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中国历史故事【优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070256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中国历史故事【优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中国历史故事范文【第一篇】

关键词:历史故事;高中历史教学;运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22-01

1.历史故事让历史教学更生动化

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利用历史故事可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同时让历史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教师利用历史故事进行授课主要有两方面:其一、如果学生通过课本或者其它方式了解了一些历史故事的,大多数学生对这些历史故事都是比较感兴趣的,教师就可以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这些点,用一些更好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课堂的参与度也会有效的提高;其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以及课程的需要,选取一些历史故事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使其更深刻地认知课本内容。因为历史故事理解起来要比单纯的历史知识更加容易,运用历史故事可以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例,三国演义有电视剧也有小说,在历史教学中,涉及到三国时期的历史,就可以引用三国中的历史故事,通过这些历史故事,让学生更清晰的“看到”那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军事发展与变化情况等。三国时期的一些代表人物与典型事件可以拿出来进行分享,让学生真切体验东汉末年政权的腐败程度、兵荒马乱之中平民百姓的动荡生活,了解政权瓦解是大势所趋。扎实掌握这一阶段的历史知识,充分理解时代背景在之后学习秦朝历史的时候,才能如鱼得水,学起来更加容易,教师授课的时候也能更加顺利。

2.历史故事对课堂教学起到了铺垫作用

很多情况下,学生没有具备一个历史时段的知识背景,这时候,运用历史故事为课堂做铺垫非常重要。因为背景知识的缺乏,对于初次接触的教学内容在理解上可能会有难度,而历史这种需要“追究”来龙去脉的学科,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一个时期的知识点,在学习下一个历史时期的知识点的时候会感觉吃力。这时候要让学生尽快掌握这个历史阶段的知识点,历史故事就派上用场了,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述,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穿插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为教学做好铺垫。以《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这一内容做示范,凯撒的故事可以充分反映罗马帝国时期的全貌,包括政治经济与文化情况、军事的发展变化情况等等,通过凯撒的故事,学生可以理解当时罗马帝国为什么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通过最直观的方法将课本上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同时对于知识点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故事中化解,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无论是哪一个历史时期,也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矛盾才是推动其发展的动力,而“导火索”恰恰是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各个历史时期都有着显著特征,也正因为如此,历史故事才能更具有代表性,在历史教学中才能更好的起到辅助作用。

3.历史故事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

对于那些不够热爱历史学科的学生来说,历史故事可以提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通过形形的历史故事体会历史的魅力。对于那些热爱历史学科的学生来说,他们听到或者读到过很多有趣的历史故事,每个时期的历史故事有着自己的特色,当他们把这些历史故事串联在一起,尤其是那些有代表性的历史故事,这就是一个广阔的知识面,通过对古今中外历史的熟悉,也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历史观。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与想”的方式,在了解历史故事的时候,需要将故事与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中的社会环境等元素结合起来进行思考。例如,中西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几个阶段可以进行对比理解。“中东和谈”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在讲述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可以联系到犹太人的历史故事等,让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也是一种“点面交叉”的授课方法,在丰富课堂内容、拓宽学生视野与知识面方面有着很好的作用。

4.结束语

高中历史是重点学科之一,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研究也一直没有停止,本文阐述了利用历史故事进行教学的诸多好处。历史故事的合理运用可以让课堂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同时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充分激发起学习兴趣。对于那些缺乏历史知识背景的学生来说,历史知识有着良好的铺垫作用,让那些初次接触新的历史知识的学生不至于手足无措,也起到了一定的“预热”功效,进而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与掌握相关知识,并且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地掌握重点与难点。对于那些对历史故事感兴趣的学生来说,在其阅读历史知识有着自己浅显见解的基础上,加深引导,不但可以拓宽其知识面和视野,还能将古今中外历史的发展演进规律、历史发展进程都了然于胸。总体上来说,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是十分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于晓红。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的意义[J].黑龙江史志,2015,(13):374-376.

[2]程红艳。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的效果研究[J].考试周刊,2014,(92):134-134.

[3]聂道霞。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选用原则[J].速读(中旬),2014,(11):197-197.

中国历史故事范文【第二篇】

关键词:历史故事;课堂教学;初中生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丰富的历史人物、精彩的历史人生汇聚成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故事不仅是必要的教学手段,也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如果一个历史老师从未在课堂上讲过故事,何以称得上是历史老师?

初中生兴趣广泛,尤其对历史故事兴趣更浓。我们在教学实践和课堂观察中都可以发现,每当老师要讲故事的时候,教室里就会立刻安静下来。即使那些平时上课不太投入的学生,也会马上静下来认真听讲。针对当前初中生心理特点和历史学科特点,历史故事引入课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历史故事是历史课堂教学必要的内容,但这并不是说上历史课就是讲历史故事。再者,历史故事多如繁星,也不是什么故事都可以在课堂上讲,更不是随时可以讲的。那么,如何运用历史故事,教好初中历史呢?本文谈谈自己的一些探索。

一、广泛阅读,注重积累

历史老师一定要树立“开卷有益”的理念,博览群书。韩愈有一首诗写得好:“读书患不多,思意患不明。患是己不学,即学患不行。”意思是说读书就怕读的不多,读了之后就怕不理解;读书就怕不自觉,读了之后就怕不去实践。只有广泛阅读,在教学中历史故事才能信手拈来。如果讲中国古代史,就必须读《史记》和《资治通鉴》,特别是钱穆先生的书,如《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等,虽然通俗易懂但是论述深刻,“含金量”高,可读性很强。

读书要有意识地收集与积累故事,用到的时候可能会有意料之外的惊喜。笔者的教学实践表明,上课能否选择与运用故事,多与平时积累有关。所以,我们要在课堂上对历史故事运用自如,工夫其实在课堂之外。临时“抱佛脚”难有成效,重在积累。每一门学科的教学水平提升都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厚积才能薄发,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才能从容应对挑战。

二、真实可信,少用“戏说”

现代社会是一个娱乐至上,甚至“娱乐至死”的社会,对历史的“戏说”成分特别多。小说家“戏说”历史,电视电影、戏剧“戏说”,网络更是胡说历史。因此,学生通过小说、电视、网络接触到的“历史”许多是虚构、杜撰甚至是歪曲的,这对历史知识缺乏深厚积淀的初中生学习历史有不少的负面影响。须知,历史故事既不同于文学作品可以天马行空任意发挥,更不是电视电影所谓的“戏说”“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历史故事必须以史料为根据,在历史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推理。所谓“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因此,历史教师在选择故事时,不能像小说、电视、电影、戏剧、网络那样“戏说”历史,而要以史料和史学研究成果为基础,确保历史故事的真实性,这应当是历史老师选择故事教学的首要原则。具体来说,教师选择的故事必须符合历史史实,不能脱离史实随意虚构。比如,上课讲到夏禹、孔子、刘邦、汉武帝等历史人物的时候,一般要依据《史记》中的记载。但这并不是说不可以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测,而是说想象和推测要在符合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另外,我们在课堂上也可以用到一些反映历史现实的文学作品中的历史故事,比如,清代极具批判现实意义的小说《儒林外史》,透过“范进中举”来揭露科举制度的黑暗和罪恶,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又符合一定的史实。这类故事仔细挖掘,进行合理的推测,应用于课堂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联系课本,趣味性强

引入课堂的历史故事应有趣味性,否则就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但不是所有的有趣味性的故事都适宜引入课堂,也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有趣味。有趣味的故事要与课本内容相关,与教学内容有关。为此要注意以下两点:(1)故事要有生动的情节,对学生有吸引力。故事比起苍白的叙述更有趣味,主要就是因为故事有生动的情节,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老师的课在趣味性上做到位,他的课成功就有了基础。(2)故事要新颖。现在的初中生思想活跃,视野开阔,知道的东西多,很多历史故事他们可能小时候就已经听过了,如果老师讲的故事老套,他们就会觉得很乏味,这对历史老师是个挑战。比如,在讲述君臣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的时候,我就引用了《吕氏春秋》中《楚庄王伐陈》的故事:

楚庄王想讨伐陈国,先派人一探虚实,探子回报:“陈国城墙建得很高,护城河挖得很深,又储备了充足的粮食,整个国家看起来很安稳,所以不宜讨伐。”

中国古代故事【第三篇】

一、民间信仰对古代小说的渗透

在民间信仰基础上,中国历史上曾产生过大量的神话、传说和故事,后经文人辑录、加工、改编和再创作而完成文本化过程,转变为志怪、传奇、话本、章回等体制的小说。在小说写定过程中,民间信仰通过提供题材、人物、主题、观念和语词等多种途经渗透进来。纵观古代小说发展史可以发现,表现神仙灵异、因果报应是古代小说的重要情节类型,神怪人物是古代小说的重要角色群体,不仅志怪、传奇、话本小说如此,即便是章回体的历史演义和世情小说也概莫能外。志怪是我国古代延续时间最久、数量最多的小说品种,上自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下迄清末《萤窗异草》、《右台仙馆笔记》之类,历代文人辑录了数以万计的民间神怪故事。志怪较少个人化虚构,情节多是“粗陈梗概”,《列仙传》、《搜神记》、《幽明录》皆属此类;不过,其中也有个别描写细腻、生动翔实之作,如《神仙传》中的部分篇什就已有唐传奇笔法,而《汉武帝内传》洋洋万言,篇幅之巨、场面之大、人物之多,虽唐传奇也不多见。至于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以传奇入志怪”,其精彩描写历来为人赞叹,被称作文言小说的艺术高峰。文人搜奇记异是民间信仰渗透到志怪小说的重要途径。从汉魏到明清,以搜奇记异为目的写作活动让大量民间信仰及其叙事寄寓于志怪小说之中。唐传奇是对汉魏六朝志怪的继承和发展。关于唐传奇与志怪的关系,何满子曾指出:“汉魏以降,志怪小说之繁富,殆为神话寥寂之天然补偿。环球文林,罕有其比。蕴积千载,唐人传奇乃承其余泽。”①唐代传奇、志怪二体,难以截然分开,《玄怪录》、《酉阳杂俎》、《甘泽谣》、《传奇》等具有代表性的传奇集,其中也不乏粗陈梗概的短小篇什,与志怪难分伯仲。所以,今人谈到唐代文言小说,常用“志怪传奇小说”加以统称。当然,唐代文人对这些神仙鬼怪故事着意铺陈点化,借以寄托情愫,抒发己意,宣扬佛教的因果报应和道教的神仙济世等观念,也贯穿作者的儒家伦常和道德教化思想。话本是在说书艺人讲唱的宗教性或世俗性故事的基础上,经过文人编撰形成的通俗小说。即使是历史题材的话本,如《武王伐纣平话》、《三国志平话》等,也经常浸润着佛道二教和民间神灵观念;至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吕洞宾飞剑斩黄龙》、《张道陵七试赵升》等宗教题材的话本,人物多谪自于仙界或西方灵山,情节多是转世历劫、济世度人,带有更多民间信仰多教融合的特点。此外,艺人讲唱、文人编撰这些故事时,还会凭借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分析人物命运变化的原因,而这些原因经常是他们头脑中的民间神灵观念的直接映现。所以,话本中渗透的民间信仰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二者水乳交融,密不可分。明清章回小说多是在说书艺人讲唱历史故事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作家多次加工、改编、再创作而完成的“历代累积型”长篇小说。①作家在改编过程中,将自己的佛道和民间信仰观念以及儒家伦理思想都融入小说之中,于是章回小说呈现出驳杂的宗教色调,小说人物普遍被神魔化,就连着名的历史人物也被描写成谪仙或精怪的化身,如《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关公被神化、诸葛亮被仙化,《三遂平妖传》中的“三遂”都被谪仙化,其他多数人物则被妖怪化,《西游记》中的取经人都是神佛转世,而其对立面则都是妖精,《封神演义》中的大部分人物都是遭逢杀伐劫难的阐、截二教神仙,一些凡人死后也被加封为神。清代由文人独立创作的章回小说,如《红楼梦》、《绿野仙踪》、《镜花缘》等,也都比拟前代作品,把主要人物写成神仙降世,主要情节则是谪仙转世历劫。这种情节特点形成了明清小说“转世历劫”的结构模式。②从古代小说发展史可以看出,小说文本由简到繁,由疏到密,由短到长,其间都离不开对民间信仰的创造性加工和利用,相当大的篇幅用之于对民间神灵的刻画和对神仙故事的演绎。可以说,民间信仰对古代小说的渗透几乎达到了无孔不入、无所不在的地步。

二、古代小说对民间信仰的影响

由于古代小说容含了大量的民间信仰,小说在某种程度就成了人们用以印证仙佛灵异、果报不爽的文献,从而成为后人继续创造、传承民间信仰的文本依据。首先,中国古代社会的部分文人对文献盲信盲从,以为有文字记载即真实不谬,越是古老的文献越可信,越是出自名人、圣人之手的文字越神圣,即便是那些宗教性、幻想性的故事也信而不疑。葛洪在回答弟子“古之神仙者,岂有其人乎”的提问时,就列举神仙传记作为神仙实有的证据。在葛洪看来,“先师所说,耆儒所论”,都真实不诬,应该继续传扬下去。③他在《抱朴子内篇》中说:“《列仙传》仙人七十有馀,诚无其事,妄造何为乎?邃古之事,何可亲见,皆赖记籍传闻于往耳。《列仙传》炳然,其必有矣。”④这段话既表明了他的宗教倾向,也体现了他对待古代文献的盲从态度。我国虽有“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古训,但像葛洪一样盲从古书的人仍比比皆是。古人之所以以文献所载为真实,大概还与我国古代史学特别发达有关。古代史学家追求实录,以真实性作为评判历史文献价值的基本标准。史着的求真思维延伸到文学作品中,小说故事也被当做真实发生的事情,小说中的幻想性人物,包括其中的神仙妖鬼之类,也被当做真实人物加以欣赏,从而在客观上对民间信仰起到传承作用。其次,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反映社会生活,小说人物往往被附会上了宗教人物的某些能力和特质,因而也会被民众当作神灵来崇拜。那些原本在民间有信仰、有传说的人物,如西王母、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白娘子、钟馗、包公等,经过作家的加工改造,形象更加鲜明,在民间会得到更多信仰;那些纯属作家虚构的人物,如唐传奇《柳毅传》中的柳毅、《订婚店》中的月下老人,由于在小说中被描写成神仙,他们也能得到民众的接受,成为民间信仰的对象。至于明清时期那些脍炙人口的章回小说,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而也会被偶像化、神仙化,进而转化为民间信仰的神灵。从宗教心理学来看,小说人物与宗教神灵之间并不存在天然的隔阂,二者在潜意识层面上属于同一种性质的对象。美国宗教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认为,一个人的宗教经验不仅跟他的人生经历有关,还跟他的潜意识构成密切相关。他借鉴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研究成果,把人类的意识区分为意识(甲区)和无意识(乙区)两个区域,而无意识区域内的潜意识是人神相通的“中介项”。他分析了潜意识与宗教信仰的关系后指出:“我们的直觉、假设、幻想、迷信、信仰,以及一切非理性的作用,都由乙区来。它是我们梦的来源,并且似乎梦可以回到它之内。任何我们有的神秘经验,……我们的妄想,固有观念和歇斯底里也出于其中。这区也许是许多许多培养我们宗教作用的源泉。”⑤潜意识既是一切宗教意识的源泉,也是作家赖以进行文学创作的精神资源之所在。小说形象与宗教神灵从源头上说是合一的,二者只有表现形式的不同而无本质内涵的差异。第三,古代神话、传说和神异故事中的人物,往往也是民间信仰的对象,一种人物双重角色,而小说的描写让他们获得新的信仰能量,并随着小说流布而传播。民俗人物写进小说,被赋予新的故事,展现出新的、超然的能力和品格,读者是乐意接受的。有些神灵不仅被塑在更多的庙宇内,连他们的生日、成圣日、忌日都会成为民俗节日,甚至还有庙会活动,从而获得更广泛、更持久的崇拜。吕洞宾是五代以后新起的一位仙人,在小说戏曲中多有表现。明清时期产生的《东游记》、《吕祖全传》、《八仙得道传》等小说,进一步推动吕洞宾信仰的传播,让他成为八仙中故事最多、知名度最高、香火最旺的神仙。《三国志通俗演义》对关公信仰的推动也是众所周知的。这部小说于16世纪传入朝鲜半岛,1592年日本封建主丰臣秀吉入侵朝鲜,随后明朝应邀派兵救援,当中国军人来到朝鲜时,“见朝鲜遍祠(关)帝,颂述满其国中”①。这些所谓“颂述”就是依托小说生发出的民间传说。在传说基础上完成的朝鲜讲史小说《壬辰录》,多次描写关公显灵助战、帮助朝鲜军队打击倭兵的情节。在一种汉文手抄本《壬辰录》中有这样的描写:“忽然灵风大起,神云四合,有一员大将,面如赤枣,丹凤眼,三角须,乘赤兔马空中杀伐,倭兵惶怯昏倒,自毙不起,一阵皆死。”②这里对关公相貌行状的描写,与《三国志通俗演义》十分相似。抗倭战争结束后,朝鲜人金万重在《西浦漫笔》一书中写到:“今所谓《三国衍(演)义》者,出于元人罗贯中,壬辰后盛行于我东,妇孺皆口诵说。”③当时朝鲜各地纷纷建造关帝庙,仅汉城就有12座之多。随着小说的流布,关公信仰在朝鲜半岛迅速流行开来。古代小说还会被改编成民间说书的科目,也会被改编成地方戏曲、皮影戏、木偶戏等剧目,小说的影响范围借此扩大到包括目不识丁的普通百姓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当中。

中国古代故事【第四篇】

——读《中国古代爱国故事》有感

从古至今,我国有许许多多的爱国人士:郑成功、屈原……

读了《中国古代爱国故事》后,我被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事迹深深打动着:明朝末年,郑成功怀着爱国心,成功地将荷兰殖民者赶出台湾,收复了中国的神圣领土。

“开辟荆棘逐何夷,十年始克复先基。”读着郑成功写的《复台诗》,我对郑成功的敬佩之情愈来愈浓。是的,郑成功收复台湾,靠的是他的爱国心。看了他收复台湾的事迹后,有谁不油然而生敬佩之情呢?他的爱国心不仅留在我心中的最深处,更是永远留在了台湾同胞和全国人民的心中。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1 2070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