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其它公文 >

有效课堂教学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653610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有效课堂教学5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有效课堂教学1

首先,安科学处理好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有效地利用教材资源,在新课程背景下,教材是教师和学生的基本,并帮助教师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1、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所学内容的本质,及时捕捉适当的学习时机,提前对相关的内容、思想、方法进行有意识的渗透,以达到强化学习重点,减缓学习坡度,提高学习效率的效果。

2、在强化学习的同时,要及时综合,没有及时综合学生就得不到及时巩固,没有及时综合学生就不会灵活运用,没有及时综合学生就没有能力有效提高,学到哪里就及时综合到哪里。

3、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鼓励和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抓住问题的实质,努力从不同角度寻求解答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聚敛思维。

4、练习是帮助学生将所学的内容吸收、巩固、提升的必要渠道,练习题的内容必须精远巧编,安保证课本中的基本题型,形式要灵活多变,不拘泥于课本的习题,深入研究,努力编写一些有创意的新题,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目标是行动的开始,有了目标才会有行动的思路,才会有迈开行动的步子。上好一节课,要先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是什么,注意分步组织落实,将教学内容化整为零,加深学生课堂学习的层次感,强化学生课堂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信心。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实际内容出发,找到合适的起点,围绕重点组织教学,用重点统帅教学,建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

二、要民主对待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是在一定师生关系的基础上生成的,有什么样的关系就会生成什么样的态度,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一般都出于主导地位,具有一定的主动性。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都要有一份爱心,真心热爱每一个孩子,对学生不苛求、不埋怨、不指责;有一份虚荣心,虚心接受学生的意见和学生共同学习,提高。

2、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所具有的潜能,敢于让学生在课堂让自主参与,解放学生的思想,指导学生,并激励学生。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评价,评价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要正确的认识事物,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正确的评价有利于人的自我完善;评价是一种交流方式,真诚评价有利于人的合作互动,在实施激励评价的同时,教师必须保证评价对学生是正确和真诚的。

最后,合理使用多媒体。借助多媒体实施课堂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客观要求。必须合理使用多媒体,才能发挥其对教学的支持作用,利用多媒体可以根据课文激情导课,情境导学,问题导学,通过目标检测进行反馈,总结会了多少,可以灵活运用多少,并反思不足之处。上好一节课,要先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是什么,注意分步组织落实,将教学内容化整为零,加深学生课堂学习的层次感,强化学生课堂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信心。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实际内容出发,找到合适的起点,围绕重点组织教学,用重点统帅教学,建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

有效课堂教学2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并从以往的初中教育渗透到了小学基础性教育阶段。那么,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真正落实道德品质与法治素养呢?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提出以及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为教师走出教学困境提供了助力,显示出重要的作用。对此,本文就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的重要性,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体验式教学实践方法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同仁参考。

体验式教学的重要性

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实施,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感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兴趣出发,更加倾向于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学习自主性发挥,为小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体验与探索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中,体验到道德与法治课学习的乐趣,确定了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主体地位。

构建了师生双边和谐关系任何一个学科的课堂教学活动,都是建立在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交往基础之上的,关键在于这种双边交往关系是否科学、和谐、合理。在以往的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往往归于独断、专制,这种教学模式让师生双边关系不断产生裂痕。但是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下,主张建立平等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环境,坚持民主平等的原则,教师与学生不再是单纯的教育者与受教者关系,而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双边关系,拉近师生距离,促进小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情感体验。

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道德与法治课跟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在传统课堂中由于教师采用过于理论化的讲述方式,学生完全无法做到感同身受,难以对“道德”与“法治”产生思想情感的认同,从而使得在脱离现实生活的背景下课堂教学实效性未能获得充分保障。相较于传统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真实的体验、感觉、领悟学习的过程,真正解放了学生的学习思想,在理论知识联系生活实际中培养了小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进一步挖掘出了课程本身的隐性教育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实效性。

体验式教学的实践

在资料搜集中体验课程教学资源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的有限资源,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下,教师与学生可以从多种途径搜集需要的资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在编制中给学生与教师留有了很多开放的空间,因此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具备体验性特点的课前预习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资料搜集中获得初步的感知与体验,学会用心观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以《同行蓝天下》为例,教材中主要讲述残疾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特殊性,但是一部分学生因为生活中缺乏观察或者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对于残疾人的生活方式了解甚少,此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前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书籍资料搜集、身边人诉说、认真观察周围的人等方式,对社会上的特殊人群有了初步认知,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学生的深度体验奠定基础。

在直观展示中体验小学生的思维特性,决定了在知识学习中更加容易接受具象化的呈现形式,能够从具象化的视觉刺激中加深学习体验与感悟。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结合小学生的思维特性,优化教材内容呈现形式。多媒体设备是当前课堂教学中的常用辅助工具,以多媒体技术展示搜集到的教学资源。音频与视频展示的方式,能够让小学生在视觉与听觉的刺激下进入到学习情境之中,获得更加深刻的学习体验,增加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与认可程度。例如,在“温暖的家”单元中涉及“居家生活讲节约”的内容,那么如何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哪种行为属于“节约”、哪种行为属于“不节约”呢?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动态视频,让学生对比视频前后两个家庭生活中存在哪些差异,在对比观察中,联想到自己在居家生活的行为是属于哪一种,从而对勤俭节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游戏活动中体验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为了增加小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中的思想情感体验,教师可以组织角色扮演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揣摩人物心理、人物行为以及生活环境中深化思想与情感体验,促进小学生道德素养与法治素养的生成。例如,在《夸夸我的假期生活》中,教师组织学生分别扮演假期生活中出现的不同角色,让学生在扮演帮助他人的角色以及被帮助者的角色转换中,感受到“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促进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升华,同时也感受到了道德与法治课学习的乐趣。

在实践活动中体验道德与法治课的体验式教学,若是仅仅停留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与空间中,难以真正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会让小学生的学习体验停留在浅层次上。因此,教师应注重课外拓展性活动的组织,让学生在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深入社會中获得更加切实的体验。例如,在《家乡变了》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安排实践性任务,让学生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记录人们口中的“家乡变化”,在实践活动中深化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

结束语

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运用,推动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深化了小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道德素养与法治意识的提升,希望教师予以重视。

有效课堂教学3

摘要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强盛,人们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国民的法治观念也在逐步提升。初中生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基础阶段,正是建立其整体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不仅关系到他们的性格和品德的完善,也会影响其正确的三观意识,对学生今后在社会中的顺利发展具有长远意义。因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积极响应新课改的政策号召,根据现阶段初中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水平,加强落实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想方设法地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观念,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整体道德素养。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6-0081-01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作为新时期的品德教师,更应该义不容辞的对学生进行全面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以培育学生的健康人格致使其成为新一代遵纪守法的好公民。然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部分都是依照现有教材进行照本宣科式地讲解,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随着新课改的稳步推进,教师也应当及时地从过去地教学形式中走出来,积极创设教学新模式,以达到增效肩负的教学目标,提高道德课堂的趣味性,灵活运用现有教材,巧妙引入多媒体,引导学生观看法治宣传方面的视频,并积极开展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以延伸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观念创造有利的条件。下面,本人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谈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一、转变传统教学方式,灵活运用教材

随着新时期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也迎来改革的机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对教师自身来讲也是有极大裨益的。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发挥自身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摒弃原有固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路,对现有教材进行灵活使用,适时设置课堂提问模块,激活学生潜在的好奇心和学习能力,以增加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趣味性和粘连性,从而有效改善传统课堂中枯燥的气氛。

例如,在学习“消费者的权益”这节课时,根据课程标准,本节课主要讲述消费和消费者的概念,以及消费者享有合法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把书本中的例子进行灵活运用,在进行课堂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先提问:“同学们,有没有遇到过退换货的问题?”通过提问,彻底激活了初中生潜在的好奇和探究心理,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教师引导学生集思广益,开动脑筋想象一下正确的处理方法,接着,教师用课本中的实例进行融合性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消费者权益的根本性质,培育学生正确处理此类问题的能力。

二、巧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观看法治视频

信息技术时代的来临,不仅悄然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更多的便利。然而,在部分教师眼里,多媒體设备依然是一个短板,对其使用不得其法,容易产生消极回避的心理,久而久之,多媒体教学设备成了摆设,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因而,广大教师应当团结互助,帮助那些不会使用多媒体的教师消除抵触的心理,积极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把多媒体技术充分地运用起来,真正把多媒体教学融入到课堂当中,认识到其发挥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一起观看法治视频,创设良好的课堂意境,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探究。

例如,在学习“我们崇尚公平”这节课时,教师依据教学设计,对文中的公平定义进行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公平在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同时也要教会学生辨证的看待公平与不公平的现象,理解公平的相对性特征。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进行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观看与公平相关的视频,在观看结束之后,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影视资料中的案例,分析公平与不公平的相对性,引导学生学会理性看待社会中不公平的事件,帮助学生树立维护社会公平的责任意识和公平合作的意识,从而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摒弃固有的错误意识,以培养学生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挫折和打击时的解决能力,不仅增进了师生彼此关系的和谐发展,也提高了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效率。

三、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延伸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的终极目的不是教师单纯地赐予知识,学生被动地听课,而是在于教师地引领和指导,学生由学习的受体变成学习的主体,促使其沉浸在知识的世界里,自由探索。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的老师,要主动创设适合初中生心理和学习能力的教学情境,并大力开展合作探究式的小组学习活动,以引领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学习,引导学生去体会自主学习和思考的全部过程,慢慢培育其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以延伸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有效唤起学生的自信心和满足感。

例如,在学习“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这节课时,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内容,把本文中的知识进行提炼归纳并板书,接着教师引出一个话题,如:“受到不公正的评价时,你该怎么办?”组织学生针对此类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探究和思考,在学生进行自主交流和探究时,教师负责一旁指导和纠正,并结合以往学习中的历史事件进行有效分析,如晏子使楚过程中,晏子是如何维护自己国家尊严的,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不同案例中维护尊严的不同方法,以帮助学生理解人格尊严权的具体内容,明确每个人都不得侵犯他人的人格尊严权,包括肖像权、名誉权、姓名权和荣誉权等。最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通过这种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延伸学生的思维渠道,以慢慢形成其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阶段必学的科目之一,也是重点培育学生思想品格建设不可或缺的学科。因此,广大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积极跟随新课标政策,依据现阶段初中生的心理特质以及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和探究心理,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和教学形式,灵活使用教材案例,以增强课堂学习的氛围,巧妙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观看相关法治视频,搭建和教学内容相匹配的课堂情景,并广泛开展合作探究式学习,延伸学生的思维管道,提升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为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水平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李一峰.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教学研究[J].名师在线,2018(33):44-45.

[2]唐宗隆.新课改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46):52.

有效课堂教学4

摘要小学道德素养以及法治观念相关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要将有效培养学生的日常道德涵养水平,强化生活中的法律认知观念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基于核心素养教育前提下开展的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相比以往的教学方式更能顺应小学生认知世界以及理解世界的发展规律。文章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实际教学现状,对基于核心素养相关课程内容教学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现状

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与中学、高中甚至大学期间相关课程教学工作的实施有着较大的差异。好奇心强、认知接受能力较低以及教育管理可塑性较强等,是小学生固有的成长特点。在思想道德以及法治观念的学习方面,小学生与其它阶段的在校学生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小学生对于其生活的外在客观世界基本上还处于懵懂的认知时期,在人生观念以及德育观念的形成方面基本还处于空白认知状态,这就进一步凸显了教师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性。

但由于我国小学教师在开展德育以及法治教育方面的实际教学经验较少,在相关教育活动开展方面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理论,导致在具体教学环节当中,教师的教学理论过于落后,教学内容设定的难度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各种突出教学矛盾的存在,严重抑制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成效。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思考

1.整合学科主题,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覆盖面积的最大化

道德与法治相关课程内容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不是一门单独设立的理论教学科目,其中涉及的教学内容不仅与学生日常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还与小学生正在接受和学习的其他科目有着一定的内在关联。这一鲜明的课程设定特征,就决定了教师如果想要在短时间内培养学生形成道德与法治的核心教学素养,就要实现自身相关知识内容教学工作的跨学科开展,使教学方式的应用和教学内容的设定不仅仅停留于课堂之内的道德理论化授课。

2.推崇体验式教学模式,实现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养成

相比对道德与法治理论性课业内容的背诵和记忆,小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在潜意识里形成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认知观念。将体验式教学模式应用到小学课堂之上,就成为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3.应用资源共享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还可以将资源共享的教学模式更好地结合应用到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以达到有效提升学生积极主动性、养成良好道德与法治认知观念的教育目的。举个例子,同样是在教师培养学生协同合作的德育认知观念时,教师可以在班级范围内划分协作学习小组,组织学生开展以“我们一起做”为主题的课堂动手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在讲解爱心折纸方式之后,让学生在小组当中与其他成员一起合作完成爱心的折叠任务。在实践环节过后选出折叠任务的优胜组,派出小组代表为班级内其他同学讲解通过合作互助获得优胜的游戏心得。通过折纸实践小游戏的开展,学生能够通过实践体会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并在深入体会团结合作的意义和价值的基础之上,实现自身道德与法治和核心素养的完善和发展。

4.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的核心目标

我们的课堂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时刻体现对学生们核心素养的关注,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在学科教学中,这是构建课堂新生态的基础。因而,我们在学科内容的选择、目标的设立上有目的有计划地落实,从学科特定内容出发,寻找到学科教学与核心素养的联结点、触发点、落实点。如在《生活面面观》的设计中,我们可考虑结合“健康生活”的核心素养要求,认真研究,梳理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目标,从学生的社会责任到身心健康的培养,从学会学习的能力到实践创新的能力都进行了认真的条分缕析,充分体现授课教师对于教材中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及所教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共通价值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教学单元内容的具体价值的准确把握。教学中,我们应充分着眼于《道德与法治》特有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在每项学习活动的设计中引导紧紧围绕“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的学科核心目标,明确每项活动设计的意图与指向,帮助与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从而为成为“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珍爱生命的人”。

5.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应重视课上合作交流

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重视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与要求,能更好地使学习成为一种合作关系,通过人际交往而进行的社会活动过程,它更有利于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即实现学生核心素养中的“社会参与”的能力。对于合作学习的重视,我们应深入地思考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如何提高课堂交流的效度。众所周知,《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随着学生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我们应引导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而小组的合作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合作学习时,我们应特别注意对合作学习的目的任务的要求、对小组的分工合作、职责的指导,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清楚自己的任务和职责,达到让每一个学生既有独立思考,又有合作学习与能力的提高,使每一次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其次,我们还应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质量也影响着课堂交流的有效性。我们的课堂应充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时空,让学生的认识从自己学习体验感悟出来,从实践中体验出来的,更好地引发个体与群体的思维碰撞。这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会出现有效的课堂交流,课堂才会呈现出了动态的生命活力,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三、聚焦核心素养,构建课堂教学的新生态

在社会教育教学事业不断繁荣发展的前提下,我国各个教学阶段各个科目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都呈现出了全新的发展形势。小学是学生成长以及认知的初期发展阶段,负责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的教师承担着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认知观念的教学重任。只有小学教师真正认识到核心素养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道德与法治观念中发挥的重要影响,才能采用科学的教学措施,提升教学质量。

核心素养时代的课堂需要教师不断思考课堂之于学生的意义与价值,转变自身角色,与学生分享学习与成长。当能力、情感等成为教师着重关注的课堂学习内容时,“就有了一个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教师与一群同样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学生之间的学习交往。教师将自己置身于学习之中,把学生“代入”共同学习的状态,教师可以有情感表达,可以有质疑和追问,更可以坦言自己的未知,甚至求教于学生,只有这样以学习共同体的身份出现的最本真的教师,才会真正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发现学生。”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必须聚焦学科核心素养,把“学科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聚焦“学科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大力推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变,真正“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匠心独运,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去粉饰、表真情、除平淡、显生机,真正使《道德与法治》课堂体现出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促进每位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更充分地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金亚慧.对课堂教学增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的几点思考[J].學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6).

[2]文圆.中小学德育课堂教学的思考——从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思想说起[J].学园,2015(2).

[3]张紫屏.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J].全球教育展望,2016(7):3-13.

有效课堂教学5

韩立福博士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我们现在所讲的课堂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课堂,是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目标的课堂。不管我们的教学观怎么变,教学理念或教学手段怎么更新,我们所关注的有效课堂和有效教学应该始终是不变的。也就是说,我们在关注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更应关注教学中人的生存状况,尤其是教师和学生的生存状况。追求有效教学的过程,其实质就是一个教师和学生互动生成、共同成长的过程。而有效课堂又是有效教学的重要载体,要实现有效教学就要利用好课堂40分钟,要把课堂教学的立足点放到学生身上,使学生乐于学,自主学,学会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培养:

一、兴趣的培养是提高有效性的前提条件

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对感知、注意具有指向性,它可以使人不知不觉地去观察、研究某种事物。有位哲人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某项事物感兴趣,就会主动地接近它、思考它,就会主动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这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

1、设计启发性问题,上好导语。上好一堂历史课,导语设计十分重要。古人云:“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历史课,如果有个好的开头,成功地导入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有个先声夺人的力量,将能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提高教学效率。

2、利用课本插图,增强直观性。形象生动的插图,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也容易接受。诚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它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发起热烈持久的情绪。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代表人物画像,有利于克服学生死记课本历史人名、地点、年代等单纯知识的枯燥无味,增强直观性、欣赏性,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

3、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是过去性;同时历史又是具体的,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人物的语言、思想、特定的心理活动,有遗址、遗物等,可见历史是生动、形象、具体的,其情景性强,但由于教材的简约性,使本来引人入胜的史实大为失色。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去创设情境,相应的情境氛围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信息。

4、史论结合,感受成功之愉悦。“史”作为历史材料,是反映历史本体的内容,“论”是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而得出的观点和结论,是有关历史本体的认识内容。当学生能自觉地、经常地和有针对性地把具体史料的学习与历史理论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就能感受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带来的成功之愉悦。从而体验到历史课的真正魅力,增强学习历史的内在兴趣。

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有效性的主要方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我们获取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理解和记忆陈述性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在讲解历史问题时要把分析问题的相关思路揭示出来,并使学生了解,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同类问题的时候也能用相关的方法去分析,这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实效的主要方法。

1、展示教师的思维过程,做好示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于传授基础知识,不能满足于如何去整理、归纳、总结历史问题,而且要把教法和学法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更要注意讲“我是怎样想的”、“还想到了什么”、“遇到类似的问题应怎样去想”等等。把教师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去体会、思考,并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2、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提高思维能力。学生运用方法解决学科问题的本领、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最终是在实践和训练的过程中在学生的头脑内部来完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并对学生的思维过程作出评价、剖析。若学生的思维过程无误,其思维与其他学生思维接近,就会给其他学生以启发,若思维有误,可针对其要害予以纠正,同样会给其他学生以影响。

3、让学生参与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要依靠多种教学形式来完成,特别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主动参与中实践教学双边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赞可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最有价值的本钱。”

三、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1、提出问题,引入自学之门。上课伊始,先提出一至两个能概括本课主要内容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通过思考,将本课内容进行简单概括。

2、有意设疑,促使自学深入。自学指导贵在设疑,学生创造精神,创造性格和创造习惯养成的核心是“疑”。疑应设何处?一般说来,设在讲课的开头、讲课的重难点、讲课的街接处、讲课的结尾以及教材中易使人乏味的地方。

3、联系比较,扩大自学的效果。联系比较可以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比较,同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比较,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比较,中国历史和世界史之间的联系比较,历史学科和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比较,历史演变和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比较。把历史上有关联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促使学生思维,形成准确、清晰、完整的历史概念。

4、能力训练,提高自学质量。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在自学过程中,必须把能力训练放在重要位置,通过能力训练,提高自学质量。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应着眼于训练,多问“为什么”,促使学生去思考、探索,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

综上所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从兴趣培养入手,使学生“乐学”、“想学”;要以思维能力培养为主要方法,使学生掌握程序性知识,激发学生“乐学”、“想学”的内在动力;要以自学能力的培养为主要途径,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真正学会学习。只要使学生“乐学”、“想学”、“会学”,就能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完成历史教学的目标。

总之,有效教学的实现依赖于有效课堂,而有效课堂的形成必须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才能更好的推进有效课堂,促进有效教学的实现。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0 2653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