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其它公文 >

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论文【实用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528861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论文【实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论文【第一篇】

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抓手,以提升本学科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为学校发展奠基,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为学生学提供实用性指导。从基础年级抓起,侧重于毕业年级,力争中考历史学科成绩继续平或略超市均分。高考达b率要接近或平市平均达b率。

二、工作思路。

1.抓实课堂教学。本学期将进一步抓实课堂教学。通过召开教研组长会议、教学随机视导、开展教研活动等途径,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现象与问题进行研讨与交流,形成一些指导性意见。引导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力求激发学生学主动性,扎扎实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2.培育学科团队。本学期将继续发挥原有的区骨干、学科带头人以及评出的“名特优”教师的辐射作用。让他们带好头,上好课,从教学、教研等方面帮助并指导身边的教师,带领他们一起进步。同时,将利用本学期开展的新一轮区骨干、带头人评选活动,进一步发现并培养优秀教师,形成一支精良的学科团队。

3.帮扶薄弱学校。本学期将把工作重点放在几所薄弱学校。初中将对中考成绩比较靠后的学校进行全面分析,查找原因,寻求解决对策。让那些做得比较好的老师与学校与其结对帮扶,尽快提高成绩,缩小差距。高中这一块主要抓秣陵中学,尤其是组合后的天印高中,它们是提升xx区高中历史学科成绩的关键增长点。

4.引导教师教研。我始终认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仅仅把书教好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会反思,学会教研,自我规划,引导自己向学者型、专家型教师发展。作为教研员,本学期甚至更长时间将根据自身体会,在引导教师如何开展教研、提升自我素质方面做一些尝试与努力,搭建相关平台,努力为教师成长服务。另外,建议并推荐教师坚持读一些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积极撰写读书笔记与教学反思。

5.关注中考、高考。考试是检测教学的有效手段,不仅必须,也很重要。中考、高考更是“指挥棒”。关注中考、高考有关信息,并及时传达给每位教师,作为教研员,责无旁贷。本学期将时刻关注这方面的变化,为初高中的历史教学与考试正确导航,少走弯路。

6.收集教学资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今是信息时代,工作节奏快,教学资源异常丰富。教师如果一味埋头拉车,而不重视抬头看路,可能最后会走弯路、回头路甚至绝路。本学期一方面继续引导教师自己收集整理一些资源,结合本校实际,选择性的吸收利用。另一方面,我将继续通过多种渠道与途径收集优秀的教学资源为老师们的课堂教学服务。

三、工作要点。

月底至开学初,制定本学期学科教研工作计划。

2.第2周召开全区教研组长会议。

月7日组织高三历史教师阅卷以及相关教师解题竞赛。

4.组织全区初三历史教师解题竞赛。

5.组织全区初高中历史学科好课程评比活动:

校级:9月份;片级:10月份;区级:11月上旬。

6.组织开展全市南片三区县高三历史复研讨活动。

7.组织区历史学科“名特优”后备人员教学展示活动。

8.组织初高中相关年级期中检测的命题与阅卷工作。

9.组织全区历史学科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评选活动。

10.组织初高中相关年级期末检测的命题与阅卷工作。

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论文【第二篇】

在过去的一学年中,我校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继续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认真落实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结合高中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以及江苏省新高考改革的新形势,努力践行和不断完善导师制,增强办学特色,教育绩效显著,现简要总结如下:

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学校继续加强基础道德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用多种形式开展“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进一步落实《南京一中学生文明公约》,抓好常规检查,推进校园文明建设,各年级组织了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学生学法守法,无违法犯罪行为。开设心理教育课,积极发挥学生心理咨询室的作用,组织“陶老师热线”进校园活动,搞好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学校利用晨会、班团会等时间,通过国旗下讲话和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利用班级黑板报和年级橱窗等宣传阵地开展法制教育和诚信教育。在学生德育工作处的指导下,各年级都成立了由学生组成的自律委员会,通过学生教育学生的方式,引导学生任同学校纪律,任同集体的需要,主动融入集体。

共青团、学生会积极发挥各自的作用。学生干部在各类活动中发挥了才干,锻炼了能力。开展了以“班级精神”为龙头的班级文化建设活动,狠抓班级常规和班风建设。努力创造有一中特色的校园文化。

广大学生发扬“勤奋、刻苦、踏实、求精”的学风,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课堂上学,在活动中学,在研究中学,学习成绩保持全市领先水平。在****年全省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各年级学生积极参加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类学科竞赛,获得优异成绩。

学校重点抓好高水平排球队等运动队训练,校排球队在各级比赛多次获奖,今年成功组织了“阳光体育”中学生运动会排球项目的比赛。我校认真落实“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组织好每天锻炼一小时,根据各年级特点,安排抱球接力、拔河、“摸石头过河”、班级之间篮球比赛等群众性体育活动。

抓好交响乐团的排练和演出,通过走进高校、走进社区等方式组织一系列演出。组织交响乐团参加维也纳世界青年音乐演出大赛,获得交响乐组银奖。在“5。12”大地震发生后,我校交响乐团与市爱乐乐团联合举办了场大型“赈灾义演交响音乐会”募得捐款数百万元,向灾区人民送去真心关怀。

二、以教师发展为根本。

学校利用百年校庆的契机,组织教师重温校训“求真”的深刻涵义,重温“严谨、求实、创新、育人”的教风。教育教师自觉遵守“敬业爱生、明礼诚信、平等合作、勤学乐教、廉洁奉献”的教师基本道德规范。对师德好、工作好、绩效显著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

为提高新教研组长工作水平,专门举办了培训班。强化备课组长的责任意识和工作能力,通过大力提高班主任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建立并加强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导师组。

鼓励教师提高师能,提高专业化水平,倡导岗位成才。将教师的发展与教研相结合,发展与培训相结合。做到有制度、有计划、有考核、有成效。培训途径和方法主要有:

1.自主学习。组织开展“五个一”活动:每人自费订阅1本教学杂志,每学期开1节公开课,至少读业务书籍1本,开展1个专题研究,写1篇教学论文。学校每年为教师提供部分学习所需书籍费用,报销购买理论学习书籍的费用。

2.集中培训。组织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并且予以考核。学校对备课组长、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班主任进行月培训,对新教师进行入校培训,并且联系相关部门,组织教师参加业务进修。

3、组内拜师。制定青年教师发展规划,实施“青蓝工程”。本学年有5名新入校教师结对,有31名新入高中教师以及青年教师在教研组内拜师结对。学校定期检查,并给予指导教师一定的奖励,本学年评选出“优秀师徒”12对。

3.达标考核。学校定期开展教学基本功达标考核,考核成绩记入业务档案。如演讲考核,教案编写考核,试卷编写考核,等等。

4.学历进修。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的前提下,批准优秀青年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并且积极创造条件,为参加高一层次学历进修的教师做好服务工作。目前有12名教师在读教育硕士。

保证学校内外教研活动的正常开展,组内备课能定时间、定地点、定专题,定主备人。

学校加强教科研课题管理,使教科研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在课题研究方面,学校要求:

3、课题组成员有加强合作;。

4、维护课题研究的严肃性,不的随意改动计划。

在课题奖励方面,学校为课题实验必需的器材、设施、场地等提供条件;研究使用的理论学习用书按有关规定报销;会议费、旅差费等,经学校批准后由学校承担;课题研究成果经相关部门进行鉴定结题后,根据鉴定情况享受相应等级的教科研成果奖。

学校是高中历史、物理的省级学科基地,是南京市语文课改基地。本学年有国家级课题2个。1个省级课题成功结题,由9个市级“个人课题”立项。

学校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发挥他们的示范作用和指导作用。本学年有2人次国家级、9人次省级、30人次市级学术交流。学校鼓励教师撰写论文,本学年,教师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的有39篇,其中核心期刊发表8篇。

本学年内,我校教师承担市级以上功课课、研究课、观摩课共23节。在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好课评比中,有1人获得全国一等奖,1人获得全国二等奖,2人获得省一等奖,1人获得省二等奖,2人获得市一等奖,1人获得市二等奖。

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新教师第一年当见习班主任,第二年在考核的基础上择优上岗,并配备一名经验丰富的班主任为他的导师。每月一次班主任和年级组长例会。建立和完善班主任考核制度,把班主任的工作计划制定与完成、班级的常规分、班主任的科研等进行综合考核,并与班主任津贴挂钩,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

加大教师聘任管理的力度,对工作努力、方法有效、业绩突出的教师优先考虑晋升职称,出国交流,参加各种进修。对个别工作懈怠,教学不佳,学生和家长反映强烈的教师实行换岗。

三、以学校发展为平台。

学校加强常规管理,包括教学常规、学生工作常规、教职工管理常规、后勤管理常规。做到有计划,有要求,有措施,有检查,有考评,有奖罚。

学校在优化教学常规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的策略和具体措施有:

根据“导师制”基本精神,完善导师制的“多元”组织,学校充分发挥校级教研员队伍的作用,聘请5名德高望重的教师为兼职教研员,其主要职责是教学督查,教学咨询等,同时协助教研组长进行教学研究和管理,他们积极参加到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指导、教师培养等工作中。

在广泛听课的基础上,坚持每月一次的教研组长、教研员、中层以上干部专题研究课堂教学的例会制度。并坚持每月一次在全体教师会上反馈评述当月课堂教学情况,每次反馈都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重点,指出突出的问题,提出改进的要求和办法,效果明显。

本学年第一学期第23届百花奖评课活动。每位参赛教师都经过从备课组到教研组的选拔,评课时注意评价的多元化,力求评价客观公正,从而调动各方面研究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本届百花奖听课达1048人次,平均每节听课66人次,本届百花奖共有12门学科,16位教师参赛,取得了预期效果。

为全面掌握高二年级的教育教学情况,学校组织了对该年级的综合视导,并向全校教师作了评述。

严格教学常规管理。重点抓好年级备课组管理,严格课务、考务管理。加强互相听课,坚持每月评课的个人反馈和全校反馈制度,提高评课效果。加强初三、高三领导小组工作,抓好毕业年级工作,努力提高毕业班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成绩和应试能力。

认真进行教研组建设研究,搞好课题管理,更充分地发挥校学术委员的作用。做好教师论文论著评比编辑工作。编辑了4期《教科研在线》。第九届暑期导师制研讨会取得新的成果。

高一年级研究性学习的组织、管理、指导得到进一步落实,到学期结束,大部分学生研究课题已经结题,其中部分结题论文或调查报告有一定的质量。

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论文【第三篇】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则是讲解知识的引路人,充分带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其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教师应给自己准确定位,变一味地知识讲解为指导性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究历史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历史文献讲解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给课堂教学注入活力,以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其参与度,让其在愉悦的氛围中收获历史知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逐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要想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历史课的时间学好历史,首先就要让学生爱上历史课;要想让学生爱上历史课,教师就要改进教学方法,用趣味教学的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多媒体集视、听、感于一身,它以其多样的表现手段、丰富的网络资源在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历史课堂中,恰当好处的利用多媒体,让多姿多彩的文字、视频、音频资源冲击学生的感官,将历史讲活。

比如,在讲《辛亥革命》时,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电影《辛亥革命》的片段,其中展示了孙中山先生伟大壮举和当时革命斗争的艰苦以及革命志士的大无畏精神。学生看得聚精会神,对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也有了大概的了解。除此以外,我还时常利用多媒体资源给学生放一些与讲课内容有关的音频,展示一些图片,搜集一些网络资源等等。同时在历史课上运用竞赛形式进行练习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初中生有很强的好胜心,比着劲儿的学习才有动力,老师不妨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将竞赛融入课堂,增加课堂的多样性和学生的新鲜感,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比如,我在讲课前就告诉学生,本次课上的所有问题以抢答的形式出现,抢到问题并答对的学生能够获得小奖状。这样一来,有了奖励的鼓励,学生的积极性被大大地调动了,课堂气氛极为活跃。

总之,对初中历史的学习要掌握合适的方法和技巧,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提高授课质量,巧设课堂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历史教学,不断探索历史知识,积累学习经验,为其今后的历史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曾焰.浅谈初中历史开卷考试形式下的教学技巧[j].华章,2012(16).

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论文【第四篇】

各国教育界普遍认为,历史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民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美国教育界认为,“历史知识是在政治方面具有明智才能的前提。没有历史,社会就不能分享如下的共同记忆,人们曾经在哪儿、人们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或历史上哪些决定至今还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没有历史,一个人无法明智地研究社会中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而且,没有历史知识以及它所支持的历史研究,一个人就无法成长为见多识广、独特的公民。这恰恰又是有效参与民主制管理进程,以及所有公民履行国家民主制理念所必需的。”(引自《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版)。

澳大利亚教育界认为,“历史学习对于培养见多识广且积极主动的公民是必需的。通过由历史学习中培养出来的洞察力和理解力,学生将会主动思考其权力、责任以及在公民社会中应做何种贡献。历史提供了一个参考框架,学生利用它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而且能够形成对于当今国际事件有见地的看法。”(引自《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历史课程标准》(版)。

正是由于历史教育中所包含的广阔的视野、丰富的人文素材、深刻的社会经验,使得它赢得了人文社会学科的核心课程地位。如今,各国普通把历史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主渠道,力图通过历史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环境的各种形态,理解不同阶段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文化意义,以及作为有形的和无形的人类文化遗产对现今社会发展的影响与价值,并由实际生活体验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养成新时代公民的人类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参与能力和自信力。

因此,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将会影响到我国公民个体素质的提高和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影响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进程。

二是历史理解能力方面,使学生了解本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中包括社会领域、政治领域、科学与技术领域、经济领域和文化领域(哲学、宗教、美学)中的抱负、成功与失败的经历,以便能在分析当今公民所面临的问题和难题时作出明智的决策。

(三)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1)强调历史学习的体验性。要求学生最大限度地迸人历史情境,走进历史人物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去感受历史的的灵魂并与历史人物的心灵沟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参与和体验历史真实,使自己融入整个人类的潮流中,从而形成与人类整体和谐持续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实现人类理想和精神的传承,实现人本身的健康发展。

(2)强调历史学习的批判性。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学习的实践和对未来的设想,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问题、新设计、新途径、新方法。对历史客观事实的追求,有助于学生尊重客观公正的思维品格的养成,对历史现象的评析,有助于学生整体性、形象性、科学性等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批”与“判”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观点或结论,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历史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3)强调历史学习的反思性。现代社会要发展,要更和谐地全面发展,这就要求现代人具有纵贯古今的洞察力、对现实社会和生活特征与本质的准确判断力。现实社会是过往社会的延伸体,对过往历史的反思,可以更好地了解现实,可以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反之,对现实社会了解得越深刻,对历史的洞察力和反思力就越精密。作为整体人类群体和作为个体的个人而畜,不断地反思过去和现实,并能不断追问我们过去或现实的生存方式、状态是否合理,如何改善,这样人类才能保持一种有活力的求真、真善、求美的精神,从而不断推动人类在反思和剖析自我的基础上实现自我超越。

(4)强调历史与其他边缘学科的联系。历史与许多边缘学科如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地理等有着密切联系,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历史再现了这些学科的发展轨迹,在教学实践中挖掘这种联系,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综合型人才具有重要价值。

(1)教师对学生在学习实践中随时表现出来的创新信念和欲望(如好奇心、探究欲)、创新灵感(如新观点或新方法)、创新意志品质(如独立批判精神、严谨科学态度、自知自控能力)、创新思维品质(如思维的`新颖性、发散性、独特性),等等,应及时发现与评价,在掌握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同时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2)教师在以考试形式检查学生学习结果时,应尽量减少记忆性和理解性题目,增加考查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题目,包括变封闭性题目为开放性题目,变常规性题目为变式题目,变脱离实际题目为着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性题目等。

(3)教师在评价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时,应承认个性发展的差异性,不以统一的标准尺度抹杀和阻碍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五)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改革对历史教师素质的要求。

新时期历史教育教学的改革,对中学历史教师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具有广博的知识。历史学无所不包、无不涉猎,这彰,要求历史教师知识面要广,无论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体育,还是天文、地理、时政,甚至民风、民俗等都要有所知晓,以便在教育教学中信手拈来、游刃有余。

(2)具有健全的人格、扎实的政治理论修养。尤其是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理论并自觉将之应用于日常历史教学中,形成客观、理性、全面的历史观。

(3)具有现代教育思想、教学方式。教师必须经常性地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及其教学方式,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索意识和责任感作为历史教学的核心目标,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4)具有坚实的语言文字功底。它包括标准的普通话、较富有感染力的表达能力、较有条理的科研写作能力,等等,这是人文学科教师所必备的基本素质。

(5)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历史教学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丰富素材,将历史图片、影视作品、考古成就、史料、遗迹等制作为多媒体课件的素材,只要应用得当,就能为历史教学增添光彩,提升历史课的凝聚力和感染力。

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论文【第五篇】

摘要;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是相当紧密的,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只要我们擦亮眼睛、用心观察,历史就在我们身边!总之,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我们的教学方式一定要切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符合学生的思维式,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历史课堂效率,完成教学任务。

新课程理念要求中学历史教师摒弃以往陈旧的教学理念,科学地处理教材与课标、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对教材进行深度挖掘,引导学生抓住历史主线,相互印证,博古证今,以期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历史分析能力。新课标对历史课程资源做了这样的界定:“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我们不难看出,历史课程资源是相当广泛的,它来自各个方面――文字、实物、人力等。这为我们成功的历史教学奠定了丰富的材料基础。在此,我不禁想到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先生在历史学研究方面的主张:“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即摆脱纸堆的束缚,将新的.考古等实物资料运用到历史研究中去,由此极大地扩展了史料的范围,取得了较高的学术成就。

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论文【第六篇】

学生在上课之前要做到对教材的初步了解,通过收集资料进而把握所学内容的要点并对教学提纲提出自己的疑问,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从而为课堂上的讨论做好先前准备。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不仅能逐渐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还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内容的学习。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好引导工作。通过课标展示,向学生展现出所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并针对所学内容提出能够反应所讲内容主题的高质量问题。此外,教师应以换位思考的方式,从学生角度进行所讲内容的备课,争取以最简单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教材、走入教材。总之,通过课前学习,学生能够做到对所学内容的整体把握,教师也能够从学生的预习情况反馈中了解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程度,从而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来对学生进行辅导。课前预习不可忽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课堂内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听课的效果。

二、以学生为主体,课中进行师生互动。

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互动式的历史教学中,学生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只有养成独立发现问题并思考问题的能力,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游刃有余,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在课堂上把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把在课前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展现出来,通过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式讨论对其问题进行研究。此外,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只局限于所讲的题目,而是要将分析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掌握学习的规律。

二是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个小组,并在每组中选出一个组长为代表,从而使每组成员都能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想营造出融洽的、民主的课堂氛围,就要积极地鼓励学生举手发言。例如,在教学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等内容时,课标的要求就是要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此时教师应把学生适当地分为三个小组,从而对儒家思想的形成展开讨论,每个小组分别负责归纳孔子、孟子及荀子的中心思想及其影响。学习内容具有较强的紧密性和连接性,教师在探讨完这个问题后,应紧接着去讲述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问题,此时也应划分为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概括法家、道家、墨家的中心思想,并最终在班级中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课中学习是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应该在课堂上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主动与他人交流,实现课堂上的有效互动,从而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

三、课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便于学生对知识的长久记忆。

课后这一环节在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及时地对课本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便于学生在课下能够及时地复习。课后总结是课堂知识的再现,更是课堂内容精华的集中,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地掌握知识,更能帮助学生对知识的长久记忆,在如今的新教材版本中,都有课堂延伸和课堂探究活动,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课堂探究活动的重要性,它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能够帮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并能够应用知识,教师应该及时地布置该项作业,让学生再次相互讨论、质疑并探究,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四、结语每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对它们的学习方法也各不相同,对于高中历史学科而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掌握知识进而应用知识;但对升学而言,考试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检测,历史的考试需要记忆的课堂内容很多,学生以往死记硬背的方式只能是暂时的掌握知识,且很快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因此这就需要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疑问走进历史任务,从而进行互动式的探讨。学生在课上、课中及课下互动式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长久地记忆知识,进而提高学习成绩。

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论文【第七篇】

加强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努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历史课的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对世界有更深刻的了解,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基本情况。

本期我任教初三年级4—8班共5个班历史课。各班学习基础不平衡,有些同学基础差,所以本期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以利他们能够顺利毕业。由于以前部分学生对历史不重视,基础差,学习不太扎实,对于记忆性较强的科目学生有点偷懒,但只要老师有方法、有耐心,将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加以生动化、形象化,同时辅以丰富的教学手段,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就定能将历史知识学好。因为是毕业班,为了使中考总复习能提前进行,赢取更多更宝贵的复习时间,教学进度应大大加快,以便世界历史下册授完后有充裕时间复习。

通过本学期历史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了解世界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比较中国与其它各国的差异,以此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四、教材分析。

结合历年中考要求,重点为近代史以后的内容。每课的内容多,知识点多,且容易混淆,要记忆的图形也多,教师要教会学生理解,方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本学期讲授的《世界历史》下册余下内容。

1945年9月“二战”结束至今,是世界的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两极格局形成—演变—解体,随之向多极化过渡。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增强。

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促使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加强。这给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和平和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1、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历史教学环境。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分析回答问题,倡导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探索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各种课堂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制作历史课件,辅助历史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历史教学活动。

5、认真搞好中考历史复习,确保学生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

6.加强课外辅导和晚自习指导,协调班级发展,以便每个学生顺利毕业、升学。

本期教学共约18周,具体安排:

第一阶段:新课教学:其中。

第二阶段:总复习,其中:

第4---6周,12课时复习中国古代史。

第11---13周,14课时复习世界历史。

第14——16周,13课时讲授中考说明。

余下时间,10课时综合复习,考前强化训练。

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论文【第八篇】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人们逐渐形成的一种崭新的发展观。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是政治、经济资源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与此同时,也伴随着人口剧增、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社会将如何发展才能趋利避害,已成为当今人类的重要课题。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可以看到是一个历史范畴,是随着历史过程而变化的。从工业革命到20世纪50年代前,人们对发展的理解是走向工业化社会或技术社会的过程,也就是强调经济的增长,到70年代,随着工业化进程,人们把发展看作追求和社会要素(政治、经济、文化、人)和谐平衡的过程。注重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80年代后期以来,人们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这一功能得到国际社会认同,这说明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由单纯重视环境保护问题,转移到环境和发展的主题,标志着人类社会社会对发展的认识与实践产生了质的飞跃。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概括起来有三个特点: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其中生态持续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经济持续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持续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如今资源利用不当造成的环境污染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的安全,资源因掠夺性利用而发生枯竭或退化,影响了人类的进一步发展,甚至将会危及人类的前途及地球的命运。当今发展的知识经济也是一种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经济,是以效率和节约为出发点的。在我国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经济还有待发展的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面临加快工业化和追赶知识经济的双重任务,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着重要意义,成为新课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可持续利用意识适应了当今新课改教育的需要。可持续利用意识也是在现有人地关系认识基础上的加深与发展,它不仅继承了协调人地关系的固有思想,还要顾及后代人的需要,其思想内容更广泛、更深刻。要协调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必须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意识,理解人类与大自然的依存关系,全面认识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以及应该采取的对策,培养他们具有全球意识和参与竞争的能力,真正具有业界当今知识经济挑战的素质。

在人类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的时代,也应该认识到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追求的是环境、资源、人口和经济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如玛雅文明在中美洲繁荣了1700年,而由于人口增长、乱伐森林、生态恶化,消失在公元8世纪的悲剧!

2.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入地观。

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是自人类产生以来就建立起来的基本的永恒的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工业革命以前的人类一直处于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代,工业革命后人类进入了与自然对抗的时代。教育也随着市场经济、大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片面强调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自由价值。这种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助长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性和奢侈性消费,忽视通过教育推动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的进步,加快对人类开发自然资源行为的约束性的规范。因而才导致近年来出现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也正是传统教育不恰当的价值观念、课程内容和教育方法误导的'后果。因而,“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成为现代社会的教育理念。以此同时,在教学中也注重了对学生进行诸如环境意识、全球整体观念的培养、突出人地关系中“人”的积极作用,而不是过分强调“人定胜天”“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等思想,重新把目光投向追求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人口、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人地相关论是贯穿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思想。80年代后我国把人地关系作为地理教材编排主线。地理学科特点在于对人地关系的综合认识,中学地理教育的目的不同于专业研究,因此,新世纪的中学地理教学更符合中学生的心理需求更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和世界的经济文化、自然变化以及对人类环境的影响,打破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分割,用过去和现在的地理事实帮助学生建立综合的动态的人地观念,引导学生在中学阶段形成可持续发展观点。

总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应该成为社会各行各业、各级政府官员和公务员们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文化素质。现在的中学生是21世纪的主人和建设者,具备这些观念,在处理生活和指导工作中,就能够综合考虑问题,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约束自己。这样学生就会懂得,人类是地球环境的产物是地球大家庭中的组成成员之一,和地球上的其他生命――动物植物一样,有共同享用地球环境自然资源的权利。如果人类按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办事自然界的一切就会和人类和谐发展,自然资源也会按照人类的需求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反之,如果人类对环境为所欲为,违背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自然界就会用各式各样的自然灾害来惩罚人类。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0 2528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