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公司二十届三中全会宣讲党课资料3篇汇集
国企公司二十届三中全会宣讲党课
党课讲稿:深刻领会三中全会关于国资国企改革的重大部署,以全局意识和战略思维抓好贯彻落实
同志们: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部署了未来五年的重大改革举措。对于国资国企系统深化改革,全会再次肯定了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总基调,并且提出了深化改革的三大目标:做优做强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提出了几个改革的重点领域,包括开展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自然垄断行业竞争性环节的市场化改革等。未来一段时间内,国资国企改革应当是围绕上述方面着重推进。落实好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最新要求,要坚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依靠改革不断破除制约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巩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力量。要扎实落实好各项改革重点任务,与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有效衔接,以更大力度、更高标准、更实举措一件件抓好落实,确保改革质效。今天,围绕X个方面,深入解读如何理解、贯彻落实全会关于国资国企系统改革的新论断、新要求。
一、明确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一系列具体任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在“两个毫不动摇”的基础上,《决定》中关于基本经济制度
的表述,对国企和民企提出了不一样的定位和要求一一对于国企而言,要在“做强做优做大”、“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下,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安全)、以及“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领域集中。同时,“推进公用事业等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也是本轮国企改革的一大亮点,意味着在促进竞争、带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可提高公共服务供给量、优化资源配置。对于民企而言,更多的是鼓励支持和“量力而为”,重点是通过“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支持牵头国家重大技术任务”、“完善融资支持政策”等方式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重启民企信心。
第一,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推进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引导国有企业实现有质量的发展。开展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主要目的在于推动国有企业重视新增价值的创造,也就是要推进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引导国有企业实现有质量的发展。所谓经济增加值是指企业资本成本(债务和股东资本的机会成本)被扣除后的经济收入,是企业为股东创造的净价值,是为出资人创造的“真正的利润”。从国资央企说,就是为国家创造“真正的利润”。经济增加值考核就是要引导企业增强价值创造能力,提升资本回报水平。其变化反映了国家对国有企业考核从重表面到重内在、从重短期效益到重长期效益的一次重大转变。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营收利润率(营业现金比率)与全员劳动生产率、净资产收益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指标“四位一体”,有利于通盘考察传统生产要素与新型生产要素投入产出效率,从而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有效提升。现在,提出经济增加值核算目标,是对国有资产考核制度的完善。除了经济增加值,还有功
能增加值,品牌增加值,战新产业增加值,以及对国有经济布局优化与结构调整的增加值等等,都需要探索完善加强核算的方法。
第二,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推动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总结及可应用可感知的原创突破,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决定》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瞻性投资布局,不仅是停留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般性领域,而是要有前瞻性。“原始创新制度安排”继承并发展了“原创技术策源地”的说法,意味着要着手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长效机制与规范制度。深化两类公司(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意味着两类公司试点取得满意成就,值得总结经验并深化推进新一轮两类公司建设。把国有企业要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放在改革的第二位,可见对占据全球原创技术竞争新阶段的前瞻性和迫切性。蒸汽机技术、电气化技术、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这些改变人类质的进步的技术,都发生在西方,都是从0到1的创新,因此西方是近200年来系列技术革新的策源地。现在,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就是要努力实现一项从0到1的影响人类的技术创新,而不是在1后边加多个0的锦上添花。国有企业要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也就是将国家战略意志分解到国有企业,以国有企业资金、人才、资源优势集中在一起,技术攻关。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缩小版就是国企制度和国企治理的突破口。有民营企业华为的实例,证明国企若能重视创新,也能出奇创新,打破美西方的技术封锁,夺得新一轮国际科技创新竞赛的胜利。原创技术策源地具体怎么打造,可能会结合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的开展,其中也会有一两个行业重叠,形成国有企业改革的雁阵队列,有领航、有护卫,稳健而强力的逆风前进。
第三,自然垄断行业竞争性环节的市场化改革,不断增强国有企业内生动力和市场活力。《决定》提到,推进能源、铁路、电信、水利、公用事业等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健全监管体制机制。能源、铁路等行业具有自然垄断属性,长期以来,这些领域的国资规模巨大但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部分行业还可能利用其垄断优势随意进行扩张。针对市场化服务业务,首先将在现有基础上引入市场化机制,开展市场化经营;后续则会放开社会化资本的进入限制,在竞争性领域实现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共同发展,并借助市场化竞争来促进国有经济的更好发展,以及推动自然垄断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在能源、铁路、电信、水利、公用事业等行业推动自然垄断环节同竞争性环节分离,依据竞争条件采取拆分、重组等不同方式,剥离竞争性环节业务,引入更多经营主体参与公平竞争,其实质就是让价值规律、竞争和供求规律等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应有的作用。电力方面,需要进一步放开经营性发电用电,培育多元化经营主体;改革输配电价监管机制,竞争性环节上网电价全部由市场决定;实现电力交易机构独立运行,推动形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在石油天然气方面,推动实现上游油气资源多主体多渠道供应,中间统一管网高效集输,下游销售市场充分竞争。对于铁路行业,铁路基础设施具有公益性、垄断性、基础性;铁路运输服务具有商业性、竞争性和服务性。对应地,国家应将铁路基础设施视为重要行业的“关键领域”对其保持控制力,而将铁路运输服务视为竞争性环节(公益性运输与军事运输除外),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实行网运分开、放开竞争性业务,促进铁路运输业务市场主体多元化和适度竞争。
二、先立后破把握改革方法,以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总
抓手,推动国企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根据《决定》的部署,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要开展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国有企业要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要推进能源、铁路等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另一方面,要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提供更多机会,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规范涉民营企业行政检查。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要制定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国资国企系统要坚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依靠改革不断破除制约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巩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力量。要扎实落实好各项改革重点任务,与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有效衔接,以更大力度、更高标准、更实举措一件件抓好落实,确保改革质效。
第一,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和改进国有经济管理,要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国有经济肩负的使命任务和功能定位,从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出发,完善国有经济安全责任、质量结构、资产和企业管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构建顶层统筹、权责明确、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国有经济管理体系。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是从宏观层面、国家层面提出的概念,从经济体制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意味着需要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次,在中观国有经济层面,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意味着国有经济布局的优化,
其至少应具备如下关键特征:一是规模上,国有经济分布广泛、占国民经济较大比重等特征不发生实质性变化,即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动摇;二是结构上,国有经济布局要向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战略性新兴领域集中,向产业链重点环节集中,向优势企业集中;三是在监管上,国有资产监管体系不断完善。微观企业层面,中国式现代化意味着国有企业的“现代化”,对应的企业形态目标是世界一流企业,总体特征是“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制度上需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动力上需要实现创新为发展的第一动力源,成为
第二,国内产业链龙头,具有全球竞争力。此次三中全会提出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两个毫不动摇”表达了中国模式在发展经济方面的一种科学和灵活的观点。该理念一方面体现在经济发展中追求科学平衡的观点,即在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这不仅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还能够在市场竞争中激发经济的创新动力,提高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体现在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与市场化改革密切相关的,体现了国家对市场机制作用的理性认识,通过引导市场力量更好地发挥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福祉的目标。一是完善市场准入制度。要建立公平竞争机制,改革市场准入制度,确保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易法的修订。建立产权保护机制,修改合同法,加强产权保护机制,明确合同中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提供更加稳定的合
作法律基础。完善贸易法规,针对跨地区、跨国际的合作,完善贸易法规,强化对合作过程中贸易行为的监管。三是优化政府监管体制。建立监管协调机制,设立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合作监管协调机制,协调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责。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合作的事中事后监管,通过加强信息披露、审计和评估,确保合作的透明度和合法性。
第三,国企做强做优做大的路径一深度重组整合。二十届三中全会,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以及探索建立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在基本经济制度模块虽然没有着重提及,但以对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实践路径提供指导方向,从而达到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标准和综合目标。综合判断国家和地方政府近期的一切政策倾向来看,新一轮的重组整合将会成为“十五五”期间的一个核心,这几处于央国企的战略发展需要,也基于目前经济发展环境的考量,重组与整合就要解决物理整合向化学整合的转变,从整合前的整体规划设计,到整合后战略目标确定、业务板块定位与协同,到与之相匹配的组织结构调整和激励,都是央国企面临的实际问题,在“十四五”期间出现了很多靠行政手段捏合,貌似强大实则虚胖无力的企业集团,带来的风险远远超出应发挥的作用。
第四,科技创新从蓝图到实施路径。三中全会提到,“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
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首先,科技战略规划的制定,企业的科技创新不同于高校与科研院所,他有一定的独特性,可以说是千企千面。企业要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围绕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核心能力,采用多种科技创新的手段,如生产制造企业可以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新技术院校联合研发;工程企业可以在工法、施工设备进行创新,可采用“中央研究院+研究分院”、“总部研发管理+分部科研转化+三级场景应用”的模式,首先要把整体的科技发发战略的顶层设计做好。在数字经济、新质生产力和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科技研发规划的顶层设计做不好,后续将会出现一列问题。其次,科技人员激励要落到实处,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政策落实落地,进一步对各类创新主体和人才“松绑”“解绑”。“十四五”期间对科技人员的激励政策出台的不少真正落到实处的不多,这里面既有怕担责的因素在里头,更多的因素是方案的不可操作性和政策的不准确和多源解释,让政策的执行者退避三舍。最后,深化人才体制改革,探索实施青年科技人才特殊晋升机制,健全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机制。要打破论资排辈和“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用人模式,探索建立以创新价值、贡献等为导向的晋升机制。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要有差异化的评定指标。例如,技术转移等科技服务类人才,应当与基础研究类人才评定有所区分,把科技服务满意度和社会效益等作为其重要的评价指标。
第五,新质生产力识别、培育及路径。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因此新质生产力仍然是全会的重中之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具象化抓手。全会提出:
“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载体,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紧密关联,需处理好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关系。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是“基本盘”,不能当“低端产业”简单退出,而是要加快升级改造。发展传统产业应与“设备更新改造”“绿色减碳”等政策结合来看,整体思路是产业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通过对传统产业实施技术改造升级工程,不仅能带来技改投资增长,更有利于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转型。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重要的上游投入部门,生产性服务业赋能传统制造业,降低运营成本,扩展应用场景。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新兴产业是“中坚力量”,要完善相关政策体系,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要聚焦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沿着低空经济、数字经济等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的发展方向,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推进应用场景建设,打通政策堵点,拓展发展空间。例如,低空空域放开并完成划分,使得产业发展有法可依,赛迪顾问预测到2026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未来产业是“关键变量”,要注重前瞻部署和梯次培育,加快打造标志性产品。重点推进未来产业:重点产业是“关键”,推进未来制造(智能制造、生物制造、纳米制造等),未来信息(卫星互联网、量子信息等),未来材料(先进半导体、超导材料等),未来能源(核能、氢能、生物质能等)、未来空间(空天、深海、
深地等)和未来健康(合成生物、基因技术等)六大方向产业发展。在壮大产业主体,丰富应用场景的过程中,关键是要打造标志性产品。
三、落实公报所引领的国家治理的体系及治理能力的发展,以及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格局,有效应用并推动国有企业的发展、投资和改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军号,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内容,全会过后,国资国企改革的重点任务明确。国资国企系统要认真贯彻落实三中全会关于国资国企改革的重大部署,把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到国资国企改革各方面、全过程,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聚焦主责主业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和结构调整,进一步激发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落实。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需要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报》没有专门就各种所有制企业改革问题分别做出论述,我们将会从《决定》中读到更充分的论述。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党的一贯政策。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再次重申“两个毫不动摇”,表明了党的一贯立场、方针、政策没有改变。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是为了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学习这段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论述,要上下两段联系起来读,要与《公报》强调的背景联系起来读,要与《公报》强调的动机、内容与效果联系起来读。要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是原则重申,也是指导思想。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从三个重要方面着手,以“平等”、“公平”、“同等”三个词强调公平的指向。追求的状态是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这里,形成一个新的逻辑关系,以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逻辑起点,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是逻辑终点。
第二,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公报》强调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是奔着问题去。事实上,存在不够平等的问题。当前,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复杂多变,一些经济体呈现高通胀、高利率、高债务、低增长的趋势,我国经济呈现回升向好态势,但内生动力不强,推动高质量发展仍需要克服不少困难和挑战。包括民营经济发展动力亦不足,就是一个现实问题。从法理上讲,多种所有制企业是平等的。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过去强调的进一步解决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都属于不平等的问题。这些年采取的提高民营企业贷款占比、扩大发债融资规模,加强对个体工商户分类帮扶支持。实施降低物流成本行动,健全防范化解拖欠企业账款长效机制,坚决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都是解决不平等问题的措施。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对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这既需要坚持“竞争中性”原则,确保企业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还需要落实“竞争良性”要求,让遵规守法、诚实守信成为市场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
一是要完善民营经济市场准入法律制度,贯彻宪法确定的民营经济与公有制经济作为市场经济参与主体的平等地位原则,对民营企业进入市场的范围、条件、程序等做出详细且公平的规定,禁止各种对民营企业的歧视性做法,突破行业垄断壁垒。二要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政府部门需要与“放管服”改革工作相结合,持续深入在简环节、优流程、转作风、提效能方面发力,严格落实“非禁即入”原则,打破各类“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军民融合等方面,对民营企业一视同仁。三是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完善混合所有制企业重大投资、决策、管理等制度,确保民营经济、国有资本优势互补,融合发展,互利共赢。四是妥善清理政府部门拖欠民营企业资金问题,着力化解大企业利用优势地位长期拖欠中小微企业款项的行为。五是加强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着力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犯罪行为,杜绝商业贿赂。五是法律上、制度上、舆论上、政策上、文化上要多管齐下,共同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三,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大有空间。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国有企业在做强做优做大时,要进一步加大与民营经济的合作,促进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有很大的空间。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发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产业链分工的各自优势,构建国民协同发展产业链的新模式,就是值得探索的思路。中国发展奇迹,离不开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分工和协同。国有企业为许多产业链基础设施供给者,民营企业为基础设施使用者。国有企业成为产业链中的基础设施的主要提供者,而民营企业是基础设施的重要使用者。基础设施具有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特征,因此,国有企业在我国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中发挥引领性、基础性作用。例如,国有企业提供电网,是电力的主要供应者,民营企业则从国网获得廉价的电力,降低了民企的成本,提高了民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搭建多样化平台,推进国企和民企共同打造产业生态链。平台建设在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国有企业改造、国有和民营企业融合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按照“行业同链、资源共享、发展共促”的思路,实现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产业链上的有效互动、优势互补和深度合作。一是搭建“国投集团”运营平台和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强化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在共同孵化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中的合作。二是搭建“一行一链群”的专业化对接平台,促进要素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有效流动,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和跨行业融合的数字化生态体系。三是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集聚。发挥国企“链长”作用,促进国企聚焦主责主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支撑和带动能力。国有企业要聚焦主业,聚焦主业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卡脖子”难题,从而真正成为产业链的链主,带动民营企业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同志们,国资国企系统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全系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把坚持“两个一以贯之”作为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始终锚定三中全会确定的新航标,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谋划部署,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法宝和关键一招,总结用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和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以来形成的改革经验,解放思想、敢为人先,迎难而上、主动担当,在现代化建设中打头阵、挑重担,勇当高质量发展标杆。
二十届三中全会党课讲稿《二十届三中全会》宣讲稿
同志们: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重点研究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坚持人民至上,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充分彰显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今天的党课,重点围绕坚持人民至上谋划和推进改革这一主题,与大家进行交流分享。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原则,凸显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必须深刻理解、抓好落实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重大原则之一。我们党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实践深刻昭示,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改革开放事业才能底气坚实、动力强劲、前景光明,不断造福亿万中国人民。
(一)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进一步全面深化
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二十届三中全会坚持人民至上,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就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等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无论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铺就一条健康中国之路,还是以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一项项改革成果强了信心、暖了人心、聚了民心。如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愈加强烈,党员干部要把为民谋利、为民解忧作为改革的指向标,从群众普遍关注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多推出一些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让人民幸福生活的温暖底色更加鲜明。
(二)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改革开放的主体力量。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领域和环节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实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依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民生保障等方面仍存在短板。老百姓关心什么、期吩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持续增进人民福祉。改革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把加强顶层
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不断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改革、推动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
(三)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也是改革开放事业的奋斗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依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民生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仍存短板。这次全会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正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迫切需要。全会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提出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这些举措的落地见效,必将不断造福人民。新征程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好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就一定能汇聚起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创造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新业绩。
二、深化改革举措涵盖民生领域方方面面,从新一轮改革感知民生温度,必须深刻理解、抓好落实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新的“民生施工图”因应了“民之所切”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到完善就业优先政策,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决定》直面民众日
常生活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中国新一轮民生领域改革有温度有力度,相关举措想民众之所想、急民众之所急,有利于增强民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一)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解决人民最关心的问题。一是收入分配改革:让钱袋子更鼓、更公平。公报明确指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这次改革,就是要通过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手段,让富人多缴税、多贡献,同时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这样一来,大家的钱袋子都会更鼓,社会也会更加和谐稳定。二是就业政策优化:让每个人都有工作、有尊严。公报强调,要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这对于广大劳动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要通过完善就业政策,鼓励创业创新,支持灵活就业,让每个人都有工作、有尊严。特别是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拥有更多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热情,这次改革将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三是社会保障体系完善:让老百姓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公报提出,要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这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又一重要里程碑。要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老百姓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同时,还要加强社保基金的管理和运营,确保基金的安全和稳健增值。这样一来,老百姓的“安全网”就会更加牢固可靠。三是改革背后的深意:以人为本、共享发展。这次三中全会公报的发布,不仅仅是对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进行了调整和完善,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我国改革发展的根本理念——以人为本、
共享发展。为了让人民在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和福祉。无论是收入分配改革、就业政策优化还是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都是为了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加美好、更加幸福。同时,这次改革也体现了共享发展的理念。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让所有人都能分享到发展的成果和红利。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
移和转化如何突出导向、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会提出,要“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首先公立医院的投入上,政府要切实落实好六项基本财政投入政策;另一方面,要动态调整公立医院编制,使那些有资质、有能力、有水平,而且能够提供良好卫生服务的医护人员得到纳入正式编制的机会;在薪酬制度方面进行相应的设计,使更多人愿意从事群众和社会所需要的短板学科和专业。
(三)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一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决定》在阐述进一步深化改革七个总目标(7聚焦)中,第二条就明确提出,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更加健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层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环节。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社会治理同样面临着许多改革要求和创新任务。二是坚持制度建设。全会将“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作为《决定》第八部分,专门指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
丰富各层级民主形式,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现实体现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三是丰富人大联系群众机制。《决定》在“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中提出,丰富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内容和形式。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四是健全政协联系群众机制。《决定》在“健全协商民主机制”提出,加强
人民政协反映社情民意、联系群众、服务人民机制建设。完善协商民主体系,丰富协商方式,健全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制度化平台,加强各种协商渠道协同配合。五是健全基层民主机制。《决定》在“健全基层民主制度”中提出,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拓宽基层各类组织和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六是强化基层应急能力。在《决定》的第51条“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中提出,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七是健全城乡治理体系。在《决定》的52条“健全社会治理体系”中提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三、铭记推进改革初衷,发扬钉钉子精神,推进各项举措落地见效,必须深刻理解、推动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
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确保各项重大改革举措落到实处”。所谓“钉钉子”就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才能把钉子钉实钉牢。党员干部要始终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作为推进改革不变的初衷、不竭的动力,以人民为念,汇聚“最大公约数”的无穷智慧,积聚一往无前的奋进力量,推动改革开放事业生生不息。
民生诉求往往是问题最紧迫、最尖锐的矛盾焦点所在。一粒药、一套房、一片天……一件件百姓“小事”被摆上议事案头,折射着改革带来的民生之变。想要改革政策更有支撑、更切实际,就要奔着民生问题去,时刻以人民呼声为改革定向,给群众的真实需求“把好脉”,为群众的急难愁盼“下苦功”。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抓起,坚持“开门定政策”,深入一线把脉问诊、解剖麻雀,精准对接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结合民需谋划制定改革举措。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坚持动真碰硬,对顽瘴痼疾勇拔钉子,对全新挑战敢破藩篱,把百姓痛点变成改革着力点,力求做到精准施策、有效落地,增强政策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
(二)在群策群力中凝聚改革共识。改革发展步步向前,离不开“行动着的群众”。从小岗村包产到户的全面推开,到深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蓬勃兴起,再到浙江“枫桥经验”的传承发展……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勇敢探索,开创了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人民是改革发展的主力军,党员干部要善于凝聚共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改革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加强对改革形势意义的政策解读,使群众认识改革、理解改革、拥护改革,做改革坚定的“支持者”。充分聚合民力,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汲取智慧、总结经验,让群众智慧广泛纳入决策程序,利用议事平台让人民当家作主落地落实,将群众经验做法不断提炼升华成改革举措。党员干部要坚持调研,善于发现问题,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查找摸清各领域有哪些卡点、堵点、难点、痛点,通过改革去疏通、去解决。要坚持思考,深入研究问题,善于从个性问题中寻找共性问题、从杂乱问题中把握主要问题、从问题的趋向中洞悉问题的改变。坚持总结,长于解决问题,探寻问题导向与改革工作的切入点、与百
姓需求的交汇点、与振兴发展的契合点,实现全面而有重点的改革。
(三)在善作善成中检验改革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就是检验改革成效的“硬标准”。坚持把改革举措放到实践中去检验,让基层来评判,让群众来打分,对改革政策是否掷地有声、落地见效做到心中有数,把改革真正改到老百姓的心坎上。要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从就业、增收、医疗、教育、住房等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让改革真正成为温暖的人心工程。要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凝聚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必须树立正确政绩观,紧盯发展大局,为民谋长远,勤思富民之策,笃行利民之举,做好部署和规划,坚持一茬接着一茬干,稳步推进改革收获真效益、取得真突破,经受住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是做好民生工作的基调。尽力而为强调的是态度、决心、方向,意味着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尽力而为解难题,不可虎头蛇尾不作为;量力而行强调的是行动的指导、策略和方法,意味着民生工作要切合实际定目标,不可好高鹫远“吊胃口”,强调的是稳打稳扎、持续改善,让民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锚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把牢价值取向,坚持人民至上谋划和推进改革,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我们一定能
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学习宣讲稿党课讲稿
全面深化改革驱动,铸就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深入探讨如何落实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要课题。全面深化改革,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我们国家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则是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探索出的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一、栗深刻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短板。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精准发力,务求实效。要深入分析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瓶颈制约和深层次矛盾,找准问题症结,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同时,要敢于动真碰硬,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此外,我们还要加强改革政策的统筹协调,确保各项改革措施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形成改革合力,共同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另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要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道路。
(三)加强党的领导,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全面深化改
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强党的领导,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首先,要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确保党的政治路线、方针、政策得到全面贯彻和执行。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它决定了党的建设的方向和效果。我们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确保党的政治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其次,要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确保党的组织体系更加健全、更加严密。党的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我们要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特别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确保党的组织和党员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最后,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确保党的作风更加优良、更加纯洁。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也是党的力量所在。我们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特别是加强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教育,确保党
员干部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四)激发人民首创精神,凝聚改革共识。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激发人民的首创精神,凝聚改革共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改革的推动者。我们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改革决策更加符合人民意愿、更加贴近人民需求。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宣传教育,凝聚改革共识。通过广泛宣传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政策措施等,增强人民群众对改革的认同感、参与感和获得感,形成推动改革的强大合力。
二、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深化市场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必须得到进一步发挥。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深化市场化改革,持续优化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监管作用。要坚决破除行政性垄断和市场壁垒,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努力构建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此外,必须强化市场监管,坚决维护市场秩序,确保公平竞争,使各类市场主体在市场中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实现市场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产业竞争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根据最新的经济数据显示,过去五年,我国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得产业结构得到了显著优化升级。例如,先进制造业的产值占比从30%提升至40%,而现代服务业的增长率更是高达年均10%o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领域的投资增速也远超传统产业,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我们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数据显示,经过技术改造和升级,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了20%,同时能耗降低了15%o这不仅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也为环境保护做出了积极贡献。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三、加强社会建设,促进民生福祉
(一)加强教育建设,提高国民素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要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差距。同时,要加强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我们要加强教育建设,提高国民素质。要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公平和优质发展。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同时,要加强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同时,要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促进工作,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此外,还要加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和引进,提升医疗队伍的整体素质。通过加强与国际先进医疗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引进更多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提高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同时,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倡导医者仁心,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让人民群众在就医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和关怀。
(三)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保障基本民生。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社会稳定器。我们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保障基本民生。要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和住房保障制度等社会保障体系。要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和监督,确保基金安全可持续运行。同时,要加强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的关爱和服务工作,让他们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并且,在确保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全体人民的同时,我们还需要关注社会保障体系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我们要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社会保障差距,确保每一位公民都能享受到公平的社会保障待遇。同时,我们要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和管理,提高基金的使用效率,确保社会保障体系的可持续性发展。
落实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