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公文学习 >

主题党日党课讲课稿理解新质生产力的三个维度

好学生发表时间 3335463

主题党日党课讲稿:理解新质生产力的三个维度

从2023年x月在地方考察时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新概念,到2024年x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进行系统阐释,再到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高屋建瓴、立意深远,为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指引和宏伟的发展蓝图。在当前这个科学发展最新讲话系列的时代,新质生产力的崛起不仅为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生产力指明前进的方向,也成为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一、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

(一)历史性

1.历史上的三次工业革命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长达千年的时间里,人均GDP都没有太多发展,一直处于平缓的发展进程。人类的生产活动主要依靠手工劳动,效率较低,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而且劳动分工简单,系统化、专业化水平较低。封建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掌控着土地和相关的生产资源,社会结构僵化,限制了劳动力和资源的流动。

十八世纪末,英国开启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纺织、采矿、冶金等行业的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随之发生变化。这一时期,工厂取代手工工场,机器替代部分手工劳动,成为最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的出现,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也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大量劳动人口涌入城市,为工厂发展提供充足劳动力,促进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结构和阶级结构发生调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制造业的机械化革命,其核心价值在于机器生产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但同时,第一次工业革命仍存在很多局限性,比如生产的标准化和自动化程度不高、动力和资源的分布不均、信息传递的效率较低等问题。虽然资本主义制度逐渐取代了过去更为僵化的封建制度,生产资料开始集中于资产阶级手中,但是生产组织形式仍处于初级阶段,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突出,工人阶级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较差,社会矛盾激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欧洲和北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破主要体现在电力和新型通讯技术的应用,电话、无线电通讯技术以及钢铁、化学等行业的迅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提升,也推动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在此期间,随着技术创新突破和工业的繁荣,产业结构也经历了深刻变革。为适应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资产阶级开始调整生产组织形式,形成了卡特尔等一系列垄断组织,这些组织通过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实现对经济的垄断,促进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化,从而有利于资产阶级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丰厚利润,但由此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阶级矛盾。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和人口流动的增加,贫困、失业、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成为社会各方都关注的焦点,这也促使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始关注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发展,努力寻找解决方案以改善民众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的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为后来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提醒我们要关注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制造业的电气化革命,其核心价值在于标准化、自动化流水线生产方式逐渐崛起,促进大规模生产陆续成为制造业的主导生产组织方式,产品在同质化和产量方面均实现大幅提高。同时,生产的可持续性面临复杂挑战。传统生产管理和控制方式已无法满足新的需求,全球化趋势使生产和市场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相互融合,产业融合转型成为新的趋势,劳动力市场面临新的竞争和社会福利挑战,对劳动者技能的需求逐渐加大,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后,人类社会迎来第三次工业革命,即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为代表,以生产制造快速成型,新材料复合化、纳米化,生产系统数字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科技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不仅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飞跃式发展,也使生产方式、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多个方面都发生深刻变革。生产方式由传统大批量生产转为个性化定制和分散化的就地生产,由工厂生产转向灵活包容的社会化生产,即生产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工厂和企业,而是更加广泛地融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社会制造”这一新型产业组织逐渐形成。为适应新的生产方式变革,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都出现了新的组织方式,产业的边界日益模糊,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产业组织的网络化趋势日益显著,原本互为竞争者的企业,因技术产品业务的横向联结形成新的竞争协作关系。产业集群虚拟化逐渐成为新的趋势,借助发达的信息通讯手段以及网络平台,传统地理集群的空间局限正在被逐渐突破并形成网络意义上的集聚,这种产业组织形式的变化极大推动了新技术的转化落地,促进了产业的升级和转型,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制造业的数智化、网络化、绿色化革命,其核心价值在于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的紧密结合,传统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方式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的中心。

从三次工业革命的历程可以看出,科技进步在解决生产力局限性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同时,生产效率的提高,带来了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科技进步在推动历史前进的同时,也带来新的社会问题和挑战,要通过调整制度、改变政策等方式追求可持续性发展。

2.新质生产力是对传统生产力的跃升

科技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力量,也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动力。当前,人类社会正处于信息化和全球化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信息技术革命深刻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一系列新兴技术不断涌现,推动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可以预见,这些新的技术不仅会提高生产效率,也会推动管理模式、商业模式进一步创新,推动社会结构、社会制度进一步发展。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日益一体化,跨国贸易和投资活动持续频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高度互联互通,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持续增加,全球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可持续性发展成为全球面临的重要议题。各国积极推动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支持低碳经济发展,重视资源节约和产业融合,以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短缺等全球性挑战。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致力于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们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新理念。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的,是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新技术的推动下形成的全新的、高效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对历史的继承也是对未来的引领,既继承了历次工业革命中的技术创新的精神,也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以新的劳动者、新的劳动资料、新的劳动对象为内驱,借助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引领,打造高素质、高质量、高品质的全新生产业态。在新的生产方式下,社会制度面临变革压力,为适应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政府正在积极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同时,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可持续性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诸如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等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出现。

从理念目标、发展模式、产业影响、社会影响这四个方面看,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具有明显不同。

理念目标方面,新质生产力强调的是高质量发展,关注人的发展性需要,聚焦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以解决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各地区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同时,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力求实现绿色可持续性发展,通过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等方式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而传统生产力往往侧重于各地区支柱性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注重的是基础性需要,往往伴随着资源的高消耗,以及较多的环境问题。

发展模式方面,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强调的是优化多种生产要素组合,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各行业的融合。比起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更强调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以高新技术为核心驱动力,更关注要素的质量,致力构建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生产流水线,力图实现边际成本的递减。

实现边际成本递减意味着,进一步扩大生产后,产品成本将进一步降低,从而促进产品的极大丰富,促进新技术、新业态的蓬勃发展,让真正的定制化的服务得以实现。在传统流水线作业的模式下,只有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才能实现产品成本的降低。也就是说,传统的工业生产体现的是边际成本的递增。当我们能利用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实现边际成本递减的时候,我们就不需要通过维持大规模产量来降低成本,高度定制化、个性化的生产供给方式就有了实现的可能。

产业影响方面,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显著特征,契合新发展理念,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能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继而能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历史发展进程看,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推动了纺织业、煤炭业、冶金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和内燃机的使用促进了电力、汽车、化学等新兴产业的兴起,开启了大规模生产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推动了信息产业、电子商务、金融服务业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当前,新质生产力引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催生出智能制造、无人驾驶、远程医疗等新的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必将促进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推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重构。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愈发交织,我们更加强调稳定性、灵活性的统一,更加强调经济的韧性,不仅包括企业的微观韧性,还包括宏观经济的韧性。这些调整都是为了适应当前以人的需求的快速变化为动力的市场环境变化,而传统生产力在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和需求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社会影响方面,新质生产力要求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凭借先进技术手段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是对传统生产力的观念跃升。以前,人们将环境污染视作经济发展的成本,甚至有人认为环境问题是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可避免的“阵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和阐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绿色发展理念看来,环境不是发展的成本、代价,要坚持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发展传统生产力伴随的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相比,新质生产力除了提供更加便捷、高效、智能,更加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外,还以更可持续的方式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虽然传统生产力在历史上曾扮演重要角色,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飞跃发展,发展传统生产力的推动力逐渐减弱,传统生产力对当下快速变化的需求和市场环境的适应能力较低,而新质生产力展现出更强的推动力,它不仅能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还能更加适应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所以,从历史上来看,新质生产力代表着当前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二)时代性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届领导人对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关系的认识不断演进,对生产力概念的理解逐步深入。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代表技术的进步,还是对原有生产力理解的扩大和深化,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发展科学技术对提高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毛泽东同志曾深刻指出:“过去我们打的是上层建筑的仗,是建立人民政权、人民军队。建立这些上层建筑干什么呢?就是要搞生产。搞上层建筑、搞生产关系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现在生产关系是改变了,就要提高生产力。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同时,人才对科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9xx年x月,周恩来同志在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鲜明提出“科学是关系到我们的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有决定性的因素”。毛泽东同志在闭幕大会上指出,中国应该有大批知识分子。全党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为迅速赶上世界先进科学水平而奋斗。同年,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第x次会议上指出,要有数量足够的、优秀的科学技术专家。19xx年,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强调:“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庞大的技术队伍和理论队伍,社会主义是不能建成的。”

19xx年xx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执行《19xx—19xx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9xx年,政府对科技管理机构进行调整合并,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陆续成立了各级科委,形成了中国的科学技术管理体系。19xx年,周恩来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上首次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简称“四个现代化”。

我国历届领导人不仅注重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还注重保障科学技术发展的相关制度建设。19xx年以来,我国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xx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党的十四大报告再次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20xx年,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20xx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

自20xx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新征程经济发展的逻辑主线。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意味着我国发展的背景、目标、重点、方式等都发生了转变。我们是在动态演化的视角下认识生产力发展问题的。

回顾我们党历届领导人的相关论述可以看出,科学技术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党对生产力的理解在不断扩大和深化。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对原有生产力理解的进一步深化,是我们党在当下对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提出的重要构想。首先,新质生产力注重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待生产力的发展,认为生产力是由物质生产、知识生产、信息生产等多个方面构成的复杂多元的系统,不仅关注到技术进步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还强调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其次,新质生产力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因素,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新质生产力是对传统生产力的全面升级和革新,融合技术革命的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型配置和深度转型升级,为我国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最后,新质生产力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推动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还能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要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兼顾效率与公平,正确处理好效率、公平、伦理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工作导向,为推动生产力发展提供正确价值指引。

所以,新质生产力的时代性在于,在当下新时代新征程中,它不仅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实践性

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久远,从古代的农耕文明到近现代的工业化进程,到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腾飞,再到如今发展新质生产力,都是中华民族发展生产力实践的体现。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后,经历了三年的经济恢复工作,到19xx年国营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由xxxx年的xx.x%显著提升至xx%。然而,这一时期的中国依然面临着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等严峻挑战,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封锁,使中国难以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采取了苏联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xxxx年到xxxx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启了中国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进程。在有序推动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xxxx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逐步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时期,我们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布《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推动城市和工业领域的经济改革,放宽企业自主权。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于xxxx年加入世贸组织。我们实现了惊人的高速增长,年均两位数的经济发展速度持续了将近xx年,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升。所以,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深化。

同时,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我国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应对全球经济发展形势变化的必然要求。在当前的全球竞争中,航空航天、生物医药、信息通讯、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半导体等战略性新兴科技产业被视为衡量大国综合实力的关键领域,也是美国政府采取“小院高墙”策略的重点领域。在这些领域,美国要加强对中国先进技术和产品的出口管制,阻碍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限制对华投资。虽然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已经取得很多成就,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甚至在部分领域实现“领跑”,但在一些关键核心领域仍存在着“卡脖子”问题,特别是高端智能设备的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数据显示,2024年x—x月国内进口xx金额达xx.x亿美元,同比增长xxx%。单台光刻机售价已经超过了xxxx万美元,国际市场供应非常紧张。另外,尽管我国芯片产量近年实现了飞跃式提升,但是中高端产品仍依赖进口。2024年x—x月,我国芯片进口数量为xxx.x亿颗,同比增长xx.x%。所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们应对当前复杂国际竞争态势的重要路径。

另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改革开放以来,人口红利是我国发展的核心优势之一,我们拥有较为充裕且成本较低的劳动力资源,以及相对成本较低的工程师体系,这是我国发展制造业的不竭动力。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劳动力供给的减少,这一优势正在发生转型,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也面临着转型和外迁。另外,数字经济是我国当下发展的一大亮点,我国数字经济规模稳居世界第二。很多传统行业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进一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模式、业态、制度、管理的创新,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更好地增强中国经济发展动能,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避免的四个误区

(一)重心偏离和泡沫化

一些人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过于狭隘,认为只有未来产业和颠覆性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从而忽视了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无论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还是传统产业,只要能够通过转型升级提高单位产品的附加值,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在当下的中国,传统产业仍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重要载体。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庞大的市场规模,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xx年位居全球第一。虽然未来产业和颠覆性产业前景光明,但它们只占生产规模的小部分,当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心仍然要放在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上。

同时,我们还要警惕泡沫化的发展方向。一些地方和企业盲目跟风,一哄而上,大举投资新兴产业,导致在产能布局上的资源浪费。这种泡沫化的现象不会带来真正的经济效益,还很有可能对整个经济生态造成破坏。另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文化、地理、资源禀赋差异较大,不能简单套用一个发展模式,应该因地制宜,结合区域优势,推动多元化、差异化的发展。

所以,一方面不要忽视传统产业,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仍然是当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要从整体上进行协作,避免一哄而上,对某些未来产业过度集中布局。

(二)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脱节

这一现象较为常见,某些地方已经出现片面强调科技创新而忽略产业创新的情况。科技创新无疑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动力,但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脱节会带来较大问题。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才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不断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引领产业升级。只有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产业上的创新,才能真正推动经济的发展。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至关重要。我们既要持续不断地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也要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对接,既需要制度安排,也需要营商环境的安排。

(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不适应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新型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企业要适应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发展出新型组织形式,特别是生产组织形式。在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生产关系、生产服务组织形式必然要发生相应的变革,这些变革有的是自发的,有的是市场牵引的,也有的是需要制度牵引的。新时代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加紧密交织,政府要充分发挥制度牵引作用,提供良好制度环境。

(四)封闭发展与国际合作的缺失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有些企业进行封闭型发展,拒绝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虽然客观存在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但有些企业出现了主动寻求封闭发展的苗头。在当前科技发展的大趋势下,国际合作特别是国际科技合作必然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人才资源,参与全球产业竞争,是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手段,也必然为我xx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外部支撑和动力。所以,我们要更加积极地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用好国际国内两种科技资源,充分发挥开放创新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面临封锁打压,越不能搞自我封闭、自我隔绝,而是要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封闭发展不仅无法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和技术优势,还会错失发展机遇。在参与国际合作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保护自身利益和安全,坚持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尊重他人利益和关切。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反不正当竞争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参与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和技术优势,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四、抓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金融关键点

技术创新固然重要,但是只有当技术从理论层面跨越到实践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才会真正实现制度突破,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引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过程需要良好的制度环境,这一部分主要探讨在金融方面的制度支持。

从历史上看,金融在历次工业革命中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产业变革不可或缺的力量。正如希克斯所言,产业革命在等待金融的创新。这就是说,产业革命有待于金融创新才能完成。蒸汽机引领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为英国经济注入活力,同时催生了金融市场。其实,最初出现的蒸汽机车跑不过马车。那么,为什么企业仍有动力投资新技术?采用新技术是一项具有高度风险的行为,自然会阻碍企业推动技术创新到产业创新的意愿,但是技术革新对社会发展有强大的正外部性,能够极大推动社会的发展。所以,金融手段提供了企业研发新技术的动力支持。金融的本质其实是资源的跨期调配,是在一个线性的时间里面,把未来的资源折现到当下。使用金融工具能实现企业未来收入的变现,从而增加企业采用新技术的决心。17xx年,xx证券交易所产生,提供了企业和社会共担风险的机制。xx银行发行国家债券和企业贷款,有效促进了当时纺织业、铁路等行业的快速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电气化推动大规模工业生产的出现,使大型项目的融资成为当时科技创新向产业创新转化的重要需求,投资银行开始出现。投资银行以更专业化的服务为企业大规模并购项目提供融资支持,有效助力了当时电力、钢铁等重工业的迅速发展。同时,大量金融工具的创新和出现,比如期货市场、保险以及再保险业务,使企业能够更好管理价格波动和投资风险。

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启信息化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以硅谷为代表的金融创新模式,风险资本业态蓬勃发展。不同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生产规模扩张引发资金需求,第三次工业革命是由技术创新本身的风险引发的资金需求。传统融资方式很难解决这一类的资金需求,由此以风险投资资本为代表的硅谷,以及其他相关金融机构,成为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推手。硅谷的风险投资为苹果、谷歌等科技巨头提供了最重要的早期资金支持,推动了科技创新向产业创新转化的从0到1的突破,从而推动了信息技术产业的爆发式增长。所以,每一次工业革命背后都离不开金融模式的创新。

当下智能化技术正在重塑产业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需求。我们同样面临着科技创新向产业创新转化所提出的独有的资金需求,不仅需要更长期的资金投入,还需要规模更大的资金投入。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推动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要助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一大关键。金融创新能够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资金支持,有效缓解传统产业转型的瓶颈问题。研究发现,制约传统产业进行绿色转型、智能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瓶颈问题是资金问题。我们要建设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引导金融资本更加精准地投向具有创新潜力和市场前景的产业领域,而不是在金融体系中空转,或者流向夕阳产业。

我们可以借助创投基金,通过支持新兴产业发展计划的方式,降低新兴产业进入市场难度,特别是要关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民用航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x个新兴产业领域,以及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未来网络、新型储能等9个未来产业领域。截至2023年末,获得贷款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xx.x万家,获贷率xx.x%,比20xx年末高x.x个百分点;获得贷款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xx.xx万家,获贷率为xx.x%,比20xx年末高x.x个百分点。进一步针对有关键作用的独角兽企业进行定向精准的金融资源支持,会成为降低新兴产业进入门槛,发展未来产业的“关键一招”。

金融创新要进一步促进制度创新。金融创新可以通过改革和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包括优化金融市场结构、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和透明度、降低融资成本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进而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金融开放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一定要把金融搞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推动金融开放,不仅可以获得国际先进的金融技术和管理理念,更加重要的是能吸引更多外资进入我国金融市场,推动我国金融业与国际接轨,实现与国际市场的深度对接,提升我国金融业国际化水平,促进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很多高新技术企业有“出海”的需要,引进国际资本有助于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未来产业“出海”,从而能够在全球化浪潮中抢占一席之地。

金融创新要推动生产关系变革。金融创新能使金融资本的配置更加高效和灵活,能够促进不同企业、不同行业,取长补短、合作共赢。资产配置能够使生产资料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不仅是在国内,还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和配置,从而促进不同企业、不同行业的资源共享、优化利用。金融创新也能促进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的变革。在技术创新突破和产业转型升级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结构也发生着深刻变化。金融创新能够通过提供专业技能培训、教育贷款等多元化的技能服务和产品,有效推动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的提升,从而促进劳动力生产率的提升,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变革。金融创新还能推动企业组织形式向更灵活、更高效的方向转变。比如,股权融资可以帮助企业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企业运营;债券融资优化证券结构,降低财务风险,为企业运营注入新的活力。所以,企业的融资结构设计是企业进行创新的重要环节之一,要选择优秀的金融人才助推企业创新。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9 3335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