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工作要点
明确目标,优化流程,提升效率,加强团队协作,定期评估,持续改进,注重沟通,确保信息畅通,推动创新发展。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工作要点”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目录
年XX区体育工作要点 2
年江门市教育系统新闻宣传工作要点 6
年全市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防治工作要点 9
年全市教育工作要点 19
市XX区商务局2023年工作要点 30
6.区文化和旅游局2023年工作要点 32
7.市2023年重点项目建设工作要点 39
8.县教育局2023年工作要点 41
2023年XX区体育工作要点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深入贯彻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加快推动"北转型"的奋进之年。XX区体育工作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XX打造科创中心主阵地为契机,统筹抓好青少年体育、全民健身、体育产业和体育行业治理四方面工作,提升体育服务供给水平,在XX奋进北转型的征程中迈出新步伐、作出新作为。
一、围绕"对标高位",打造青少年体育工作发展强劲引擎
1.优化业余训练模式,提升培养质量。总结第十七届市运会经验,切实发挥骨干教练员示范引领作用。持续优化项目布局,签订第十八届市运会目标责任书,进一步壮大业余训练队伍,加大体育科研力度,促进项目发展与选材招生,提升科学训练水平。做好冬、夏训工作,鼓励、组织优秀训练队外出集训、参赛,进一步完善训练督导机制。
2.拓宽体教融合空间,完善梯队建设。深化"一条龙"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发展市运会新周期项目布局,完善运动员梯队建设,健全参赛队伍。协同区教育局,持续办好学生阳光体育大联赛、"奔跑吧·少年"系列赛事活动,以比赛为杠杆,带动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强化青少年体育技能,弘扬体育精神,增强体质、锤炼意志,提升青少年体育综合素养。
3.完善社会力量办训机制,提升培养效能。将社会办训进一步纳入业余训练管理体系,加强专业指导和监管力度,进一步优化考核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搭建发展平台,规范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青少年体育发展,实现资源互补,优势共享,形成合力,促进体育项目发展与普及,成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的增长点。
二、聚焦"服务品质",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4.立足"民生需求",推动全民健身设施扩容提质。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力度,新建更新3条市民健身步道、4片市民球场、40个市民益智健身苑点、3个市民健身驿站;盘活体育设施存量,加大管理力度,推动智慧化改造。加速推进杨行体育中心开办与运营。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拓展健身空间,优化体育设施布局。至2023年底,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平方米。
5.拓展"品牌内涵",提升全民健身积极性与参与度。提升"战FUNXX"赛事品质、打响赛事品牌、安全开展五大系列赛,重点办好"四季路跑"、最强跑团、游跑两项赛等城市形象推介类赛事活动。加强与科创园区的沟通联系,聚焦科创企业和人才的体育运动需求,提供定制化体育赛事活动服务。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进一步挖掘"健身达人",开展"宝体云课堂",引导市民积极健身、科学健身。进一步促进"体医养"融合,营造人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社会氛围。
三、突出"转型升级",进一步焕发体育产业生机
6.优化产业结构,持续发挥"四重"服务机制。继续培育创建市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项目),支持体育科创类企业做大做强。支持高境镇"三邻桥"、吴淞创新城"博绣荟"、月浦镇"月狮顽酷乡村"等体育消费类项目发展,协助推进罗店体育小镇、罗泾水上运动中心等发展,牵线引导优质体育企业或项目入驻。
7.加强体彩销售与管理,服务体育事业发展。通过赛事冠名,现场宣传等多种手段,大力宣传体彩工作,加强体育彩票销售和安全监管,加大体彩责任彩票建设和服务体育事业的力度。
四、深化"改革提效",进一步培育体育社会组织
8.搭平台促交流,发展壮大体育社会组织。整合多方资源,丰富"季度沙龙"形式与参与范围,优化体育社会组织奖励评估机制,推动体育总会、各单项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等社会组织发展。
9.聚资源树品牌,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持续举办"超霸杯"系列赛事活动,对接好邮轮港"上帆赛"等品牌赛事活动,持续探索赛事品牌价值开发,提升赛事影响力。推动各协会与社会组织固强补弱,用好协会内的"名人""大咖"效应,指导体育社会组织规范发展。
五、坚持"固本强基",促进体育高质量发展
10.党建聚力强内涵促发展。认真抓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新时代党管保密工作,切实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和政治安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层层传导压力、层层压实责任。进一步抓好巡察和审计问题整改,完善相关制度,着力推动历史遗留问题解决。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统筹做好工会、共青团、妇女等工作。加强体育文化宣传,打造高素质的体育干部人才队伍,不断提升体育系统凝聚力和战斗力。
11.依法治体抓规范促提升。认真贯彻落实《体育法》。高效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加强重点事项督查,定期开展绩效检查,确保按时优质完成年度任务。积极推进体育标准化建设,持续抓好12345市民服务热线办理,压实各级工作责任,进一步提升解决率、满意率,尽最大努力解决好群众反映的合理诉求。
2023年江门市教育系统新闻宣传工作要点
2023年,江门市教育系统新闻宣传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市委教育工委工作部署,紧扣中心任务,坚持正面舆论导向,宣传展现教育系统取得的新成绩、新成效、新经验,为江门教育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一)注重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工作。用党的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发挥教育系统优势,开设专题专栏,通过校园宣传栏、电视广播,论坛讲座、宣讲报告会等形式,掀起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激励广大师生胸怀两个大局,主动融入新时代改革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
(二)注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贯彻落实市委"1+6+3"工作部署,全面聚焦港澳融合、人才倍增、侨都赋能等六大工程,全力推动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在教育系统落地落实、落细落好。发挥新闻宣传工作在紧密联系群众、收集社情民意的桥梁纽带作用,围绕教育改革发展重点、难点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办实事活动,以宣传策划推动教育民生工程高质量落实。持续加大宣传力度,围绕贯彻落实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和教育高质量发展方案,积极引导广大教职工担当作为、踔厉奋发,大力唱响江门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旋律,汇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强大力量。
(三)注重抓好新春佳节、"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9月10日教师节等重要时间节点相关活动的宣传。围绕活动主题,策划一系列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报道,充分展示我市教育工作取得的成就成效,展示我市广大教职员工蓬勃向上、开拓奋进的精神风貌。
(四)注重抓好教育教学成果方面的宣传。围绕教育教学主线,展示学校在抓好师生思政教育、教育教学管理、教育质量提升、名师选树、教师培养培训等方面的新举措,扩大江门教育品牌影响力。
(五)注重抓好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宣传。重点做好全国、全省、全市优秀教师的宣传,充分展示新时代教师新风貌,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要注意选树群众身边的先进模范,提高群众参与度,增强社会百姓对教育先进模范的认可度、亲和力。
(六)注重抓好重点工作的宣传。聚焦疫情防控新阶段背景下校园管理、高考备考、文明校园创建、集团化办学等重点工作深入宣传。同时,大力宣传教育人才"组团式"对口帮扶广西崇左天等县,与珠海市对口帮扶、市内东西部对口帮扶等工作中涌现的好做法好经验、好人好事、突出成效等,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七)注重抓好教育民生工作的宣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围绕落实减负提质、教育项目建设、增加优质学位、职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学生资助、招生考试、校园安全等人民群众关心关切的民生热点难点,展现新进展、新成效,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的满意度,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八)注重抓好宣传阵地建设。办好江门教育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和微博账号,充分利用和发挥好江门教育政务网站的宣传作用。加强与各级主流媒体合作,多渠道、全方位报道我市教育系统重要活动、重大事件等,全面提升教育新形象。建立健全信息报送和考核机制,开展新闻信息业务培训,评选表彰一批优秀通讯员。注重发挥教师和学生队伍的宣传作用,选树、引导和培养一批教育系统网络大V,通过对教师、学生队伍中的网络意见领袖做好正面引导,发现校园之美、师德之美、教学之美,壮大主流声音。
(九)注重做好新闻宣传舆论引导工作。进一步建立完善网络舆情监控和应对处置机制。强化网络安全,营造清朗有序的网络环境。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积极做好重大事件、敏感热点问题的新闻宣传报道,及时进行解疑释惑,营造教育发展良好舆论氛围。
2023年全市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防治工作要点
为了加强全市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本工作要点。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市第六次党代会、市委六届二次全会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控大事故、防大灾害"为目标,加快数字赋能,强化党政履职,严格监管执法,压实主体责任,深化专项整治,加强应急准备,构建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为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开好局起好步营造良好的安全稳定环境。全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同比下降3%,较大事故控制在10起以内,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杜绝因灾导致的群死群伤责任事件发生。
二、重点任务
(一)加快数字赋能,提升基层基础。
1.实施城市安全数字赋能行动。聚焦重点行业领域、重大安全风险,建设集日常管理、监测预警、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安全智慧大脑"。加快基础数据汇聚,推进数字化管理,提升安全风险管控和应急处置能力。2023年年底前,完成燃气安全、重大危险源监测、防汛抗旱、森林防火等应用场景数字化建设。
2.实施基层"五有"规范化建设行动。出台加强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建设指导意见,围绕有机构、有人员、有条件、有能力、有规则的"五有"标准,启动乡镇(街道)以及开发区、工业园区、港区、风景区等功能区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2023年年底前,基层"五有"建设达标率不低于30%,办公场所规范化建设率、救援力量覆盖率以及应急救援、执法装备标准配备率达100%。
3.实施防灾减灾基础建设行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系统化治理,开展今冬明春灾害防治基础建设,新建森林防火标准化检查站100个、火情智能监控点2900个,加快消防水池、阻隔带等防灭火基础设施建设;完成14项抗旱基础工程、6项水毁修复工程建设;完成重大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14处,安装智能监测预警设备360处;完成市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建设,建成地震预警监测站402个。
4.实施安全科技推广应用行动。积极推广安全生产先进实用的技术、产品、工艺等科研成果,实现"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加快成立重庆市应急管理研究院,开展应急管理领域科学理论、政策法规以及事故预防、监测预警和应急救援等技术研究。
5.实施全民安全素养提升行动。深化开展安全宣传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进校园、进农村活动,创新开展安全生产月、"5·12"防灾减灾日、"安康杯"企业安全知识技能竞赛、"安全文化示范企业"、"最美应急人"等活动。推进区县(自治县,以下简称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安全体验馆(室)等安全科普体验基地群建设,推出300部安全科普教育精品。强化重要节点、重要事项、重要政策安全宣传和新闻发布。
(二)完善体制机制,强化党政履职。
6.强化党政领导干部务实履职。坚持党政领导干部清单履职,制定安全生产责任清单和年度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将发现和解决问题作为履职的重要标准。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工作纪实报告制度,强化重要时段、重要节点履职调度。落实安全生产述职评议制度,将责任落实情况作为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常态化警示曝光机制,严格落实通报约谈、末位发言等措施。
7.强化行业部门安全监管职责。按照"三个必须"和"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以及业务相近原则,厘清新产业、新业态等新兴行业领域安全监管职责,不断消除监管盲区。强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点在建项目行业与属地分责共管,理顺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燃气、自建房、电动自行车等行业领域全链条安全监管责任,落实老旧楼栋电梯加装、家庭装修、外立面(城镇风貌)整治、非A级旅游景区、游乐设施等安全监管责任。
8.强化安委办、减灾办实体化运行。支持鼓励区县试点先行,探索安委办、减灾办实体化运行。强化全市各级安委办、减灾办牵头抓总作用,加强对同级部门和下级政府的指导协调、监督检查、巡查考核,定期上报安全履职及督查考核情况。优化"两委十一办四指"组织架构,建立专项安全办公室月报告、年述职机制。
9.强化"实名制"安全监管。聚焦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防治重点管控企业(单位),规范开展"分级监管、划干分净、落到人头"实名制监管。根据安全风险和规模大小,按市、区县、乡镇(街道)分级明确行政负责人、行业监管部门负责人、企业(单位)责任人"三个责任人",及时调整优化,统一挂牌公示。严格"三个责任人"履职标准,行政负责人、行业监管部门负责人每月至少开展1次检查指导,每半年完成1次挂牌企业(单位)指导检查全覆盖,在重要节点、复工复产、出现险情、发生事故等特殊时期必须到场履职。
(三)坚持依法治安,严格监管执法。
10.坚持严格执法总基调。严格执法检查,科学编制年度监督检查计划,落实"日周月"执法检查要求,在重要时段、重要节点加密执法检查频次。严格执法规范,强化检查诊断、行政处罚、整改复查"三部曲"闭环执法,落实行政执法公示、执法过程全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严格执法处罚,坚持执法"清零"和执法"三个强度"提升,对突出违法行为依法从重处罚。严格执法问效,按照最高人民检察院"八号检察建议"要求,加强对执法监管人员失职渎职等行为的调查追责。严格"互联网+执法",重点企业信息录入率、执法人员信息录入率、线上执法率、监管行业覆盖率达100%。
11.加强事故灾害调查处理。坚持"有案必查、一案双查、三责同追、四不放过",严格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对道路运输、建设施工、生产经营性火灾等重点行业领域典型事故实施挂牌督办。强化自然灾害调查评估,严格执行地质灾害调查评估暂行办法,出台洪涝灾害、森林火灾调查评估制度。加强应急与公检法等部门协作联动,落实安全生产与灾害防治"行刑衔接"制度。
12.加强问题隐患警示曝光。落实安全生产诚信管理办法,分区县、分行业领域建立完善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机制,严格执行企业安全生产"黑名单"制度。交通、建设、消防等重点行业部门要常态化开展典型事故责任单位通报约谈,对存在突出问题、事故多发和发生较大生产安全事故的企业进行警示曝光。
13.加强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健全安全生产举报奖励机制,深化举报奖励工作宣传发动,扩大有奖举报知晓率、参与率。加强举报奖励系统平台建设,提高平台使用效益。抓实抓好线索依法查办和举报奖励兑现,提升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
14.加强安全监管法治保障。完成《重庆市安全生产条例》《重庆市消防条例》修订,启动《重庆市森林防火条例》《重庆市防汛抗旱条例》修订,制定《重庆市应急救援管理条例》。推进"百部地标"编制实施,制定工贸行业企业维修作业安全规范、网约车经营者安全生产运营规范、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安全检查细则和执法标准等地方标准。
(四)压实主体责任,强化安全管理。
15.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企业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责任。以标准化为统领,构建符合企业生产实际的安全管理体系,推动企业达标、专业达标、岗位达标。组织建立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领导班子成员和内部各部门安全生产职责。深化"日周月"隐患排查,分级制定清单,严格排查整治。落实关键环节总工程师制度,危险化学品、矿山、工贸、建设、交通等行业领域重点企业要设置总工程师岗位,提升安全管理效能。强化一线岗位规范操作,按照全员、全过程、全岗位要求,全面推行岗位风险清单、职责清单、操作卡、应急处置卡"两单两卡"制度,确保"记得住、说得明、做得到"。
16.压实灾害防治主体责任。学校、医院、养老机构等重点单位,水库、堤防护岸、城市大型综合体、综合交通枢纽、隧道桥梁等重点设施,以及山洪和地质灾害易发区、旅游景区、城镇(工业园区)易涝区等重点区域管理单位,要清单化明确洪涝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灾害防治主体责任,做好责任公示、风险研判、安全巡查、隐患整治、监测预警、紧急管控等重点工作。
(五)着眼两个根本,深化专项整治。
17.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巩固治理。立足从根本上消除隐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巩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成效,将有效经验固化为制度性成果,建立落实重点行业领域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的长效机制。
18.深化"两重大一突出"集中整治。道路交通领域,深化"三化六体系"和农村"两站两员"建设,严格"两客一危"车辆动态监管,开展客运车辆、9座以上租赁客车、旅游包车、货运车辆违法行为整治,建设农村公路生命防护工程4000公里,改造公路危旧桥梁90座。建设施工领域,推进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开展建设施工"两防"和关键岗位人员到岗履职情况专项整治。非煤矿山领域,推进"四化六体系"建设,落实"一统四抓"安全管理,打造全生命周期安全绿色智慧矿山。危险化学品领域,加强重大危险源、高危细分行业、危险化学品产业转移项目、化工园区、烟花爆竹(批发)企业安全风险防控,实行分类整治。工贸领域,持续开展"四涉一有限一使用"专项整治。燃气领域,加快老旧管道更新改造,推进燃气安全装置加装和设施智能化改造,严查第三方施工破坏行为。消防领域,深化高层建筑、厂房库房、老旧小区等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推进特种设备安全乘梯守护行动。加强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专项整治。
19.深化"打非治违"专项治理。健全部门联动打非工作机制,严厉打击矿山无证非法开采、超层越界开采、以建代采等行为;严格整治危险化学品无证无照生产经营、非法储存油气、非法运输销售成品油等行为;严查烟花爆竹非法经营销售行为;大力整治建设施工违法分包转包、资质挂靠等行为。
20.深化中介服务整治。严格落实《重庆市应急管理专家管理办法》,建立畅通申诉、投诉、举报、约谈、通报等机制,强化专家服务监督管理。聚焦"两虚假""两出借"等问题开展检查督导,严格查处超资质承揽业务、重复收取费用、擅自扩大收费范围等行为。
(六)加强应急准备,筑牢最后防线。
21.加强应急预案管理。修订市级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专项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情景化编制各类现场处置方案。加强预案信息化管理,实战化开展应急演练。
22.加强监测预警和应对处置。强化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应用,实施灾害风险区划管理。加强风险定期研判和临灾会商研判,强化信息化智能化监测预警。全面推行重要预警信息"叫应"机制,完善区域、行业、单位、部位灾害预警"熔断"机制。落实"断、禁、停、撤、疏"紧急管控措施,有效防范各类极端灾害。
23.加强救援力量建设。出台应急力量三年建设规划,做强市、区县两级专业救援队伍。加强重庆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和能力建设,推动组建重庆森林消防救援机动队伍,调整充实市级行业专业救援队伍,完善"专常群"应急力量体系。推动区县专业救援队伍正规化建设,建立财政保障机制、执行任务费用补偿机制,解决队伍"易建难养"问题。2023年,区县专业救援队伍建设完成率达100%、乡镇(街道)应急队伍建设完成率达100%。
24.加强指挥和通信保障。出台《重庆市自然灾害与事故灾难应急救援处置指挥管理办法》,强化专业技术现场指挥官制度,提高应急救援组织指挥和处置应对能力。加快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推进市、区县、乡镇(街道)指挥中心标准化建设。加强应急指挥通讯保障,提升现场通信网络开设、通信紧急恢复等保障能力。
25.加强物资装备保障。采取实物储备、产能储备和企业代储等模式,加强应急物资装备储备,推进物资装备信息化管理,强化川渝救灾物资保障应急联动,确保市级救灾物资在10小时内运抵受灾区域,确保满足10万人紧急转移安置需要。及时开展灾后倒损民房重建工作,建立"一卡通"救灾资金发放机制,确保受灾困难群众"五有"生活保障率达100%。
26.加强救援协调联动。强化与周边省份重大事故灾害应对处置联动,加强成渝地区救援协作。完善上下游区域、邻近地区应急联动机制,推动重点区县制定应对区域性、流域性突发事件联合应急预案,推进军地应急力量训练资源开放共享。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全市各级各部门要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推动各项安排部署落实到位。严格规划管控和产业安全准入,推动一批有利于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和长期发展的项目落地实施。持续实施安全专项资金机制,强化突发事件和抢险救灾资金保障。
(二)强化激励约束。加大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督查力度。严格落实奖惩制度,对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区县实行资金奖补支持,对出现特定情形的严格"一票否决"。
(三)强化队伍建设。推行应急系统准军事化管理,推进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整合改革。加强对应急管理干部的关心支持,做好应急管理津贴补贴实施工作,建立应急管理立功授奖机制。加强应急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提升做好新时期应急管理工作能力水平。
2023年全市教育工作要点
2023年全市教育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这条主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改革,狠抓落实,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一、加强党的领导,全面提升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水平
1.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轮训,将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切实做到学懂弄通做实。突出抓好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深化"第一议题"制度,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2.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重点任务,全面贯彻高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健全配套运行机制。实施党支部建设"强基固本"行动,优化学校党支部设置,完善评星定级管理制度。加强党建指导,完善考评机制,推动民办学校党建工作提质增效。加大"一校一品"党建品牌创建力度,搭建"双培养"落实载体,建设一批模范党员工作室、党代表工作室,选树优秀校长、教师典型。创新实施党建统领中小学全员立德树人工程,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加强共青团组织建设和团干部培养,强化对青年的引领集聚。做好少先队、工会、统战等工作。
3.驰而不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要求,强化政治监督。加强警示教育,深入推进教育领域清廉建设,打造"清廉校园"。抓好重点领域廉政风险防控,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专项整治。持续做好市教育局直属单位巡访(内部巡察)和问题整改。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强化正风肃纪工作,加大对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做实案件查办"后半篇文章"。一严到底纠治"四风",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地生根。
4.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深入推进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深入推动与国内外一流高校尤其是黄河流域"双一流"高校开展产学研和人才培养合作,支持在青高校参与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和保护。推动沿黄地区"红色文化""海洋文化"研学旅行优质资源共享。加强胶东经济圈教育资源共享和教育学术交流,组织新课程标准实施研讨活动,深入开展干部教师交流学习,推进职业教育联盟建设。
5.积极营造教育发展良好氛围。用好教育新媒体宣传主平台,升级官方网站,推出手机适配版,建立官方网站与微信联动机制。开展每季度"媒体校园行"活动,讲好青岛教育故事,打造市、区(市)、学校三级"一链统发"的传播框架,扩大宣传整体效应。强化舆情监测、研判、报告,提升舆情反馈处置能力。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研判、督查,指导在青高校筑牢意识形态阵地,抵御和防范校园传教渗透。落实网络安全党委(党组)负责制,保障全市教育系统网络安全。
6.不断加强机关党的建设。创新"三会一课"形式,优化"每周一学""每季一考"内容,提升学习效果。加强模范机关建设,开展"机关岗位明星"创建活动。以"山东通"应用为契机,深入实施信息技术赋能机关流程再造。做好全国文明单位创建和迎检工作。加强离退休干部党的建设和服务。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
二、聚力培根铸魂,推动全环境立德树人全面实施
7.坚持将立德树人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落实《关于实施全环境立德树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建立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全域推进机制,提升思政课建设水平。深入开展"探寻红色印记"红色基因传承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加强校外实践活动统筹,建立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研学旅行、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积极推动在青高校学生广泛参与青岛研学实践活动。深化文明校园创建,选树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班集体等先进典型。
8.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十个一"项目深度融合,完善展示交流、结对帮扶机制,持续打造项目品牌。落实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全面落实"一天一节体育课"和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打造市级精品课程和示范体育社团。加强教体融合,实施专业俱乐部、优秀教练员和传统体育、奥运项目进校园行动。深化美育特色学校、特色社团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各级艺术展演活动,打造一批高水平中小学生艺术团。实施中小学校卫生基础能力建设提升工程,加强中小学校卫生(保健)室建设,提高卫生健康教育和校医配备水平,开展在校生视觉、脊柱健康筛查,争创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基地。强化劳动教育课程及实验区(校)建设,修订《劳动教育(实验)》教材,开展第二批劳动教育实验区和实验校评选。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实施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组织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和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做好学生国防教育和中学生军训工作。
9.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落实《青岛市家校社协同育人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2-2024年)》。推进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建设,加强专兼职教师的专业引领,加大家校社协同育人标准校、示范校、品牌校、品牌区建设和引领力度。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网络,推广使用家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建立各学段精品课例资源库,一体推进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涯教育,打造"爱润成长"品牌,提高群众的教育满意度。实施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培训和班主任心理专题培训,开展在校生心理健康筛查,做好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心理援助工作,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达标创优学校建设。研究制订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手册,探讨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衔接工作路径。
三、强化统筹协调,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10.持续扩增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落实《青岛市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倍增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80所,提供学位万个。落实《青岛市"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加大公办学位供给,改造农村薄弱幼儿园70所。加快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继续抓好强镇筑基试点镇中小学幼儿园办学质量提升。加强监测和指导,加快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工作。全面推动干部教师适度超前配置、"一长多校"办学模式改革等政策落地,推动新校高位发展。扎实做好专家团队跟踪指导、督导评价、资金保障等工作,持续推进初中强校提质工作。加快普通高中转型升级、全面创优,研究制订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实施意见,出台特色高中评估办法,开展第二批特色高中认定。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联盟办园)改革,持续扩大优质园和集团化办学覆盖面。
11.持续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落实《青岛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继续实施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和提质扩优工程,加快青岛现代职教园建设,启动青岛现代职教中心学校项目,规划建设上合职教园。加强中职学校管理,提升关键办学能力,积极创建省高水平中职学校和特色化专业,增强适应性和吸引力。推动高职院校扩大办学规模,支持"双高"职业院校建设本科校区。深入推进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和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探索以产业园区为基础成立产教联合体,调整优化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提升职业教育与24条产业链的匹配度。建成青岛市虚拟仿真公共实训基地。
12.持续深化高等教育校地融合发展。落实《青岛市高等教育校地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现康复大学去"筹"招生,协同做好上合组织经贸学院等高校筹建工作。推动青岛高等教育校地融合服务中心建成运行。实施产教融合示范学科专业建设工程,遴选建设50个左右产教融合示范学科专业(群)和"急需紧缺"专业,推动与青岛辖区内企业建立校企深度合作关系。开展在青高等教育机构"百名大师青岛行"活动。
13.持续提升各类人群教育保障水平。推进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推动区(市)特教学校全部纳入本区域普通教育集团,成立孤独症教育联盟,增加孤独症学位供给。全面落实各级各类学生资助政策,提升精准资助水平,不断强化资助育人成效。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资源,用好线上、线下两大阵地,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实施老年教育提升工程,打造区(市)级老年教育示范点和职业学校参与老年教育示范点,推动建设青岛老年开放大学。
14.持续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加强民办教育分级分类管理,扎实推进民办教育高质量发展。优化义务教育比例结构,建立民办学校办学行为常态化监督机制,做好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资金监管试点,持续提升民办学校规范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修订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巩固学科类培训机构减负成果,规范非学科类培训监管,加强隐形变异培训执法检查,探索建设校外培训机构分级分类监督管理平台,开展常态化、智能化全监管,争创省级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先行区。
四、深化改革创新,激发教育事业发展内生动力
15.全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发挥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牵头作用,落实部门责任,推动教育评价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完善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职学校教学质量考核办法,将学生发展、校长听评课、校本教研作为考核主要内容,开展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估。紧扣2024年全省中考统一命题新变化,进一步完善中考招生政策,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艺术素质测评机制。探索开展普通高中学科贡献度评价试点。
16.深入推进教育教学和育人方式改革。不断巩固"双减"政策落实成效。加强对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研究、培训与实践,建立市域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体系,探索开展初中学校分层教学试点。持续抓好校长听评课、教师集备和课后辅导等措施,加强学校学科教研组建设,提升校本教研质量,探索分层教研,打造轻负高效课堂。推进优秀教学法孵化项目,启动新一轮精品校(园)本课程评选。加强作业统筹管理,提升作业设计与布置质量。持续优化提升课后服务,开发课后服务平台,丰富课程超市,建立健全延时托管服务制度,试点义务教育课后服务选课走班,探索开展幼儿园延时托管服务工作。
深化育人方式改革。指导幼儿园建立健全保育教育质量自评机制,推进幼小科学衔接,开展"游戏活动提升年"活动。加强中考、普通高考研究,分层分类做好学生精准培养。抓好尖兵教师培养,建立学科召集人制度,全面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加快构建大中小学贯通培养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科学技术教育,探索具有青岛特色的学生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培养机制。加强职教高考考试标准研究和中职学校基础学科教学,提升中高职五年制贯通培养和"3+4"中职本科贯通培养质量,扩大新型职普融通试点招生规模,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
17.积极推进智慧教育创新发展。继续推进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打造青岛教育e平台升级版,建设中小学智慧作业管理系统和虚拟学习班级系统,融合对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积极探索数据资源助学、助教、助管、助研,推出一批智慧校园建设应用示范校、典型数字应用场景和优质教学应用软件,新建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室200间。加强新技术融合应用和信息化赋能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实施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工程,培养300名中小学信息化专家型校长、500名专家型学科教师,启动信息学名师工作室建设,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组织开展人工智能竞赛系列活动。
18.扩大和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研究制订助力上合示范区建设的意见,全力打造"上合教育"品牌。高质量推进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实验区建设,继续举办上合组织国家人文交流论坛暨青岛教育国际交流周活动。研究制订加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指导意见,培育国际理解教育特色学校。推动落实《关于加强国际化学校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打造高水平国际化学校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五、提升保障水平,夯实教育改革发展基础
19.加强校长、教师队伍建设。持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大师德失范行为整治力度,推进中小学教师师德综合评价记录试点。推动出台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来青任教政策,优化教师编制管理,保障集团化办学、综合高中、普职融通等办学需要。持续做好骨干校(园)长高级研修和名校(园)长培养工作,加强年轻干部培养,开展普通高中校长课程领导力发展水平评估试点。畅通优秀教师快速成长渠道,全面实施新教师跟踪培训、青年教师"菁英"计划、骨干教师培训、名师培养等计划,推进国家教学名师、齐鲁名师、青岛名师三级工作室梯队建设,建立访问学者制度。创新实施"职教国培"项目,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培训方式,提高校长、教师培训质量。设立教师读书节,推动教师自主学习、持续提升。研究制订加强新时代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深入实施新时代班主任队伍建设"雁阵工程",评选班主任带头人,举办首届中小学班主任节。严格规范非教育教学活动进校园,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
20.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严格落实"两个只增不减",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完善监督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经费管理,规范预算执行,实行全过程绩效管理,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开展教育系统固定资产管理"规范提升年"活动。强化教育审计监督,加强审计问题整改和结果使用。
21.全面深化教育治理改革。大力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研究制订教育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工作规程,加强法律顾问管理,提升依法决策水平。启动依法治校区域试点,健全依法治校工作体系,加强中小学法治基础能力建设,培育依法治校特色项目,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工作。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深入开展学生"学宪法讲宪法"和法治体验系列活动。
17.重视教育系统政风行风建设。把"四洁一净"作为机关作风、学校作风建设的主抓手,不断增强党员干部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推行政务公开,加强"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及时发布信息,回应社会关切,维护教育形象,确保社会稳定。
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幼儿园招生报名"一网通办",完善审管联动机制,推广"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等应用,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幸福感。研究制订"互联网+"监管办法,强化部门执法协同。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深化教育重点领域信息公开。继续开展"连心惠企"大走访活动。
22.巩固拓展教育督导改革成果。做好《青岛市教育督导条例》修订发布和学习贯彻工作。继续开展区(市)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和市教育局直属学校高质量发展评价。推进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任期结束综合督导评估试点。组织《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落实情况专项督导。建立教育督导结果向市政府定期报告制度,强化教育督导问责,加大教育督导结果运用力度。加强督导队伍建设,研究制订督学管理办法。
23.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优化升级学校安全平台系统,强化平安校园数字化建设,选树"平安校园"标杆学校。压实属地责任,加强部门联防联控,开展未成年学生"同心防溺水"专项行动,持续深化防欺凌、消防、校车安全和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拓展学生安全教育和生存教育,全面推进生存教育进课堂、进家庭、进场馆。认真落实"乙类乙管"下疫情防控各项举措,围绕"保健康、防重症",最大程度保障师生健康安全。加强食品饮用水安全管理,组织开展中小学规范化食堂评定和"星级食堂"创建,持续推进"互联网+明厨亮灶"工作。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巩固提升信访工作成效。做好普通高考等国家教育考试组织工作。
24.狠抓教育改革发展项目落实。巩固拓展"作风能力提升年"成效,健全"按月调度、季度通报、半年考核、年终评估"的工作链条,创新现场督查机制,完善落实层层负责的责任机制,具体化、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抓好推进落实。常态化开展"区(市)局长擂台""处长擂台""校长擂台"活动,采取现场会、推进会、观摩会等方式,广泛开展"亮绩""赛绩"活动。
XX市XX区商务局2023年工作要点
1.推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增长。一是促社会消费增长。(1)统筹布局。进一步明确月度、季度、年度目标,抓好重点限上批发、零售、餐饮企业的服务,深入企业开展调研,了解企业经营现状及需求,及时进行支持政策解读,坚定企业发展信心,促进消费提升。(2)加大纳统。指导督促各区位排查达限及临界达限企业名录,关注培育成长好、有潜力的较大规模企业,即时达限即时纳统,储备后劲,扩大增量。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促消费活动。通过搭建购物节宣传推广平台,积极组织大型商贸企业立足实际,突出特色,根据居民、游客消费需求,大力组织适销对路、物美价廉、品质优良、行色鲜明的商品上市,围绕实惠消费、热点消费、网络消费等开展贯穿重要节假日的促消费活动,不断创新消费模式,促进消费升级,拉动经济增长。
2.确保实现实际利用外资量稳质升。一是加大对制造业外资引进力度。加强与各招商部门联动,实施精准产业链招商。推动开展外资"链主"招商模式,有针对性的开展制造业外资招商,加大项目招引力度,利用地区优势开展"以商招商、全产业链招商",吸引优质制造业项目注册落户,通过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二是做好重点项目跟进服务。建立全区在谈、待建、在建重点外资项目库,实施动态跟踪,对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问题及时予以反映和协调,促进项目早注册、资金快到账。对确保到账的项目开展精准调度,详细规划各项目到账时间节点,压实外资到账;对力争到账的项目加大调研频率,紧盯项目进展,推进到账进程;对有到账可能的项目进行专题研判,及时解决问题,做好全年外资项目储备。
3.促进全区外贸固基强质。一是抓好存量稳定增长。全面落实外贸企业"白名单"、进口贴息等政策,对即发、森麒麟等年进出口过亿元重点企业加强监测调度,随时掌握生产经营和外贸订单情况。实施海外市场拓展专项行动,加大对赴境外参展、海外营销支持力度,组织企业赴日韩和"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等重点地区开展商务促进。二是做强市场采购贸易。聚焦供货商、采购商、代理商三大主体,持续加大招商、选商、聚商力度,着力打造外贸出口主体基地、出口商品集供集采基地,全年新注册备案主体不低于400家。突出日韩合作特色,利用RCEP原产地证、中韩原产地证等优惠政策,重点开展面向日韩的市场开拓活动,推动企业资源整合、扩大出口。促进市场采购贸易与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业态新模式融合发展,鼓励经营主体研究"市场采购+跨境电商+海外仓"业务。
4.多措并举促招商引资再上新台阶。一是完善招商投资促进体制。建立招商一体化工作机制,明确招商引资总牵头部门,理顺从项目信息收集、洽谈、签约、落地等各个环节所需支撑要素,协调督促各责任单位做好项目全流程跟踪服务,确保招商引资工作推进更加高效顺畅。二是全面实施产业链招商。建立全区产业链招商工作清单,明确各产业链牵头部门、产业发展方向及目标任务,落实产业链主导部门的推动作用,突出"专业招商+产业招商+分析决策+要素保障"四个方面,健全"一个工作专班+一个发展规划+一套产业政策+一支招商队伍+一个产业平台的"五个一"工作机制,推动招商引资全流程闭环管理,以完善的招商投资促进体系和激励政策确保项目在谈、签约、落地压茬推进,不断扩大我区优质项目储备。
区文化和旅游局2023年工作要点
2023年,是"十四五"规划中坚之年,XX区文化和旅游工作将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为主线,紧紧围绕"两区一堡"及"南北转型"战略要求,强化文旅赋能,积极推动重大文化旅游项目落地和实施,不断丰富文化旅游产品,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全力塑造"三个湾区"城市新形象,助力打响"上海湾区"城市品牌。
一、高举旗帜,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工作方向
落实好局党组工作,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认真研究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一以贯之抓好全局党员领导干部的学习,以党的二十大精神统领全局工作。推进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紧扣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等时代主题,积极开展音乐、舞蹈、曲艺、故事、XX农民画等文艺作品创作。持续着力打造现实题材原创文艺作品,提升文艺原创力,举行XX区原创作品(舞蹈、戏剧)汇演活动。
二、保障供给,丰富优质多样公共文化产品
1.创新开展公共文旅服务活动。持续举办好"市民文化节""XX文化艺术季""XX乡村艺术节""金小博""金文讲坛"等群文活动和赛事活动。开展红色文艺轻骑兵巡演、基层文艺配送、市民艺术夜校、"梨园雅韵?大美XX"中华戏曲传承传播系列活动等。加大与长三角文旅互动,适时举办长三角书法、农民画、故事等交流活动。进一步完善数字文化馆建设,打造"抖音才艺直播间""自助虚拟照相""虚拟XX游"等数字文化空间。
2.创新文化供给新模式。落实文化"百千万"工程,建设本土文艺指导员资源库,以需求为导向,实施精准化配送。逐步加大线上供给力度,充分利用文旅系统群文干部的专业能力和文化服务特长,在线上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提供艺术演艺、阅读推广、文博推介等文化服务内容策划开展"XX好声音"等线上群众性文化活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打造属于XX百姓自己的线上赛事活动,持续打造凡人明星,提升文化服务影响力和市民参与度。
3.提升文化旅游服务质效。夯实现有文旅公共服务网络(咨询中心、咨询点)基础,指导相应单位对照《上海旅游咨询服务中心评估标准(2021)》进行融合提升;重点完成文旅公服中心新址改造、展呈布置及服务功能提升。全面提升区内旅游厕所公共服务质量,组织开展本区旅游厕所新建、改建申报及评定工作。
三、厚植文脉,发掘传承XX优秀文化遗产
1.持续强化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加强冈身遗址保护利用,做好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修缮工作。认真做好文物点安全巡查,完成上海市革命文物测绘及四有档案编制工作。继续开展"建筑可阅读""海派城市考古"等系列工作。致力于重要展览衍生品开发制作,推动"金小博"IP运行开发。
2.大力弘扬XX本土文化。深入研究XX历史渊源,提升历史文化资源利用水平。围绕"寻根XX"计划,继续开展XX本地名人资源挖掘,大力推动"钱氏守山阁"项目。着力研究XX本土历史文化,开展"XX文库"编辑出版工作;推进钱氏家族、古地图研究,征集本土名人相关文物与寻找口述者等工作。围绕白蕉等名人书画作品的活化利用,以毛主席诞辰130周年为契机,举办"白蕉书毛主席诗词三十七首"专题展览,探索开发白蕉书画系列创意产品。
3.有序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进完善传承体验设施建设,高质量运行XX区非遗保护中心。积极指导街镇非遗展示馆建设提升。深入开展非遗项目资料的挖掘整理,重点推进小白龙信俗纪录片摄制和小白龙信俗非遗丛书编辑工作;积极谋划非遗布展和活动策划,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推进非遗"非遗在校园""非遗在社区""非遗进景区""非遗进民宿""非遗进商圈"等非遗推广工作,促进非遗活态传承。
四、擦亮品牌,强化"上海湾区"文旅赋能
1.提升"XX如画"文旅品牌知晓度。在上海南站、虹桥高铁站、地铁等渠道开展平面广告宣传,扩大品牌知名度。在中心城区楼宇、小区等开展电梯广告宣传,精准锁定目标客户。在上海电视台乐游频道、喜马拉雅平台等渠道进行宣传,推广文旅品牌。打造"XX如画"系列品牌活动,举办日出XX-迎接新年第一缕阳光、XX过大年、上海湾区滨海嘉年华、XX旅游节等重点品牌活动,做好文、旅、农、商、体的融合发展。
2.拓宽文旅宣传渠道。广泛挖掘XX文旅系统特色资源,运营好"文旅XX"视频号、抖音号等短视频新媒体平台。与群文宣传平台等形成横向矩阵突出文旅特色,与XX旅游景区(点)、XX民宿、XX特产等形成纵向矩阵打通文旅服务链,形成立体式多元化的短视频传播矩阵。强化线上线下互动,以吃住行游购物为主题,推出热门美食、网红景点、爆款产品。
3.完善特色主题线路。推出"五彩缤纷"四季文旅路线,重点围绕郊野新玩法、非遗新体验、建筑可阅读、海派城市考古等体验方式,开发小而精、慢生活、深度游的文旅产品。持续优化多主题游玩线路,多渠道开展文旅资源宣传推介。培育"XX如画""绘游XX"系列主题品牌活动,并融合拓展相关主题文创宣传品。联动长三角地区,打造长三角特色文旅产品,组织参加文化和旅游交易博览会,开展XX文旅专场推介活动。
五、融合创新,以精品文旅项目开辟消费新赛道
1.聚焦政策引导,完善产业要素。围绕体验经济,着力推动文旅产业积极培育新业态、营造多元化消费体验场景。围绕过夜经济,制定相关扶持政策,通过夜间景观与多元消费体验项目的营造,适度延长景区开放时间,促进夜游消费产品多元化。完善住宿产品供给结构,引导民宿等特色住宿产品精品化发展。探索开展文旅要素完善、扶持演艺新空间、培育明星文旅项目、促进多元文旅消费的系列产业扶持政策研究,完善产业发展路径,进一步释放文旅产业发展空间。
2.聚焦精品项目,完善功能布局。持续服务XX滨海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和上海乐高乐园度假区高峰项目。推进G320文旅连廊项目建设,推进枫泾旅游区打造国家AAAAA级景区,提升古镇休闲旅游业态。推进花海芳香小镇建设,指导该区域进一步引入和完善旅游休闲业态,在高品质住宿、餐饮、休闲度假等方面持续发力,打造花香系列旅游休闲产品。指导白龙湖项目开发,推动吕巷水果公园功能升级;推进漕泾郊野公园建设提升,鼓励发展岛屿度假、露营等业态,打造多种体验形态的农文旅综合体。发展智慧旅游,探索打造元宇宙景区、元宇宙数字展馆等智慧化体验场景。
3.延长消费链条,打造标志产品。聚力实施"文旅消费体验提升工程",着力聚焦当前文旅产能短板,在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丰富消费体验和产品链,聚焦打造一批标志性产品项目。推动一批有创意、具有首店经济特征的亮点项目落户XX。围绕体验经济大力开发特色旅游项目及产品,丰富游客消费场景和旅游体验产品,打造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多层次、多元化休闲度假产品。完善住宿产品供给结构,引导民宿等特色住宿产品精品化发展。
六、高效治理,不断优化文旅市场营商环境
1.提升文旅行政审批效能。围绕"一网通办"工作要点,聚焦全面提升服务体验、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深化数据治理应用等工作,加快形成"一网通办"全方位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帮办"制度落到实处,完成"一业一证"改革试点,做好"随申办"应用场景运用有拓展,提升在线服务成效度。深化完善文旅市场"分级管理"工作机制,将星级评定结果应用至三级联动巡查、专项检查、随机抽查工作中。
2.引导行业自律开展柔性治理。发挥好协会作为政府与社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对新成立的乡村民宿协会的指导,推动乡村民宿协会成为乡村民宿互助学习、行业自治、服务沟通的平台。推动XX旅游协会换届调整,加强业务指导与工作联系,重新定位旅游协会功能,重点在旅游产品策划、旅游资源整合、旅游企业服务等方面发挥更多作用。持续推进行业自律,文化旅游经营单位向社会承诺"游客为本,服务至诚",自觉遵纪守法。推进行业分级分类监管,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文化娱乐场所星级评定工作,界定其"诚信等级"。
3.确保文旅行业安全有序。强化文化旅游行业安全监管工作。在重大活动及节假日等,联合公安、消防、市场监管等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安全联合执法活动,督促和引导企业开展安全生产工作。举办文化旅游行业的安全应急演练活动,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对全区重点文旅场所开展安全生产评估检查,及时发现和整改安全隐患,确保本质安全。
七、引育并举,锻造高质量人才队伍
1.深化实施文旅人才新政。用足用好全区"1+X+Y"人才政策,推动文旅人才政策精准落地,吸引、留住优秀文旅人才,发挥好优秀人才的引领作用,开展各类文旅人才激励扶持,进一步实施文化名家工作室、文旅高层次人才、文旅青年创客、文旅优秀人才等人才政策,开展第二届"XX文旅杰出人物"评选表彰活动,开展第三轮首席岗位聘任工作。
2.持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好局党组对干部的安排和调动,抓好干部教育培训和日常管理,注重对年轻干部的培养和锻炼,为年轻干部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和展示平台。
市2023年重点项目建设工作要点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落实情况的中期评估之年,项目建设的预期有望转好、任务仍很艰巨。今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当前稳经济与长远增优势相结合,以"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为牵引,以精准要素保障和信息化监管手段为支撑,抢抓机遇,抢抓进度,完善机制,搞好服务,全面掀起抓项目、促投资、增动能的新热潮。省市重点项目方面:围绕创新能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发展、绿色低碳转型、民生社会事业5大领域,全年安排省市重点项目850个以上,总投资6500亿元左右,年度投资目标约2500亿元,其中产业项目占比要达到60%以上。"三个一批"项目方面:全年累计谋划实施"三个一批"项目500个以上,其中产业转型升级项目占比要达到60%以上。
主要围绕六个方面组织实施:
一是强化载体建设,继续坚持每季度初在省委、省政府统一组织下,集中开展"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每季度挑选项目推进情况较好的县(市)、区作为XX主会场,高质量遴选签约、开工、投产项目并下达目标任务书,通报项目进展和综合评价情况,组织各县(市)、区和企业交流经验做法,兑现奖惩激励措施,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搞好即时核查,上下半年分别组织一次由市委督查委(市委、市政府督查室)牵头的全面督导核查,保持项目建设的高压态势,旗帜鲜明树牢项目为王工作导向,营造大抓项目的浓厚氛围。
二是强化攻坚活动,实施重大项目"451工程",从省市重点项目、"三个一批"项目、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项目、中长期贷款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项目中筛选234个重大项目,实施市领导分包责任制推进项目实施,做到"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套方案、一抓到底",每半年由市主要领导带队组织一次集中观摩点评活动,进一步形成领导挂帅、部门协同、分级推进、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认真落实"一项目一清单一台账"要求,协调搞好各种要素保障,实施全流程精准化服务,确保项目加快建设推进,带动全市重点项目建设提质增效,为稳经济促增长蓄势储能。
三是强化系统建设,依托重点项目"四库"平台、"三个一批"项目监测服务平台、全省重要项目挂图作战系统等信息化调度平台,优化省重点项目、"三个一批"项目等重要项目调度流程,对项目前期手续办理、开竣工节点、推进情况、存在问题、意见建议等实施清单化管理和实时监测调度,及时交办督办,确保各类重要项目如期推进。
四是强化经费管理,积极争取将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经费列入市本级财政预算,专项用于重大项目谋划、立项申请、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到项目开工前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推动项目前期手续应办尽办、早办快办。同时,研究制定全市重大项目前期工作预算内经费管理暂行办法,鼓励引导各县(市)、区加大项目前期工作经费投入。
五是强化要素保障。资金方面,依托全市各类金融服务平台,加大省市重点项目和"三个一批"项目推介力度,常态化开展银企对接,切实解决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加强与上级财政部门和对口厅局沟通对接,争取更多政策性资金对项目靶向支持。用地方面,会同自然资源部门强化对项目用地需求的精准掌握、精准保障,摸清需求底数,制定保障计划,盘活存量资源,实现重点项目和"三个一批"项目用地快保、尽保,畅通重大项目用地审批"绿色通道",做到即来即办、快审快批。用能方面,会同能源部门统筹全市能耗总量指标,适时开展评估,确保更多用能指标优先向重点项目和"三个一批"项目倾斜。污染防控方面,建立项目"白名单"制度,会同市生态环境局、住建局等,加强落实环保措施的指导,保障项目不间断施工。
六是强化机制建设,优化完善《XX市重大项目建设"三个一批"活动评价办法》,重点完善评价细则和项目遴选核查程序,考虑将各县(市)、区申报"三个一批"项目平均投资规模和实际纳统入库等情况纳入评价体系和通报排名,更好发挥考核评价的正向引导作用。完善重大项目月调度、核查、白名单三项制度,聚焦项目建设要素保障、优质服务持续完善提升,为项目加快建设提供坚强制度保障。
县教育局2023年工作要点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全县教育系统将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主线,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深入实施五大行动计划,加快推进XX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聚焦党的领导,实施党建引领发展行动。
1.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统筹抓好二十大精神的学习和集中培训,推动党员、干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二十大精神上来。落实党委会、总支(支部)会"首题必政治"制度,推动系统内政治理论学习走深走实、基层党组织建设提质增效、党建工作水平不断提升、党员队伍增量提质。
2.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学校章程,健全管理制度,创新学校管理方式,党建赋能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强化党建带团建、队建,推进党、团、队一体化建设。
3.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层层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开展清廉学校创建工作。强化意识形态领域安全风险防范,持续加强信访维稳工作,维护教育系统良好政治生态。
二、聚焦五育并举,实施教育质量提升行动。
4.充分发挥学校育人主渠道作用。坚持五育并举,进一步健全教育教学管理规程,强化过程管理和质量检测,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开展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美育和劳动、科技、生态文明、诚实守信等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巩固"双减"书记项目实施成果,切实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有效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监管。
5.深入开展特色学校创建活动。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改革,优化学校综合评估标准体系,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激发学校办学活力。继续推进绿色学校、特色学校创建工作,提升学校内涵发展水平。
6.构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全学段教育质量提升支持体系。优化教学方式,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强化学习方式变革,推进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适应高考综合改革,强化政策支撑,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构建行政班与教学班有机结合的班级管理制度,制订课程实施方案,有序实施选课走班,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要。指导各校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开设生涯教育课程,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
三、聚焦队伍建设,实施强师兴教促进行动。
7.持续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完善师德师风档案管理,强化师德师风考核结果运用,打造一支"敬业、精业、乐业"的教师队伍。
8.不断改善教师结构。坚持"外部引进"和"本土培养"相结合,加大教育人才引进和招聘力度,确保教师队伍"保证数量、确保质量",学科结构得到优化。
9.创新优秀教育人才成长培养机制。以名师为引领,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充分发挥名师在教育教学中的示范、指导、辐射作用。
10.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落实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切实减轻教师非教学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优化绩效工资分配机制,加大对一线骨干教师、班主任和乡村教师的倾斜力度。不断完善教师荣誉制度,落实相关待遇,不断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
四、聚焦品质提升,实施教育惠民服务行动。
11.加快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持续巩固学前教育"双普"创建成果,完善各项保障措施,促进学前教育安全优质发展。大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巩固城乡结对共建,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强力保障城区学位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有效促进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发展,聚焦"三新"改革,推进质量提升。高起点谋划职教园区建设,为XX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教育力量。
12.巩固民生实事成效。持续加强安心托幼暖民心行动,加强托位保障,完善设备设施,优化保教工作,让家长安心放心。扎实推进老有所学行动,完善三级办学网络,不断创新形式、创新载体,拓宽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真正让更多的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13.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机遇意识,统筹推进我县教育自身资源禀赋、发展现状与发展目标,分析比较优势与发展短板,找出融入的契合点与可行路径,积极主动地融入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
14.充分发挥教育督导职能。完善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举措,发挥"督政、督学、监测评估"职能,继续开展对乡镇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评价,深化督学责任区挂牌督导制度,为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服务。
五、聚焦安全稳定,实施校园平安建设行动。
15.建立健全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体系。巩固校园安防"三防"建设成果,重点开展疫情防控、校车安全、食品卫生、消防安全、防溺水、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等安全管理工作,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建立管控体系一体化,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
16.严格落实校园安全防范措施。指导学校制定各类安全工作方案预案,突出抓好重点领域、重点场所、要害部位、关键环节安全工作。强化家校联动,紧密联系职能部门,广泛动员引导广大家长参与学校安全工作管理治理,不断提升学校安全治理能力。常态化做好高中考组考工作,确保各类考试万无一失。持续开展扫黑除恶、反诈骗、防治校园欺凌和防范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等宣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