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5篇】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5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第一篇】
组建应急管理部门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是科学的制度设计,可以实现应急工作的综合管理、全过程管理和应急力量资源的优化管理,增强了应急管理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但要实现善于统筹协调,创造性开展工作,勇于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市县应急管理的新路子,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观念不适应改革发展要求,个体融入新单位难。组建后的应急管理局是一个全新的单位,将分散在安监、政府应急办、公安消防、民政、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林业、地震以及防汛抗旱指挥部、减灾委、抗震救灾指挥部、森林防火指挥部等的应急管理相关职能进行整合组建,但不是一个职责、人员的简单叠加,而是要起“化学反应”。面临着人员及编制的划转,“老人”进入新单位的会考虑主体单位的接受情况,将面对新的领导、新的面孔,心里难予转变,要想彻底融入会是一个长期过程,同时存在不愿划转、不愿进入新单位的心态,不同程度导致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慢、工作推进慢的问题。
(二)人员身份结构复杂,同工不同酬易造成政令不畅。按照组建的主体单位安监部门实际情况,各县(市、区)均存在下属事业单位,笔者所在地县安监局有2个事业单位共19名事业编制人员,但这部分同志的工作岗位都在各个监管职能科室,多数担任科长或副科长,是全局的主要业务骨干。乡(镇、街道)从事安全监管工作的44名人员,43人为事业编制。但普遍经济待遇低,晋升职称难。至目前,县乡两级安监部门聘为中级职称的只有8人,占63名事业编制人员%。组建应急管理局后,在现行行政编制整体收缩、控编的政策下,可以预计只有再增加事业编制人员,预计整体事业编制人员会占到全局的80%左右。如没有良好的解决方案,会造成应急管理部门组建过程中人员紧缺,组建后人员流失严重,不利于应急管理事业发展。
(三)权威性不够,应急管理协调指挥难。目前,各县(市、区)安委办均设在安监局,但这只是一个议事协调机构,不具备上下级关系,履行综合协调职能更多的是依靠政府的安排,日常工作主要是统计、汇总安全大检查大督查材料,作为安全生产工作中各部门与政府的枢纽。组建后的应急管理局,除承担原安监局的安全监管职责外,最重要的是应急职责。延续现行做法,应急管理部门仍然承担安委会日常工作,届时可能导致职责一堆,管用的措施没有,只是名称改变,实质无变化,换汤不换药,一旦其他部门监管的行业发生事故,应急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平级,应急指挥综合协调作用难予发挥。
(四)应急救援环境差,救援调度困难。一是应急救援装备、设备、救援车辆严重匮乏。目前只有原省局解决的测距仪、粉尘测量、噪音测量、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等安全监管执法装备及办公设备。二是人员素质难于满足应急需要。当前的干部职工主要从事安全监管业务,对于应急方面的专业知识匮乏。三是办公场地紧张。应急管理部门组建后,部分县局特别是县面临办公场地紧张、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无法设置等满足新形势下工作需要的困难。三是未建立应急指挥系统。因网络环境差,各企业只建立了本单位的防偷防盗视频监控,未达到全覆盖,特别是生产经营的重要场所、关键环节未覆盖。全县只有煤矿企业建立了网络系统,其他企业没有联网互通,建成全县统一的应急指挥系统,应急指挥无法实现视频调度。
(五)体制机制不顺,人员及职责不对应。当前,受人员编制限定,在安全监管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县乡两级安全监管部门人少事多,乡级更是“上面千把锤、下面一根钉”的局面。往往上级部门多个科室对应县局一个科室,疲惫应付,工作效率低下。
二、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的意义。组建应急管理局后,应加强干部职工的教育管理,树立政治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大局意识,充分认识改革发展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是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局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要勤学勤做、交心谈心、互帮互助、以身作则,当好干部职工的表率,耐心细致的做好职责转隶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尽快熟悉工作环境、熟悉工作职责,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投入到应急管理事业中。
(二)解决干部职工经济待遇,激发干事创业的激情。建议全市一盘棋,统一制定规划,不能“各吹各打、各显神通”。一是严格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将全省安全生产监管机构确定为政府行政执法机构的通知》文件精神,将应急管理部门确定为行政执法机构,参照司法部门等级,解决应急管理部门经费和干部职工相应的津补贴。二是认真对待、合理解决原安监局非执法机构以外的下属事业单位的撤并;三是将县级安全生产执法机构列入参公管理事业单位;四是建立市级中级评审委员会,解决县乡应急管理部门事业编制人员的职称晋升难问题,更多的吸引人才进入应急管理部门。五是出台应急管理值班值守制度,明确值班的时段、责任及相应的待遇规定,不能“饿着肚子值守”。
(三)强化政府对应急管理事业的领导,增强应急管理指挥能力。一是建立双主任制的安委会领导体制。进一步落实《地方领导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和《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规定》,安委会由党委主要负责人和政府主要负责人同时担任,政府常务副职分管应急管理部门,安委会副主任由政府副职担任,党委常委履行安全生产“一岗双责”。二是建立应急管理(安全生产)例会制度,每季度由安委会至少召开1次会议,定期听取、研究解决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将应急管理干部职工列为同级党委政府年底关爱慰问的对象。四是修订完善市县级综合性及行业专项应急救援预案,将应急救援知识列入党委宣传的重要内容,广泛宣传普及公众应急救援(安全生产)知识。
(四)加大投入,确保应急管理所需装备设备。一是在县级财政预算应急管理部门公用经费的基础上,省、市应急管理部门从系统角度列出县、乡两级应急救援装备、设备、车辆等物资并配备到位。二是针对各县(市、区)原公安消防大队办公场所宽泛的条件下,建议统筹考虑将应急管理局办公设在消防大队或出台鼓励性政策,上级应急管理部门补助一定资金由县级自行解决。三是设立相应科室,建立急救援大网络、大数据、大系统,分批由市级统筹建立覆盖县、乡、企业(灾害点)的应急救援指挥系统。
(五)理顺市县乡三级应急管理体制,确保有机构理事,有人员办事。一是合理设置领导职数。新组建的应急管理局领导职数应不低于10名,其中局长1名、副局长9名;二是对应省局处室,设立相应科室及对应职责,结合实际略作增减。笔者所在地应急管理局拟设立如下科室:1、办公室(职数10名,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4名)。负责机关日常运转,承担信息、安全、保密、信访、政务公开、重要文稿起草等工作;负责各种会议的组织、筹备、后勤保障以及承担各种综合信息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等工作;承担有关经济政策和贯彻落实,推动应急重点工程和避难设施建设,负责部门预决算、财务和资产管理、内部审计工作。2、行政审批科(职数5名,其中科长1名)。组织起草有关应急管理(安全生产)方面的文件、规定;承担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和行政复议、行政应诉等工作。集中办理行政审批事项,落实应急管理系统推进“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工作。3、新闻宣传和教育培训科(职数3名,其中科长1名)。承担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新闻宣传、舆情应对、文化建设等工作,开展公众知识普及工作;负责应急管理系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协调、指导应急救援队伍教育训练、培训工作;负责指导企业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培训工作;4、组织人事科(职数2名,其中科长1名)。承担党支部日常工作,指导应急管理系统党员干部党的建设、组织建设、思想政治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工作。负责局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干部人事、机构编制、劳动工资等工作。5、灾害应急救援管理科(职数5名,其中科长1名)。组织编制全县应急体系建设并组织实施;组织编制县级总体应急预案和安全生产类、自然灾害类专项预案并负责各类应急预案衔接协调,承担县级预案演练的组织实施和指导监督工作,承担县级应对一般性灾害指挥部的现场协调保障工作;协调指导各乡(镇、街道)及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建设,组织指导应急管理社会动员工作;建立重大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和评估论证机制,承担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工作,组织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调查评估;组织编制应急物资储备规划和需求计划,组织建立应急物资共用共享和协调机制,组织协调重要应急物资的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承担救灾款物的管理、分配和监督使用工作,会同有关方面组织协调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因灾毁损房屋恢复重建补助和受灾群众生活救助发放工作;指导城镇、农村、森林消防工作规划编制并推进落实,协调指导森林火灾扑工作;组织协调水旱灾害应急救援工作,协调指导重要江河湖泊和重要水利工程实施防御洪水抗御旱灾调度和应急水量调度工作;组织协调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指导协调地质灾害防治有关工作,组织一般性地质灾害应急救援;负责应急管理、安全生产事故统计分析工作;依法承担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工作,监督事故查处和责任追究情况,组织开展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的调查工作。6、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安全监督管理科(职数5名,其中科长1名、副科长1名)。负责化工、医药、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依法监督检查相关行业生产经营单位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情况,承担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综合工作,组织指导危险化学品登记,指导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监督管理工作。7、安全生产基础科(职数5名,其中科长1名、副科长1名)。负责非煤矿山(含地质勘探)、冶金、有色、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烟草、商贸等工矿商贸行业安全生产基础工作,指导监督相关行业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等工作;8、科技装备科(职数3名,其中科长1名)。承担应急管理、安全生产的科技和信息化建设工作,规划信息传输渠道,建立健全自然灾害信息资源获取和共享机制,拟定有关科技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承担局机关自动化办公、电子设备、救援装备的购置、建设、维护、保养等工作。9、综合协调科(职数5名,其中科长1名、副科长1名)。承担县安委办日常业务工作。组织协调安全生产委员会成员单位开展安全生产专项督查、隐患排查治理和专项整治工作,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有安全生产主管部门的公路、水运、铁路、建筑、消防、工业、农业、林业、水利、电力、军工、民爆、特种设备、旅游、教育、邮政、电信、体育、气象等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组织起草安全生产有关规定和制度。二是保留原安全生产监察执法大队(5名,其中队长1名、副队长1名)。承担非煤矿山、治金、有色、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烟草、商贸等工矿商贸行业安全生产执法工作,依法监督检查有关行业生产经营单位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情况,负责安全生产执法综合性工作,负责各年度执法计划编制,指导各乡镇(街道)执法队伍建设和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三是成立应急指挥中心(职数10名,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3名)。承担应急值守、政务值班等工作,拟订事故灾难和自然灾害分级应对制度和机制,发布预警和灾情信息,衔接有关救援队伍参与应急救援工作。四是乡(镇、街道)单独设置应急管理机构,履行应急管理职能职责;五是积极争取合理的编制数。根据上述科室的设置、局领导职数及乡镇实际工作情况,应急管理局总编制争取到68名,每个乡(镇、街道)争取6名,合计应不低于140名,才能满足应急管理工作的需要。
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第二篇】
从事应急管理办公室工作一年多来,经过自学、参加自治区应急管理专职人员培训班学习以及参观兄弟县市应急管理工作经验,对应急管理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考核及自查,发现各级领导干部及群众对应急管理概念不清、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工作不力的问题普遍存在,关于如何做好我县应急管理工作,谈谈个人的几点建议:
一、充分认识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
应急管理工作是各级政府的职能所在,涉及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自古以来各朝各代、各国政府都在开展着应急管理工作,只是一直以来没有做出应急管理这一提法。进入21世纪,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危机,如“9•11”事件、非典暴发、禽流感流行以及印度洋地震海啸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加强重大危机应对工作势在必行。自2003年非典型肺炎发生以后,国务院专门设立了应急管理办公室,相继于2006年各省、(市)县也按照要求成立了应急管理办公室,但值得思考的是,各级各部门普遍对应急管理工作认识不够到位。应急管理是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加强应急管理,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体现。通过加强应急管理,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可以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意识,最基本就是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公共管理能力。这就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居安思危,从我做起,增强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
二、健全机构、配强队伍,提高从事应急管理的本领。
干工作必须从抓健全机构、配强队伍入手,那就要明确领导机构,确定专职人员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真正解决有人办事的问题。根据上级精神,县乡两级均能够及时调整充实应急管理委员会领导机构,但普遍没能配齐配强专门从事应急管理工作的专职人员,尤其是有的乡镇、部门根本没有人负责应急管理工作。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必须从规范应急管理机制,理顺体制入手,县乡两级要建立有效的应急管理机构,配齐配强应急管理办公室人员;各部门(单位)要明确分工,确定应急管理工作责任人,配齐应急管理专兼职工作人员,明确责任。同时加强县乡两级应急管理领导干部及专兼职人员业务培训工作,每半年开展一次业务培训,提高应急管理专业知识的业务技能。规范应急管理工作程序,形成上下联动、步调一致、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三、加大应急管理工作投入,解决无钱办事问题。
领导重视,加大工作投入力度,是确保一项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应急管理工作关系政府职能行使的全局,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是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最直接体现,也是检验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以及践行党的宗旨意识的最有效途径。防范未然、居安思危,最关键的就是加强应急管理工作。作为我们这个旅游县城,边疆县城,自然环境以及基础建设相对滞后的条件下,加强应急管理工作至关重要。按要求配齐办公设备,做到“有办公场所、有值班室、有应急指挥车、有传真机、照相机、摄像机、密码柜、文件柜”;同时在人手一台电脑的情况下配备一台中转专用电脑,确保机密安全。另外,将应急管理办公经费列入县财政年度预算,确保应急管理工作经费足额按时到位,解决无钱办事的问题。
四、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各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应急知识普及率。
应急工作最终目的是预防和避免突发事件发生,减少灾害损失,确保社会安定、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那么最直接最关键的就是要提高全民应急能力,增强全民应急意识。这就要求各级政府班子带头、各级应急管理委员会带头学习应急知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大力进行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为主要内容的应急管理知识及应急常识宣传;编制图文并茂的应急知识(应急自救互救常识)宣传册,下发各乡镇、各社区、各村、各单位,向法制工作“六进”一样,做到应急管理“进机关、进学校、进单位、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特别是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增强公众的危机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使应急知识宣传工作不留死角,达到应急常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切实提高应急管理知识的普及率,增强全县人民应急处突的防范意识。形成全民动员、预防为主、全社会防灾减灾的良好局面。
五、认真细致地做好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和应急演练工作。
应急管理是对突发事件的全过程管理。根据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发生和善后四个发展阶段,应急管理可分为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四个过程。应急管理是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可经概括为“一案三制”,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急机制、体制和法制。应急预案指面对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重特大事故、环境公害及人为破坏的应急管理、指挥、救援计划等。它一般应建立在综合防灾规划之上。其几大重要子系统为:完善的应急组织管理指挥系统;强有力的应急工程救援保障体系;综合协调、应对自如的相互支持系统;充分备灾的保障供应体系;体现综合救援的应急队伍等。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的操手,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平台。只有编制出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才能保证突发事件一旦发生时,各部门各系统间行动有序,达到快速高效地处置,最大限度减少损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目的。目前,虽然各级均制订了相应的应急预案,但编制预案时普遍存在照搬照抄的现象,或是制订预案时不能真正发挥专业人士作用,往往是由秘书或工作人员闭门造车私下拟订后,草草了事。普遍不能够结合本区域实际制定,致使预案缺乏操作性。另外,制订的预案又不能够及时进行演练检验,及时查找问题进行修订,使制订的预案缺乏时效性。为真正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切实使预案发挥应有的作用,起到应有的效果。各级、各部门必须针对本地实际情况,分析各类突发事件形成的原因、演变的过程、以及当地地理、可利用的自然资源及人力等多方面因素,制订切合实际的有效预案,并通过业内人士分析讨论,形成完整的专项预案后,按年度情况分析推测,每年选择两三套以上的预案进行演练,针对时间、自然环境等情况的变化,及时对预案进行修订。使预案随时能够经得起突发事件的检验,达到关键时刻能够用得上,起作用的要求。
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第三篇】
一年来,公司安全生产工作,始终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牢固树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认真贯彻上级有关安全生产工作的会议及文件精神,遵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到人、不留死角”的安全生产工作原则,在公司范围内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及整改活动,积极开展了“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体系,建立健全安全岗位责任制,探索制定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监督检查。进一步促进我公司工作的开展,将20XX年年度安全生产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健全制度,明确职能,落实责任,确保安全生产工作有序开展。
公司领导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常年都将其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进行研究部署、制定目标、明确重点、细化实施。年初,按照职责分工调整了安全生产领导机构及其组成人员,建立了分管领导ab角制度,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全员“一岗双责”制,在原有基础上健全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健全了安全生产机构及职能,明确了安全生产职能机构工作职责,制定了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要点,把安全生产责任层层分解落实,与各科室签订了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及时召开每月的安全生产工作例会,部署下达安全生产工作目标任务,明确本行业安全生产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任务和重点,确保了安全生产工作有序开展。
二、完善体制、明确责任,切实强化安全安全监管
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及时召开安全工作会议,对班子成员职责进行明确分工,明确职责,落实责任,要求各成员切实担负起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管理、督查、检查责任,为公司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障;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层层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在去年的基础上对安全生产责任书的考核内容和考核实施细则进行了充实和完善,把安全生产工作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到人、不留死角”的安全工作网络格局,为强化安全保障责任,营造和谐工作环境,防止责任性事故的发生,提供了措施保障。
三、积极响应、群策群力,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活动
1、安全隐患治理年活动的开展情况,一是认真制定方案。结合现场工作实际,针对易出现问题的隐患重点环节、重点部位,制定了体实施方案。二是严格落实责任。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和“分工负责制”,安委会承担了隐患排查治理的义务和责任,各成员结合个人分工情况积极主动的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做到了不走过场、不留盲区、不留死角。三是加强隐患的治理和监控。对排查掌握的事故隐患,都立即下发隐患整改通知书,按照责任、措施、资金、时间、预案“五落实”的要求,已经全部整改到位。
2、安全生产月活动的开展情况
在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中,公司按照上级檔精神的安排部署和要求,围绕“加强安全法治,保障安全生产”的活动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安全活动。组织开展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学习培训,进一步完善生产事故及险情应急救援预案,补充应急救援设备、设施,做到安全生产防患于未然。
四、加强宣传,广泛动员,切实增强安全生产意识
1、积极部署,广泛动员。领导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把安全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细、抓实。始终坚持安全例会制度,及时传达上级檔精神,了解各班组安全生产情况,查摆问题,将各类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2、强化培训,增强意识。为提高公司的安全管理水平和安全意识,积极开展了安全基础知识、技术技能和安全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教育工作,重点学习了新《安全生产fa》,并对学习情况进行了答卷测试,提高了全站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有效的防范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3、加大宣传,强化防范。公司认真组织,周密安排,加强教育,扩大宣传,确保目标、措施、任务落到实处。在施工区和生活区显著位置悬挂安全生产隐患防范和专项整治的条幅,努力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增强安全生产防范技能。
五、强化措施,突出重点,扎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1、认真做好节假日值班工作。严格实行节假日值班制度,坚持领导带班制,做到定人、定车、定岗,切实做好节假期间值班工作,加强巡查力度,做好节假日期间安全保卫工作。
2、认真做好夏季“四防”工作。一是防高温。购买了夏季防暑、防虫用品,及时发放到每一位职工手中,防止职工高温中署;二是防汛。为切实作好汛期的安全防汛工作,成立了防汛领导小组,制定了防汛预案,购买了雨季防汛物资;三是夏季防雷电;四是防台风。面对夏季有可能出现大风天气,我公司对施工区的标志牌、宣传牌进行了检查加固,防止台风天气造成倾倒、损坏现象的发生。
3、认真做好车辆驾驶员的安全教育工作。一是利用安全会对驾驶员进行交通安全教育,严禁车辆驾驶员班前饮酒,提高安全交通意识,二是对车辆的方向、制动、传动、车容车貌进行专项检查,确保运转正常,不带故障出车。三是确保驾驶员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在炎热夏季安排好司机的休息,在行车中能够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杜绝疲劳驾车现象的发生,确保行车安全。
2018年度的安全生产工作已经结束,同时也为今后的安全生产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高度认真履行职责,加大措施,强化管理,把安全生产真正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继续狠抓2018年度安全监管工作,持续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继续保持我公司行安全生产形势的平安稳定发展,为圆满完成全年的各项工作而不懈努力。
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第四篇】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应急办的精心指导下,我县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要求,紧紧围绕全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大局,积极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体系,提升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有效地减少了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突发事件的影响,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在县有关部门、企业等社会各方面大力支持推动下,我县应急预案体系不断完善,各级应对突发事件预案体系已经形成,并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众多领域已进入突发事件频发的高风险时期,应急管理工作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我们必须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强化应急管理意识。为此,就全县应急管理工作谈几点建议。
一、我县应急突发事件工作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应急管理工作明确责任,狠抓基础,强化落实,建立了较完备的应急预案体系,应急管理体制初步建立,应急机制不断完善,应急保障能力得到加强。但不可否认,全县应急管理工作还存在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基层基础工作薄弱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加大对应急管理经费的投入,强化基层基础工作,促进各级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一)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不断加强。进一步完善了应急管理工作机构,明确由县人民政府分管安全生产工作副县长分管应急管理工作,应急管理办公室设在县人民政府办公室,负责协调开展全县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切实做到“认识、组织、人员”三到位。通过加强协调、整合资源,设立了交通、水利、卫生、民政、治安等多个专项应急管理工作组,逐步形成以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系和高效运转机制。全县12个乡镇(街道)都成立了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落实行政“一把手”负责制,把应急办与党政办合署办公,分管副职具体抓,设3-5名专职人员负责安全生产与应急管理工作;同时,全县194个行政村都设立了信息员,为实现“信息早报告、苗头早预防、隐患早排除、矛盾早化解、事件早处置”的目标,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应急预案体系逐步修编和完善。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不留死角”的原则,结合工作实际,新修订《**县煤矿事故应急预案》、《**县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县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县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和《**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制定了《**县道路交通安全应急预案》、《**县粮食应急预案》、《**县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县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各乡镇(街道)及相关职能部门结合辖县实际情况、职责范围,都制定了《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完善了部分专项预案。
(三)加强应急演练,提高预案可操作性。坚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专兼结合、整体联动”的原则,抓好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演练。全县共建立治安巡逻、公共卫生、森林防火、矿山救援、疫病防治、抢险救灾、专职消防等应急救援队伍,应急力量1500余人。交通、消防、环保、卫生、气象、城建、电力等部门和大土河公司、东江煤业等企业储备了大量运输工具、防毒器具、五金工具、医疗器械、防护用品等应急救援物资。同时,加强对应急人员开展各类知识讲座和技能培训;督促并配合企业组织各类应急预案专项演练。通过对设定事故的成功演练,校验了应急队伍的实战能力和救援水平,促使其熟练掌握应急运行程序和处置方法。
(四)注重宣传普及,提高群众应急意识。通过网络微信平台、报刊、大屏幕、图版等方式,以及深入推进应急知识进社县、进学校、进企业活动,向广大群众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增强人民群众的忧患意识、自救和互救能力。为贯彻落实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山西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等相关应急管理法律法规,提高公众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在“安全月”、“防震减灾宣传周”等活动期间,组织宣传活动,散发宣传资料。同时,利用各类媒体、宣传条幅和版面等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应急救援方面的知识的宣传,为应急救援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民众基础。
(五)严格风险预防,加强隐患整改落实。牢牢树立“预防为主、预防与处置并重”的应急管理理念,突出事前的防范和整治,把风险隐患排查及整改作为一项常规工作,经常性、长期性地开展。结合近几年工作实际和安全生产工作重点,制定了《**县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实施意见》、《**县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防治工作方案》等,每年都针对性的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制定方案措施。对各企业可能存在的重大危险源进行了详细排查,认真进行了登记、建档、评估、备案和监测监控等工作。去年按照国务院、省市安全生产大检查安排部署,我县高度重视,迅速组织开展全方位领域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全面登记风险隐患类型、形成原因、责任主体、应急资源能力和负责领导及联系人等基本情况,进行登记汇总、装订成册、建立台账。
(六)加强应急值守,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严格执行《突发事件报送及处置制度》、《应急值班指导协调检查制度》和《应急协调联动工作制度》等应急管理制度,应急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坚持实行由领导班子成员带班值班制度,完善24小时值班工作机制,把工作任务落实到了具体人员,把政务值班和突发性事故事件处置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保持24小时信息畅通,坚持突发性事故、事件在接报后第一时间向县领导报告,重大事故直接向县政府主要领导报告,确保了县委、县政府处置重大紧急情况时指挥有力、应对从容、及时有效。
二、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我县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把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把保障广大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己任,把应急工作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紧密联系起来,积极主动地、全力以赴开展好各项应急工作。
(二)开展应急演练是提升应急处置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做好日常突发事件监测和物资储备的前提下,我县积极组织开展综合应急演练,及时查找存在问题与薄弱环节,不断提高应急指挥、信息沟通、组织协调以及广大群众应急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水平等综合能力。
(三)加大宣传力度是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保障。突发事件中遭受侵害、损失较大的往往是基层群众。因此,我县切实加强应急舆论宣传工作特别是对基层群众的宣传,努力提高广大群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形成了全民动员、预防为主、全社会防灾减灾的良好局面。
(四)加强督导检查是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关键。我县根据不同时期灾害发生的特点,加强定期不定期地督导检查,全面准确掌握辖县灾害的种类、分布情况,提高前期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确保突发事件一旦发生,能够有效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转、及时处置。
三、当前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工作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各基层单位工作人员应急管理工作水平整体不高,能力参差不齐,对应急管理理念理解不透,对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预案概念不清,造成部分应急预案与实际结合不紧密,缺乏可操作性。企业应急队伍种类不全,装备不足,技能掌握不精。同时,应急物资分散且装备落后,救灾物资准备不充分,还处于较低水平、低标准阶段,影响到实际救助能力。
二是应急专家人才非常缺乏。县各类应急管理专家和救援专业技术人员过度缺乏,县应急专家队伍、义务救援队伍及志愿者服务队伍的建设未能有效开展,应急项目规划和预案大部分没有经过专家论证,欠缺科学性。
三是财政应急资金明显不足。由于财政资金压力,县应急物资、避难场所和应急指挥信息平台等基础条件薄弱,救援装备落后,应急处置基金未设立,应急演练的规模小、类别少,应急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由于经济下滑,企业效益不景气,导致企业自身应急工作经费投入不能完全到位。
四是社会公众责任意识薄弱。由于社会舆论影响和宣传教育的缺陷,“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氛围还未真正形成,社会公众缺乏主动参与应急管理活动的意识,群众参与意识不高,应急处置社会动员机制难以有效开展。
五是部分企业负责人意识差。安全意识、应急意识麻木,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对应急管理管理工作不够重视,自身应急设施及装备不完善。由于部分企业内部发展环境差,留不住人才,致使企业在管理结构中缺少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和应急管理专业人才,需要形成长效的培训演练机制。
四、进一步强化我县应急管理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努力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制。进一步规范全县各类应急机构的科学设置,做到机构到位、人员到位、工作到位。同时,开展全县应急机构重新登记、备案工作,形成组织机构网络,健全管理体制、明确职责任务,真正形成“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
的应急管理体系,做到登记在册,心中有数,建立“统一指挥、反应迅速、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体制,确保平时有管理,紧急情况发生时能调能用。抓紧推进县政府应急总指挥平台系统建设,提升应急决策指挥能力,整合各部门应急指挥平台,实现各平台之间及与县总指挥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最大限度保证应急指挥及时、迅速、有效。
(二)大力构建全县应急预案体系。进一步扩大应急预案覆盖面,加快镇、村两级和中小学校、重点企事业等基层单位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和完善工作,促使应急预案更符合实际,操作性更强;加强督促检查,指导各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不断修改完善,做好预案备案,建立台账,加强预案管理,建立全县预案体系。在应急演练和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进一步总结经验,修订完善应急预案,使应急预案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和实用性。
(三)竭力推进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坚持“专群结合”的原则,制定应急队伍建设等相关方案,充分发挥公安、消防、卫生、民兵等队伍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骨干作用,加强专业救援队伍建设;组建县应急专家组和应急志愿者队伍;探索、创新基层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思路,切实发挥镇级派出所、联防队员、医务人员、民兵组织和社会保安的作用,组建镇级综合应急队伍;动员各村
(居)委和企事业单位,积极发动社会一切可用力量,做好基层应急队伍组建工作。同时,加强应急队伍管理,配备必要装备,强化培训演练,强化协调联动,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应急培训学习,提高人员素质及综合应对和紧急处置的能力,抢建统一高效、上下联动、协调一致的应急救援体系。创新培训方法和模式,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邀请知名专家做应急管理方面的报告、讲座,对广大领导干部进行普适性宣传教育,组织应急管理人员到外地参加专题性学习和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和做法。
(四)尽力提高应急救援保障能力。按照合理布局、资源共享的原则,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大力规划建设应急保障基础性项目,加快建设应急物资仓库,储备足够的救援物资;配备专业救援队伍的抢险救灾设备;设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基金,为开展应急抢险救援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同时,结合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搞好村镇规划,合理避让隐患县域,加强辖县抗御常发性突发事件的基础设施及避难场所建设,提高村(社县)自身防灾抗灾能力,加强公共卫生设备设施建设,防止农村疫病的发生和传播,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督促企业加大应急经费和应急物资储备、应急设施设备、应急演练等方面的投入。
(五)着力深化应急知识宣传教育。进一步加大《突发事件应对法》和《条例》的宣传力度,落实好部门职责任务,强化企业落实好主体责任。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印发宣传单、张挂标语等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特别是在“安全生产月”、“防震减灾宣传周”等活动期间,针对各类易发公共事件,面向广大社会公众,广泛深入开展应急管理知识宣传教育,营造人人都是应急安全员的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氛围,全面提高我县各级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水平。
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第五篇】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需要,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和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需要。今后几年,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入科学轨道,建设和谐广东的关键时期,各种传统的和非传统的、自然的和社会的安全风险将交织并存,应急管理工作形势依然严峻。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24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52号)精神,落实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通知》(粤府〔2006〕16号)要求,进一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落实和完善应急预案为基础,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科学应对,充分依靠人民群众和法制、科技,把应急管理水平作为检验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标准,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维护社会稳定,为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和实现全省人民富裕安康提供保障。
(二)工作目标:从2007年起,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创一流,争当全国应急管理工作排头兵。“十一五”期间,建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落实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领导责任制,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完善应急管理的政策法规,建设突发公共事件预警预报信息系统和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军地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二、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规划和“一案三制”建设
以《广东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为统领,以“一案三制”为工作重点,不断完善各类应急预案,着力进行应急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
(一)编制、实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依据《“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和《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加快编制并组织实施《广东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优化、整合各类资源,科学指导各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各地、各有关单位要在《广东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指导下,编制、完善本地区、本单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要做好各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统筹规划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
(二)深化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各地、各有关单位要按照粤府〔2006〕16号文的要求,抓紧编制修订本地区、本行业和领域的各类预案。各基层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和完善本单位预案,明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防范措施和处置程序。力争到2008年底,全省建立覆盖各地区、各行业、各单位的预案体系,并做好各级、各类相关预案的衔接工作。要加强对预案的动态管理,不断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经常性地开展预案演练,特别是涉及多个地区和单位的预案,要通过开展联合演练等方式,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
(三)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
省人民政府是我省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关,省有关部门和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各自职责,具体负责相关类别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要强化职责,充分发挥在相关领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作用。省政府应急办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补不足”的作用,为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当好参谋助手。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要根据粤府〔2006〕16号文要求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明确应急管理的指挥机构、办事机构及其职责。要加强各地、各有关单位以及各级各类应急管理机构的协调联动,积极推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加快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建设。研究建立保险、社会捐赠等方面参与、支持应急管理工作的机制,充分发挥其在突发公共事件预防与处置等方面的作用。
(四)完善应急管理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积极、主动做好《突发事件应对法》公布后的贯彻实施准备工作,抓紧研究制订与《突发事件应对法》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进一步强化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要切实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三、进一步加强“一网五库”建设
“一网五库”建设是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基础,是衡量应急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要把“一网五库”建设作为应急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积极推进,动态管理。
(一)加快应急管理工作联络网建设。
无障碍联通是提高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时效性的关键环节。各地、各有关单位要在2007年10月底前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工作网络,并指定专人负责,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更新相关资料。
(二)加快救援专业队伍库建设。
救援专业队伍是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主力军,能否及时调遣,直接影响突发公共事件的成功处置。要深入调查、全面掌握各类救援专业队伍的主管单位、分布情况、队伍规模等,逐一建档,适时组织综合培训和演练,确保“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三)加快救援物资库建设。
要分类、逐一摸清救援物资的分布和储备情况,掌握相关救援物资的生产能力,实现各类应急物资综合信息动态管理和共享,确保应急物资发挥最大效应。
(四)加快应急管理专家库建设。
坚持“行政专家”和“业内专家”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专业特长和技术优势,有利于成功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各地、各有关单位要参照省政府建立应急管理专家库、成立应急管理专家组的做法,结合实际,建立相应的专家库。
(五)加快应急管理法规库建设。
按类别、分层次收集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及时、准确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提供决策依据。
(六)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典型案例库建设。
认真收集、整理2004年以来发生的与本地、本单位相关的较大、重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案例,为今后处置类似突发公共事件提供借鉴。每一案例要包括发生原因、采取措施、处置过程、主要经验、存在问题、意见和建议等相关内容,必要时增加专家的意见。
四、进一步做好突发公共事件防范工作
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要做到预防与处置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实现由被动应对向主动防范转变,推进源头管理工作,努力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置。
(一)开展风险隐患普查和监控。
开展风险隐患普查是预防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关键。各地、各有关单位要组织力量认真开展风险隐患普查工作,全面掌握本行政区域、本行业和领域各类风险隐患情况,并做到边查边改,把整改工作贯穿于普查全过程;要建立分级、分类管理制度,落实综合防范和处置措施,实行动态管理和监控,加强区域之间、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对可能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风险隐患,要组织力量限期治理,特别是对位于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区的高危企业,以及不符合安全布局要求、达不到安全防护距离的企业,要依法采取停产、停业、搬迁等措施,尽快消除隐患。要加强对影响社会稳定因素的普查,认真做好预警报告和快速处置工作。各基层单位要经常开展风险隐患普查。加强对重点隐患,特别是洪涝、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地区和危险品仓库、“城中村”以及“多合一”建筑等的监管力度,落实监管人员责任,及时解决存在问题。
(二)强化信息报告和预警工作。
特别重大、重大、较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事发地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要按照省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的通知》(粤府办〔2006〕71号)要求,及时、准确地向省人民政府报告。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报告工作制度,明确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对迟报、轻报、漏报甚至瞒报、谎报行为,要严格按照省委办公厅、省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预防和处置群体性和突发公共事件责任追究办法〉的通知》(粤办发〔2006〕3号)要求,依法追究责任。在加强各地、各有关单位信息报告工作的同时,通过网络查询,建立社会公众报告、举报奖励制度,聘请基层信息员等多种方式,不断拓宽信息报告渠道。建设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系统,建立预警信息通报与发布制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息、电话、宣传车等各种媒体和手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三)积极开展应急管理培训。
各地、各有关单位要制订应急管理培训规划和培训大纲,明确培训内容、标准和方式,充分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做好应急管理培训工作,并加强培训资质管理。要在各种招考和资格认证考试中逐步增加公共安全内容。要积极开展对各地、各有关单位领导干部应急指挥和处置能力的培训,并纳入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培训内容,争取到2008年底完成县级以上政府应急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人的轮训。加强对各单位从业人员安全知识和操作规程培训,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要强化培训考核,对未按要求开展安全培训的单位要责令其限期整改,达不到考核要求的管理人员和职工一律不准上岗。各级应急管理机构要加强对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的组织和指导。
(四)大力宣传普及公共安全和应急防护知识。
要加强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提高社会公众维护公共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深入宣传各类应急预案及相关法律法规,全面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和技能,逐步推广应急识别系统。通过建立网站、编写应急宣传手册等途径,全面普及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知识,及时发布有关信息,提高公众危机意识和应对能力。
(五)促进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
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各单位、各重点部位安全管理的监督检查,严密防范各类安全事故;要加强监管监察队伍建设,充实必要人员,完善监管手段。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职责分工,加强对本系统、本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监管监察,严格执行安全许可制度,经常性开展监督检查,依法加大处罚力度;要提高监管效率,对事故多发的行业和领域进一步明确监管职责,实施联合执法。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监察机构要把督促风险隐患整改情况作为衡量监管机构履行职责是否到位的重要内容,加大监督检查和考核力度。各单位要切实落实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加大安全投入,全面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五、进一步加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建设
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是衡量政府执政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面对繁重、艰巨的应急管理工作任务,加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建设十分重要和紧迫。
(一)推进应急平台体系建设。
在各地、各有关部门现有专业信息与指挥系统基础上,加快建设省、市两级政府综合应急平台,争取在2008年底前与国务院综合应急平台互通互联,实现应急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健全信息综合研判、指挥调度、辅助决策和总结评估等功能,形成完整、统一、高效的应急管理信息与指挥协调体系。有条件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建设适用的应急平台,与地级以上市应急平台互通互联。
(二)强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建立充分发挥解放军、武警、公安、预备役民兵的骨干作用,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各负其责、互为补充,企业专兼职救援队伍和社会志愿者共同参与的应急救援体系。加强各类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建设,改善技术装备,强化培训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建立应急救援专家队伍,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专业特长和技术优势。逐步建立社会化的应急救援机制,大中型企业特别是高危行业企业要建立专职或者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并积极参与社会应急救援;研究制订动员和鼓励志愿者参与应急救援工作的办法,加强对志愿者队伍的招募、组织和培训。
(三)加强应急资源管理。
建立省、市和基层单位应急资源储备制度。在对现有各类应急资源普查和有效整合的基础上,合理布局,统筹规划应急处置所需物料、装备、通信器材、生活用品等物资和紧急避难场所,以及运输能力、通信能力、生产能力和有关技术、信息的储备。加强对储备物资的动态管理,加强检查,保证及时补充和更新。建立重要物资监测网络及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保障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工作的需要。合理规划建设省重要物资储备库。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加强各市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形成以省级应急物资保障系统为枢纽,以市、县两级应急物资保障系统为支撑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在应急物资的生产和储备方面的作用,实现社会储备与专业储备相结合、实物储备与商业储备相结合、生产能力储备与技术储备相结合、政府采购与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应急物资储备方式。加强应急管理基础数据库建设和对有关技术资料、历史资料等的收集管理,实现资源共享,为妥善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四)做好应急处置和善后工作。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事发单位及直接受其影响的单位要根据预案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迅速开展先期处置工作,并按规定及时报告。各地、各有关单位要依照预案规定及时采取相关应急响应措施。按照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事发地人民政府负有统一组织领导应急处置工作的职责,要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调动有关救援队伍和力量及时开展救援工作,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发生次生、衍生灾害事件,及时做好为受影响群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对事故现场环境影响的评估工作。应急处置结束后,要及时组织恢复受影响地区正常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灾后恢复重建要与防灾减灾相结合,坚持统一领导、科学规划、加快实施的原则。健全社会捐助和对口支援等社会动员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重大灾害应急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及时开展事故调查处理工作,查明原因,依法依纪处理责任人员,总结事故教训,监督制订整改措施并督促落实。
(五)抓好评估和统计分析工作。
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的评估制度,研究制订客观、科学的评估方法。各地、各有关单位在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调查处理的同时,要对事件的处置及相关防范工作做出评估,并对年度应急管理工作情况进行全面评估。要加强应急管理统计分析工作,完善分类分级标准,明确责任部门和人员,及时、全面、准确地统计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起数、伤亡人数、造成的经济损失等相关情况,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突发公共事件的统计信息实行月度、季度和年度报告制度。要研究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统计系统快速应急机制,及时调查掌握突发公共事件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的影响并预测发展趋势。
六、进一步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
加强基层应急管理是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是深入推进应急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必需依靠群众、立足基层、夯实基础、扎实推进,力争通过两年至三年时间,基本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初步形成“政府统筹协调、群众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机制。
(一)完善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县级政府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全面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应对工作,要成立领导机构及其办事机构,配置专职人员开展应急管理工作。乡级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应对的组织实施工作,可根据实际情况,成立或明确领导机构、办事机构,确定相关责任人员;其办事机构可以在强化现有相关机构应急管理职能的基础上组建,承担日常应急管理的各项职责和任务。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要将应急管理作为自治的重要内容,落实应急管理工作责任人,做好群众的组织、动员工作。基层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是本单位应急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在属地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基层群众在突发公共事件中要积极自救、互救,服从统一指挥。积极探索跨行政区域的单元化应急管理模式,完善相应的组织体系,明确相关责任。
(二)基层单位主动参与应急管理工作。
社区要针对群众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突发公共事件,制订操作性强的应急预案,经常性地开展应急知识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乡村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加强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并充分发挥城镇应急救援力量的辐射作用;学校要在加强校园安全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公共安全知识和应急防护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增强师生公共安全意识;企业特别是高危行业企业要切实落实法定代表人负责制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做到有预案、有救援队伍、有联动机制、有善后措施。
七、进一步落实相关政策措施
因地制宜制订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是确保应急管理工作顺利推进的前提。要积极探索、及时出台新的政策措施,更好地促进应急管理工作上新台阶。
(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根据粤府〔2006〕16号文要求,省财政部门通过建立完善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大力支持应急管理工作。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分级负担公共安全工作以及预防与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需由政府负担的经费,设立应急管理专项资金,并纳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建立健全省、市、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机制,适应应急队伍、装备、交通、通信、物资储备等方面建设与更新维护资金的要求。建立企业安全生产的长效投入机制,增强高危行业企业安全保障和应急救援能力。
(二)完善补偿机制。
进一步建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相关资源征收、征用、调用、销毁的补偿机制,调动各方共同参与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探索建立对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给予适当补助或政策支持等机制,尽快消除突发公共事件带来的各种影响,确保社会稳定。
(三)落实经济保障政策。
充分发挥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提前介入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处置和恢复重建等,鼓励保险公司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发挥防灾防损作用,为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提供保险服务。建立应急管理公益性基金,鼓励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开展捐赠。鼓励通过投保商业保险,组织群众参加互助保险,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利用市场化手段提高公众保障水平。
(四)重视科技开发工作。
落实《广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广东省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通过政府科技计划、基金等,对应急管理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给予支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大科技攻关,不断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科技含量。建立健全科技支撑体系,加快科技开发,不断提高监测、预警和预防、应急处置等技术装备的科技水平,提高我省公共安全科技水平。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研究、开发应急领域的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大力开发公共安全技术和产品。对公共安全、应急处置重大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政府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扶持一批在公共安全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重点企业,实现成套核心技术与重大装备的突破,增强安全技术保障能力。
(五)发挥区域合作与交流作用。
充分利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平台,参照成立珠江流域防汛抗旱指挥部的做法,加强省(区、市)之间应急管理工作的交流和合作。积极探索建立粤港澳应急联动机制。加强与有关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密切跟踪研究国内外应急管理发展的动态和趋势,开展重大项目的研究和开发。组织国际交流和学习培训,学习、借鉴国内外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防范、处置和应急体系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全面提升应急管理水平。
八、进一步加强领导和协调配合
应急管理工作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协调,加强配合,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关键,要多方联动,共同营造全社会参与和支持应急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
(一)加强组织领导。
根据粤府〔2006〕16号文要求,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并强化应急管理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进一步加强各级、各类应急机构建设,强化其职能。各级政府要编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明确实施规划相关建设任务的责任主体,保障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目标的实现。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增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深入一线,加强组织指挥。要建立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有失职、渎职、玩忽职守等行为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二)构建新型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需要紧紧依靠群众,军地结合,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要切实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在动员群众、宣传教育、社会监督等方面的作用,重视培育和发展社会应急管理中介组织。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提供资金、物资捐赠和技术支持。积极开展基层公共安全创建活动,树立一批应急管理工作先进典型,表彰奖励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齐心协力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和谐局面。
(三)深化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
要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舆论引导和舆情分析工作,加强对相关信息的核实、审查和管理,为积极稳妥地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坚持及时准确、主动引导的原则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完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健全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舆情收集和分析机制,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对信息发布、新闻报道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周密安排、精心组织信息发布工作,充分发挥中央和省级主要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要加强正面宣传,挖掘在应急管理工作中涌现的好人好事,并加以报道,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