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轻遇上中华传统文化范例【范例4篇】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当年轻遇上中华传统文化范例【范例4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当年轻遇上中华传统文化【第一篇】
自古以来,感恩就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永恒、古老而崭新的话题。
只有感恩他人、感恩父母、感恩自己,学会感恩,学懂感恩,我们才可以成为社会的优秀者。
民间有谚语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但是在这个日益发展,社会关系越来越冷漠的今天,我么是否还在铭记感恩,心中长存善念呢
感恩他人,不但是对他人善意的回报,也是对自己人格的诠释。
俞伯牙为报知遇之恩,因钟子期死而摔琴;韩信为报漂母之恩,留下“一饭千金”的佳话;孟郊为报慈母之恩,写出旷世诗篇《游子吟》。
唐代诗人陈润《阙题》诗中道:“丈夫不感恩,感恩宁有泪。
心头感恩血,一滴染天地。
”李白在《赠汪伦》中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些中国古代的许许多多的话题,都在解释着一个词语——感恩。
因为感恩,我们更快乐;因为感恩,我们更自信;因为感恩,我们时时刻刻心中铭记中华道德传统。
感恩他人,是对他人付出的回报,是对我们人格的诠释,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
感恩父母,是我们在汲取父母的血汗之后仅可以做的一点点的报答。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生活。
我们感恩父母,孝敬父母都是应该的,因为他们为我们弯了腰,驼了背。
感恩自己,是对自己的肯定,是相信自己的表现。
只有时刻感恩自己,我们才可以向前冲刺,才可以飞的更高,飞的更远。
父母是我们的加油站,
当年轻遇上中华传统文化【第二篇】
从去年故宫口红、故宫服装,到今年西塘汉服文化节,再到《我在故宫修文物》、《舌尖上的中国》《国家宝藏》等纪录片、综艺节目意外在年轻人群体中走红,“国潮”正在成为年轻人眼中新的时尚潮流。
近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腾讯峰会现场,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与腾讯社会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一场关于“数字新青年”的对话,将目光聚焦在新一代年轻人身上,探讨年轻人在数字化生活中如何与传统文化、艺术、科学碰撞融合。
网络成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主要渠道
现场发布的《在数字⽣活中拥抱传统——2019数字新青年研究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传统文有着浓厚的兴趣,数据指出,在受访的青年中,有近9成的年轻⼈对传统⽂化感兴趣,真正完全不感兴趣的只占%。在了解传统文化的方式选择上,%的年轻⼈通过⽹络媒介了解传统⽂化。
毫无疑问,数字化在提升生活、改变娱乐方式的同时,也让年轻人找到了亲近传统文化的另一个角度。
从听音乐、看影视动漫、玩⽹络游戏、看短视频和VR、AR沉浸式体验,这些都能看到传统文化与年轻人的身影。有%的青年受访群体表⽰,对包含了故宫等传统⽂化元素的游戏和动漫内容感兴趣,其中,有%的⼈购买或拥有过相关的内容产品。
不过,当下很多年轻人虽然愿意“为爱买单”、为传统文化贡献购买力,但在⽂创产品购买上,年轻人更加注重产品的文化内涵、创意设计和实⽤性。数据显示,%的数字新青年们最看重的是价格因素。
年轻人文创产品购买时的考虑因素(数据来源:《2019数字新青年研究报告》)
每经记者注意到,从报告给出的数据不难看出,新一代数字新青年了解新事物的最大动力是兴趣,与此同时他们对外界有着更加开放的态度,更喜爱跨界碰撞的文化形式。
新一代年轻人正在构成新的社交语言、形式、文化
“‘CQY’就是处一个QQ上的朋友;‘养草’就是说我们在QQ上交朋友。”论坛现场,腾讯平台与内容事业群社交娱乐产品部总经理贺飏举例中提到的年轻人社交“暗语”,令全场捧腹大笑。
事实上,不仅仅是传统文化方面,新一代年轻人正通过信息技术展现自身独特的社交属性和特点。如果说成年人使用社交平台更多是一种信息交换,希望社交平台简洁有序,那么年轻人的社交平台则丰富有趣。
那什么是数字新青年?他们又具有哪些特点?“数字时代具有新思维的青年人。他们与数字时代一起成长并形成了共生关系,面对时代,他们并不焦虑。”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如此定义到,他认为,面对科技带来的新机遇,无论是老一代人,还是数字新青年,都应该“与时代同频共振”。
贺飏则认为,从互联网产品反馈的信息来,数字新青年的“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新在社交语言,构建出一套全新的语言缩写体系,这是一个父辈无法轻易逾越的“结界”;新在社交形式,即他们通过塑造虚拟形象,去探索自我、确立自我,实现理想自我和理想世界在数字世界的投射;新在社交文化,他们拥有更强的话语权,借助社交平台迅速形成小圈子,创造花样繁多的小众文化。
比如“国潮热”中的大白兔奶糖香水、泸州老窖钟雪糕、故宫雪糕、国风文化等深受年轻人喜爱,这些都体现了数字时代下年轻人与文化艺术的共生。
“信息技术最大的获益者是年轻人,比如网络视频红人耶果和马克,他们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家,但因为有了数字化平台,他们的一些创造、观念可以得到传播。在数字化时代,年轻人有机会为自己发声,展现真实的自己。”科廷大学副教授李士林说到。
当年轻遇上中华传统文化【第三篇】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她的名字叫"中国"。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我们身上流动着同样的血,学习着同样的文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推动着人类进步,为人类培育出一代又一代英雄儿女,我们中华儿女应该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我们的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国家,爱护环境,尊老爱幼,做好人好事都是我们的美德。
孔融让梨,大家都知道吗?作为一个像孔融那么小的小孩,就懂得了互相谦让,尊敬老人的道理,就已经不错了,这就是中华民族所要培育出的子孙,所要培育出来的一部分传统美德,难道这不应该让我们学习吗?
一提到中国人雷锋,这可能都是妇孺皆知的事情吧,中国的军人们,都是具有像雷锋一样的品质,都是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我们头顶一颗闪亮的红五星的军人们,有着时刻关心我们的军人们,难道你没有看过关于我国的军人们的连续剧吗?个个都是那么的严肃、庄严、朴实、勤奋、英勇的人,都是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关爱人民的精神,这也是值得大家学习的吧!
保护环境也是我们中国人所追求的,现在我们中国爱护环境的人也更多了,祖国也变得更美丽了,像我们得学校,也变得更干净,更美丽,更漂亮了。
要做到我们中国这样的传统美德,就像一个有爱心,有思想,有文明的人。要坚强,要诚实,要守信,勇敢,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英雄了。
爱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美德,古往今来,多少爱国英雄为保卫祖国,为国家的荣誉,牺牲自己的利益,贡献祖国。1851年,吉鸿昌将军赴美"考察"。那时候,中国人被西方人看作"劣等民族",有些中国人自己也看不起自己。有一次,吉鸿昌将军去邮局寄包裹,邮局的职员知道他是中国人,竟轻蔑地说:"'中国'在哪里?我不知道"。随行的人也埋怨他不该暴露自己是中国人,还说:"只要说'我是日本人',就什么事都好办了。" 吉鸿昌将军顿时怒不可,当面斥责道:"什么!你要自称日本人?我吉鸿昌决不这样做!我是顶天立地的中国人!"他回到住处,当即制作了一块木牌子,上面写道:"我是中国人!",并把它佩挂在胸前,昂首挺胸地走在大街上。好一个"我是中国人",体现出了吉鸿昌的爱国心。
我们作为一名学生,我们的责任是认真学好科学知识,将来贡献祖国。这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祖国的命运就是我们的将来,我们不要辜负祖国对我们的培育,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当年轻遇上中华传统文化【第四篇】
临近春节,年味儿也越来越浓。今天,一场别开生面的校园春晚,即由教育部主办、中国青年报社承办的第三届《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示活动春节篇暨第二届校园春晚(以下简称“第三届《传承的力量》春节篇”)正式播出亮相。
不仅有凤阳花鼓、黄梅戏、豫剧等曲艺报新春,此次《传承的力量》春节篇还带来了让人耳目一新的歌舞表演,如舞龙舞狮、戏曲广播操等,多项传统手工艺也争相亮相,包括葫芦药囊制作、葫芦烙画等。可以说,95后、00后为大家呈现了一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听盛宴,让这个“年”多出了几分传统文化的韵味。
值得注意的是,各个节目的表演者均为不同教育阶段的在校学生,并且多为非科班出身。比如开篇表演《凤阳花鼓的青春之歌》,鼓声咚咚,载歌载舞,将凤阳花鼓演绎得趣味横生。很难想象,很多表演者之前从未接触过舞蹈。
“她们大多数之前没有专业知识储备,也没经过舞蹈、表演等相关专业系统的学习。”安徽科技学院团委书记黄立义介绍,学校于2005年开始探索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凤阳花鼓的创作与创新,并成立大学生花鼓队,学生根据兴趣自愿加入,“从学习打鼓开始,一个节拍一个节拍跟练,慢慢扩展到动作,最后凝练队形,形成一支完整的舞蹈”。
安徽科技学院不是个例,如今越来越多的学校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比如,安庆师范大学在本世纪初就确定了以黄梅戏为龙头,进行戏曲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并形成了以黄梅戏表演专业为主体,以黄梅戏演出传播机构和黄梅戏教科研机构为两翼的黄梅戏人才培养和研发格局。2018年,教育部认定安庆师范大学为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之一,它的传承项目就是黄梅戏。
针对年轻群体对戏曲艺术普遍缺乏兴趣的现状,安庆师范大学团委书记陈东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学校主要是通过实践体验+展演、赛事激励的方式带动他们关注并热爱这门艺术。其中,针对非专业学生主要以公共课程、社团建设、学科竞赛、社会实践为载体来进行推进,比如《黄梅戏艺术欣赏与演唱》这一公共选修课一改传统的理论教学,而是以实践教学带动年轻人体验声乐、唱腔、身段、化妆等,近距离感悟黄梅戏艺术,同时以汇报展演的形式进行考核,给予了学生展示的舞台。
此次,由安庆师范大学师生带来的黄梅戏表演《闹花灯》也走上了第三届《传承的力量》春节篇的舞台,在“闹”中见“戏”,将黄梅戏清新自然、灵动活泼的艺术风格与戏曲的“四功五法”融合为一体。
除此之外,由江南大学学生带来的《江南大学戏曲广播操》也让人印象深刻。当戏曲遇上广播操,“单拉山膀”“涮腰”“腕花小云手”“飞天十三响”等动作也“应运而生”,时而刚劲有力,时而婉约柔美,别有一番趣味。
“戏曲广播操这种形式可以让学生在强健体魄的同时,又能感受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可以让更多的同学走下网络,参与到我们的实体活动中来。”江南大学团委宣传部部长刘凡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自2017年起,江南大学便着力于将体育和美育进行了融合,并举办了首届戏曲广播操大赛。如今,参加戏曲广播操大赛的学生越来越多。
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施乃馨以前总觉得像街舞,滑板才是年轻的、时尚的、最能彰显青春的,至于戏曲,总觉得那是老人家喜欢的东西。但在练了一段时间的戏曲广播操后,她发现戏曲广播操也可以很酷,“它既厚重又青春,我们大学生之所以喜欢戏曲广播操,是因为它的魅力来源于戏曲百年的积淀,它所具有的时尚是超越时代的”。
当年轻人爱上传统文化,可以说让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萌生出了新芽。在第三届《传承的力量》春节篇的舞台上,呈现“滑冰+武术”跨界融合——英姿飒飒的武术和扣人心弦的滑冰表演带来了一场“冰与火之歌”;江苏省苏州市北桥中心小学和北桥中心幼儿园学生自弹自唱的《苏州评弹少儿版》,让苏州评弹这一古老的曲艺有了更多新鲜的元素。
尽管第三届《传承的力量》春节篇落幕了,但是,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中得到进一步的传承与传播,则是一个永久的话题。安庆师范大学团委书记陈东认为,这需要社会、地方及学校共同努力,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研究、保护力度,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开展特色传承活动。
在刘凡看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上,要注意进行形式创新,“要将传统文化中那种深层次的美和年轻人所喜欢的轻松有趣的形式做一个有机的结合。让传统文化变得不古板,更贴近现当代年轻人的接受方式。”
黄立义也强调,要打造传统文化有形的传承载体。增进传统文化的亲和力,构建符合青年学生欣赏习惯、符合国家主流价值需要的传统文化传承话语体系,打造“可触摸”的文化形态,鼓励更多专业人才接近、接纳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