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秦始皇观后感精编2篇
秦始皇的伟大与矛盾在讲坛中得以深刻展现,统一中国的雄心与暴政的代价交织,历史的复杂性令人深思,启发对权力与治理的反思。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百家讲坛秦始皇观后感精编2篇范例,欢迎借鉴参考。
百家讲坛秦始皇观后感1
2012年7月28日到8月25日,观看了《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全)(共47集,上部24集,下部23集)被深深吸引,谨以此文作为第一次观看后的感想,并希望运用这些精神财富开阔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对今后的人生有所启迪。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是一个统一而连贯的不断发展的整体。每一集,王立群老师都在充分尊重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引经据典,用历史的本来面貌,带我们还原历史现场,给我们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灵冲击。而从整个节目着眼,我觉得,整个秦始皇节目可以被划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讲秦国崛起和横扫六合;第二部分讲秦朝兴亡;第三部分讲的是后人论秦。
王立群老师用前二十六集向我们展现了秦国崛起和横扫六合的整个内容。从前十二集中我们能够很清楚的看到,秦国的崛起先后历经六百年,经历了三十五代国君。其中秦国经历了非子封秦、襄公立国、穆公东扩、孝公变法、连横破纵、召襄王称霸、异人奇缘、李斯为政、通天大计等等事件,这些明君的雄韬伟略最终增长了秦国的国力,为秦始皇吞并天下建立秦朝打下了坚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基础,可以说秦始皇吞并天下和建立秦朝后实行的统一制度都是出于先辈们的奋斗与总结。在接下来的十二集中,王立群老师带我们还原了秦王扫六合的宏伟场景。通过韩氏初兴、三家分晋、韩国灭亡、长平之战、邯郸之战、赵国之亡、水灌大梁、秦灭燕国、楚国之亡、不战而亡等,王立群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每个国家的兴与亡,为我们讲解了每个国家衰亡的真正原因,并从反面说明了秦国横扫六合的历史必然性。接下来的两集股肱之臣和六世余烈中,王立群老师着重分析了秦国的优势以及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我们不难看出秦国之所以能灭六国,最重要的是因为秦国具有统一天下的“历史必然性”,这些历史必然性表现在七代明君,代代重才。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图强;秦惠文王重用张仪,以连横破六国合纵;秦武王重用甘茂,抓住时机,东进中原;秦昭襄王重用魏冉、白起、范雎,运用“远交近攻”策略摧毁六国生力军;秦孝文王在位三天无功无过,姑且称之为明君吧;秦庄襄王重用吕不韦,切断六国南北合纵通道;秦王嬴政虚怀若谷、知人善任,重用王翦、王贲父子、蒙骜、蒙武、蒙恬祖孙三代、尉缪、吕不韦、李斯、蒙毅等人最终统一六国。期待国军都奉行唯才是用、用人不疑、礼贤下士的人才政策,他们有强烈的历史使命,又将重用人才当作实现统一天下的重要手段。当然历史有必然性就一定会有它的偶然性,而且有些情况下偶然性也能占到很大一部分。在这些“历史偶然性”中最重要的就是六国所犯下的无法弥补的错误以及秦国的七代国君的继位和代代贤明重才都很偶然。在这些大趋势之下为秦国统一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的当属 “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在注重诚信、不畏权贵、先经济后政治以及法典化原则下为秦国打下了经济、政治、文化根基,为秦国崛起做了充足准备。秦国统一天下的第三点原因当属“国策正确、军事外交政策得法”。这些都跟明君贤主和重用人才分不开。
而相对于秦国而言,六国所犯下的错误是导致六国最终积重难返的根本原因。而且这些因素中每一项失误都是致命的。一曰“昏君庸主谗相”所导致的国策失误。接下来是一连串联动效应。二曰“改革失利”,战国末,各国都有变法,但六国变法时间、广度和深度都不及秦国,大多失败。三曰“政治腐败”,统治者穷奢极欲,谋臣更是为了个人利益不惜卖国。四曰“人才流失”,各国人才不能在本国转化为政治资本,纷纷流向秦国。五曰由于各国不同的利益、国情,各国不明大势、主次不分所导致的`“合纵失败”。
紧接着,王立群老师用接下来的十七集给我们介绍了秦朝兴亡。其中前五集向我们展示了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所建立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统一制度、修筑万里长城、大求仙药、焚诗书坑术士等。后十二集通过叙述秦始皇死后沙丘政变的发生,李斯、胡亥、赵高的专权弄权乱纲,最终子婴亡国,盗陵毁陵之谜向我们展示了大秦帝国从兴亡走向没落的过程。
最后,王立群老师用最后四集着重向我们介绍了汉代、唐代、明清时期、民国时期以及王立群老师自己对于秦始皇的千秋功过的评价。我们应该从正确看待这些评价。古人对秦始皇的评价,最早可追溯到秦汉之际刘邦和项羽。他 从汉代开始,贾谊的《过秦论(全)》基于刘汉政权合法性的现实政治目标,对秦朝二世亡国所做的议论,把秦始皇塑造成了一个暴君,对秦始皇在秦亡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指出秦朝速亡的四大原因:第一,三主失误,秦始皇负有主要责任,二世加速秦国灭亡、子婴临危受命,无力回天;第二,皇帝制度导致大臣失语;第三,不是仁义;第四,民心尽失。汉儒们想以此作为新朝代的前车之鉴。在唐人那里,秦始皇被视为一个警示的样板,不断从历史中翻出� 唐代柳宗元则从反对藩镇割据的立场出发肯定秦始皇。随着历史的发展,对于秦始皇进行评价日趋集中,郡县制、“焚书坑儒”成为不断被拿来评价秦始皇功过的证据。在这个过程中对“焚书坑儒”的评价逐渐博取了主观色彩,人们开始多角度多层次地对这一事件以及前人的夸张说法进行重新审视。明代李贽给秦始皇以高度评价,说秦始皇横空出世,“掀翻一个世界”,把秦始皇视为千古一帝的言论亦出现在其《藏书》中。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十个钟评价的综合体。只有整合正面的、负面的各种“片面的、深刻的”评价,才能认识真正的秦始皇。一味地歌颂与一味地批判同样是偏颇的。而王立群老师从秦始皇的不同阶段出法,对秦始皇的一生进行了评价。他把秦始皇的一生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出生至十三岁)一个没有权利的孩子;第二阶段(十三岁至二十二岁)无权,权忍等待;第三阶段(二十二岁至三十九岁)评定嫪毐和吕不韦两大政治集团,加强君主全力,准备并开始发动统一六国的战争——主功;第四阶段(三十九岁至五十岁病故)有功有过,越老越糟糕。而王立群老师认为秦始皇之所以被人们关注的原因有三:一曰秦始皇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二曰后世的“骂”;三曰秦朝速亡的三大原因(同志思想缺儒、贵族的腐朽、秦始皇对接班人选安排的失误)引发了后人无尽的思考。
在这些节目中,王立群老师还就秦始皇的五大谜团为我们做了一一解读,使我们对于当时的情境和秦始皇的心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此同时,王立群老师还穿插了一些有关的历史寓言、成语故事还有人生的哲理,比如李斯的 “老鼠哲学”、“人生四行”等,在书中还穿插了一些朗朗上口的诗句和栩栩如生的图片,让我们能够更好的理解历史,铭记历史来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活。
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并不是这些历史知识,他们不能直接产生什么影响。我们应该从中学习的是从事件中求的真知的能力和正确看待事物的方法和眼光,当然这些历史哲学和王立群老师力求真知的过程也对我们的做人、做事产生了很大的启发。人们认识历史也要经历四个过程:一曰史官对历史的文学性记录;二曰后人的理解与注释;三曰今人的讲解与评说;四曰我们老百姓自己对这些讲解的理解。所以理解因人而异。所以我们也不用苛求强记下什么,只要多多关注自己的札记久久自能领悟。历史的魅力就在于它在历经千年岁月才能让人体会到它的价值所在,在历经千年沧桑后才能让人领悟到它新的意义。当代人用当代的眼光解读历史服务于当代,必将赋予历史新的含义,也必将塑造非同凡响的人生。
百家讲坛秦始皇观后感2
首先,我得感谢王立群教授精彩的讲解。秦始皇在历史上的争议比汉武帝还大,讲秦始皇的风险也比讲汉武帝要大。这种困难主要是两点:一是秦始皇比汉武帝存在更多的谜,二是对秦始皇的评价。讲秦始皇从一开始就存有一个生父之谜,还有不立皇后之谜,不立太子之谜,这些都非常难以讲解。秦始皇历来都被视为一位暴君,客观地评价这位“暴君”自然也更困难。“百家讲坛”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把“统一”作为基调,全面介绍秦始皇的一生。同时,还有一些延伸,秦二世与秦朝灭亡也列入其中。
其次,《秦始皇》作为2008年的一部重点节目,共有33集,我从头到尾一集都没少的全部欣赏学习了一遍,其精神可佳。我确实应该写点什么,纪念一下我牺牲的脑细胞也好呀!
秦朝,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似乎已经很遥远了。两千多年前的一个王朝,感觉就象十万八千里一样遥远,这个短命的王朝,不知道都经历了多少个轮回,离我们实在太遥远了。
然而,当我们看到那群山之上的万里长城时,当我们真正站在西安兵马俑前,又似乎觉得这个朝代离我们很近很近,进而想起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壮举,同时想起了他的暴政…… 纵观秦始皇自13岁登基,当政26年而一统天下,至50岁客死沙丘,可谓创业时轰轰烈烈,终时凄凄惨惨。“千古一帝”秦始皇的生死、功过、荣辱给了我们多少经验、教训和启示?千秋功过,任后人评说!
王立群教授讲过这样一句话:“人们常说读书让人读懂现实,但我的体会是,现实让我读懂了《史记》。”比如说司马相如,汉武帝读了他的《子虚赋》,赞不绝口,立即征召了他。我读《史记司马相如传》感受并不很深,但是,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让我懂得,人才是弱势群体,千里马也是弱势群体,没有伯乐的鉴定,千里马只能最终落得“老骥伏枥”的下场。所以,现实生活让我懂得,汉武帝成就了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得到卓文君,又有了百万家资,如果不是武帝的征召,司马相如可能陶醉于安乐乡中,平平静静地度过一生,一代文豪的地位将无从确立。正是汉武帝的征召、赏识,使司马相如燃起了创作大赋的冲动。《上林赋》等一批名作相继问世,最终成就了司马相如“汉赋四大家”之首的地位。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让我读懂《司马相如传》的不是读书本身,而是现实生活。
《秦始皇》中,我最喜欢的人是蔺相如。蔺相如善处生死,既敢在秦廷据理以争,不惧死亡;又能在廉颇的意气之争中迁就忍让,不惧耻辱。一身而得其一点即是非常之人,何况能得其二者,极为不易。
人们对历史感兴趣有三种原因:一是获得历史知识,二是获得智慧,三是认识人性。这三点都很重要。历史知识并不能直接让你致富,但是,它可以完善你的人生,增强你的文化品位。史书中充满了各种智慧,它成为今人的借鉴,因为历史常常有惊人的相似。古人成功的智慧可以使我们获得成功的启示,古人失败的教训可以使我们得到警示。古人与今人最大的相通之处就是人性。人性的丰富,人性的弱点,人性的善良,人性的丑陋,都可以从历史中看得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