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会治理典型经验材料范例实用5篇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基层社会治理典型经验材料范例实用5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基层社会治理典型经验材料篇1
一、创新工作理念,实现治理方式由“闭合型”向“开放型”拓展。强化区域性功能,实现参与主体多元化。坚持对内整合、对外联合,凝聚基层dang建发展合力。将整建制拆迁的X个行政村就地转为社区,调优组织设置,引导村、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深入推行“大党委制”,村(社区)党组织累计吸纳X家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作为“兼职委员”,实现dang建资源共享、组织生活联办。推进跨区域结对共建,鼓励市、区机关部门单位“反哺”结对村(社区),将优势资源向下倾斜,为基层建设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
实施精细化管理,实现服务效果最优化。在社区工作者、党员志愿者、业委会成员中挑选出X名片长、X名楼长,承担收集民情、调处纠纷等职责,分类绘制反映居民服务需求、社区服务设施分布状况的民情图X类达X多张,社区干部“持图入户”,每月至少走访X户居民,“点对点”联系服务群众,X年以来共上门入户X次,解决群众难题X多件。
实行参与式治理,实现共建方式民ZHU化。以“参与式方法”为指导,针对社区建设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建立居民议事会、事务会商会等多种形式的基层民ZHU协商制度,构建党组织领导下“开放、多元、共治”的管理格局。X年以来累计开展议事会商X多场次,解决安置小区“毁绿种菜”、广场舞扰民、停车难等“大事小情”X多件。
二、对接群众需求,实现服务体系由“零散化”向“一体化”升级。新形势下,如何及时回应群众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建立“适销对路”的公共服务体系,成为基层党组织迫在眉睫的事。X区一方面积极拓展公共服务范围和项目,满足公众选择,另一方面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培育壮大社会组织力量,建立多元化、专业化、一体化的服务体系。
统筹兼顾,提供更加高效的便民服务。面向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失水渔民)开展“新市民”培训,开设“道德讲堂”、“法律讲堂”,提升道德法治水平,组建X支创业指导团队、X个创业实训基地,帮扶X多名失地农民成功创办X家企业,帮助X多名失地农民实现再就业。为让居民群众享受到“全天候”办事服务,建立AB岗制和错时工作制,社区公共服务实行工作日午间值班、双休日预约服务,得到群众“点赞”。
创新载体,开展更加高效的志愿者服务。根据党员个人特长和服务意向,组建专业型、综合型志愿服务队X支,吸纳X余名党员志愿者。搭建“响应式”志愿服务平台,通过电话热线和“XXdang建”微信服务号受理群众服务诉求,向党员志愿者进行推送,及时提供居民所需服务,累计开展“响应式”服务X次。
瞄准需求,打造更加精准的项目化服务。社区党组织通过议事会商掌握居民共性服务需求,以“微公益”的形式申报社区服务项目,采用众筹模式多渠道筹集资金,推动项目落实。X年以来,区级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共出资X万元认领了X个社区服务项目,惠及群众X余人。
外引内培,探索更加专业的社会组织服务。建成“致和公益新天地”等一批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深化与高校、专业社工机构的交流合作,通过外引、内培等方式,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并建立以项目为导向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和公益创投机制。目前全区共有各类社会组织X家,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达到个,超苏南现代化指标水平。
三、强化基础保障,驱动基层工作由“缺要素”向“有资源”转变。建强班子队伍,确保“有人干事”。采取选、聘、留、派等方式,选配思想素质强、科学发展能力强的干部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定期开展现代服务理念、社区治理方法等内容的能力培训,“双强”型干部占比动态达X%。建立基层党组织书记、社区专职工作者待遇自然增长机制,同时强化政治激励,对优秀村(社区)正职在公务员、事业单位招录时给予政策倾斜。制定社区专职工作者管理办法,明确职责权利、进出机制、管理培训、考核奖惩,通过社会化招聘和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参加职业资格考试等方式引入专业社工,确保X年底前每个社区至少有X名专业社工。
优化服务阵地,确保“有地议事”。按照“服务面积最大化、办公面积最小化、服务效能最优化”的原则,推动“X+X”区域性党员服务中心建设,促进服务资源集中投放。已建在建万科、迎江路、电力路等X个单体面积X平方米以上的区域性党员服务中心,辐射周边社区,实现错位发展,形成互为依托的服务阵地集群。
完善经费保障,确保“有钱办事”。鼓励村(社区)大力发展资金投入型、资源开发型、资产经营型和基础服务型集体经济,增强“造血功能”。今年重点推进村(社区)经营性项目X个,计划收益X万元,同比增长%。全区每年安排X万元保障社区干部工作待遇并建立常态增长机制,按社区实有人口每年拨付给每个社区至少X万元工作经费,区财政每年安排X万元社区建设项目引导资金,主要用于和谐示范社区创建、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组织培育等项目的奖补。
落实dang建考核,确保“把事办好”。强化书记抓dang建第一责任,严格执行定期议党、目标管理、协调会议、联系点、检查考核等X项管党制度。建立dang建责任清单制度,明确基层dang建工作重点任务、标准要求和完成时限。健全党组织书记抓dang建工作“联述联评联考”制度,将“上考下”和“下评上”有机结合,通过专项述职、领导点评、群众测评和量化评分等方式,考准考实基层dang建,做到“以实绩论英雄”。
X区大力实施“融城dang建”“一式两化”社区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有效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走出了开放、多元、民ZHU的基层治理新路子。这些生动实践,对新形势下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有益启示:
X. 坚持党的领导作用,是实现基层治理创新的根本保证。X区通过调优组织设置,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了基层治理创新的正确方向,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了公共服务效果最佳化,积极探索议事会商等基层民ZHU形式,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充分发挥党员在志愿服务、结对帮扶等活动中的模范作用,带动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社会自治。实践证明,推进基层治理创新,必须始终突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强化政治引领功能,将社区建设作为基层党组织的第一责任,使基层党组织在为民服务的过程中增强自身凝聚力,牢牢巩固执政之基。
X. 坚持服务群众需求,是实现基层治理创新的最终目的。新形势下,社会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化,推进基层治理创新不仅要保障居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要搭建沟通渠道让群众充分参与,切身分享社区建设成果。X区坚持从软、硬件两方面着手,加强服务阵地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推行民ZHU议事会商、“民情图”工作法等参与式治理手段,精准掌握群众需求,提高社区服务的针对性、实效性。实践证明,服务居民群众是基层dang建工作的基本价值取向,只有牢牢把握这一根本宗旨,基层治理创新的路子才能越走越宽,才能赢得群众的广泛支持。
X. 坚持区域联动发展,是实现基层治理创新的有效途径。X区通过建立“大党委制”、村(社区)党组织与机关部门结对共建等方式,打破长期以来各基层党组织“条块分割”,dang建活动“各自为战”的状况,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流通,也让驻区单位在区域建设中从被动转为主动,角色从“参与者”变成了“组织者”。实践证明,抓基层建设不能光靠村(社区)党组织“单兵作战”,要充分调动驻区单位、全体党员、居民群众的积极性,共同构建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工作格局。
基层社会治理典型经验材料篇2
事业兴衰,关键在党。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力和凝聚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乡**村党支部,以突出的社会治理成效极大提振全乡干部决胜全面小康、共绘乡村振兴的信念和决心。
一、夯基垒台,围绕组织建设破藩篱
**村党支部在区委组织部的悉心指导及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已于2019年完成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一是加强阵地建设,严格按照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要求,对**村综合办公楼进行提升改造;二是完成支部优化,对照《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等规定,优化非公企业联合党支部设置,将有产业、有合作社的x名党员吸纳进入该支部并确定党支部书记,将支部建在产业上,真正发挥非公企业党员带头发展、推动产业的作用;三是完成支书主任一肩挑,不断优化村干部队伍,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二、谋篇布局,锁定支部产业促增收
“农民要致富,关键看支部。”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非公企业党支部年轻党员郑传华带头成立“贵州乡里乡亲开心农场农业园区”,租用农户土地**余亩,主要以种植辣椒为主,目前该社辣椒长势喜人,有效增加了**余户农户的收入。该园区是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教育意义与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的经营实体,以产业发展带动一方百姓致富,实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的良好愿景。
三、精准发力,聚焦民生福祉解难题
**村党支部按照“支部带头、村委落实”的机制,一心一意为民谋利,全力推进实施民生项目。一是争取项目资金**万元,完成x个村级群众服务中心建设工作;二是完成村级大坪水库森林公园建设,提升改造人畜饮水工程;三是完善道路设施,配合完成**乡2018年组组通路**村境内路段**公里、敖吴公路进二组支线**公里,配合完成**村半岩桥危桥改造工程,建成长26米宽8米的新桥一座;四是引导村民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村七组大坪发展特色苗木种植项目x个、魔芋种植基地x个,为全村村民共同富裕、齐奔小康奠定厚实的经济基础。
头雁领航才能群雁齐飞,培育好农村党支部这只“领头雁”,有利于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乡将保持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的良好态势,以点带面稳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推动党建引领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有效衔接,为全区开展“党建引领星满**”党建示范带创建工作贡献**智慧。
基层社会治理典型经验材料篇3
在创新中发展“枫桥经验”在延伸中发挥综治中心作用
xx区曾是化工、纺织等大型国有企业的主要生产基地。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利益格局的逐步调整,因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环境污染等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呈增多之势,特别是下岗失业多、拆迁安置多、困难群众多、外来人口多的“四多”现象,给社会稳定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面对这一实际,该区以突出建立健全矛盾调处暨信访联动服务机制为重点的综治中心建设。目前全区10个镇、街道均成立了综治工作中心,中心主任由各镇、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担任,中心工作人员由原来的29名增加到39名。
综治中心是一项新生事物。该区认真贯彻全省综治工作“余杭会议”精神,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通过基层综治中心建设,由“散”到“合”整合力量,由“多”合“一”集中受理,化“零”为“整”综合分析,变“大”为“小”分流处置,以“点”带“面”全程跟踪,使基层各种矛盾纠纷化解做到了早发现、早调解、早处理。基层综治工作中心的窗口作用逐步显现,现场调处成效逐渐提高,对重大信访预见性明显增强,群众反映日趋良好,有力地维护了全区社会稳定。
根据上级有关指示精神和市综治委的统一部署及具体要求,该区积极探索并认真落实基层综治工作中心向村、社区、企业单位的延伸工作。
一、组织延伸。按照“有人管事、有人办事”的要求,一是在组织综治工作中心架构时,该区就将镇、街道下辖的社区、村和企业的相关负责人纳入到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领导小组。同时,在村、社区通过整合综治、信访、调解和管区民警的力量,综合利用村、社区警务室的场地,建立综治工作站。全区68个社区(包括新撤村建居的社区)和18个村均已建立了综治工作站,并逐步向条件成熟的企业延伸。二是各镇、街道今年以来重新调整和充实了部分村、社区、企业单位综治工作人员,把具有较高文化学历、具备一定工作经验、掌握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热心综治工作的人员选派到综治工作岗位上来。据统计,全区共调整充实综治干部18名。三是规范村、社区治安巡防队伍建设。大关街道综治工作中心下辖的治安巡防大队下设8个中队,共有队员182人。每个社区成立一个中队,队员包括协管员、门卫值班员、义务巡逻员等。街道还投入经费40余万元,用于发放队员津贴、购置巡防器材等经费物资方面的保障。祥符镇覆盖全辖区的治安巡防大队,由祥符派出所统一管理,通过理顺关系、加强管理、提高队员业务、队伍素质,在尝试新型的管理模式上进行了探索,专门从武警部队招收24名退伍军人充实、调整到巡防队伍中,提高了队伍素质。
二、功能延伸。一是积极发挥联调作用。对影响辖区社会稳定的重大矛盾纠纷,镇、街道与社区联合进行调处。去年四月间,浙江华龙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在莫干山路110号建造2万平方米的华龙商务大厦与沈塘桥51弄的温泉公寓123户住户发生纠纷,住户曾集体签名用信访、电访的形式向省政协领导、市政府领导反映情况,并筹集44000余元诉讼费准备上诉。米市巷街道和米市社区干部经过50余次反反复复的沟通调处,依法、依理做双方的工作,终使双方签订约为450万元的补偿协议书,圆满地解决了这起纠纷,维护了辖区的社会稳定。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小问题、小纠纷,则通过社区综治工作站进行调处。如和睦社区有一名学生,因交友不慎,触犯校规,被学校记大过处理,且与父母产生了强烈的对立情绪,并极易滑向犯罪边渊,导致家庭关系紧张,父母十分焦急。社区综治干部得知情况后,主动上门找学生本人交谈,及时进行化解。当了解到该学生有写作方面的长处时,就请她积极参加社区活动,为社区编写小报,鼓励她积极上进,从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与学校、父母的对立情绪也逐渐消除了。大关街道综治中心启动联动机制制止1起进京上访,1起民转刑事件,还配合市、区相关部门协调解决2起群体性事件。二是强化联防联勤联治。各镇、街道综治中心建立的治安巡防大队,由派出所统一进行管理,在联防、联勤、联治上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如祥符派出所积极探索并切实加强巡防大队管理工作,在硬件上,镇、村两级支持派出所对原有的执勤点、警务室进行改造修建,已建成标准化警务室5个。购置150兆对讲机70余部,分配到各村(社区)巡防队,架构了群防群治无线集群通讯网络,并添置了必要的防护装备。在软件上,镇政府以文件形式对人员的选用、工资、日常管理等都做了明确规定,在全镇范围内统一了标准;派出所制定了严格的考核细则,并由镇政府落实专项资金对群防队伍的工作业绩进行奖励。每个季度统计各村群防队伍抓获违法犯罪人员情况,根据查处结果,分刑拘、治安拘留、治安罚款3类,对巡防队员进行现金奖励。
三、创新机制。一是建立联系协作机制。各镇、街道普遍建立了联系协作机制,米市巷街道综治办几年来一直坚持每季度召开辖区范围内综治成员单位的工作例会。小河街道建立的“小河地区社企(事)联片调解组织”,分东、北、中、西4个片,每年召开联席会议或组织联调活动1--2次,排查不稳定因素和重大疑难矛盾纠纷,交流工作情况等。大关街道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敢于创新,于去年4月在全区范围内率先成立了“大关地区综治工作协会”,辖区学校、企事业等综治成员单位积极响应,参加到“协会”中来。“协会”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分析综治工作形势,研究讨论具体工作,认真落实工作任务,运转近一年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大关派出所还组织辖区范围内的旅馆等服务行业成立相关的行业协会,通过协会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二是将流动人口“三位一体”管理延伸到村、社区。在前几年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维权方面实践的基础上,经过调研,该区在上塘镇皋亭村开展流动人口“三位一体”试点工作。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维权“三位一体”工作即“源头上管理、人性化服务、亲情式维权”。源头上管理继续坚持深化出租房屋等级管理星级评定等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并延伸至其它源头管理。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知音网络.com网。人性化服务上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需要分析,辖区服务资源的分析,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建立流动人口综合服务中心,推行“一站式”服务,成立流动人口志愿者队伍,实现自我服务,融入城市社会等。亲情式维权上要完善维权欠薪追讨机制、法律援助机制,充分发挥镇、街道综治中心矛盾调处暨信访联动服务机制功能,形成化解矛盾、纠纷、拖欠工资、侵权等事务处理的综合优势,进一步提高化解矛盾和维护稳定和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能力,从而将综治工作中心的各项职能作用延伸到村、社区及企业单位。
四、加强指导。一是采取以会代训、短期培训、外出考察等形式,加强培训指导。各镇、街道对辖区村、社区、企业单位的综治干部及工作人员进行了全员业务培训。培训中着重组织学习上级有关综治工作的批示精神,学习综治工作、人民调解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解答日常工作遇到的问题。祥符镇、拱宸桥街道、大关街道等还组织基层综治干部到诸暨、温州、嘉兴等地进行学习考察,拓展工作视野,学习外地外单位综治工作经验。二是利用《xx政法综治信息》、《xx法苑》等刊物,实施书面指导。定期不定期、有针对性地刊登一些典型案例,以案说法,以案明理;经常编发一些来自基层综治工作一线的、鲜活的典型经验,以达到互相探讨交流,共同学习提高的目的。各镇、街道综治办编发的综治信息,及时讲评工作情况,适时指导基层综治工作的开展。三是参加村、社区、企业的接访、调处活动,进行现场指导。米市巷街道综治办专职副主任应大土、大关街道综治办专职副主任屠之强等经常参与基层接访调处活动,把自己在日常工作中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工作方法、工作经验,面对面、手把手地主动传授给基层综治工作人员,帮助他们提高工作能力。
基层社会治理典型经验材料篇4
X县解决信访疑难案事件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X县解难办”)主任X,从事信访工作X多年,深入基层扎实工作,成功化解XX起信访疑难案件,在X县被誉为专治信访疑难杂症的“老中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六大主要目标。其中,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
现在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民生法治、公平正义、安全保障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如何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既考验地方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更关系到一个区域的长久治安。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重心在强化基层、夯实基础。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目前,X县正在全面推进县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村(社区)“两委”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是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执行终端”,是保持和群众血肉联系的“前沿阵地”。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基层基础是重要支撑,村(社区)“两委”换届,是郑州市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一场强基固本的大考,是一场基层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必须高标准要求、高质量推进。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需要重心下移夯实基层工作。结合我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和体会。抓好基层信访工作,应坚持“五个一”,即“一案一策”“一事一议”“一人一方”“一冷一热”“一法一情”。
“一案一策”:关口前移及时就地化解矛盾
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在面对不同类型信访问题的解决处理上,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性,解决方式不能千篇1律,应灵活多样,解决的措施越科学,精准处理得越到位,化解矛盾就会越及时,就越能赢得民心,对解决信访问题就会越有成效。
基层社会治理典型经验材料篇5
近年来,县县委、政府牢固树立“围绕发展抓稳定,抓好稳定促发展”的思路,以综合治理创建工作为载体,大胆探索,开拓创新,年年都有新举措,岁岁都上新台阶,形成了党政齐抓、部门协作、全民参与、上下联动、纵横协调的综治工作格局,群众满意率在98%以上。连续13年保持了市综治工作先进县,被评为省“治安模范县”,全国、省处法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市综治委多次在该县召开现场会,法律政策明白诗上墙、村情民意恳谈会、“一警一干,双岗双责”、“警、企、村联防”、“治安民调中心户长”等多项经验先后受到中央、省、市的肯定和赞扬,多项经验在全省、全市进行了推广,并被新华社、《人民日报》转发。主要做法是:
一、切实加强领导,为综治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淇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综治工作,牢固树立“抓综治、保稳定、促发展”观念,把加强综治工作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摆上议事日程。一是在思想上摆正位置。将综合治理工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了综治工作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和阶段性工作重点,并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评;二是责任明确化。把目标管理职责和综治“打、防、建、管、教、改”6方面任务具体量化,层层分解,逐级签订综治目标管理责任书。同时,强化督查,严格奖惩。2001年以来,对8个单位实行了一票否决,黄牌警告或批评,对2名领导干部实行了戒勉谈话,表彰先进单位65个,先进个人130名,19名干部因综治工作成绩突出得到提拔重用;三是制度规范化。制定了综治办规范化建设基本标准,建立了各项工作制度,及时、准确完整地记录综治工作的轨迹,通过召开现场会,适时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完善了工作推进机制;四是保障多极化。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综治组织,配齐配强了综治工作人员,结合村两委换届,对全县村级治保会、调委会进行调整和充实,确保了综治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政法机关警力向一线倾斜,各派出所、法庭、司法所工作人员分别达到5人以上、3人以上、2人以上。2003年,在全县推行了“大学生村官计划”,行政村通过竞争上岗配备了190名“大学生村官”,优化了基层组织的年龄、知识结构,为基层综治工作注入了活力。县政府在可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开源节流筹资金,为政法综治部门解决基础设施、交通工具、技术装备等经费,县、乡两级分别按人均元、元的标准将综合治理专项事业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按期予以拨付,为综治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经费保障;五是宣传多样化。将每年三月份定为“综治宣传月”,利用宣传车、新闻媒体、综治文艺宣传队等形式,向农民群众广泛宣传综治知识,形成了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综治工作的良好局面。从2000年开始,在全县农村推行了“法律政策明白诗”上墙,将60多种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编写成100多首通俗易懂的诗歌,喷制在各村的显要位置,一首诗宣传一部法律,一首诗明示一种行为,群众喜闻乐见,起到了前移黩化的作用。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先后对这种普法宣传形式进行了宣传报道。
二、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综治工作思路和措施,探索社会长治久安的方式方法
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认真抓好治安防控和严打整治工作,有效预防和遏制了刑事犯罪的发生。一是以打开路,集中整治。从经济社会发展最需要的问题着手,从人民群众愿望最强烈的问题入手,认真谋划严打整治工作。2001年3月,在全县开展了为期两年的严打集中活动,对八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展开了凌厉攻势。2002年4月,抽调100名政法干警,划分六个战区,开展了“除霸治乱”专项整治,重点解决农村的突出治安问题。2003年7月,以解决农村宅基地中的违法现象为重点,组织开展了“农村宅基地问题”集中整治专项活动。2004年6月,为优化投资环境,又开展了“弘扬社会正气、打击邪恶势力”集中活动,严厉打击以强买强卖、强装强卸、暴力阻扰施工为代表的各类扰乱经济秩序的犯罪活动。4年来,全县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336起,抓获各类犯罪嫌疑人1459人,打掉犯罪团伙119个,整治治安乱点33个,开展专项治理行动67次,保证了社会治安大局平稳。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程度逐年提高,达到了90%以上。在今年全省开展的“命案侦破攻坚战”中,现行命案发三破三,积案存5破3,均居全省先进位次;二是构筑“打、防、控”一体化的治安防范网络。以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责任到人、专群结合的群防群治为突破口,狠抓“四队一工程”建设:成立了以巡警为主的30人专职治安巡逻队,使治安在前治设防,警力在一线加强。从县直单位及有关企业抽调干部职工,成立了50人的城区治安巡防大队,增强对城区社会治安的动态管理。建立了以民兵和群体为骨干的乡镇专职巡逻队、护厂人、护校队、护村队共248支2235人,达到了处处巡逻不留死角,天天防范不留空隙。组建了铁路治安联防护路队,将境内铁路划成21个责任段,使护路任务落实到沿线每个乡镇、每个民警、每名护路员。聘请出租车司机、环卫工、送水工、个体商户等人员组成的“治安信息员”队伍1000余名,成为政法机关的“了望哨”、“巡逻车”。在铁西工业区实行的警、企、村三位一体的“共建联防工程”,构筑了外围治安承包、内防外控的治安防控模式,其经验在全省综治工作会议上进行了交流。三是完善了社会治安形势分析评估、预警机制,根据各类案件的发案时间、规律变化,以及辖区社会治安信息的变化,力求“全面控制、突出重点、整体联动、科学用警”,有效地实现了对社会面的控制,可防性案件得到了大幅下降。
三、构筑“民调”大格局,探索综治工作新路子
新形势下的综治工作,只有“创新”才有活力。近年来,我们在落实好综治各项措施的基础上,锐意进取,积极探索新路子,使全县基层综治工作充满了活力。一是建立“四级网络”,构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新格局。建立县、乡、村、村民小组四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构,完善了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和调处制度,县每月排查一次,乡镇每半月排查一次,行政村每10天排查一次,重大节日、敏感期随时排查。对排查出的问题,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原则,实行领导包案制,分解责任,落实到人,限期解决。二是开展“一干一警,双岗双责”活动,打牢基层平安工程。向全县每个行政村派驻一个基层创安工作小组,每组由一名干警和一名干部组成,干警主要是负责维护社会治安,干部主要负责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两人互相配合,各有侧重,实行双岗双责。三是创建“治安民调中心户长”机制,丰富农村群防群治网络。在每个村民小组选聘一名有威信的人为中心户长,负责本区域内的“四联”工作(联安、联宣、联学、联帮),达到四治,即治安促文明、治安保平安、治安求发展、治安促稳定。四是设立“民声服务电话”和“稳定工作明示墙”,畅通干群联系渠道。在每个乡镇和行政村把乡镇领导班子成员职责、联系方式公布,并绘制出化解矛盾程序示意图,群众有什么问题和意见可随时和干部联系,在干群间搭建“连心桥”;五是召开“村情民意恳谈会”,设立“便民服务中心”。各乡(镇、区)主要领导定期到各行政村召开村民代表、党员、干部座谈会,面对面地接受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逐项落实解决,并定期反馈意见。同时,各乡(镇、区)均设立了“便民服务中心”,随时收集和解决群众的问题,做到了“电话叫,干部到”,给群众反映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通道。这些做法的推行,在全县形成了“领导包案、基层疏导、群众参与、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夯实了稳定的第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