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其它公文 >

意识形态基本知识范例【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652335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意识形态基本知识范例【5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意识形态基本知识【第一篇】

1、四个意识:

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2、四个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3、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

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上下功夫,在关键处、要害处下功夫,在工作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起来,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为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更大贡献。

4、宣传思想工作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九个坚持):

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思想工作“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持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些重要思想,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发展。

5、十九大确定的七大战略目标:

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6、宣传思想工作的职责;

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重中之重是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

7、坚决纠正“四风”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8、宣传思想干部要求:

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9、教师承载的重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10、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11、深化教育改革:

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12、如何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13、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

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4、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15、思政课教师的六要素: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

16、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17、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

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

18、新时代新形势,教育和学习新的更高的要求:

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

19、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

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

20、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

要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充分释放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学校办学主体作用,大幅减少各类检查、评估、评价,加强对办学方向、标准、质量的规范引导,为学校潜心治校办学创造良好环境。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依法兴办教育。鼓励各级各类学校与时俱进创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互联网教育”,完善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的体制机制,提升教师社会地位,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21、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

22、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八个坚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23、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的使命任务: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意识形态基本知识【第二篇】

1. 党的十九大主题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2.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3.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

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

集中体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精辟概括的“八个明确”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之中。

6.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定位

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7. 新的历史方位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五个定位”

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9.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0.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意识形态基本知识【第三篇】

摘要:当代农民意识形态建构的根本目标在于,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最终使农民意识形态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合流,为实现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和强大的精神支撑。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就是要通过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一种新的社会共同体意识作为农民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对广大农民群众多样化的思想意识进行有效整合。只有始终坚持将国家主导的外部规范性建构与农民主体的内部自觉性建构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相互借鉴、优势互补,才能确保农民意识形态建构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农民意识形态社会整合共同体现代化

当前形势下,党和国家进一步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通过实现“个别的意识形态――群体的意识形态――国家的意识形态”的三位一体,意识形态可以充分发挥凝聚共识的社会整合功能。群体意识形态的建构可以被看作是在个体与国家的关系中架起一座联结的桥梁。本文聚焦当代农民意识形态建构,试图阐明农村阵地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重要性,通过充分发挥农民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功能,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通过形成参与的合力,推动农村社会尽快实现“第五个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一、当代农民意识形态建构的根本目标

当今社会逐渐成为了一个“共识缺乏的社会”,“人们已经远离对改革开放拥有高度共识的时代,因各自的知识结构、思想认知、生活经历、阶层归属、生存状况而形成的不同利益诉求,让人们对历史、对现实的理解日益分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社会利益格局的经历了重大调整,信息技术与媒体发展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力和控制力形成冲击,以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借机向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统治力相对薄弱的农村社会渗透,社会意识的分化进一步蔓延到农村社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分化的社会意识形成有效整合,构建一种被社会全体成员所广泛认同的意识形态,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而农民意识形态的建构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奥古斯特・孔德认为,只有当全部指导思想为一个集体的全部成员所采纳,透过共同的信仰形成一个协调一致的整体时,社会才会有真正的统一性。因此,只有实现对农村社会多种意识形态的有效整合,使马克思主义成为被广大农民群众普遍认同并接受的共同信仰,从而使农村社会成为一个内部团结、步调一致的共同体,才能确保农村社会的长期和谐稳定,进而为实现农村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深厚的价值依托。

在当前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也就是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统领力、主导力、影响力、包容力和凝聚力。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新时期的农民意识形态建构,旨在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一种共同遵从的价值取向,促成农民内在精神生活的有序化、合理化,增强其对社会主义的归属感,消解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观念对抗、矛盾冲突、权利差别等,从而使农村社会成为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共同体。同时,农民意识形态又是一种行动纲领、社会理想,为人们指出明确的社会发展目标和方向,通过“意识的激励”来引导、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使之达到行动上的高度一致,共同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毋庸置疑,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有个人的自由”,“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当代农民意识形态建构的目的就在于将农村社会整合成为一个真正的共同体,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现实基础和强大的精神支撑。因此,当代的农民意识形态要充分体现最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努力把农村社会建设成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文明等多元一体的社会共同体,为广大农民群众享有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权益提供保障。同时,要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始终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广大农民群众是当前农村社会治理的真正主体,只有广大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得到不断提升,才能推进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二、当代农民意识形态建构的主要内容

农民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典型的群体意识形态,以广大农民群众一定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共同行动为基本表现形式,体现着广大农民群众在现实生活中的利益诉求和精神向往。随着社会存在不断发生变化,农民意识形态以广大农民群众现实的物质生活和广泛的社会实践为基础,亦在不断进行自我建构与革新,持续性地补充着能够充分体现时代特征的内容。

在中国社会,农民意识形态建构由来已久,从封建政权长期缺位情况下以家族意识、宗族意识为核心内容和基础构成的农民意识形态建构,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无产阶级化”和集体主义为主要内容的农民意识形态建构,都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高度认可,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尽管不同时期农民意识形态建构的具体内容有所不同,但是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将广大农民群众置于一个内部自然生成或是一个外部强制建构的或大或小共同体之中,以一种共同体意识作为联结每一个农民个体的精神纽带,从而达到对农村社会进行有效整合的目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先前在内部宣传动员具有的强烈感染力与外部****造就的强势氛围下构建起来的以“村社集体”为单位的共同体难逃土崩瓦解的命运,广大农民群众开始以数量庞大的个体形式走进一种“泛社会化”的生活。一方面,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性别特征、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教育程度、不同工作经历为农民意识形态建构提供了具有时代性的经验材料;另一方面,生动的、多样的社会实践解构了农村传统文化中的单一特性,使农民思想观念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农民意识形态的分化成为一种不可挽回的趋势。广大农民群众跳出之前相对封闭的集体化生活圈,开始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流动,使得农民意识形态建构的视域不再是以“村社集体”为单位的小共同体,转而扩大为了一个覆盖面更广的社会共同体。当代农民意识形态建构与通过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构对分化的社会意识进行整合的要求在此达成一致。与此同时,随着广大农民群众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农村社会成为更为开放的公共领域,实现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一种迫切要求,也迎来了新的契机。

因此,当代农民意识形态建构就是要在整个社会共同体之中,实现社会主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宏观建构与广大农民群众社会心理的微观认同之间的良性互动,使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内化为广大农民群众个体行动的实践方式,促使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从理性层面的“崇高的客体”转化为农民个体主动自觉践履的道德习惯,塑造一种新的社会共同体意识,对广大农民群众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形成统领和包容。而社会主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本质向度就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与此同时,我们要认识到任何时期的农民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实质上也都是整合的结果,是在广大农民群众所特有的社会实践基础所产生的社会意识,糅合与自身价值取向相一致的其他社会意识所形成的。因此,当代农民意识形态建构要在尊重广大农民群众所特有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料,吸收和借鉴其他社会意识中的养分,实现对多种社会意识有效整合,不断丰富农民意识形态的内涵。此外,农民意识形态建构是一个解构与建构是并置的动态过程[5],当代农民意识形态建构可能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也就意味着当前农民意识形态分化现象还会持续存在一段时间。但是由于意识形态本身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当新的农民意识形态建构起来就会挤压旧的农民意识形态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空间,所以最终一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共同体意识会彻底取代其他形式的农民意识形态,从而形成农民意识形态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流,发挥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功能。

三、当代农民意识形态建构的基本路径

农民意识形态是一个普遍认同的结果范畴,而农民意识形态建构则是一个动态选择的过程。根据具体社会历史条件的不同,不同时期的农民意识形态建构通常会选取不同的路径。

第一,以国家政权为主导的、外部规范性的农民意识形态建构。在阶级社会,意识形态是普遍存在的,其中既有由统治阶级所倡导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也存在着多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统治阶级通过强制性国家机器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运用政治、法律、教育、文化、舆论等手段对特定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控制。在封建社会中,农民意识形态建构大多发生于与国家政权体系相分离的农村社会内部,看似基本不受国家政权影响,但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权至上主义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实际上无形地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农民在自发的社会交往过程中自觉地遵循着带有浓厚皇权至上主义色彩的共同体规则”,构成r民意识形态核心内容的宗族意识本质上也与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存在诸多共通的地方,如此一来,“传统农民意识形态实质上就成为了皇权主义的地方型版本”。所以,即使是在封建社会“皇权不下县”的传统政治架构中,国家政权也可以借助农村社会内部的宗族组织实现对农民思想观念的统治,实际上主导着农民意识形态建构。中国共产党取得执政地位以后,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意识形态”转变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由于在民主革命的过程中庞大的政党基层组织就已经在农村社会中深深扎根,而后进一步形成了庞大的政党组织网络,所以各种政令可以通过这种组织结构自上而下或者是自下而上进行有效传递,同时也为新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输入农村提供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国家在农村开展了一系列自上而下的****,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对农民意识形态建构形成决定性影响。当然,在任何时期由国家政权主导的、规范性甚至强制性的农民意识形态建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农民群体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实现农民意识形态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趋同或同一,将农民意识形态有效整合进入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系统,从而形成一条实现社会整合的精神纽带。

第二,以农民自我为主体的、内部自觉性的农民意识形态建构。马克思说:“农民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这种权力保护他们不受其他阶级侵犯,并从上面赐给他们雨水和阳光”。诚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神灵崇拜、皇权崇拜、威权崇拜甚至是个人崇拜都导致了农民自我主体性的丧失,农民群体无法自主地选择自身的行为方式、合理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有效地实现自身的主体价值。但是随着当前农村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崇拜文化的生存基础逐步解构,农民的自我主体性不断增强,并且这种自我主体性逐渐被政府和社会整体所认可、接受和尊重。在与各方的利益博弈中,农民群体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自己的思想以普遍的形式,开始逐渐自发地主导农民意识形态的内部建构。即使如此,农民群体意识形态建构仍然是内在整合的。作为一种共享价值,农民意识形态集中体现了大部分群体成员的利益诉求、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社会理想,阐明了群体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使每个成员体会到个人与群体之间休戚与共的关系,从而唤起人们强烈的聚合心理,并将这种聚合心理上升为集体的目标与理想,转化为具有可持续性的统一行动,缓和了农民群体内部的矛盾冲突,实现了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的团结。而且,这种从内部采取民主协商的方式建构起来的农民意识形态,在农民群体中更具号召力、可信度和可行性。此外,由于其所关涉的利益范围有限,在出现偏差与失误时也更易于调适。换而言之,农民自我主导的农民意识形态的民主化建构比国家政权主导的农民意识形态的强制性建构更具灵活性和可接受性。

在笔者看来,当代农民意识形态建构必须努力开辟“第三条路径”,即实现国家主导的外部规范性建构与农民主体的内部自觉性建构有机结合,既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又要尊重农民群众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自主选择权,加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农民意识形态自我建构之间的协调互动,优势互补。一方面,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是一元化的,注重的是对社会整体精神指导,它涵盖了整个国家、社会,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顶层设计,但往往不能兼顾社会个体思想上的变化;农民意识形态只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针对特定的群体产生作用,对农民社会内部成员的思想意识形成短期性影响,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与主流意识形态发生冲突而阻碍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但是它可以更好地兼顾个体思想上的变化,最大可能地避免和减少群体内部的价值冲突,从而为社会整体的团结稳定提供群体性基础。另一方面,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推广方式较为单一,通常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缺乏针对性,忽视人们在意识形态选择上的主动性;而农民意识形态建构更加注重群体内部成员主动性的发挥,以民主的方式来吸纳内部存在的多样化的社会意识,更容易使群体成员对群体意识形态的认同形成思想上的自觉。社会主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本身就是能够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只要采取适当的途径与方式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升广大农民群众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实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对农民意识形态的整合是指日可待的。

四、结语

“尽管社会整合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但从本质上讲,社会的整合就是在意识形态方面认识的趋同性或同一性”。当代农民意识形态建构,最终目的就是要达到与社会主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流,从而为构建多元一体的社会共同体提供坚实的价值支撑。农民意识形态建构并非旦夕之功,将广大农民群众纳入新的社会共同体并使之产生高度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制度认同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不能因为当前农村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等还不完善,甚至还存在各种矛盾冲突,就认为意识形态的宣传都具有虚假性,从而否认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当代农村意识形态建构的积极意义。我们需要认识到,只有在广大农民群众不断提高自身整体素质、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精神纽带,以农民群众共同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和生态文明利益为物质纽带,实现农村社会的内部团结、步调一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社会的发展合力,不断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顾土.微信走向近亲繁殖[DB/OL].共识网,2015-4-24.

[2]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安格鲁・帕尼比昂科.政党:组织与权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牟成文.中国农民意识形态的变迁――以鄂东鸡鸣河村为个案[D].华中师范大学,2007.

[6]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7]n源.中国主导意识形态建设的知识社会学考察[J].江汉论坛,2006,(01).

[8]戚如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整合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5.

[9]李媛媛.论群体意识形态对我国主流意识建设的影响[J].学术探索,2013,(01).

[10]姚建军.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社会整合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蒋毅,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意识形态基本知识【第四篇】

“十四条”基本方略:

(1)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4)坚持新发展理念;

(5)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6)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7)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8)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9)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0)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11)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12)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13)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4)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八个明确”:

(1)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3)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6)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7)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8)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意识形态基本知识【第五篇】

1.意识形态的基本定义: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内容,是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的反映。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起源于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各以特殊的方式,从不同侧面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2.意识形态工作的定位: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3.意识形态工作的“两个巩固”意识形态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4.意识形态工作的“三权”***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5.意识形态工作的“四个责任”各级党委(党组)领导班子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意识形态工作负主体责任,党委(党组)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党委(党组)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其他班子成员按照“一岗双责”要求,对职责范围内的意识形态工作负领导责任。6.意识形态工作的“五个好”工作体系:以2个《实施细则》为龙头,建好齐抓共管的“大格局”;以签订1份责任书为目标,扣好知责明责的“责任链”;以1套《考评明细》为抓手,用好督查考核的“指挥棒”;以实施4张清单为制度,种好各司其职的“责任田”;以规范7个工作流程为机制,画好规范有序的“施工图”。7.意识形态工作的“六个方面主体责任”:主要包括履行好把握正确方向导向的责任,巩固壮大主流思想文化的责任,加强网上舆论工作的责任,强化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的责任,处理好意识形态领域问题的责任,履行好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管理和党员干部管理的责任。8.意识形态工作的“七个规范文件”: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党管意识形态原则,落实党委(党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中央和省委、市委、县委印发了一系列关于意识形态工作规范性文件: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0 2652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