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公文学习 >

新质生产力党课讲课稿

好学生发表时间 3152176

新质生产力党课讲稿

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以及大数据等,均源于新技术的涌现,催生了新产业,进而引领了新的生产力变革。如今,新质生产力已在实践中落地生根,其对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推动和支撑作用日益凸显。2024年1月31日,主席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发表了重要讲话,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全面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明确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这一重要论述为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明确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向和任务。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壮大,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一、新质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核心体现

新质生产力,区别于传统生产力的旧有模式,展现出崭新的领域和高度的技术含量。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主导,摆脱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展现出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鲜明特征,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形态。这一变革源于技术革命性的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以及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其内涵在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其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升。其特点在于不断创新,关键在于质量优化,本质上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从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到其正式写入中央文件,这一创新理念不仅揭示了我国新发展阶段激发新动能的决定性因素,更明确了在全球竞争中重塑新优势的关键所在。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融入了全新的质态要素,代表了生产力水平的飞跃式前进。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时代特征,把握世界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趋势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决策充分体现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不断发展和壮大新质生产力,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强劲的动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推进科技创新以形成新质生产力

在推进科技创新,以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强化原创性和颠覆性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关键,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我们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和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推动原创性和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新动能。”“原创性”和“颠覆性”不仅代表着“从0到1”的原始创新,也代表着“从1到10”的颠覆性跨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特别是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突破更多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切实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难题,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关键核心技术不能依赖他人,科技创新不能等待、不能拖延、不能放慢。为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首先,要完善体制机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决打破制约创新发展的思想束缚和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崇尚创新的社会文化,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其次,要强化人才支撑,深入实施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战略,优化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政策体系,为科技工作者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支持他们全身心投入关键核心领域的科技攻关。最后,要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强化企业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三、深化全面改革,以构建新型生产关系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要深刻理解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内在联系,确保二者相互适应、相互促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推动我国新质生产力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化全面改革,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新型生产关系。我们需在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领域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打造高效规范的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确保各类先进生产要素能够顺畅流向新质生产力领域,为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深化改革,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既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改革的核心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主要得益于我们始终坚持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来激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活力,不断完善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需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稳步前行。我们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及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都是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将改革推向深入,持续推动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以改革那些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重点,扫除一切阻碍创新发展的思想障碍,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来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迅速形成竞争新优势,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因此,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推进改革,确保改革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成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我们必须坚决摒弃一切陈旧的思想观念和束缚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冲破利益固化的障碍,构建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制度体系。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加强监管效能,提升服务能力,着力打造以成本控制为核心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全面落实和完善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力度推进结构调整。聚焦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需求,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我们要充分发挥我市农业资源的优势,坚决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我们必须将发展经济的重心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立足我市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突破性发展绿色建材、生命健康、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优势产业,推动战略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力度深化改革开放。我们要完善产权、知识产权保护等市场基础制度体系,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基础设施的战略机遇期,加快建设现代化的交通物流、水电气网和市场体系,破除地方保护主义,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我们要发挥紧邻武汉的区位优势,融入武汉都市圈,坚持规划同编、交通同网、科技同兴、产业同链、民生同保,拥抱武汉、服务武汉、配套武汉,推动与武汉同城化发展。我们要积极融入全国全省发展大局,准确把握“湖北所需、我市所能、人民所盼、未来所向”,找准自身比较优势和发展定位,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更好地展现我市作为。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9 3152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