全班看动画片,分小组活动,感受1分钟的长短。
1分钟脉搏跳次左右;1分钟大约跳绳下;小朋友1分钟大约写个字,1分钟可以背诵古诗。
那么1小时能干些什么呢?回家后问问爸爸妈妈,他们1小时都能干些什么?
1、学生互动拨钟表。
学生出题,学生拨小钟表。
可以引导这些题目:5分钟怎么拨?10分钟,23分钟,3小时,6小时等时间。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思考,课件演示,填空。
一节课是()分钟,课间休息()分钟,再加上()分钟是1小时。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满意吗?填写自我评价表。
板书设计力求知识性和间接性。
二年级数学时分秒说课稿【第五篇】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信息窗2《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本册第一、三单元《表内乘法》和本单元信息窗1《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基础上学习的。同时本节课的内容又为学习第八单元《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利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能熟练地用6~9的乘法口诀正确求商。
教学难点:
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
二年级学生思维方式主要还是形象思维,他们乐于探究,渴望交流和教师的称赞,他们经历了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单元《表内乘法》、第四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和本单元第一课时信息窗1的学习过程。初步掌握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方法。
让学生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从方法上来讲,学生不会有什么困难,但是这要建立在学生对乘法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另外,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对该类问题的熟练解决也是本课教学的成败关键。
1、合作,就是要切磋学问,交流疑问,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探究,则是要求质疑问难,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
3、自主,即主动,要主动地在数学实践中丰富数学素养,提高数学能力。
1、前置学习:比比谁做的最快!
设计意图:以旧引新,通过知识的迁移,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下面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2、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标本是什么吗?咱们和书上的小朋友一起来制作标本吧。
设计意图:结合现实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自主学习。
1.仔细观察情境图,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2.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尝试着把你提出的数学问题解决出来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有序的观察、发现数学信息,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沟通语文数学学科的联系,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及听、说的能力,同时训练学生从活动中获取有效的数学信息的能力。
4、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42朵花能做7件标本,做一件标本需要几朵花?
小组交流汇报独立解决。
42÷6=42÷7=。
我们的方法是_________口诀:六七四十二。
小结: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那么商就是几。
小结:一句口诀可以求两道除法算式的商。
根据情景图,小组合作,提出问题并解决。
56片叶子可以做几件标本?
56÷8=7(件)交流自己的想法。
72片叶子可以做几件标本?
72÷9=8(件)使学生感受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中心环节,本环节采用“放”的形式,经过引导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活动,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求商的方法。
5、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第一关我是小法官。
设计意图:这道是基础题,为了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第二关看谁算得快。
设计意图:让学生练习一句乘法口诀可以列四道算式。
第三关我最棒。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6、回顾整理内化提高。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思考,自主进行知识的内化;教师总结和点评,对知识进行梳理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
二年级数学时分秒说课稿【第六篇】
作为老师执教的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推理》这节课的主评人之一,我倍感荣幸。听完这节课,我的心情非常地激动,深深地被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风格震撼了。同时,也非常感谢老师提供了一个优质的模板,供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来学习。下面我就这节课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先来说几点值得我学习的方面:
1、整体上看,设计地非常巧妙,呈现出龙头、狮腹、虎尾的局面。无论是课前导入、课中新授、还是课后练习,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很享受。
2、导入新颖、实用。学生从猜一猜中意识到没有提示胡乱地猜是猜不出正确的答案的。然后在老师的提示下再猜,结果有两种答案,还不能确定。直到老师再给出提示,学生才猜出正确的答案。学生从中感悟到有了前提条件,答案的范围缩小了,就能很快猜出了正确的答案。这样层层紧接,环环相扣,学生从中领悟到了“猜想”要根据前提条件去推理的。这个猜想环节与本课时内容密切相关,对后面顺利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让学生能初步领悟到简单逻辑推理其中条件与结果的密切联系,同时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3、学习活动灵活多样、有层次。从猜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到分角色拿书,到动手写方案,再到小组内玩猜一猜的游戏,最后到思考谁先出教室,使学生体验推理的过程,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而且,这些活动的主体都是学生,这也体现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4、注重对理解题意和推理过程的引导。课堂中,引导学生对问题中的信息进行梳理,让学生把握关键信息。弄清题意后,分角色演示,再自己写方案,说想法。一步一步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考过程中每一个判断的理由和依据,使得思考过程变得清晰、有条理。
5、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读懂了学生的心思。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用侦探高手柯南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引导下活跃起来。在解决问题中,师生、生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感知推理的过程,提高推理的能力。
6、注重学生语言表达完整性的培养。在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时候,个别学生表述的不够准确,老师引导学生说出“因为…,所以…”,帮助学生把要表达的内容说完整。接下来问:谁还想说?谁还能说得更流利?让更多的学生敢说、能说、会说。在说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将自己思考的过程清晰化。
7、教师自身素养高。当学生说出“左手拿橡皮,右手拿硬币”和“右手拿硬币、左手拿橡皮”这两个相同的答案时,老师清醒地直接指出你说重复了。可见,老师反应灵敏、思维敏捷,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
听完本节课,有以下几方面想和大家商议:
1、推理的过程与方法应该多样化。在解决例题中的问题时,不仅可以从人的角度出发,根据小红的话先确定小红拿的是语文书,再根据小丽的话排除小丽拿的不是数学书,那就能再确定小丽拿的是品德与社会书,最后确定小刚拿的是剩下的数学书。也可以从书的角度出发,根据小红的话先确定小红拿的是语文书,再根据小丽的话排除小丽拿的不是数学书,那数学书谁拿了?肯定是小刚拿了,剩下的品德与社会书就是小丽拿了。
2、老师说的太多。课堂中,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我们要耐心地等他说完,把说的机会真正地留给学生。
总的来说,老师的这节课非常成功。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上深入浅出,层层推进,有深度,有广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年级数学时分秒说课稿【第七篇】
我授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中的《认识厘米》。“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依据是课标对低段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的具体目标以及本课在长度单位教学中的地位。)(体现在:认识1厘米和量手掌与数学课本的宽度、一柞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依据是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体现在:找1厘米长的物体。)
1、学情分析: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但学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从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
2、学法指导:在教学用厘米量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2、动手操作。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七、八岁的儿童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恰当设置操作的过程,加大操作的力度,把学生真正推到主人翁的位置。
根据学生认识特点,本节课采用实物学具米尺、20厘米长的直尺、图钉、小正方体等,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进行测量。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学生运用观察、操作、讨论等多种方法学习新知,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活泼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首先电脑显示。教师激趣:“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小伙伴,它也非常爱学习,有一天,它就沿着我们的一条课桌边爬了一次。”课件出示小蚂蚁在课桌上爬行,并替小蚂蚁提问:“小蚂蚁给同学们留下两个问题:它爬的是哪条课桌边?它爬的这条课桌边实际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给它量一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量,但答案不一。学生感到疑惑之时,引出“课题:认识厘米”。
新课教学,我分两大块进行。
第一块:感知1厘米。分4部教学。
多媒体显示一把放大的直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尺子的共同点,认识长短不同的竖线--刻度线,以及不同的数,厘米(cm),使学生对尺的认识更深刻。
让学生了解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接着让学生观察自己尺上的1厘米长度。然后我组织学生研究,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学生回答时电脑显示这些线段。
先让学生用手比画1厘米,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1厘米长的物体。在我出示几样1厘米的物体给学生看的基础上,学生列举。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让学生知道2厘米、4厘米有多长呢?学生拿尺介绍两者的长度,同时介绍认的方法。渗透量长度的方法。
第二块:学习测量方法。分3部教学。分页标题#e#
我让学生独立测量,再全班讨论,互相启发,尝试得出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然后用多媒体验证量的过程。在初步测量的基础上,在让学生当小评委:
在初步测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当小评委:小蚂蚁看到同学们用尺子准确地量出了小棒长度,深深感到尺子的作用,于是,他组织几只小蚂蚁开展了测量活动,请小朋友们当评委。进一步加深正确测量方法的印象。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保持的一种手段,也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为此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完成练习2,3。
1、估测:开展“火眼金睛”活动,测量自己,自己中手掌的宽度,一扎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了解身上的尺子。
2、断尺量小刀。
电脑显示课始图,让学生回答:“现在能知道长多少了吗?”学生测量出课桌的长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
及时总结本课知识,评价学生: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厘米,还有更大的长度单位,我们今后还会学习他们。
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让学生一眼就能看清本节的知识重点,便与学生记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本节课板书设计如下:
认识厘米
测量工具----尺子
长度单位:厘米
二年级数学时分秒说课稿【第八篇】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编写乘法口诀的开端,也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其地位尤为重要。在小学阶段,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意义。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知识与技能。
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及意义。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会运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通过摆小棒、编口诀、找规律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迁移类推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编写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引导学生找到编写口诀的方法,发现口诀的规律,寻找最佳的记忆方法。体会一句口诀解决两道乘法算式,感受学习乘法口诀的好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学会利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以及学好数学的信心。
这个目标既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又符合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现了新课程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以及学好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已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掌握了连加的计算方法,他们已能根据情境列出的乘法算式,并结合情境用数数或连加的方法算出乘法算式的得数,这些知识储备都为学生在本课进行自主编制口诀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大多数学生虽然没有接触过乘法口诀,但因为暑假提前预习过相关知识,所以对口诀也的记忆并不陌生,有的甚至可以背出部分的乘法口诀。针对这一情况,课上我注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5的乘法口诀,运用具体情境理解5的乘法口诀所表示的意义。依据新课程标准,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课前利用动态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很自然的引导学生在观察图片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体验探索的成功。
2.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同桌合作交流活动。
3.通过趣味性的变式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行之有效的教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根据教材及学生年龄特点,在推导5的乘法口诀时,我让学生从编儿歌开始,找到编口诀的窍门,然后顺理成章的列出算式归纳出乘法口诀,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活动中学习到新知识。
另外,《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具体的教学中我注意用赞许、激励、表扬,创设情境等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采取了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思考、交流、操作中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合理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直观的画面、形象的图片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孩子学习,兴趣为先。课前,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杂技视频,吸引学生眼球,接着引导学生观看杂技图片,再以杂技图片为情境图呈现数学信息,进而让学生发现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自然顺畅,较好的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的愿望,并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思维调节到最佳状态,自主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的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可见,合作交流在数学教学中也相当重要。本课很好体现这一理念,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精心设计了一些能让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发展思维的活动,玩中学,乐中悟,在自主探索中亲身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促使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交流,进而有序地推进学生对新知的体验、感悟、建构。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及认知特点,课堂上我主要遵循了直观性、知识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更多的关注情境与知识的连接点,促进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的迁移,主动进行新知的建构。由于《5的乘法口诀》是学习编写口诀的开端,其地位极为重要。因此我采用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教学策略,逐步让学生经历并掌握口诀的形成过程,体现了知识的序列。先是利用编儿歌,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二是利用51与15的乘法口诀,由老师编给学生看。三是编52与25的乘法口诀,老师指导学生来编。四是放手学生自己编口诀。五是让学生观察口诀,发现乘法口诀的规律。在这样由扶到放的过程中,遵循低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此环节我还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重视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学习过程。体现了新课标中的理念,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独立思考,利用已知探究未知,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知识探究的全过程。这样学生在编乘法口诀的过程中,不但较好的理解了口诀的来源和意义,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在记口诀环节,引导学生利用喜欢的方法来记忆。通过交流与提问,丰富记忆的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口诀的含义,弄清楚乘法意义、算式、口诀三者之间的联系。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适时有效的提问、比赛又使课堂锦上添花,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此环节的设计也体现了新课标新理念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趣味练习巩固新知。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既掌握知识和技能又能创造性地运用,本节课将枯燥的练习都赋予了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注重了练习形式的多样性、练习内容的趣味性。用猴子兄弟的烦恼,小猪的难题,身边的数学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学生的练习热情,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理解口诀、记忆口诀。虽然都是5句口诀不断地重复,却让学生学而不厌,熟而不倦,让原本枯燥机械的练习变得鲜活灵动起来。这样的练习设计既能强化已学的知识,又可以培养应用的技能,更给了学生一个思维拓展的空间。
(四)回顾整理畅谈收获。
结合课堂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整体回顾整理本节课所学知识,用自己的语言清晰的表达出来,理顺知识脉络。
(五)课堂检测检验效果。
课堂检测是对学生过程性学习的一种综合评价。主要考察落实学生是否真正做到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并熟练运用其解决问题。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策略是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尊重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通过竞赛、操作、游戏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经历由未知到已知的学习过程,经历编口诀记口诀用口诀的学习过程,在反复实践中知其然而再知其所以然,同时渗透了数形结合、有序等数学思想方法。这样的教学设想目的是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