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案分享精彩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七年级语文教案分享精彩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七年级语文教案分享【第一篇】
1.了解老王的不幸。
2.把握老王、杨绛及家人的善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体会“我”和老王的善良,领会“我”的平等观念。
2.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学会以善良体察善良、回报善良。
教学难点:
领悟“我”平等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品读法、合作探究法、谈话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1.通过预习,你能从文章哪一句话看出杨绛对老王的感情?
2、文章的最后一句话。
3、文中“幸运的人”指的是谁,“不幸者”指的是谁?
三、合作探究。
(一)认识不幸。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1-4段,完成下列表格,了解老王的不幸。
姓名性别职业。
身体状况。
家庭情况。
居住条件。
(二)寻找美德。
跳读课文1-16段,分别找出体现老王善良和我及家人善良的事件,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来。
(1)老王的善良。
第一件事:送冰(冰大价等,费用减半)。
第二件事:送钱先生去医院(不要钱,拿了钱不放心)。
第三件事:改装三轮(乘客不会掉落)。
第四件事:送鸡蛋、香油(不要钱,送我们)。
(2)杨绛及家人的善良。
(1)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
(2)送老王大瓶鱼肝油。
(3)老王再客气作者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4)关心老王的生计。
(5)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也给了钱。
(6)担心老王摔倒,对没请他坐下喝茶感到抱歉,心里不安。
(三)品味善良。
请同学们速读8-16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并在书上做好批注。
1.老王是在什么样的身体状况下给我送香油和鸡蛋的?
2.老王说了不要钱,为什么又接过了钱?他来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3.面对送香油和鸡蛋的老王,我有哪些反应和感受?
四、感悟情感领会主题。
杨绛给予老王的是同情,老王给予杨绛的是感恩。
老王需要的是真诚、平等和尊重!
五、拓展延伸。
1、国家、社会在行动。2、学校在行动。3、关注他们,我们当代中学生准备做些什么呢?请拿出纸笔写写。
六、结束语: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七、作业:1、课后练习三。
2、阅读《我们仨》。
七年级语文教案分享【第二篇】
一、教育学生懂得温故知新、学而不厌等道理。
二、初步学习“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顺接和转接。
三、背诵课文。
一、本文的教学特点和重点是:理解每一则的大体意思和内中蕴涵的道理;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意思;弄清课文中哪些是讲学习态度的,哪些是讲学习方法的。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是掌握“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顺接和转接。
三、当堂完成课文背诵。
四、学生初读文言文,注意避免在虚词上纠缠,以免枯燥乏味,丧失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五、安排二课时。
同学们已经懂得了不少有关学习的道理。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也有不少言论是谈学习的。今天,我们读了《论语》十则,一定会有新的收获。(板书课题)《论语》,读作l*ny(,“十则”,十条。
要求:
1.查字典,弄清下列各字的正确读音:愠、罔、殆、谓、哉、焉。
2.思考:《论语》是怎样的一部书?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3.查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加粗词语的含义。
明确:
1.愠y)n罔w3ng殆d4i谓w8i哉z1i焉y1n。
2.据“阅读提示”和课文注释回答。(略)。
3.“故”,旧知识。“愠”,怨恨。“厌”,满足。“倦”,疲倦。“善”,优点,好的方面。
1.课文里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
明确:谈学习态度的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谈学习方法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等。
2.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确: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阿拉文库…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学,指礼、乐、射、御四门课;习,指实习。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实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惫。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提示:表顺接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敏而好学、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转接的有: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思而不学、学而不厌。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不亦乐乎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默而识之思而不学则殆。
2.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敏而好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
3.根据“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归类。
(1)敏而好学。
(2)择其善者而从之。
(3)人不知而不愠。
(4)温故而知新。
(5)学而不思则罔。
表顺接的有:
表转接的有:
4.用现代汉语准确的表述下列语句的意思。
(1)不耻下问。
(2)默而识之。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何有于我哉。
5.简答题。
在从师这个问题上,孔子的意见怎样?
1.y@yu8y)nw3ngzh@d4i。
2.敏(资质),聪慧灵敏;厌,满足;诲,教诲,教导;习,实习;愠,怨恨,恼恨。
3.表顺接(1)(2)(4)表转接(3)(5)。
4.(1)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2)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3)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4)哪一样我能有呢!
5.孔子认为,几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自己老师的人。这样的人却不必是十全十美的人。他的优点,吸取过来;他的缺点,如果自己身上有,就加以克服。实际上,在孔子看来,任何有可取之处的人都是自己的老师,自己都应当向他们学习。
背诵前六则或前四则,讲大意,说体会。
1.学生自习后四则。
2.查字典、词典,弄清下列词儿的读音:诲、逝、好、夫。
联系上下文,理解以上四个词儿的读音和意义。
诲hu@教导教诲。
逝sh@流过过去。
好h4o爱好。
夫f&吧,语气助词。
孔子说:“仲由,教诲你知道它么?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啊。”
孔子说:“知道这个的不及爱好这个的,爱好这个的不及以这个为快乐的。”
孔子在河流上说:“流过去的东西也许像这个水吧,日夜不停止。”
孔子说:“我曾经一天到晚不吃饭,通宵不睡觉,因为在思考。但没有效果,不如学习呀。”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什么是真知?
明确:强不知以为知,不是严肃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是讳疾忌医,也是自我欺骗,很多人因此造成损失,乃至形成恶果。我们一定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这是为什么?你有这种体会么?
明确:这是学习心理的三个阶段:“知之”只是一般的“知”,并未养成强烈的欲望,未必能坚持学习,取得效果;“好之”便大有主动性,便有了感情和兴趣,便不以为苦;“乐之”则以此为乐,刻意追求,亦即由爱好成为志趣,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非达到最终目的不可,这才是学习生活上非智力因素的最高境界。
(同学们可以谈谈自己在学习上处于哪种境界,如何努力;也可以谈谈别人。厌学是学习的大敌。)。
3.看到流水就发出感叹,为什么?
明确:一方面,宇宙万物是时时刻刻毫无休止地运动发展,在催人奋发;另一方面,流水一去不复返犹如人的年岁,应当及时努力,创造业绩。(这种警句格言应当念念不忘。)。
4.为什么“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明确:实践才能出真知。书本知识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需要我们去学习,去研究。但是,单单学习书本知识还远远不够。这里说的学习,既指社会实践,也指书本知识,当然,对待书本知识也要具体分析,不能照单全收。
1.学生背诵课文并抄写。
2.积累以下词语:
诲逝昼寝是为夫尝。
3.就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写1篇短文(200字)。
七年级语文教案分享【第三篇】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雨场景。
2.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3.能结合课文,运用自己的语言,赏析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并真切描写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的。
学习重点。
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3、读课文2遍,想一想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把你的疑惑写下来。
课堂学习。
一、导入。
幻灯片展示学生预习中的主要问题,以1篇正面描写暴风雨的学生习作导入课文。
二、默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1.快速浏览课文,课文是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表现这风雨的?
2.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
字,却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
侧面烘托。
三、精读课文,学习写作技巧。
1.默读课文,说说你感受到了一场怎样的风雨?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并说说这些句子妙在何处。
我感受到了一场的风/雨,从文中句话中可以看出,它妙在。
幻灯片展示学生找到的句子,由学生个别朗读或者全班配乐齐读。
四、小练笔。
学了本文,你一定收获不少。请选择某一熟悉的景物(例如:夏天的烈日,冬天的寒风……)写一段话,100字左右,用上今天学习的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七年级语文教案分享【第四篇】
1、理解“自嘲”。
2、理解诗意。
3、学会自我调节,学习幽默的生活态度。
1、理解诗意。
2、学会自我调节,学习幽默的生活态度。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生有时候觉得很累,但是学会了自我调节,有一种幽默的生活态度可就不一样了。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鲁迅先生的《自嘲》来看看鲁迅先生是怎样进行调节的。
二、作者简介:
略
三、自嘲,是一种幽默的说话方式,一种幽默的生活态度,一种心理调节的方式,一种人生智慧的表现。生活中如果缺少了自嘲,也许这样的人生会很累很累。
四、学生自读诗。
五、研读与赏析:
1、讨论诗的体裁。明确:七律。
2、问题研讨:
研讨问题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这首诗中的名句,一直以来,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诗的,可从诗句含义、体现作者精神等方面谈。
(此句中的“千夫指”、“孺子牛”的所指历来有争议,这个问题既可以帮助正确理解诗句,又能在讨论中加深对鲁迅伟大人格的认识)。
参考:这两句诗是鲁迅风骨的生动体现“千夫”是指一切对他进行诬蔑、造谣、诽谤、压制、迫害、围攻的人,鲁迅对峙一概横眉冷对。而“孺子”作者的本意首先当指他的孩子子婴,以及合子婴一样的的千千万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幸福,他自讽自喻心甘情愿做埋头耕耘的牛。郭沫若同志在《鲁迅诗稿序》里赞美这一联道:“虽寥寥十四字,对方生与垂死之力量,爱憎分明;将团结与斗争之精神,表现具足。此真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这句诗是鲁迅爱与憎的`高度概括,是他伟大人格的真实写照。
研讨问题二:鲁迅为什么在这里剖析自己的情怀,他当时交了什么“华盖运”?
参考:鲁迅先生在北京时,由于坚决支持女师大爱国学生与校方及其后台北洋军阀政府的斗争,勇于和顶头上司教育总长章士钊以及现代评论派陈源等人展开论战,受到打击、诬蔑、围攻,运交“华盖”,他曾把自己那是的杂文集干脆定名为《华盖集》。后来他到了南方,同样受到国民党新军阀的压迫,依旧四处碰壁。他的新杂文集定名为《华盖集续编》,意为“年月虽改了,清新却依旧”(《华盖集续编。小引》)。
研讨问题三:“已碰头”、“破帽遮颜”、“漏船载酒”是什么意思,表现鲁迅什么态度?
参考:这是鲁迅对当时自己“运交华盖”处境的形象描绘和自嘲,表现他面对危难艰险而又从容不迫、潇洒舒展的人生态度。
参考:对这句诗的解释有多种,一说“最后两句是讽刺当时那些只顾自己舒适自在,不过问政治的人”。二说是讽刺国民党派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迁都洛阳,直到12月才迁回南京,作者写这诗时还没有迁回。三说“‘躲进小楼’再一次表达了鲁迅一贯主张的‘壕堑战’的思想。‘小楼’是掩体的工事,是前线的战壕。躲进小楼,乘机出击,是为了更好地保存自己,打击敌人,消灭敌人。”四说“‘成一统’意思是自成一统,与蒋家王朝针锋相对。‘小楼’虽小,但作为对敌斗争的一个前哨阵地,是与无产阶级整个革命斗争联在一起的。”
我们认为,当时鲁迅处在xxx派的迫害下,经常在躲避,所以躲进小楼成为我的一统天下,管他外界的政治气候有什么变化,这是“自嘲”,但又不限于自嘲,也是讽刺国民党派只知躲避,不管祖国已经陷在怎样危亡的境地。这两句,既是“自嘲”,又是借“自嘲”来猛烈攻击敌人,刺中敌人要害的一击,这才显出“自嘲”是革命的战斗。这两句跟“横眉冷对”一联作了有力的配合。
研讨问题五:题目《自嘲》该如何理解?
参考:向学生介绍“自嘲”
这类题目的来源,特别讲清鲁迅的自嘲自解痛前人的不同之处,前人是客嘲自解,鲁迅只称“自嘲”,这是命题的不同,前人借客嘲以鸣不平,借自解以占身份,鲁迅的诗则表明他对敌人的藐视,表明了他为革命事业战斗到底的决心。这也说明鲁迅在创作上不泥古、善创新。
六、背诵全诗。
七、作业。
布置作业:以《自嘲》诗中看鲁迅为题,写1篇感想。
七年级语文教案分享【第五篇】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概括课文内容。
2、学习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在熏陶感染中引导学生体味生命的意义,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教学重点:学习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一、导入新课。
2、提问:为什么她能够忍受这么大的痛苦?
3、请学生简单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阅读与概括。
1、快速阅读。
要求:默读、注意速度、抓住内容要点(教师巡视,解答学生阅读过程中的问题)。
2、概括主要内容。
文章写“我”和战友在利比亚的撒哈拉沙漠的一场遇险。
三、细读文本。
1、粗读课文后,你觉得“我”被困沙漠中,总的感受是什么?(痛苦)。
2、请用“——”划出我遇到的苦。
3、对这些痛苦,作者心情如何?请用“~~~~~~”划出表心情的语句。
具体分析过程中加强词句的朗读、赏析。
四、质疑探究。
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的含义。
1、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
2、我没有一点儿遗憾。我奋斗过,但我失败了。这对从事我们这个行业的人来说也很平常。不过,我总算是呼吸过海风了。(朗读、学生发表见解、教师补充纠正、朗读感受)。
五、拓展延伸。
1、故事背后的感悟。
《地震中最坚强的人》中的女孩为什么能忍受这么大的痛苦?
那是因为她心中有一种巨大的信念。因为她期盼着自己能够活着……。
2、走进作者。
这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1900年生在法国里昂。
1921年在法国空军服役。
1926年开始从事航空事业。
1939年参加抗德战争。
1940年埋头从事文学创作。
1944年执行第十次飞行侦察任务时消失于地中海上空,从此一去不返。
他就是被称为“蓝天白云耕耘者”的法国飞行员作家圣埃克絮佩里。
3、集体朗读文章结尾,感受作者的乐观、坚强。
七年级语文教案分享【第六篇】
1、了解小传特点,理清顺序。
2、品味俭省、平实的语言。
3、培养、提高学生网络环境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1.了解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解读鲁迅精神。
2.品味俭省的语言,感受含蓄情感。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父亲,他穷尽一生之力呵护着“十世单传的婴儿”,教给他在风沙扑面的世界上作为人的生存本领;有这样一位战士在他短暂的55年人生历程中“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有这样一位良师益友,他的爱纵贯了长幼,跨越了尊卑……….他是伟人,也是凡人。
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请在桌面上打开课件“鲁迅自传”)在你的心目中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请在空格中打上“你眼中的鲁迅”。)。
哪位同学想把你的评价展示给大家?
(“转播”学生评价,演示给大家,并作简要评价)还有不同评价吗?(再“转播”,再简评)下面请大家阅读上“名人眼中的鲁迅”。
“鲁迅眼中的鲁迅”怎样,请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去追寻他闪光的人生足迹。
二、明确学习重点、难点:
课前,大家已作了预习,你认为应确定怎样的学习重点、难点?
我结合课文确定了这样两个重点,请齐读。如果你还有补充请添补在下面“空格”内。
三、自主、合作、探究。
下面请让我们一起运用网络资源来研读鲁迅。
(一)整体感知课文。点击“自主、合作、探究”。
首先请自主朗读课文,并思考:
1、本文以为顺序,以为线索。
2、概括各段大意。
小结:
1、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思想转折为线索。
2、少年变故、青年求学、回国工作、著述情况。
(二)重点、难点突破。
我们已粗略了解了鲁迅的主要经历,请同学们按“shift键”进入“合作探究”,依据问题,再读课文,归纳梳理先生的人生足迹,窥探、感受先生的精神世界。
了解自传特点,追寻伟人足迹。
阅读课文,两人合作完成下面的任务:
梳理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的主要活动,并在文中划出有关时间和事件的关键词句。
品味含蓄语言,触摸伟人心灵。
1、联系你学过的课文,你能为鲁迅的童年补上“空白”?揣摩词语和标点,体会先生的感情,补上语言背后的“空白”。
2、鲁迅为什么不走乡间子弟的老路?
3、鲁迅为什么要选择学医?又是出于什么考虑决定弃医从文的`?
4、鲁迅回国后,为什么屡屡从这个学校辗转到另一个学校?
下面我们来共同关注大家“合作研究”的成果。
1、在“表格”内“单击”出现先生主要经历,请对照。(有无疑问?随机点拨)。
2、谁来读读第一段?你是怎样完成前2个问题的?为什么?
3、谁回答第3个问题。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翻页到“拓展延伸”,迅速浏览页面内容:
1.总结:我们今天学习了1篇名人自传。这篇自传以时间为顺序,选择生活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成文,不能面面俱到,要详略得当,分清主次。对关键的事件要交代清事情的原委,让读者看的明白,理解的清楚,更重要的是,我们从鲁迅先生的自传中了解了先生热爱国家、人民、求学进取、自强不息、追求进步、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鲁迅先生虽然并不生活在我们的时代,但他的精神有着跨越时空的永恒力量,激励我们为国家、人民而努力读书,不畏邪恶,正直自强。
2.扩展:为了让同学们对鲁迅先生有更多的了解,更好的认识学习先生身上高尚的思想、伟大的品格,请同学们将你课下搜集到的关于鲁迅先生的语萃、事迹讲给同学们听,要求同学们试着谈谈你从中得到的收获。全体同学准备好摘记本,将你认为同学们交流中有价值的材料记录下来。
七年级语文教案分享【第七篇】
人类正在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正在迅速地走进我们的生活。信息的传播要求我们熟悉各种新闻体裁。在本单元,我们不仅读到报道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的两则消息、运载火箭水下发射试验的录音新闻、去南极考察和为“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壮行的通讯。同时,我们还将让学生亲自体验新闻的制作过程,就一些热点的话题组织学生采访,写新闻稿,最后进行学生交流和学习成果展示。
1、了解新闻知识,查新闻发展史。
2、了解新闻形成过程。
3、了解新闻发行的载体。
4、学会采访,学会写消息、简单的通讯。
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
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激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2、了解消息、通讯的特点和一些基本常识。
3、体会新闻语言的简洁、生动、准确。
4、学习写消息。
5、学习网上搜索、阅读,通过网上.写作和别人交流。
6、熟悉新闻制作的过程。
7、掌握采访技巧,培养学生与人交际的能力。
8、体验新闻工作者的艰辛。
1、每人从报纸上剪几篇消息、通讯。
2、网上查找,了解新闻发展史及有关新闻知识(1课时)。
3、运用新闻知识,分析自己的搜集材料(1课时)。
4、课堂交流(老师指导)(1课时)。
1、整体浏览单元课文,各人选择其中1篇感兴趣的文章,体会新闻、通讯语言生动、准确等特点,了解课文报导的重大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4课时)。
2、单元语文活动——网上读写与交流,将自己从网上看到的新闻,挑选一则你认为最有价值的,加以概括提炼和分析,用e_mail发给同学、老师进行交流(2课时)。
1、学生自愿组成各个活动小组(7——8人),到电台、电视台、报社等地方参观新闻制作的整个流程。
2、我来当记者。
(1)每小组拟订一个采访话题,分头进行采访,
如:常州外来民工子女教育情况——采访教育局长。
常州教育发展前景——采访市长。
学校教育主动发展构想——采访校长。
等等。
(2)根据确定的话题,设计采访的问题。
(3)分组采访。
3、就采访的结果进行交流(2课时)。
4、体验劳动(走上街头卖报)让学生体验到每份报纸中凝聚了多少人的劳动。
1、每个小组编一张小报(1课时)。
2、进入聊天室,把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
七年级语文教案分享【第八篇】
1 知识方面:了解在人物塑造中对比、烘托等手法的应用,理解其表达效果。
2 情感方面:感受邓稼先在崇高民族理想的追求中所呈现出的人格力量和奉献精神,体会民族文化对人的滋养、孕育作用,激励同学们要树立个人追求的目标,树立民族责任感,培养爱国情感。
一、导入
二、研读文本
1、重点研读“邓稼先与奥本海默”部分
强调对比手法,对比的要点,对比的用意,对比的结论等,学习以对比突出人物特点的手法。
学会归纳总结,找关键句
2、重点研读“我不能走”部分
分析作者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用意是什么?
结合文本,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我不能走”这句话的。
体会《中国男儿歌》的壮美以及在文中的内涵。
三、回顾导语
在中国人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的历史大背景中,在大西北蓬断草枯的自热背景中,在与美国物理学家奥本海默的性格对比中,中国两弹元勋的崇高形象凸现在我们面前。
四、整体感悟
2、作者为何用如此多的篇幅凸现邓稼先的个性品质?(结合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一文)
五、作业
1、写读后感,说说我们得到的启示。
2、课外阅读杨振宁的《父亲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