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其它公文 >

乡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优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270079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乡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优推5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乡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1

一、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市基层社会治理总体情况较好,但是与面临日新月异的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群众更加个性化、更加差异化的需求相比,在思想认识、治理能力、治理方式及干部队伍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对基层社会治理的认识陈旧。虽然我们在化解矛盾、强化防控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基层治理仍然存在“社会治理就是社会管理,治理就是管控”的陈旧观念,法治思维和创新意识不强。基层工作的中心和重心在招商引资和经济建设上,对基层社会治理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够,没有准确把握经济建设和社会治理领域出现新情况、新问题的规律性,没有认真思考和分析研究对策建议。

(二)基层基础薄弱。县级职能部门习惯性的将工作任务直接安排和转嫁给基层组织,村(居)疲于应付上级安排的各项工作,自治功能难以发挥,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不到位。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渠道、平台单一,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对基层治理满意度、认可度不高。平安建设满意度长期不高与日常政策宣传不及时不到位、群众参与度不高密切相关。

(三)基层社会治理制度设计不够系统化。随着此次机构改革完成,县级综治部门被撤销,综治的联动机制没有有效衔接,社会治理仍侧重政府主导,社会治理系统化不够,制度设计整体性、全局性联动不足。例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工作涉及公安、卫生、民政等多个部门,各相关部门对患者评定标准、统计口径不统一,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不及时,影响工作实效。在精准区分不同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提供精准管理与服务方面还较为欠缺,网格化管理的精准度不高,精细化水平较低,信息分析研判、大数据应用不够深入。在流动人口、吸毒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等特殊群体,我们虽然对此类特殊人群建立了信息系统,并及时采集录入人员信息,但在信息分析研判、运用信息数据指导服务管理实战方面没有形成良好机制,各类信息化系统还停留在信息分享的“乡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优推5篇】”,深度开发应用不够。基层治理长期处于一种“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模式,事后处置多、事前预防化解少,对一些基层矛盾、信访问题,不少干部信奉“摆平就是水平”,甚至采取“花钱买平安”方式解决,从源头**社会矛盾难题做得不够好。

(四)干部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基层从事政法综治等社会治理的专职人员较少,甚至基层派出所人员都严重不足,接处警大部分由警辅人员完成,接处警质量不高,群众满意度较低。基层网格员队伍不稳定,专职网格员较少,专职人员待遇不明确,兼职人员往往一人任多职,年龄普遍偏大、知识结构明显较低,仅能应付部分工作,对于创造性、精准性、差异化的服务难以提供。

二、关于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对策建议

结合我市工作实际,我们认真总结治理实践经验,以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目标,在基层社会治理理念、体系、模式、保障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

(一)提高政治站位。一是突出以人为本理念,推进基层治理平台转型升级。要把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基层治理工作的出发点,全面提档升级乡镇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综治中心)、“幸福驿站”、村(社区)警务室等基层服务阵地,将政法、信访、行政执法等社会治理力量相对整合,打造“政法小院”,打造基层社会治理的坚强堡垒。二加快提升“四位一体”建设的协同化水平。以“党建引领、三治融合”的“四位一体”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为牵引,研究制定推进我市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施举措,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因情施策,鼓励各镇(区、街道)探索形成各具特色、贴合实际的基层治理模式,打响基层善治的邳州经验、邳州品牌。

(二)不断夯实基层基础。一是不断完善全民参与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在党建引领的总原则下,聚焦重点解决发展瓶颈问题,构建党委统领、政府负责、部门参与的协同治理格局,推动社会治理向村、社区等基层“细胞”延伸。二是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到社会治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划拨专项资金、筹集社会公益资金等方式,引导社会组织承接政府事务性工作和服务职能,积极参与和服务社会基层治理,优化治安政务服务。三是完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依托“雪亮”工程,逐步将城管、交通、住建等重点行业、重点部位公共视频监控接入110指挥和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深度融合网格化服务管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阳光信访三大信息平台,深化平安视联网建设,建立起“互联网+社会治理”的“一网通管”格局,做到实战中管用、基层干部爱用、群众感到受用,全面提升驾驭全局治安能力。

(三)积极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一是拓展“党建+”模式,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社区党建要融合“网格化”管理,逐步形成“小网格、大党建”基层党建工作格局,探索“党建+群团”“党建+社工”“党建+网格员”等工作模式,采取“群众点单、社会组织接单、政府买单、第三方验单”的公共服务模式,最大限度将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至基层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二是创新精准化服务模式,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实现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目标。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对一般人群、特殊人群、重点人群,精准分区分类服务管理。在扶贫、交通、医疗、教育、养老等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领域,创新方式方法,提供精准化社会服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三是实现技术智能化,以科技主导基层治理。科技从来都是基层社会治理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要准确把握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和规律,用智能化推动社会治理理念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提升网格化服务管理的科技含量,做大做强网格化联动指挥平台,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四)强化投入保障。一是明确专项资金。要明确设立基层治理专项资金,采取项目资助、以奖代补等方式,激励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金投入,建立健全社会治理专项资金申报审批、监督检查机制,明确资金适用范围、扶持方式、使用原则、法律责任等,通过政策导向和资金倾斜,激励各方积极参与,提升社会治理质量和公共服务效益。二是壮大队伍力量,凝聚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健全完善政法综治队伍教育培训、职业技能进修、岗位交流等培养机制,在纠纷调处、法律援助、特殊人群矫正帮扶等社会治理重点领域建立专门性从业入门培训课程。三是筑牢基层基础,推动基层治理重心下移。统筹推进网格化服务、心理疏导、纠纷调处、法律服务等基层服务治理阵地建设,打造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的共建共享基层治理平台,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最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地为群众提供服务和管理。

基层治理20条建议 基层治理存在的困难

乡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2

各村(社区)、各企业、市镇各单位党(总)支部:

为进一步维护社会稳定,切实加强大调解、大防控、基层基础工作三大建设力度,坚决贯彻胡锦涛提出的“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的战略思想,切实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履行好维护稳定这个第一责任,更好地保障和促进全街道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开创一个社会和谐的政治环境。根据区委政法工作会议和区综治委关于《2010年苏州市相城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要点》的精神,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2010年综治和平安建设深入开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的有关意见和区委二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的“思想解放争机遇、重中之重争发展、又好又快争效率”的工作要求,认真贯彻街道二级干部会议精神,深入推进“平安太平”和“法治太平”创建活动,按照务实高效、创新机制、狠抓落实的总体要求,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为街道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及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主要工作目标

2022年的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要紧紧抓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着力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及大调解、社会管理创新、基层基础建设强化、“环沪护城河”工程构筑等重点工作。

三、主要任务

(一)、着力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及大调解工作

1、畅信息。信息搜集工作是“三项排查”工作的基础,是“三项排查”工作的主要抓手。要建立一批信息员队伍,做到覆盖面广,信息渠道畅通,能在第一时间反馈信息,第一时间研判信息,真正做到信息灵、情况清、动态明,形成早预防、早介入、早化解的良好局面。

2、抓源头。立足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在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领域,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严格落实矛盾纠纷排查及调处工作责任制、领导包案制和党政领导干部定期接访制。建立完善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机制,依法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坚决防止因处置不力而使矛盾激化,酿成重大群体性事件。

3、深排查。依托综治组织网络、调解组织网络、治安防控网络,畅通信息收集渠道,深入开展“三项排查”工作,建立维护社会稳定情况信息研判和预警工作机制,使之成为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街道、村(社区)综治办要坚持每月组织一次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情况信息分析例会,及时掌握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为党工委、办事处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和决策依据,牢牢把握维护社会稳定的主动权。

4、强机制。认真贯彻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省综治委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的意见》精神,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衔接配合,规范诉调、检调、公调、访调、交调对接内容和程序。在抓好经常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基础上,做好重大活动和敏感时期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着力化解群体性纠纷,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5、建网络。高度重视各级专业调解员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适合街道、农村(社区)的调解专家、调解能手和首席调解员,不断建立健全街道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加强街道、村(社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着力构建以调处中心为龙头、人民调解组织为基础、专业调解组织为重点、全社会共同参与为根本的多层次、全覆盖的大调解组织网络。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认真解决重大信访和重信重访问题,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切实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

(二)、着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6、加强流动人口信息社会化采集。针对流动人口流动速度加快、工作变动频繁、散居性强等特点,重点落实好市即将制订出台的《全市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工作规范化标准》,把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录入工作分解到各用人单位、社区、学校等组织机构。

7、加强出租屋管理。依托“出租房屋管理工作平台”,建立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分析研判、部门协作工作机制。建立出租房屋信息采集、分类管理、治安责任、联席会议和联络员会议、日常巡查和信息报送、日常考核和重大案件倒查制度。

8、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积极推进“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村)”创建活动,充分发挥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同志、老战士等“五老”的作用,把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即将转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的若干意见》,加强衔接管控。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人员、吸毒人员、肇事精神病人等高危人群的管理、教育,做好转化及治疗工作,决不能漏管失控。

9、加强公共安全监管。进一步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和改进涉及交通、公共场所和大型市场消防安全管理、食品药品、公共卫生、特种设备安全及生产等公共安全的监管,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强对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放射性物品、危化品及枪支弹药的管理,预防和减少重大事故特别是群死群伤事故的发生。

10、加强新机制的探索。紧紧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立足实际,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整合力量、整合资源、精干高效、服务群众”的综治和平安建设的新机制,不断深化综治与平安建设的新方法新举措,在创新中出思路,在创新中出特色,丰富工作方法,增强工作效果。派出所继续探索建立“快集的信息渠道,快速的研判评估,快反的应急机制”的课题,黎明村继续探索“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机制”的课题,盛泽村继续探索“现代社会中‘五位一体’综治办作用的发挥”的课题,沈桥村继续研究“如何做好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课题,花倪村探索“如何做好出租屋的管理”的课题。以上课题6月底要形成成果。

(三)、着力推进基层基础建设

11、切实加强街道综治中心建设。综治中心是集综治、维护稳定和平安建设为一体的工作平台。要整合力量、资源,创新协作联动工作机制,形成社会治安联合防控、矛盾纠纷联合调解、重点工作联勤联动、突出问题联合治理、基层平安联合创建的大平台,切实加强综治工作中心规范化建设。

12、切实加强以实战型警务室为主体的村(社区)“五位一体”综治办建设。今年上半年,各村(社区)都要规范落实“五位一体”综治办,要明确1名副书记或村主任主管综治工作。村(社区)综治组织建设同加强村(社区)党组织和村(居)委会建设工作要同步发展。进一步整合资源,实行组织一体化运作、人员一体化管理、业务一体化安排“三个一体化”工作机制,着力提高村(社区)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

13、切实加强治安防控建设。按照区委“三个全覆盖”和街道党工委、办事处20**年工作计划要求,一是完成交巡警中队办公楼建设工程。切实加强区域交通运输管理。二是完善治安卡口建设,建立和完善动态环境下预防和控制犯罪巡防机制。把警力投向案件多发、防范薄弱、治安情况复杂的部位。实行民警带领联防队24小时守控和录像监控,切实提高盘查堵控效能。三是完善治安防控网络。扩建派出所勤务指挥室,开展以车牌识别系统、监控探头建设为主的监控系统四期工程建设。逐步形成“空中有监控、地面有巡逻”的全方位、立体式的治安防控体系。贯彻落实省综治办、省公安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技防入户工程建设的意见》的通知精神,扎实推进以技防街道、技防小区、技防家庭、技防场所(单位)为重点的技防网络建设。要继续推进和完善户村接警系统建设。加强技防设施日常维护和管理,充分发挥预防和打击犯罪最大效能。

14、切实加强政法队伍建设。要认真学习胡锦涛在《努力开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局面》上的讲话精神,全体政法人员要通过学习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内外形势,面对知识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我们要善于学习,不断学习,勤于学习,成为学习型政法队伍。按照“三熟悉、四会”(即熟悉方针政策、熟悉法律法规、熟悉业务知识,会搜集信息、会化解矛盾、会执法办案、会做群众工作)的要求,以提升业务素质,树立良好的形象为主抓手,全面提高政法队伍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15、切实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切实加强联防队队员、流动人口协管员等专职群防群治队伍规范化建设,创新机制,提高素质,落实保障,确保充分发挥作用。2010年6月底之前全街道要落实行政村建立治安中心户长、社区建立治安楼栋长等群防群治队伍的建设,深入推进群众性义务巡防“红袖标”工程建设,建立健全群防群治队伍长效管理机制。加强企业综治力量建设,建立企业治安法人代表责任制,推动规模企业设立内部治安防范管理机构。企业与专业市场要设立综治(警务)工作联络员,进一步扩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覆盖面。

(四)、着力加强宣传,构筑“环沪护城河”工程

16、落实宣传发动。以保障上海世博会安全稳定为契机,以系列平安创建为目标,通过横幅、宣传栏、广播等途径,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营造平安创建人人参与、平安成果人人共享的良好氛围。开展平安宣传月活动,大力宣传上级政法综治工作方针、政策和部署,大力宣传上海世博会安全稳定的重要意义,大力宣传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和安全防范知识。

17、落实“环沪护城河”工程。围绕抓好上海世博会安全保卫工作,派出所和有关部门要积极策应、全力配合,扎实构筑“环沪护城河”工程,加强维稳安保信息交流、矛盾纠纷联调、重点人员管控、涉外宾馆管理、救助管理、进沪无名通道管控、治安联防联控等方面协作,为上海世博会顺利举办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和外围安全屏障。坚决防止不放心的人、不安全的物、不稳定的事在世博会期间过境入沪,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赴沪上访群体性事件,坚决防止发生影响世博会在苏主题论坛和来苏代表、游客安全事件。

18、落实加强系列平安创建。深入开展平安街道、平安村(社区)、平安单位、平安企业、平安家庭等系列创建活动,不断推进“平安太平”创建活动成果,进一步提高群众对平安创建活动的知晓率和满意度。

19、落实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继续加大对刑事犯罪的打击力度,重点打击杀人、绑架、故意伤害等严重暴力犯罪以及抢劫、抢夺、盗窃等多发性侵财犯罪。深入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决不允许涉黑涉恶等有组织犯罪立足生根。加大对集资诈骗和新型电信诈骗等涉众型经济犯罪打击力度,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加大对毒品犯罪的查处打击力度,深入开展“无毒社区”活动,全面落实禁吸、禁贩、禁制等各项措施,努力遏制娱乐场所吸贩毒蔓延势头。

(五)、着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20、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健全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工作机制,强化人民防线网络,抓好国家安全信息员队伍建设,提高人民防线的发现能力。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国家安全意识,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感。严密防范和控制敌对势力、敌对分子危害国家安全的重大案(事)件的发生。

21、坚决维护政治稳定。严厉打击等邪教组织违法犯罪活动,积极推进创建无邪教地区活动,按照“四个纳入”(把处理“”等邪教问题工作纳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纳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纳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要求,加强教育转化,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确保实现“三个确保、一个零指标”(确保无“”人员进京闹事、无“”人员外出从事非法活动、无“”人员在当地公开聚集滋事,不发生“”人员利用广播电视插播进行反动宣传事件或及时处置在预备阶段未造成危害)的工作目标。依法加强对宗教活动的有效管理,严密防范境外宗教势力的渗透,坚决取缔境外宗教组织非法传教。

22、坚决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坚持“什么问题突出就整治什么问题,哪里治安混乱就整治哪里”的原则,按照工作部署到位、打击整治到位、治本措施到位的要求,继续加大对突出治安问题、治安混乱区域、治安混乱行业(场所)的专项整治力度,继续开展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问题整治。继续对旅游景区周边治安环境、违规收购废品、违规出租居住房屋、聚众赌博、“黑网吧”、“黑诊所”、“黑车”等突出治安问题综合整治。

四、严格奖惩

为认真做好街道综治和平安创建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确保街道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要就综治和平安创建工作进行评比考核,并加大对平安创建工作的督查力度,及时通报存在的问题,跟踪整改落实情况。对工作不力或渎职失职引发影响稳定重大问题的,坚决实行责任倒查、综治警示,年终评先坚决落实一票否决制,对取得突出成绩的村(社区)、部门、单位和个人,要大力表彰和奖励。

中共**市x区**街道工作委员会

**x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乡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3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党的十九大报告题中之意,然而农村则是社会治理的基础,正确认识和分析当前农村社会治理,积极采取多种有效举措对于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群众安居乐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治理人才缺乏,素养不高。由于中高山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村有文化、有远见、有学识的劳动力人口外出务工,在家群众文化素养普遍不高,再加上政府没有政策鼓励和支持,对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缺乏针对性,造成基层治理先进人才缺乏。

(二)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缺乏资金保障。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经费主要来自政府财政投入,然而地方政府财政主要用于经济发展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基层治理经费相对有限,这些资金对于范围广、种类复杂的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如九牛一毛,只能勉强维持日常的开支,无法保障基层治理工作正常运转,加之,很多村民外出务工或创业,他们不愿意为本村的公共事务掏腰包、作贡献,导致基层社会治理资金投入不足。

(三)部分群众对基层治理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一是村民思想意识有待提高,受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大部分群众卫生习惯较差,对农村环境的认识不足,缺乏基本的公共卫生意识,只顾个人方便,随意乱倒、乱丢垃圾,对于公共设施不予爱护;二是农村大部分年轻有文化的人都外出务工,在家的都是老人和孩子,对基层治理工作理解不深,表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思想,对农村基层治理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二、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路径

(一)加强基层人才培养,把人才培养转化为治理主力军。开展村民素质提升培训行动,大力开展“传帮带”活动,加快基层后备人才培养,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持续开展村干部能力素质和学历水平提升,逐步提高村干部报酬,激发有知识、有文化青年参与村干部竞争,增加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二)加大资金投入,为基层治理提供财力保障。要想改善目前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状况,当务之急就是加强各级政府对农村基层治理资金支持力度,同时发动企业和社会的力量开展募捐活动,整合社会资源,给予基层社会治理全方位的财力物力支持。

(三)充分调动社会组织及群众的参与度。一是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及时将群众诉求、惠农政策上传下达,充分调动群众的参与度。二是及时更新党务、村务公开栏,让百姓知晓村上大小事,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三是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社会组织积极有序地参与到农村社会治理工作中来,对做出贡献的企业和单位给予一定帮助、支持和进行表彰,进一步提升群众和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现实中各地方的风土人情、产业结构、区域布局、经济、地域差异等情况有所不同,在具体的工作中不能千篇1律、一概而论,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把工作做细做实,同时要善于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成功的先进经验,为基层治理服务。

乡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4

一、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治理人才缺乏,素养不高。由于中高山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村有文化、有远见、有学识的劳动力人口外出务工,在家群众文化素养普遍不高,再加上政府没有政策鼓励和支持,对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缺乏针对性,造成基层治理先进人才缺乏。

(二)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缺乏资金保障。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经费主要来自政府财政投入,然而地方政府财政主要用于经济发展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基层治理经费相对有限,这些资金对于范围广、种类复杂的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如九牛一毛,只能勉强维持日常的开支,无法保障基层治理工作正常运转,加之,很多村民外出务工或创业,他们不愿意为本村的公共事务掏腰包、作贡献,导致基层社会治理资金投入不足。

(三)部分群众对基层治理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一是村民思想意识有待提高,受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大部分群众卫生习惯较差,对农村环境的认识不足,缺乏基本的公共卫生意识,只顾个人方便,随意乱倒、乱丢垃圾,对于公共设施不予爱护;二是农村大部分年轻有文化的人都外出务工,在家的都是老人和孩子,对基层治理工作理解不深,表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思想,对农村基层治理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二、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路径

(一)加强基层人才培养,把人才培养转化为治理主力军。开展村民素质提升培训行动,大力开展“传帮带”活动,加快基层后备人才培养,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持续开展村干部能力素质和学历水平提升,逐步提高村干部报酬,激发有知识、有文化青年参与村干部竞争,增加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二)加大资金投入,为基层治理提供财力保障。要想改善目前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状况,当务之急就是加强各级政府对农村基层治理资金支持力度,同时发动企业和社会的力量开展募捐活动,整合社会资源,给予基层社会治理全方位的财力物力支持。

(三)充分调动社会组织及群众的参与度。一是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及时将群众诉求、惠农政策上传下达,充分调动群众的参与度。二是及时更新党务、村务公开栏,让百姓知晓村上大小事,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三是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社会组织积极有序地参与到农村社会治理工作中来,对做出贡献的企业和单位给予一定帮助、支持和进行表彰,进一步提升群众和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现实中各地方的风土人情、产业结构、区域布局、经济、地域差异等情况有所不同,在具体的工作中不能千篇1律、一概而论,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把工作做细做实,同时要善于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成功的先进经验,为基层治理服务。

乡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5

一、统一思想,深刻认识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的重大意义

深入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对于改善城乡居民工作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营造清洁优美的城乡环境和投资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深入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是提高人的素质、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实践,是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务实举措,是建设秦巴地区经济文化强市的现实需要,是优化环境的管理工程、群众需要的民生工程、促进发展的务实工程、检验干部的作风工程。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深入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统一思想,高度重视,扎实深入推进这项工作。

二、科学规划,确立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秦巴地区经济文化强市为奋斗目标,以实施净化工程、绿化工程、美化工程、亮化工程、居民行为规范工程为重点,以开展创建文明城镇、卫生城镇、环保模范城镇、园林城镇活动为载体,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完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切实改善城乡环境,不断提高全民素质,推动*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共享和谐原则;坚持城乡统筹、综合治理原则;坚持依法行政、规范管理原则;坚持人人参与、联创共建原则;坚持分类指导、全面推进原则。

(三)目标任务。通过3年努力,使*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人更文明,将*建成创业环境良好、人居环境适宜、综合竞争力较强的秦巴地区大城市、经济文化强市。到2010年,*中心城市创建成为国家级卫生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各县(市)城区创建成为省级卫生县城4个、市级卫生县城1个,市级园林县城5个,市级文明县城5个,市级环保模范县城3个;全市建成卫生先进单位4000个,卫生场镇150个;建成文明单位4000个,50%以上的乡镇(街道办事处、管委会)建成为文明乡镇。

三、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一)净化工程。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开展创建卫生城镇、卫生单位活动。全面整治城(市)区主次干道、支路、小巷、城郊结合部和公路进出口的环境卫生,清理卫生死角。*中心城市和各县(市)城区实行全天候保洁;各乡镇必须有专业保洁队伍,做到场镇环境干净整洁;国、省、县、乡、村道实现清洁畅通。*中心城市和各县(市)城区要在3年内全面建成符合国家规范的垃圾集中站。*中心城市和各县(市)城区2010年6月底前完成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建设,全面实行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距县城10公里外的乡镇要建设垃圾集中填埋场。部分乡镇生活污水实施集中处理,*中心城市旧城区及各县(市)城区主要路(街)3年内实现雨污分流,新建城区一律实行雨污分流。加大扬尘治理,抓好油烟和散烧煤治理工作。整治沿街沿路建筑,规范广告管理。搞好噪音污染治理。

(二)绿化工程。全面开展创建园林城镇、园林单位和创建环保模范城镇、环保模范单位活动。实行分级负责制,扎实抓好*中心城市、县(市)城区和乡镇场镇的绿化工作,城镇常住人口每人每年在城镇规划区种植一棵树。积极开展义务植树和认捐植树活动,实行单位划片义务植树责任制,坚持包栽、包管、包活。新建小区必须绿化,实现应绿尽绿。着力搞好国、省、县、乡、村道绿化工作。

(三)美化工程。加强城市管理,抓好市场建设,规范城镇摆摊设点。规范车辆占道停放,合理设置临时停车点,加快停车场建设。规范户外广告、牌匾、霓虹灯等的设置。加强建筑工地和公共设施管理。加大对城乡道路的保养整治和小街小巷的改造力度。

(四)亮化工程。*中心城市、县(市)城区、各乡镇主要街道实现路灯亮化,亮灯率达到98%以上。*中心城市、县(市)城区重要节点及重要路段实施专业亮化,建(构)筑物实施局部泛光亮化装饰,加强亮化设施设备的维修保养保洁,打造富有特色的城镇夜景。

(五)居民行为规范工程。通过宣传教育引导,规范市民仪表仪态、言谈举止,形成爱护公共卫生、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公共财物、维护市容秩序的良好风尚,提高居民思想道德素质,使城镇居民人人讲文明、事事树新风,努力提升*人的形象。认真开展创建文明城镇等活动。

四、加强领导,确保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建立组织领导机构。成立*市深入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级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综合组和督查组,从市级有关部门抽调工作人员,集中办公。各县(市、区)和乡镇也要成立相应机构。村、社区等基层组织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中要发挥积极作用。

(二)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完善城市建设配套费、清扫保洁费、垃圾清运费等征收机制,财政投入和征收的资金实行专款专用,确保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必要的经费开支,保证“四大创建活动”和“五大建设工程”顺利推进。同时,建立多渠道、多形式投入机制,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顺利实施。

(三)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加快制定和完善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的相关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明确城乡环境卫生和市容市貌管理标准,进一步理顺体制,落实责任,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

(四)建立责任追究制。建立环境治理领导责任制,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科学界定部门职责,将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列入综合目标考核内容,构建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导向分明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城乡环境治理问责制,对不重视、工作不力、不作为或乱作为的单位和人员,严格执行失职失责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坚持人大监督、政协监督、群众监督、媒体监督、行政监督、执法监管相结合,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共同监督的监督监管网络。

(五)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广泛深入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的宣传教育工作,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各级宣传部门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搞好宣传教育活动,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文明卫生意识和素质。各级新闻媒体要开辟专栏进行深入宣传,调动城乡居民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组织在校学生积极参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的各项活动,增强学生的城乡环境卫生意识。

乡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6

近日,蜀山区西园街道人大工委组织部分市、区人大代表组成调研组,对基层综治治安工作进行调研。调研发现,与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相比,基层综治治安工作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认真研究解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社区基础相对薄弱,综合治理作用难以有效发挥。目前,大多社区只有1—2名专职干部,人员力量不能满足要求,而且多数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不强,工作效率不高,难以保证综治工作有效开展。

二是没有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机制。部分单位对综治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虽然每年都签订目标责任书,但因督查落实、检查考评和奖惩制度不够健全,各职能部门联动作用发挥不够好,没有形成有效的合力。特别是对酒店等场所的管理,涉及工商、公安等多个部门,由于多头管理,各部门难以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三是执法行为不够规范,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执法为民观念和责任心不够强,对群众的合理要求不能及时依法办理。

二、建议与对策官场小说

一要完善部门协调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充实社区综治办公人员,切实加强对街道综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街道综治办的综合协调作用。发挥街道综治办的牵头作用,履行好指导、协调等职责,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努力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细化分解任务,明确各社区、各单位负责人的职责,切实落实综治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二要健全组织网络,构建群防群治的工作格局。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属地管理原则,进一步健全社区综治组织网络,发挥街道信访办、司法所、派出所的职能,形成联动网络,形成防治矛盾纠纷的综合优势。同时,加强社区治安防控设施建设,落实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增强防范能力。

三要完善综治工作相关制度,形成长效机制。一是制定应急预案。结合基层综治工作的实际,制定针对性强、具体可行的应急预案,遇有矛盾、问题发生,做到措施、人员等及时到位,防止矛盾的升级和激化。二是制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方案。充分发挥社区治保主任的作用,及时掌握矛盾纠纷信息,重点排查调处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和可能转化成刑事案件的矛盾纠纷。三是健全相关考核制度。加强对街道、社区和有关单位综治工作的督促、检查和考核,落实重大事件一票否决制、责任追究制、纳入年终考核评比等措施,切实兑现奖惩。四是完善综治经费保障制度。严格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的规定,落实综治工作专项经费,同时积极探索多种渠道筹集综治经费。

四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综治环境。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综治工作。积极挖掘基层综治工作的亮点,积极发现典型,培养典型,宣传典型,发挥示范效应。对见义勇为的先进人物和事迹,进行大张旗鼓地表彰、宣传,营造充满正义、正气的社会舆论氛围。进一步强化法制宣传教育,特别是青少年的普法教育工作,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与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运用宣传栏、发放传单、广播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各社区的法制宣传,增强群众的防范意识和法制意识。

乡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7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没有乡村的有效治理,就没有乡村的全面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积极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不断完善乡村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乡村治理效果明显,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新形势下乡村治理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和不足。必须立足实际,坚持问题导向,从问题中找办法,精准施策,靶向破难,确保治理有效。

乡村治理面临的现实问题

党建引领问题。部分村党组织带头人素质能力不适应乡村治理新要求,一些党支部书记运用数字技术能力不足,习惯于以“经验”为主、靠“面子”办事。部分村党组织管理松散,自身不硬,存在组织生活不经常不规范问题,党员参与意识不强、参与率低。部分村党组织群众组织力不强,不会做群众思想工作,缺少有效吸引凝聚群众的措施。

治理主体问题。治理中坚力量流失缺位,大批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尤其是传统农区农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严重。村子留守人口能力有待提升,“386199部队”成为农村的主体,治理能力不足。不少乡村缺少真正发挥作用的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的农村社会组织。

权责匹配问题。乡镇政府权少责多,规划审批权、建设许可权等都在县级政府,遇到侵占基本农田、乱建、乱排等违法行为,乡镇必须督促整改却又无权执法。乡村关系现实扭曲,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在行政上没有隶属关系,但前者习惯于将后者作为自己的“腿”,随意下达任务。作为村民自治组织的村委会在实践中承担着依法应当由乡镇政府承担的部分工作职能,存在一定的行政化倾向。

文化建设问题。乡土文化的解构,乡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没有得到有效传承,攀比炫富、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抬头。先进文化亟待建设,乡村已然成为“半熟人社会”,亟待推动移风易俗,培育法治文化,建立规则意识。精神文化生活匮乏,村民参与的群众性精神文化活动少,形式呆板单一,特别是偏远地区几乎是空白。

基础支撑问题。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多数行政村集体经济规模较小,财力支撑不足,存在无钱办事的问题。不少地方存在综合服务水平较低、服务内容和服务供给方式单一等问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乡村公路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还有差距,一些偏远山区通达不深、通而不连。农村垃圾治理手段落后,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站亟待建设。

**乡村治理难题的着力点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主线,大力实施党支部建设工程,健全乡村组织体系。一是选优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实施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提高村党支部书记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建立选派驻村第一书记长效机制,完善村级后备干部储备制度。二是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全面开展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严格“三会一课”等制度,提高村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用好兰考“六步工作法”,深入推进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转化。三是构建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新格局。发挥党组织对乡村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推广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

激活乡村治理内生动力。用好改革这个法宝,抓住人才这个关键,厚植文化这个土壤,全面激活乡村治理内生动力。一是以改革为乡镇赋权。推进县乡体制改革,坚持权责对等,强化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推动行政执法重心下移,探索乡镇综合执法有效形式,真正把乡镇建成乡村治理中心。二是以政策激活人的因素。实施乡村人才回流工程,引导和支持本土人才返乡创业就业。建立乡村人才培养机制,打造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用好乡村致富能手、复员退伍军人、退休还乡人员。三是培育积极向上的乡村文化。坚持以文化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营造积极参与乡村治理的文化氛围。

促进“四治”有机结合。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数治为用,推动自治法治德治数治“四治融合”。一是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创新村民议事形式,完善议事决策主体和程序,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治理格局。二是推进乡村法治建设。提高基层干部依法决策、依法办事的能力,广泛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强化法治文化建设,提高群众法律素养。三是提升乡村德治水平。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开展孝亲敬老活动,发挥村规民约的约束作用,营造文明和谐乡村氛围。四是探索乡村数治模式。积极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快构建县、乡、村三级数字乡村服务体系,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

强化乡村治理基础支撑。一是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整合农村资源要素,盘活农村资源资产资金,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确保集体资产有稳定收益。二是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鼓励农村公路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有序推进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农村污水管网铺设进度。三是夯实乡村数字化基础。完善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电信网络和广播电视网络进村入户,优化现有网络性能,提升网络质量和覆盖深度,适时推进乡村5G基站建设,全面优化农村“雪亮工程”。

乡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8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基层建设问题被提上日程,越来越多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因此寻找当前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把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基层、做实基层,把每个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引导作用,对社区治理做好统筹规划,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各个基层党组织建立横向网格,加强交流联系,优势互补、创新方式共建,互相交流学习,建设基层党建大格局。资源配置下沉,需要将优秀青年干部调到基层实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争取群众工作经验,并把好的治理思路运用到基层建设中来。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基层工作的基础,是区域政治核心、领导核心,是社会治理体系中的一级重要“战区”,担当执政使命,关乎执政根基

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要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增进群众福祉为目标,不断增强基层党建工作活力和实效性。一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使基层党组织成为联结辖区内各领域党组织的“轴心”;促进工作职能转变,把基层的主责主业聚焦到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上来;坚持权责一致,赋予基层党组织在辖区内更多的领导权、话语权;落实基层减负增效政策,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二要坚持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强化政治引领、组织引领、能力引领、机制引领,引领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捍卫***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领各类组织做好服务群众工作并在服务中凸显党组织地位,深化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自治,努力构建“一核多元”社区治理机制。三要统筹推进各类组织、各领域基层党建联动协调发展,建立基层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推进基层党建、单位党建、行业党建互联互动,统筹推进新兴领域党建,推动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

乡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9

摘要当前我国乡村处于转型时期,强化乡村治理和建设,对推动社会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有效的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興的有力保障,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但是,乡村治理过程中还普遍存一些困境,如乡村“空心化”严重、村民参与自治的主观意识不强、管理部门监督不到位等。而实现现代乡村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根据现存问题采取针对性的对策进行处理。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治理;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BDOI:/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与城镇化飞速发展的历史变革时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大量人口外流,土地资源严重流失,乡村发展也面临着新挑战、新问题。要实现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本要求,因此需要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制,促进农村发展。

1当前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

农村人口流失,“空心化”严重

国务院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到亿人。资源匮乏是导致人口流失的主要原因,农村无法为农民的教育、医疗、文化、就业提供保障,再加上农产品效益较低,农村大多数富余劳动力转向城市,以拥有土地之外的其他收入来源,改善自身生活条件。同时,各农村地区农业现代化基础和资源有差异,农民本身在知识、思维观念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收入差距不断增加,经济水平之间的差异加剧了农村的分层,矛盾变多,给乡村治理带来难题。

村民参与自治意识不强

村民是自治的主体。在传统乡村社会,乡村居民共享道路、水利、生产环境等公共资源,因此村民自治意愿强烈。而当前,城镇化进程加快,乡村大多数人都外出谋事业,对村内的发展和事业不再关心,留下一些弱势群体,导致村民参与自治的内在动力不足。同时,许多村民缺乏民主意识,村民自治制度无法得到有效发挥[1]。

监督制度不完善

对于农村管理部门的监督制度不完善,现行的法律只规定了村委会组织的权利与义务,没有明确村民的监督权利,村民无法有效发挥监督作用[2]。

2强化乡村治理的有效对策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部署。新时代,乡村需要立足乡村社会发展实际,以制度化建设为保障,以治理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构建乡镇政府、村组织和村民等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新秩序,共同促进乡村社会和谐发展。

调动村民积极性,提高主人翁意识

乡村振兴离不开村民的集体合作,提升村民的自治意识十分重要。乡镇和村委要广泛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维护好村民利益,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和民主参与渠道,确保各项决策体现民意,最大化地实现农村公共利益。

农村区域不同,展现出的风土人情也不同,自然资源等也有明显差异,需要充分结合区域特点建立专业合作社等组织,促使村民参与自治。要切实解决农民实际问题,积极扩展村民的表达渠道,增加村民与政府的沟通渠道,有效解决农民群众的正当诉求,化解农村的基层矛盾。面对农村“空心化”问题,政府和村两委要协作配合,对于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要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切身保障其权益。

加强乡村教育,注重人才引进回流

加大乡村人才培养力度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学校是乡村最重要的文化策源地,但是我国乡村教育水平较低,且乡村教师流失严重。因此。需要政府加大财力支持,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农村教育现代化。乡村教育还应该主动运用互联网,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到乡村,并且寻求社会中的教育力量,将惠及乡村的资金整合,鼓励高等院校和文教机构与乡村开展教师培养结对、志愿者下乡等方式提升乡村教育质量。

农村村民的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乡村建设和治理。当前,我国乡村群众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相对较低,有文化有能力的乡村人才都向城市流动。因此,在乡村治理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人口和人才流失。乡镇政府和村委会要注重人才引进,激励乡村人口回流。要建立有利于返乡就业创业的长效机制,开展本乡人才资源调查,建立乡村本土人才储备库;要建立乡村本土人才回流机制,结合农业现代化建设,制定各项扶贫优惠政策,从土地转流、融资担保、贷款补息、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创业就业支持[3]。

完善监督机制,提高治理能力

理顺地方政府、村组织和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建立监督机制。各级政府应给予支持和引导,推行村民监督委员会制度工作小组,小组由民政、财政、农业、纪委监察等部门人员组成,对小组给予经费支持,保障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的运行,切实维护村民利益。农村基层政权应当厘清自身的职权范围,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性政府转变,为乡村提供更好的社会公共服务。

严格执行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指导意见》,不断完善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工作机制、激励机制与问责机制,促使基层党员充分发挥村务监督的带头示范作用,带领群众合法、合规、有序地对乡村基层组织开展有效监督。要保障监督机制贯穿于村级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等方面,对涉及村务管理和村级组织建设中的重要工作流程化管理,加强村级干部的廉政教育,提高乡村建设的工作效率,同时将监督管理条例以手册的形式发放到每一位村民手中,让村民有效行使监督权。

重视法制建设,加强乡村文化建设

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法制氛围,提高农村干部和群众的法制观念,指导群众依法办事,树立以人为本的普法理念。1)完善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规定了村委会的职权职能,也明确了村民的权益,比如要求村务信息公开的权利、村务活动和发展建设的参与权与决策权等,规定了村民积极参与各项评选和选举工作的权利[4]。2)完善基层民主决策和管理制度。从中国广大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了避免少数人的决策和管理给村民重大利益造成损害,必须发挥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议事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的积极作用。

乡村文化建设也是走出乡村治理困境的有效途径,要重视村民思想文化建设,进行宣传教化是第一步。1)要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激励文化水平低的村民接受再教育,提高村民技能水平,培养高素质的新型村民[4]。2)完善乡村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中,整合乡村文化资源,发挥农村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具有民俗风情、乡土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推进乡村文化发展向市场化靠拢,使村民在文化建设中获得物质效益和精神效益。

3结语

实现农业现代化在推动我国经济全面、高速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且农村人口在我国总人口占比超过40%,农村治理和农业现代化离不开亿万农民的积极参与。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广大农民群众安居乐业、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乡村治理需要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结合乡村实际情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落实乡村发展,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充分调动社会各组织和农民群众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工作,构建和谐美丽的新时代乡村。

参考文献:

[1]陈锡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1):5-12.

[2]别文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优化乡村治理的对策分析[J].现代化农业,2018(4):15-17.

[3]袁娜,韩小威.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信息周刊,2019(28):1.

[4]马杨悦.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法治化问题探讨[J].居业,2019(8):125,127.

乡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10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没有乡村的有效治理,就没有乡村的全面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积极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不断完善乡村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乡村治理效果明显,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新形势下乡村治理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和不足。必须立足实际,坚持问题导向,从问题中找办法,精准施策,靶向破难,确保治理有效。

乡村治理面临的现实问题

党建引领问题。部分村党组织带头人素质能力不适应乡村治理新要求,一些党支部书记运用数字技术能力不足,习惯于以“经验”为主、靠“面子”办事。部分村党组织管理松散,自身不硬,存在组织生活不经常不规范问题,党员参与意识不强、参与率低。部分村党组织群众组织力不强,不会做群众思想工作,缺少有效吸引凝聚群众的措施。

治理主体问题。治理中坚力量流失缺位,大批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尤其是传统农区农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严重。村子留守人口能力有待提升,“386199部队”成为农村的主体,治理能力不足。不少乡村缺少真正发挥作用的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的农村社会组织。

权责匹配问题。乡镇政府权少责多,规划审批权、建设许可权等都在县级政府,遇到侵占基本农田、乱建、乱排等违法行为,乡镇必须督促整改却又无权执法。乡村关系现实扭曲,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在行政上没有隶属关系,但前者习惯于将后者作为自己的“腿”,随意下达任务。作为村民自治组织的村委会在实践中承担着依法应当由乡镇政府承担的部分工作职能,存在一定的行政化倾向。

文化建设问题。乡土文化的解构,乡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没有得到有效传承,攀比炫富、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抬头。先进文化亟待建设,乡村已然成为“半熟人社会”,亟待推动移风易俗,培育法治文化,建立规则意识。精神文化生活匮乏,村民参与的群众性精神文化活动少,形式呆板单一,特别是偏远地区几乎是空白。

基础支撑问题。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多数行政村集体经济规模较小,财力支撑不足,存在无钱办事的问题。不少地方存在综合服务水平较低、服务内容和服务供给方式单一等问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乡村公路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还有差距,一些偏远山区通达不深、通而不连。农村垃圾治理手段落后,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站亟待建设。

**乡村治理难题的着力点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主线,大力实施党支部建设工程,健全乡村组织体系。一是选优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实施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提高村党支部书记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建立选派驻村第一书记长效机制,完善村级后备干部储备制度。二是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全面开展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严格“三会一课”等制度,提高村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用好兰考“六步工作法”,深入推进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转化。三是构建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新格局。发挥党组织对乡村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推广运用******“枫桥经验”,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

激活乡村治理内生动力。用好改革这个法宝,抓住人才这个关键,厚植文化这个土壤,全面激活乡村治理内生动力。一是以改革为乡镇赋权。推进县乡体制改革,坚持权责对等,强化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推动行政执法重心下移,探索乡镇综合执法有效形式,真正把乡镇建成乡村治理中心。二是以政策激活人的因素。实施乡村人才回流工程,引导和支持本土人才返乡创业就业。建立乡村人才培养机制,打造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用好乡村致富能手、复员退伍军人、退休还乡人员。三是培育积极向上的乡村文化。坚持以文化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营造积极参与乡村治理的文化氛围。

促进“四治”有机结合。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数治为用,推动自治法治德治数治“四治融合”。一是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创新村民议事形式,完善议事决策主体和程序,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治理格局。二是推进乡村法治建设。提高基层干部依法决策、依法办事的能力,广泛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强化法治文化建设,提高群众法律素养。三是提升乡村德治水平。深入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开展孝亲敬老活动,发挥村规民约的约束作用,营造文明和谐乡村氛围。四是探索乡村数治模式。积极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快构建县、乡、村三级数字乡村服务体系,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

强化乡村治理基础支撑。一是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整合农村资源要素,盘活农村资源资产资金,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确保集体资产有稳定收益。二是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鼓励农村公路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有序推进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农村污水管网铺设进度。三是夯实乡村数字化基础。完善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电信网络和广播电视网络进村入户,优化现有网络性能,提升网络质量和覆盖深度,适时推进乡村5G基站建设,全面优化农村“雪亮工程”。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0 227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