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抓娃娃》电影观后感【汇编18篇】

网友发表时间 3644478

影片通过幽默与感人的故事,展现了亲情与梦想的交织,传递了勇敢追求幸福的重要性,令人深思与感动。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抓娃娃》电影观后感范例,欢迎借鉴参考。

《抓娃娃》电影观后感 篇1

去看电影《抓娃娃》不仅仅是由于最近网络媒体炒得很热,如今上映7天破16个亿。而且加上我对于沈腾、马丽二位喜剧演员的喜欢,很想去影院里放肆地大笑两个小时,缓解压力,释放自己内心的烦闷。

然而,在观影的过程中,我却一直没有怎么笑起来,反倒心一直绷着、悬着:这个孩子终有一天会长大,真相终将有一天会大白,他和设计他的爸爸妈妈该如何面对真相?

在父母安排的剧本中长大的孩子叫马继业,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这位爸爸有多么希望孩子继承父业。这位富爸爸养废了的大儿子以后,准备改变教育策略,用“家境贫寒”来设计二儿子的人生。小儿子为了生活吃了不少苦,却也越来越怀疑眼前的一切,终于在最后揭穿了父母的谎言。

有句老话说得好,喜剧的内核是悲剧。我也在故事的后半部分感受到了无尽的悲凉。

这部影片中的父母却用所谓“善意”的欺骗——“富人装穷”来教育孩子,瘫痪的奶奶是假的,邻居是扮演的`,路上偶遇的外国人也是爸爸雇佣的……虚假、奉承、刻意充斥着孩子生活的角角落落……

看着爸爸(马成钢)悉心布局的一切,和十八岁儿子马继业发现真相时的崩溃,我不禁想起董宇辉曾在演讲中给父母的一段忠告:

“很多家长把工作辞了,一心一意只陪孩子,过度在意孩子,孩子疯的特别早。你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孩子身上,把他攥的太紧了,他干什么你都有具体的建议,建议到孩子觉得无孔不入,压迫感特别重。”

在国人对教育非常重视的今天,这个问题值得思考,对于孩子的教育真的需要抓得那么紧吗?对于孩子的教育真的需要如此精细化吗?孩子不是机器,不是工具不可以被全盘设计甚至使用,孩子是一个有思想、有灵魂,有肉体的活生生的人啊!

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颗心感染另一颗心。唤醒一个人内在自我的丰盈与长大是教育的本质 。教育不是严加管束也不是服从,而是使人在自由与尊重

《抓娃娃》电影观后感 篇2

周末本想带娃去户外游泳,因为天气太热没出门,因此改变出游计划,晚上刘先生选择跟孩子看一场暑期电影。

这电影属于喜剧有笑点但也有泪点,笑着笑着就哭了,电影既搞笑又很有教育意义,同时也给我们做父母的一个警示,你费尽心思给孩子安排的一切并不一定是他想要的生活,我们控制了孩子的一生,同样孩子也控制了我们一生,把自己的生活过好就是最好的安排,再让孩子加入进来,人生有它本来的样子。

这部电影讲述生活在西虹市的马成钢和春兰不一样的养儿之路,本是富家公子,却故意穷养,让他们的小儿子马继业体验“辛酸”成长历程。这一切都是源于父母对孩子有太高的期望继承家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里,从小培养孩子吃苦耐劳,有责任有担当。从小让孩子学会料理家务,勤俭持家,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天晚上坚持阅读。

马成钢为了让孩子继承家业,提前锻炼孩子驾驭金钱能力,还有经商头脑思维。让他儿子核算每个月花销金额是多少,然后将家里财政大权交给他,将一个月一千多块钱的生活费交给他自由支配。刚开始儿子想着各种省钱的方式去买菜,说要给他爸爸买双鞋子,马成钢听到这话内心满满的喜悦成就感爆棚,本以为第二天儿子会给他买鞋子,结果拍拍打脸,儿子没给他买鞋子,却发现儿子用钱偷偷买了一台平板电脑,躲在厕所里面玩。

在磨炼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你会遇到各种层出不穷的问题,让你防不胜防,措手不及。这时候的马成钢让孩子学会承担自然后果。马继业选择捡废品来弥补自己花掉的窟窿,结果在垃圾桶里捡瓶子被同学发现,遭到同学的羞辱,自尊心严重受伤,一边哭着一边将瓶子捡完。这时候妈妈看着心疼儿子又自责,这时候马成钢却对她说了一句话:人在一无所有之时,自尊是不值一提,这句真的很扎心也很现实。

马成钢没有因为孩子一时贪玩花掉所有钱而责备他,反而引导他怎样才能更快赚到更多的钱,结果孩子想到了球场。为了让孩子尽快弥补上这一个月的生活费,结果他爸爸暗中安排一场球赛,在里面帮助孩子捡到满满的瓶子。这一次童年的人生体验让他深深刻在脑海里,并影响他以后的人生。

当父母过度关注,孩子会有压力,父母也有枷锁。这一次孩子斩钉截铁的答应父母一定考上清北时,父母更多的欣慰感动,满怀期待的送孩子进考场,却迟迟没见孩子出来。马继业想到只有在考试的时候才能摆脱父母,他翻出考场,跑到自己熟悉的大宅院探个究竟,结果发现平时接近他的人都是父母安排的,原来父母一直在操控着他的人生。 人生就像抓娃娃,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抓到什么?善意的谎言从来就不是欺骗,是保护,是爱,是最高维度的爱,是最伟大的爱。

最后马继业选择复读一年,这次以705分优异成绩考上心仪已久的体育大学,马继业是幸运的,他是被爱的,结局最终是完美,孩子如愿以偿上了他心仪的大学。

其实,在教育的路上没有最好的教育方法,只有最适合孩子的方法。我觉得可以从尊重孩子,关注孩子内心,平等沟通,适时调整等方面做些努力,和孩子一起成长。

《抓娃娃》电影观后感 篇3

刚开始听到电影《抓娃娃》的片名时,是抱着看喜剧的心态去的。看着看着,却哭了好几次。

活生生地把喜剧看成了悲剧。

或许更多地是带着一种家长的视角,感同身受。同时,又有教师的职业身份,会代入教育者的视角。最终,指向的还是孩子。

一听《抓娃娃》这个名字,既有喜感,也有深意。

抓娃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平时在商场里常见到的一种投币游戏。一旦投进硬币,顾客就可以操纵空中的机器手,抓住分布在各个地方的玩偶。

抓,是一个动词,也代表一个过程。如何抓,才能准确、适度,是游戏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影片中,同样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大人和孩子有着不同的观照。

不易的家长

马继业的爸爸为了让二儿子不在锦衣玉食的环境中成长,费尽心思把自己的家庭扮演成让人误解为需要扶贫的对象。

赞同在对马继业的教育中,马爸爸对孩子进行的挫折教育、财商教育、品性教育。

不可否认,马继业在马爸爸强大的幕后“教育”集团培养下,成长为善良、自律、聪慧的学霸型孩子。

这也正是马爸爸所希望看到的,他的培养目标就是清北经管系高材生,将来继承家族殷实的家业。

真是人名如人生!

马爸爸也是中国父母的典型缩影。如今,父母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复制型父母。这种父母自身很优秀,希望孩子复制自己的道路,延续辉煌;

二是弥补型父母。这种父母并不是不优秀,而是总觉得自己的人生轨迹中有些目标没有达成,希望孩子代替自己去完成,弥补遗憾。而马继业的爸爸属于第二类。

不管是哪种类型的父母,都不可能以简单的`对错去评判。观影中,好几次落泪也正是因为感受到父母为孩子所付出的种种不易。

有时候都“丢”了自己,只为了成全孩子。

然而,这样的“好”是真正对孩子的好吗?孩子愿意接受吗?“我们成年人是不是借着所谓正确的判断,逐渐逼迫孩子丢弃了那些珍贵的`好奇心?”

如果真是那样,孩子也会有反弹的时候,正如马继业。

不服的孩子

每每看到影片中,马继业懂

最终小马经受住了人性的考验,内心中的天使打败了恶魔。再加上小马成绩优异、生活自律,这些都足以让马继业配得上“好孩子”这个称呼。

不过,好孩子一直背着光环,也容易被灼伤。

随着年龄增长,继业的思想也越来越成熟。其中,爱阅读的他也是很善于思考与总结的孩子。

他愈来愈觉得生活中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操控着他,看不见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他感觉到生活中的很多事情看似不经意却又有着必然性。

解开谜团的过程,也是他自我意识逐渐发展的过程。

最后,他发现了身边最熟悉的人竟然都是父母雇来的`临时“演员”,顿时意识到自己从小到大居然生活在巨大的谎言中。

于是他问了父母一句:“你们是真的还是假的?”

即使是善意的谎言,孩子也觉得自己的人生被彻底地束缚限制了,他想获得自由,自己选择该走的路。

高考,原本是马继业父母喜盼收获果实的时刻。小马却给了父母致命的一击,交上的试卷没有满意的答案,只有展翅翱翔的鸟儿。

提前离开考场,制造被绑架的假象,让父母苦苦在校门外久等。

这是不是压制得越紧,反弹得就越厉害的表现呢?父母越想操控,孩子就越想逃离。

不在此时,就在彼时,孩子会寻找一切机会。马爸爸越想让小马考上大人心目中理想的大学,小马就偏不要。

你想要高分,而我想要高飞!

尽管从小到大,马继业的父母都是一步步在为儿子考虑,可是最后,孩子还是没有接受这份带着“枷锁”的情感。

失去了自由呼吸的空气,成长还是流失了养分。

不变的情感

影片尾声,马继业奔向了自己向往的天地。阳光下,小马看着一群自由玩耍的孩子,向前跑去。背后,他的父母远远地守望着他。

马爸爸望着远去的儿子,哭着问儿子:“晚上还回不回家吃饭啊?”

普普通通的话,道出了天下父母朴素而真实的情感,守望自己的孩子远走高飞,而回来的那一刻其实是家长最开心的期盼。

爱在,家就在;家在,总会期盼孩子能够回家。

影片中不论是不易的家长,还是不服的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

不管两代人之间有多么大的鸿沟,能够填补那巨大沟壑的只能是亘古不变的字眼:爱。爱是尊重、理解、包容、相信、希望、忍耐、永不止息。

《抓娃娃》也是致敬经典影片《楚门的世界》,人人观我,我观人人。

“喜剧的内核,本质是悲剧。”这部影片还让人想到卓别林的经典默片《摩登时代》,幽默的黑白画面让人笑过之后始终怀有对现实生活感受到的心酸与苦楚。

《抓娃娃》中有很多笑点,也戳中观众的泪点。乐,是因为影片的喜剧元素;悲,是因为笑中折射出的现实无奈。

关于家庭教育,家长会有自己的观念,孩子也有自己的选择。理想的状态是,二者不谋而合,那就再好不过了。

回到电影,一言以蔽之:教育,可以留下一道伤,也可以打开一扇窗。

《抓娃娃》电影观后感 篇4

昨天我有幸参加东太湖论坛十五周年庆典活动,并观看了电影《抓娃娃》。

教育孩子要从娃娃抓起,这个道理家喻户晓。话题很现实,也很沉重。怎么抓?抓得好,水到渠成;抓不好,功亏一篑,甚至适得其反。现实生活中正反两方面的例子,举不胜举。7月16日首映的电影《抓娃娃》,就是一部深刻探讨家庭教育、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的电影。编剧将教育孩子这个沉重的话题通过喜剧的形式轻松表现出来,寓教于乐,用心良苦。

回到剧情。在西虹市做大做强的路上,却有一家“特困户”:残疾的奶奶,困苦的爹妈,破烂的院子,家徒四壁。虽然这么困难,他们却拒绝援助,只求自救。小儿子马继业是他们逆天改命的唯一希望,目标是要培养马继业考上清北大学。

剧情慢慢展开。原来这家根本不是特困户,而是一家富豪。男主角马成钢在富养大儿子失败后,走向另一个极端:装穷,穷养小儿子。为此,他成立了一个专门的教育团队,全天候暗中关注被教育对象。团队中有伪装成四合院邻居或者街头摆摊的英语、数学、文学老师,还有保镖。就连“奶奶”也是假的,是马总雇佣的教育专家。马继业在不知情的困境中,按照父母设置的人生轨道,炼长跑增强体质、拣塑料瓶补贴家用,并逐渐有了理财的头脑。学习方面,小马也很争气,成绩名列前茅。眼见穷养计划即将成功,父母十分欣喜。可是随着小马一天天长大,他逐渐发现身边的人们都越来越不对劲。就在高考的前夕,马继业无意中发现了家庭的'秘密。一种被欺骗、被牵线的感觉让他终于叛逆。考场上他交了白卷,离家出走。父母的培养计划化为泡影。

影片最后,马继业摆脱了家庭的束缚,自强自立。复读一年后,考上了自己喜欢的体育学校,完成了人生的华丽转身。

电影《抓娃娃》告诉我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可是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强加给孩子,使他们失去了自我。孩子的思想、行为以及他们要走的人生道路,应该由他们自己来选择,极端的教育方式都是不可取的。

《抓娃娃》电影观后感 篇5

今天等孩子的间隙去看了《抓娃娃》,电影笑点不断,如瘫痪多年的奶奶打篮球、踢足球,小马同学参加比赛,因童年阴影,都不忘捡瓶子。还有假奶奶的灵堂那里更是笑出了眼泪。

看到后来,当马继业知道他的日记被彻底翻看了。他的每一张表情,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被人用尺子测量,用笔记本记录。甚至连他上厕所,都有人在外面蹲守,企图分析他的行为时,内心应该是复杂的。

剧中父亲的一句“�

我们父母总是打着爱的名义,布局操控孩子的人生。然而,当孩子感觉自己的人生被规划好的同时,又何尝不是父母被牵绊,操控?

观影后,我悟出来的道理是,每个人的人生都只有一次,为什么我用我 思想和行为去操控孩子的人生。难道我们能一辈子对他们负责吗?

在我们长期操控下,孩子会不会有压力?会不会有些负面影响?比如,出现心理问题,如自卑、焦虑、抑郁等,孩子们会不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反抗和挣扎。

孩子是不是可能 他们可能会变得过于依赖父母,无法独立生活。

我想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孩子,鼓励孩子自主做决策,同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我们可以和孩子共同成长,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我们要做孩子人生的引导者,而非决策者。

总之,我个人认为,父母操控孩子的人生是一种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这点我也要改进。我们应该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尊重他们的选择,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让他们在自由的天空下展翅翱翔。

《抓娃娃》电影观后感 篇6

今天是周五,和妹妹一家去奥斯卡电影院看电影《抓娃娃》。

《抓娃娃》是一部喜剧片,主演是沈腾、马丽(爸爸妈妈)和萨日娜(专家李老师——奶奶)。影片中,马成刚夫妇为了培养小儿子马继 他们暗中花费时间、精力,斥巨资为儿子制定了“五年计划”以及“接棒人计划”,从小就为儿子确定了目标院校与专业,用善意的谎言为儿子建造了另一个楚门世界。

谎言终究是谎言,电影借被戳破的谎言告诉我们:孩子不是风筝,他们是风。

有人说:“孩子是风筝,父母是放风筝的人。”风筝是晴天飞,雨天飞,飞多高,飞多远,永远都取决于放风筝的人。

我觉得父母对孩子的爱不应�

父母的爱是伟大的,是不计成本的,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确实应该从娃娃抓起,但爱不是一味地操控,爱是引航,引领孩子找到自己的航向;爱有时候是放手,撒开手让孩子找到自己。

爱是引航,引领孩子找到自己的航向

幼时的马继业因跑步被体育教练看中,想带他去体校专业发展。但这不符合马成刚为儿子制定的成长计划。于是,他半夜趁孩子睡觉之际,让孩子腿僵硬,第二天动弹不得。随即他又安排员工假扮医生,借假医生的嘴,告诉孩子永远也不能进行专业训练,打散了孩子去体校发展跑步专长的梦想。最后,马成刚又用亲情绑架儿子,让他填补小时候没考上清北院校的遗憾,使得儿子的成长重新回到计划轨道上。

就这样,马成刚从小折断了儿子飞往它处的可能性,让儿子一步步地按照他设置的目标前进。甚至,为了不影响儿子考清北院校,在高考之际匆匆让从小陪着儿子长大的奶奶李老师“死亡”,用李老师的死亡,再次提醒儿子向着清北院校冲刺。

“一棵大树的枝桠有不同的形状,同一盏灯下的问题,有不同的`解法。”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附属物。孩子的人生也不是父母人生的复制品,更不是为了填补父母小时候的遗憾。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航向。我们不需要为孩子确立和创造航向,也不需要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规划成长,更不需要将自己的遗憾加诸在孩子身上。我们要做的是引领孩子,让孩子自己找到人生的航向。

爱是放手,撒开手让孩子找到自己

影片中,马成刚与春兰打着“为儿子好”的旗号,为儿子建造了一个虚假的世界。这个世界的中心就是儿子马继业,他们全方位监视着儿子的一举一动,发现一丁点问题就制定一系列的挽救措施,拼尽全力让儿子走自己为他设置好的路线,不能容忍一点偏离。就这样,长大后的马继业越发怀疑这个世界。直到影片最后,他知道了一切真相,亲手打开门的那一瞬间,门外光芒万丈,马继业看着肆意玩水的孩子,勇敢地踏了出去。自此,他不再按照父母制定的路线前行,他要朝着自己的想法努力,回归真实的世界,找到真正的自己。

马成刚与春兰的爱,就像是放风筝的那根线,他们的儿子马继业就是被线绑着的那个风筝。他们想要控制儿子的一切,却忘了,儿子越来越大,有他自己的意志与自我。

有专家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人生属于我们自己,我们每个人都在用一生寻找自己,我们的孩子也不例外。孩子的人生是他们自己的,撒开手,让孩子去走自己的路。

影片结尾的歌曲《我想当风》 唱出了孩子真实的心声:“……我不想当风筝,我想当风,你别管我,管我去哪,我都在找到自己的路上……”

影片即将结尾时,被马成刚彻底放弃的大儿子靠自己的努力登上雪山之顶,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

小儿子马继业复读一年,以705分的高分如愿以偿地考上自己喜欢的体育专业,在跑步比赛的赛场上,他无惧他人看法,抱着一堆运动员扔掉的空瓶子,扬起了最灿烂的笑容,引人动容。

影片结束了,我们坐在座位上,久久不能回神。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尊重孩子,既不过度溺爱,也不过度控制,适当引领孩子自己找到人生的航向,慢慢放手让孩子去找寻真实的自我。让孩子去成为风,而不是我们手中的风筝。

写到这儿,我又想起了影片最后马继业比赛中那个大大的笑容,阳光,灿烂,闪闪发光。可我又不禁疑惑,导演为什么突然安排他冲出去捡空瓶子呢?思考之后,我想,捡瓶子代表着马继业彻底走出了小时候捡瓶子的自卑,彻底与过去被安排的人生和解,也真正的找到了自我。

想到这里,我似乎恍然大悟,于是更加喜欢《我想当风》这首歌了。

《抓娃娃》电影观后感 篇7

暑期《抓娃娃》这部电影沈马组合的再次亮相,让我对这部电影充满期待,刚刚上映,我就迫不及待的去到电影院观看这场电影。二刷之后,更让人觉得笑料十足!

这部电影以“抓娃娃”为题,隐喻了人生中的机遇与选择,人生就像“抓娃娃”,我们都有选择的权利。这部电影围绕着马成钢,养废大儿子马大俊后,与春兰二婚,生下二儿子马继业,决定穷养的故事。

为了继业的学业,夫妻二人为继业请来了庞大的教师团队。像路边搭讪的外国人、卖肉的出数学题,假奶奶李老师的故事……在马继业的童年时光,他一直被蒙在鼓里,然而他的生活却充满了严格的布控,只要他哪一步走偏,就会被父母拉回正轨。

泡水的平板,父亲为了不让他上体校而在晚上给他的腿假装抹上麻药……这些都让小小的'继业非常困惑,甚至全家人一起看书都是假的,春兰的一个不小心就露了馅儿。大家都是在“露馅”“圆谎”之中度过的。但是随着继业的慢慢长大,一切都渐渐“原形毕露”了。

因为李老师的一次严重的失误,加上继业在一个陌生的泳池里遇见儿时记忆的经历,让多年隐藏的这一切彻底露了馅儿。他甚至一度有些怀疑的问自己“我是掉进平行时空”了吗?为了验证他对周围一切的怀疑,在高考那天,他交了白卷,用了调虎离山之计弄清楚了这么多年来周围一切严格的布控。

当春兰等人回到家时,发现了儿子继业,他不但没有对父母表示感谢,反而用质问的语气问父母:“你们是哪两位老师,墙上怎么没有你们的名字?”听到这句话,春兰泪目了……那一刻,春兰对儿子选择了放手,给了他自由的权利与选择。在电影的片尾,马继业复读一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放弃了清北,选择了体校。而马大俊呢?他不但没有心怀憎恨,反而发奋图强,锻炼身体,最终成功登上了珠穆朗玛峰,证明了自己。

请找好自己的人生轨迹,抓好机遇,把握人生,去勇敢追逐自己的梦想和曙光

《抓娃娃》电影观后感 篇8

看了《抓娃娃》这部电影,无限感慨,决定写1篇观后感和大家一起讨论关于孩子教育和父母成长。

电影讲了西虹市超级大富翁马成钢改造儿子马继业的故事,这部电影感觉跟《西虹市首富》有些关联。《西虹市首富》维度特别高,尤其关于财富,老师做过高纬度解析。这部电影同样以喜剧形式展开,其中笑点各个扎心。

主人公叫马成钢,在他眼里大儿子是个废物,于是乎他孤注一掷培养二儿子考清北成为公司接班人。

在马继业很小的时候马成钢组件了一支专家团队,对马继业的生活和学习进行全方位的监控与指导,甚至连大便都拿来分析。马继业就像生活在“楚门的世界里”,所有都是设计好的。

故事以装穷为主线,父母省吃俭用,在孩子面前演苦、演难、演惨、演穷,给孩子种下了一个又一个匮乏的种子。为了生存捡破烂被同学嘲笑,马继业喜欢玩儿游戏想买一个游戏机,因为穷不配,有一天路过商店看见7天无理由退款,才买回来过游戏瘾等时间到了再退出去,这是什么人品?

马继业稍微脱离了马成钢的控制,他就利用马继业的同情心、责任感、愧疚感而捋孩子,这所有一切就是为了让马继业完成他考清北的梦想。西虹市首富形象愣是在马继业面前隐瞒了十几年,这种欺骗、隐瞒最终导致马继业长大后开始怀疑世界,傻傻分不清楚。他开始调查真相,知道真相后,眼里是愤怒、绝望、无情、想逃离,最后是挣脱了父母的控制,选择了体育大学,但也折断了孩子的羽翼,再也飞不起来了。

低纬度的父母世界观收破烂就是自力更生,甚至花钱给孩子买了一操场的空水瓶子,引导孩子这么赚钱。这个空水瓶的种子也深深的种到了马继业心里,在大学跑步比赛途中眼看着要超越第三名了,他看到洒满一路的`空水瓶兴奋的去捡瓶子,忘记了目标。

马继业生在了一个完全没有爱的家庭,他是马成钢的机器人,马成钢在拿孩子的一生来做实验。马成钢如果思想升维,尊重孩子的梦想,给孩子足够的爱,在马继业小时候跑步天赋显现出来的时候开始培养,这么富有的家庭条件做支撑,长大后马继业会不会在体育界闪闪发光?弘扬体育精神激励更多人,甚至 跟继承公司比起来哪个维度更高,哪个更有价值?

反观我们的人生,父母的匮乏思维,自私、不懂爱、以省钱为美、节俭为荣,考试考好才给孩子买礼物,好才配得拥有的交换、算计,导致孩子长大后不值不配,不敢要,不敢好。时代一直在向前,可父母思想还在七八十年代,匮乏的`思维一代又一代传承,有没有影响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

父母成长的时代到来了,父母升维才能培养好孩子,才能引领家族向前,而不是理所当然的自己不行,要求孩子行,把希望寄托给下一代。

父母就是孩子的天花板的盖,父母的高度决定了孩子的高度。

父母唯有升维,从培养孩子丰盛的思维方式开始。

电影《抓娃娃》观后感 篇9

近年来,目睹身边父母教育子女的情形,我脑海中时常浮现古书中的一句话:“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此句源自《战国策》:赵君新逝,秦兵进犯,赵后向齐国求助,齐国要求以长安君为人质。太后不舍,触龙进谏,“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以此说服赵太后送长安君� 即便如长安君那般身份尊贵、俸禄丰厚、生活无忧,但若于国无功,一旦失去长者庇护,又何以在赵国自立?

有人言,电影中的马继业即便如普通孩子般成长,最终也至少能生活无忧,享用几辈子都花不完的财富,过上众人难以企及的生活。他本无需承受这些“苦难”。

当然,谈及苦难教育,首先需明晰究竟何为苦难教育,其于人的意义何在。是“苦难就是苦难,永远不要去美化它”,还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此非今日我要阐释清晰的内容,但我坚信其必然是辩证的。

阿德勒曾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电影以《抓娃娃》为名,寓意教育应从娃娃抓起。俗话说“三岁看老”,自孩子三岁起,便能依据其行为表现预判未来的发展趋向。遗传学认为,人的气质类型是天生的;同时,教育学和心理学则更强调环境的教育作用。古有孟母三迁,今有天价学区房。诚然,0 - 3 岁是儿童建立安全感、发展好奇心与创造力的关键时期,也是长期心理创伤的源头。这一时期孩子与父母、与外界的接触方式往往是未来生活的投影。故而有些习惯、有些伤痛,即便付出巨大努力,依旧难以改变,犹如附骨之疽。

我的童年,说得委婉些,是在一个无忧无虑、宽松平和的家庭中度过。父母忙于工作,无暇照料,一个深刻的童年记忆是炎热的暑假,煮好一锅白粥,蹲在家门口望着路口,期待着下一辆破风而来的摩托车上是那张熟悉的面庞。背后夕阳渐沉,红霞满天。最后等到了吗?肯定等到过,只是毫无印象了。除了那点总是等不到的失落与孤独,我还逐渐学会了抱怨。抱怨自己缺乏自制力,更抱怨在缺乏自制力的年纪未得到父母的严格约束。于是在一个个漫长的暑假里,我沉醉于一部部台湾偶像剧,痴迷于言情小说,自青少年时期便产生了漫长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它以看似不起眼的力量逐渐蚕食着空虚的精神世界,当我终于意识到它的存在,早已深陷于这片久远无边的虚妄之海,沉醉其中、难以自拔。我也抱怨父母的勤劳,尤其是母亲。她总是事无巨细地照顾到家里的每一个角落,还总是抱怨其他人什么都不做。若做了,便转而抱怨做得不够好。多少父母,以“我辛苦点没事,只要你好”的美名,扼杀了孩子的行动力与创造力,阻断了孩子的成长之路,却怀着“年纪大了总能照顾好自己”的幻想和“以后没了我可怎么办”的纠结。当然,父母自有其榜样作用,母亲身上的“勤劳”美德终于在年近而立的女儿身上看到了传承的迹象。

我的家庭仿若一方没有规矩、无拘无束的自由天地,又似一处可以“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安逸之所。然而,我并未因此飞向高远的天空,也未真正踏实安居于这片土地。所以当被自律和自弃拉扯得难以自洽时,便将矛头指向父母,把痛苦归咎于缺乏他律。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体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也是社会规范的写照。但凡群体,皆有群体生活之规范。在家庭中,社会规范又是如何运作的呢?我们家有一个吹风机,插线很长,每次使用后都是揉作一团塞进柜子里。直至有一天,我打开柜子准备吹头发,发现插线对半折好整齐绕在吹风机柄上,于是那一次,我在用完吹风机后也把插线整齐绕好放回原处,并且从此在收纳吹风机时多了一份思考。难道我以前连如此简单的事都没想到吗?当然不是。只是在“大家都这样做”的环境中,故意忽略了那些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罢了。这便是“破窗效应”。规则属于意识范畴,是后天形成的,也是主观的。每个人都需要在自己或长或短的人生旅途中不断选择、适应、建立、舍弃繁杂多样的社会规则。一个家庭或如麻,或如涅,家庭规则由家长依自身的意识抉择,由自身的行为展现。

父母究竟能给予孩子什么呢?或许是生命的底色。又或者说是“操控”。这个贬义词包含诸多内容,正如《抓娃娃》电影所呈现的:欺骗导致的不信任,情感绑架带来的心理压力,贫穷造就的自卑,沉浸式、实践式教育形成的博学多闻,挫折教育造就的坚忍不拔,以身作则养成的良好习惯……我们难以片面、简单地评判老马的“操控”究竟给孩子带来了什么。教无定法,在教育之路上,无数人前赴后继,怀揣着不同的教育理想,奔赴受教育者漫长未知的人生旅途。

试图操控这重大且影响深远之未知者,也必将被其所操控。

要成为好父母,何其艰难!

后记:关于自由,我有过诸多挣扎,有过诸多向往。向往旷野的风,无拘无束,天地任我遨游,却又若有所失,如同脱离了地心引力般空虚无力;若牵根线做那风筝,倒是有了一份牵挂和支持,也有了来处与归途,却又受限于方圆尺寸之地。于个人而言,既已到来,便要有一份意义和价值;于个人之外,对于自然和人类文明也有一份责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平衡空气,昆虫传授花粉,水滋养万物……自然界的一切都各司其职、各得其所,它们都自由吗?究竟什么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自由?

《抓娃娃》电影观后感 篇10

最近有一部热播电影《抓娃娃》,演员都是重量级的笑星,宣传片也很诱人,就马上在小程序里订购三张票全家一起去电影院观看。

马成钢是西虹市的超级大富翁,大儿子被“养废了”,马成钢就决定将他与第二任妻子春兰所生的二儿子马继业培养成合格的接班人。

为了避免马继业沉溺于奢华生活,失去奋斗的动力,马成钢夫妇选择一条非同寻常的道路。在马继业还不记事的时候,他们决定隐藏自己的真实财富,搬到马成钢小时候长大的破落大院里生活,在儿子面前扮演贫困的角色,以让马继业养成吃苦耐劳、见多识广、精打细算、强身健体、坚持不懈等品质。

马成钢夫妇“装穷”,一装就是十几年。他们对儿子严格控制,一旦马继业稍微偏离预设的轨道,就用“卖惨”和道德绑架的方式,激发马继业内心的韧性和追求卓越的决心。

什么叫“抓娃娃”?原来不仅仅是从娃娃抓起,更是像抓娃娃机一样,这个不行,抓那个,这个孩子“养废了”,那就养下一个……一切的一切,都是把孩子视为父母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而非有独立思想和情感的个体,一旦孩子“失败”,他们就将其“抛弃”,根本就没有真正的爱、尊重和理解。

这个电影带给我们的思考很多。

一、富人穷养孩子

富人为了让孩子能成功成才 考上清北大学,就酝酿了一场大戏:穷养孩子。这种方式的出发点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坚韧品质、独立自主能力以及正确的价值观。

它有积极的意义:可以避免孩子养成骄奢淫逸、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让孩子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能够使其更加珍惜所拥有的一切,理解努力和奋斗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和责任感。片中的马继业在父母的良苦用心的培养下,他品学兼优,勤俭节约,诚实善良,懂事孝顺,身体强壮,事事为他人着想。

然而,也暴露一些严重的问题,孩子产生自卑感,为了弥补过错,千方百计捡瓶子偿还游戏机的亏空,被同学霸凌,也没能力保护自己。长大后,即使他知道了所有真相,与父母和解,如愿上了体育大学,在跑步比赛中,看到满地的塑料瓶还是忍不住拾了一衣兜。这也许是孩子心底里童年物质匮乏造成的阴影吧。

二、严密而全面的控制

为了确保穷养计划万无一失,马成钢组建了一支专业团队,对马继业的生活和学习进行全方位的监控与指导。英语口语不好,就雇几个外国人在上学路上假装问路,卖菜,数学、物理、化学、书法、音乐等全学科知识的学习都围绕他的生活中,让他随时随地去学习。马继业想上体校,爸爸就用麻醉剂涂抹他的腿,带到医院检查,联合起来骗他不能进行体育活动,断了他的念想,每时每刻都在父母和团队的严密观察和监控之下,密室里,满墙的日记,数百个监控画面,都在播放着他的一举一动,以确保他能够按照预设的路径成长为理想的接班人,马继业就像生活在西虹市的“楚门的世界”里,周围的一切看似自然,实则都是设计。

这样煞费心机又变态的方式,让马继

三、善意的谎言也是谎言

父母和他们雇佣的各种各样的角色,都在配合孩子表演,人前一套人后一套,一只掉底的破皮鞋,一次意外腿麻的急病,一场假死的葬礼,让孩子受到良心的谴责,道德的绑架,愿望的落空,失去亲人的悲伤,都在折磨着这个小小的孩子,是多么残忍,当撕开真相的包装,信任崩塌,谎言无处不在,我们笑着笑着就哭了。

剧本是剧本,可以单纯看成喜剧,一笑而过,也可以仔细思考,代入我们的学校和家庭教育中,我们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没有注意的地方,多顾及孩子的感受,让孩子参与设计自己的人生大事,实现他自己的梦想。

《抓娃娃》电影观后感 篇11

前天晚上,我和妈妈去看了《抓娃娃》这部电影,这是沈腾、马丽的再次合作,光是看演员,就知道不会难看了。

从电影开始就是一个接一个的笑点,全场笑声不断,没有烂梗,没有直接照搬网上被笑烂了的,也并不刻意,就算有些可以预料到,但演出来后依然能让人哈哈大笑,后面的煽情也很感人,并没有生硬的"尬点",这在喜剧中算得上好电影了。

整部电影讲了马成钢是一位富豪,因“大号练废了”(大儿子没养好),于是决定把小儿子马继业带到以前的老房子,从小过贫穷的生活,打着"磨炼意志"的。名号,请了一堆专家做邻居,连"奶奶"都是假扮的,将马继业的每一个举动精心安排,直到他长大后才发现了一切都是假的,最终他选择了放弃父母为他策划的清北大学,去追寻梦想,做一个体育生。

讽刺的是"奶奶"告诉继业,“人无信,则不立”,但她们自己却让继业生活在一场骗局中,这种强制的控制十分的窒息。但在最后,马成钢对儿子说这是"最伟大的爱",也接揭示了中国教育的"都是为你好"的悲状。当继业面无表情地问父母:"你们又是哪位老师,墙上没介绍你们,"时,真正的告诉了父母,这场骗局的'结果,并不是他们想象中的那样美好。

如果是你,你想过普通、自由的生活,还是从小被控制,受尽了嘲笑,长大被告诉这一切,连亲人的都是假的,现在要去做少爷的人生呢?

《抓娃娃》电影观后感 篇12

电影讲述了大富豪马成钢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不学无术,无法继承家业,于是他将希望寄托在小儿子马继业身上。

为了培养马继业的韧性和独立性,马成钢决定采取一种极端的方式——穷养,

于是他们一家搬进了他曾经住过的破旧老房子,过着拮据的生活,甚至让教育专家扮演瘫痪的奶奶,进行苦难式教育。

马继业的生活被实时监控,他的一举一动都在父母的掌控之中。这让我想到另外一部电影《楚门的世界》,主角楚门的生活是一场真人秀直播。二者的模式是有些一致的。

电影中马总的这种教育方式看似是为了孩子好,实则充满了控制和欺骗,让孩子只能按照父母设定的道路成长。

比如剧中故意设计让马继业每天跑步上学,却让他爱上了长跑,并展示出了在这方面的天赋。而马总为了阻止他上体校,晚上偷偷在孩子脚上涂麻醉药,让他误以为自己的腿出了问题。马继业最后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兴趣和跑步爱好,这种以爱之名的控制,实际上是对孩子的`一种束缚。

电影的结局是令人欣慰的。大儿子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登山,而小儿子继业在第二年高考后如愿以偿地去了体校。

成功并不是只有清华北大这一种模式。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自己的兴趣和梦想,都应该被尊重和支持。

“教育的对立面是控制。”把控制欲当成爱和教育,是为人父母最大的悲哀。

父母以爱之名进行控制,孩子则在反抗中寻找自我。这种关系模式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常见。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学会放手,让孩子去体验、去经历、去选择,让他们学会为自己的决定承担责任和买单。

我们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及时的回应和得体的退出,让他们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走得更远、更坚定。

电影《抓娃娃》观后感 篇13

《抓娃娃》观影有感:笑中深思的教育镜鉴

我在持续不断的笑声中看完了新上映的电影《抓娃娃》,这部影片犹如一面清晰的镜子,映照出家庭教育中繁多且引人深省的各类问题。

在影片里,大富豪为培育接班人装穷长达十几年的决心令人称赞。他的出发点无疑是良善的,期望孩子能在缺失财富庇护的境遇中经受磨砺从而成长,学会独立、坚韧和珍惜。这样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能够激发孩子的进取心,让他们知晓成功需凭借自身的拼搏去获取。

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也目睹了这种教育方式带来的消极影响。大富豪对孩子的道德裹挟和紧密束缚,化作了孩子心灵上沉重的负担。他以自身的期望为准则,过度干涉孩子的抉择和决定,致使孩子在成长之路上丧失了自主探索和犯错的契机。

这样的教育,管得越严,孩子的内心就越充斥着矛盾与挣扎。他们一方面渴盼达成父母的期望,另一方面又憧憬追求自身真正的梦想和兴趣。在这种两难的处境中,孩子的个性遭到压抑,创造力受到限制,甚至或许会产生自我怀疑和心理困扰。

这不禁使我思索,教育的本质究竟为何?是让孩子成为父母期望的样子,还是协助他们发现自我、成就自我?大富豪的初衷或许是为孩子的未来筹谋,但他却忽视了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需求和感受。

在现实生活里,我们也时常能够目睹类似的情景。父母以“为你好”之名,为孩子规划好了所有,却未给孩子表达自身想法的空间。这样的教育方式,即便能够培育出优异的成绩,却未必能够塑造出健康、快乐的孩子。

真正的教育,应当是引导而非强制,是启发而非灌输。父母理应成为孩子成长之路上的指引者,赋予他们充足的空间去尝试、去失败、去成长。让他们在自由的氛围里,培育出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积极乐观的心态。

同时,这部电影也让我们明晰,爱与期望之间需要寻求一个平衡。过度的爱或许会演变成束缚,过高的期望或许会化作压力。身为父母,应当学会尊重孩子的选择,相信他们具备应对生活挑战的能力,在恰当之时给予支持和鼓励,而非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

《抓娃娃》这部电影,凭借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内涵,让我们洞察到教育中的种种问题。它警醒着我们,在追求培育优秀接班人的进程中,不能忽略孩子的内心世界,要让他们在爱与自由中蓬勃发展,方可真正达成教育的目标。期望我们都能从这部电影中获取经验,以更为科学、合理的方式去关爱和教育下一代。

《抓娃娃》电影观后感 篇14

昨晚看了电影《抓娃娃》,不禁有些感慨。为人父母,总是想让自己的孩子过得更好,少走一些弯路,所以总想着把我们的经验,我们的想法灌输给孩子,有时候是强加给孩子。电影里更是离谱,十几年都让孩子生活在父母创造的虚假场景中生活,把孩子按照自己的期望来打造,想要让孩子完成父亲儿时未养成的梦想,弥� 任何人都不想过一个被操控的人生,即使是父母倾尽全力为孩子打造的完美人生,美其名曰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只要不是孩子想要的,那就都不是好的,因为那是孩子自己的人生。

我也是孩子的母亲,所以我能理解为人父母的心情,想把最好的都给自己的孩子,想让孩子每天都可以健康开心快乐,拥有财富地位,想用自己的努力帮助孩子更好再好。作为父母,明明是首富,却要让孩子从小都过着苦日子,内心肯定是非常心疼和痛苦的,但是父母觉得那是为了孩子好,所以煞费苦心,花钱,花时间,花精力,忍受各种煎熬,坚持十多年,就是为了孩子的教育,磨炼孩子。这种方式也许对孩子来说是不被接受的,但是对父母来说却是很多父母的写照。为了孩子付出很多,孩子可能都看不到,甚至孩子不一定觉得好,但是父母觉得这样的方式是为了孩子好,还是会忍受各种不易去为孩子付出。

听说过一句话就是:父母一辈子都在等一句: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而子女一辈子都在等一句:孩子,对不起。我想这句话印证了这个电影吧。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曾经说过:“给我一打婴儿,我能够保证任意将他们培养成任何一类人,或者医生、律师、商人和领导者,或者乞丐和盗贼。”华生开创了心理学史上的用婴儿来做实验的。先例。虽然对心理学的发展有很突出的贡献,但是对孩子的伤害也是不可磨灭的。很多父母对孩子培养的方式跟华生的这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处,孩子一出生,父母就已经为孩子铺设了一条自己准备好的道路。

每一个父母都在摸索一种育儿的方式,教育真的是一门很探索的学科,因为很多时候父母都是在摸石头过河,不知道该怎么样的方式对孩子更好。我想《抓娃娃》里的父母选择的也是自己自认为最好的一种方式。只是这种方式得不到孩子的认可罢了。

《抓娃娃》电影观后感 篇15

刚开始看到“抓娃娃”这个名字时,我以为是关于抓娃娃机的喜剧片,后面通过短视频发现是沈、马为了教育孩子故意扮穷,我想“抓娃娃”应该就是牢牢的抓住、抓紧孩子,甭管了,冲着沈马组合也得看。今天看完后,影片结尾沈、马的对话让我不禁一个寒颤,大号、小号都没练好,两人一句玩笑弟弟或妹妹,难道“抓娃娃”还有这层意思?多少觉得有点讽刺了。

影片中的马继业从小被监视、被掌控,按照既定的路线(父母规划打造的)生活了整整十八年,当他发现真相的那一刻,脑海中闪过很多的画面,他错愕、震惊、难过甚至于害怕,到底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最后他情绪稳定地问沈、马:你们是什么老师?墙上没有你俩的照片。他一直都很好奇:生于如此贫穷的家庭,为何自己还是个品学兼修、拥有强健体魄的人。而这一点身边的人却都不好奇,他不赞同老师的唯物主义理论,他感觉他的人生就是被操控的。

影片最后用一段孩童玩水的画面让马继业和自己的内心和解了,最后如愿以偿的考上了体育院校,然而童年的阴影却又在捡瓶子的那一刻暴露无遗。我想他是真的。怀念小时候捡瓶子的快乐,简单而真实。

影片中马继业的父母也挺无奈,他们也只是用自己觉得有用的方法在养育孩子。教育原本是单纯的,而人性却是复杂的,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被设定好了,那他的一生注定是悲剧的,就好比另一个“楚门的世界”一样。“到底如何做才能让孩子少走弯路?”这个问题真的`无解。我想父母能做的就是尊重和接受吧,尊重孩子每一次的试错,尊重孩子的天性——好玩好奇,尊重孩子的每一个决定(父母聆听、引导就好)。接受孩子的平凡,接受孩子的与众不同,接受孩子的差异性(父母陪伴、引导就好)。

《抓娃娃》电影观后感 篇16

忙里偷闲,和我的好邻居去看了刚上映的电影《抓娃娃》。闫飞、彭大魔出品,沈马组合主演,用网友们的话说“它就是坨屎,我也得去尝尝咸淡。”

听说是个喜剧,昨晚刷到了点剧透,说电影主要是讲富人穷养儿没苦硬吃的故事。我琢磨着大概是讽刺中国上一代父母内疚式育儿吧,我又不是什么专业影评人,对电影没什么高要求,唯图一乐呵。

可能是生了孩子的缘故吧,看个喜剧片总是难免带入性当妈,这年头育儿可真是不容易啊。富养孩子骄奢淫逸,穷养孩子又容易自卑。看到马继业为了玩游戏偷偷花光了家里所有的买了一个平板,哎呀呀一个不留心孩子就长歪了;看到他捡瓶子被同学嘲笑我的心又跟着揪了一下,首富的孩子也免不了遭遇霸凌;看到外教老师按课本问路,我是觉着又心酸又好笑,想起自己教孩子的。时候也时常生硬刻板;看到孩子高考交白卷的时候我都跟着担心,这多傻的孩子才会用自己的人生跟父母置气啊……

你说沈马夫妇靠谱吧,他们把好好的一个孩子养成了一个精神层面上的废人。说他们不靠谱吧,为了填上买平板的钱,全家体育场包场捡瓶子那一段我真的看哭了。可气的是他们总是想要强行控制孩子按部就班的走他们设定好的路线,可是他们也没有生硬的`要求孩子学习而是真实付出了心血和陪伴,哪怕是玩手机陪读也还是套上了书。

像不像茫茫人海平常人生中的我们?自己有时候想要努力,有时候想要摆烂。对孩子时而循循善诱,时而无能狂怒。705分考上了体育大学,跑步在第三梯队还是忍不住呲个大牙捡瓶子,就挺荒诞的。让我想起网上的。一个梗: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最后还想说说剧中的大哥:马大俊。看到绑架那张照片的时候,我邻居第一反应就是马大俊绑架了他亲弟弟,我说绝不可能,一个想要亲自给弟弟搓个澡的哥哥心思能坏到哪去!最后的最后,他说“老马,我再也不需要你的认可了!”

孩子终其一生都在寻求父母的认可。可是啊少年,你终究还是要亲自去翻过自己心中最高的山。

那少年是我,也是你。

《抓娃娃》电影观后感 篇17

上周看完沈腾和马丽主演的《抓娃娃》,笑点颇多,结局也让人深思,或许最后也有迷惑,到底该怎样育儿。

故事是沈腾主演的马成钢,本身是西虹市首富,为了培养老二,把家搬到了马成钢的老宅——一个贫穷的地段。原封不动回到八十年代贫困的场景。为了省水费,用桶装滴水保持水表不动,穿着开裂的破鞋子,裹着花布袄……自己跑步上学,没有车接送。还引得班主任找到班里比较有钱的父亲来扶贫。其实马成钢是有一个教育团队,有教育专家、教学组、生活组大厨构成将近五六十人的团队。

英语不行,在孩子上学路上偶遇老外,将课本知识在现实场景演练出来。

为了培养财商,给孩子一个月生活费,让他掌握金钱的权力。结果在这里被外界电子产品诱惑出现了偏差,但是孩子本意只是为了体验7天,想着7天能够无理由退换货,只是他的爸爸想要给孩子一个教训,把IPAD泡水了。打乱了孩子的机会,给了孩子一个难以承受的结果。

孩子能想到的解决方案是通过捡瓶子来挣钱。 父亲为了培养他商业思维,通过包一场足球比赛的赛场,让所有人留下来的瓶子,由他们一起捡,才能快速获得金钱。在这个过程中带来了无限的快乐和成就。

然而在孩子高三前期,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与众不同,似乎身边有一股力量操控着的,发现了很多异样。在高考当天,孩子通过调虎离山之计,识破了这些年来的布局,逃脱了父母的布控,彻底摆脱了被监控的生活。

虽然第二年他也考上了重点大学,选择了自己想要的长跑,而不是父亲想要的。经管专业。但是在参加马拉松时,他的目标偏向了捡瓶子。

虽然这个结局很讽刺,但是有些好的`教育方法是值得深思了。

比如顺势而为培养孩子的口语,营造英语口语的氛围,这个如果在家里我们也是可以参考的,全家人一起学习起来。

营造很多书本的知识日常化, 潜移默化渗透在孩子生活中。这个就得考验父母的功底,俗话说自己有一桶水,才能给孩子一碗水的内容。我们常人也不可能像电影那样打造这样的宫殿,只能靠父母和身边的`人了。

孝道的培养,言传身教。孩子每天要给奶奶熬中药,按摩腿。妈妈给奶奶洗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怎么对待父母,都是影响孩子日后怎么对待我们的样子。

最重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在这部剧中,父母随时在孩子身边,好的不好的地方能够及时回馈给孩子,让孩子在路途中不迷路,不内耗。

最后结局的讽刺也引发深思,父母陪伴孩子带给孩子最大的快乐和成就感,可能会造就孩子未来一直在寻找这样的模式,我们自己可以去体验,在我们成年一直追求或者说感到舒服的那个瞬间是否就是小时候的那个感觉,比如吃一道菜,玩一项游戏等。

虽然是虚拟的环境,但是在父母重金打造下,孩子的能力得到了培� 穷养是在物质上不要太富足之外,更多的是身边人要有质朴的心。而父母的陪伴带给孩子的力量是无穷的。

电影《抓娃娃》观后感 篇18

《抓娃娃》:一部深挖家庭教育、自我成长与梦想追求的喜剧佳作

这部影片凭借离奇荒诞的情节与密集的笑点,触发观众对教育模式的深度思索。

由闫非和彭大魔联合执导,沈腾和马丽领衔主演的《抓娃娃》于 2024 年暑期档上映。该片延续了“沈马组合”一贯的诙谐格调,同时蕴含深刻教育主题,使人欢笑中反思,泪光里感悟。影片叙述了一对表面贫困实则富裕的夫�

影片的核心要义在于研讨家庭教育的方式与价值。在“穷养教育”和“富养教育”的碰撞间,抛出一个令人深省的问题:到底应如何培养孩子?是让其于顺境中安逸成长,还是在逆境里锤炼意志?借助角色极端的教育手段,揭示了传统观念与现代理念的冲突,也引发了观众对自身教育方式的反思。

沈腾和马丽的表演是此片的一大亮点。他们分别饰演的马成钢和春兰,以风趣幽默的方式守护着儿子的纯真和梦想,同时不断自我反省与成长。在艺术手法上,导演巧妙运用了一系列喜剧元素,如夸张的表演、巧妙的误会、诙谐的台词等,让影片充满欢声笑语。同时,在视觉呈现上精心打磨,无论是贫困的乡村景象,还是富裕的豪宅生活,都通过精美的布景和细腻的镜头语言完美展现。

此外,《抓娃娃》还精妙融合了社会热点话题,如教育焦虑、亲子关系等,使影片在具备娱乐性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影片以轻松幽默的形式探讨深刻的教育主题,让观众在笑声中体悟亲情的温暖与力量,同时也引发观众对自身教育方式的深刻审视,提醒我们在助力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更关注他们的内心需求和情感世界。

总之,《抓娃娃》是一部值得反复品鉴的优秀作品,它让我们在欢笑中收获感动,在泪光中获取启示。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1 3644478