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评课稿优秀4篇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小学道德与法治评课稿优秀4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学道德与法治评课稿1
《这些是大家的》是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本学期有幸听了区道德与法治优质课竞赛。本课的教学以“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下面谈谈个人浅薄看法:
1、贯彻生活化的原则。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章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在本堂课中,教师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实际情况为主要的内容开展活动,针对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学生的交流、探讨、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1)调动生活中的经验。让学生说生活中的公用设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生活经验与课本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使面对学习主题感到有话可说,因而乐于探究,善于,政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深切感受公用设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充分利用好生活中的事例,为达到教学目的服务。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已身边爱护公物的真实事例,让学生积极发言,通过积极岁与,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2、积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扬了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才有可能拉近师生间的感情距离,学生才能有话说,有真话说。
商榷点:①如何正确地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通过教师在一个个问题的“开导”下,采用“一问一答”的模式,让学生的思维跟者教师在转,削弱了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②缺少对学生多元化的激励性评价。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了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却忽视了对学生激励性的评价,因为只有通过学生激励性的评价,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充分地张扬。③教学的形式比较单,致使蔡个课堂氛围还不够轻松、活跃。④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注重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的同学,忽视了反应较慢的同学的参与,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教学环节不够严谨,教学语言不够简练,有重复罗嗦的地方。
小学道德与法治评课稿2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日有幸倾听了__老师的《道德与法治课》,感受颇深,获益不少。在她的教学中有以下几点让我印象颇深。
下面还有我一点点浅薄的看法:
第一次备课后是在我班试讲的,只是根据教材的编排来讲,让人
有一种这就是一节干巴巴的要传授些学问,要学生懂一些必需懂的道
理的课堂,一方面我班的学生的沟通实力和思索深度都不足,但也从
其中看出学生对于这样的平淡并且充溢了一种无感情的课是缺少感
受的。或许也可以换句话说,学生不喜爱这样的课,这样的课对于他
们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又怎么会有感想呢?
这次试讲后,我们都发觉了课件的页面太过灰暗,并不能起到促
进学习的作用,反而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感受,同时,道德与法治课
假如只是单纯的传授与说教,只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无趣厌烦,而只有
调动更多的表现形式,才能真正地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也才会让学生
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让学生更情愿投入到老师呈现的丰富多彩的材料
之中,也才能在活动中体验到更多。换句话说,谁说形式不重要呢
我们许多事情的失败孰不知都是因为不注意形式忽视形式的结果呢?
接下来刘老师又经过了其次次备课,我们共同沟通后,又在二班
进行了其次次试讲,通过此次试讲,你分明就感觉到这节课因为形式
的多样化分明变得更加饱满,学生的参加度也更高,我想不仅仅因为
学生本身学习爱好的缘由,因为变更,让课堂变得立体化,也让学习
的内容更具探讨性更具趣味性。同时,我们也体会到假如在学生书写
时加上一个舒缓的古音乐,那么更能让学生有一种愿把自己的身心投
入到书写美丽的汉字中的感受。
经过两次试讲后,刘老师对于课堂的脉络更加清楚,她在本班上
课时,你分明感受到她的那种对于课堂把握的轻松自由度,同时,你
也分明感受到她们班学生的那种主动学习与沟通的开放性,老师与学
生分明达到了一种情景交融的状态中,学生的思索透彻通透理解深化
详细,你简直觉得他们就是一种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对
接。生生师生之间的这种水乳交融让你觉得你分明就是看客,而他们
的沟通是你无法深化更是无法参加的。
而在课堂中的每一个人都分明有一种不由自主的情感与思想的
提升与深刻,我想,或许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想追求的那种可望而
不行即的一种至高境界吧!
没想到道德与法治课还可以上到如此程度,更没有想到学生与老
师的那种忘我的投入,你分明感受到的是生命与生命的灵魂在对话,
你分明感觉,当你专心做事时,你才能真正地唤起更多心灵的感应。
以上评课仅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指责指正。
小学道德与法治评课稿3
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我能够依据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参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及《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等资料。为了创造性地开展好本课的教育活动,我注重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遵循这一目标,在教育活动中我主要注重进行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教育教学工作:一、注重了做儿童教育活动的指导者和合作者新的课程标准规定了我们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造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践培养儿童的品德与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探索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二、注重珍视儿童生活的价值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各方面的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基础,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三、注重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课程目标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的活动,而不是单纯地讲解教科书。我们的课堂上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构建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德。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同学们了解自我,认识自我的价值;了解社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周围的世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自豪感。通过活动的开展,围绕教材所设“三条轴线”。 注重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培养和内化,即:让学生们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和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四、注重了创造性、开放性的教学模式我能根据本地儿童的实际,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结合川区的具体情况,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把我们的课堂拓展到家庭,社会及儿童的各种生活空间,并结合学校的其他活动或有关学科的配合中弹性地延伸,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我们还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新的科技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吸收到课程中去,不断提高了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思想素质,生活能力在多侧面、多层次上得到提高。 以上是我这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其中的不足之处我会进一步改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的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小学道德与法治评课稿4
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我能够依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化理念指
导教学,参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及《义务教化品德与生活
课程标准》等资料。为了创建性地开展好本课的教化活动,我注意以
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育品德良好、乐于探究、酷爱生活的儿童为
目标。遵循这一目标,在教化活动中我主要注意进行了以下四个方面
的教化教学工作:
一、注意了做儿童教化活动的指导者和合作者
新的课程标准规定了我们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建
相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敏捷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
践培育儿童的品德与习惯,爱护儿童的新奇心,引发探究欲望。让他们
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二、注意珍视儿童生活的价值
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各方面的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相识和
感悟。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深化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化,
引导学生酷爱生活,学习做人。为儿童形成主动的生活看法和实际的
生存实力打下良好基础,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
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
三、注意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课程目标
教学活动中,我注意儿童干脆参加的主题活动,嬉戏和其他实践活
动。老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的活动,而不是单纯地讲解教科书。
我们的课堂上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加活动,动手动脑。构建学问和实
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德。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同学们了解自我,相识自
我的价值;了解社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四周的世界。增加学生的爱国情
怀和骄傲感。通过活动的开展,围绕教材所设三条轴线。
注意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培育和内化,即:让学生们健康平安地生活;
开心、主动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和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四、注意了创建性、开放性的教学模式
我能依据本地儿童的实际,面对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结合川区的
详细状况,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把我们的课堂拓展
到家庭,社会及儿童的各种生活空间,并结合学校的其他活动或有关学
科的协作中弹性地延长,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特性化的创意与
表现。我们还刚好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新的科技成果,儿童生活中新
的问题汲取到课程中去,不断提高了教化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
动性,使学生的思想素养,生活实力在多侧面、多层次上得到提高。
以上是我这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其中的不足之处我会进一步改
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的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
平,争取取得更好的成果。
小学道德与法治评课稿5
本单元围绕“我们的公共生活”这一学习主题,设计了《大家的“朋友”》《生活离不开规则》《爱心的传递者》三课内容。设计思路是从公共生活中具象的“物”,过渡到公共生活中抽象的规范,最后落脚在充满关爱、同情精神的公共生活上。本节课是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我们的公共生活”中第十课《爱心的传递者》的第一个话题,本课时的话题是“我们都有爱心”。 本节课的师生均来自开封市开封县街小学,这所百年名校的校园文化精髓就是“大爱文化”,所以教师从本班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教学。引导儿童生活建构的关键在于能够直接满足学生真实的道德需求,解决他们真实的道德困惑。 教师从正面案例引导,去感受关爱他人和被人关爱,发现生活中隐藏的关爱,重温雷锋的故事,“活动园”献爱心拓展活动的设计,这些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指向教学目标:感受生活中各种不同的爱,体会日常生活中的关爱,能够主动传递爱。 本节课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一、创意丰富活动,有目标有收获本课教学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有效教学。整节课安排了四个活动。首先,教师设计了课本插图导入,引出交流话题;这一环节中教师带领学生交流教学教材中的插图,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无形中就拉近了学生与教学的距离。然后,回忆生活中自己对他人的帮助和受到的帮助,交流感受,这一教学环节,教师以“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关心帮助过别人?或者得到过别人的关心帮助呢?”“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你有怎样的感受呢?”的问题,用学生生活中真实的场景帮助学生明确关爱他人的行为,并从心理的角度引导学生真正懂得关爱他人能够给别人也能给自己带来温暖、快乐、力量和感动。明确关爱他人的力量。然后,寻找隐藏的爱心,感受生活处处有爱心,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评价,引导学生明白:隐藏的爱心指的是生活中司空见惯、不易发现的爱心。接下来,分享雷锋的故事,深刻感受榜样身上关爱他人的品质,交流如何帮助公共生活中需要帮助的人。教学内容层层递进,引导学生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有爱心的,了解关爱他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而乐于在生活中主动关爱需要帮助的个人或群体。最后,为了让学生更主动的关爱他人,课后安排了“爱心活动”作业板块,鼓励学生成为爱心的传递者。二、捕捉课堂生成,有引导有提升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道德学习。以往我们过多地关注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事实上,道德教育更多不是“教”的问题,而是“学”的问题。 对于教学,教师的预设是重要的,然而预设并不等于封闭。动态生成是课堂预设的补充和提升。这就需要教师拥有一双慧眼,敏锐的发现、捕捉、利用这些资源。为了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关爱他人这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关心帮助过别人?”这一个环节,有一个学生分享了自己在乡村公路上帮助一个幼儿的故事,听了她的故事,班上有不少学生都很惊讶,教师在课堂上及时捕捉这一“意外”,引导学生围绕这一个话题评价交流,激发了学生对“关爱他人”的深层思考,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帮助他人不仅会让自己感受到快乐,还能在帮助他人的时候感受到自己充满了力量,体现了自己的价值。当所有学生都到台前来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时,教师留意到有两个学生在默默的关爱着其他同学,在这一环节结束时,教师及时把他们留下来,并询问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在学生质朴的话语中,教师适时引导,让所有学生明白这就是隐藏在生活中的爱心,这一生成不仅让教学环节的衔接更自然,还有助于学生寻找生活中隐藏的爱心,果然,在寻找生活中隐藏爱心的环节中,学生很轻松的便寻找到了,从而轻松的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这就是课堂的精彩。三、挖掘课程资源,有补充有超越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旨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热爱生活及乐于探索的综合性活动课程,在教学中,教师以生为本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从引入雷锋故事的分享,进一步让学生理解我们不仅要有爱心,更要将爱传递给每一个需要的个人或群体,为下一课时话题“善于帮助别人”做铺垫。教师还从校内挖掘资源,出示本校学生学雷锋相关的活动图片、音频等,在一个个熟悉的学习情景中,穿插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展开师生间的交流与对话。活动四,利用教材的开放性设计走向学校日常德育活动,深化或拓展了教学重点。把教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校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强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学校、家庭和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活动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四、关注参与状态,有倾听有交流关爱他人是一个人应具备的优良品质和基本道德,在人与人交往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儿童幼年时培养关爱他人的道德品质,能为最终实现和谐社会打下基础。而在现实生活中,关爱他人往往会涉及当事人双方的利益、责任的考量,三年级学生对这一话题的认知和理解处于比较浅的层面,如何做到既避免说教,又能将关爱他人既能给对方带去温暖又能让自己感到快乐、拥有力量的观念渗透学生的思想,通过有效的教学使是学生理解,认同,教师对此作了细致而深入的思考。 在这节课中,教师努力建构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将自己定位为学生的大朋友角色,以倾听、陪伴、引导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交流一个个具体的生活情境,加深对爱心的理解,教学中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地位,以学生的立场设计教学问题,如“你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帮助别人你有怎样的感受?”“假如你在旁边,看到了这一幕你想说什么?”……课堂上,教师始终是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对话,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学生一同去体验探究,教师话语亲切态度温和循循善诱,既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又起到了引领提升的作用,课堂在师生间平等,民主和谐的一步步对话场景中,学生在这种轻松的教学氛围中,以愉悦,兴奋的心情去交流,尽情去感受真实生活中的爱心,不断丰富了自己的体验,有效的达成了教学目标。 本网站旨在促进我国基础教育
小学道德与法治评课稿6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有幸聆听了__老师的《道德与法治课》,感受颇深,获益不少。在她的教学中有以下几点让我印象颇深。 下面还有我一点点浅薄的意见: 第一次备课后是在我班试讲的,只是按照教材的编排来讲,让人有一种这就是一节干巴巴的要传授些知识,要学生懂一些必须懂的道理的课堂,一方面我班的学生的交流能力和思考深度都不足,但也从其中看出学生对于这样的平淡并且充满了一种无感情的课是缺少感触的。或许也可以换句话说,学生不喜欢这样的课,这样的课对于他们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又怎么会有感想呢? 这次试讲后,我们都发现了课件的页面太过灰暗,并不能起到促进学习的作用,反而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感触,同时,道德与法治课如果只是单纯的传授与说教,只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无趣厌烦,而只有调动更多的表现形式,才能真正地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也才会让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让学生更愿意投入到老师展现的丰富多彩的材料之中,也才能在活动中体验到更多。换句话说,谁说形式不重要呢?我们很多事情的失败孰不知都是因为不注重形式忽视形式的结果呢? 接下来刘老师又经过了第二次备课,我们共同交流后,又在二班进行了第二次试讲,通过此次试讲,你分明就感觉到这节课因为形式的多样化分明变得更加饱满,学生的参与度也更高,我想不仅仅因为学生本身学习兴趣的原因,因为改变,让课堂变得立体化,也让学习的内容更具研究性更具趣味性。同时,我们也体会到如果在学生书写时加上一个舒缓的古音乐,那么更能让学生有一种愿把自己的身心投入到书写优美的汉字中的感受。 经过两次试讲后,刘老师对于课堂的脉络更加清晰,她在本班上课时,你分明感受到她的那种对于课堂把握的轻松自由度,同时,你也分明感受到她们班学生的那种积极学习与交流的开放性,老师与学生分明达到了一种情景交融的状态中,学生的思考透彻通透理解深入具体,你简直觉得他们就是一种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对接。生生师生之间的这种水乳交融让你觉得你分明就是看客,而他们的交流是你无法深入更是无法参与的。 而在课堂中的每一个人都分明有一种不由自主的情感与思想的提升与深刻,我想,或许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想追求的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至高境界吧! 没想到道德与法治课还可以上到如此程度,更没有想到学生与老师的那种忘我的投入,你分明感受到的是生命与生命的灵魂在对话,你分明感觉,当你用心做事时,你才能真正地唤起更多心灵的感应。 以上评课仅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小学道德与法治评课稿7
下午,有幸听了周老师的《我们的学校》这节道德与法治课,周老师与学生融洽的课堂的关系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下面谈谈我感受。
在极其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在学生依依不舍的目光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了《我们的学校》一课的学习。回顾整个教学活动,我感受最深的体会──就是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采用研究型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了求知过程的探究者、主动的学习者,老师则只是比学生多些经验的求知者,师生关系更为民主、平等;教学已不拘泥于课堂40分钟,而是需要教师有“课堂教学+课外信息”的意识,重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型学习”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本课,教师采用的就是研究型学习的方式。
针对三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培养研究学习的能力这一特点,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教师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了课前学习研究和课内汇报交流两部分。课前,教师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学生自由组合成了三个学习小组,并从“不同地区的学校、不同时期的学校、不同类型的学校”三个课题中,自己选择出本组的研究课题。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研究学习的能力方面。教学中,教师积极地与学生的想法相互动,就学生没有谈到的问题,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给他们进行补充介绍,让学生从自己的经验里悟得知识;对学生汇报的时间及时进行调控等,也都是教师主导作用潜移默化的体现。
纵观整个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居高临下的命令式,而是带有了朋友间对话的特点──是双向和交互作用的,而不仅仅是单向的信息传递。教师尽可能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和交往者,让学生有话敢说,消除师生间的心理紧张气氛,让学生好学、喜探究的天性发挥出来,从而乐于学习。
小学道德与法治评课稿8
听了张老师的《学习伴我成长》这一课,收获很多。下面谈谈一些浅薄看法。
教师通过评价学生两年来学会的本领,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制定新的目标,从而鼓励学生攀登新的高峰,将自信心迁移到新的学习中去。
三年级的小学生经过两年的学校生活,已经积累了一些学习经验,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初步形成了一些好的学习习惯,这为进一步提升学习能力奠定了基础。但是,升入三年级后,随着课程内容的加深、学习任务不断加重、学习难度逐渐加大,学生面临的学习烦恼和学习困难也会越来越多,这对刚进入中年段的学生来说面临着新的挑战。近代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这一阶段的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是思维发展中最艰难的一个阶段,孩子们刚刚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发展的程度也不平衡。这一时期若不注意引导,有的孩子可能会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厌学,这就是为什么此阶段学生的学习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对于很多三年级学生而言,他们没有认真思考过为什么要学习,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对于“学习”的概念还只局限于学校课堂、书本知识的学习;不知道什么是终身学习,更不明白人为什么需要终身学习。
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和周围大人们的学习情况,明确学习将伴随人的一生,时时可以学习,处处可以学习,从而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在进步中获得成长。
因此,本课重在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懂得学习是人成长的需要,并且需要终身学习;引导学生理清学习的概念,理解并树立新的学习观,懂得学习的空间、途径、内容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生活处处皆学习。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小学道德与法治评课稿9
本节课的师生均来自开封市开封县街小学,这所百年名校的校内
文化精髓就是大爱文化,所以老师从本班学生的生活实际动身设计教
学。引导儿童生活建构的关键在于能够干脆满意学生真实的道德需
求,解决他们真实的道德困惑。
老师从正面案例引导,去感受关爱他人和被人关爱,发觉生活中
隐藏的关爱,重温雷锋的故事,活动园献爱心拓展活动的设计,这些
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指向教学目标:感受生活中各种不同的爱,体会日
常生活中的关爱,能够主动传递爱。
本节课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一、创意丰富活动,有目标有收获
本课教学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阅历,开展有效教学。整节课支配
了四个活动。首先,老师设计了课本插图导入,引出沟通话题;这一
环节中老师带领学生沟通教学教材中的插图,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
场景,无形中就拉近了学生与教学的距离。然后,回忆生活中自己对
他人的扶植和受到的扶植,沟通感受,这一教学环节,老师以你在生
活中有没有关切扶植过别人?或者得到过别人的关切扶植呢?在扶植
别人的时候你有怎样的感受呢?的问题,用学生生活中真实的场景扶
植学生明确关爱他人的行为,并从心理的角度引导学生真正懂得关爱
他人能够给别人也能给自己带来暖和、欢乐、力气和感动。明确关爱
他人的力气。然后,找寻隐藏的爱心,感受生活到处有爱心,在这一
教学环节中,老师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和评价,引导学生明白:隐藏的
爱心指的是生活中司空见惯、不易发觉的爱心。接下来,共享雷锋的
故事,深刻感受榜样身上关爱他人的品质,沟通如何扶植公共生活中
须要扶植的人。教学内容层层递进,引导学生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有
爱心的,了解关爱他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而乐于在生活中主
动关爱须要扶植的个人或群体。最终,为了让学生更主动的关爱他人,
课后支配了爱心活动作业板块,激励学生成为爱心的传递者。
二、捕获课堂生成,有引导有提升
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要留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
道德学习。以往我们过多地关注了老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事
实上,道德教化更多不是教的问题,而是学的问题。
对于教学,老师的预设是重要的,然而预设并不等于封闭。动态
生成是课堂预设的补充和提升。这就须要老师拥有一双慧眼,敏锐的
发觉、捕获、利用这些资源。为了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关爱他人这
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关切扶植过别人?这一
个环节,有一个学生共享了自己在乡村马路上扶植一个幼儿的故事,
听了她的故事,班上有不少学生都很惊异,老师在课堂上刚好捕获这
一意外,引导学生围绕这一个话题评价沟通,激发了学生对关爱他人
的深层思索,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扶植他人不仅会让自己感受到欢乐,
还能在扶植他人的时候感受到自己充溢了力气,体现了自己的价值。
当全部学生都到台前来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时,老师留意到有两个学
生在静默的关爱着其他同学,在这一环节结束时,老师刚好把他们留
下来,并询问他们这样做的缘由,在学生质朴的话语中,老师适时引
导,让全部学生明白这就是隐藏在生活中的爱心,这一生成不仅让教
学环节的连接更自然,还有助于学生找寻生活中隐藏的爱心,果真,
在找寻生活中隐藏爱心的环节中,学生很轻松的便找寻到了,从而轻
松的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这就是课堂的精彩。
三、挖掘课程资源,有补充有超越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旨在培育学生良好
品德,酷爱生活及乐于探究的综合性活动课程,在教学中,老师以生
为本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从引入雷锋故事的共享,进一步让学生理
解我们不仅要有爱心,更要将爱传递给每一个须要的个人或群体,为
下一课时话题擅长扶植别人做铺垫。老师还从校内挖掘资源,出示本
校学生学雷锋相关的活动图片、音频等,在一个个熟识的学习情景中,
穿插老师细心设计的问题绽开师生间的沟通与对话。活动四,利用教
材的开放性设计走向学校日常德育活动,深化或拓展了教学重点。把
教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校的实际有机结合
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改变,增加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
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学校、家庭和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
体现该课程的活动性、开放性和实践性。
四、关注参加状态,有倾听有沟通
关爱他人是一个人应具备的优良品质和基本道德,在人与人交往
之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在儿童幼年时培育关爱他人的道德品质,
能为最终实现和谐社会打下基础。而在现实生活中,关爱他人往往会
涉及当事人双方的利益、责任的考量,三年级学生对这一话题的认知
和理解处于比较浅的层面,如何做到既避开说教,又能将关爱他人既
能给对方带去暖和又能让自己感到欢乐、拥有力气的观念渗透学生的
思想,通过有效的教学使是学生理解,认同,老师对此作了细致而深
化的思索。
在这节课中,老师努力建构同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将自己定位为
学生的大挚友角色,以倾听、陪伴、引导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沟通一
个个详细的生活情境,加深对爱心的理解,教学中老师始终把学生放
在学习的中心地位,以学生的立场设计教学问题,如你在扶植别人的
时候是怎么想的?扶植别人你有怎样的感受?假如你在旁边,看到了这
一幕你想说什么?……课堂上老师始终是以同等的身份与学生对话,
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敬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学生一同去体验
探究,老师话语亲切看法温柔谆谆教导,既与学生同等的沟通,又起
到了引领提升的作用,课堂在师生间同等,民主和谐的一步步对话场
景中,学生在这种轻松的教学氛围中,以愉悦,兴奋的心情去沟通,
尽情去感受真实生活中的爱心,不断丰富了自己的体验,有效的达成
了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