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拍微电影实践心得体会范文(汇总4篇)
【导言】此例“大学生拍微电影实践心得体会范文(汇总4篇)”的公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大学生拍微电影实践心得体会【第一篇】
本学期合作拍摄的纪录片,是我第一次触手纪录片,而且还是团队合作的,所以在制作这个纪录片的过程中学习和分享到了很多东西,对团队合作和纪录片的制作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我们组的选题是在我的大学的背景下,以20xx级体科院的排球专业班为拍摄对象进行选材和拍摄的纪录片。选题是大家在进行拍摄纪录片的时候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因为大家都想在选题上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希望摆脱俗套,所以最初在开小组会讨论的时候,大家都给出了自己想到的题材然后再讨论,由于意见不一而且没有人的题材可以让人眼前一亮,所以但是选材就讨论数次,最后考虑到拍摄的可行性以及时间的紧迫,把题材定在了学校的服务人员身上,想通过他们反映出来他们在这个大学的工作和生活,同时把排球班的题材作为备选题材。
题材定下来之后我们又讨论分工进行前期工作,组内七个人分开分头去小绿师傅、餐厅人员、校工等身上挖掘信息,但是接触之后发现这个群体的人除了在学校的工作外,平时时间没有什么特殊的事情,发现在他们身上挖掘不到有深度的信息,于是再次讨论后决定把题材定在排球班上,鉴于时间,并且决定不论怎样都要克服困难,把这个题材进行到底。
定下排球班后我们开始行动了,因为排球班上有一个和慧玲认识,所以以他为突破口开始接触排专的同学,在最开始的接触阶段主要是我们组的女生,开始拍摄之后,因为大家缺乏团队合作的经验,我们在最初并没有明确的分工,拍摄每次都是全部出动,都去拍,但是这样的结果是,大家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因为排球场内到处都是我们自己人,拍摄的镜头穿帮出现自己拍摄人员的几率很高,回来后讨论决定分工合作,讨论的结果是我和王浩主要负责后期剪辑,女生负责拍摄,但是分工不一定,可以相互协助。之间,我也和同组的黄煜去找过排专班的同学,和他们聊过天,为的是更好的融入他们。
分工确定下来后,鉴于纪录片的计划时前后分别采取三人为线和群体融合,我和王浩定下来我们两人分别剪辑纪录片的'前后段,但是后来在剪辑的时候发现两人有截然不同的剪辑风格,担心剪出来的片子前后拼接过于明显,风格过于冲突,于是两人讨论他主剪,我辅助他。在剪片的时候,我帮助挑选素材,辅助剪辑等。剪辑的时候我们也不断的给组里的人提供反馈,大家也给出了宝贵的意见,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整。
通过本次合作纪录片,我认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首先不会出现思想进入死胡同的尴尬局面,大家集思广益有利于工作的进展。其次,相互间的鼓励和信任不容易产生放弃的念头。然后,合作的时候有利于弥补各自的缺陷,我是一个细节把握不好的人,如果单独工作的话,可能出现很多细节问题,但是团队里的女生心细。最后,看到队友努力,自己会更加努力。
尽管在拍摄的过程中我们还是遇到了一系列问题,但是最后大家还是一起度过了,得到了最后的纪录片。在整个过程中,感觉自己做的工作不是很多,组里的负责摄像的同学可能担负着更多的负担,因为他们和排专班的接触更多,他们拍摄的时候更累,我们负责后期的,而且我后来定位到辅助后期上,做的工作比较琐碎,自己感觉自己做的不够好。但是我再这次合作中看到了团队的力量,以后会更加适应这种学习和工作方式,同时会在以后的团队中发挥自己更大的能量,帮助团队取得更大的成果。
大学生拍微电影实践心得体会【第二篇】
纪录片被誉为人类的“生存之镜”,它是以现实生活的内容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在适当运用影视艺术表达手法的基础上展现生活的本质,并最终达到引发观众思考、沟通情感等目的。
《铁肩》这部作品是我们小组第一次尝试拍摄人物类纪录片的成果,在前后整个制作过程中,感触最深的应该是我们小组团结合作的精神以及我们影片的主人翁孟师傅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当拍摄小组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我们在人员分工、对纪录片的拍摄方法、拍摄技巧以及对于整个影片的发展脉络等方面都存在比较大的问题。问题接二连三的暴露迫使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讨论、总结和反思,在不断的思想碰撞、意见整合与模仿改进后,我们渐渐明晰了方向并最终顺利完成了拍摄和剪辑任务。在和主人翁孟师傅的交往中又是这次拍摄的另一份特别的收获,他的笑容、豁达,他对生活的从容乐观,也许是现在许多生活中城市压力下的人们所难以企及的。知足者常乐,是我从他身上学习到的最重要的东西。
1、在影片的创意构思和前期准备方面:
在初步构思和讨论的阶段,我们力图寻找在我们的城市里或校园中默默无闻却用自己的汗水辛苦耕耘的小人物,并以他们的工作、生活的素材展现这些小人物在城市里的生存状态及对生活的满意度。最后,我们把影片的主人翁锁定在华师飘宝送水工孟显诚师父身上。在对他进行了详细的采访和了解之后,我们确定了以主要表现他日常工作状况、工作生活态度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这三个方面进行素材收集。
2、在影片的前期拍摄方面:
这一阶段,我们在记录片的'拍摄方法上存在不少问题,如采访机位如何架构、对于人物动作的随意性如何捕抓、如何在各种不确定性中拍摄好特写镜头、怎样解决虚焦、曝光过度等技术问题。当问题面临时,经过小组成员的相互指点与学习,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我们小组在机位和镜头的处理上终于有了长进。
3、在对影片的后期处理方面:
我主要是负责影片的后期编辑这个模块的,在后期编辑中,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把整个纪录片的发展脉络串接起来,同时保持影片的观赏性,有趣性,并使影片的节奏不过于拖沓,而让观众产生沉闷感。在组员的努力,在对影片进行了两次比较重大的修改之后,终于产生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而音乐的剪辑方面,也是经过了层层商议与修改,最后才与影片理想地结合。
4、个人对影片的整体评价:
个人认为影片的节奏处理地比较适合,不显拖沓,记录片讲述的人物和内容虽平凡却显伟大、感人。个人认为影片中放慢动作的结尾与歌曲的配合是本纪录片最出彩之处,既渲染气氛,又烘托情感。但在对人物的挖掘和影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方面仍有欠缺。其次对素材的收集方面仍有限,如果能再多地表现主人公的生活部分,如他平常的娱乐消遣,和他的乐观的人生态度就能使影片内容更丰富,观赏性更强。
也许,我们的作品仍有许多不足,也许,我们应该注意的地方仍有很多,但我仍为自己与组员第一次的尝试感到欣慰,当片尾歌曲《故乡的云》唱响时,那份来自于影片的感动与来自于拍摄小组努力成果的感动油然而生,随歌曲萦绕心中。最后,希望在日后的更多作业练习中逐步提升自己的技术,如现场拍摄技能,后期剪辑、后期特效制作技能、音乐剪辑技能等,并努力尝试接触更多的方面,如剧本创作、分镜头、解说词撰写等,加强培养自己影片制作的综合能力。
大学生拍微电影实践心得体会【第三篇】
通过了一学期的课程学习,以及老师给予的帮助,我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组成一个团队,尝试着拍摄了一部属于我们自己的微电影——《救犊》。
微电影的制作流程大概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微电影创作的前期的策划,得确定主题,写好剧本,由于我没有参与到剧本写作,所以,我这就没有多少经验可以提供分享。其次,由我们组内的写剧本的人,将剧本按照分镜头脚本打印出来,从而便于我们中期的拍摄以及为了后期的剪辑更加有条理,尽量细化,将同场景的镜头分出来,不管是拍摄还是最终的剪辑都更加省时省力。然后,就是准备器材和确定拍摄人员,演员基本都是我们自己上,由导演来决定各自所扮演的角色。再者,进行拍摄,这是整部微电影制作比较重要的步骤,拍摄前,得做好拍摄日期安排和选择好拍摄场地,才能保证拍摄过程中更加顺畅。经过几次拍摄心得,我们发现各种所需要的拍摄道具一定得面面俱到,缺一不可,对取景的地方进行踩点,不能临时抱佛脚,那样,只会耽误或延迟拍摄的时间,一切要有计划的进行。根据分镜头脚本分场景来拍摄,而且每个场景我们小组都是拍了好几遍,宁愿苦点累点,这样对后期剪辑选材取舍特别重要。最后,就是后期的剪辑制作,这也是我主要负责的任务。片子拍摄好后,要对已有的素材进行初剪、精剪、配音、配乐、字幕、特效等一系列的制作,让整个片子有顺利而不凌乱,并能够带给大家带来视听结合的效果。再好的画面,如果没有听觉上的效果,会逊色不少,且观众无法通过画面直接了解这个片子的所要表达的思想。最后,我根据前期的脚本和后期导演的灵感剪辑,再加上后期特效,还制作了片头和片尾,这样为我们的微电影润色了不少。
从电影艺术语言角度来说,要使各种语言要素组合成完整的电影艺术整体,就必须按一定的艺术表现规则进行运作,这就涉及到蒙太奇手法。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一种最重要的语言手段,它是处理镜头、画面、声音、色彩等语素之间的组合关系,通过各种各样的组接,达到叙事、抒情、表意的艺术效果,并产生独特的电影时间和电影空间的基本结构手段和叙述方式。可以这样说,没有蒙太奇就没有电影艺术。
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的译音,原本是建筑学上的用语,意为装配、安装,引申到电影艺术领域,指影片创作过程中的剪辑组合。电影创作同时也是一种物质生产,生产要讲求成本,因此其情节场面的拍摄并不按剧情发展的次序,而是完全打乱的,最后要经过一道剪辑的程序,把打乱的东西重新组接起来。若要作全面准确的概括,它实际上包括了狭义和广义的两个方面的含义。狭义的蒙太奇是作为一种电影语言符号系统出现的,专指镜头画面,声音,色彩诸元素编排组合的手段。广义的蒙太奇不仅仅指画面、声音及色彩间的组合方式,也指从剧作构思到作品完成过程中,艺术家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因此,蒙太奇在艺术家的刻意经营下,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结构和体系。
蒙太奇是把电影语言元素进行组合编排的一种规则和修辞方法。当声音和色彩作为电影的构成元素进入电影以后,蒙太奇增加了对声音、色彩诸元素的组合编排,说明它是一个不断发展丰富的艺术范畴。蒙太奇不仅指镜头画面的组接方式,也指从剧作构思到作品完成过程中,创作者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
作为贯穿电影创作始终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首先是因为蒙太奇符合人的视觉感受的规律。影片中两个镜头的并立,同样能使观众产生一种联想。再次,蒙太奇符合艺术对生活进行概括的需要。任何艺术都不可能对生活原封不动的照搬,须进行必要的选择,提炼和加工,通过强调和省略,达到高度概括的目的。在电影创作中,将事件发展中的一些不必要的过程删除,也是一种视觉的节省。由于蒙太奇,使电影时间得以实现“非连续的连续”,和空间的“有限中的无限”,为电影的`表现内容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为电影提供了巨大的想象自由。所以,蒙太奇是一个不断发展丰富着的艺术范畴。
蒙太奇艺术手法在电影表现作用中的功用蒙太奇创造电影的时空
蒙太奇不但可以把漫长的时间浓缩在几个镜头中,也可以把生活中一瞬间的事强大,放大,把时间延长。蒙太奇能够逼真的创造空间。电影艺术的空间构成,除了通过摄影机再现生活的场景外,还能将零散拍摄的个别场景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场面。电影艺术的时空创造由此可见一斑,它在群众眼里是实现时空的真实再现,从而保证了观众对剧情的理解。
蒙太奇创造电影的运动没有台词的运用,单是这些单独来看毫无意义的画面组合在一起,却产生了一种连续的运动感,但观众准确无误的接受整个剧情发展的脉络、例如著名表演艺术家卓别林的《流浪汉》中,通过河边游泳者衣服的丢失以及最后流浪汉穿着不合体衣服走在火车站的一幕,没有很多修饰和解释语言的使用,人们也能一目了然。
蒙太奇创造电影的含义
蒙太奇除了创造时空,运动,从而保证了叙事的连续性外,还可以通过镜头的组接,使原来潜藏在各个镜头里含义。例如日本电影《远山的呼唤》中,农场主民子和雇佣工人的对话的镜头,通过一些穿插镜头的使用,例如民子向暖瓶中倒开水的几个镜头的剪切,已经把最后民子挽留不成的结局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蒙太奇创造电影的节奏
蒙太奇的使用使得电影具有了速度感和节奏感,使得原本正常表现速度的电影由于蒙太奇的使用而变得有了速度和节奏。镜头切换速度快,则会让整个电影的节奏比较快,从而充满了紧张感,而慢镜头的切换则会使整个电影的速度变的有些缓慢和沉重。电影的概念同蒙太奇的概念是紧密相连的。一般来说,景近、短镜头的组接能够差生影片的快节奏和紧张感,而景远、长镜头的组接则使影片的节奏缓慢、舒展,具有抒情的效果。
蒙太奇可以激发观众的对比、联想、积极参与电影艺术的再创作活动电影通过蒙太奇的组接,常常能使观众在镜头所传达的原有的信息基础上,进行多种多样的对比、联想,在原有信息存储量的基础上在观众自己的脑海中产生出新的想法,从而达到电影原有主题的进一步深化,以达到电影教育人和感化人的主观目的
了解了电影中蒙太奇手法,对后期的剪辑也非常有帮助。从影片素材到一部完整的电影作品,在剪辑上往往要经过初剪、复剪、精剪乃至综合剪等几个步骤。初剪是根据分镜头剧本,把人物的动作、对话、相互交流的情景等镜头组接起来;复剪是在初剪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正;精剪是经过对画面反复推敲后,结合蒙太奇结构进行的更为细致的剪辑;综合剪是在全片所有场景都拍摄完毕,各片段都经过精剪之后对整体结构和节奏的调整。在整个剪辑过程中,既要保证镜头与镜头之间叙事的自然、流畅、连贯,又要突出镜头的内在表现,即达到叙事与表现双重功能的统一。
剪辑是一项既繁重又细致的工作。一部故事影片往往少则几百个、多则上千个镜头。画面部分有内景、外景,有实景和搭制的景。同一景中的内容通常都是集中拍摄的,剪辑时要按照内容的顺序重新编排;影片中的重要镜头因表演或技术上的原因,往往要反复拍摄数次,需要剪辑时要进行选择。大部分的镜头都拍得较长,须从中寻找最为理想的剪接点;有些要作长短镜头交叉出现的画面,连续拍在了几条胶片上,需要在剪辑时分切成很多的镜头,再按照最有效的镜头顺序排列起来。声音部分有先期、同期、后期3种录音方法,对这3种录音方法所录下的声带,要以不同的工艺和方式进行处理。先期录音大都是完整的唱段和乐段,须严格按照音乐的旋律和唱词与画面组合;同期录音的声带多半是“对形”的对白和音响效果,通常都和相应的画面同时剪辑;后期录音的内容有“对形”的对白、内心独白及旁白,有背景气氛音乐,有“画面”和“画外”的音响效果等等,一般都在画面剪定的基础上录音,这就要求剪辑时预先考虑到声画结合和声音所能构成的一系列艺术效果。在影片没有最后剪辑定稿之前,须妥善、有条理地保存所剪下的画面和各种声带,以便需要延长时再粘接上去。
从镜头到场景、到段落、到完成片的组接,往往要经过初剪、复剪、精剪以至综合剪等步骤。初剪一般是根据分镜头剧本、人物的形体动作、对话、反应等将镜头连接起来;复剪是在初剪的基础上进行修正;精剪更为细致、准确,对画面反复推敲;综合剪是在全片所有场景的镜头都齐全、每个场景已基本剪好后,在对整个影片的结构和节奏做整体考虑的基础上进行的调整和增减。有些片断孤立地看是可行的,但与前后场景连接起来看,会感到太紧凑或太松弛,这就需要通过剪辑加以调节。这一关系到影片总体结构和节奏的调节工作,通常是导演和剪辑师共同研究决定的。
剪辑既要保证镜头与镜头组成的动作事态外观的自然、连贯、流畅,又要突出镜头并列赋予动作事态内在含义的表现性效果。叙事与表现双重功能的辩证统一,是剪辑艺术技巧运用于电影创作的总则。为要实现上述双重功能,需要掌握传统的剪辑技法和创造性的剪辑艺术技巧。
镜头的转换习惯用“切换”,但场面段落的转换,一般用“渐隐、渐现”表现上一个场面段落的结束和下一个场面段落的开始;用“化”来表现一段省略掉的时间过程,划分两个不完整场面的段落;用“划”来表现地点、场合、事件的变换,划分两个以上的不完整场面的段落;以上是利用洗印或摄影方法制作在胶片上的“光学技巧”。此外,还可以用很多方法来划分段落,例如仍用切换方式,只是在前段落转换时沿用最有代表性的人或景物镜头作为下段落的开头。传统的剪辑技法,遵循的是生活的逻辑,但又不是自然主义地再现生活中的一切过程。紧凑剪辑、省略剪辑也说明了镜头间动作纯粹自然的连贯并非总是必要的,压缩或延伸真正的时间,让有意义的动作事件全部表现,把自然动作减少到最低限度,是连贯流畅剪辑技法的一条重要补充原则。
综上所述,经过这次实践拍摄,对我们的实践知识增强了很多。对以后的,拍摄学习很有帮助。
大学生拍微电影实践心得体会【第四篇】
面向海内外高校学子的20XX首届华语大学生微电影节于20XX年2月28日拉开帷幕,开始面向海内外高校学生征集微电影作品。
历时数月筹备的该届华语大学生微电影节,将通过近一年的宣传、征集、评选和巡演展映,倡导积极向上的新媒体文化。此次微电影节作品征集范围包括所有以华语为创作语言的大学生原创作品,设置有视频单元和微电影剧本评选单元,包括了剧情类、纪实类、动画类和广告创意类等多个奖项,并将结合公众投票评出网络人气大奖、最佳指导教师奖等。参赛作品可通过电视、网络、手机、纸媒等广泛传播,并通过与视频网站、各类媒体深度合作,在音像、影视、出版等多方面开掘巨大的衍生空间,对涌现出的有潜质的创意及制作团队,将通过媒体合作及二次包装进行持续传播。
60秒或三分钟可以成就你的梦想、改变你的道路
在传媒精神、影像艺术和信息技术激越张扬的时代,一台摄像机、一个梦想、一点创意架构出的微电影,就可以表现你所有的憧憬、智慧与感动。
参与及支持首届华语大学生微电影节的评委及专家不仅包括海内外知名艺术家、国内主流媒体总编辑及著名传媒人,还包括各大院校著名学者和著名创意与广告人。20XX年5月12日将举办该届微电影节的颁奖典礼,获奖大学生与学者名流将共走红地毯,摘取华语大学生微电影节的首批桂冠。
据微电影节组委会介绍,微电影具有微时(一般在3分钟以内)、微媒(媒体属性)、微众(易于草根参与)等特点。其对传媒精神、电影艺术与商业情怀的融合,最大限度地展现了大学生的创新激情与独特视角。本届微电影节还特别强调微电影的媒体属性,它蕴含的平民表达、草根传播和反思精神,以及对传统媒体转型的触动与影响,都值得我们探索和思考。
本届微电影节正值南京大学110周年华诞庆典之际举办,由南京大学主办,腾讯网和央视电影频道电影网联合主办,中国网络传播学会专业委员会协办、扬子晚报独家融合媒体合办,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承办,南方周末、江苏电视台等多家主流媒体倾力支持,并与海内外各大高校共同参与,是20XX年一次难得的思想、文化与创意盛宴,也是迄今规格最高、影响最大的华语高校微电影比赛及展映活动。
大学生微电影发展现状
大学校园微电影的现状,我们不得不先了解大环境下微电影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第一部被称为微电影的作品是吴彦祖主演的《一触即发》,20XX年年底面世,无论是从演员阵容还是技术团队来看,其付出了较大的努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近几年,诸如微博、微信、微小说、微支付、微公益、微基金等微文化不断被消费大众所接受,而微电影作为一种艺术文化,也加入到微文化的行列,国内微电影的起步虽然晚,但发展迅速,并很快适应了当下微时代的主流环境。
针对时下电视剧插播广告现象严重,广电总局明文规定自20XX年1月1日起,在每集电视剧之间不得以任何形式插播广告,然而广告事业发展已久,一纸限播令对其的发展似乎并无致命性打击,于是,其必定要从其他领域寻求发展空间与活力,便出现了在影视作品中大量植入广告的现象,恰逢其时,微电影的传入与发展无疑给广告事业带来了旺盛生命力,微电影的发展为广告带来了赖以生存的新鲜血液,广告的发展又为微电影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二者相互依存,共同前进,微电影与广告事业相结合的趋势也是日渐清晰。
其次,在之前我们对“草根”文化的。概念已有所了解,对微电影也做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和阐述。首先,微文化是一种大众所能接受、理解的,在消费大众中广为流传的文化,其与“草根”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而目前社会各阶层也在不断宣传、推广大众文化,又不令其过于通俗化,腐朽化。所以,综合目前形势看,微电影在未来走的将会是一条精品化的大众路线,而在微电影精品化的道路上,就势必会淘汰一些缺乏竞争力和发展活力的“微影”家们,这就要求每个“微影”家不断增强自身竞争实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争先创优。
在了解了大环境下微电影的现状和发展后,我们再来看特定环境下微电影的现状和发展——校园微电影的现状和发展。5月12日晚,20XX首届华语大学生微电影节颁奖典礼在南京大学举行,这是微电影界的一大盛事,也标志着大学校园开启微电影时代。在当今校园内,大学生拍摄以自己及身边发生的故事为题材的微电影已成为一种时尚,大学生慢慢地走进微世界,并逐渐形成微电影界的新生力量,也为微电影界带去了无限活力。目前,青春、爱情、职场等题材越来越被微电影界所追捧,而青春正是当今大学生的生活主旋律,在这其中也穿插着许多或唯美,或凄楚,或感动,或残败的爱情故事,职场又是所有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必经之路,职场对每个大学生而言,既是挑战,又是对大学生活的检验。而时下大学校园内微电影的现状则是呈现出一派雨后春笋的迹象。
顺应大环境下微电影的发展趋势,校园微电影也将不断向着总体发展趋势靠近的同时,依然保持其自身原有色彩,大学生既在消费群体中占据较大比例,又在微电影生产中占据较大比例,另外,近几年,大学生的生活现状在荧屏上出现频率越来越大,更多的生产者选择把大学生原滋原味的生活故事作为题材,以大众所能接受的形式即影视展现出来。不管是针对影视题材还是消费者爱好而言,大学校园将成为影视,特别是微电影界中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的阵地。种种迹象表明,微电影在大学校园内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