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精彩11篇)

冠军发表时间 3724472

道德与法治课通过生动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增强法律意识与道德观念,培养良好品德,促进全面发展,课堂氛围活跃,互动性强,效果显著。下面是小编给各位分享的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仅供参考,喜欢就支持一下啦。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篇1

在本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观摩中,我深感其教学设计的精妙与实践意义之深远。课程不仅紧密贴合学生生活实际,还巧妙地融合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全面、生动的道德法治教育环境。

课堂上,教师以生动的案例为引子,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巧妙地将案例与教材中的知识点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道德与法治的基本概念。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效提升了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围绕一个道德难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充当了引导者和倾听者的角色,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适时给予指导和评价。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观点。

在法治教育方面,教师通过模拟法庭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了法律程序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学生们在角色扮演中,不仅加深了对法律知识的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法治意识和法律意识。这种实践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法治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另外,我还注意到,教师在课程中特别强调了道德情感的'培养。通过情感共鸣、道德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还能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道德挑战。

这次道德与法治课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让我看到了教师在教学设计上的用心和创意,更让我感受到了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重要作用。我相信,在这样的课程引导下,学生们一定能够成长为具有高尚品德和法治精神的优秀人才。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篇2

非常荣幸听了了《大家排好队》第一课时。听完两位学科带头人的新教材解读讲座和研修班成员的交流指导,也进一步加深对部编版新教材的理解。下面,简单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整体性把握教材核心主题

面对新教材的内容,作为教师首先应从整体上认识教材,明确教材的核心主题是什么。每一课教材内容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存在于一定的单元主题,而单元的主题也是围绕一定的教材编写理念。比如二上道德与法治教材,整册教材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公共意识、培养公共能力,分散到四个单元的教学中。所以在教学中,要弄清一课的教学目标,必须联系单元甚至整册教材的整体目标。比如,教师在备《大家排好队》这一课时,一开始简单地认为排好队仅仅是个人文明好习惯的培养,但在仔细读了新教材的教参解读和教学师父的指点之后,突然茅塞顿开,原来我们教学还要有长远的眼光,更要懂得整体性架构和理解教材,这样才能真正地达到潜润学生成长的目的。

二、灵活把握教材内容

两位学科带头人的单元教材解读与建议中,无一不提到教材中的各个版块内容使用问题,教材仅仅提供一个范本,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各个学校、地区的学情来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内容怎么用、何时用,还取决于本节课教学的目的。比如说教材中的副版教材,有的是补充教材内容,有的是递进深化目标,在使用时必须有目标意识。

三、清晰目标,深化体验

一堂课应明确这几个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指向的是教学的目标,一堂课是解决什么问题的,在备课时叫应该明确,在上课时要牢牢记住这一。“教什么”是教学中的具体内容,“怎么教”的是教学的具体手段和策略。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以通过观看视频来体验,可是却忽视了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学生无法从视频中感同身受,也就不会对排队的意义有深入了解。道德与法治教学本身就是活动与体验的课程,任何道德与意识的.生长必须发自内心的感悟。

四、注重生活智慧的培育

德法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最终培养的是学生的生活智慧。在每一次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生活智慧的培养,比如在《大家排好队》这一课,不仅要帮助学生认识排好队的意义,还要指导学生的生活问题,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进行思辨,引发学生对未来的生活的思考,最终指导生活中的问题。

本次研训活动,我不仅进一步认识理解了新教材,更是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有了一定的审视。教学中,我的“问题意识”欠缺,总是问题引导不到位,对于教材内容具体把握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思考。今后,一定要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争取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篇3

王老师执教的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不屈的中国人》中的第一个主题《不能忘记的屈辱》。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中国经历了哪些屈辱,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之情。通过王老师的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了心灵的震撼,进行了一次无声的爱国主义教育。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王老师的这节课。

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设计思路清楚王老师的设计从山河如何破碎,到最后国宝是如何被拍卖,是一环紧扣一环,学生的情感被层层推进,激情效果明显。

二、教学资源的利用,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这节课无论是课本资源,还是一些图片,视频的运用,都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尤其是火烧圆明园的片段,从视觉、听觉,多方位的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的屈辱史,激起学生的情感。

三、注重换位思考,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上,当出示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园”的图片后,王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如果是你站在公园门口,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能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当时中国人受到的屈辱。

四、准备充分,课件制作精美,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五、教学五环节的过渡与衔接比较流畅,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最后,提一个小小的建议,能不能把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在导入阶段播放,让学生上课伊始就感受到民族的耻辱,创设学习本课的情感氛围。 以上都只是我个人的一孔之见,说的不到和不对之处,还望各位专家多多包涵和指正。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篇4

xxx老师执教的《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不乱扔垃圾》;《远离危险》几节课。下面我就说一下观看这几节课后的一些小感想。首先,《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这一节课,这一节教师准备充分,形式多样。学生学有所得,受益匪浅,既提高了认识,又学会了技能。整个教学设计很有特色,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创造性地得用教师本身,效地开发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提高了教学效益。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启发引导到位,课堂十分活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学得轻松愉快,真正做到感情真、体验深、目标明。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基础、以科学为依据、以活动为主线的教学特征,突出了新课程的理念,让人耳目一新。

活动目标在整个活动中体现得很好,全部活动都围绕着目标在开展,每个小活动的目标都清楚、明确,且相互衔接得十分流畅,力图让学生去感受、理解眼睛的重要性和科学的用眼方法,纠正不良的用眼习惯等;在活动过程中,开放性地利用教材,并有针对性地将之与有关资料结合,扩展了教学内容。如将教材与反映全国、全省和东营市的中小学生视力情况的数据结合,与班上视力不良学生的'人数结合,有利于拉近视力问题和学生的距离,加深教学内容的现实感、紧迫感;注意归纳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能够掌握要领。如在和学生谈论了预防近视的话题后,用一首朗朗上口、容易记忆的儿歌巧妙地把要点加以总结;重视实际地提高学生必要的技能,而不是停留于口头议论。如别开生面地和学生共同动现场面对面地指导,让学生明确了做眼保健操的程序和动作要求;注意把课上课下连接起来,而不是认为上完课就是活动的终结。

其次,《不乱扔垃圾》一些想法。听了张老师的这节课真是让我受益匪浅,整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干净、利落、有趣。首先在导入上张老师利用自己的家乡荣成的美丽风光带给大家一种精神享受,然后又利用被污染后的画面让大家通过对比的方法来感受垃圾带来的危害;继而让学生思考应怎样处理垃圾/处理垃圾的方式可分为三种: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随后在生活廷伸这一环节中,张老师让学生把生活中的垃圾分类,送回各自的家,调动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在活动中对于有些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及时点拨,让学生轻松学会了新知.在谈论了以上话题后张老师也用一首儿歌把重点加以总结;让学生更容易让住乱扔垃圾的危害和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本节课李老师通过新的授课方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后,自己研究自主交流,教师适时点拨的新型教学理念让学生切身体会到遇到危险时应怎样远离如果在避免不了时应如何自救,这节课合理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篇5

听了顾志刚老师所上的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九课第二框《法律保障生活》一课,我认为亮点较多。顾老师首先从上节课学习的知识点——法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入手,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说出自己对法律的感受,从而导入新课。接着以一副十字路口交通混乱图片开始了对法律特征的探究。整堂课以时政背景材料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龙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给人的感觉是环环相扣,有条不紊。从整体上说不失为一堂成功的常规课。

该课之所以说是一节好课,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的结论。

一、任务目标定位准确。

理论联系实际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原则。但选用什么样的时政材料,这同样体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而且必须要有对“时政的敏感度”,哪些时政将会成为考试关注的热点,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没有这种敏感度,就不是个合格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这节课主要围绕着法律的三大特征为主线贯穿本堂课。

二、情境材料的选用精。

道德与法治教师也要学会如何把时政热点转换成课堂教学资源,并把时政材料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出正确的问题。老师们可以看到:对一段同样的时政材料,有的教师所出的题精要,有的教师出的题很表面。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材料,呈现给学生的也必须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材料和问题。这节课顾老师所选用的材料,比较“精要”。在导入中主要运用图片:法律制定机关、国家强制力、高官落马等不仅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时代性、时效性强,针对性强。

三、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这节课,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不只是简单的教材知识的罗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并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分析现实问题。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顾老师的课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同时,整节课始终体现着“互动、合作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课堂探究意识浓。同桌讨论和小议次数较多。

四、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教学设计实质是一种教学的预案。它不同于房屋设计图,可以在教学进程中不断地加以修改、补充、调整。在预设中生成知识和能力,而又在生成中不断调整预设,形成一种“创生”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本来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正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不断互动,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创生出一节优秀的课。在这过程中,学生受益了,教师也在教学相长中获益。而这也就是“教学的魅力”所在。顾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点拨,不仅使学生能得到“答案”也能得到“途径”。

下面我提几点建议:

课堂上教学氛围、师生关系很融洽,如果教师教学能进行适度的学科渗透,教学效果将会更好。其次,在分析问题时,让学生不仅动脑,而且结合题目动动手动动笔,我想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课堂结束前教师应作全面深入课堂小结。本堂课此环节较为薄弱。

以上评课仅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篇6

听了张老师的《学习伴我成长》这一课,收获很多。下面谈谈一些浅薄看法。

教师通过评价学生两年来学会的本领,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制定新的目标,从而鼓励学生攀登新的高峰,将自信心迁移到新的学习中去。

三年级的小学生经过两年的学校生活,已经积累了一些学习经验,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初步形成了一些好的学习习惯,这为进一步提升学习能力奠定了基础。但是,升入三年级后,随着课程内容的加深、学习任务不断加重、学习难度逐渐加大,学生面临的学习烦恼和学习困难也会越来越多,这对刚进入中年段的学生来说面临着新的挑战。近代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这一阶段的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是思维发展中最艰难的一个阶段,孩子们刚刚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发展的程度也不平衡。这一时期若不注意引导,有的孩子可能会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厌学,这就是为什么此阶段学生的学习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对于很多三年级学生而言,他们没有认真思考过为什么要学习,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对于“学习”的概念还只局限于学校课堂、书本知识的学习;不知道什么是终身学习,更不明白人为什么需要终身学习。

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和周围大人们的.学习情况,明确学习将伴随人的一生,时时可以学习,处处可以学习,从而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在进步中获得成长。

因此,本课重在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懂得学习是人成长的需要,并且需要终身学习;引导学生理清学习的概念,理解并树立新的学习观,懂得学习的空间、途径、内容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生活处处皆学习。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篇7

这堂道德与法治课是一次极具教育意义和感染力的教学活动,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法治意识培养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教学目标来看,这堂课目标明确且合理。教师准确地把握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将道德教育与法治观念的培养有机融合。无论是知识目标中对基本法律概念和道德准则的讲解,还是能力目标里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亦或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法治意识,都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课堂结束后能清晰地理解本节课的核心目标,并且有所感悟和收获。

教学内容方面,教师选材精良。内容丰富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抽象的道德与法治概念通过生动的案例、故事和生活场景展现出来。比如在讲解某个法律规定时,引入了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中的相关事例,让学生瞬间感受到法律就在身边,而非遥不可及的理论。同时,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和延伸,增加了一些热点时事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教学内容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让学生认识到道德与法治问题在不同情境下的体现和应用。

教学方法的运用是这堂课的一大亮点。教师充分发挥了引导者的作用,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课堂上有生动有趣的小组讨论环节,教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后,学生们积极思考、各抒己见,在讨论过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培养了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角色扮演活动也设计得十分巧妙,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深入理解了不同角色在道德和法律情境中的责任和行为后果,这种亲身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比单纯的说教更能让学生印象深刻。另外,教师还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直观形象地辅助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复杂的概念和案例。

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上,教师展现出了很强的驾驭能力。教学环节紧凑、过渡自然,从导入到新授,再到总结和拓展,每个环节都有条不紊地推进。时间分配合理,无论是重点内容的讲解还是学生活动的开展,都没有出现仓促或拖沓的情况。教师在课堂上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学生的反应,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整个课堂氛围活跃而有序。

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扎实。语言表达清晰流畅、简洁明了,用词准确恰当,语速适中,能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枯燥的知识讲解得通俗易懂。板书设计简洁明了、重点突出,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教学作用,便于学生在课堂结束时回顾和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而且教师教态亲切自然,始终面带微笑,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更愿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从教学效果来看,这堂课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学生们在课堂上表现出了极高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积极思考、主动发言,对所学内容理解深刻。通过课后的反馈和观察可以发现,学生不仅掌握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受到了触动,对道德和法治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道德与法治问题,真正实现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这堂道德与法治课是一堂高质量的示范课,无论是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还是教师基本功和教学效果等方面都表现出色,为我们今后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篇8

在今日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我深切感受到了课程设计的精妙与教学实施的扎实。这堂课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授,更是一场心灵的触动,让人印象深刻。

课程内容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将抽象的道德观念与法治精神具象化,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并接受。教师巧妙地运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互动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参与中深化了对道德法则的认识,增强了法律意识。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注重知识的灌输,更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困境进行分析讨论,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案,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也促进了他们情感与价值观的正向发展。

课堂氛围营造得温馨而开放,学生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则以耐心和智慧进行引导,这种平等尊重的交流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学习空间,让道德与法治的理念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同时,教师还巧妙地融入了爱国主义教育、社会责任感培养等元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任何一堂完美的课都有提升的空间。我认为,未来可以在课程的实践应用环节进一步加强,比如通过组织模拟法庭、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法治的力量,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

这堂课不仅是一次教学上的成功,更是对教育理念的一次生动诠释。它启示我们,道德与法治教育应当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注重实践与体验,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既有知识,又有情怀的新时代青少年。期待未来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能继续绽放光彩,引领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篇9

听了卢国超老师所上的道德与法治《安全记心中》一课,我认为亮点较多。卢老师首先从平安出行知识点入手,让学生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从而导入新课。整堂课以安全常识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龙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给人的感觉是环环相扣,有条不紊,从整体上说是一节很成功的常规课。

纵观整节课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学习:

一、任务目标定位准确。

理论联系实际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原则。

但选用什么样的教学素材,这体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

本节课卢老师选取常见的生活安全素材,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安全常识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哪些行为是有危险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了学生躲避危险的能力。

二、情境材料选用精确。

课程标准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学会把日常生活场景转换成课堂教学资源,并把实际生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出正确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材料,呈现给学生的也必须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材料和问题。这节课卢老师所选用的材料,比较“精确”。主要运用图片、事例等不仅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同时增强了学生自觉躲避危险的意识。

三、教学理念体现明确。

这节课,立足于“安全第一”,卢老师不只是简单的教材知识的罗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并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分析现实问题。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卢老师的课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同时,整节课始终体现着“互动、合作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课堂探究意识浓。同桌讨论和小议次数较多。

四、教学方法采用正确。

教学方法的选择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本节教学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不断互动,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创生出一节优秀的课。在这过程中,卢老师通过点拨、引导,启发学生深刻领会安全的重要性,做到了让学生“安全记心中”,学生受益了,教师也在教学相长中获益。这也就是“教学的魅力”所在。卢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点拨,不仅使学生能得到“答案”也能得到“途径”。

常言道: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个人认为这节课在在分析问题时,让学生不仅动脑,而且结合题目动动手动动笔,我想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以上评课仅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篇10

教学目标明确且合理,紧密围绕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展开。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从知识与技能目标来看,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道德和法律概念;从过程与方法目标而言,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锻炼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达成度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了思想的触动,对道德和法治有了更深层次的尊重和敬畏。

教学设计独具匠心。课程导入自然流畅,利用一个生动有趣且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案例或者情境,瞬间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将他们带入到道德与法治的思考领域。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逻辑清晰,由浅入深。例如在讲解复杂的.法律条文时,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再逐步引入法律规定,这样的过渡让学生易于接受。每个知识点之间衔接紧密,没有突兀感,就像一条连贯的知识链条,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探究。而且,教学环节丰富多样,既有理论讲解,又有实践活动。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们各抒己见,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思想的碰撞中深化对道德和法治问题的理解。角色扮演活动则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不同角色在道德和法律情境中的处境,增强了他们的情感共鸣。

教师的教学方法运用得当。讲授法运用时简洁明了,对于重点知识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避免了晦涩难懂的理论阐述。启发式教学贯穿始终,教师通过巧妙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自主思考。比如在讨论某个道德困境时,教师的问题如同钥匙,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让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同时,教师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和表现给予有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有所收获。

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良好。教师始终保持着亲切和蔼的态度,营造了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无论是回答问题还是提出疑问,都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和及时的肯定,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继续参与的积极性。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互动模式,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资源的整合也十分出色。教师除了运用教材内容外,还引入了大量的课外资源,如新闻报道、社会热点事件、法律案例视频等。这些资源的融入让课堂更加生动鲜活,使抽象的道德和法治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多媒体设备的运用恰到好处,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的展示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在教学效果方面,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最后的总结反馈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都较好地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能够运用所学的道德和法治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思想上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道德情感得到了升华,法治意识得到了强化。这对于他们今后在生活中践行道德准则和遵守法律法规有着积极的影响。

这堂道德与法治课无论是在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还是在师生互动、教学资源整合和教学效果等方面都表现出色,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优秀的范例。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篇11

《这些是大家的》是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本学期有幸听了区道德与法治优质课竞赛。本课的教学以“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下面谈谈个人浅薄看法:

1、贯彻生活化的原则。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章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在本堂课中,教师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实际情况为主要的内容开展活动,针对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学生的交流、探讨、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1)调动生活中的经验。让学生说生活中的公用设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生活经验与课本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使面对学习主题感到有话可说,因而乐于探究,善于,政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深切感受公用设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充分利用好生活中的事例,为达到教学目的服务。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身边爱护公物的`真实事例,让学生积极发言,通过积极岁与,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2、积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扬了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才有可能拉近师生间的感情距离,学生才能有话说,有真话说。

商榷点:

①如何正确地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通过教师在一个个问题的“开导”下,采用“一问一答”的模式,让学生的思维跟者教师在转,削弱了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缺少对学生多元化的激励性评价。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了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却忽视了对学生激励性的评价,因为只有通过学生激励性的评价,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充分地张扬。

③教学的形式比较单,致使蔡个课堂氛围还不够轻松、活跃。

④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注重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的同学,忽视了反应较慢的同学的参与,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教学环节不够严谨,教学语言不够简练,有重复罗嗦的地方。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3724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